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艾灸神阙穴.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7650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9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期艾灸神阙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长期艾灸神阙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长期艾灸神阙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长期艾灸神阙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长期艾灸神阙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期艾灸神阙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期艾灸神阙穴.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长期艾灸神阙穴(肚脐)的好处盘点艾灸是中医中的一种治病方法,现在很多人也用这种方法来养生,下边介绍一种艾灸神阙穴,俗称肚脐的养生方法和功效,供大家参考。“脐”是什么?脐,俗称肚脐眼。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灸脐”的作用有趣的是,有科学家用“黄金律”来测量人体,结果惊奇地发现:从肚脐到脚的长度,与肚脐到头顶长度的比值,恰好等于0.

2、618,就是说,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0.168在养生中起重要作用,所以“黄金分割点”应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实验研究也证明:通过药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尤其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之作用。一般来说,灸脐注意事项有三:第一,脐部有损伤、炎症者及孕妇禁用;第二,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第三,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常用艾灸脐两法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悬在脐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

3、季施灸效果更佳。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第二法神阙隔姜灸。把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很多人说现在的艾条不是陈年的,其实我们也不妨自己去采摘写艾叶,自己艾绒,估计效果会更好。不过这对于忙碌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家里有老年人最好了。【美容】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体内淤积各种毒素排泄缓慢,肌肤对化妆品、营养品的吸收减慢,引发一系列面部问题。面部温灸通过热原理与中草药艾草的作用,美容棒在面部进行排毒滚动,

4、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温补气血,增强肌肤的免疫力及对产品的吸收。 优点:温灸温热再配合中草药艾草条,在面部轻轻滚动,可替代了美容师按摩,让面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产品的吸收,在温肌散寒、活络经气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护理。 【保健】 温经通络,益气驱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胃脘寒痛,椎间盘膨出,咳喘,面瘫,痛经,少年近视等症。 【养生】 艾灸养生保健疗法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的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法简便有效,尤其有温阳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灸及虚寒证患者首选的自我养生方法。 【祛病】 1、感冒

5、 灸法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如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条温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 分钟,每日l2 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 穴,每穴灸57 壮,每日1 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 2、咳嗽 灸法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脉、督脉、太阳经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风门、云门、膻中、太渊、丰隆等。用温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 次, 57 次为1 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 日。 3、哮喘 灸法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脉、督脉、阳明经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风门

6、、气海、脾俞、。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 次,57 次为1 个疗程。 4、中风 灸法可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或开窍熄风,调畅气血;或散风祛邪,通经活络。取督脉、任脉、阳明经及少阴经腧穴,如百会、太冲、神阙、关元、气海、人中、风池、足三里、丰隆等。可用艾 2 灸,各3 壮。 预防中风,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绝骨;或用艾条温和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涌泉。每次1520 分钟,每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 5、胃痛 灸法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取任脉、足阳明经、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温针法,或轻刺激,针后再配合药艾条灸。 6、腹痛

7、灸法可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取背俞穴、任脉、足阳明经穴,如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脾俞、胃俞等。 7、腰痛 灸治可祛寒通经活络。取足太阳、督脉经穴,如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人中、命门、志室、太溪等。 8、痛经 灸治可温经散寒,调补冲任。选任脉、督脉、足太阴、足少阴经穴,如内庭、中极、归来、气海、血海、次谬、水道、三阴交、地机等。艾条灸,每穴1020 分钟。 9、泄泻 灸治可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食导滞及温补脾胃。取俞募穴、任脉、阳明经、太阳经腧穴,如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章门、肾俞、大横、神阙等。 10、阳痿 灸治可温补肾阳。取任脉、督脉和太阳经穴,如肾俞、命门

8、、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然谷等。 11、颈椎 综合征灸治可祛风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脉及病变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风池、肩髃、尺泽、大杼、后溪等。 12、坐骨神经痛 灸治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利湿。取足三阴经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变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13、 痔疮 灸治以清肠通络,活血化瘀为主。取督脉、足太阳和手阳明经腧穴,如长强、命门、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开1 寸一多灸)、承山等。 14、瘰疬 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取病变局部和少阳、阳明经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临泣、手三里、天牖、百劳等。以上各穴轮流施灸,每穴57 壮,用小艾炷直接

9、灸。瘰疬局部可用隔蒜灸。 3 15、湿疹 灸治可清热利湿,养血祛风。取病变局部及阳明、太阴经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风市、膈俞、血海、百虫窝等。可用艾卷温和灸。 16、痹证 灸治可祛风利湿散寒,泄热通经,调和气血。取病变相应经脉腧穴。如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大椎、风市、昆仑、肩髃、阳池、外关、悬钟、犊鼻、足三里、解溪等。 17、胎位不正 灸治本病以舒气导滞为主。取足太阳经和手足太阴经腧穴,如至阴、三阴交、合谷。用艾卷温和灸双侧至阴,艾火距穴位约半寸,以不产生灼痛为度,每次1015 分钟,每日1 次,连续4 次为 1 个疗程。 18、小儿遗尿症 灸治可温肾固摄,补中益气。取任脉、足太阳经、足

10、三阴经穴。如大敦、阴陵泉、横骨、三阴交、膀胱俞、气海、肾俞、命门、关元、中极等。 19、小儿营养不良 灸治可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或益气养血。取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及俞穴、募穴,如章门、囟会、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长强等。 20、牙痛 灸治可疏风清热,益阴降火。取阳明经、足少阴经腧穴,如合谷、承浆、颊车、内庭、列缺、鱼际、太溪、阴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疗牙痛效较显。 常用艾灸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

11、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 颈椎与第1 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 4 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 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

12、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 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 “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 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

13、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 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

14、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 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

15、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神阙穴 5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

16、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 小时内迅速升高,72 小时至120 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

17、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18、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 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

19、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 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

20、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6 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房事过度或产后失调,都会导致黑眼圈的形成。而滋阴补肾、清降虚火、补虚润肤、化淤痛络,是消除黑眼圈最好的方法。下面是灸疗除黑眼圈的取穴方法: 1、水分: 定位:脐上1 寸。 主治:可以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用于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和小便不利。 2、脾腧: 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 寸。 3、三阴交: 可调整机

21、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等有效。 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 4、肾腧: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主治:内分泌失调而造成的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腰痛、遗尿,遗精,白带,水肿、耳鸣等。 操作: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 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 10 次为一疗程。 耳朵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穴,全身的器官组织,在耳部都有投影反射区,每天捏捏耳朵就是在帮耳朵做按摩,这样的按摩等于是给全身也按摩了一遍。那么,怎样按摩耳朵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22、一、按压4 个耳穴。对于气短乏力、活动后容易出汗者,如果白天会出现困倦疲惫的症状,很有可能就是气虚,这就需要补气。 耳穴按摩:按压耳穴的心、肺、胃、十二指肠反射区。 经络按摩:按摩脾经和胃经,经常用艾灸气海或关元或足三里,每次艾灸30 分钟左右。 药食调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些玉屏风散或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丸;食疗可以用西洋 7 参泡水代茶饮或经常食用大枣山药粥。 二、按压5 个耳穴。如果面色苍白,同时也缺乏光泽,口唇或指甲颜色淡白、手脚麻木或经常心慌心跳或眼睛干涩,女性表现为月经量少,很可能是有血虚,需要补血了;如果伴有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需要先调理脾胃功能,如果是耗伤血液引起的血虚,这时补血

23、为主。 耳穴按摩:可以按压耳穴胃、胰胆、肝、十二指肠、心反射区。 经络按摩:可以经常按摩脾、肾、胃、胆经,穴位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药食调理:常煮小米或大米粥养胃,如果体内有湿,那最好用薏米粥,在粥中加山药、大枣、陈皮甚至于可以加少量的中药黄芪补脾气;而血虚的调养可以用些补血的保健品;也可以煮粥调理,可以在小米粥中加一些阿胶枣、枸杞子、桑葚。 三、按压4 个耳穴。如果经常感觉手脚冰凉、衣服穿得比同龄人多,有怕冷尿频、容易感冒、怕吃凉的食物或饮料的现象,很可能是阳虚。 耳穴按摩:耳穴按压心、肾、胃、肾上腺反射区。 经络按摩:艾灸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肚脐)、足三里。 药食调理:经常食用温热

24、食品如桂圆,甚至可以稍稍服些羊肉、狗肉等大热食物。大便干,手心热? 四、按压2 个耳穴。如果您感觉手心或脚心发热、身上或脸上发热、眼睛干涩、口唇红或脸颊红、便秘或大便干燥,可是阴虚了,中医调理的原则是滋阴。 耳穴按摩:可选耳朵的肾、膀胱反射区按压。 经络按摩:中医经络穴位按摩可以经常按摩足底、按摩三阴交、阴陵泉、照海、太溪等穴位。 药食调理:可以用些滋阴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食疗的佳品是莲藕,可以用莲藕煮汤。另外还应多吃些芝麻、糯米、豆腐、甘蔗等滋阴食物。 五、按压5 个耳穴。常常发火、脾气不好,可能会有肝郁或气郁,这时要以疏通全身气机为调理的原则。 耳穴按摩:耳穴按压肝、胆、胃、三焦、内分泌

25、反射区。 经络按摩:可以按摩胆经与肝经。 药食调理:可多食萝卜、洋葱、大蒜、丝瓜等。肚子胀,老咳痰? 8 六、按压5 个耳穴。胸闷或腹部胀满、平时痰多或总觉得有痰堵在嗓子里、嘴里黏黏的感觉、身体经常感觉沉重不轻松等症状,这可能是痰湿慢慢侵入身体。痰湿体质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而且是众多慢性病最好的温床。化痰利湿的易行方法很简单,主要就是多运动少静坐。 耳穴按摩:耳穴按压肝、胰胆、三焦、胃、十二指肠反射区。 经络按摩:重点按摩拍打脾经肝经与肺经。 药食调理: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红小豆、蚕豆、扁豆、白萝卜、荸荠、洋葱、枇杷等。 另外一个是秋天的养生小方。橘皮15 克、柿蒂5 个、薏米30

26、 克、大米100 克,先煎橘皮、柿蒂取汁,与薏苡仁、大米一起煮粥,每日或隔一天喝1 剂,连服5 剂为1 个疗程。 六、按压4 个耳穴。脱发与肾精不足、肾气失于固摄有关;而白发往往与血虚或血热有关,因此,脱发的保健重点在补肾精补元气,固摄肾气,而白发早生的保健应是清血热或补血为主。 耳穴按摩:肝、胆、心、三焦反射区。 经络按摩:经常按摩肝经肾经、太溪、涌泉、阳陵泉、弹拨肝经肾经在大腿内侧的经筋(或经常压腿也可以起到异曲同工之效);艾灸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 药食调理:经常食用各种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黑米)、豆豉、桑葚、山药、枸杞子、女贞子、木瓜、核桃、松子、板栗等。 现代人生活不

27、规律,常有阴寒之气,表现为手脚冰冷、关节疼痛。如果出现这样的病症,宜施艾灸。因为,灸中脘具有温运脾阳,补中益气的作用;灸足三里穴,则能加强脾之运化,健脾温中,培补后天。 艾草是辛温阳热之药,助以火,火为阳,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既能温散寒邪,又可祛除痼冷,能有效地防治疾病。同时,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如脾虚、胃纳欠佳、精神不振,灸其中脘、足三里,常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如果有易感冒、体虚自汗、精神不振等症状,多由于脾肾两亏,精气不旺造成。反复灸治命门、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起到补益元气、调和营卫、康复脏腑机能的作用。 以下为一些灸法抗衰老的常用经穴,若是感觉自己近来体虚力乏、全身无力、

28、精神萎靡,不妨试试艾灸这些穴位。 任脉经穴:生气之原 9 任脉具有“总任诸阴”的作用,它所经过的石门穴别名“丹田”,又称“生气之原”。艾灸小腹处的关元、气海、中极以及神阙穴均可益气强身延年。 足阳明胃经:调养脾胃,滋补气血 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与脾经互为表里,而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此经俞穴多可调养脾胃,滋补气血,其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据称,日本有一长寿家族,平均寿命达一百七八十岁,其秘诀就在于每月1 至10 日每日灸足三里一次。 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益气强肾固元 督脉具有“总督诸阳”的作用,人体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经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此经所经穴位多具有益

29、气强肾固元之功。关于肾俞穴,在针方六集中提到其主下元虚损,说明了艾灸以上俞穴具有补肾益虚助阳的作用。 方法及疗效:睡前泡脚(饭后一小时)以温水40-50,凉了不断加温,时间以20-30 分钟(待全身温热发汗为止) 艾草加姜:可治风寒感冒、关节病、类风湿、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艾草加红花:可改善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手脚麻木或淤血。 艾草加盐:适用于上焦有火,经常眼红、牙痛、咽喉肿痛、气躁心烦、上火下寒、叫腿肿胀者。 艾草加花椒:艾草加花椒20 粒,适用脚汗、脚臭、脚气、温疹。 泡脚后按摩脚底5 分种,再磕脚10 分钟(磕脚方法:趴在床上小腿翘起,双脚互相磕打)。 注:发烧

30、、高血压、糖尿病、急性传染病患者应避免筋骨酸痛。 艾草全株30g、老公须30g、葱根60g、煎汤20 分种,熏洗或浸泡,能帮助消除意外伤痛。 艾叶30g、花椒30g、地肤子、白鲜皮各15g,水煎熏洗,能治疗皮肤搔痒。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是使用艾灸进行自我调治。 艾灸疗法就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温热刺激,用以熏灼特定的穴位,达到防病治 10 病、养生保健的目。中医理论认为,艾灸补气助阳,温益脾肾,能使人体元气充足,精力旺盛,抗衰延年。长期施灸保健穴位,还能够达到调和阴阳,健脾和胃,固本培元,补中益气,强壮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

31、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30 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阳气弱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灸三里穴可补气壮阳。 而今,随着生活压力和职业压力的加大,使许多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提前找上门来。艾灸 养生和艾灸保健,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保健办法。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原因为内分泌失调引起,大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而决非仅是面部皮肤局部的病变引起。因此,只有内外结合、标本兼顾,才能使气血充盛、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协调,只有这样黄褐斑才会随之消失。 艾灸治疗黄褐斑取穴: 1、神阙穴: 主治:温阳救逆、利水固脱。主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风、水肿鼓

32、胀、肠炎、产后尿潴留。 2、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 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对肌体具有强壮和保健作用,可改善肌体对营养成份的吸收,而增强免疫能力,同时对胃痛、呕吐、腹胀、乳痛、便秘、水肿、虚痨有治疗作用等。 方法:用鲜姜切片,直径2-3 厘米,厚约0.2-0.3 厘米,中间刺孔,吸去姜汁,再将其致于灸头处,放在神厥穴及双侧足三里,灸后皮肤温热。 功效:1、培补肾元:健运脾胃、以防新生之淤,净化血液、解决病痛及淤阻。2、培补阳气,温运血行,血行则淤化,清除积存已久的淤滞(褐斑)。 操作方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 次,时间:20-30 分钟。10 次为1 疗程。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

33、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脂肪肝似乎成了城市“时髦病”。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所引起的病症,一般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酒精性脂肪肝与酗酒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与肥胖或其他脂代谢异常有关。 11 单纯的脂肪肝多没有明显症状,但不加以防治,可进一步引起脂肪性肝炎,导致脂肪性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硬化。 灸法可以改善肝脏脂肪的浸润程度,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轻、中度脂肪肝患者。 艾条悬灸法 主穴:肝俞(右,第9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章门(右,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中脘(脐上4 寸)。 备用穴:三阴交(在足内踝上3 寸)、

34、关元(脐中下3 寸)、肾俞(第2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 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主穴均取,可酌加备用穴12 个,肝俞、章门先用回旋灸法,至热感明显时改用温和灸,艾条燃着端距皮肤23 寸。每穴灸10 分钟左右,余穴用温和灸,每穴35 分钟至局部皮肤潮红。最初隔日1 次,10 次后改为每周2 次,一般坚持3 个月即可获得明显的效果。 艾灸方法很多,但用于补益则比较简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补益的基本操作方法: 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文条(一般叫做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若用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艾条进行熏灸,则叫做“药条灸”

35、(普通的艾条和药艾条中药店均有售)。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 厘米,一般每穴灸10 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艾炷不直接置于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加上药物,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灸法:中间以生姜衬隔的,叫隔姜灸;中间以蒜作衬隔的叫隔蒜灸;中间以盐作衬隔的叫隔盐灸等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

36、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法。间接灸中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隔姜灸,取新鲜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从艾炷尖点燃,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助阳 12 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就已有了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

37、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艾灸补泻小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虽然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植

38、无明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比泻法艾灸要长。 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决定其补泻。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 中华艾灸历史渊源,艾灸灸法也层出不穷。下面,我们罗列了最常用的艾灸灸法,供参考。 压灸、无瘢痕灸、瘢痕灸法。 隔姜灸、隔碗灸、隔纸灸、隔矾灸、隔醋灸、隔粉灸、隔蒜灸、隔葱灸、隔盐灸、隔树皮灸、隔韭菜灸、隔川椒灸、隔豉饼灸、隔巴豆灸、隔附子灸、隔药饼灸、隔面饼灸、隔药末灸

39、、隔泥饼灸、隔蟾蜍皮灸、隔甘遂饼灸、隔鸡蛋壳灸、隔竹圈盐灸、隔商陆饼灸、隔蓖麻仁灸、隔香附饼灸、隔木香饼灸。 齐灸、排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隔布灸、隔药纱灸、隔膏药灸、隔药液灸、隔药糊灸。 指灸、衬垫灸、灸笔灸、雷火针灸、太乙针灸、运动按灸。 大灸、敷灸、长蛇灸、艾熨灸、日光灸。 13 温盒灸、温筒灸、温管灸、温架灸、温罐灸、熏器灸、温篮灸、核桃壳灸、多功能艾灸器灸。 温针灸、骑竹马灸、隔姜温针灸、麝艾温针灸、电热艾针灸、隔橘皮温针灸。 艾炷 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制作方法:制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

40、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 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艾炷器中铸中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为圆锥形小体,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 根据临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烧(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一般临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径约0.8cm,炷重约0.1g,可

41、燃烧35min。 艾条 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艾条又分为纯艾条(清艾灸)和药艾条两种。一般长20cm,直径1.2cm。艾条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还可以自灸,故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1、纯艾条:取制好的陈久艾绒24g,平铺在8 寸(26cm)长、8 寸(26cm)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0.35 寸(1.5cm)的圆柱形,越紧越好,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2、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三种。 普通药艾条 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

42、g。制法同纯艾条。 14 艾叶性味辛温,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古人采集艾叶,制成药物入汤剂,或制成艾酒饮用,或取嫩叶做菜,或与肉馅混匀,包成馄饨食用。 法国名酒“味美思”,即以艾叶作为主要香料。 艾叶中提取的艾叶油,则可作为多种香水、化妆品的原料。 将艾叶晒干捣绒,作为艾灸的原料,点燃之后在人体皮肤、表面上(特定穴位或患处)进行温灸,借艾火的热力透入肌肤,以起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艾叶插门口还可以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艾叶水泡脚可治疗月经不调。 很多人总习惯地把针疗和灸疗误认为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针疗和灸疗虽然同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仅仅是物理作用,而灸疗却是

43、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灸疗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中医认为,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这就是灸疗不同凡响之处。另外,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 现代社会,在针疗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灸疗却一直被受到冷落。其原因主要是在灸疗施治的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或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疤痕,“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双重痛苦” 使得艾灸一蹶不振,于是,对艾灸的深入研究和如何推进艾灸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成为话题。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灸疗独特功效的认识,灸疗又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对灸疗的

44、现代化研究步伐也不断加快。如,艾灸治疗仪的出现,就是传统灸疗材料与光电仪器的结合,利用红外线、磁疗等热光源的作用,不但能充分发挥艾灸的药物效用,操作也简单,不会烧灼皮肤,留下疤痕。 艾灸法是灸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穴位,以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一种方法。又可以分为艾炷灸,艾条灸,艾熏灸等。 艾炷灸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 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称直接灸。 15 直接灸又分瘢痕灸和无瘢痕灸。瘢痕灸:又称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使局部组织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无瘢痕灸:又称为非化脓灸

45、。施灸时把小艾炷放到穴位上点燃,当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便将艾炷去掉或压灭,另换新艾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变红为度。 间接灸又称为间隔灸法或隔物灸法,是指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物品进行施灸的方法。 艾条灸是用艾条在体表一定部位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条灸包括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简便易行的悬起灸在生活中最为常用,包括温和灸、雀啄就和回旋灸。 温和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约3 厘米处进行熏烤,一般以灸至局部出现温热、潮红为度。本法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雀啄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悬置于施灸部位之上,一上一下地活动施灸,像鸟啄食一样,本法适用于昏厥、儿童疾病、胎位不正等。回旋灸是将艾条的

46、一端点然,在距离施灸部位皮肤 3 厘米左右的距离,往复回旋施灸,使患者有温热感而不致灼痛,灸至局部出现温热潮红为度。本法适用于病变面积较大的风湿痛、软组织损伤、皮肤病等。 患了疾病,就得吃药、打针,严重的还得动手术,这是常理。 卧病在床之人尝尽了针药之苦后,总不免有这样的幻想,要是有病不吃药、不打针、不动手术的治法该有多好啊!在一般人看来除非仙境,人间哪会有这种不苦、不痛的疗法呢?其实不然,我们古老的炙法是中医的精髓,就是这样一种不吃药、不打针、不动手术且疗效显著的方法。 目前,我国针炙专业医师中很少有人会用炙法,几乎达到失传的地步。常用炙法有多种,现向广大读者介绍药锭炙法。该法是多种中药经特

47、殊制法制成的小药柱,放在体表的特定穴位上,用火点燃、知热而去,通过经络的传导、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瘀散结等多种功效,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对许多顽疾都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反复感冒、哮喘、胃病、慢性结肠炎、各类肝病、胃炎及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腰椎间盘突出、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子宫脱垂、胃下垂、盆腔炎、乳腺增生及慢性眼病、耳病、鼻病、咽喉病等简便廉效。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药物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医患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炙法不但能防病治病,还是居家养生、保健美容的妙法。 炙法作为一种疗效确切、操作方便、

48、无副作用、费用又少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6 炙法治疗哮喘(反复感冒、鼻炎) 哮指呼吸间有哮鸣声;喘指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哮发作时兼喘,哮喘的疾苦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哮喘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因此,预防复发是本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 炙法是中医的精髓,常用炙法有多种,现向广大读者朋友介绍一种药锭炙法(不吃药、不打针、不影 响工作和学习,患者可以在家治疗),该法是多种中药经特殊制法制成的小药柱,放在体表穴位上,用火点燃, 知热而去。该法:温通祛痰平喘,改善气道阻塞的高敏状态,修复病理组织消除咳、痰、哮、喘等症状治标,激发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产生抗体,增强机体适应调

49、节和抗病能力以治本,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对反复感冒、鼻炎则同理同法,只是穴位不同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消除反复感冒、鼻炎。 “雷火炙”治眼病 “雷火炙”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处方制成的条柱,点燃后是悬炙穴位,起到畅通经路、调和气血、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的作用。与传统炙法相比,“雷火炙”除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植物药配方而起的药理作用,具有火力更迅猛,渗透力更强的特点。 用“雷火炙”治疗许多眼病,如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玻璃体混浊、近视眼、视力疲劳、慢性角膜炎、白内障及眼科手术后患者,特别是青光眼术后等,能更快地提高局部血液循环,迅速提高眼部的新陈代谢和分泌功能。 因这种特殊配制的药炙活血化瘀,通关利窍之力特别强。炙治时产生的特殊气味对视神经刺激后又可使头目气血通畅,五脏六腑之精气灌注于目,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