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数学五年级下册简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5679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数学五年级下册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数学五年级下册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数学五年级下册简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数学五年级下册简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数学五年级下册简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数学五年级下册简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数学五年级下册简介.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学:五年级下册 简 介,(一)数与代数 1数论初步:因数和倍数 九义:六年制十册“约数和倍数” 实验:进行适当精简。 例如:删去“整除”、“分解质因数”等概念,把“最 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分别移至“通分”“约分” 前面。 2数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基本同九义,适当调整。 例如,加入“最大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删去“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等。 3. 数的运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基本同九义。,(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旋转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统计 众数、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数学思想方法 逻辑推理,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一、教学内容,轴

2、对称(反射变换) 旋转 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进行图案设计,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1)全等变换(合同变换),轴对称,三、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C,A,B,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了讨论的方便,区分为两种。,平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形状、大小不变。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或垂直的。,

3、物体在直线方向上移动,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小学阶段:直观认识平移现象。,旋转,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旋转两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改变旋转角,改变旋转中心,设计图案,形状不变,大小改变(图形的放大、缩小),(2)相似变换,四、具体编排,1.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和探究,以利于培养空间观念。 2.注意利用已有知识基础,把握阶段性目标。 3.注意有关概念的数学性。 同一平面内。 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的区分。,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一、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 2、5、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

4、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三、编排特点,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四、具体编排,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第三单元 长方体

5、和正方体,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教学目标,1.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三、与九义教材相比,1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去理解表面积、体积等概念。 周长、面积、体积 2更强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四、具体

6、编排,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

7、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编排特点,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四、具体编排,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内容,同分母分

8、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二、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1.更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素材学习分数加减法。 2.淡化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三、与九义教材相比,四、具体编排,1.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六单元 统计,一、教学内容,众数 复

9、式折线统计图,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显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三、编排特点,四、具体编排,众数(例1) 复式折线统计图(例2),.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个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问题,有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只有合适与否的问题。这一点需让学生清楚。

10、.注重对统计量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避免仅仅停留在计算层面。,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目标: 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渗透用图表的方式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编排特点: 从生活化的情境引入,但更多的是数学化、模型化的过程。(不考虑是否每个电话真的是1分钟,也不考虑相邻两个电话之间是否有时间间隔。),活动过程: 目标:设计合理的方案,使整个时间最短。 方案一:教师挨个通知15名学生(单层结构):相当于分成15组。 时间:15分钟。 方案二:教师通知组长,再由组长通知组员(双层结构)。 问题:分多少组比较

11、合适? 每组人数是否应相同? 时间分别是多少?,在分层结构里,时间分成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有序的和重合的。 纵向:即用去的时间。 横向:需考虑同一时间内有多少人在同时打电话,在每一时间内同时打电话的人越多,用去的时间越少。,假设分成三组。 子方案一:每组都是5人。 模型: 时间:7分钟。 子方案二:每组人数不同,如分别是6、5、4人(还可变化)。 模型: 时间:6分钟。,假设分成四组呢?(略) 假设分成五组呢? 子方案一:每组都是3人。 模型: 时间:7分钟。 子方案二:每组人数不同,如分别是5、4、3、2、1人。 模型: 时间:5分钟。,方案三:每个队员接到通知后马上通知别人(多层结构)。

12、模型: 时间:4分钟。,找到最优化的方案。 发现规律:第一分钟:1人 第二分钟:2人 第三分钟:4人 第四分钟:8人 第n分钟:2(n1)人 第n分钟能通知到的最多人数就是等比数列1,2,4,8,之和 Sa1(1qn)/1q2n1。 应用规律:5分钟、50人。 需要注意: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不光需要考虑时间的问题,更要考虑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应该通知谁,否则方案无法实施。,第六单元 数学广角,一、教学内容,逻辑推理(称球问题的其中一类:已知目标物比其他物体轻或重),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初

13、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思想。,三、涉及到的两个问题,1. 什么样的方案是比较好的方案?(优化的问题) 2. 在某一方案下,怎样知道用多少次就能保证找出目 标物来?(逻辑推理的问题),需要真实地用天平去称吗? 抽象数学的作用如何体现?,四、具体编排,五、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区别于真实的实验操作结果。 2重视让学生在猜测、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可让学生从2个、3个、4个 进行有顺序地探究。,谢 谢!,生活概念与数学概念,统计的本质:有限样本推断总体。 例如:研究人对某一刺激的反应时间,由于受到各种随机因素(仪器的精密程度、测量方法、实验情景、人的观测

14、力、观测标准)的影响,获得“真值”是很困难的,可用一个集中量数来作为估计值。这样的集中量数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优点: 反应灵敏:每个数据都能在平均数中反映出来。 确定严密:公式固定,同一组数据求得的平均数总是相同的。 简明易解:平均的概念简单明白。 计算简单:只用简单的四则运算。 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样本大小对平均数影响不是很大。 平均数的缺点: 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由其灵敏性决定。 如果有模糊不清的数据,无法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的适用条件: 大多数情况下。,中位数的优点: 计算简单,容易理解,概念简单明白。 中位数的缺点: 反应不够灵敏,两极端数目变化,对中位数不产生影响;

15、计算中位数时,不是每个数据都加入计算,受抽样的影响较大,不如平 均数稳定; 大多数情况下,中位数乘总数和数据的总和不相等; 中位数不能作进一步代数运算。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中位数不被普遍采用。 中位数的适用条件: 当一组观测结果中出现两极端数目时; 当个别数据不清楚时; 当需要快速估计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时。,众数的优点(与中位数相同): 概念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众数的缺点(与中位数相同): 反应不够灵敏,两极端数目变化,对众数不产生影响; 计算众数时,不是每个数据都加入计算,受抽样的影响较大,不如平 均数稳定; 大多数情况下,众数乘总数和数据的总和不相等; 众数也不能作进一步代数运算。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众数也不是一个优良的集中量数,应用也不广泛。 众数的适用条件: 当需要快速而粗略地寻求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时; 当一组数据出现不同质的情况时; 当次数分布中有两极端的数目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