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28004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3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 录专题报告之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4二、土地资源及其特点. 8三、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0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五、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23专题报告之二: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4一、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类型. 24二、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总体特征. 25四、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分区与利用模式. 27五、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与对策分析. 28专题报告之三:北京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29一、前言. 29二、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分区分类与现状特征. 29三、北京市土地利用/

2、土地覆被变化及对土地生态环境变化影响. 36四、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分区. 39专题报告之四:北京市城镇体系用地规划研究. 41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41二、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44三、城镇体系用地发展规划. 46四、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53专题报告之五:北京市土地供需分析. 54一、土地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析. 54二、人口预测. 55三、土地需求量预测. 56四、土地供需分析. 58专题报告之六:北京市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和控制指标协调衔接报告. 59一、协调衔接指导思想和原则. 59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的确定. 59三、协调衔接情况分析. 60四、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衔

3、接. 60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和科学管理,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土地需求量大,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尤显重要。本专题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旨在揭示其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隅,四周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地理坐标为北纬3938至4151,东径11525至

4、11730,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70公里左右,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市总土地面积16422.78平方公里(折合2463.42万亩)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0.17%。全市辖18个县区,城区有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区;近郊有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4个区;远郊有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4个区,以及大兴、昌平、平谷、密云、怀柔、延庆6个县。2、地形、地貌条件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山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3;东南部为平原,面积约占1/3。海拔高度从东南部的10米上升到西北部的2000多米。市中心海拔4

5、3.71米。北京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三种类型。多样的地貌类型不仅对农业用地产生影响,而且对工业、交通、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也产生重要影响。山地:面积为9070.99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5.22%。分布于西北部,是新构造运动上升区,经外力长期侵蚀切割的起伏山峦。海拔大于800米的中山带,山高坡陡,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分状况较好,是本市许多一级河流发源地,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林业生产;海拔小于800米的中山带,山高坡陡,土层较薄,植被以灌丛、灌草丛为主,水分状况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宜发展牧业。丘陵和台地:面积为408.81平方公里,仅占总土地面积的2.48%,分布于山地

6、和平原交接部位。丘陵轮廓清晰,主要分布在房山山前,南口小汤山前,庙城山前及刘斌堡一带。一般海拔1503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北山山前丘陵坡度较缓,自然状况较好,利于林木果树生长。西山则坡度较大,植被自然恢复能力较弱。丘陵地目前已大部分开发利用。缓坡旱作,阴坡植林,土薄干旱地区则生长草丛;台地主要分布在大灰厂,长辛店,南口东部,南尚乐和韩庄附近。一般海拔100米以下,相对高度2050米。这里耕层浅,含水层薄,严重缺水,土地利用宜旱作,种植旱粮、果树或实行果旱间作。平原:面积为6808.91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41.45%,集中分布于中部和东南部。北京东南部平原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

7、由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蓟运河和北运河洪积、冲积作用形成的。海拔一般小于100米,最低点仅为8米,坡度在35度以下,是目前城市建设及农业用地集中地区。3、气候条件北京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表现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本市年平均气温为1112,年10的积温值平原地区在4100以上,中山区不足2900。无霜期平原地区190195天,长城以北无霜期比平原区约少一个月。本市年日照时数为20842873小时,日照百分比为6065%,年总辐射为468.16568.48千焦/平方厘米(112136千卡/平方厘米),作物光能利用率只有0.5

8、%左右,与光能利用率上限6.13%的光合潜力相比尚有一定的潜力可挖。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0660毫米,高于全国同纬度其他地区,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山区降水量大于平原区,4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另外,本市灾害性天气较多,这些对农业用地结构和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4、水文条件地表水北京市地表水以河流为主。全市大小河流200余条,分属于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及蓟运河等。河流流向多自西北向东南,在天津市注入渤海。本市地表水年径流量为25.99亿立方米,平均产流量为15.47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只占全国平均产水量27.08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的57%,

9、可见北京是个缺水区。加之北京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需水量很大,所以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时必须重点考虑。此外,本市地表水利用率还不到20%,水库等水利工程只能控制山区面积的75%,西山区和北山区的山前地带地表水尚未得到控制,平原面积的40%甚至一半以上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地表水的利用仍具有一定的潜力。地下水北京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据统计,本市多年平均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为29.21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为15.85亿立方米,平原为3.36亿立方米。多雨年份可达33亿立方米以上,少雨年份则小于20亿立方米。但可开采的地下水量约23亿立方米左右,从地域分布看,山前地区第四纪松

10、散物质有较厚的堆积,而且经砾石、卵石和粗砂为主,地表水容易入渗,地下水比较丰富。近郊区因生活、工业及灌溉用水大,地下水连年超采,局部甚至出现“漏斗区”,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限制因素。总体来看,本市一次性天然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55.21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计算雨中的重复量13.21亿立方米,实际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8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5%,而且局部水质污染严重。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提高土地生产力有重要意义。5、土壤条件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条件对农业土地利用结构、方式及布局有深刻影响。北京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山

11、地草甸土:总面积为5.2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038%。分布在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中山顶部。肥力较高,土层中厚,草本植被茂密,适于放牧。山地棕壤:总面积为130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面积的9.45%。分布在中山8001800米之间。土层较厚,多为3060厘米,呈微酸性反应,孔隙状况好,腐殖质厚,肥力较高,宜于林木生长。褐土:总面积为891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的64.65%。分布的海拔约30800米。根据碳酸钙淋溶程度可分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粗骨褐土、普通褐土、碳酸盐褐土、褐土性土及潮褐土等亚类,以山地淋溶褐土为主。山地淋溶褐土呈微酸至中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为24%。土层厚

12、度及质地因受母质、地形、植被及人为因素影响而各不相同,因此土地利用时应因地制宜。潮土:总面积191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的13.82%,多分布在冲积平原、山区河谷平原、一级阶地或冲积扇扇缘地区。主要在本市的东南部,是北京平原土壤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土壤形成直接受地下水的作用,有机质、氮素及速效磷含量较低,呈微酸性反应。为全市灌溉水平最高,产量较高的土壤。沼泽土:面积很小,仅有2.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0.013%,主要在洼地积水地区零星分布。表土呈微碱性,有机质含量多为1.22.3%,开发利用的关键是稳定水位,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莲藕、蕉白等,也可结合养鱼。排水条件好的地区可种植水稻。水稻土

13、:面积为52.4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面积的0.38%,为在潮土、盐潮土、湿潮土或者沼泽土地区种植水稻条件下形成的。风砂土:由冲积、风积两种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两岸。有机质多在0.20.6%,肥力水平很低,仅能生长耐旱耐沙植被,在开发利用时应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6、植被条件北京市的植被种类组成较复杂,群落类型多样,以各类次生植物群落占优势。植被分布既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异规律,因残存的原生群落与多种多样的次生群落,森林群落与灌丛草甸镶嵌,又显得零乱破碎。主要植被类型为属于森林植被针叶林和阔叶林草本植被的山地灌丛和灌草丛、山顶杂草草甸。针叶林:北京山区的针叶林主要是暖温带温性针叶林,

14、以油松林和侧柏林为主。油松林在山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以下的阴坡和半阴坡,是山区绿化、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侧柏林广泛分布于北京低山海拔800米以下干旱的阳坡及半阳坡,是本市低山阳坡绿化的重要树种。落叶阔叶林北京市落叶阔叶林类型较多,主要有栎林、树林、杨桦林等群系和群系组。栎林是北京山区落叶林的典型代表,主要从辽东栎林、槲栎林和栓皮栎林为主,分布较为广泛。杨桦林主要分布在延庆、门头沟、密云等县区的深山区。山地灌丛和灌草丛山地灌丛是各类森林群落在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群落消退而形成的次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低山阴坡和中山阴坡、阳坡。山地灌草丛主要分布于山区接近居民点低山和丘陵区,面积广

15、大。山地草甸主要分布在东灵山、百花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林间隙地,面积较小,种类丰富,主要有苔草、银背凤毛菊、草地草熟禾、地榆、金蓬花等,是山区的天然牧场。(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重要影响。自然条件决定了土地资源具有多宜性,社会经济条件往往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规模、布局及途径。1、人口和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其空间分布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影响。首先,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土地面积范围内,人口越多,人均土地数量越少,人地矛盾越尖锐;其次,人口素质的不同往往导致了在土地利用观念、土地利用方式与

16、途径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同;第三,从空间分布来看,人口密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度都较高,且多以非农建设用地为主。相反,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则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且多以农业用地为主。根据1997年统计资料,北京市常往户籍人以1085.5万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722.7万人,占总人口的66.6%;农业人口362.8万人,占总人口的33.4%。人口密度为644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0.15公顷(2.3亩)。人口的非农业比重高和人口密度大表明北京市城镇化水平高、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小、对土地利用集约化有较高的要求。从空间分布看,北京城区人口为244.6万人,占全市

17、总人口的22.5%,人口密度为27797人/平方公里;近郊区人口为401.6万人,占全市的37%,人口密度3123人/平方公里;远郊平原区人口为164.7万人,占全市的15.2%,人口密度575人/平方公里;远郊半山区155.4万人,占14.3%,人口密度355人/平方公里,远郊山区119.2万人,占11%,人口密度145人/平方公里。人口分布密度自城区向郊区,自平原向山区逐渐减少的圈层分布特点深刻地影响着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和方式等。表1、北京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地区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城区近邻区远郊平原区远郊半山区远郊山区全市合计244.6401.6164.7

18、155.4119.21085.522.537.015.214.311.0100277973123575355145644注:城区指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近郊区指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四区;远郊平原区指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县、远郊半山区指房山区、昌平县、平谷县,远郊山区指门头沟区、怀柔县、密云县、延庆县。资料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年鉴1998整理劳动力的数量和构成劳动力是人口中直接从事土地利用活动的部分,其数量、构成及空间分布对土地利用的结构、规模化、集约化等具有直接影响。1997年,北京市社会劳动力总数为655.8万人,其中城市劳动力494.6万人,占75.4%,农村劳动力161.2万人,

19、占24.6%。表明绝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着与城市土地利用有关的活动。从劳动力产业构成看,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占绝对优势,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70.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0.7%;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257.6万人,占39.3%;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328.1万人,占50%。表明绝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着非农产业活动,这必然要求土地利用与之相适应。2、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经济发展过程,是土地利用方式由锄耕、半锄耕到机械化作业的转变过程,化肥、农药、地膜、电力等物质投入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转变过程,体现着土地利用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发展的过程。经

20、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的消费结构,产业不同的用地需求,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如在温饱阶段,吃饱穿暖是主要的生活需求,必须有充足的耕地种植粮棉,因此作物种植结构以粮经为主。在小康阶段,肉蛋奶果酒的需求增加了,耕地的作物种植结构也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园艺、畜牧、水产等多种经营用地相应地有所增加。同时,为了满足相对较大的居住空间、更多的能源消费,以及便利的交通等方面的需求,还需要增加更多的居住、工矿、水利、交通用地。当达到富裕阶段时,则更讲究生活的质量,于是汽车停车场、度假别墅、旅游用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会大大增加,原有的土地利用结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北京经济发达,199

21、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10.1亿元,人均16735元,居民消费水平4557元,住房需求、汽车需求、旅游需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求,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极大地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主要指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可以引起土地需要的变化,进而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由于各产业部门的土地需求、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生产率各不相同,在一定的产业结构之下必然形成一定的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在前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占优势,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城镇和工矿交通用地所占比重很小。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业用地不断地被第二、三产业占用,这个农业用

22、地减少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工业化完成时才会缓和下来。到后工业化社会,工业用地的增长会稳定下来,但交通、居住、旅游、生态用地的比重还会继续增加。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占绝对优势。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1997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5.7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下降了11.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了4.1个百分点,这个变化过程符合世界潮流,标志着北京正在步入后工业社会,由此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表现为耕地的减少和第三产业建设用地的增加。表219901997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单位;亿元年分19901991199219931994国内生产总值500.8598.9709.1863.510

23、84.0第一产业产值43.945.548.753.674.88.87.66.96.26.9第二产业产值262.4291.5345.9414.8499.852.448.748.848.046.1第三产业产值194.5261.9314.5395.1509.438.843.744.345.847.0知识经济发展21世纪,人类将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天然优势。这是因为,第一,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信息灵通;第二,北京人才密集,集中了全国大多数著名高等学府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科研机构;第三,北京经济发达,其产业结构已演进到“三、二、一”阶段,相当于中

24、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北京的知识经济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且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很显然,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土地利用产生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将使传统农业发生质的变化,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摆脱对大自然的依赖;第二,将使传统工业成为低能耗、低水耗、无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第三,将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第四,通过对产业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而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3、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化的空间过程,也就是农业用地不断地转化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过程。可见,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布局密切相关。北京是我国第二大超

25、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城市郊区化研究表明,北京已进入了城市化的第二个阶段,即城市郊区化阶段,离心扩散是主流。这个阶段,城市扩展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近域蔓延,或称为“摊大饼”,导致建成区的急剧扩展,1997年已达488平方公里,比1990年的426平方公里扩大了62平方公里;另一种是飞地式扩散,以各类开发区的设置最为典型。这两种方式都导致了农用土地直接转化为非农业建设用地。北京城市扩展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其一是交通干线延伸。京石(北京石家庄)、京通(北京一通州)、首都机场、京八(北京八达岭)、京津塘等高速公路的修建,四环、五环路的规划和建设,不仅直接占

26、用了农用土地,而且间接刺激了沿线地带的房地产开发。其二是工业扩散。自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城区的工业迅速向郊区扩散和转移。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整体搬迁,另一种是部分搬迁,即将生产职能转移到郊区,将管理、研究和销售职能留在城区。工业扩散一方面导致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导致郊区工业用地比重的增加。其三是开发区建设。目前北京设置各类开发区29个,累计完成土地规划面积256.5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征用土地面积52.51平方公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淀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已具有相当规模。开发区建设不仅直接占用了农用土地,而且间接刺激了周围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其四是居住地扩展。改革开放前,

27、北京住宅建设速度很慢,年均仅98万平方米(按建筑面积计,下同)。随着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特别是住房逐步实行商品化以后,住宅建设的速度大大加快。1997年新建住宅竣工面积996.8平方米,其中近郊区666.1万平方米,占66.8%。经济实用住房主要分布在四至五环之间,别墅区为了接近自然则处于更远的位置,居住地的扩展直接促使农用地向居住用地的转变。其五是旅游设施建设。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游客。加之,北京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产生了巨大的旅游需求,刺激了京郊旅游设施的建设,促使农用地向旅游用地的转化。其六是生态建

28、设。当前北京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政府环保政策力度的加大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呼唤着生态建设,由此对土地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表现主要是:城区危旧房改造后增加了绿化用地面积;新区建设时注意到了绿化设施配套建设;远郊山区加强了植树种草,以达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之目的。郊区城市化这是一种与城市郊区化扩散相对立的城市化方式,以向心集聚为主导。对郊区县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是卫星城、建制镇的发展。北京有建制镇78个,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其中30个为中心镇,14个为卫星城,它们是通州镇、亦庄、黄村、良乡、房山(含燕山)、长辛店、门城镇、沙河、昌平(含南口、埝头)、延庆、怀柔(含桥梓

29、、庙城)、密云镇、平谷镇、顺义(含牛栏山、马坡)。卫星城、建制镇的发展将直接促使农用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其二是乡村非农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相互融合,北京郊区县乡村非农化迅猛发展。1997年,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只占全部劳动力的34.5%,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中二、三产业占73.6%。乡村非农化的发展,一方面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增加了二、三产业的用地面积,另一方面刺激了农村集体和农民建房,1997年就达到了29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土地资源及其特点(一)土地资源特征北京的土地资源特征,是在北京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作

30、用形成的。具体可概括如下:1、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六山水三分田”,即山地面积约占三分之二,平地包括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具有山地、平原兼有,山地大于平原的特点。山区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土地资源较丰富,中山地区山高坡陡,气候较凉湿,地广人稀,人为破坏较轻,适宜发展林业。低山区山场广阔,坡度较陡,水土流失严重。丘陵、岗台地及山前洪积扇地势起伏,坡度较小,土层较厚,热量较充足,适宜发展粮果生长;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适宜性较广,水源比较丰富,热量充足,雨热同季,水、土、热配合较协调。2、人均土地资源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北京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的特点十分突出。199

31、7年全市户籍常住人口1085.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722.7万人,占66.6%,农业人口362.8万人,占33.4%。全市人口密度为644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0.15公顷,比全国人均土地0.81。公顷少0.66公顷。农业人均耕地0.09公顷,也低于全国农业人均耕地水平。北京由于开发历史悠久,绝大部分土地已被人类开发利用,其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6.8%,而未利用土地面积只占13.2%。在未利用土地中,全市草地占59.1%(12.8万公顷),裸岩石砾地占29.6%(6.4万公顷),裸土地占2.9%(0.6万公顷),沙地占10%(0.2万公顷),盐碱地占0.2%(0.04万公顷),沼泽地占0.0

32、4%(0.008万公顷),其中可供农业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约1.53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沿岸及延庆盆地,质量不高,开发利用受到一定限制。3、水资源紧缺,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北京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6。北京的用水结构中,农业占70%,工业和生活占30%。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发展,自70年代以来就出现了市区地下水持续超量开采,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现象。工业和生活经常挤占农业用水。今后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农业用水将更趋紧张,水源不足将成为土地资源开发的重大制约因素。(二)土地资源质量根据有关资料,北京的土地资源质量可以分为八个等级。具体如

33、下:1、一等地。面积17.7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8%。分布在冲积平原和洪冲积平原上,属土地质量好,熟化程度较高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菜田。2、二等地。面积14.64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8.9%,主要分布在冲积和洪积平原上,土地质量较好,但部分有旱、涝、砂、粘等限制性因素。土地适宜性较广,生产潜力较大。3、三等地。面积25.5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6%。主要分布在冲积和洪积平原、洪积扇和岗台地上,有旱涝、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限制因素。4、四等地。面积28.8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7.5%。主要分布在河滩与洼地、洪冲积平原、丘陵岗台地和浅低山上。该类土地限制

34、因素增多。5、五等地。面积47.8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9.1%。主要分布在中山、低深山,少量分布在浅山、丘陵和河滩上,土质较差,限制性因素较多,宜牧业果林业。6、六等地。面积22.7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3.9%,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其次是深、低山和河滩上。7、七、八等地。面积2.8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8%。该类土地包括流动沙丘、砾质河滩地、砂砾质平缓地、裸岩低山等土地类型,一般很难利用或不能利用。从空间分布看,一、二、三等地面积约占35.3%,以朝阳、海淀、丰台、顺义等区县面积最大。四、五、六等地约占60.5%,以门头沟、密云、怀柔、延庆、房山等区县所占面积最大

35、,平谷、昌平、通州、大兴等区县次之。全市三、四、五等地的面积分布广,占土地总面积的62.2%。因此从总体上看,北京的土地资源质量属中等水平。(三)土地资源的适宜性类型1、宜农地全市宜农地面积50.20万公顷(753.04万亩),占地总面积的30.6%,包括现有耕地、果粮间作地、园地及可开发的宜农荒地。宜耕地:面积41.03万公顷(615.38万亩),占宜农地的81.7%,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其面积约占全市宜耕地的72.2%,其次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和浅低山区的沟谷、盆地和山麓缓坡地带,其面积约占101.5%。此外在海拔350米以上的沟谷及其两侧的缓坡地上也有一定分布。其面积约占1.0%左

36、右。全市宜耕地按质量又可分三个等级。一等宜耕地:面积17.73万公顷(265.95万亩),占全市宜耕地的43.2%。其中,顺义、通州两区拥有全市宜耕地的57.9%,大兴、昌平、朝阳、丰台拥有40.55%。该等土地水土条件优越,无限制性因素,适宜性广,是全市粮食、蔬菜生产的高产稳产农田。二等宜耕地:面积14.64万公顷(219.6万亩),占全市宜耕地的35.7%,主要分布在密云、平谷、延庆、房山、昌平、海淀、石景山等县区的山麓地带、沟谷及阶地。有水源、质地、盐化、水文与排水限制。三等宜耕地:面积8.66万公顷(129.83万亩),占全市宜耕地的21.1%。主要分布在大兴、怀柔、延庆、房山、密云等

37、县区。该等地坡度较大,土层薄,水土流失较重,属低产土地。宜果地面积9.18万公顷(137.66万亩),占全市宜农地的18.3%,包括果粮间作地和果园地及宜果荒地。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及丘陵缓坡地上,形成山前果树带,其面积约占全市宜果园地的76.9%,以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四县面积最大,约占宜果园地的57.7%,其次是延庆盆地和房山山前地带,面积约占17.1%。在平原区以大兴县面积较大,约占9.7%。2、宜林地全市有宜林地面积69.33万公顷(1039.95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2.2%。包括现有林地和宜林荒地。其中已利用林地为54.31万公顷(814.68万亩),占78.34

38、%,宜林荒地15.02万公顷(225.27万亩),占21.66%。主要布在山区的怀柔、延庆、密云、门头沟、房山、昌平等县区,其面积约占宜林地的90.9%。全市宜林地按质量又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等宜林地:面积21.73万公顷(325.95万亩),占宜林地面积的31.34%。主要分布在怀柔、延庆、密云、门头沟4个山区县,其面积约占一等宜林地的81.3%。其次分布在房山、平谷、昌平3个半山区县,其面积约占9.1%。平原及近郊区县约占7.8%。二等宜林地;面积17.40万公顷(261.0万亩),占全市宜林地的25.1%。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带,面积最大的有怀柔、延庆、密云、门头沟4个县区,约占81.4%。

39、三等宜林地:面积30.2万公顷(453.0万亩),占全市宜林地的43.56%,多分布在土层较薄的山地,少部分在河滩地。造林工程艰巨。3、宜牧草地全市有宜牧草地9.00万公顷(135.07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5%。包括现有宜牧草地及宜牧荒草地。其中已利用牧草地为0.42万公顷(6.228万亩),占4.36%,宜牧荒山、荒滩、荒地约9.11万公顷(136.67万亩),占95.64%。北京宜牧草地条件和质量均较差。4、水域及宜水产养殖地全市有水域面积8.67万公顷(130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其中宜养水面约4.13万公顷(61.95万亩),占47.6%。可分为二类,一是坑塘宜渔

40、池,面积约1.75万公顷(26.25万亩),主要分布在顺义、通州、朝阳、昌平、大兴5个区县,其面积约占47.3%,成鱼捕捞量占全市总量的80%,平均亩产413.3公斤,是本市淡水鱼主要生产基地。二是湖泊、水库宜渔地。全市有大小湖泊30个,水库83座,水面总面积2.88万公顷(43.2万亩),占宜渔地的57.6%。其中已养殖水面1.46万公顷(21.9万亩),占61.3%。目前以自然放养为主,产量较低,每亩产量仅17.4公斤。三、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根据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农用地113772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3%,在农用地中,耕地343921.

41、1公顷(5158817.0亩),占地面积的21%;园地99320.2公顷(1489803.5亩),占6.1%;林地630801.0公顷(9462037.5亩),占38.4%;牧草地4208.9公顷(63134.2亩),占0.3%;水面59470.3公顷,占3.6%;建设用地270867.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5%,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30381.0公顷(3305715.2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4%;交通用地35538.1公顷(533071.8亩),占2.2%;水利设施用地14948.6公顷,占0.9%;未利用土地232462.8公顷(3249720.1亩),占14

42、.2%。1、农用地耕地1996年,北京市耕地面积343921.1公顷(5158817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1%。其中灌溉水31042.7公顷(465640.6亩),占耕地的9.0%,水浇地223598.0公顷(3353969.5亩),占耕地的65.0%;旱地58446.0公顷(876690.4亩),占耕地的17.0%;菜地30834.5公顷(462517亩),占耕地的9.0%。详见表3表3、1996年北京市耕地类型及分布单位:公顷 %耕地小计比重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全市合计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县大兴县平谷县怀柔县密云县延庆县343921.113463.56

43、814.1439.88781.52848.439996.851106.051264.424664.952786.219099.915508.324145.533001.81003.92.00.12.60.811.614.914.97.215.35.64.57.09.631042.77340.7308.006090.80863.78205.31259.82842.62272.7500.7660.063.2635.2223598.03644.71696.27.0655. 5759. 030041.835210. 339839.018167.541007.014946.010733.215484.3

44、11406.558446.072.11869.0119.551.41796.67763.13774.82665.62868.73990.52222.53551.07745.019956.230834.42406.02940.9313.31983.8292.81328.23915.67500.0786.15516.01430.7564.1853.01003.9耕地主要分布在大兴、顺义、通州、房山四县区,合计占全市耕地的56.7%。其中,灌溉水田主要分布在通州区的次渠、马驹桥、台湖,朝阳区的黑庄户、来广营、黄港、豆各庄、王四营、洼军、平房、海淀区的苏家坨、永丰、温泉、上庄、东北旺、东升等三区的1-

45、6个乡镇;水浇地主要分布在大兴、顺义、通州、房山四县区的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和山间盆地的乡镇和农场;旱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坡地、山前洪积台地和河谷阶地,以延庆、密云、房山、大兴、怀柔五县区居多,约占全市旱地总面积的73.6%;菜地主要分布在大兴、通州、丰台、朝阳、海淀五县区,约占全市菜地面积的54.4%。园地1996年北京市园地面积99320.2公顷(1489803.5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1%,其中果园9840.6公顷(1477609亩),占园地的99.2%;桑园123.4公顷(1851亩),占园地的0.1%;其它园地689.6公顷(10343.5亩),占园地的0.7%。详见表4。表4、1996年北京市园地类型及分布单位:公顷%园地小计比重果园桑园其它园地全市合计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县大兴县平谷县怀柔县密云县延庆县99320.2416.81335.1519.03522.83922.08088.53421.84756.911828.411526.917294.314243.110458.07986.61000.41.30.53.53.98.13.44.811.91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