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心理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30162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4.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儿期的心理发展.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5/9,1,第四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主讲教师 周天梅,2019/5/9,2,【学习目的】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掌握婴儿期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身体形态、动作的发展,认知、言语、气质、情绪和社会化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了解上述婴儿期的身心发展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感知觉与记忆的发生与发展,思维的发生与发展,言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言语发展中可能的影响因素,婴儿的依恋类型、形成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2019/5/9,3,参考书目与推荐阅读材料,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2、社,2002年 3、刘金华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王茜译 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2019/5/9,4,婴儿期 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第四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2019/5/9,5,第一节 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个体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明显的时期。 主要内容 一、新生儿、乳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 二、婴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 三、婴儿的生理发展

3、四、婴儿动作的发展及其意义,2019/5/9,6,一、新生儿、乳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一)新生儿 1新生儿的年龄阶段 新生儿时期是从儿童出生到约1个月的时间。 2新生儿的一般特点 第一,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为独立的生活。 第二,个体的心理现象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 第三,新生儿一方面是软弱无力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第四,新生儿主要依靠由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内外环境。,2019/5/9,9,二、婴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一) 年龄阶段 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分法是:0-3岁 (二)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一,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有了很好的发展 第二,

4、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第三,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 第四, 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2019/5/9,10,三、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知 婴儿大脑形态发展 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 后天坏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2019/5/9,11,一、身体的生长发育 量的增加:身高、体重 机能的变化成熟:肺活量、心率、脉搏,2019/5/9,12,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19/5/9,13,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脑结构 1、脑重量迅速增加 新生儿 6个月 1岁 23岁 7岁 9岁 成人 脑重 390g 700-800g 900g 10

5、00g 1280g 1350g 14001450g 与成人比 1/4-1/3 1/2 2/3 3/4 9/10 接近 2、脑细胞的形状、大小都在发生变化 细胞体增大,神经纤维增长,突触增多并逐渐复杂化,神经细胞间联系大大增多。,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19/5/9,14,3、神经纤维髓鞘化逐步完成 从周围神经中枢神经(从下向上) 感觉、运动末梢神经:生前6个月基本完成 皮质部分:运动区、各感觉区出生前基本完成 联络皮质各部分的联络纤维生后开始,但一直持续很久 额叶、顶叶的髓鞘化需生后2个月才开始,但7岁左右基本完成。,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19/5/9,15,(二)脑机能 1、条

6、件反射 类型越来越多,形成速度加快,牢固度提高 2、抑制机能 类型越来越多,兴奋、抑制逐步趋于平衡 3、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发展出第二信号系统 刚出生:直接S直接R (I) 8个月:词的S直接R (II萌芽) 11.5岁:直接S词R 1.52岁:词S词R (II),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19/5/9,16,三、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有大量的无条件反射 研究表明,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有40多种,常见的也有20多种,可分为两类: 1、对新生儿有明显生物学意义,即生来就有而后永远保持的反射 无条件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 无条件防御反射:呕吐、喷嚏、眨眼、瞳孔反射 无条件定

7、向反射:,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19/5/9,17,2、对新生儿无明显生物学意义,即生来有而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脚掌):8个月至1岁间消失 抓握反射(掌心) 惊跳反射 游泳反射 行走反射 意义:具有维持生存、防御危险和探索世界的功能. 也是婴儿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某些反射还具有临床诊断价值,如巴宾斯基反射.,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19/5/9,18,四、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及其意义,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2019/5/9,19,(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整体向分化;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慢的,以后才逐

8、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比如,新生儿受到疼痛刺激后,边哭喊边全身乱动。以后,婴幼儿的动作逐渐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 如手的动作的发展 婴幼儿约从出生后个月起,一种不随意性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开始了,如抚摸亲人或玩具等。 到第个月左右,逐步带上了一定的随意性。当孩子看到亲人或玩具时,不仅会伸出手来抓抓摸摸,而且会发出快乐的声音。 到第个月以后,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学会在拇指与其余四指配合的抓握动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眼和手的协调运动。 手的动作继续发展下去情况就越来越复杂了,从两只手在眼的配合下玩耍一个物体,到同时摆弄两个物体.如把小盒子放在大盒子里,用

9、小棒击打铃铛等。孩子在玩耍中进一步认识了事物的各种联系。,2019/5/9,20,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直线倾向图,方向性和顺序性 头尾原则 动作顺序: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出现,也就是俗话中说的“三翻、六坐、八爬”。 近远原则 由身体中心向四肢远端发展动作技能. 大小原则 先发展大肌肉粗大动作,再发展小肌肉精细动作,(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2019/5/9,21,(二)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抓握动作 独立行走,2019/5/9,22,1、抓 握 动 作,抓握动作具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 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10、2019/5/9,23,2、直立行走的发展,2019/5/9,24,独 立 行 走,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里程碑。 使活动具有主动性 扩大认知范围 增加交往机会,2019/5/9,25,2019/5/9,26,扩大认知范围 增加交往机会,2019/5/9,27,(三)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的知识。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的知识。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等动作的

11、发展可以促进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运动经验在空间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 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从依赖、被动逐渐向具有主动性转化。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会交流能力的发展。,2019/5/9,28,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感知觉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2019/5/9,29,一、感知觉的发展,研究方法的突破 视觉 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 听觉 听觉辨别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 味觉、嗅觉和肤觉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2019/5/9,30,(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12、 paradigm) 习惯化: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剌激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习惯化形成后,如果换一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 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 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返回,2019/5/9,31,(二)视觉的发生,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晚期,4、5个月的胎儿已经有了视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已经有了基本的视觉过程,视敏度达到20400-20200。 大量的研究表明,2-4个月婴儿的颜色知觉已有了很好的发展,4个月时表现出明显的颜色偏好。,2019/5/9,32,(三)听觉的产生,婴儿在出

13、生前已开始有听觉。最清晰地传递到胎儿的声音是母亲的言语声 用塑料玩具狗发出的“唧唧”声为刺激,对42名出生24小时内的新生儿测试: 一次刺激引起反应19名(45.2%) 两次刺激引起反应16名(38.1%) 三次刺激引起反应5名(11.9%),2019/5/9,33,听觉偏爱,对出生3天婴儿的研究:婴儿各自的母亲朗读孩子故事并录音,作为测验的声音材料. 婴儿用一定的频率吸吮奶头,就听到自己母亲朗读的声音,反之则变为他人的声音. 结果: 85婴儿会按产生母亲声音的频率吸吮,2019/5/9,34,听觉偏爱,婴儿对说话声音敏感 婴儿在听成人讲话时,能使身体运动与讲话的声音模式同步,2019/5/9

14、,35,(四)空间知觉,知觉: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等。 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 大小知觉形状知觉 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又叫深度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2019/5/9,36,1、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早期的婴儿是否具有三维知觉能力 ?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发明了一种叫“视崖”(visual cliff)的装置,用于探索儿童这种知觉的发展。,2019/5/9,37,“视崖”实验(visual cliff),视崖实验装置大致是这样的: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一个上面盖着一块厚玻璃的实验平台,在一侧玻璃下面直接铺着格子图案的质料,给人以很表

15、浅的感觉,而另一侧的质料是铺在平台的底面,距离上面的玻璃有几英尺的距离,给人以很深的感觉。在测查的时候,实验者通常是观察婴儿在深、浅两侧的反应。,2019/5/9,38,“视崖”实验结果,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 当婴儿的年龄稍犬,能爬的时候,他们在接近深侧时,心率加快,表现出恐惧。 这两种情况均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2019/5/9,39,二、记忆的发展,较新的研究表明,人类个体记

16、忆发生在胎儿期。 出生到3个月 保持 3-6个月 长时记忆 3个月的婴儿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的保持达4周之久 6-12个月 “认生” 、模仿动作 12个月以后 词语逻辑记忆、延迟模仿、表象记忆、再现能力,2019/5/9,40,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一)思维的发生 3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已具备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 帕波塞克和伯恩斯坦,训练了3个月的婴儿学会向左转两次头再向右转两次头以便获得牛奶。 实验过程中,婴儿为了获得牛奶而采用了搜索策略,即如果向左转头没得到牛奶便马上转向右边,这正是一种问题解决行为。,2019/5/9,41,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二)思维的发展 问题解决能力在婴儿期

17、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 根本特征直觉动作思维 3个月婴儿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 8个月有客体永久性,表明儿童开始形成表象 12个月以前就会使用工具,并采用手段 目的的分析策略。,2019/5/9,42,三、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和儿童自身的动作。 直观性和行动性。 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儿童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 狭隘性。,2019/5/9,43,思考题: 1.试述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婴儿学习发生发展的规律。 2、婴儿具有哪些惊人的学习能力?,2019/5/9,44,第

18、三节 言语的发展,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获得就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 “婴儿”英文“infant”一词就来自拉丁语,意思是“不能说话”。 正因为如此,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婴儿言语很少研究。只是随着50年代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人们才逐渐从言语获得的角度来研究婴儿言语的发生发展。 言语发展的理论 婴儿言语的发展,2019/5/9,45,语言和言语的一般概述,概念: 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

19、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达心理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是交际的过程(说话)。 言语的缺陷不是语言的毛病。 (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言语离开语言就无法表达思想和意见,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离开言语就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言语活动的形式: 外部言语:(1)口头言语(2)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即是对自己发出的言语,它是思考问题时用来支持思维活动的一种语言,或者说是一种不出声的自问自答的言语形式。 自我中心化言语是由外部言语转化为内部言语的中间过渡形态(

20、维果斯基),2019/5/9,46,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一)婴儿言语的基本内容与过程 (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强化说 转换生成说 模仿说 认知学说 相互作用论,2019/5/9,47,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一)婴儿言语的基本内容与过程 言语过程(speech process)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方面。 婴儿言语发展 言语感知是言语活动首要环节,是婴儿最早获得的一种言语能力 言语理解是指将感知到的语言符号 (声、形)转换成其所代表的事物(义)的过程。 这需要个体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积极、主动的建造活动。 言语表达是指个体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言语器官或其他部位

21、的活动向别人传递信息的过程,又称“言语产生”,主要包括说和写这两种形式。 它受一定目标的指引,又受认知系统直接支配和调节,是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和记忆密切相关。,2019/5/9,48,(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言语发生内在机制是当代心理语言学和发展心理语言学中最尖锐复杂的基本课题之一。 比较有代表性的假说有五种。 强化说 转换生成说 模仿说 认知学说 相互作用论 争论的焦点 是先天还是后天的 是被动还是主动的 与认知的关系如何?,2019/5/9,49,1.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无论是操作性还是经典性)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斯金纳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19/5/9,50,“强化依随”是指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刺激紧跟着,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它最初强化的是个体偶尔发出的某些近似于言语的活动。 它的程序是渐进的。 批评: 忽略婴儿在言语学习中主动性; “强化渐进”说无法解释婴儿几年内迅速地发展。 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19/5/9,51,2.转换生成说(先天语言能力说) 乔姆斯基(1957) 句法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

23、)语法是生成的。 婴儿天生具有一种普通语法。 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LAD) 婴儿就是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 语法获得就是由普通语法向个别语法的转化过程。由语言获得装置器(LAD)实现。,(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19/5/9,52,评价 积极: 乔姆斯基的理论部分被神经学派证明:儿童言语获得与儿童的神经专门化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为主义言语获得理论的束缚,认识到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研究言语过程的心理机制的问题,这是

24、很有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的。 消极: 他的“语言获得装置”仅仅属于一种假设,要证实这个假设并不容易。 事实上,目前它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据,而只是对科学事实的一种解释性假说而已。 他强调天赋观念,强调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这也是片面的。,(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19/5/9,53,3.模仿说 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上述这些言语获得的“模仿说”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模仿确在婴儿言语行为获得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19/

25、5/9,54,3.模仿说 婴儿有时依据模仿可获得一些言语能力成分(如词语)。但有必要认识以下几点: A.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相继有四种类型的言语模仿行为: 即时的、完全的临摹. 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 延迟摹仿,即一种非即时性的临摹,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2岁以前). 选择性模仿:有创新的有生命力的模仿.,(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19/5/9,55,3.模仿说 B.婴儿的言语模仿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自然进行的,他人的示范往往不是有意的。 C.这种学说不能解释清楚人工“野孩”(吉妮)为什么只获得词语,而不能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的事实。可见,它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26、(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19/5/9,56,4.认知学说P154 皮亚杰:强调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的重要作用。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表征功能。语言源于智力,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评价: 阐明了思维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它使我们对言语发生的内在机制有了进一步的深层认识,对于我们理解婴儿如何获得言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当然它也没有能完全解释清楚言语发生的复杂过程和其中的错综复杂关系。,(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19/5/9,57,(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5.相互作用理论 语言的发展是

27、内部经验与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 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语境: 有天赋语言的儿童观察并参与到与他人的社会交流中,建立了一个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与其社会意义联系在一起的交流体系。 儿童交流的先天能力与丰富的语言、社会环境相结合,帮助婴儿去发现语言的功能和规则。 小结:言语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复杂过程。 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模仿和强化依随”起重要作用。 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起主导作用。 人类特有的符号表征能力、发音器官及其活动为言语系统发生的前提条件。,2019/5/9,58,二、3岁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3岁 言语发生、发展阶

28、段,2019/5/9,59,(一)前言语的发展,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标识:从婴儿出生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划为前言语阶段。 言语产生的准备 言语反射性发生阶段(出生-4.5个月); 1个月内哭声未分化,1个月后分化。 5周后出现了非哭叫声音。类似元音“a o u e”无符号意义 呀呀学语阶段(5-9)个月; 出现和语音极为相似的声音“ba-ba-ba,ma-ma-ma”,类似爸妈的单音节。(无意义,发音作游戏而欢乐)。 9个月呀呀学语达到顶峰,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开始模仿别人发音,适合情景的发言。(无意义) 言语理解的开始(8、9-11)个月;

29、言语交际的开始(1岁),2019/5/9,60,(二)言语的发生、发展,1、言语发生 时间:综合多种研究材料,认为,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 标志: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中的母语中的词,标志着言语的发生。 2、发展:词、句法的发展 1-1.5岁:不完整句(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 单音重复,一词多义,以音代物,词的内容限于儿童生活有关的事物 1.5-2岁:简单句、复杂句 说话高峰时期,19-21个月出现“词语爆炸”现象,2019/5/9,61,(二)言语的发生、发展,3岁:完整句 言语的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明显增强。 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6个

30、月时,婴儿在口语中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思考题:根据言语发生内在机制理论和婴儿言语特点,如何促使婴儿言语发展。,2019/5/9,62,第四节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人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体 (1)人人有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系统。 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只有当以上各种成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具有稳定的、有倾向性的独特特点时,才能成为个性。 (2)人又具有社会性:社会文化给我们都打上了一定的烙印。 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

31、他所处的社会中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情绪的发展 气质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2019/5/9,63,一、情绪的发展,笑的发展 自发性微笑(0-5周)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或4个月起) 哭的发展 生理反射性哭(01月) 应答性哭(1月起)操作性哭泣(222个月) 恐惧的发展 本能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2019/5/9,6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ncing),社会性参照:社会性参照是一种沟通的过程,指的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决定的情

32、境时,会参照他人,从他人身上获得对于情境诠释的讯息,以决定要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的能力。 一般婴儿约在9个月大时发展出社会参照的能力,此一能力大致上是与分享式注意力及模仿等能力同时期发展出来的。 社会性参照可分为: (1)参照物:影响讯息的主题。 (2)参照者:被影响的个体。 (3)被参照者:影响个体的人。,2019/5/9,65,进行社会性参照介入时,大致上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介入及游戏中介入二种,分别说明如下: 1. 日常生活中介入 例如在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要儿童帮你拿你想要买的食物。 例如要买水果,你站在较远的地方指着某一颗苹果说:“小明,帮妈妈拿这一颗苹果”,此时,小明要看着你指向的那一颗

33、苹果(即参照你),问“是这一颗吗?”,你或者点头或者摇头,进行确认。 2. 游戏中介入 有相当多的游戏可以进行社会性参照介入,主要的做法就是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制造许多的不确定性,让儿童来参照他人。以下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迷津游戏:以长条纸制作多条分叉路的迷津游戏,将纸卷起来,露出分叉路口,但不能让儿童看到出口,此时,儿童只能看你,指着其中的一个分叉路,问你是要往这边走吗?你可以点头或者摇头来加以确认。此一游戏,可以在一个迷津中制造许多社会性参照的机会,等到儿童会参照你之后,你再与儿童互换角色,由你来走迷津,参照儿童,并由儿童来确认是要往那一条路走。,2019/5/9,66,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

34、照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水平一:无面部知觉(02个月) 水平二: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 水平三: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水平四: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 (7、 810个月) 情绪社会性参照对婴儿的发展的意义(P174) 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 决定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发展智慧能力,2019/5/9,67,二、气质的发展,容易型(the easy child) 40 易适应环境,情绪愉快,喜欢探索,有安全感。他们也似乎少有行为问题。 困难型(the difficult child)10 难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难形成安全感。 迟缓型(the sl

35、ow-to-warm-up child)10 适应环境缓慢、“害羞”、冷淡、情绪常不愉 有30%是属于综合型或交叉型气质类型.,2019/5/9,68,三、依恋(attachment)的发展,依恋及其个特点 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的类型 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2019/5/9,69,动物的依恋:印刻现象,印刻现象 在动物个体生命的一个特定时期,由于遇到某一特定刺激而建立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2019/5/9,70,2019/5/9,71,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对婴儿的观察。 精神分析家认为,儿童形成对母亲的依恋是依赖母亲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和这个时期特殊的口唇区刺激的需要. 其次,行

36、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依恋行为是由于母亲反复降低儿童的饥饿,儿童习得了第二驱力造成的。 最后,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孤儿虽然得到了身体上的看护,但仍然表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这种情况促使John Bowlby对依恋开始进行精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综合心理分析、认知发展、习性学和控制系统等理论的新的依恋理论,这个理论成为以后依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基础。,2019/5/9,72,(一)依恋及其特点、表现,定义: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特点: 发生在婴幼儿与其经常接触者之间 感情联结具有强烈性、持久性、密切性,2019/5/9,73,(一)

37、依恋及其特点、表现,表现: 许多行为(微笑、呀呀学语、注视、依偎等)指向依恋对象; 最愿意与依恋目标在一起,感到最大愉悦; 更多趋向依恋目标,与之分离会感到极大痛苦、焦虑; 依恋对象比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2019/5/9,74,(二)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Bowlby,1969) 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19/5/9,75,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依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与别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

38、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别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1,2,3,依恋类型测试,(三)依恋的类型,2019/5/9,76,三种依恋类型,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焦虑-矛盾型依恋,2019/5/9,77,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2019/5/9,78,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2019/5/9,79,陌生情景,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陌生人进入,起

39、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1分钟) 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3分钟) 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 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 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钟),2019/5/9,80,情境二:陌生人(左)与母亲(右)一起坐着.,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1分钟),2019/5/9,81,情境三: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2019/

40、5/9,82,情境四:妈妈返回,安顿婴儿,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3分钟,2019/5/9,83,情境五: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2019/5/9,84,情境六: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2019/5/9,85,情境七: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钟),2019/5/9,86,(三)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等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2019/5/9,87,(四)影响依恋的因素,1.母爱剥夺 2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matern

41、al sensitivity and responsiveness) 3.儿童的特点,2019/5/9,88,1.母爱剥夺,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 萨克特:猴子母爱剥夺的追踪研究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心理学者研究了养育(孤儿)院婴儿的表现。 婴儿很少有机会与人交往,保育员每天只是履行公事般的与婴儿进行接触,没有亲吻,没有逗乐,缺乏游戏,社会性刺激极其贫乏,更重要的是缺乏孩子与抚养者互动交流的环境。 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 有心理学者认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

42、亲密关系的机会。,2019/5/9,89,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由母亲抚养长大的猴子 由替代的母亲(毛绒绒的玩具猴)抚养长大的猴子 不能成为好母亲:放任它们的孩子任意的活动而没有给予保护;拒绝照顾它们的孩子;在身体上虐待孩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做的“母爱剥夺”实验是心理学界的经典实验。他们将刚出生的“婴猴”脱离母亲的哺养,单独关在笼子里。笼子里装有两个“代理妈妈”:一个用铁丝编成,身上装有奶瓶;另一个用绒布做成,身上不设奶瓶。小猴饥饿时在铁丝妈妈身上吃奶,但当小猴歇息或恐惧时便趴到绒布妈妈身上去。研究发现,小猴不仅需要食物,还有一种先天的需要便是与母亲亲密的身体接触。哈洛

43、称之为“接触安慰”。从这个实验推断人类婴儿也具有接触安慰的先天需要。,2019/5/9,90,2.抚养质量-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 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致地予以满足。 分类(根据儿童需求的性质) 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2019/5/9,91,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 对婴儿反应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安全型依恋 (1)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迅速回应 (2)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 (3)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爱抚 (

44、4)积极鼓励孩子探究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 (5)喜欢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2019/5/9,92,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回避性依恋 (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 (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 (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2019/5/9,93,反抗型依恋 (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身体接触; (2)对孩子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不能及时、恰当做出反应; (3)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多变,随自己的情绪心境而定; (4)有时不守信用,哄骗孩子以求脱身。,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

45、特点:,2019/5/9,94,3.婴儿自身特点,例如,生理特点 具有早熟、先天并发症和其他疾病的新生儿自然要求父母承担更多的抚养行为。 研究表明,耳聋婴儿的依恋发展比正常儿童慢,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儿童与母亲的相互作用甚至存在异常。 气质类型的影响 有一种观点认为,那些见人便笑、喜欢人抱的孩子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从而易于建立良好的母婴互动关系。而那些不喜人抱、不易被抚慰的婴儿就可能遭受冷落,与人交往的机会将大大减少。 Kagan就认为儿童的气质是依恋类型的决定因素,陌生情景测验测出的婴儿差异主要是儿童气质上的差异,而不是依恋性质的差异。 (困难型)难以教养的儿童往往被归结为反抗型不安全依恋,

46、(容易型)易教养型儿童被归为安全型依恋, (迟缓型)行动缓慢型儿童则被归结为回避型不安全依恋。,2019/5/9,95,(五)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缺乏正常的依恋关系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 智力和身体发育迟钝,过分依赖成人,言语问题教多,有攻击性、欺骗和破坏行为等 依恋性质影响儿童的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马塔斯等人研究发现: 2岁安全依恋型儿童比非安全性儿童以更高热情和兴趣解决提供给他们的问题。 当遇到困难时,安全依恋儿童少发脾气,更多接受帮助。 依恋性质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斯鲁夫对12个月到5岁半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 安全依恋儿童自重、热情,积极情绪较多,较少牢骚,攻击性弱,比非

47、安全依恋儿童更受欢迎。 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信任感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2019/5/9,96,四、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2019/5/9,97,复习思考题,1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2.新生儿有哪些无条件反射,这些反射具有什么意义? 3什么是“视崖实验”? 4婴儿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5乔姆斯基的“言语转换生成说”的理论是什么? 6.婴儿动作的发展有什么规律,对心理发展有何作用?,2019/5/9,98,7婴儿期言语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8什么是婴儿依恋及特点?婴儿依恋的发展分几个阶段?共有几种婴儿依恋类型? 9、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有哪些?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10.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