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章节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张晓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2388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PPT 页数:171 大小:9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章节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张晓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主章节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张晓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主章节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张晓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主章节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张晓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主章节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张晓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章节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张晓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章节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张晓玲.ppt(1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 张晓玲,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人权法学复习串讲,2,第一讲 人权法概论,3,一人权法的概念 人权法是保护人权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第一,人权法是通过法的形式所规定或认可的人权。 第二,人权法既可以是渗透在宪法和各个部门法中的一种综合性法律,也可以是独立的单行的人权法律;既可以是国内法,也可以是国际法。 二人权法的产生和发展,4,二人权法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建专制斗争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权概念,把保障权利确立为法律的最高原则。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人权开始进入国内法领域,产生了人权法。 1、法国人权宣言标志着人权法律的正式产生 法国人权宣言

2、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即无宪法可言”。,5,2、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发表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标志着人权法的新发展,6,3、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标志着国际人权保障制度的出现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世界人权宣言 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张彭春,7,4、中国人权法律的发展 1911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规定了“人民”享有的12项权利。 中国人权法律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

3、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 我国已经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人权法律体系。,8,三、人权法的分类和渊源 (一)人权法的分类 人权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国内人权法和国际人权法。,9,(二)人权法的渊源 1、国内人权法的渊源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行政规章 (6)条约和协议 (7)专门人权法律规范,10,2、国际人权法的渊源 国际人权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人权公约和国际人权习惯法。,11,3、国际人权法分类 一类是联合国制定的人权公约;一类是区域性的人权公约。,12,四、人权法的原则 1、权利本位原则 我国宪法第二条:“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公共权力要服务于人民权利。,13,2、平等保护原则 该原则要求国家把不同群体的个人都作为平等的人来看待,要平等地分配利益和机会。,14,3、保护弱者原则 这一原则把每一个人当成是世界上的最高价值,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和博爱精神。,15,第一,保护弱者是社会公正的要求。 第二,保护弱者是人道和博爱的要求。 第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政府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谁是最脆弱的群体?他们关注的主要权利是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政策对他们有什么影响?,16,4、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人权义务的承担者,包括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营利机构、个人等。人权是把人当做人对待的

5、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人权是做人的权利,也是做人的责任。 人权的理念:只有把人当人对待, 你才成为人。,16,17,5、国家责任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国家和个人的关 系上,公民是享有权利的基本主体, 国家是保障人权的基本主体;国家对 人权的责任主要有两个方面:尊重和 保护;国家责任机制是人权保障的核 心。,18,结论: 1、人权法的产生是伴随人权概念而产生的。 2、人权与法律密不可分。 3、宪法规定的权利都是人权,但是,人权的范围比法律权利大。 4、人权法在当代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否定了恶法是法的法律观。,19,第二讲 人权的概念,20,一、人权的概念 (一)关于人权的定义 人权(Human Right

6、s)是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21,可以从4个层次理解人权: 第一,人权是人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应当享有的权利。 第二,人权是有尊严地做人的权利。 第三,人权是把人当作人对待的标准。 第四、人权有三大支柱:自由、平等、博爱。,22,(二) 人权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人权思想 2、近代人权概念的正式提出 3、人权概念的发展 4、人权概念受到普遍承认,23,二、人权的主体 人权的主体就是人权的享有者。 历史上人权的主体经历了形式上的从有限主体到普遍主体的演变。人权主体普遍性受到普遍肯定,是以世界人权宣言通过为标志。 上世纪60年代,人权主体又得到发展,从个人主体扩大到集

7、体主体。,24,三、关于人权的属性 (1)普遍性。是指人权的主体、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是普遍的。 (2)本源性。它是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来源。 (3)不可剥夺性。一些基本权利是不可剥夺的,比如,人格尊严权;人权是先于法律而存在的。 (4)发展性。人权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发展的。,25,四、人权的分类 (一)两大类人权的分类 联合国的分类:一类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一类是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 1、生命权;2、人格尊严权;3、不受酷刑和不人道待遇权;4、不受奴役权;5、不受任意逮捕或拘禁权;6、告知被捕和被控原因权;7、不强迫自供或认罪权;8、无罪推定权;9、迁徙的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权;10、私

8、生活不受侵犯权;11、宗教信仰自由权;12、婚姻自由平等权;1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14、言论自由权;15、和平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权;16、参政权。,26,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主要是指: 1、工作权;2、财产权;3、休息权;4、男女同工同酬权等;5、参加和组织工会权;6、罢工权;7、享有社会保障权,8、对母亲、儿童和少年的特殊保护权,9、适当的生活水准权;10、享有能达到的最高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11、受教育权;12、参加文化生活和享受科学进步的权利等。,27,(二)三代人权的分类 (三)三种人权形态的分类 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 (四)国内人权和国际人权,28,第三讲 公民权利

9、,29,一、公民权利的概念 (一)公民权利的含义 “公民权利”(civil rights)有特定的含义,不同于我国宪法中的公民权利(citizens rights)。前者是指近代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各种自由权和程序性权,后者是指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所享有的权利,其内容涵盖了两大类人权。,30,(二)公民权利的主要内容 生命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不受酷刑和不人道待遇权;不受奴役权;无罪推定权;不强迫自证其罪权;迁徙自由权;私生活不受侵犯权;宗教信仰自由权等。,31,二、生命权 (一)生命权的含义 生命权是一切人权的前提。生命权的含义主要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即禁止他人非法剥

10、夺生命的权利;防止生命危害发生和改变生命危险环境的权利。,32,(二)生命权的保障 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在当代,各国普遍通过建立各种法律制度来保障生命权,而且保护的标准在提高。 当代新发展起来的制度主要有:惩罚性赔偿制度;无过错责任制度;对见死不救行为制裁的制度;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制度;对大规模侵犯生命权犯罪的国际制裁制度。,33,最高法院未核准唐慧女儿案中两被告死刑,6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核准唐慧女儿被迫卖淫案被告人周军辉、秦星死刑,将案件发回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最高法刑一庭相关负责人称,根据刑法规定,强迫他人卖淫只有情节特别严

11、重的,如大规模强迫卖淫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强迫多名幼女卖淫的,多次在公共场所劫持他人拘禁后强迫卖淫的,或者强迫卖淫手段特别残忍、造成被害人严重残疾或者死亡等情形,才可考虑判处死刑。 鉴于周军辉、秦星强迫卖淫的暴力、胁迫程度,犯罪情节的恶劣程度尚未达到情节特别严重。此外,本案复核期间又出现新的证据,可能影响对秦星是否构成立功的认定,依法应予查明。据此,最高法裁定不核准二被告人死刑,将案件发回湖南省高院重新审判。,34,35,2012年11月21日负责处理关于社会、人道主义、文化等议题的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早些时候表决通过了新的“暂停执行死刑”决议,呼吁目前仍存在死刑制度的国家为彻底废除死刑而采取

12、积极行动。,36,我国目前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 我国法律对死刑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死缓制度起到了限制死刑的作用。 2007年死刑核准权已收回最高人民法院。 2011年,我国新修订刑法首次取消13个死刑罪名。 客观正确地认识死刑的作用和犯罪产生的复杂原因,提高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程度,坚持少杀慎杀原则,逐步限制死刑以至废除死刑,是我国人权保障的一个发展方向。,36,37,三、人身自由权 (一)人身自由权的含义 人身自由权是指公民的人身安全,居住行动自由不受他人的非法侵犯、支配和控制。这是公民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并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38,(二)人身自由权的保障 为了保证公民的人身自

13、由免受任意剥夺,国际人权法把“正当程序”确立为基本人权:告知权、无罪推定权、不强迫自证其罪权、免于酷刑的权利、法庭面前平等权、公开审判权、辩护权、享有法律援助权、受审时间不被无故拖延权、上诉权等。我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同国际人权法相一致。,39,1、告知权制度 2、司法审查制度 3、无罪推定权制度 4、法律援助制度 5、反酷刑制度,40,四、隐私权 (一)隐私权的含义 隐私权也叫“不被了解的权利”,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权。 隐私权的核心是要求个人私生活受到尊重,没得到个人同意不受干涉。,41,(二)隐私权的保护 隐私权保护方式 直接保护 间接保护 近几十年来,隐私权的保护在加强。越来越多的

14、国家对隐私权的保护出现专门立法的趋势;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在扩大。,42,第四讲 政治权利,43,一、政治权利的概念 政治权利(political rights)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44,当代政治权利保障的两个特点: 一是除个别国家外,选举权的普遍性在法律上基本得到实现。二是公民的监督权和参与权的保障得到加强。,45,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四大政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46,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

15、运行的重要保证。” “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47,二、知情权 (一)知情权的含义 知情权(right to know),又称了解权。知情权是指公民了解公共事务和与个人利益有关信息的权利。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知情权被逐步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第一,知情权是人民行使其他民主权利的基础。 第二,知情权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 第三,知情权是保护公民自己利益的手段。,48,(二)知情权的保障 要保障知情权 ,政府就要承担信息公开的法律义务和责任。 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是:1、政府信息

16、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2、公民应有权知道存于政府机构中的有关自己的私人信息;3、如果公民向政府请求信息被拒绝时,可以请求司法救济;4、政府机构负有举证责任,证明不公开的信息属于保密信息。,49,三、参与权 (一)参与权的含义 政治参与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组织和管理活动的权利。我国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里的“各种途径和形式”,包括选举、投票、协商、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批评、建议、通过媒体网络讨论国家政务等。,50,(二)参与权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在保障参与权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我

17、国已经修改选举法,规定城乡按同等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原则。我国不断完善制度增强决策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 我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从六个方面提出了目标和措施,主要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度;进一步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提高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实效;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决策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保障工会、妇联、青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等。,51,四、表达权 (一)表达权的含义 表达权是指公民享有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等而不受干涉的权利。在现代,言论自由权的范围得到极大扩充,不仅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象征性言论或表达式行为,包括出版、

18、新闻和集会、结社自由等。 我国宪法35条明确规定:“公民 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 威的自由。”,52,(二)表达权的保障 民主政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而表达权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表达自由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尊重公众的表达权,虚心听取公众意见,已成为我国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53,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特别提出: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合法权利的制度保障;依法保障公民使用互联网的权利;公益性组织要反映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和需求等措施。,54,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再次强调:“畅通各种渠道,依法保

19、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表达权。 尊重和保障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政协的各种会议上发表意见、开展视察、提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参与调查和检查活动等权利。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多种方式与公众进行交流,了解公众意愿,征求公众意见。 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断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 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 ”,55,五、监督权 (一)监督权的含义 监督权(right to supervision)是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权利。监督权包含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等具体权利。它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56,(

20、二)监督权的保障 监督权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表现。人民通过行使监督权经常性地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以保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我国宪法第41条明确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57,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

21、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58,进一步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目标和措施,完善有关制度,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完善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机制;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的监督;切实发挥政协提案、建议案在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保障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等。,59,第五讲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60,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 生存权的概念 (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提出,61,(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内容,经济、社

22、会和文化权利主要是指:财产权;工作权;劳动保护权;男女同工同酬权等;参加和组织工会权;罢工权;享有社会保障权;适当的生活水准权;对母亲、儿童和少年的特殊保护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受教育权;参加文化生活和享受科学进步的权利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推进了对自由、平等和社会公正的认识。从这些权利可以推出更具体的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产生标志着人权的新发展,也带来了对国家责任、人权保障机制等认识的新发展。,62,(三)生存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关系,生存权是人有尊严生存的权利,涵盖了从生命权到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基本内容。,63,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密切联系、发展权利宣言指

23、出:“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发展权是要求每一个人都有权享有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64,我们党提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的就是保障发展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65,二、工作权 (劳动权) (一)工作权的含义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罢工权、集体谈判的权利;参加民主管

24、理的权利等。,66,国际社会对劳动权的承诺 1、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 2、1966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 3、国际劳工组织8个核心公约 1930年制止强迫劳动公约 1948年结社自由和组织权利保护公约 1949年组织权和集体谈判权公约 1951年同酬公约 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 1958年(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 1973年就业最低年龄公约 1999年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公约,67,1、宪法 2、1994年劳动法 3、2007年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4、批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25个劳工公约。 5、“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25、”的新理念。,我国对劳动权利的承诺,68,(二)工作权的保障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处于弱势。这就要求国家必须积极介入和干预市场,积极促进就业,确定公平的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劳动条件,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69,1、对经济自由权的积极限制 第一,对录用雇员的限制。 第二,对劳动时间的限制。 第三,对劳动工资的限制。 第四,对劳动条件的限制。 第五,通过刑法对劳动权施以特别的保护。,70,2、以法律赋权劳动者 199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基本劳工权利原则宣言提出“核心劳工标准”。主要包括四方面权利:工会权、集体谈判权;禁止就业和职业歧视;禁止强迫劳动;禁用童工等内容。 集体谈判权被

26、称为工会运动的基石。,71,3、劳动争议解决制度 劳动法院或劳动法庭 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72,(三)我国劳动权利保障的成就 与问题 1、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的劳动法律体系 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工资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等。,73,2、我国劳动权利保障面临的问题 就业歧视严重 (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定义:“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结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

27、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2004年全国首例乙肝就业歧视案以张先著胜诉告终。,74,劳动工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问题突出 劳动条件:2006年据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一组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累计尘肺病人达55万多人,平均每年报告尘肺病新发病例高达1万多例。,75,(四) 落实劳动权的措施 1、进一步落实我国劳动法律。 通过保障劳动权利来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 “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

28、展的权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 当前切实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要解决好在发展中维护劳动权利问题。,76,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十八大报告,77,2、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体系 应制定反歧视法、最低工资法、工资支付法 澳大利亚反歧视法律主要有:1975年种族歧视法、1984年性别歧视法、1986年人权和平等机会委员会法、1992年残疾歧视法、2004年年龄歧视法。,78,3、加强对劳动权利的司法保护。 设立劳动法庭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完善对劳动者的

29、司法救助制度,79,4、完善集体谈判制度 国际劳工组织促进集体谈判公约第2条将集体谈判定义为:“集体谈判是适用于一名雇主、一些雇主或一个或数个雇主组织为一方,一个或数个工人组织为另一方,双方就以下目的所进行的所有谈判:(1)确定工作条件和就业条件;(2)调整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3)调整雇主组织与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 我国集体合同规定第7条指出,“集体协商是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企业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80,80,三、财产权,财产权是指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性权益等。 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7条规定:“人人得有单独的财产所有

30、权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权;任何人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80,81,81,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写入保护私人财产权的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2007年颁布物权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81,82,82,1、财产权直接关系到公民生存和发展,是自由的保证。 2、财产权是推动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动力,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转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3、既要保护富人的财产权,更要保护穷人的财产

31、权。 习近平:“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主要是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82,83,财产权的限制: 1、限制财产权的合理性在于为了公共的利益; 2、限制财产权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3、限制财产权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 4、对于财产的征收、征用应给予合理的补偿。 建议: 1、完善立法,明确界定“公共利益”; 2、明确征收与征用的法定程序和补偿的标准。,84,四、社会保障权 (一)社会保障权的含义 社会保障权(right to social security)是一项综合性权利,是指个人在经济困难时享有获得国家和社会帮助的权利。我国宪法和

32、国际人权公约都规定了这项权利。 社会保障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国家对穷人的救济,但是,社会保障权同救济穷人是根本不同的概念。,85,世界人权宣言第22条规定:“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个人尊严及人格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种权利的实现;此种实现的促成有赖国家措施与国家合作,并当依各国的机构与资源量力而行。” 第25条规定:“(1)人人有权享受其本人及家属健康所需的生活,举凡衣、食、住、医药及必需的社会服务均包括在内;由于失业、患病、残疾、寡居、年老,或因不可抗力的事由致使其他丧失生活能力的情形时,有权享受保障。(2)母亲及儿童应特别照顾及协助。”,86,社会保障权要求

33、国家制度的保障。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立法建立制度;二是通过公共预算给予财政支持;三是直接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87,根据中国的生活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和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失业津贴制度、工伤津贴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老年津贴制度、家庭津贴制度、生育津贴制度、残疾津贴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88,五、受教育权 (一)受教育权的含义 受教育权(right to education)是指每个人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主要包括教育机会权、教育条件权、教育公正评价权。 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

34、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89,受教育的主体是所有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国家提供均等的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国家有责任建立免费、公共的学校教育制度,采取实施义务教育和奖励、援助入学升学的措施等。,90,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

35、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保护平等受教育权是促进人权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要求。,91,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提供盲文或电子试卷,有助提升失明或视力缺损考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迄今,失明或视力缺损学生实际上被排除在普通高等教育之外,因为无法获得补偿其障碍的帮助。,91,92,92,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统计,我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其中具有高中程度以上的残疾人只有500万人,而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

36、,文盲率为43.29%。,93,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批准加入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残疾人保障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50多部;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保障残疾人权益的专门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制定了本地区的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和其他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规。这些法律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残疾人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93,94,2006年联合国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指出:“残疾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

37、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 该公约标志着对残疾人看法的根本转变:残疾人不再被视为慈善机构或医疗治疗的对象,而是有能力自己作决定和行使自身权利的人,特别强调他们在生活各方面获得平等的有效参与权。 “缔约国应当禁止一切基于残疾的歧视”,其内涵不限于教育、就业等歧视,还包括拒绝为残疾人提供合理便利等。,94,95,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2012年8月1日我国

38、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95,96,盲道“撞墙”,盲道“十八弯”,97,第六讲 妇女人权,联合国的全球使命是人人享有平等权利和尊严,实现男女平等和赋予妇女权力是这一使命的根本。 潘基文,98,一、妇女人权的概念 (一)妇女人权的含义 所谓妇女人权就是指妇女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根源于妇女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妇女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法律平等保护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二是妇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如工作权、财产权、劳动保护权、同工同酬权、教育权、健康权等;三是由妇女的生理特征所产生的权利,如生殖健康权、生育权等。,99,妇女人权概念第一次

39、正式出现在1993年第二届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之中。该文件指出:“妇女和女童的人权是普遍性人权当中不可剥夺和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部分。妇女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各级充分和平等参与政治、公民、经济和文化生活,消除基于性别的一切形式的歧视是国际社会的首要目标。” “妇女的人权应该成为联合国人权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促进有关妇女的所有人权文书。世界会议促请各国政府、机构、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加强努力,保护和促进妇女和女童的人权。”,100,妇女人权(Womens Human rights)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一个人权新概念,它第一次从人和人权的高度来概括妇女权利的内容,为妇女发展提

40、供了指导性概念,为人权研究和实践确立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有助于消除大众人权观上的性别双重标准,促进男女平等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101,(二)妇女人权概念的产生及意义,1、妇女人权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2、妇女人权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3、妇女人权概念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02,二、联合国与妇女人权 (一)联合国的妇女人权公约 提高妇女地位和实现男女平等是联合国关注的优先领域。联合国制定了众多的妇女保护国际文书。,103,主要有:禁止贩卖人口及取缔意图盈利使人卖淫公约(1949年)、关于男女同工同酬的公约(1951年)、妇女政治权利公约(1952年)、己婚妇女国籍公约(1957年)、关于就业和职业

41、歧视的公约(1958年)、取缔教育歧视公约(1960年)、关于婚姻的同意、结婚最低年龄及婚姻登记的公约(1962年)、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79年)等。在这些国际法律文件中,最重要的是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99年联合国又通过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任择议定书,2000年该法律文件正式生效。这意味着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以提供个人申诉权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妇女权利的保障。,104,该公约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首次对“对妇女的歧视”概念下了定义。公约指出:“对妇女的歧视一词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作用或其目的是要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末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

42、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这一界定为国际社会反性别歧视确立了国际标准。,105,(二)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 1、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75年6月19日至7月2日, 墨西哥宣言第一次给男女平等下了定义:“男女平等是指男女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106,2、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80年7月14日至31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拟定并通过了联合国妇女十年后半期行动纲领(简称行动纲领),以期早日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的目标。,107,3、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85年7月13日至2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43、到2000年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简称内罗毕战略。,108,4、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至15日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 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两个主要的文件。行动纲领提出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当特别关注的12个重大领域,它们是:妇女与贫困、妇女的教育与培训、妇女与保健、对妇女的暴力问题、妇女与武装冲突、妇女与经济、妇女与经济、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妇女人权、妇女与媒体、妇女与环境、女童问题等。妇女人权是行动纲领12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也是贯穿其他领域的一个主题。,109,联合国还建立了专门性的妇女机构:妇女地位委员会、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联合国提高妇女地位司、联

44、合国提高妇女地位国际研究训练所、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两性平等问题和提高妇女地位问题特别顾问办公室。2010年月日,第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促进两性平等和赋权妇女署,简称“联合国妇女署” 。,110,三、妇女人权与反性别歧视 (一)性别歧视的定义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给“对妇女的歧视”下了定义。公约指出:“对妇女的歧视一词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作用或其目的是要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这一界定为国际社会反性别歧视确立了国际标准。,

45、111,反性别歧视的另一个重要的国际人权文件是1993年第二次世界人权大会的最后文件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该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消除基于性别的一切形式的歧视是国际社会的首要目标”,要求将妇女人权列为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的优先事项。,112,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再次强调“防止和消除对妇女和女孩的一切形式歧视”,并指出“提高妇女地位和实现男女平等,是人权问题和社会正义的条件,不应孤立地视为是妇女问题。” 这些国际人权文件对性别歧视的界定,对性别平等与人权关系的阐述,为国际社会认识和消除性别歧视,提供了一个国际标准。,113,(二)反性别歧视的法律与实践 性别

46、歧视是性别不平等的产物,性别歧视的根本原因是妇女没有被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妇女的权利没有被当作人权。 国内外反性别歧视的法律及其发展。立法禁止歧视;立法禁止性骚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社会边缘妇女;立法改变性别传统观念和模式。“父亲产假配额计划” 。,114,四、妇女人权与反对妇女的暴力 (一)何谓对妇女的暴力,115,1993年联合国通过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宣言。该宣言第一次给“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下了定义:“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是指不论发生在公共场所或私人生活中,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性行为上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116,宣言在第2

47、条列举了了对妇女暴力行为范围:(1)在家庭内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在家庭中对女童的性虐待、因嫁妆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强奸配偶、阴蒂割除和其他有害于妇女的传统习俗、非配偶的暴力行为和与剥削有关的暴力行为。(2)在社会上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强奸、性虐待。在工作场所、教育机构和其他场所的性骚扰和恫吓、贩卖妇女和强迫卖淫。(3)国家施加的或纵容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不论其在何处发生。宣言指出,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理解还不仅限于这些方面。,117,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月日定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它将从11月25日持续到12月10日,又名为“16天运动

48、”。,118,(二)反对妇女暴力的意义 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是对妇女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侵犯,也危害了家庭和谐,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成长,危害着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反对妇女的暴力是保障妇女人权的要求,也是保护家庭和社会的要求。,119,第七讲 联合国人权保护制度,120,一、国际人权宪章 (一)国际人权宪章的构成 国际人权宪章主要由: 1、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 2、1966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3、1966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构成。 它们是联合国促进、监督和保护人权活动的主要依据。,121,具体包括: 1、世界人权宣言 2、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3、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2008年) 4、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5、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一任择议定书(1966年) 6、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旨在废除死刑任择议定书(1989年),12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基本内容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由序言、5篇、31条组成,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其主要内容有:工作权;劳动保护权;男女同工同酬权等;参加和组织工会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