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2送审稿.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3534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172 大小:5.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2送审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2送审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2送审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2送审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2送审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2送审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2送审稿.doc(1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征求意见稿)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2012年4月前 言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编制任务通知(粤建科函2005237号),结合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已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具体情况,编制组认真总结广东省的设计经验与工程实践经验,在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补充规定DBJ/T 15-46-20

2、05的基础上,制定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广东省高规”)。广东省高规除与国家行业标准主要条文保持一致外,反映了近年来广东省的科研成果及工程实践经验。本次编写的主要原则如下:1、强制性条文与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基本一致。2、章节编排与(JGJ 3-2010)基本一致,结构构件的构造要求与(JGJ 3-2010)基本保持一致,增加下列内容:(1)“带加强层的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独立成章;(2)隔震、消能减震(振)和结构控制;(3)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功率谱法。3、对下列问题做改进和调整:(1)材料:不限制剪力墙使用C60以上高强混凝土,

3、提出对剪力墙使用C60以上高强混凝土的附加要求;(2)结构的侧向刚度均以单位层间位移角所需的水平力表达;(3)适当放宽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4)不控制结构的周期比,仅控制结构的扭转位移比;(5)改进性能化设计的方法;(6)明确不以调整结构刚度来满足最小地震剪力要求;(7)有条件的放宽筒体剪力墙轴压比限值,给出大震作用下压区混凝土压应力的控制条件;(8)明确一般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剪力调整规定不适合带加强层的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要求核心筒承担100%的地震剪力,巨型框架承担不小于3倍的计算剪力;(9)对(JGJ 3-2010)中一些未定量条文给出定量解释,以方便操作;(10)维持和调整广东省

4、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补充规定DBJ/T 15-46-2005的一些条文,如桩基础承载力计算的规定等。广东省高规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广东省高规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广州市五山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东四三楼,邮编:510641,E-mail:)。主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设计院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

5、究总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州大学广州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广州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顾问:容柏生 周福霖 魏 琏 傅学怡主要起草人:王松帆 韦 宏 方小丹 冉志伟苏 成 张元坤 李少云 李敏霞陈 坚 陈 星 罗赤宇 周 云周 定 俞公骅 高俊岳 黄泰赟黄熙明 舒宣武 廖建三 (按姓氏笔画排列)责任编辑:刘光爽 王华林广东省标准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征求意见稿)目 次1 总则12 术语和符号32.1 术

6、语32.2 符号43 荷载和地震作用73.1 竖向荷载73.2 风荷载73.3 地震作用114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194.1 一般规定194.2 材料204.3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204.4 结构平面布置224.5 结构竖向布置254.6 楼盖结构254.7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264.8 构件承载力设计294.9 抗震等级294.10 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314.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324.12 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355 结构计算分析365.1 一般规定365.2 计算参数395.3 计算简图处理405.4 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425.5 结构弹塑性分析及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425

7、.6 荷载组合的效应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446 框架结构设计466.1 一般规定466.2 截面设计476.3 框架梁构造要求506.4 框架柱构造要求536.5 钢筋的连接和锚固577 剪力墙结构设计617.1 一般规定617.2 截面设计及构造628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718.1 一般规定718.2 截面设计及构造739 筒体结构设计759.1 一般规定759.2 框架-核心筒结构779.3 筒中筒结构7710 带加强层的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8010.1 一般规定8010.2 截面设计与构造8011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8211.1 一般规定8211.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8211.3

8、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8711.4 错层结构8811.5 连体结构8811.6 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8912 混合结构设计9112.1 一般规定9112.2 结构布置9312.3 结构计算9412.4 构件设计9513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0013.1 一般规定10013.2 地下室设计10113.3 基础设计10213.4 桩身构造10414 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振)设计10714.1 一般规定10714.2 结构隔震控制设计10714.3 结构消能减震控制设计11114.4 结构风振控制设计11715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12015.1 一般规定12015.2 施工测量12015.3 基础施工

9、12215.4 垂直运输12315.5 脚手架及模板支架12415.6 模板工程12515.7 钢筋工程12715.8 混凝土工程12715.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12915.10 混合结构施工13015.11 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13115.12 施工安全13215.13 高温和雨期施工13215.14 绿色施工135附录A 风荷载体型系数138附录B 功率谱法142附录C 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计算146附录D 墙体稳定验算147附录E 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规定149附录F 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151本规程用词说明161引用标准名录16231 总则1.0.1 为在广东省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10、构工程(包括钢和混凝土的混合结构)的设计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结合本省的设计经验和工程实践,制定本规程。【条文说明】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发祥地。三十多年来,广东省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促进我省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更好地发展,有必要结合我省的设计经验及工程实践,编制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大于28米的住宅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其它民用建筑。本规程不适用于建造在地震时易诱发山体滑坡、地陷、溃坝等危险地段的高层建筑。【条文说明】 具有较多斜看台的体育场馆、音乐厅、剧院、电影院,以及大型火车站房

11、、航站楼等大跨度空间结构构的计算分析一般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并考虑扭转耦连振动的影响,一般可不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扭转位移比、楼板的开洞及凹凸等。此类结构的侧向刚度可控制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最大顶点位移与结构高度之比,竖向构件节点间的位移角等,其限值可按相关设计规范执行或参考本规程的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构件的构造措施可参照本规程的相关规定。1.0.3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颁发的文件确定。一般情况下,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业主有特别要求时可提高设防标准,但不得降低设防烈度。【条文说明】 工程的抗震设防烈

12、度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或工程所在地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需经省或国家地震局审查批准。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提供的地震动参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不一致时,小震计算应取较大值,中、大震计算可取规范值。1.0.4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分甲、乙、丙三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为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为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为甲、乙类以外的一般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

13、标准GB 5022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注:本规程中甲、乙、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的简称。1.0.5 高层建筑结构应注重概念设计,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立面布置的规则性,加强构造措施,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1.0.6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当超过本规程的适用范围或平、立面特别不规则,对其抗震性能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进行补充分析和论证。 【条文说明】 近十年来的震灾包括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表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按规范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已基本上可保

14、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仅要求规范适用范围以外的、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或对其抗震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提出中、大震作用下结构预期的性能目标,并加以分析论证。一般来说,中震作用下着重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校核,大震作用下着重控制整体结构的弹塑性位移角,对结构的关键构件或可能存在的明显薄弱层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1.0.7 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或专门要求的高层建筑可采用隔震和消能减振设计。【条文说明】 结构的隔振和消能减震技术已比较成熟,在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得到较多的应用,效果良好。一般来说,隔振和消能减震结构的构造较抗震结构复杂,造价也较高,仅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

15、能有较高或专门要求的高层建筑推荐使用,地震高烈度区的一般高层建筑如采用隔振和消能减震技术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也可采用。1.0.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高层建筑 tall building, high-rise building 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它高层民用建筑。2.1.2 房屋高度 building height 自室外地面至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2.1.3 框架结构 frame structu

16、re 由梁和柱为主要构件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4 剪力墙结构 shearwall structure 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5 框架-剪力墙结构 frame-shearwall structure 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6 板柱-剪力墙结构 slab-column shearwall structure 由无梁楼板与柱组成的板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7 筒体结构 tube structure 由筒体为主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筒体结构的筒体分剪力墙围成的薄壁筒和由密柱框架或壁式

17、框架围成的框筒等。本规程涉及的筒体结构主要包含以下两种: 1 框架-核心筒结构 frame-corewall structure 由核心筒与外围的稀柱框架组成的高层建筑结构。 2 筒中筒结构 tube in tube structure 由核心筒与外围框筒组成的高层建筑结构。2.1.8 混合结构 mixed structure,hybrid structure 混合结构是指由钢框架(框筒)、型钢混凝土框架(框筒)、钢管混凝土框架(框筒)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所组成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2.1.9 转换结构构件 transfer member 完成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的结构形式转变或上部

18、楼层到下部楼层结构布置改变而设置的结构构件,包括转换梁、转换桁架、转换板等。2.1.10 转换层 transfer story 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包括水平结构构件及其以下竖向结构构件。2.1.11 加强层 story with outriggers and/or belt members 设置连接内筒与外围结构的水平伸臂(梁或桁架)结构的楼层,必要时还可沿该楼层外围结构周边设置带状水平梁或桁架。2.1.12 连体结构 towers linked with connective structure(s) 除裙楼以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之间带有连接体(包括连廊)的结构。2.1.13 多塔楼结

19、构 multi-tower structure with a podium 裙楼上部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的结构。2.1.14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以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基准的结构抗震设计。2.1.15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分别针对小震、中震、大震作用设定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2.1.16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 levels 对结构震后损坏状况及继续使用可能性等抗震性能

20、的界定。2.2 符号 2.2.1 材料力学性能 C20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20N/mm2的混凝土强度级;Ec混凝土弹性模量;Es钢筋弹性模量;fck、fc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tk、ft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yk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fy、fy分别为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fyv梁、柱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h、fyw分别为剪力墙水平、竖向分布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vk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GE计算地震作用时,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M弯矩设计值;

21、N 轴向力设计值;S荷载效应或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V剪力设计值;w0基本风压;wk风荷载标准值;Fn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u 楼层层间位移。2.2.3 几何参数 as、as分别为纵向受拉、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As、As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Ash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Asv梁、柱同一截面各肢箍筋的全部截面面积;Asw剪力墙腹板竖向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A剪力墙截面面积;AwT形、I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面积;b矩形截面宽度;bb、bc、bw分别为梁、柱、剪力墙截面宽度;B建筑平面宽度、结构迎风面宽度;d钢筋直径;桩身直径;e偏心距

22、;e0轴向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距离;ei考虑偶然偏心计算地震作用时,第i层质心的偏移值;h层高;截面高度;h0截面有效高度;H房屋高度;Hi房屋第i层距室外地面的高度;la非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b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aE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s箍筋间距。2.2.4 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max、vmax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1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z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jj振型的参与系数;Eh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Ev竖向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G永久荷载(重力荷载)的分项

23、系数;w风荷载的分项系数;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p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剪跨比;水平地震剪力系数;v配箍特征值;N柱轴压比;墙肢轴压比s风荷载体型系数;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荷载的脉动影响系数;风荷载的脉动增大系数;y楼层屈服强度系数;sv箍筋面积配筋率;w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w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2.2.5 其它 T1结构第一平动或平动为主的自振周期(基本自振周期); Tt结构第一扭转振动或扭转振动为主的自振周期; Tg场地的特征周期。3 荷载和地震作用3.1 竖向荷载 3.1.1 高层建筑结构的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当业主有特别

24、要求时,可按业主的使用要求采用,但不应小于荷载规范的规定值。3.1.2 首层楼面考虑施工荷载宜不少于10kN/m2。构件承载力验算时,施工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1.0。业主或施工单位对施工荷载有特别要求时,可按其要求采用,并应满足施工阶段的构件承载力验算。3.1.3 擦窗机、旋转餐厅等设备应按其实际情况确定其自重的大小和作用位置。3.1.4 施工组织设计时应验算所采用的附墙式、外爬式塔吊等起重机械及其它施工设施对结构的影响。3.1.5 天面直升飞机机坪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可取5 kN/m2。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可按表3.1.5 取值。表3.1.5 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直升机类型局部荷载标准

25、值(kN)作用面积(m2)轻型20.00.200.20中型40.00.250.25重型60.00.300.303.2 风荷载 3.2.1 计算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作用面积应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建筑物表面的单位面积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wk=zszw0 (3.2.1)式中: wk风荷载标准值(kN/m2);w0基本风压(kN/m2),应按本规程第3.2.2条的规定采用;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按本规程第3.2.33.2.4条的规定采用;s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本规程第3.2.5条的规定采用;z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应按本规程第3.2.6条的规定采用。3.2.2 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

26、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条文说明】 一般来说,高度较高、质量较小、高宽比较大、阻尼较小的高层建筑对风荷载较敏感,此外,建筑体型也有很大影响,由于牵涉的因素较多,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界定标准。为实用上的方便,规定高度大于60米的建筑为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计算结构的水平位移时仍可采用基本风压。3.2.3 位于平坦或稍有起伏地形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3.2.3确定。地面粗糙度应分为四类: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

27、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表3.2.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m)地面粗糙度类别ABCD51015203040506070809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1.091.281.421.521.671.791.891.972.052.122.182.232.462.642.782.912.912.912.912.912.911.001.001.131.231.391.521.621.711.791.871.932.382.252.462.632.772.912.912.912.91

28、2.910.650.650.650.740.8811.101.201.281.361.431.501.792.032.242.432.602.762.912.912.910.510.510.510.510.510.600.690.770.840.910.981.041.331.581.812.022.222.402.582.742.91 3.2.4 位于山区的高层建筑,按本规程第3.2.3条确定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后,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正。3.2.5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m 1 圆形平面建筑取0.8。 2 正

29、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形平面建筑,由下式计算: (3.2.5)式中: n多边形的边数。 3 高宽比H/B不大于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1.3。 4 下列建筑取1.4: 1)V形、Y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平面建筑; 2)L形、槽形和高宽比H/B大于4的十字形平面建筑; 3)高宽比H/B大于4,长宽比L/B不大于1.5的矩形、鼓形平面建筑。5 在需要更细致进行风荷载计算的场合,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本规程附录A采用,或由风洞试验确定。3.2.6 高层建筑结构的顺风向风荷载可按公式(3.2.1)计算,风振系数z可按下式计算: (3.2.6-1)式中: g峰值因子,可取2.5;I10为10m高名义湍

30、流强度,对应A、B、C和D类地面粗糙度,可分别取0.12、0.14、0.23和0.39;R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Bz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1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3.2.6-2) (3.2.6-3)式中:f1结构第一阶自振频率;Kw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A、B、C类和D类地面粗糙度分别取1.28、1.0、0.54和0.26;1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0.02,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0.05,混合结构可取0.030.04,对其它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2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规定确定:当结构的体型和质量沿高度均

31、匀分布时,可按下式计算: (3.2.6-4)式中:结构第一阶振型系数;H建筑总高度(m);脉动风荷载竖直方向相关系数;脉动风荷载水平方向相关系数;K,a1系数,按表3.2.6-1取值。表3.2.6-1 系数k和a1粗糙度类别ABCD高层建筑k0.9940.6700.2950.112a10.1550.1870.2610.346高耸结构k1.2760.9100.4040.155a10.1860.2180.2920.376当结构迎风面和侧风面的宽度沿高度按直线或接近直线变化,而质量沿高度按连续规律变化时,式3.2.6-4计算的背景分量因子Bz应乘以修正系数B和V。B为建筑物在z高度处的迎风面宽度B(

32、z)与底部宽度B(0)的比值;V可按表3.2.6-2确定。表3.2.6-2 修正系数VB(H)/ B(0)1.00.90.80.70.60.50.40.30.20.1V1.001.101.201.321.501.752.082.533.305.603 脉动风荷载的空间相关性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竖直方向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3.2.6-5)式中:H建筑总高度(m);对A类、B类、C类和D类地面粗糙度,H的取值分别不应大于300m、350m、450m和550m。水平方向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3.2.6-6)式中:B为结构迎风面宽度(m),B2H。4 振型系数可由结构动力计算确定,计算时可

33、仅考虑受力方向基本振型的影响;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弯剪型结构,也可近似采用振型计算点距室外地面高度z与房屋高度H的比值。3.2.7 当多栋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干扰效应。可将单栋建筑的体型系数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也可通过风洞试验确定。【条文说明】 多栋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的风干扰效应与风向角关系明显,必要时可考虑风速玫瑰的影响。3.2.8 横风向振作用效应或扭转风振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应考虑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的影响。横风向风振与扭转风振的计算及组合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3.2.9 房屋

34、高度大于200m或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风洞试验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 1 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 2 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 3 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 3.2.10 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型系数s不宜小于2.0。3.2.11 设计建筑幕墙时,风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的有关规定采用。 3.3 地震作用 3.3.1 高层建筑地震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0.5度或以上计算。

35、 2 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3.3.2 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2 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度(0.15g)、8度抗震设计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注:结构的前三个振型中,当某一振型的扭转方向因子在0.35-0.65之间,且扭转不规则程度为类时,表明结构的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应计算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3.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 e

36、i=0.05Li (3.3.3)式中:ei第层质心偏移值(m),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对于非矩型平面,可取ei=0.1732ri,ri为第i层楼层平面平行地震作用方向的回转半径; Li第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m)。【条文说明】 Li 可不计该方向外挑部分长度。3.3.4 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高层建筑结构一般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除对称且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不大于1.2的结构外,均应考虑扭转耦联振动的影响。【条文说明】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考虑扭转耦联振动的影响已非常方便,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采用CQC法组合更为合理。2 高度不超过40m、平

37、面较规则且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较均匀的建筑结构可采用基底剪力法。3 78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或功率谱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1)甲类高层建筑结构; 2)表3.3.4所列的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 3)不满足本规程第4.5.24.5.3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 4)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5)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注:当某层单位面积的质量平均分布密度为相邻层的1.5倍以上时,称为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表3.3.4 采用时程分析法的高层建筑结构设防烈度、场地类别 建筑高度范围 7度和8度、类场地100m 8度、类场地 80m注:场

38、地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采用。【条文说明】 随着现代工程科学的发展,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功率谱法日益引起国内外工程界的高度重视并得以推广应用,1995年颁布的欧洲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以及2008年颁布的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已把功率谱法列为可供设计选用的三种方法之一。3.3.5 进行结构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地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地震记录的数量不少于总数量的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

39、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80%。 2 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5倍和15s,地震波记录的时间间距可取0.01s或0.02s。3 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可按表3.3.5采用。 4 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可取多组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七组及以上)或包络值(少于七组)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表3.3.5 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cm/s2)设防烈度6度7度8度多遇地震1835(55)70设防地震50100(150)200罕遇地震125220(

40、310)400注:7度时括号内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区,此处g为重力加速度。3.3.6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楼面活荷载按实际情况计算时取1.0;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时,藏书库、档案库、库房取0.8,一般民用建筑取0.5。3.3.7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应按表3.3.7-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3.3.7-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注:周

41、期大于6.0s的高层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做专门研究。表3.3.7-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a地震影响 6度 7度 8度 多遇地震 0.04 0.08(0.12) 0.16 设防地震 0.12 0.23(0.34) 0.45 罕遇地震 0.28 0.50(0.72) 0.90 注:7度时括号内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区。表3.3.7-2 特征周期值Tg (s)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01第一组0.200.250.350.450.65第二组0.250.300.400.550.75第三组0.300.350.450.650.903.3.8 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3.3.8)的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图 3.3.8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地震影响系数; 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T结构自振周期;Tg特征周期;衰减指数;1直线下降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2阻尼调整系数。 1) 除有专门规定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