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习题加答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29407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习题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病理生理学习题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病理生理学习题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病理生理学习题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病理生理学习题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习题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习题加答案.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第一章第一章 水水 肿肿 1、水肿是指 A、血管内液增多 B、水在体内滞留 C、细胞内液过多聚 D、淋巴液增加 E、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2、在机体各器官组织中,抗水肿能力较强的是 A、脑组织 B、心组织 C、肺组织 D、肝组织 E、肾组织 3、全身体循环静脉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 A、血栓阻塞静脉腔 B、肿瘤转移到静脉 C、瘢痕压迫静脉壁 D、右心衰竭 E、左心衰竭 4、不会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是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B、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E、淋巴回流受阻 5、引起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

2、渗透压下降 C、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D、肾小球滤过增加 E、静脉回流受阻 6、脑水肿是指 A、脑组织含水量增多 B、脑细胞内液增多 C、脑细胞外液增多 D、脑血量增多 E、脑容量增大 7肾性水肿最先出现在: A、头面部 B、腰背部 C、双下肢或身体下垂部 D、腹腔 E、双上肢 8、最易发生心性水肿的心脏疾病是: A、肺心病 B、心肌病 C、心肌炎 D、冠心病 E、高血压性心脏病 9、肾性水肿首先发生于眼险部的主要因素是; A、水肿液的性状 B、组织结构疏松 C、重力效应 D、局部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E、局部淋巴回流障碍 10、肝性水肿最常见的病因是: A、急性病毒性肝炎 B、门脉性肝便变 C、急

3、性中毒性肝炎 D、早期原发性肝癌 E、肝内血管瘤 11心性水肿一般首先出现在: A、头面部 B、双上肢 C、双下肢或身体下垂部 D、腹腔 E、 腰背部 12最易引起肺水肿的疾病是: A、肺梗塞 B、肺气肿 C、肺心病 D、二尖瓣狭窄 E、慢性支气管炎 四、多选题四、多选题 1、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的疾病有: A、胃肠道功能障碍 B、肝功能障碍 C、肾病综合征 D、慢性消耗性疾病 E、长 期饥饿 2、肝性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有: A、肝静脉回流受阻 B、门静脉瘀血 C、钠、水储留 D、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E、醛固酮分泌减少 3、水肿按其原因命名有: 2 A、显性水肿 B、肝性水肿 C、粘液性水 D

4、、肾性水肿 E、心性水肿 4、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疾病有: A、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B、肝硬化腹水 C、心力衰竭 D、肾小管坏死 E、失血性休克 5、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基本因素有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升高 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 降 D、醛固酮增多 E、淋巴回流受阻 6、引起钠水潴留的重要因素有: A、心房肽分泌增加 B、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多 C、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D、盐类摄入过多 E、心房肽分泌减少 7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疾病有: A、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 B、充血性心力衰竭 C、严重肝硬变腹水 D、严重贫血 E、急性肾孟肾炎 8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

5、换障碍的因素有: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B、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C、肾小球滤过宰降低 D、血浆肢体渗透压降低 E、淋巴回流障碍 9引起肾小管重吸收增强的重要因素有: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心房肽减少 C、醛固酮增多 D、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多 E、ADH 降低 10渗出液和漏出液的主要鉴别有: A、细胞数量 B、蛋白含量 C、酸碱度 D、比重 E、液体量 三、单选题三、单选题 1 E 2 C 3 D 4 D 5 C 6 A 7 A 8 A 9 B 10 B 11 C 12 D 四、多选题四、多选题 1.ABCDE 2.ABCD 3.BDE 4.ACE 5 ABCE 6 BCDE 7 ABC

6、8 ABDE 9 BCD 10 ABD 第二章第二章 缺氧缺氧 三、单选题三、单选题 1、缺氧的概念是: A、低氧血症 B、血液的氧分压降低 C、血液的氧含量降 低 D、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 E、血液的氧容量降低 2、关于氧疗,哪一项是错的? A、CO 中毒可用吸纯氧治疗 B、对低张性效果最好 C、局部组织缺氧一般不需全身吸氧治疗 D、高浓度氧和高压氧有引起氧中毒的危险 E、血液性、组织性缺氧因 PaO2正常,没有意义 3、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是 3 A、肠系膜血管痉挛 B、一氧化碳中毒 C、亚硝酸盐中毒 D、氰化物中毒 E、肠道淤血 4、健康者进入高原地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可发生缺氧的

7、主要原因是 A、吸入气的氧分压低 B、肺部气体交换差 C、肺循环血流量 少 D、血液携氧能力差 E、组织血流量少 5、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 A、PaO2 降低 B、动静脉氧含量差降低 C、CO2max 降低 D、CaO2正常 E、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 6血液性缺氧血氧指标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C、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静脉氧差减少 7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是: A、氧与血红蛋白结合速率变慢 B、氧合血红蛋白解离速度变 C、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D、红细胞内 2,3-DPG 减少 E、氧离曲线左移 8引起“肠源性紫绀

8、”的原因是: A、亚硝酸盐中毒 B、一氧化碳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肠道淤血水肿 E、肠系膜血管痉挛收缩 9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具特征性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血氧容量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加大 10大叶性肺炎引起低张性缺氧时,血氧指标的变化是; A、血氧容量下降 B、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C、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D、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11、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柑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静脉血掺杂 E、室间隔缺损伴有向左分流 12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

9、明显的器官为 A、心脏 B、肝脏 C、肺 D、胃肠道 E、脑 四、多选题四、多选题 1、缺氧时血液系统的代偿形式有 A、氧离曲线右移 B、血液重新分配 C、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 D、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增加 E、肌红蛋白增加 2、缺氧时机体的代偿通过 A、呼吸系统,增加通气量 B、血液系统,增加携氧量 C、循环系统,增加组织血流量 D、组织细胞,减少耗氧量 E、血红蛋白在组织中释氧量增加 3、急性低张性缺氧时循环系统有代偿意义的变化是 A、心肌收缩力增强 B、肺血管收缩 C、血流分布改变 4 D、毛细血管增生 E、心率加快 4、缺氧时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有 A、无氧酵解增强 B、肌红蛋白增加,增加

10、储氧量 C、参与内呼吸的酶增多 D、减少耗氧量 E、血流量增加 5、关于乏氧性缺氧的叙述,正确的有 A、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降低 B、血氧容量降低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D、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E、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 6、慢性缺氧组织细胞的代偿变化有: A、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B、线粒体数目增加 C、肌红蛋白量增加 D、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 E、细胞内呼吸功能增强 7、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 A 年龄大小 B、适应性锻炼状况 C、机体代谢率高低 D、心、肺功能好坏 E、机体耗氧员多少 8、缺氧时心血管的代偿反应主要有; A、心率加快 B、心脑血管收缩 C、肺血管收缩,保持肺泡

11、与血流适当比 例 D、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E、心输出量增加 9、缺氧时血液系统代偿反应有; A、血氧容量增加 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红细胞的破坏受抑制 C、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D、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 E、储血器管收缩红细胞入血增加 10、急性缺氧时,机体主要的代偿反应包括: A、肺通气量增加 B、组织用氧加强 C、血液携氧增加 D、心脏活动增强 E、骨髓红细胞生成增加 三、单选题三、单选题 1 D 2 E 3 C 4 A 5 B 6 D 7 C 8 A 9 E 10 C 11 B 12 C 四、多选题四、多选题 1 AC 2 ABCDE 3 ABCE 4 ABC 5 BDE 6 ABCE

12、7 ANCDE 8 ACDE 9 ACDE 10 AD 第三章第三章 发热发热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发热 2、过热 3、发热激活物 4、内生致热原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时相。 2、体温调节正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位于(1)。 3、常见的内生致热原有、 (5) 。 4、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两类。 5、体温上升时,(1) 调节中枢被激活,产生 (2)调节介质,进而限制调定点上移和体温的 上升。 5 6、发热中枢的正调节物质有、。 7、发热中枢的负调节物质有、。 8、一般认出,体温每升高 1,心率约增加(1),基础代谢率提高(2)。 三、单选题三、单选题 1、发热概

13、念正确的是 A、体温超过 37 B、散热障碍 C、产热异常 D、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2、下列情况中属于发热的体温升高是 A、流行性感冒 B、妇女月经前期 C、妇女妊娠期 D、中暑 E、饮大量热开水 3、寒战是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全身屈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C、全身伸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D、全身皮肤立毛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E、全身皮肤立毛肌周期性的收缩 4、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份是 A、多糖体 B、蛋白质 C、脂质 A D、脂质 B E、脂质 C 5、属于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A、大脑皮层 B、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C、延脑

14、D、桥脑 E、中脑 6、高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四、多选题四、多选题 1、 以下属于正调节性介质的物质是 A、Na+/Ca2+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精氨酸加压素 D、环磷酸腺苷 E、前列腺素 E 2、下列哪些物质属于内生致热源? A、白细胞介素-1 B、干扰素 C、白细胞介素-6 D、本胆烷醇酮 E、肿瘤坏死因子 3、发热发生机理的基本环节有 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体温调定点上移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调温效应器的反应 E、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4、发热持续期的临床特

15、点有 A、皮肤潮湿 B、寒战加重 C、皮肤发红 D、紫绀 E、口唇干燥 5、体温下降期的临床特点 A、皮肤血管扩张 B、皮肤血管收缩 C、汗腺分泌增加 D、自觉发冷或恶寒 E、皮肤潮湿 五、问答题五、问答题 1、简述发热与过热的异同点。 2、简述体温升高与发热的区别。 3、简述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调定点理论)。 6 附附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0.5) 。 2过热:由于散热障碍、产热异常或体温调节障碍致体温不能与调定点相适应,发生被动 性体温升高。 3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

16、原的体内外物质,又称 EP 诱导 物。 4内生致热源:由产 EP 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 质。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体温上升期 高峰持续期 退热期 2、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3、IL-1 IL-6 TNF INF (5)MI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4、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5、负调节 负调节物质 6、前列腺素 E、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Na+/Ca2+比值 环磷酸腺苷 (5) NO 7、精氨酸加压素 黑素细胞刺激素 脂皮质蛋白-1 8、 18 次/min 13% 三、单选题三、单选题 1 E 2 A 3 A 4 C 5 B 6 C 四、多选题四

17、、多选题 1 ABDE 2 ABCE 3 BCDE 4 CE 5 ACE 五、问答题五、问答题 1、相同点: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均大于 0.5。不同点:发热是因为体 温调定点上移所致,过热是因为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致,调定点未上移;发热时体温仍 在调定点水平波动,过热时体温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2、体温升高并不都是发热。体温升高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二类情况,生理性体温升高如 妇女月经前、剧烈运动时等;病理性体温升高可有发热和过热之分,由于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 体温升高大于 0.5者为发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体温升高为过热。 3、第一环节是激活物的作用,来自体内外的发热激活物

18、作用于产 EP 细胞,引起 EP 产生释 放;第二环节,即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 EP,通过血液循环抵达颅内,在 POAH 或 OVLT 附近, 引起发热介质释放;第三环节是中枢机制,中枢正调节介质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第四环节是 调温效应器的反应。由于中心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进行 调整,体温乃相应上升直至与调定点新高度相适应。同时,负调节中枢也激活,产生负调节介 质限制调定点的上移和体温的升高。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体温上升的水平。 第四章第四章 应激应激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7 1、 应激 2、全身适应综合征 3、 热休克蛋白 4、应激性溃疡 5、

19、应激原 6、急性期反应蛋白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全身适应综合征由三个阶段组成:、。 2、应激最基本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包括:、。 3、应激原可粗略分为、三类 4、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细胞合成。 5、HPA 轴的基本组成位、,其中(4)为中枢位点。 6、应激时 LC/NE 系统的中枢位点是。 7、与应激关系较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有:、。 三三 、单选题、单选题 1. 应激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刺激时所出现的 A 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B、代偿性反应 C、特异性全身反应 D、损害性反应 E、防御性反应 2、作为应激原的是 A 噪声 B、器官功能障碍 C、社会环境因素 D、精神因素 E、以上都是 3、下面有关

20、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GAS 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可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B、警觉期以糖皮质激素增多为主 C、抵抗期有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 D、衰竭期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调 E、只有少数比较严重的应激反应才进入衰竭期 4、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警觉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CRH B、胰高血糖素 C、胰岛素 D、儿茶酚胺 E、糖皮质激素 5、下面哪项是应激时兴奋所产生的不利反应 A、升高血糖 B、血流重分布 C、扩张支气管 D、腹腔器官血管收缩 E、心跳增快 6、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的中枢位点是 A、腺垂体 B、肾上腺皮质 C、大

21、脑边缘系统 D、蓝斑 E、室旁核 7、应激时最重要的激素分泌可能是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岛素 E、血管紧张素 8、 急性期反应蛋白中具有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作用的蛋白是 A、铜蓝蛋白 B、结合珠蛋白 C、C-反应蛋白 D、补体 E、蛋白酶抑制剂 9、应激时最早期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反应是 A、GC 分泌增多 B、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 C、CRH 释放增多 D、ACTH 分泌增加 E、-内啡肽分泌增加 10、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生理意义不具有哪项 A、稳定溶酶体膜 B、促进蛋白质的糖异生 C、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D、抗炎、抗过敏 E、降低血糖 1

22、1、下列哪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为炎症反应活动的指标。 8 A、纤维蛋白原 B、铜蓝蛋白 C、1蛋白酶抑制剂 D、白蛋白 E、C 反应蛋白 12、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 CRH B、胰高血糖素 C、胰岛素 D、儿茶酚胺 E、糖皮质激素 13、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防御反应是 E A、心率增快 B、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C、可使组织的血液供应更充分、合理 D、心肌收缩力加强 E、以上都对 14、应激时 CRH 分泌增多最主要的功能是 A、刺激 ACTH 的分泌进而增加 GC 的分泌 B、升高血糖 C、促进内啡肽释放 D、促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性

23、 E、调控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 15、应激时糖皮质激素持续分泌增加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A、抑制免疫反应 B、抑制甲状腺轴 C、胰岛素抵抗 D、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E、以上都对 16、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来自下列哪种细胞 A、单核吞噬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肥大细胞 D、肝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17、急性期反应蛋白具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E A、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过度损伤 B、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C、抗感染、抗损伤 D、结合、运输功能 E、以上都对 四、多选题四、多选题 1、下面对全身适应综合征(GAS)警觉期的描述哪些正确 ABD A、为机体的保护防御机制的动员期 B、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24、为主 C、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为主 D、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 E、持续时间短 2、热休克蛋白具有下列哪些功能 ABC A、提高耐热能力 B、与受损蛋白质修复或清除有关 C、分子伴娘 D、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E、 结合、运输血红素等 3、心理应激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较为密切的是 A、冠心病 B、心肌炎 C、原发性高血压 D、心律失常 E、风湿性心内膜 炎 4、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机制是 ABCD A、胆汁返流 B、酸中毒 C、胃粘膜缺血 D、胃腔内 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 E、交感-肾上腺皮质强烈兴奋 五、问答题问答题 1、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应激时

25、,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对机体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3、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4、简述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生理功能。 附附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9 1. 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或称为应激 反应。 2. 全身适应综合征: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GAS 可分为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3.热休克蛋白:在热应激原或其它应激时细胞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 4应激性溃疡:病人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和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 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糜烂、浅溃疡、渗

26、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 5. 应激原: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 6. 急性期反应蛋白:应激时由于感染、组织损伤等引起的浓度迅速升高血浆中的某些蛋白 质。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警觉期 抵抗期 衰竭期。 2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3. 环境因素 机体内在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4肝细胞 5下丘脑室旁核 腺垂体 肾上腺皮质 室旁核 6蓝斑 7. 应激性心肌病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三、单选题三、单选题 1A 2 E 3B 4 D 5D 6E 7C 8D 9B 10 E 11E 12B 13E 14 A 15E 16D 17E 四、多选题四、多

27、选题 1ABD 2ABC 3ACD 4ABCD 五、问答题五、问答题 1其积极作用:1)兴奋心脏 2) 血流重分布 3 )升血糖供能 4)扩张支气管,增加肺通气 不利影响:能量消耗、组织分解,血管痉挛、组织缺血,致死性 心律失常等。 2积极作用:升血糖,容许作用(维持儿茶酚胺反应性) ,抗炎抗过敏。不利影响:抑制炎 性反应、抑制 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素合成、释放 3应激性溃疡的机制包括胃粘膜缺血, 糖皮质激素大量分 泌, 前列腺素合成减少,酸中毒、 内毒素及胆汁反流及氧自由基等。 4抑制蛋白酶:1蛋白酶抑制剂,1抗糜蛋白酶 清除异己、坏死组织:CRP 抗感染、抗损伤:CRP(炎症和疾病活动

28、的指标) 、补体 结合、运输功能:结合珠蛋白、 铜蓝蛋白 第五章第五章 休休 克克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休克 2 、 休克肺 (ARDS) 3、自身输血 4、自身输液 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10 二二 、填空题、填空题 1、低血容量性休克按微循环的变化可分为:、三期。 2、休克的病因有:、(5)、(6)、(7)。 3、休克发病的始动环节是:、。 4、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可将休克分为:、。 5、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儿茶酚胺有、。 6、根据临床发病形式,MODS 可分为、。 三、单选题三、单选题 1、休克的现代概念是 A、休克是急性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所致的周

29、围循环衰竭 B、休克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 C、休克是一种综合症,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血 压降低 D、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E、休克是机体丧失对外来强烈刺激的调节能力 2、失血性休克早期时,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心 B、脑 C、肾 D、肺 E、肝 3、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 A、失血 B、烧伤 C、挤压伤 D、感染 E、脱水 4、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 B、少灌多流 C、多灌少流 D、多灌多流 E、不灌不流 5、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 B、少灌多流 C、多灌少流 D、

30、多灌多流 E、不灌不流 6、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7、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动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微静脉收缩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共同发病环节是 A、肺内 DIC 形成 B、急性肺淤血水肿 C、急性肺不张 D、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E、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9、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强烈抑制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D、先抑制

31、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10、下列何种原因引起的休克的始动环节是血管床容量增加 A、大量失血 B、严重脱水 C、强烈疼痛 D、心肌梗死 E、挤压伤 11、休克 I 期选择性血管收: A、心、肾、肝 B 肝、脑、 肠 C、肺、皮肤、脑 D、心、肺、肝 E 皮肤、肾、肠 11 12、目前认为休克的本质是 A、微循环障碍 B、血压下降 C、血管运动中枢麻痹 D、神经调节障碍 E、局部体液因子分泌亢进 四、多选题四、多选题 1、下列哪些是休克肺的临床表现? A、进行性氧分压降低 B、进行性呼吸困难 C、进行性高碳酸血症 D、肺部有湿性罗音 E、发绀 2、引起血管源性休克的原因包括: A、过敏 B、感染

32、 C、烧伤 D、高位脊髓损伤 E、剧烈疼痛 3、下列哪些是休克的临床表现? A、尿少或无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D、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E、血压均下降 4、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在: A、血管重新分布 B、自身输血 C、外周阻力增加 D、汗腺分泌增加 E、回心血量增加 5、休克发病的始动环节是: A、血容量减少 B、血压下降 C、血管床容量增加 D、毛细血管数目增加 E、心输出量急剧下降 6、休克早期代偿的结果有 A、心脑血流量明显增加 B、血压正常或稍高 C、肾血流量减少 D、肾血流量明显增加 E、心脑血液供应暂时得以保证 五、问答题:五、问

33、答题: 1、试述休克早期微循环障碍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2、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具有什么代偿意义? 附附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 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2休克肺是指严重休克出现进行性缺氧和呼吸困难,导致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属于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 3自我输血:由于容量血管中的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以及肝脏“储血库”的动员,可 使回心血量迅速增加。 4. 自我输液: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毛细血管后阻力高,使进入毛细血 管内的血流减少,流

34、体静压随之下降,有利于组织液回流而增加回心血量。 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的和自我破坏的炎症。 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短时间内两个以上的器官相继/同时发生功能衰竭。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 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 休克晚期(休克难治 12 期) 2 失血失液 烧伤 创伤 感染 (5)过敏 (6)急性心力衰竭 (7)强 烈神经刺激 3血容量减少 外周血管床容量增加 心输出量急剧下降 4. 高排低阻型休克 低排高阻型休克 低排低阻型休克 5.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多巴胺 6. 速发单相型(原发型) 迟发双相型(继发型) 三、单选题三、单选题 1、D

35、 2、C 3、D 4、A 5、C 6、E 7、D 8、E 9、C 10、C 11、E 12、A 四、多选题四、多选题 1、ABDE 2、ABDE 3、ABCD 4、ABCE 5、ACE 6、BCE 五、问答题五、问答题 11)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具体表现: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 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压力降低;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 低,收缩较轻;动静脉吻合支不同程度开放。 2)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增多,作用于 受体,使微血管收 缩而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若作用于 受体,则使动-静脉吻合枝开放,加重真毛细血管内的缺 血状态;血管

36、紧张素、血栓素 A2、加压素、内皮素、白三烯等亦有缩血管作用。 2 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心脑血管扩张,皮肤、腹腔脏器血管收缩 动脉血压的维持。机制:a. 自身输血,回心血量增加 b. 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 加 c. 外周总阻力增加 d 自身输液: 组织液进入血管。 第六章第六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裂体细胞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DIC 的最常见的原因是(1)。 2、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包括、。 3、根据发展过程,典型的 DIC 可分为、三期。 4、根据凝血物质消耗和代偿情况,可将 DI

37、C 分为、三型。 5、DIC 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6、DIC 引起出血的机制是、。 7、DIC 时华-佛综合征指(1) 发生出血性坏死,席汉综合征指(2)发生坏死。 三、单选题三、单选题 1、DIC 最重要的特征是: A、微血栓大量形成 B、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C、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 D、凝血功能异常 E、出血和溶血 2、DIC 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血液凝固性 A、增强 B、降低 C、先增强后降低 D、先降低后增强 13 E、主要是纤溶活性的改变 3、哪项属于 DIC 的诱因 A、胎盘早剥 B、病毒性心肌炎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D、恶性肿瘤 E、实质性器官坏死 4、DIC 的发展过程

38、可分为 A、低凝期和高凝期 B、高凝期和低凝期 C、高凝期、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D、低凝期、高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E、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5、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机制是 A、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B、DIC 时产生的毒性物质所致 C、DIC 造成微循环淤滞,缺血缺氧 D、交感神经兴奋,自由基产生 E、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6、DIC 出血最主要的因素是 A、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B、血管通透性增高 C、多器官功能障碍 D、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7、DIC 引起的贫血属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 中毒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8、红

39、细胞大量破坏时释放哪种物质在 DIC 发病中起直接促凝作用 A、磷脂 B、纤活酶原激活物 C、凝血因子 D、凝血酶 E、激肽释放酶原 9、DIC 的原发疾病中,下列哪种最为常见: A、外伤 B、组织损伤 C、胎盘早期剥离 D、感染性疾病 E、过敏性疾病 10、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 DIC,主要是由于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微循环血流汉滞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加 11、下列哪项是导致 DIC 发病的关键环节: A、凝血因子被激活 B、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 C、纤溶酶原激活和生成 D、凝血因子 V 被激活 E、凝血酶生成增加 四、多选

40、题四、多选题 1、DIC 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是 A、凝血因子消耗而减少 B、纤溶系统激活 C、凝血系统激活 D、FDP 的形成 E、血小板减少 2、DIC 可出现以下哪些临床表现: A、肾功能衰竭 B、呼吸困难 C、溶血性贫血 D、出血 E、休克 3、DIC 的病理变化包括 A、广泛微血栓形成 B、红细胞破坏 C、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升高 D、不同程度出血 E、脏器功能衰竭 4、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4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B、纤镕系统的过度抑制 C、血液的高凝状态 D、大量前列腺素的释放 E、肝功能严重障碍 5、引起 DIC 的直接原因有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肝功

41、能严重受损 C、血小板受损伤 D、组织因子入血 E、红细胞大量破坏 五、问答题五、问答题 1、简述 DIC 的诱因。 2、简述 DIC 的发生机制。 3、为什么 DIC 病人常有广泛的出血?其出血有何特点? 附附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DIC:指以广泛微血栓形成以及相继出现出血、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在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 2、裂体细胞:DIC 病人可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盔形、星形、 新月形等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碎片。 二二 、填空题、填空题 1、感染性疾病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

42、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3、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4、失代偿型 代偿型 过度代偿型 5、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6、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FDP 形成 7. 肾上腺 垂体 三、单选题三、单选题 1 D 2 C 3 C 4 C 5 E 6 D 7 D 8 A 9 D 10 B 11 E 四、多选题四、多选题 1 ACD 2 ABCDE 3 ABCDE 4 ABCE 5 ACDE 五、问答题:五、问答题: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2、1)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凝血系统,

43、见于严重创伤手术产科意外 等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常,见于缺氧酸中毒严重感染等 3)血细胞大量破坏:异型输血白血病化疗等 4)血小板被激活:多为继发性作用。 5)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如蛇毒、出血性胰腺炎 3、出血是 DIC 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也是诊断 DIC 的重要依据。DIC 病人常发生出血的原因是: 凝血物质消耗;纤溶系统激活和 FDP 的抗凝血作用;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特点:发生 率高、原因不能用原发病解释、形式多样、部位广泛、程度轻重不一、普通止血药效果差。 15 第七章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再灌注损伤 2、氧反常 3、 pH 反常 4、 钙反常 5、自由基 6、活性氧 7、呼吸暴发 8、心肌顿抑 9、钙超负荷 10、无复流现象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再灌注损伤是否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关键在于:、。 2、目前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有关。 3、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的可能机制有:、。 4、氧自由基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