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1125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开卷考试存在偏差,简单认为开卷就是抄书,以至平时不努力。 (1)开卷考试不认真复习 (2)认为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3)认为开卷考试可以带上所有资料 (4)认为开卷考试试题在书上都有现成的答案,一、存在的问题,(1)开卷考试不认真复习 许多初三学生,甚至部分其它学科的老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开卷考试用不作复习,反正答案都在书上,到时候只管抄书就是了。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初三历史复习造成更大的困难。而事实上,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题目比以往历史闭卷考试更难,还有开放性试题。如果不复习,我们很难想象连选择

2、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不复习造成的对教材的生疏也会使学生难以从书上找到答案,就更不用说答好开放性试题了。,(2)认为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认为开卷考试难度降低是建立在开卷考试可以通过翻书寻找答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清历史开卷考试的精髓。现在开卷考试的命题都要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随着开卷考试改革的深入,我们相信,这种试题的比例将会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的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翻书也难以作答。,例1.为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初三某班同学举办了一个历史座谈会。同学们就巴黎公社

3、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具有自觉性、必然性 B巴黎公社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的 C巴黎公社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权 D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本身的程度,例21956年,毛泽东在与访华的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谈话时说:“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我们要感谢你们。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你们。”由此可见,他认为抗日战争( )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B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反侵略斗争 C奠定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 D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3)认为开

4、卷考试可以带上所有资料 许多初三学生简单地认为在开卷考试时,可以带上平时教师和自己整理的资料以备考试时使用。事实上,现在的题目重能力,试题越来越难,靠翻书和资料解决不了问题。这说明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是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的。,(4)认为开卷考试试题在书上都有现成的答案 由于对开卷考试的特点不了解,误以为开卷考试的答案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的,这是初三学生较为普遍的看法,事实上并非如此。就算是开卷考试的有些试题在教科书上能找到答案,但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也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开放、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考生要改变这些不良认

5、识,认真复习。,2从近几年学生在中考历史答卷来 看,存在以下问题: (1)答题时没有针对性,答非所问甚至张冠李戴 (2)知识点模糊,答题条理性差 (3)学生从原始历史资料获取历史知识,得出结论的能力非常弱。 (4)历史概念模糊 (5)抓不住材料中的关键知识信息,学得太死,理解、分析、对比、综合等能力差。考试的心理素质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对综合性太强的试题不知如何下手。 (6)2010年学生在中考历史答卷中存在的问题,(1)考试时答题没有针对性,答非所问甚至张冠李戴。 从阅卷情况分析来看,很多考生答题没有针对性,随意抄一段课文或一个历史史实,反映考生把开卷考试理解为翻书、抄书,

6、不愿去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至考试时常出现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情况。,(2)知识点模糊,答题条理性差。 考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考点模糊难以区分,比如2007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卷第13题第2问,学生误将“井冈山会师”的意义理解为“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三者的意义。,(3)学生从原始历史资料获取历史知识, 得出结论的能力非常弱。 评卷过程中,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突出,比如2007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卷第14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从而得出该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特点,只要认真分析一下示意图,就能很容易地得出两个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以轻

7、工业为主。但很多同学却答不到,说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而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4)历史概念模糊 部分考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模糊难以区分,如:2009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4题第3问,学生误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理解为“一条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少考生回答是:社会主义道路。而正确答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抓不住材料中的关键知识信息,学得太死,理解、分析、对比、综合等能力差。考试的心理素质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对综合性太强的试题不知如何下手。 比如2009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5题第二问根据材料

8、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列宁的“途径、方法”和罗斯福的“试验”各有何特点?只要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人物,就能明确此问实际上是回答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但很多同学却答不到,说明学生的理解、分析、对比、综合能力非常欠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放开手脚,培养能力。,(6)2010年学生在中考历史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史实错误,时空模糊 综合能力缺乏 不能规范答题,史实错误,时空模糊 第一、明显史实错误 部分考生历史基础知识不牢固,答题思路不清,有明显的史实错误。如:2010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5题:有考生答拿破仑的功绩是“颁布了人权宣言、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这表明考生对基本史实生疏,基本概

9、念混淆,存在知识盲点。,第二、时空概念模糊 考生对材料中提供的时间不敏感,以及相关时段发生的大事把握不准,导致不能正确答题。如:2010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题中的18211850年,第6题时间轴中20世纪70年代末期,第10题中的1948年,第13题中的1895年、1945年,第14题中19世纪以来。空间概念模糊,如:第2题中“伊犁”属于新疆,第7题中“上古亚非文明”,第8题中佛教起源于印度 。,综合能力缺乏 第一、审题能力不足。部分考生不认真审题,对题意的理解不够,以致答案要点不全。这表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却很少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领

10、会诠释史料的能力较差。部分考生读不懂材料,尤其是图表材料,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缺乏归纳提炼能力,不善于把图表材料转换成文字材料,没有注意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作答时乱抄材料、乱抄书,甚至不做。,第三、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偏差。 一是不用历史语言作答,口语较严重。如第13题:第(2)问“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考生作答:“小日本瞧不起中国”到“瞧得起中国”。第(3)问“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考生作答:“中国好厉害,国民生产总值多”等。 二是理解了题意,但不会准确表述。,不能规范答题 第一、答案缺乏条理。一些考生平时缺乏必要地训练,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对答案不加

11、整理和归纳,想到哪写到哪,杂乱无章,不分要点,层次不清,甚至文不对题。 第二、书写不够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书写不清楚;二是在卷面上乱划;三是错别字较多,如“抗日战争”误写为“抗日战征”,“负责任的大国”写成“付责任的大国”,“政治格局多极化”误写成“政治格局多级化”等等。 第三、答错试题位置。由于考生心理压力过大或考试紧张,将答案写错位置。,(二)部分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使学生感到 枯燥乏味。 2对教材结构的罗列较多,缺乏纵横知 识的联系。 3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4设置问题简单,启发性不够,达不到 思维训练的目的。,1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使学生感到

12、枯燥乏味。 按照历史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知道为什么?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评判。尤其是初三学生,他们的兴趣已不在对书本知识的了解,而是对历史内在联系的把握和对历史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上。,2对教材结构的罗列,缺乏纵横知识的联系。 历史学科内容繁杂、头绪繁多、知识零散,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其线索,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以形成知识网络。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教材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重组。因此,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

13、立体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否则就会使学生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从所听的课看,有部分老师的课,基本上是按教材结构进行讲解、罗列,没有注意横向知识和纵向知识的有机统一,不大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分析,更没有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不利的。,3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有的老师教学基本停留在只传授知识的层次上,以本为本,勾书划书。布置作业不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根据学生的思考做出创造性的评判,而是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念给学生或印发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4设置问题简单,启发性不够,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从听的

14、课看,每节课都有提问,但设置的问题较简单,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其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提出便叫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答不上便由老师回答代替;一种是设置问题教材上有现成的答案,根本用不着动脑筋;还有一种是老师先将答案说出,然后要学生回答(实际上是复述)。以上提问只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作用。,二、中考历史复习对策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试题更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注重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转换或解释、推理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上。因此,要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需要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一)教师要明确复习过程

15、中学生存在 的问题 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二)努力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有的同学错误的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照书抄,其实,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要积累就要重视基础。“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是关健。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出基础性的原则。由此可见,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16、,1帮助学生构建好知识网络结构 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立体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比如把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历史用屈辱史、探索史和抗争史三条主线串联起来,使这一部分的知识形成一个网络,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注重历史图片、史料的搜集、 整理与分析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是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各省、市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并要结合课本所学

17、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三)以新史学观念组织专题,加强专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综合能力。 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体现了对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的考察。江西省中考历史命题视角也融入了先进的史学观念和理论,彰显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革命史观,立意高远。,1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1)例题解析 例1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

18、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应用能力。依据相关知识考点再认可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近代化概念的把握和应用;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近代化。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选项B、D不符合史实;选项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答案为C。,例22007年江西中考题第14题(8分)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读图(图略),回答问题: 1)中国近代工业起步于( )(2分)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

19、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2)民国初年,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据图一,谈谈当时我国民族工业的特点。(2分) 3)图二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哪两个方面的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何重大意义?(4分),答案:(1)B(2分) (2)特点:民族工业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1分)以纺织、面粉、烟草等轻工业为主,钢铁、煤炭、造船等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分) (3)方面:工业(或重工业)(1分),交通运输业(1分)。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只要答到其中两点即给2分

20、),(2)例题所体现的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新观念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是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上述所列例题中,例1表明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的典型。,(3)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考点链接 第一、起步:基本史实:16世纪l9世纪上半叶,表现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启蒙思想传播;资本主义在英、法、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东西方文明

21、碰撞: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这种以农业为核心的文明与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1840年,英国政府为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开拓市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大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开始遭受“蛮夷文明”(事实上就是工业文明)的冲击,因为在英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英国机器制造业已经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3)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考点链接 第一、起步:基本史实 东西方文明碰撞,第二、发展:基本史实: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三大潮流兴起、发展;欧美、日本实现现代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3)现代化史观视

22、角下的历史考点链接 第一、起步: 第二、发展:基本史实,(3)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考点链接 第一、起步: 第二、发展: 基本史实 东西方文明碰撞: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社会实践是中国开始迈出近代工业的第一步。1898年,康、梁的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运动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政治民主化道路君主立宪制的实践的开端,但是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辛亥革命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政治方面要求建立民主政治民主共和制(建立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民主化和法制化,民生主义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机器化的趋势,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的变化则体现了

23、社会世俗化的趋势。,(3)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考点链接 第一、起步: 第二、发展: 第三、转型: 基本史实 20世纪初l945年二战结束,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化模式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世界民主化进程受到挑战;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3)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考点链接 第三、转型: 基本史实 东西方文明碰撞:受一战影响,1912年-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使了新文化运动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人领导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经济呈现了短暂的活力;抗战时期,中

24、国民族工业深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压榨而步履维艰;中华民族实行全民族抗战政策,1945年8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100多年来所取得的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3)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考点链接 第一、起步: 第二、发展: 第三、转型: 第四、稳步发展: 基本史实 二战结束以来(1945年至今),三种现代化模式并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世界民主化进程加快;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第四、稳步发展: 东西方文明碰撞:二战结束后,美帝国主义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实行“扶蒋反共”,中共领导人民为了

25、民主与和平,取得了反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和反侵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新中国诞生后,中共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创立了特色改造道路,1956年底使新中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底中国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辉煌成就;同时,中国的国防、科技、教育、体育及外交开创了新局面;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3)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考点链接,第五、世界大潮下中国近代化历程规律性认识: 1.在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化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

26、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2.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3.在思想领域主要表现为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4.在军事领域主要表现为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5.在外交领域主要表现为我国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近代中国遭到列强侵略,国家主权被践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战中,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

27、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而且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并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01年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五、世界大潮下中国近代化历程规律性 认识 总之,在现代化史观指导下,我们在历史复习备考中,要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进而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形成开放和平的积极态度、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价值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对比,有利于

28、提高学生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历史中考命题的主要题型。,2全球化史观(整体化史观) (1)例题解析 例1有位历史学家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另一位历史学家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解析:进化史观是近代进化论传入中国后而兴起的一种史学研

29、究方法。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整体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即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注意题干引文中的关键词,第一个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密切联系整体”,第二个说20世纪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据此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答案为C。,例2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

30、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解析:他在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答案为B。,例32007年中考题第6题打破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是( B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三角贸易”的开始 D工业革命的完成,例42007年江西省中考历史第15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

31、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材料二: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成“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86年其成员国扩大到12个。1993年,欧洲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联盟。1995年欧盟成员国增加到15个,2004年进一步增加至25个。,请回答: (1)20世纪前半期,欧洲经历了哪几次大规模战争?(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二说说欧洲的联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

32、程?欧洲的联合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何影响?(3分) (4)除欧盟外,你还知道哪些区域性国际组织?试举一例。(2分),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2分) (2)保证自已的安全;在美苏两极对抗中维护自已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3分) (3)合作的多领域逐步扩大,国家不断增多(或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强)(1分)。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演变。(2分) (4)本问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2分),例52008年江西省中考题第12题张老师就某一国际组织给出了以下三个提示。你认为该国际组织是( D ),提示

33、一 1993年1月1日成立,中国于2001年加入 提示二 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提示三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联合国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例62010年中考题第12题有个美国人向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购买了1辆勒曼兹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在他付给通用汽车公司的1万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发动机、驱动桥和电子设备);250美元付给英国,作为广告及营销服务的费用这一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B ) 生产国际化 贫富差距扩大 贸易全球化 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A B C D,

34、(2)例题所体现的全球化(整体化)史观新观念 全球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历程就是整体世界的形成过程,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从而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上述例题都能够彰显全球史观的新史学思想。,(3)全球史观视角下的知识考点链接 第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

35、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包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三个部分: 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相关的知识包括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深化。 二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相关的知识包括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通过各种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逐渐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将世界其他地区作为其附庸强行纳入其经济体系,成为其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第二、全球化在现代史上的发展 全球化趋势在现代史上不断

36、得到强化,相关知识有: 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不断出现,如国联、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建立。 区域性集团正在形成和不断完善,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世界各地各国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更加密切,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即是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变相反映,再如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援助。 第三世界兴起并加强了交流和合作,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也是对这种情况的变相反映。 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4)整体化史观在历史中考中主要看点 第一、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

37、体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第二、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第三、整体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总之,在整体史观指导下,我们在中考历史复习备考中,要让学生时刻牢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在世界的总环境中发展,既要把中国放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来考察,又要把中国史放在与外

38、部世界的联系中来考察。要以整体文明作为研究单位,从不同文明类型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并且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运用全球史观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把握世界与中国的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文明史观 (1)例题解析 例1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处理历史材料信息及应用所学知识考点进行问题解答的能力。从题干表格材料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轻工业

39、产值呈现上升趋势,而重工业呈现下降趋势。而1949年至1960年期间,我国均以重工业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答案为D。,例2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2分

40、)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3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应用能力。 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辛亥革命政治影响的理解,可以从政治上的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等方面加以解答。 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影响的理解,可以从思想上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方面考虑。 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五四运动影响的理解,可以从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等方面进行思考。,参考答案: 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1、的颁布。(4分)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2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3分),例32010年历史中考题第7题陈文同学准备以“上古亚非文明”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内容应包括( B ) 古代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希腊文明 A B C D,(2)例题所体现的文明史观新观念 近几年历史试题选择题,大多体现出以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的文明史观确定主题、选择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命题倾向。例1主要考查考生对新中国工业文明主要特点的认识和应

42、用。非选择题更是注重考查学生以文明史观多角度思考、理解、阐释历史的能力。非选择题部分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外文明的差异、交流、碰撞,世界经济与科技等,突出文明的内涵与实质理解与应用。如例2从政治文明、文化思想文明视角对辛亥革命进行分析、归纳和应用,并要求运用相同视角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重大事件五四运动进行理解和应用考查。,(3)文明史观主要知识链接 第一、文明史观 “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

43、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第二、文明史观下的历史复习专题整合,第三、文明史观下历史复习的主要看点: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文明的延续性。 着力挖掘历史长河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文明因素,强调文明的稳定性。 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评判标准(生产力),突出文明的根本点。 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突出文明的整体性。 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突出文明的世界性。,第四、文明史观与历史课标 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文明史的角度解读课程标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掌握中

44、学历史教学的主题和主线知识。而且,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可以预言,2011年及今后的中考历史试题仍将鲜明地体现以文明史观来命制的特点,为此老师可以尝试从这些方面来加强自己在历史复习中的文明史意识。,4社会史观 (1)例题解析 例1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也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现代史学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历史研究的范畴,这些属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体现了社会史观,故B项符合题

45、意。,例2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释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解析:本题考查李大钊的社会史观,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反映了李大钊强调历史研究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A说法正确,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李大钊的本意,C、D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例3(2009海南历史卷)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

46、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所学教材知识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及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妇女的着装与妇女的社会职业的变化关系情况。19世纪中叶,妇女主要从事家庭事务,因此短裙与女式长裤受到责难,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妇女较普通地从事社会工作,这一着装被承认。答案为C。,例4(2010江苏历史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

47、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教材知识考点对题干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理解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字眼“男子志愿”、“男女同意”进行理解和知识应用,这些关键字眼足见婚姻重视当事人即材料中的“男女”的意愿。这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现在出现了,正是“变化”的表现。答案为B。,(2)例题所体现的社会史观新观念 近年来,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来指导历史命题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随着命题

48、技巧的进步,社会史观也逐渐进入了命题专家们的视角。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英国、美国等关注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在近几年的历史考试中,各位专家尤为关注社会史观中的“女性视角”,如例3、例4分别体现了历史试题对妇女社会地位转变、生产生活情形及婚姻状况的关注。,(3)社会史观视角下的历史知识考点链接 第一、梳理和掌握历史上出现的社会问题与看法: 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前后发生的“鸦片烟毒”、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日占区的殖民地化或“奴化”、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统区的社会崩溃等,都是典型的“社会病态和失调现象”,亦即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现代史上,诸如“文化大革命”社会混乱问题。 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如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重要的一次转型;另一方面,在圈地运动中,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与完成,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如美丽的泰晤士河变成排污沟等)出现了,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摆在所有英国人面前。还如社会习俗中诸如“势利”、“迷信”、 “吸毒”、“赌博”等不良习气的存在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看法。,第二、梳理历史上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