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2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34362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42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042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042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042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042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42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42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内镜下染色技术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口服、直接喷洒、注射)将色素(染料)导入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明显,从而有助于病变的辨认及目标性活检,又称色素内镜或者染色内镜。自1966年日本津田等首创胃黏膜染色法内镜检查技术以来,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诊断食管、胃黏膜病变,特别是在诊断早期消化道肿瘤方面显示出很高的价值,成为普通胃镜检查的有力补充。有文献报道染色内镜还可以提示癌肿浸润范围,为选择手术方法及范围提供依据。常用的染色方法有LugoS碘染色、靛胭脂染色、美蓝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刚果红一美蓝双染色等。本教材只介绍上消化道检查常用Lugos碘染色、亚甲蓝染

2、色、靛胭脂染色法。第一节 Lugos碘染色Lugos碘染色主要应用于食管病变的检查,早期食管癌碘染色阳性率几乎达到100。1 染色原理 食管复方碘液染色的原理是:成熟的非角化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内含丰富糖原颗粒,遇碘成棕褐色,而炎症或癌变的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而呈淡染或不染区。2 适应症胃镜检查所发现的食管粘膜病变包括粘膜粗糙、糜烂、溃疡等均可以行Lugos碘染色。晚期明显食管癌者不必行此检查。3 禁忌症 1) 所有胃镜检查的禁忌症均应列为色素内镜检查的禁忌症。 2)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碘染色的相对禁忌症。4 染色检查步骤1)准备1.0-3.0的复方碘溶液、含有硫代硫酸钠的冲洗液洗脱液。 2

3、)准备专用喷洒管。3)普通内镜观察上消化道。4)将内镜退至距门齿约20cm处,清水冲洗抽吸干净病灶区域,从活检孔道道插入塑料喷管,前端伸出内镜2-3cm。用20毫升针管抽取1.2%碘液10ml,自上而下,边推进内镜,边注入碘液(或自食管胃交界线向上喷洒亦可)。内镜直视下于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取材35块送检病理。5)冲洗液洗脱着色区域的碘液。5 染色结果判断在内镜检查时,根据染色后组织的着色情况及边界是否清楚来判定染色级别,一般分为:(1)阴性,正常染色为棕色;(2)3级,不着色区颜色较淡且边界不清;(3)2级,不着色区颜色淡,但不着色区边界清楚;(4)1级,不着色区明显且边界清楚,病变有隆起或

4、凹陷感。早期食管癌与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后不着色(内镜下表现为黄色)且边界清楚,而且早期食管癌染色后病变有隆起或凹陷感,但正常粘膜由于碘染色着色内镜下表现为棕色。内镜诊断标准为:早期食管癌染色级别多为1级,重度不典型增生为1级,中度不典型增生为2级,轻度不典型增生染色级别为3级;碘染色阴性者为正常组织。碘染色前、后改变 病理报告: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前、后改变病理报告: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理报告: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前、后改变碘染色前、后改变病理报告: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前、后改变病理报告:原位癌碘染色前、后改变病理报告:原位癌碘染色前、后病理报告:食管粘膜内癌

5、碘染色前、后改变病理报告:鳞癌碘染色前、后改变病理报告:鳞癌碘染色前、后改变病理报告:鳞癌6 检查注意事项1)食管黏膜染色前需充分冲洗抽吸,有利于色素与食管黏膜更好地接触;2)导管应选择喷洒型,且内镜要匀速移行,保证染色剂喷洒均匀。3)染色后注意冲洗正常粘膜区的碘液。7 碘染色的临床意义1)正常食管被染成棕黑色,由于柱状上皮不染色,齿状线可以清晰地显示(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交界)2)食管肿瘤,特别是常规内镜下不能明确分辨性质和范围的早期食管癌或不典型增生,也呈不染色区,而且由于没有胃黏膜的橘红色,通常发白,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指引靶向活检,或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3)炎症也可造成不染色区,需通过

6、活检鉴别4)食管白斑则由于棘层富含糖原,被染成深棕色第二节 亚甲蓝、甲苯胺蓝染色法1 染色原理亚甲蓝又称美蓝,使用浓度0.21.0,最常用0.50.7溶液供直视下喷洒,0.05溶液供MB-CR双重色素内镜检查,喷洒后,亚甲蓝不被正常黏膜上皮吸收,但易被肠腺化生上皮吸收,并可与糜烂、溃疡和癌变表现的白苔结合染成蓝色,即使在1-2min用水冲洗也不退色。甲苯胺蓝和亚甲蓝相似,能被肿瘤组织和肠化上皮吸收,但是由于该色素不优于亚甲蓝,用量大时会对胃及膀胱有一定的刺激性,目前应用较少。2 适应症亚甲蓝染色多用于诊断胃食管粘膜的充血、粗糙、糜烂、溃疡等病变,尤其在鉴别肠上皮化生、Barrett食管、胃腺瘤

7、、胃的良恶性溃疡方面有较强的适应症。3 染色步骤1)准备0.5%的浓度的美蓝和喷洒管2)常规内镜检查,大致确定病变范围;3)清水反复冲洗病变区域后,将内镜进至病变远端5cm以外,从活检孔道道插入塑料喷管,前端伸出内镜2-3cm。用20毫升针管抽取合适浓度的美兰染色剂,边退出内镜,边匀速喷洒染色剂,约5分钟左右后以清水冲洗染色剂。内镜直视下于着色区取材送检病理。4 染色结果判断肠化上皮呈淡蓝色、不典型增生多呈蓝色,癌变上皮则呈黑色或者深蓝色5 注意事项1)胃黏膜染色前需充分冲洗抽吸,有利于色素与胃黏膜更好地接触;2)美蓝与胃黏膜需有充分的接触时间,时间以5min左右为宜;3)冲洗染剂要彻底,以免

8、误将未冲洗干净的染色剂认为着色而取材,混淆病变区,影响诊断符合率;4)导管应选择喷洒型,使病变区着色均匀。6 亚甲蓝染色的临床意义1)判别和诊断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时胃黏膜1min即呈浅染色,在胃窦部呈散在点状,而在胃体部则呈弥漫性;诊断肠上皮化生也有助于Barrett食管的诊断。2)判别和诊断肠上皮化生和胃腺瘤,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可逐渐明显地染色,而胃腺瘤不染色或仅仅显示甚清淡地染色;3)判别和诊断良性胃溃疡与凹陷性早期胃癌,良性胃溃疡表面白苔经染色后可在其边缘形成一层较薄的收缩环,或其边缘染色较中间浅,而凹陷性早期胃癌表面苔呈均一染色,或其边缘中央染色更深。胃黏膜美蓝染色着色区肠上皮化生

9、及不典型增生检出率高达52%第三节 靛胭脂染色法1 染色原理靛胭脂 染色的机理是利用色素对比原理,让不能使胃粘膜着色的深蓝色的靛胭脂沉积于胃粘膜的皱襞沟纹与胃小凹间,使其显示出胃粘膜的凹凸变化及其立体结构。正常胃粘膜的小区清晰可见,胃底腺小区呈现为规则、厚、有光泽、带红色,幽门腺粘膜为不规则、薄、暗淡、带黄色。与Luogos碘液和亚甲蓝不同的是,靛胭脂并不与粘膜或其分泌物发生化学反应。2 适应症靛胭脂染色法常用于胃内糜烂、隆起性病变、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并可辅助内镜下EMR、ESD等治疗。靛胭脂染色法更常用于大肠病变的染色检查,以观察病变表面的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鉴别大肠

10、病变的种类。3 染色方法1)准备0.2%的靛胭脂染色剂。2)常规内镜检查,大致确定病变范围;3)清水反复冲洗病变区域后,将内镜进至病变远端5cm以外,从活检孔道道插入塑料喷管,前端伸出内镜2-3cm。抽取0.2%的靛胭脂30-50ml均匀喷洒病变区域,内镜直视下观察胃小凹及皱襞形态,于结构紊乱区域取材送检病理。4 染色结果判断早期胃癌表现为胃小区结构凹凸低平或消失,粘膜面色彩和微血管发生变化;病变处粘膜隆起或凹陷,皱襞细化、肥大或融合,局部病变处粘膜僵硬、中断或变形。靛胭脂IC染色后使上述粘膜变化更加鲜明。 5 注意事项1)胃黏膜染色前需充分冲洗抽吸,以有利于靛胭脂在胃小凹内沉积;2)导管应选择喷洒型,使病变区着色均匀;3)靛胭脂用量根据病变大小而定,不宜过多喷洒而影响观察;4)结合放大内镜有助于更加精细地观察胃粘膜的细微变化,提高诊断率。6 临床意义1)判断和诊断早期胃癌:病变处表面胃小区凹凸不平,有异常的细颗粒乃至细小结节,局部发红、退色、易出血或黏膜下血管紊乱甚至消失;病变处的隆起或溃疡区皱襞细化、肥大或融合;病变处黏膜僵硬或变形;2)判别和诊断胃溃疡是否彻底治愈,通过观察溃疡瘢痕中心有无微小凹陷,再生黏膜上皮和发红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