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院士和长江学者.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28052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医院士和长江学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医院士和长江学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医院士和长江学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医院士和长江学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医院士和长江学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医院士和长江学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医院士和长江学者.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两院院士吴阶平;生物无机化学及无机药物化学家王夔;生理学家韩济生;有机药物化学家张礼和;血液病学家陆道培;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精神病学家沈渔邨;泌尿学家郭应禄;病原生物学家庄辉;老年基础医学家童坦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尚永丰;卫生管理与流行病学家王陇德。吴阶平:江苏省常州市人,1917年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47-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 主要科研成果: 提出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新概念,使原来不能挽救的病人获得康复机会。 计划生育研究中在输精管结扎术的基础上提出多种输精管绝育法,国际已承认我国居于领先地位。 经

2、17年临床资料的积累确立了肾上腺髓质增生为独立疾病。 对肾切除后留存肾的代偿性增长自八十年代起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说明传统认识需要调整,以提高接受肾切除病人的寿命。 1982年编著性医学为我国开展性教育打下基础,发表医学论文150篇,编著医学书籍21部,其中13部为主编。 获得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奖7次 。 198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生物无机化学及无机药物化学家王夔:王夔,男,1928年5月,汉族,无党派人士,天津市人。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49-1952年先后为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2年,分配到北京大学医预科任教。1953年起在

3、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教授。王夔是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是细胞无机化学开拓者之一。他的课题组在细胞层次上研究无机物的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跟踪细胞应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事件,研究它们与病理和毒理过程的关系,从而阐明无机物干预生命过程的机制,研究无机药物。目前,王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稀土元素的生物化学反应和有关细胞化学过程的干预”的研究,目的在于阐明稀土生物效应的化学机制,解释稀土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两面性和非线性浓度依赖关系,为稀土农用和药用提供合理基础。此外,他还参加了国家863

4、计划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的创新药物和中药研究的ADMET研究平台建设,开展了考虑ADMET性质合理设计抗糖尿病无机药物的工作。王夔课题组在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Biochemistry”、“Clin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Pharmaceutical Researches”、“Journal of Bioinorganic Chemistry”、“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Journal of Cellular

5、 Physiology”、“Chemo-Biological Interactions”和“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和三等奖各一次。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目前担任“化学进展”和“Frontiers of Chemistry in China”主编。生理学家韩济生:韩济生,男,1928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浙江省萧山市人,生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在大连医学

6、院生理高级师资班进修后,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1953)、北京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56)、北京中医学院(1961)、北京医学院(1962)等单位生理系任教。1979年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19831993年任北京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主任,1987年任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任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并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从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1972年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发现针刺可动员体内的镇痛系统,释放出阿片肽、单胺类神经递质等,发挥镇痛作用;不同频率

7、的电针可释放出不同种类阿片肽; 针效的优、劣取决于体内镇痛和抗镇痛两种力量的消长。研制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对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良效。1987-2000连续13年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RO1科研基金用以研究针刺镇痛原理。2004-2009年获NIH重点科研基金与哈佛大学合作研究针刺戒毒原理,其间兼任哈佛大学精神病学科兼职教授。2007年担任中国科技部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杂志及专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编写中文专著9册,英文教科书1册。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卫生部甲级奖三次、乙级奖二次,国家教

8、委一等奖二次,二等奖一次,国家民委一等奖一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国家中医药局二等奖一次。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1984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北京大学先进党员标兵, 2006年获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1979年以来应邀到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演讲206次。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大会报告人,1990-2002年任世界卫生组织科学(WHO)顾问,1991至今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顾问。获国际脑研究组织与美国神经科学基金会联合颁发的“杰出神经科学工作者奖学金”(1985)

9、,被选为瑞典隆德皇家学院国际院士,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教育委员会委员(1991-1995)和中国分会会长(1989-),担任两届国际麻醉性物研究学会(INRC)执委会委员。2007年任国际神经肽协会中国分会主席。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会医学组长;北京神经科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生理科学进展杂志名誉主编,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国际神经科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等编委。有机药物化学家张礼和:张礼和,男,1937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江苏省扬州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

10、系;1967年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研究生毕业。1967年至1981年在北京医学院任助教、讲师;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1983年至1985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任副研究员;1985年至1999年在北京医科大学任教授;1999年至今在北京大学药学院任教授。张礼和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张礼和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礼和院士主要从事核酸化学及抗肿瘤、抗病毒药物方面的研究。自1990年以来系统研究了细胞内的信使分子cAMP和cADPR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作用于信号传导系统,能诱导

11、分化肿瘤细胞的新抗癌剂,发展了结构稳定、模拟cADPR活性,并能穿透细胞膜的小分子, 成为研究细胞内钙释放机制的有用工具。系统研究了人工修饰的寡核苷酸的合成、性质和对核酸的识别,提出了酶性核酸断裂RNA的新机理,发现异核苷掺入的寡核苷酸能与正常DNA或RNA序列识别同时对各种酶有很好的稳定性,寡聚异鸟嘌呤核苷酸有与正常核酸类似形成平行的四链结构的性质,发现信号肽与反义寡核苷酸缀合后可以引导反义寡核苷酸进入细胞并保持反义寡核苷酸的切断靶mRNA的活性,研究了异核苷掺入siRNA双链中去对基因沉默的影响,为发展基因药物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共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得中国专利3项。曾获日本Hoshi U

12、niversity名誉博士学位(1990年);美国密苏里-堪薩斯大学Edgar-Snow Professorship(199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9年);国际药联(FIP)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 Award (San Francisco,USA)(2000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药学学科召集人;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IUPAC,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委员会委员 (Titular Member);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FRSC)亚洲药化学会主

13、席(1998-1999)及“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ChemMedChem”、“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和 “Current Topics of Medicinal Chemistry”编委;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等职。血液病学家陆道培:陆道培,男,1931年10月出生,汉族,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共党员。浙江省宁波市人。1955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分配至原北京中央人民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1957年起主要从事血液病临床和实验研究。于1980年及1986年获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癌联

14、奖学金分赴英国皇家医师进修学院Hammersmith医院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righam & Women Hospital专修白血病和骨髓移植。1981年起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1984年7月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学教授,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北京市和上海道培医院医学总监。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陆道培教授对我国血液病学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创了我国异基因骨髓移植事业的先河,并促进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在国际上进行了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治愈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率先在

15、临床上证实第三者细胞有利于HLA配型不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发现了硫化砷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同时还是我国出凝血疾病领域少数奠基人之一,也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先驱,并在白血病治疗中起着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已发表360余篇/部论著,包括主编白血病治疗学等4部专著,参与编写19部著作。多次主持召开国际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2002年当选亚洲血液学会(AHA)副主席,并被国际血液学会(ISH)推举为第11届国际血液学会(ISH-APD)2007年大会主席。鉴于陆道培教授对我国血液病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陆道培教授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等多项重大奖励外,还荣获何梁何利奖和陈嘉

16、庚奖。由于他在开展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带头作用与贡献,已获2007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仅此一项,排名第一)与2006年中华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5年被复旦大学聘为教授,并担任复旦大学第五人民医院血液病中心主任。他自1994年至2005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随后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学组名誉主任。同时担任国内外近10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在国内外多种医学杂志任主编、副主编或编委。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韩启德,男,1945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成员,上海市人,病理生理学家。1968年毕业

17、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82年在西安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85年9月至1987年8月在美国埃默里大学药理系进修。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12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国际病理生理学会主席、国际心脏研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长期以来从事分子药理学与心血管基础研究。在1肾上腺受体1-AR亚型研究

18、领域获重要成果,1987年在国际上首先证实1-AR包含两种亚型,后系统研究1-AR亚型在心血管分布、功能意义以及病理生理改变。近年来,关注学科交叉研究,开始研究生物单分子在细胞中的转运及其生物学意义,用复杂系统手段研究肾上腺素受体的网络调节。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刊物引用1700余次。讲授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受体学等诸门课程。 曾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0年获得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0年获卫生部授予的

19、“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1年获国家人事部与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4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博士30人,硕士7名,博士后7人。精神病学家沈渔邨:沈渔邨,女,1924年2月出生,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精神病学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11月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1年赴苏联留学攻读精神病学研究生,1955年毕业,获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副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

20、心主任。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社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她率先改革精神病院约束病人的旧管理模式,创立人工冬眠新疗法,为控制病人兴奋,实行开放管理创造条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首创在农村建立精神病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新模式获得成功,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成果已在国内推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先进方法,组织国内六大行政区的12个单位进行了全国首次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使得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并对老年期痴呆筛查和诊断工具、发病率、患病率及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开展抑郁

21、症病人的生化基础与药物治疗机理研究。 上述课题在1993年分别获得卫生部与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研究我国不同民族酒瘾的遗传学,首先发现我国蒙古族为ADH多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指导研究生。1984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精神病学专业培养出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和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主编精神病学大型参考书于1980、1988、1995、2001出版四版,分别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正在进行第五版的编辑工作。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二版、第三版,主编的精神病防治与康复荣获中宣部颁发的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

22、图书二等奖。发表论文百余篇,被SCI收录19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 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 1990年12月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聘为国外通讯研究员。 曾任WHO总部精神卫生专家组成员。卫生部精神卫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编辑。1959年被北京市授予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九十年代是北京医科大学首批8位名医之一。2002年8月由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首届杰出精神科医师奖。泌尿学家郭应禄:郭应禄

23、,男,1930年5月4日出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山西省人。1956年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1963年于北京医学院泌尿外科专业研究生毕业;1956年迄今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先后担任泌尿外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北大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83年4月至1983年10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院移植科研修。郭应禄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病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应禄是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学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主编著作32部,论文300余篇,成果

24、20余项。曾获第一届吴阶平杨森医药学奖一等奖,荣获香港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主持研制国内ESWL样机,1984年用于临床治疗肾结石,1987年首创俯卧位治疗输尿管结石,是国内ESWL领域的开拓者。80年代率先开展经尿道手术、输尿管镜、经皮肾镜和腹腔镜的微创手术,1991年主编第一部腔内泌尿外科学,为我国这一领域的奠基人。80年代主编第一部肾移植专著肾移植,1995年提出腔内热疗3个温度段的观点,澄清了国际上模糊概念。1991年创建腔内泌尿外科和ESWL学组,1995年创建中华医学会男科学会。同年组建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培训学院。为我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来获奖

25、成果有腔内泌尿外科的应用与推广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学进步二等奖;Uroplakin基因和启动子在人膀胱癌中的研究获2004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复式脉冲碎石机的研制及应用获2003年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局部热疗的三个温度段概念获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体外冲击波碎石系列研究获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名誉总编辑。病原生物学家庄辉:庄辉,男,19

26、35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浙江省奉化市人。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1961年9月至1963年12月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1963年1月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并工作至今。1980年3月至1982年6月、1993年2月至8月和1999年7月至12月先后3次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传染病参比实验室兼世界卫生组织病毒参考、生物安全性和协作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1991年5月至8月任日本大学医学院第一病理学教研室客座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庄辉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首先证实我国存在流行性和散发性戊型肝炎;在国内首先建立戊型肝炎

27、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猕猴动物模型;研制成功“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胶体金试纸条”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50余篇,参加编写英文专著5册,中文专著30余册,译著1册。庄辉曾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参加国家十五攻关课题、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委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中比和中日科研合作课题(中方主持人)等。2003年获美国专利一项、1993年和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1998、1999、2004 年获国家新药证书三项;1991、1992、199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1998年教育部科技

28、进步二等奖(基础类)、199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6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1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现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肝病学会理事、国际疫苗研究所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

29、会名誉主任委员及 等十余种期刊的顾问、名誉总编、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老年基础医学家童坦君:童坦君,男,1934年8月生,汉族,浙江慈溪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64年研究生毕业,师从生化专业刘思职院士。1964年4月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1978-)、副教授(1985-)、教授(1988-)等职。1978 年12月被教育部选拔为中美建交前首批访美学者,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研究访问,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博士后研究训练,1981年回国。19861988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纽约大学等地再次作研究访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现

30、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主要从事老年医学基础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20 世纪70 年代末,揭示生物体液中存在抑癌活性物质,此物质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但不抑制自身骨髓细胞,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英文版1979年第7期;后主攻衰老分子机理,率先将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念和技术引入我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童坦君领导的研究组系统揭示p16 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证实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在国际上首先证明p16 不通过端粒酶,可影响端粒长度与DNA 修复能力;为观察不同因素对衰老影响

31、,创建了估算人类细胞“年龄”的基因水平生物学指征,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研究,也可检验药物抗衰作用。童坦君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承担国家攻关课题等多项,现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细胞复制性衰老的机制”课题,已培养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10余名,主编了医学老年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参编各种专业书籍数十部,并创立了 “中华健康老年网”。 童坦君主持的课题获2006年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9952001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相关课题曾入选“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32、”,“200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创新标兵。童坦君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曾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尚永丰:尚永丰,男,1964年6月生,汉族,甘肃省通渭县人。198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1989年毕业于中国兽药监察所,获硕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长江学者。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

33、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提出、验证并从分子机理上诠释了雌激素受体转录起始复合体在靶基因启动子上循环反复结合的假说以及雌激素受体所介导的基因转录具有“双相性”和“两维性”的特点,为基因转录调控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揭示了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理,克隆了多个肿瘤相关基因,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揭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和组蛋白去甲基化在染色质重塑中协调作用的机理,对认识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意义;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哺乳动物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为研究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Cell、Nature和Science

34、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研究工作曾获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荣誉,并获200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尚永丰本人还获得第九界“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度美国ELI Lilly公司的“礼来科研成就奖”和2007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还是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生导师。尚永丰2004年起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副主编,2007年被国际著名学术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聘

35、为编委(Editorial Board)。卫生管理与流行病学家王陇德:王陇德,男,1947年1月生,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1969年毕业于原兰州医学院医疗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80年作为交换学者,赴美国纽约市大学西奈山医学院进修两年。1982年归国后,一直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历任甘肃省卫生厅副处长、副厅长和厅长,1995年调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自1998年至2007年任国家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陇德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他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他提出并领导组建了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和突发

36、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提高了我国传染病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应对了近年发生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提出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并组织试点成功,此策略可解决我国湖区血吸虫病反复感染、无法彻底控制的难题,已在全国推广;推进慢性病防控策略向“预防为主”转移,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全国“脑中风筛查及防控工程”。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The Lancet、AIDS、中华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多部专著。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5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09年)、二等奖1项

37、(2008年)。2007年,因其在中国艾滋病和结核病控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结核病控制“高川”奖。他还曾获得“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0年),“全国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199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8年)等荣誉。王陇德现还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技术和策略专家组(Strategic and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for Tuberculosis)成员、U

38、NAIDS亚太地区艾滋病控制和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 of Asia Pacific Leadership Forum on HIV/AIDS and Development)委员、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等职。长江学者单位姓名性别研究方向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高晓明男主要从事免疫调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王 宪女主要从事神经-免疫调节与心血管病的研究药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新山男主要从事糖化学与药物化学的研究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刘国庆男主要从事心血管病与脂代谢的研究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吴 励

39、女主要从事树突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研究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李凌松男主要从事干细胞的研究第三医院肾内科汪 涛男主要从事内科肾脏病与腹膜透析的研究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肖瑞平女主要从事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唐金陵男主要从事循证医学的研究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尚永丰男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和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王克威男主要从事离子通道结构与神经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管又飞男主要从事肾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的研究口腔医院王存玉男主要从事肿瘤生长和转移机制的研究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张 毓男主要从事淋巴细胞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口腔医院施文元男主要从事口腔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研究第一医院儿科杜军保男主要从事儿童心肺血管疾病与气体信号分子的研究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徐清波男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药物依赖研究所陆林男从事药物依赖的分子生物学和临床药理特征的研究口腔医院柴洋男主要从事神经嵴细胞和颅面生长发育的研究第三医院乔杰女主要从事辅助生殖技术与生殖内分泌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