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小说中的拯救主题研究正文九月修改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29096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淑敏小说中的拯救主题研究正文九月修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毕淑敏小说中的拯救主题研究正文九月修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毕淑敏小说中的拯救主题研究正文九月修改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毕淑敏小说中的拯救主题研究正文九月修改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毕淑敏小说中的拯救主题研究正文九月修改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淑敏小说中的拯救主题研究正文九月修改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淑敏小说中的拯救主题研究正文九月修改版.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 要毕淑敏作为一名充满着生命关怀意识和浓厚人文情怀的女作家,其以医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在文坛颇具影响力。她的作品不仅有着对于生命的大悲悯,同时又能够以温暖和爱感拯救人于现实生活的泥淖中,是真正具有力量的爱的文学。本文试图以拯救作为主题研究对象,从生命困境和心灵危机、拯救生命与抚慰心灵、拯救他人与自我升华这三个向度来探讨毕淑敏作品中的拯救主题。第一章是生命困境和心灵危机。这一章从人与自然的生命困境,人与社会的心灵危机,人与他人的情感冲突,人与自我的精神分裂以及女性的性别困境这五个向度展开。毕淑敏作品中的昆仑山系列呈现出的自然下的生命困顿看似难以逃脱,但她展示的是自然下的人类抗

2、争以及蓬勃的生命力,对抗中有共生。同时,人与社会的危机更多的体现在心灵上的纠缠,她以沉敏的笔触揭开了社会给予人的束缚,提出人该如何生存的深刻命题。另外在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矛盾冲突中,体现出的情感危机更是为世人敲响警钟,她更倾向于突出这种矛盾,展示困境与危机并进而以爱的笔触来拯救世人。第二章是拯救生命与抚慰心灵。这一章通过医生的职责与作家身份,庄严的职责与悲悯情怀,悲剧人生的救赎尴尬这三方面来阐释。这部分从毕淑敏的医者经历及作家的双重身份入手,体现医者与作家的治病救人的共通之处,二者的结合更好的体现了毕淑敏对于生命的悲悯情怀,在对于生死的思考中贯穿了对于生的珍重以及对于死的通达。她更侧重以温

3、暖的情怀拯救受伤的生命,寻找生之价值和意义。第三章是拯救他人与自我升华。这部分从医患的冲突和关系的和谐,自身的矛盾与自我的救赎,生命的丰富与精神的升华这三个层面来阐释。她试图通过个体与他者的矛盾来突出自身的价值,并寻求和谐之道,同时在对于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感悟中得到救赎的力量。此外,毕淑敏本身的博大情怀也使其作品以及自身的生命更加丰富,让读者能够与她一起凭借着爱与温暖的拯救得以精神的升华。关键词:毕淑敏;拯救主题;生命意识;医者身份ABSTRACT BiShuMin as a full of life care consciousness and a rich humanistic fee

4、lings writer, and the providers and writers of the dual identity influential in the literary world. She works for the life not only her great grief, and at the same time, her warm and love can save people in the nud of life, so this is really powerful love of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ak

5、e sav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life and mind crisis, save trouble life and placatory heart, save others and self sublimate the three dimensions to explore the works BiShuMin save theme. The first chapter is life predicament and mind crisis.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people and the natural life p

6、redicament, man and society heart crisis, people and other peoples emotional conflicts, and himself schizophrenia and the womens gender trouble the five dimensions begin. BiShuMin entries to the kunlun mountains show under natural series of life predicament seems difficult to escape, but she showed

7、is natural human being under the protests and vigorous vitality, against in symbiosis.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nd social crisis more reflect on the mind of entwine, she sank to the sensitive unveiled the public to give people the brush of bondage, puts forward how to survive the profound propositi

8、on. In other people and others and and himself a conflict, reflects the emotional crisis is alarming for the world, she tends to highlight the contradiction, show the predicament and crisis and then, by the brush of love to save the world.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save lives and placatory heart. Thi

9、s chapter through the business of doctors and writer identity, solemn duty and grief and feelings, tragic life of redemption embarrassed to interpret these three aspects. This part of the BiShuMi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and the doctor of double identity, reflect the doctor and a writer of

10、 salving common, the combination of two better reflect the BiShuMin for life, pity feelings,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life and death in throughout the birth and treasure for the access to death. Shes more emphasis on with a warm feelings to save the life of the injury, looking for the value and mean

11、ing of life. The third chapter is save others and self distillation. This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flict an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ts contradictory and self of redemption, of life rich and the sublim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interpretation. She tried to through the

12、individual and the contradiction to highlight the own value, and seek the way of harmony, and for life in dignity and value of life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 power of salvation. In addition, BiShuMin itself as the feelings and the work and their own life more rich, let the reader can with her togethe

13、r with love and warm save to the sublimation of spirit.Key Words:BiShuMin; Save theme; Life consciousness; Providers identity 38b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生命困境与心灵危机3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生命困境3第二节 人与社会的心灵危机5 第三节 人与他人的情感冲突7 第四节 人与自我的精神分裂8第五节 女性的性别困惑10第二章 拯救生命与抚慰心灵11第一节 医生的职责与作家身份12第二节 庄严的职责与悲悯情怀15第三节 悲剧人生的救赎尴尬18第三章 拯救他

14、人与自我升华21第一节 医患的冲突与关系的和谐21第二节 自身的矛盾与自我的救赎24第三节 生命的丰富与精神的升华28结 语31参考文献32致 谢3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4前 言毕淑敏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之一,她有着富有传奇色彩的独特人生经历。艰苦的高原从军生活和从医数十载的职业生涯使她比其他作家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积累,也让她能够更深地感悟、思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90年代走上文坛,她的作品就从各个方面描写了人的生存困境,注重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类生命面对大自然时的渺小和卑微,审视人类无法逃避的死亡与孤独,无奈与自卑,异化与荒谬。尽管她温和的文字给这些触目惊心的命题

15、披上了层柔软的外衣,然而并不减弱她思考的力度与深度。在现在这个无论是个人还是文学都比较注重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时代语境中,毕淑敏这种严肃的文学精神和强烈的使命品格显得格外难能可贵。作品是一个作家思想的流露,是一个作家文学理想的载体。在毕淑敏的创作中,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一种深邃的悲剧意识和强烈的拯救情怀。这无疑是其对生活、生命、人性的思考结果,同时也是自我为医生和作家的双重化身的最佳诠释。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意识的作用下,“拯救”一词也成为贯穿毕淑敏小说创作始终的关键所在,从走上文坛伊始的昆仑殇到轰动一时的预约死亡、红处方再到新世纪的创作拯救乳房、女心理师。毕淑敏的创作步调均匀而平实,而伴随着人生阅历的

16、一再丰富,其对生活的感悟一再加深,浸润到骨髓中的拯救情怀愈发明显。细读毕淑敏的小说创作,读者可以看到医者和作者身份的最佳弥合,而前者为救死扶伤,拯救的是人的生命,后者为除世人思想之疾,拯救人之精神。如同大师鲁迅,开悟人生,所抚慰的是人的心灵,前后两者各得其所,皆为拯救。由此,“拯救”一词成为连接毕淑敏创作历程的关键,也是研究毕淑敏小说创作的重要线索。 “拯救”一词源于圣经,指“神藉着他儿子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拯救人类脱离罪恶, 跟他恢复了正常的关系。有时也指耶稣医病赶鬼, 使病人恢复康健的行动。”圣经新约名词笺注M . 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 南京: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8: 299.基督教

17、义认为,人生而有罪,为使世人免除罪恶的惩罚,耶稣为全人类而死,他死后第三日复活。在复活中,他将他的生命赐给人,叫人可以藉着他的生命,从罪的权势中得开释。基督教义中的拯救救赎是具有双重含义的,一是生命意义上肉体的拯救,另外就是灵魂意义上精神的昭示。宗教思想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印证,在人的欲望和灵魂之罪对人类造成威胁的时候,这种救世的思想应运而生,而最终成为了影响世人的宗教教义。基督神学把“拯救”之任赋予了神人合体的耶稣,是因为他既能体味人之罪恶的痛苦,又能有神父所赋予的巨大力量使得世人脱离苦海,一方面他游历大地,悬壶救人,另一方面,他慷慨赴死,拯救世人灵魂,这是足以让世人膜拜的神学大爱。而基督神学虽

18、然是宗教理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爱也并非找寻不见,医者以其悲悯救世的情怀,用心医治病人,救死扶伤,此为肉体的生命拯救,作家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意识,用文字开悟世人,孜孜不倦,此为灵魂的精神拯救。所以,医者和作家在世人的心目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而毕淑敏的人生经历恰恰是这两种职业的巧妙结合,先从医救人、后执笔为文,再到两相结合的生命历程,使她得以比一般世人有着更为深刻的人生体悟和社会责任,也使得她的创作中饱含着对人的处境的思考和带领世人突出重围的大无畏精神。这与西方基督教义中的耶稣的拯救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契合,如果说,基督耶稣是拯救世人的大义化身,是飘渺久远的数千年前古人对救世的

19、一种概观。毕淑敏的创作可以看作是这种无私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的一次成功践行。自然,需要提及的是,毕淑敏未必晓读基督教义,这种悲悯的救世情怀是在人类的潜意识里普遍存在,只是机缘巧合, 使它得以在特殊人群中着重显现。自此而观,毕淑敏创作的意义不言而喻。文学主题研究,是平行研究的重要分支,着重研究同一主题、母题、题材、人物形象、意象等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行与演变情况,一般认为起源于19世纪中叶德国格林兄弟的民间故事跨区域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被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正式引入到中国,由此而开始其在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研究领域的较为广泛的运用。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这是一种打破

20、时间界限,由纵向的角度对作家作品进行观照的绝佳方式,也是理解作家创作历程和思想的最好的切入点。而对于毕淑敏这样有着较为均匀的创作步调和创作思想的作家而言,运用主题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无疑是较具优势的选择。毕淑敏小说的“拯救”主题是对她在作品中思考和阐述的“生命困境”、“性别困境”、“救赎悲剧人生”等问题的高度概括。她的“拯救”,是要直面惨淡的人生,客观呈现生命中的矛盾挣扎与美好幸福,让生活在种种社会压力和性格缺陷中的人们能拂去心灵的尘埃,点燃心中的希望,积极寻找散落在人间的真善美。同时在这种“拯救”主题下,作者自身的精神也获得升华和丰富,自我的救赎意义得到实现。第一章 生命的困境与心灵危机从廖然

21、远古到现代社会,人类经历了自然界的沧海桑田,社会的进步发展,群体种族的分离聚合,已然成为这个世界最具智慧、最有力量、最高等的生物。从技术层面看,人类似乎无所不能,无坚不摧;从价值角度讲,人类却始终难以摆脱诸多的穷途末境。面对大自然的雄壮和生老病死的规律,人类始终是渺小的,不可顽抗的;面对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人类始终不能把握自己所一手建立起来的社会的前进方向而因此陷入迷茫和失落;面对他人,人类始终无法如己,亲密如血亲也会反目,“他人即地狱”一语成籖;面对自我,人类也会迷茫,难寻真我面目,踟蹰难以前行。从自然到社会到他人再到自我,人类面临的重重困境,陷入囹圄重围,人类生来就面临着悲剧和困境,现代世

22、界的一切尤其让当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危机四伏。人类,亟需被拯救。和诸多具有苦难意识和拯救情怀的作家般同,毕淑敏也在追寻着这些困境的真面目并企图运用自我的振臂一呼而引起全人类的注意并达到疗救的功效。自九十年代起,在数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毕淑敏在作品中流露出了对这一命题的思考和答案的追寻。要想找到治病的疗效,就要把真相剥离出来,展示给世人看,毕淑敏一再地关注普罗大众的生存苦难,展示芸芸众生的灵魂境地,孜孜不倦,笔耕不辍,这,是她扛起社会责任大旗的重要步伐。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生命困境人与自然,大漠情深,二者的关系历来为人类研究者津津乐道,一谈再谈。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反映了作者对而二者之间联系的思

23、考与探索。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与自然之和谐,也有“北风雪地百草折”之自然之恶劣。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处在自然之中,只能边边角角的改造自然,却难以控制自然,面对自然的雄奇壮伟,人类渺小不堪;面对自然所赋予人类的生老病死的循环,纵是拥有人世间再大的权势的人群也难以抵挡。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小学生,无一例外地要陷入到与自然的生命困境中去。毕淑敏16岁即到祖国边陲的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西藏阿里服役,她被昆仑雪域的深邃高远所震慑,小小年纪的她便见识到了自然的残酷与凄凉。高原环境异常艰苦:稀薄的空气,万古不变的寒冰,走路、吃饭、睡觉、呼吸等日常行为都变得惊心动魄,内地的植

24、物无法生长,交通通信困难,在广袤的无人区,维护祖国边关的军人们既面临着大自然所带来的终极生存考验与死亡威胁,还经受着男女比例失调的尴尬和与外界交通不畅的孤独。高原、缺氧、奇寒、强烈的紫外线、冰峰雪崩、汽车失事、置人死地的高原病,在那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人自身的生命力极其脆弱,这些印记都作为一份独特的个体记忆存留在毕淑敏的生命意识中。与此同时,也是从军旅生涯开始,战友们的死亡促使着毕淑敏开始思考关乎人与自然关系,生命意义和死亡等诸多严肃的哲学命题,这在其早期创作的军旅小说中得以展现。在所谓的“昆仑山”系列小说中,毕淑敏以发生在雪域高原的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剧告诫人们:人的内在局限性决定了人的体力与

25、意志面对永恒强大的自然,就最终意义来说,只能是战败者。如果人无视自然规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那必定付出惨重的代价。昆仑疡讲述了十年“ 文革”期间一场残酷的野营拉练酿成的悲剧为了执行上级命令, 以“ 一号”为首的领导者们不顾现代战争的特定方式和部队的实际承受能力, 强行穿越五千公尺以上的冰冻无人区, 致使许多年轻的生命被强大的自然力量所吞噬, 而美好纯真的爱之被扼杀。补天石则展现了昆仑山上第一批女性的遭遇严酷的自然环境、铁一样的部队纪律,加上男女两性比例的严重失调, 共同将女兵们推到了一个尴尬的生存环境中。在这里, 人的正常欲望被无情的压抑着、扭曲着, 所有来自生命深层的要求也被畸形化,

26、终于上演了一幕幕不该发生的悲剧。阿里又一次把焦点投向阿里山区的一群女兵。让她们在异常残酷的环境中经历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女兵游星坠人情网, 等待她的只能是身败名裂。为了不给自己的父亲即将进驻阿里统帅全军的游司令丢脸,她选择了投井来结束生命。上述几篇作品描写的都是以昆仑山为背景的高原军营生活故事。在毕淑敏笔下, 高原的粗犷、荒蛮构筑了一个异常残酷的生存背景, 严寒、疾病、缺氧等则象恶魔一样时刻威胁着人的生命, 稍有疏忽, 死亡之神便会不期而至。“奇寒而威猛的山风, 犹如铁制的鬃毛, 每一根都可以扫瞎你的双眼”。毕淑敏.阿里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0: 15.“ 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上

27、僵卧了一夜, 内脏都几乎冻成冰坨了”。毕淑敏.昆仑殇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0: 29.在强大的无法改变的自然力量面前, 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征服自然的一大奇迹。不管是昆仑山上那一批穿越无人区的野战部队, 还是阿里山区一群被囚禁的女兵, 无一不是挑战自然的强者形象。在这里, 生存成为第一要素, 人和自然的对立冲突被毕淑敏摆到了首要位置, 作者一方面让我们领略到了庄严雄伟的昆仑山所具备的阳刚之气和悲壮的力度美。另一方面, 又用超乎寻常的冷静、理智、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生和死的问题。所有这些较之普通人的日常生存景观来得更真切、更实在, 更能突现生存的艰难和死亡的恐怖,也就更易深刻地激起读者对

28、生和死的思考。全面关照毕淑敏的作品,除了早期军旅系列小说外,其后期创作的医学小说、心理小说也都大多指向了死亡这一人生终极命题。生老病死,是人永远也难以摆脱和跳出的循环,长期的医生职业生涯使得毕淑敏比同时代其他作家更具有更强的生命意识。在她90年代后以及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她把创作的目光指向了医院里的病人,通过刻画一张张病榻上的病人尤其是绝症垂危的病人形象,向世人昭示了那个亘古不变的死亡悲剧。小说预约死亡即是作家以“我”的视角带领读者走入了一所特殊的“临终关怀”医院,作者以医者的严谨态度向读者展示了死亡的真实过程,并以作家的悲悯情怀描摹出了人临危时候的悲凉。死亡,终究不是一个玄乎的哲学命题,而是

29、一个人类难以跳跃的自然过程。小说红处方所描绘的,是在一所戒毒医院里,美丽高尚的医生简方宁为给病人戒毒而尽职尽责,但却被自己尽力拯救的病人庄羽设计毒害,染上了毒瘾,最终给自己开出了死亡的“红处方”。尽管是医术高明的简院长,依然没法摆脱“白色和谐”的纠缠,为了不苟活于人世选择了自杀的结局。人类,无论在恶劣的,无法逃避的自然环境面前,还是在日益紧张、人性会异化和分裂的社会环境面前,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困境。环境的艰苦、死亡的威胁、人性的压抑、情感的失落等等都是毕淑敏在作品中用心思考的问题。她从自身经历出发,用充满智慧的文学语言,既表达自己真诚地抚慰众生、拯救生命的情怀,又引起读者深沉的思索。第二节

30、人与社会的心灵危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类物质财富的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而现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却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各种困惑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敌对、焦躁、孤独、烦闷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严重阻碍了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在浮躁的世界中,个体的心灵漂泊无依,无处安放,在个人的灵魂生存处于绝望的深渊,并被生存意义上的虚无和荒谬包围的时候,社会便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集体的恐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动荡。于是,探究人类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关注现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家园成为当下一切有敏锐感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哲学家、艺术家、作家等人文社会学家所争相解决的终极课题。医生、作家

31、、心理师毕淑敏凭借着自己对生命、人性、心灵的特殊感知,也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艰难的爬行,她曾在小说女心理师的自序中如下写到:“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幸福多一些。我珍爱生命。不单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人是多么神奇的生物,我们理应让它更美丽。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如果不超拔于琐碎之上,文学就丧失了照耀的力量”。 毕淑敏.女心理师自序 M. 桂林: 漓江出版社,2008: 2.正是在这样的思考的指引下,毕淑敏勇于探究当下社会人们所面临的心理苦难和危机,

32、她怀着悲悯的救世情怀无畏地走进他人的疮痍满目的心灵世界,奔走于普通百姓之间,这是毕淑敏作品中所最终凸显的拯救意识的现实根源。毕淑敏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危机,在其作品中也多处做出了刻画:小说昆仑殇中,“一号”首长为了得到某种社会意义上的权欲满足,不顾普通战士及自我生命的安危而执拗的进行野营拉练,意欲创造奇迹的行为,不仅导致了大批生命的消亡,酿成了巨大悲剧,“一号”自我的灵魂也在“权欲”、“功劳”、“奇迹”这些社会意识的支配下变得扭曲而且丑陋。小说预约死亡中,临终关怀医院里,濒死的老年痴呆病人在做垂死挣扎,其儿子竟为了早日获得“洋博士帽子”而意欲将母亲转院,使其饿死冻死。自然的血脉归属在社会利益的驱使

33、下也同样变得扭曲可怕,无论母子多么情深,都无法摆脱社会角色所给予他的巨大诱惑。除此之外,小说红处方中的瘾君子的吸毒经历,护士栗秋为追求“贵族气派”而嫁给吸毒者北凉的事实,庄羽的性格扭曲的过程。毕淑敏还在拯救乳房中向读者展示了女官员仆珍琪为实现父亲的社会意义上的政治理想而不顾自我癌症病情的悲哀。人之为人的悲哀是面对社会洪流时候的身不由已,毕淑敏清楚地了解社会众生态,并巧妙地通过病房、“心理小组”等场景把各色人等聚集起来,正如老舍先生的茶馆,包纳万象。第三节 人与他人的情感冲突情感冲突又称感情冲突,是指由于人们之间存在情绪与情感上的差异,并成为行为的动因时所造成的冲突。“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

34、家、戏剧学家萨特在禁闭的一句名言引得诸多阐释,当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理解的时候,身边的人也就成了地狱。禁闭中的三个灵魂尽管已经死亡,却始终还是逃避不了与他人的关系,依然重复着人世间无法回避的悲剧而互相猜疑、互相伤害。人与他人,的确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很难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契合。于是,亲密如夫妻也会同床异梦,血浓如父母子女,也能成仇反目。毕淑敏也在思考这一存在主义的哲学命题,这也在她修习了心理学之后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于是在她创作小说红处方、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作品中,毕淑敏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忧虑,并着力刻画了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小说红处方中,吸毒者庄羽由于多次复吸而几次进出戒毒医院,由此结识

35、了院长简方宁,经过多次接触,桀骜不驯的庄羽由开始的不接受而转而对性情高洁的简方宁产生了好感,她意欲要与简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并在言语中表达了心意。但简方宁一心相医,对此并未留意,她的不经意间的凌傲和迟疑引得了因吸毒而变得性格扭曲的庄羽的怨恨,由此而向纯净的简方宁施与了最为毒烈的毒品“七号”。庄羽的害人之心由妒忌、猜疑而起,这也是较为典型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产生的悲剧。小说拯救乳房里的周若云,本来是一个可以在学校里无忧无虑读书的花季少女。但命运不幸降临,她被告知患有乳腺癌,需要把象征女人的双乳切除才可以获得新生,她绝望不堪,在手术的前夜离开了了热恋中的男友,并留下了今生不再相见的字条。由于自我躯体

36、上的缺陷,她害怕见到男友嫌弃鄙夷的目光,由此而选择了最干净的逃避与消失,殊不知,男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然而当他们再次相见时,执拗的周若云还是选择了离开。由于强烈的自卑和隔阂,一场本该幸福收场的恋爱以悲剧而告终。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时常会矗立着巍峨的大山,让心与心望而生畏。在人与人之间,夫妻之间的感情是被众人谈论的最多的情感之一,毕淑敏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也较多地关注了这问题。她描述了几种类型的夫妻之间的背叛:如红处方中简方宁的丈夫潘岗在妻子忙于工作,儿子生病的时候与自己小保姆范青稞毫无顾忌的偷情;如女心理师中,心理师贺顿与电台主播钱云逸之间的情愫;道貌岸然的

37、副市长乌海的背叛,隐藏至深,直至乌海死后,妻子才得知真相。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何种目的、何种形式的背叛,夫妻之间由恩爱甜蜜而变得分崩离析始终是一件极为悲哀的事情。尤其是当今社会,各种压力、诱惑铺天盖地而来,似拯救乳房中老安疆与丈夫“政委”之间的那种相对单纯的感情已经很少见到了,毕淑敏有意在作品中渲染了自己对这类危机的忧虑。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由此而竖起的隔阂似乎是永恒的,难以消除的,人与人之间难以互相理解。毕淑敏笔下对这一现象再次敲响警钟,这种情感冲突的来源在何方成为我们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其实在毕淑敏笔下,任何形式的背叛都并非命运的悲剧,而是人物性格的悲剧,她并没有强调人生的宿命色彩,而更多

38、的给予人希望和关怀,企图从人自身出发,寻求解决方案。如果红处方里的简方宁能够缓解一下医者与患者的冷硬的关系,面对庄羽初始的友好给予及时的温暖的回应,或许这两个人都能够在爱的包围下得以拯救。而两个人只是因为没有回应,没有爱的灵魂的触碰,相互不能够很好的应答与交流,而导致了悲剧的结局。在这里,小说讲述的不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社会的普遍问题,人与人之间如何应答,如何通过真诚呼唤爱与理解。由此而引人深思。第四节 人与自我的精神分裂人是悲剧的,尼采的悲剧学说告诉了世人这样的道理。人无时无刻不被陷入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困境当中,但他面对自我的时候,也是存在着难以逃避的悲哀。人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实最

39、大的挑战是自己,人需要对世事做出明晰的判断,但是也许最难以论断的还是自我。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分析理论提到,一个完整的人格由“自我”、“本我”与“超我”三者组成,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在精神学界以及其他诸多学科领域,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修习了心理学博士课程以后,作家毕淑敏在自己的创作中更为关注人们所共有的“超我”与“本

40、我”之间的困顿。毕淑敏的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多这样的案例。小说红处方中,被毒品侵害的已经丧心病狂的庄羽在向简方宁施下毒手以后,生活在巨大的复仇的快感与害人的愧疚的矛盾之中,在“本我”和“超我”的纠结中人格和人性都在分裂中痛苦着。补天石中小女兵朱瑞阳与化验员徐一鸣在军规军纪的压抑下不能相爱,尤其徐一鸣更是忍受着内心的痛苦狠心决绝地拒绝朱瑞阳的表白,选择牺牲自己最珍贵的感情,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昆仑山,也默默地保护了朱瑞阳。朱瑞阳在经历了炊事班长的伤心事、尤天雷的猝然牺牲和与徐一鸣的离别后,开始渐渐成熟。她能尽职尽责地独立完成为朝圣老人输血的艰苦任务,她能接受去军医大学学习的名额并立志再回昆仑

41、山,做一块合格的“补天石”。无论朱瑞阳、徐一鸣、尤天雷,还是可叹又可怜的炊事班长安门栓,他们都有“本我”的欲望、利益以及情感诉求,但又在“超我”的召唤下与“本我”作斗争,最终“超我”战胜“本我”,即使随之而来的是生命的遗憾与巨大的牺牲。这种遗憾和牺牲又是值得颂扬的,在现代社会,当欲望的洪流不断侵袭人心,毒害心灵之时,强调个性自由,个体的主观需要一时成为盛行之物时,到处呈现的是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当下文坛也似乎被欲望话语笼罩,再加上后现代主义的疏离与解构传统,本我的浮现越来越明显。毕淑敏在面对如此喧嚣的话语大潮中,仍然高蹈独立的精神姿态,坚守传统中最值得珍重的东西,向世人宣告着自我约束的力量。这种

42、约束更是成全,更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它带给人的不仅是心灵的高贵,更是爱之成熟的践约。 第五节 女性的性别困境无论东西方,神话传说中早期的人类社会都带有鲜明的“地母情结”。古希腊神话中有地母盖娅,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地母悉多,中国有古代神话中创造人类的女神女娲娘娘。她们都有顽强繁盛的生命力和宽厚的包容力,并用自己的神力来创造世界、哺育人类。这种“地母情结”是人类最早的神灵崇拜,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人与土地最亲切紧密的关系。女性,似乎是天然地具有母性的美德与博大情怀。她们可以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可以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勇敢坚强地生活,可以用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灾难和不幸,可以凭最宽厚的悲悯情怀

43、来抗争世间的黑暗,可以为国家、集体和家庭奉献出自己的最后一丝精神气力。但是,自从母系氏族社会被父系氏族所取代,父权制文化崛起,女性地位随之下降,对“地母”的崇拜便渐渐地退出人类所关注的文化中心。尤其在当代这个依然以男权为主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一直都在经受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挑战,直至今日,女性依然在诸多领域从属于男性。毕淑敏的目光从女性个体生命体验转向对女性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书写,展现了女性主体在现实生存中挣扎、思考、崛起的生存本相,体现了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和寻求价值实现的艰辛历程。她曾这样谈到:“当我成年以后,见识到那么多人间的不幸,看到许多女性为她们童年的经历留下难以平复的创伤,以致后来在许多

44、问题上会有那么多隐痛,会不知不觉地有一种阴影在影响她们的时候,我就觉得一个家庭对一个女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女孩子更敏感,她小时候的成长更容易受到伤害;何况我们这种社会的文化体系,女子原本就容易受到歧视”毕淑敏.藏红花 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376.。虽然毕淑敏从不以女性作家自居,评论界也不把她的作品看作是女性文学,解构男权父权也不是她作品主观上的主要目的,但有着女性身份的毕淑敏却自觉地在作品中关注着女性的命运遭际,从游星到浦小提、简方宁,从卜绣文到程远青、贺顿、黄莺儿,这些形象客观上完成了从无条件接受男权历史制定的角色到自主选择生存方式的转变,从而彰显作者明显的女性意识变化的轨

45、迹。只不过毕淑敏的女性意识融合着她明显的医学经验,即她的女性意识与她对女人个体生理、生命的关注密切相关,她对女性性别的认识、对造成女性弱势地位原因的探索、对女性挣脱男权羁绊道路的追问都是通过关注女性的生理构造、生命存在来展开的。小说拯救乳房中,毕淑敏借仆珍琪的遭遇表现了当下女性在职场的困顿:“仆卜珍琪为人方正,举止端庄。卜珍琪了解下情,专业精通,学识甚佳。卜珍琪对官场游戏规则谙熟于心,起承转合弓马娴熟。卜珍琪懂得必要的妥协和退让,也能随大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卜珍琪觉得自己就是为官场天造地设的尤物,可她不知为什么就迟迟不能升任副司。在每一次民意测验中,她作为后备干部都名列前茅,可命运的绣球

46、就是和她无缘。一肚子的雄图大略,却没有人识货。后来,在一次办公会议上,百无聊赖的她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会场上的女性非常少,除了秘书和端茶倒水的服务员之外,清一色都是男人。她从心底升腾起恐慌,好像是置身于孤寂的野外,被野兽围困。她明白这和性无关,也和恐惧无关。所有的男人都正襟危坐仪表堂堂,讨论的问题和性别没有一点关系,但卜珍琪驱逐不开自己顽固不化的惊惧。晚上,她在宿舍里看电视,突然骇然莫名。屏幕上,是无尽的会议和谈判场景,出现的人物中,都是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份额,全球皆然”。毕淑敏. 拯救乳房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72如上,即使是在当今的职场官场,有仆珍琪遭遇的女性又何止

47、她一人呢?在简单的性别区分的背后,又有多少有智慧有魅力的女性陷入自身性别的困顿中呢?也许,这在引起作家思考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很多思考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毕淑敏呈现出的性别困境往往是与女性生命体验密切相关的,然而却减少了当下文坛的歇斯底里,她以冷静理智的笔触书写了女性的努力进取,她们在改善自身的同时也引领了男性,尽管对自我的关注尚不彻底,但其博大的地母似的爱掩盖了其困境的具体体现,她更少了对于男性的对抗,而是试图两性共生。终其最后,女性的性别困境依然要依赖两性双方的力量共同达成,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是任重而道远。第二章 拯救生命与抚慰心灵第一节 医生的职责与作家身份医生与作家,看似各不相干的

48、两种职业却在毕淑敏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与运用。这位人格出众医德高尚的医生,也是慈爱悲悯文笔睿智的作家。医生的职责与作家的身份统一于毕淑敏对生命对人性的赞美与救赎中。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自我生命健康的关注是恒久也是强烈的。上有皇帝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下有百姓求医问药以求身体健康。强烈的恒久的需求就决定了自古以来人类都离不开医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身体遭受疼痛和折磨的时候,在生命垂危之际都会最先寻找救死扶伤的医生们。在和平年代日常生活中,他们是人们心中温暖认真的白衣天使。当灾难来临疫情突发时,他们又会化身临危不惧冷静高尚的战士。“黄金有价药无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等等都是来赞美医生的美好词句。医生医治的是人的肉体,药物调理的是人的躯体。而在这一切之外,人们对于自我生活还有着其他的需要,那就是对自我生命质量的追求,对自我灵魂归宿的渴望。而这一切单纯依靠医生和药物显然是实现不了的。这时,人们必然呼唤着能够医治人的灵魂的文学的出现。文学,对人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像细雨像甘露会滋润人的心田,甚至有时它也是一味良药,能让受伤的、恐惧的、憔悴的心灵得到救赎和抚慰。而从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