中级按摩师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0729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8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按摩师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中级按摩师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中级按摩师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中级按摩师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中级按摩师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按摩师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按摩师培训课件.ppt(1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 按 摩 师,(中 级),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按摩概论,第一节按摩发展简史 按摩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是经过古代劳动人民不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将来按摩还会继续发展和推广(作为一名按摩师应对按摩发展史有所了解,以便对前人的经验给予总结、研究和吸取营养。 一、先秦时期 殷商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朝代,甲古文字中有“摩面”、“干沐浴”的自我按摩方法,不但可以治病,还具有保健强身的价值,可以看出,殷商时期,按摩已作为治病保健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出现了使用及制作按摩工具的记载。,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统一而稳定,具备了全面总结提高的历

2、史条件,中医临床治疗学最重要的原则都在这个时代奠基和构筑。西汉初期按摩手法已成为名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推拿按摩史上的第一部著作黄帝歧伯按摩十卷与金贵要略、伤寒论为中医辨证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书、中提到推拿治法条文不多,但在推拿史上的影响却很大。,三、晋唐时期 晋唐时期前后近700年,在这一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和史称三大方书的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集中记载了推拿按摩在这一时期的杰出成就,按摩成为宫廷医学教学的四大科目之一。这一个时期,我国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医学知识与技术随中外交流的扩大,远播海外。,四、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计400余年,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医学知识的总结、传播和普及提供

3、了便利。但按摩术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受到严重阻碍。宋代太医局取消隋唐以来宫廷教育中设置的按摩科。尽管如此,以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为主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仍记载了宋代医家在按摩上所取得的成就。宋元时期按摩虽不及晋唐兴盛,但在养生保健中得以广泛应用,为当时文人道家所推崇,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这时期很重视手法分析。,五、明清时期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长达500多年,发源于先秦的按摩术,经过两千多年的积累流传,学术分支越来越细。明代,按摩改称为推拿。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之一,形成小儿推拿独特体系。清朝,虽然太医院撤消了按摩科,但正骨推拿、一指弹推拿、保健按摩等都相继取得很大的成绩。,

4、六、民国时期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国民党政府歧视中医,加之战乱频繁,使按摩术一落为按摩史上最低潮时期。但也出现一些名医和按摩名著,女中医马玉书著推拿捷径一书,用歌赋形式将难解的推拿手法编写出来;曹泽普的按摩术实用指南一书重解剖知识和机械力的作用;杨华亭的华氏按摩术集古代秘法和现代西洋之生理、病理、解剖、电磁学等于一体。,七、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沉没欲绝的按摩术枯木逢春,蓬勃发展。十年动乱时期,按摩事业又遭到极度破坏,关闭了全国唯一的推拿学校,专业队伍受到严重摧残,学术活动全部停止。改革开放后,按摩业得到很大发展,按摩范围涉及心、脑血管、神经、内分泌等疑难杂症。在传统按摩手法的基

5、础上又发展出来捏脊疗法,推拿麻醉,并运用于临床。 70年代以来许多按摩器械被发明创造出来。由于我国与国际按摩学术交流很少,国外按摩业只是近30年来发展得很快,现在全世界都注视着按摩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许多外国人与学者纷纷来中国学习取经,相信不久的将来富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按摩术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发展。,按摩师经常与外宾交往,所以就要了解各国风俗习惯和禁忌。 一、韩国 韩国人正直,待人热情而有礼貌。在与客人见面时,习惯以鞠躬并握手为礼,女子施鞠躬礼,一般不与男子施握手礼。 韩国人自古以来有尊老、敬老的良好民间传统,赡养、敬重老人被视为一种美德。路遇长辈均鞠躬问候,并主动让其先行

6、。 韩国人主要信奉佛教、基督教、儒教、天道教等。对白色倍加喜爱。 韩国忌讳与“死”字同音的字,如“私”、“师”、“事”、“四”等,认为不吉利;还忌讳别人在自己面前擤鼻子、吐痰、掏耳朵或衣着不整齐,认为是极其不礼貌的举止。 韩国人在饮食方面爱吃大米,也喜面食,荞麦“冷面”尤为人们喜爱,且爱吃狗肉。,第二节 主要客源国风俗习惯,二、泰国 泰国人多数信仰佛教,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的男子到20岁左右,都要当一次和尚,这是泰国特有的国俗民风,不当和尚,会被人瞧不起,泰国的和尚不戒肉类。泰国人喜欢的数字是“9“,他们特别喜爱大象,尤其珍爱白象,认为大象是吉祥的象征,被视为国宝。泰国人偏爱蓝色,认为蓝色象

7、征“安定和永恒“;荷花也倍受喜爱,泰国人常借荷花来赞美人的气节。 泰国人在与朋友见面时,通常施合十礼。将手合十于胸前,头稍稍低下,互相问候,还礼也须双手合十。地位低或年轻人应主动向有地位、年纪大的人致合十礼,如对对方特别尊重,那么双手举得也高。泰国人特别忌讳触摸别人头部,认为是对人的一种极大侮辱;忌讳左手服务,认为不干净;忌讳睡觉时头西脚东,认为只有死人停尸才能头西脚东等。,三、日本 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常爱使用自我谦虚的语言,见面时多行鞠躬礼,有时也行握手礼。衣着基本上穿西服,但最喜爱的是和服,女子过“成人节”时穿和服,平时很少穿。日本人在遇到吉事送礼中,喜用黄白色或白色;在遇不幸时送礼,惯

8、用黑白色或灰色;他们对白色感情深,视为纯洁的色彩,同时还青睐黄色。喜欢乌龟和鹤类等动物,认为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又能给人以生存的喜悦和安全感。,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和大乘佛教。忌讳的东西很多,如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忌讳“4“字,对送礼特别忌讳“9“字。忌讳触及别人的身体,认为是失礼行为。“忌讳晚上剪指甲,忌讳洗过的东西在晚上晾晒。睡觉或躺卧忌讳头朝北,因日本人对死者停放头朝北。日本人在吃饭时忌讳整抚自己的衣服和头发,认为是不卫生、不礼貌的举止,在进餐时忌讳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来拨食物,忌讳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中或把筷子跨在碗碟上面,也不要用筷子剔牙或用舌头

9、舔筷子、饭粒等。 在饮食方面,日本人早餐爱吃稀饭,午晚餐吃大米饭,有些人也吃两餐,喜欢喝绿茶,习惯饭前喝茶,喜欢吃牛肉、猪肉、鸡、鸡蛋、豆腐及各种蔬菜,爱吃生鱼片,喜爱吃酱汤。在很多方面,日本人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与我国有共同之处。,四、欧美国家风俗习惯 欧美各国除少数国家在某些方面风俗习惯有不同之外,大致相同。如:在称呼上,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有的父母也让子女称呼自己的名字,而不称“爸爸”、“妈妈”,他们认为称呼名字更加亲切,如果与他们不熟悉,一般应称呼“先生”、“夫人”、“小姐”等,只有非常熟悉,方可称呼名字。对老年妇女禁称“老太太”,西方人视此为污辱。 在社交场合与客人会

10、面,一般行握手礼。西方人比较尊重妇女,在言行、举止上,处处以“女士第一”,如:女士先行,女士先坐,拜访时先向女主人致意,离别时先向女主人道谢等。,在欧美一些国家特别忌讳“13“、“星期五“、“3“这些数字,认为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例如:船只启航,飞机试飞都要避开“13日“这天进行。宴请客人,宁可多请或少请1人,也不请到“13“人。在与西方人谈话时,切忌询问对方年龄、收入、个人物品价值、婚姻状况、宗教信仰、个人行动等。他们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愿让别人知道。美国人还忌在见面时说:“你胖了“,这在美国人看来是贬义。如果我们用中国的寒喧方式问对方“您到哪儿去?“西方人听后很反感。再有,西方人忌讳4

11、人交叉握手忌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与人握手。忌在客人面前伸舌头,认为是污辱人的行为。西欧有少数国家忌摆菊花、杜鹃花、纸花和黄色花,认为不吉利。 总之,欧美人讲究礼貌,注重仪表。,第三节 几种现代按摩术介绍,起源于我国的保健按摩术因为可维持健康,减轻疲劳,延年益寿且易于推广,简便易行,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在目前,旅游业、服务行业纷纷兴起保健按摩,而且普及到许多家庭中。随着保健事业的发展,各种现代按摩术也蓬勃发展起来,一些辅助按摩方法也陆续产生,配合古老的中国按摩术,使人们可以迅速消除疲劳,放松心理,减轻病症。,一、膏摩 膏摩治病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也产生了不少名师。膏摩即用药膏涂抹在皮肤上进行按摩

12、,用以治病、健身、美容等。如较流行的按摩乳,取适量的按摩乳涂擦局部,按摩30秒钟后,皮肤觉得温热,有一种轻快舒适之感,痛楚减轻,疲劳速减,如果配合热敷,效果更佳。效果明显的有:治疗风湿骨痛、肌肉酸痛、关节炎症、跌打损伤、运动劳损、无名肿痛等。,目前用以制做按摩乳的药物种类比较多,有生姜汁、薄荷水、桃红汤、红花酒等,大多数起活血作用。另外,再进行合理的配伍,以及科学的配制,对人体组织功能可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有的可以迅速减轻疲劳,消除肌肉内酸性代谢物,起到一般按摩术起不到的作用。使用膏摩前,一般应先进行按摩,使经络通畅,肌肉放松,正气上升,然后进行药物涂抹,大多数徐抹在局部部位上,也可以按经络走向

13、涂抹,个别的还在局部加温,并进行揉搓,尽可能使药物渗透到皮肤内。最后再进行按摩。此时按摩可以有针对性,有的药物涂抹后可不作按摩。,二、器械按摩 目前器械按摩很普及,已经推广到很多家庭,比较简单的多利用机械原理,以物代指,如串珠式按摩器,采用滚动按摩,活动经络,调节神经,通达气血,大面积推滚按压点,自动寻找穴位,可活血化淤,驱风散寒,强身健脑。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电动按摩器有所发展。总的来说,以电为动力,带动按摩头,代替手部按压、震动、点等手法,减轻按摩师工作强度,更主要的、是使用起来很方便。,三、气体按摩 在我国桑拿浴也普及起来,在电的桑拿炉上浇水,产生了大量热气,有很强的清洗与去污作用,由于

14、不断浇水,温度可升至70摄氏度以上,对风湿引起各种疾病和感冒效果显著,在水中可以放一些药物,如蛇床子等,可以杀菌,对性病等具有治疗的作用,对人体起松弛作用,使人们心情舒畅,根据客人的需要,还可以加入维生素、抗菌素等西药,产生的蒸气中有药分子,对人体皮肤起到治疗的作用。产生的热气对人体有热敷消肿、消炎止痛等作用。同时也可作吸氧按摩,在现代按摩中,还有奶液按摩、菜汁按摩、沐浴按摩、体育按摩、搔痒按摩等。,一、五脏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 1、心(附心包络) 心在五脏中占首位。它的

15、主要功能是主持血脉。即主管血液在脉管内的循环运行,向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同时心又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因此中医所说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里所指的心脏,而且还包含着大脑皮层的活动,所以说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1)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 (2)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心的又一重要功能 (3)汗为心液汗是津液之一,与心有密切关系。 附:心包络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祖国医学基本知识,2、肝是贮藏血液的主要器官。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同时肝脏还有耐受疲劳和抵御外邪的能力,以及有疏泄调达的作用。 (1)主藏血,为罢极之本肝藏血,是

16、指肝脏有贮藏、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 (2)在体为筋,其华在指甲,开窍于目,筋附着于骨节,在正常情况下,筋膜既不应松弛,也不能拘急。而维持筋膜这种生理功能的营养来源是肝脏提供的。 (3)主疏泄调达一般说来,人的情绪既不抑郁也不躁怒,是肝主条达疏泄正常的表现。,3、脾 脾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胃肠消化水谷,吸收和输布营养精微,为营血生化之源。脏腑肢体各部的营养物质亦来源于脾的运化,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1)主运化、升清脾主运化(即运输转化)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胃所消化的食物中的精微部分,吸收、输送到心肺,通过心肺而营养到全身;二是运化水液,调节水液代谢,把饮入于胃的水液中的精微,上输到肺

17、,再输布到全身。这两种运化都是上升的,所以说脾主升清(清指精微物质)。若脾气不能升举而下陷,即可导致泄泻或内脏下垂诸症。 (2)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人体肌肉、四肢、唇、口都是脾的外候。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捷健,口唇红润,食欲良好,都是脾运化功能正常的一种表现。 (3)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作用。,4、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主治节、朝百脉,辅助心脏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主肃降,通调水道,与脾肾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生理机能。 (1)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主气,就是说人体之气皆由肺所主。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2)主肃降,通调水道 (3)外合皮毛

18、,开窍于鼻,5、 肾(附:女子胞) 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源,所以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推动这一作用的动力叫做“命门”,又叫“肾阳”,或叫“元阳”。因此,有肾主命门火和肾藏精的说法;二是主水液,对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起着主要作用。 (1)藏精,主发育生殖 (2)主水液代谢 (3)生髓、通脑、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通于二阴 附:女子胞女子胞又叫胞宫(即子宫、卵巢、输卵管的总称),具有通调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总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输出营养和排泄糟粕,运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关饮食消化方面新陈代谢的。 1

19、、胆有两种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胆汁),是指输出胆汁,以助消化。胆虽属六腑之一,但不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像胃肠容纳饮食物那样时入时出,输泻而不藏,所以又把它列为“奇恒之府”。胆的病理特点是易生热象。二是主决断,即指精神意识方面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如俗话说“胆大”“胆怯”等。 2、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纳食物和腐熟(即消化)饮食物。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称。胃的功能叫做“胃气“,由于胃需要把消化后的饮食物下输到小肠,所以,胃气的特点是以下降为顺。如果胃气不降而上逆,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3、小肠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泌清浊。凡经胃腐熟的饮食物,由小肠承受下来,进一步加水

20、消化,把其中“精”的部分(指饮食物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吸收后,通过脾的运转到全身各部,浊的部分(指消化后的糟粕)下注到大肠或渗入膀胱,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所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大小便的排泄,都和小肠有直接关系。 4、大肠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东西,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分,使之变化为成形的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说,大肠是传导糟粕的通道。如果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或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5、膀胱 膀胱的主要作用是“化气行水”、贮尿、排尿。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贮存在膀胱,到一定量后排出体外。贮存与排出,都是通过“气化”这一功能来完成的。“气化”(即化气行水)就是

21、通过体内的热能,从水液中蒸发出一定量的气体来控制体内水液的出入量。因此,气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小便不利,或尿闭或小便频数、失禁等病症。 6、三焦 三焦分上、中、下三部分。相当中脘(胃胱)部位(包括脾胃)为中焦,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道路。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所长。,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胸中的“宗气”,将其输送到全身,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主要是心肺的功能)。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转输饮食物(包括脾胃等功能在内),蒸发津液

22、,把营养物质化生营气(即血液的组成部分)。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把人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加以分别清浊,食物的残渣通过大肠排出体外。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剩余水分,经过气化由肾通过膀胱排出体外。,三、脏腑组织间的关系 人的生命活动,是靠脏腑间的密切联系所构成的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的。这些脏器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1、脏与脏之间的联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血液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气也只有贯注于血脉之中,才能通达全身。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反应在病理方面,

23、心肺不正常互相影响,如咳嗽日久,肺气损伤,推动心血的功能不足,就会导致心气虚而出现心悸气短,甚至心区疼痛等症。心火炽盛,消烁肺的津液,则见咳痰咯血、鼻燥,咽干等症。,(2)心与肝心与肝之间主要是血液循环与血量调节的关系。若心血不足,可以影响肝的调节而引起失眠多梦、眩晕等症,肝血不足也可以影响心的功能而出现心悸、怔仲等症。又如临床上高烧、昏迷、抽风的病症,也是心肝相互影响的一种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心主精神意识,肝主疏泄条达(即情绪舒畅)。精神与情绪也是相互影响的,如精神不足,就会影响情绪的愉快,情绪抑郁不畅也会影响精神的充沛。,(3)心与脾 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帮助,心血的再生又必须依靠脾的

24、转化为其来源。如果心阳不足,影响脾的运化,除心脏病症外,还会出现食少浮肿等症;若脾的运化失常,影响了心血的再生,就会出现贫血心悸等症。此外,心与脾还有循环与统摄的关系,如果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引起各种出血的疾患。,(4) 心与肾 与肾之间的关系有二,一是阴与阳(又叫水与火)的互济,二是精与神的互根。心居上焦,其性主动,故以阳(火)为主,肾居下焦,其性主静(藏精气而不泄)故以阴(水)为主,心阳下降,温暖肾阴,肾阴上济,滋养心阳,上下相交,动静结合,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始终使人体保持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这种现象又叫做“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若阳气不足肾水不化,水气逆而上犯,就会造成“水

25、气凌心”的心悸症,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也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象,这就是“心肾不交”的病症。,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与神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先天之精是神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是神的给养,精气充沛是神志活动正常的条件。神机旺盛是使精气再生的条件(又叫互根),所以,对于人体的健康状况,一般都以精神二字来形容。,(5)肝与肺 肝与肺主要是治节与调节的关系。肺主治节,肝主调节全身的血量,而肝向全身输送血液,必须依赖于气,如果肺气虚弱,即影响肝的调节与疏泄功能,而出现乏力少气、情绪抑郁等症。反之,肝气壅滞,也会影响肺的治节与肃降,而出现咳痰、咽

26、痛或咯血等病症。,(6)肝与脾 肝与脾之间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的关系。脾的运化,必须通过肝的疏泄。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常,会影响脾的运化,就会出现腹胀、胁痛等症。并伴有食欲不振、腹泻等病症。反之如果脾失健运,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引起腹胀胁痛、黄疸等病症。 (7)肝与肾 肝与肾主要是互相滋养的关系。肝脏疏泄条达与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滋助,肾阴(精)再生的物质来源,又需通过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肾。因此有肝肾同源之说。如果肾阳不足,肝失儒养,就会导致肝阳偏亢,而出现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病症。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水不涵木“。,(8)脾与肺 脾与肺主要是益气与主气的关系。脾所转输的饮食物之精气,上输于肺,

27、与肺吸入的气结合变化而形成“宗气”,这就是脾助肺益气的作用。另一方面,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又需借助于肺气的肃降。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就会导致肺气不足,而引起气短、喘息,甚至浮肿等症。,(9)脾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功能,必须得到命门火的温煦蒸化才能完成。反之,命门火又赖于后天之精气滋养。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如果命门火衰,就会引起脾的运化失常,就会出现食少腹胀、久泄不止等症。此外,脾与肾在水液代谢上也是相互协调的,若脾虚失运,导致水湿停蓄,影响肾的气化,就会出现水肿等症。,(10)肺与肾 在水液代谢上,肺主通调水道,肾主开合,故有“肾主一身之水“,“肺为水

28、之上源“的说法。在呼吸方面,肺与肾之间又有着呼吸与纳气的关系肺的呼吸功能,要靠肾的纳气,所以有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之说。若肾虚不能纳气,就会造成呼吸浅表的病态,一些慢性气喘病,往往与肾不纳气有关。,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主藏精气,为阴,主里;六腑主传化物,为阳,主表。脏腑间的关系,就是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的关系。脏腑表里相合,主要是通过经脉来实现的。如肺与大肠、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肌、心与三焦均相互为表里。它们之间的表里相合是以其生理功能上的相互连结,相互为用而存在的。,四、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 人体生命主要是依靠脏腑机能活动,而脏腑机能活动又是以精、气、血、

29、津、液为其物质基础。在人体生理活动的过程中,这些物质由于脏腑的活动而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知觉、运动等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的总称,叫做“神”。概括的说,精、气、血、津、液是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1、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构成人体之精的精叫做生殖之精;维持生命之精,叫做水谷之精。 2、气的含意涉及面较为广泛,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指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微细的精密物质(如营气、卫气等);一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能力。 在人体各部均分布有流动着的精微物质,由于分布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聚在上焦的叫

30、做“宗气”,聚在下焦的叫做“元气”(或原气),宣发在肌肤腠理的叫做卫气,运行在血脉之中的叫做“营气”,现分述如下:,保健按摩能调整人体机能,消除疲劳,减轻因组织破损而带来的疼痛,改善血液循环。要使按摩效果好,必须手法力度适当,并与刺激穴位准确结合起来。祖国传统医学有温、补、通、泻、汗、和、散、清八种基本治法。 一、温法 温法使用摩擦、滚揉、一指禅、挤压等手法,用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动作,是适应于虚寒证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每个穴位的按摩 二、补法 补气血津液不足,脏腑机能衰弱。使用轻柔的动作,如使用一指禅推、滚、揉,摩等手法,在腹部使用顺时针方向治法,在施术部位时间要长 三、通法 消除病邪窒滞的治法

31、。要刚柔兼施,轻重适宜。常用推、拿、搓法于四肢,拿通肩井。具有通经络,行气血之功能。,第二节 按摩八法,四、泻法 攻逐结滞的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引起的下腹胀满,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症,手法由慢逐渐加快,手法刺激稍强,以挤压类与摩擦类较多。 五、汗法 开泻腠理、祛除表邪的治法。用按摩手法,使受术者发汗,病邪从表而解。适用于风寒或风热之邪,对于风寒外感,应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强刺激,对于风热外感,应用轻拿法,柔和轻快,多用挤压类和摆动类手法中的拿法 六、和法 调和气血、调整阴阳的一种主要方法,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凡邪在半表半里者宜用之。手法应平稳而柔和,以振动类和摩擦类居多。,七、散法 用按摩手法疏散

32、积滞的方法。有“结者散之”,“摩而散之”的说法,用轻快柔和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摩、搓等手法在施术部位操作,以达到消瘀散结目的。 八、清 法 采用手法清热除烦的方法。一般以摩擦类手法为主,适用于清热,气分实热者重推督脉,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表实热者重推膀胱经,表虚热者轻推膀胱经,在进行小儿按摩时用者居多。,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总称,又称十四经穴或十四经腧穴,在腧穴学中是主体,多指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的针灸、按摩刺激点。十四经穴的数目是单穴52 个,双穴309个,共361个,另外还有48个经外穴。 全身每个经穴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主治功能,即局部治疗功能

33、邻近治疗功能,远端和全身治疗功能。 一四经穴中有一些常用的保健穴位,它们不仅具有医疗作用还具备保健作用。例如,合谷除可以治疗头痛、手腕肿痛、全身发热外,还可以疏筋活血;百会可治头痛、头晕,还可以增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防止头发脱落等。,第三节常见50个穴位的作用,1、中府 位置:位于前胸外上方,乎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 作用:咳嗽气喘,胸中烦闷,肩背痛,腹胀呃逆。 手法:点、按、揉、摩。 2、尺泽 位置: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作用: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肘臂挛痛。 手法:推、按、揉。 3、手三里 位置:位于前臂背面挠侧,曲池下2寸。 作用:手臂麻疼,屈伸不利,腹胀。 手

34、法:按、揉、拨。,4、迎香 位置: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鼻唇沟中。 作用:鼻塞,鼻炎,口眼歪斜。 手法:掐、点、揉。 5、下关 位置: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 作用:口感齿痛,耳聋,牙关开合不利。 手法:拨、点。,6、头维 位置: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 作用:头痛目眩,眼痛,视物不清。 手法:揉、点。 7、髀关 位置: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平臀横纹。 作用:腰痛膝冷,腹痛。 手法:点、压、揉、摩、拨。,8、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 作用:腹胀呕吐,胃痛,消化不良。 手法:揉、点、拨。 9、三阴交

35、 位置:在内踝窝点上3寸。 作用: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失眠,神经性皮炎。 手法:点、掐、揉、擦。 10、神门 位置: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横纹尺侧端。 作用:心悸失眠,骨蒸盗汗。 手法:点、揉。,11、睛明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作用:目赤肿痛,近视色盲。 手法:按、揉、推、捏。 12、攒竹 位置: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目视不明,眼睑动。 手法:点、按、揉、推、捏。,13、大抒 位置: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发烧咳嗽,背项强痛,头痛鼻塞。 手法:按、揉、点。 14、肺俞 位置: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咳嗽气喘,胸满,盗汗,

36、手法:按、揉、弹拨、推。 15、心俞 位置: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心悸健忘,惊悸心烦,心痛。 手法:按、点、揉、推。,16、督俞 位置: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腹满胀痛,肠鸣逆气。 手法:揉、按、点、弹拨、推。 17、隔俞 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胃脘胀痛,呃逆呕吐。 手法:按、揉、压、推。,18、肝俞 位置: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胁痛满闷,目疾,唾血疼痛,多梦失眠。 手法:揉、点、按、推。 19、胆俞 位置: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口苦,饮食不下,咽痛咽干。 手法:按、拨、点、推。 20、脾俞

37、 位置: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胃脘胀痛,呕吐。 手法:点、按、揉、推。,21、肾俞 位置: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月经不调,腰膝冷痛,咳喘气少,耳鸣目花。 手法:揉、按、推、搓。 22、承扶 位置: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线。 作用:腰、股、臀、骶部疼痛,大便难 手法:点、揉、按。,23、殷门 位置: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作用:腰脊强痛,大腿疼痛。 手法:点、按、揉。 24、委中 位置:在横纹中点。 作用:中风昏迷,筋挛急,下肢痿痹。 手法:按、揉、推、拿。 25、秩边 位置:在臀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38、手法:按、点、推。,26、承山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 作用:便秘,腰背疼痛,疝气,痔疾。 手法:点、按、压、揉、叩击。 27、昆仑 位置:在足部外踝的后方。 作用:脚跟痛,腰痛。 手法:揉、点、按、拨弹。,28、涌泉 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作用:头晕眼花,咽喉痛,转筋,足心热。 手法:推、按、揉、擦。 29、四满 位置:脐下2寸,腹中线旁开约0.5寸。 作用:月经不调,阳痿,腰脊痛。 手法:点、拿。 30、大陵 位置: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作用:腕关节疼痛,胃痛。 手法:按、揉、弹拨。,31、劳宫 位置:在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掌心横纹中。 作用:中风昏迷,口臭,心痛。

39、 手法:按、揉、拿。 32、外关 位置:尺骨与挠骨之间,腕背横纹上2寸。 作用:五官疾病,手臂屈伸不利,手颤。 手法:按、揉。,33、颅息 位置:沿耳轮连线上、中3分之1的交点。 作用:头痛耳疾。 手法:点、揉。 34、风池 位置:在枕骨之下,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中风。 手法:拿、按、揉。 35、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作用:肩背疼痛,手臂不举,诸虚百损。 手法:拿、按、揉、滚。,36、环跳 位置: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3分之1与内3分之2交点处。 作用:腰腿疼痛,瘫痪,半身不遂,闪腰。 手法;点、按。 37、

40、长强 位置: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便秘,腰背疼痛,便血,癫狂。 手法:点、揉。,38、腰俞 位置:在骶部后正中线上,骶管裂孔处。 作用: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腹泻。 手法:点、揉、擦。 39、命门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凹陷中。 作用:腰痛虚损,五劳七伤,头晕耳鸣。 手法:点、揉、擦。 40、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作用:肩背疼痛,角弓反张,呕吐,中暑。 手法:点、揉、摩、搓。,41、百会 位置: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交点处。 作用:头痛,眩晕。健忘,耳鸣鼻塞。 手法:点、揉、切。 42、中极 位置:在脐下4寸,腹正中线上。 作用:月经不调,阳痿早泄

41、,水肿。 手法:点、揉、颤。,43、关元 位置:在脐中下3寸。 作用:虚劳冷惫,少腹疼痛,消渴,阳痿。 手法:点、揉、颤。 44、气海 位置:在脐中下1.5寸。 作用:绕脐腹痛,水谷不化,大便不通。 手法:点、揉、颤。 45、神阙 位置:在脐中央。 作用: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小便不禁。 手法:揉、摩、擦。,46、华盖 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 作用:咳嗽气喘,胸胁痛,咽肿。 手法:点、揉、推。 47、天突 位置:在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咳嗽哮喘,梅核气,咽喉肿痛。 手法:点、揉、推。,48、印堂 位置:在两眉头连线之中点。 作用:头晕头痛,三叉神经痛。 手法:点、揉、推。 49、

42、鱼腰 位置:眉毛中点直对瞳孔处。 作用:目赤肿痛,眼睑下垂,口眼斜。 手法:点、揉。 50、太阳 位置:在颞部,眉梢与目外肌之中点,外开1寸凹陷处。 作用,偏头痛,目赤,牙痛。 手法:点、按、揉。,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肌表,以调整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达到身体保健的方法。其作用原理与各种手法有密切关系,但总的说来,都是依据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经络贯通于人体的表面、上下、脏腑,是气血运行的途径,也是津液输布的网络。 1、调整经络系统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调整阴阳 人体为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祖国医学以阴阳观念解释人体内部变化。当病邪已作

43、用于人体时,阴阳平衡遭到破坏,造成阴阳失调。所以,调整阴阳是祖国医学一条基本原则。,第四节 按摩作用的原理,3、调整脏腑功能 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按摩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刺激体表一定部位,对内脏功能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4、促进气血运行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活动的基础,人体全身的一切组织都需要气血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它的功能。 5、调整筋骨 关节属筋骨范畴,筋骨损伤必然累及气血,致脉络受损,血瘀气滞,影响肢体活动,也就是“不通则痛“。按摩通过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第一节推法 推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

44、第四章第一节。现介绍推法的手法应用。 一、推正顶法 1、体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站于体侧。 2、手法操作术者以拇指腹自素穴起沿头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间推到哑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沿经穴位应配合点按。 4、作用安神宁志,平肝熄风。,30种常用按摩手法,二、推上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对置鸠尾穴处经上、中、下脘直推到水分穴上,反复直推数次。 3、手法要领以拇指腹着力下推,两手用力应均匀一致。以能耐受为度。本法亦可用双掌交叉重叠,以大鱼际及掌根部进行推动,推动力更加沉稳着实,覆盖面亦大。 4、作用调中健脾,和胃降逆。,三、推下腹法 1、体位仰卧位,

45、术者坐或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脐下阴交穴,余指分置腹部两侧,自上向下逐步推动,经过石门、关元、中枢到曲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手法要领下腹部手法应比上腹部为轻,耻骨联合上方用力宜轻柔。 4、作用清利湿热,培元益气。 四、推背法 1、体位俯卧位,两手握拳置锁骨下方,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在大杼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沿脊柱两侧推动到大肠俞,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术时沿脊椎两侧直线推移。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皮肤不应有皱折。背部用力大于腰部,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局部发胀,有沉重感。术后局部发热轻松。 4、作用宣热疏风,行气通络。,五、推手三阳法

46、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扶定两侧臂部。分别按太阳、少阳、阳明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部沿经推到肘部、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两拇指均匀用力推动,推三阳经的起止穴及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推三阳经用力比推三阴经为重。术时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温热,上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通手三阳经脉。,六、推手三阴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置肩两侧扶定上肢。分别按太阴、厥阴、少阴三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腋部沿经推至肘部至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推三阴经用力轻于推三阳经。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推时上臂与前臂应平放成一直线。两指用力要均匀,

47、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有微酸、胀感,局部有紧压感。按穴位时有麻胀感。术后局部温热,轻松。 4、作用通经活血,化瘀止痛,理气和胃,镇静安神。,七、推股外侧法 1、体位侧卧位。受术侧下肢屈曲,股外侧向上平放床上。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处,自上向下经过风市、阳关、阳陵泉、外丘、光明、悬钟到丘墟穴止,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推经穴位时,应配合点按,风市、阳陵泉、悬钟穴应施用长按法。术时有酸、麻胀感及放射性温热感。术后下肢温热有力。 4、作用疏散风邪,通络止痛。,八、推股后法 1、体位俯卧位,踝下加垫。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承扶穴处,自上向下沿股后正中线经殷门、委中、承山到

48、足跟,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推动时用力要均匀一致。推经穴位处时,用力稍重,以能耐受为度。术时有酸、麻、胀及放射性温热,术后下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筋活络,强健腰腿。,九、推运股外侧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双手掌根部着力于两股外侧,上下反复推运,推而前行,运而拉回,持续推运数次。 3、要领操作中应适当增加压力,要持续推,缓慢运。推运中用力宜均匀,不可忽快忽慢,避免搓、擦动作。 4、作用疏通血脉,调和气血,祛郁行滞温通经络,理气行血。,十、推全腹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重叠,以大鱼际和掌根部着力于腹部,自上腹部推至下腹部。先中间后两边依次推遍全腹,反复操作数次。 3、

49、要领双手用力要均匀,先中间后两边依次全腹推遍,施术中可闻及胃及肠被推动后出现的漉漉水声,及尿意频频。 4、作用调和肠胃,除湿利水,通便导滞。,十一、掌推肩胛法 1、体位坐位或侧卧位。 2、操作术者一手扶肩部并向后掀肩部,另一手以掌跟自肩中俞穴位处,沿肩胛骨内缘,经膏盲穴向外下方斜推到腋中线止。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头要后仰,胸要前挺。掌根推到膏盲穴时着力加重,并嘱其咳嗽。肩胛上部用力重于下部。术时有重压感。术后感觉呼吸舒畅,增益精神。 4、作用平喘止咳,益气补虚。,十二、两肋分推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胸骨两旁的俞府穴处,食指抱定胸部两侧,沿肋间隙的方向,自内向外分推到两侧腋中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