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T整脊教程讲义.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36352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HT整脊教程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AHT整脊教程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AHT整脊教程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AHT整脊教程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AHT整脊教程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HT整脊教程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HT整脊教程讲义.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AHT整脊教程AHT所包含的多种脊椎矫正相关技术可以单独使用,但由于AHT精选每门技术的独特优势,互相搭配、灵活应用,因此效果更好。由于人体是站立的个体,因此人体脊椎的问题,大部份是由下往上影响;因此脊椎的矫正顺序,亦须依此次序的由下往上矫正治疗。这也是“脊椎矫正器技术”及“髋关节矫正技术”所强调的。以髋关节矫正技术认为,身体各个部分的不平衡从外观上是很难察觉,如果从力学的角度来观察人体,就可发现作为人体基础的骨盆必须是保持在水平位置上,并且两腿应该要等长的,如此当脊柱呈笔直状态时,上半身也不会弯曲。相反的,如果仔细地观察身体有病变人的两腿,必然长短不一,骨盆也不在水平位上。同时,脊柱随着骨盆

2、的扭转而成比例地弯曲,而造成上半身歪斜,姿势不良。因此造成身体的某处如果有异常弯曲,就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神经传导路径及人体反射角度来看,当骨盆不平衡(不处于水平状态)时,会造成脊椎的弯曲。由脊髓神经所连接的脊椎神经包含自律神经及躯体神经,当其因脊椎错位而引起神经压迫或刺激,将会造成脊柱相关疾病及反射痛。即使发生了脊椎侧弯症,也等到腰背、肩膀产生酸痛时,单纯地认为肌肉僵硬问题而已。对此,无论实行了多少局部的治疗,不从整体去矫正身体的歪斜状况,以及不从力学的角度去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的话,就不能求得真正的健康。所以日本髋关节矫正术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人体在三个平面的平衡,此三个平面即是水平面

3、、矢状面、冠状面。当人体骨架都在正确位置上,则神经不受压迫或刺激,肌肉、韧带也不会过度伸张或挤压,如此内分泌疾病与酸、麻、疼、痛即可获得改善。脊椎矫正器技术,在通过15年的临床,及聘请志愿者实际在手术房的脊椎神经传导的研究认为,所有脊椎的病变都会表现在骨盆病变脚(pelvis deficient)的长短上。我们的脊椎骨支撑全身重量,骨盆连接着第五腰椎成为整条脊骨的底层平台,把整条脊骨平平稳稳的托住。当站立或走路时,我们的骨盆便会受双脚所撑托。双腿的功能尤如大楼的桩柱,成为我们骨盆、脊椎骨和头骨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双脚长度不一,骨盆的角度便倾斜,直接影响脊椎骨的平衡、活动和形态,情况就如同楼宇出现

4、长短桩一样,会产生很多结构上和功能上的毛病。就技术而言,脊椎矫正器技术最主要的特色是在矫正之前,先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精确的长短脚判定,再以两脚长度变化作出是否给予进行矫治及如何矫冶的决定。当因为各种不同的症状来咨询时,脊椎矫正器技术均可依循精确的测试方法确实找出脱位的部位,施以精准、安全、有效的矫正。因此,AHT的治疗通则是依下列次序实施:美国脊椎矫正器技术;日本髋关节矫正技术;美式脊椎矫正技术。股关节运动。整脊技术的盲点有哪些?整脊技术的盲点 : 1 、触诊的不规范性触诊基本靠经验,同样的病例,不同的医师触诊出来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甚至会相反!2 、X Ray 、 MRI 、 CT Scan 能

5、看出多少问题?很多诊断报告为正常的X光片,我们却看到了病变所在。3 、同样的症状,有的很快治好了,但有的却治坏了,为什么?4 、严重的脊椎患者,要如何下手?5 、同样的矫正手法,为什么有的会痛,有的不痛? 6 、左右两侧腰痛,应先从何处矫正? 7 、每次矫正时,如何才知道已经矫正完全?关于判定骨盆病变脚A.H.T.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分析求诊者两脚长度的变化,在尚未对病人治疗之前,须先仔细而正确的判定其脚长度的变化之后,才可以决定是否给予求诊者进行AMCT的治疗,分析求诊者两脚长度的变化已成为AMCT通用的临床规则。当患者因各种不同的症状求诊时,临床医师均可确实依循此通则找出半脱位(subla

6、tion)部位,在A.H.T.的测试中分析两脚长度变化的方法包括分离(isolation)测试,压力(pressure)测试与应力(stress)测试,透过这些测试,我们分析其两脚长度变化,找出较短的一脚,对A.H.T.而言,此一步极为重要,因为上述三种测试的目的几乎都是在观察较短一脚的反应和变化,习惯上,我们将较短的一脚(译注:以下略为短脚)定义为骨盆变化脚(peivis icient,简称为PD脚),本站中所有的讨论及指导都将沿用此一定义。有时,我们也将短脚的称为反应脚(reactive leg),因为在做不同的测试时,这只脚会有变长或变短的反应,对同一病患而言测量PD脚在决定后,将来复诊

7、就沿用这只脚为反应脚,而且,如果在最初诊断时,就能正确地判定PD脚,那么通常在后续的治疗中就再沿用这只脚为PD脚,不过,当病患因受严重外伤、重大疾病、身体结构或神经系统受损时可能会改变两脚长度。就因为PD脚在A.H.T.治疗上具有相当关键的地位,因此我们还须有一款精确而肯定的方法来判定PD脚,PD脚是在病患一开始俯卧於治疗床(adjusung able)时,由医师以目视方式测得,由此可知,正确地将病患置于诊治疗床,然后仔细进行最初两脚长度分析是极为重要,因为判定结果将决定后续A.H.T.疗效成败。如何判定骨盆病变脚(PD脚)让病人从整脊床的尾端上床取俯卧位置,病人的双脚应能伸出整脊床的底部,并

8、有足够的空间让病患脚部能自由移动,请病人放松,并在完成长短脚测试前不要移动身体。医师站在整脊床下侧(病人两脚下侧),医师身体正面与病人脚掌平行,以利取得良好视线,目视检查-观察病人两脚长度的差异。为确保精准的判定结果。应遵循下列步骤,逐一进行。1、在未碰触病人之前,检视病人两脚的特定点(译注:如两脚踝或两脚根)以找出两脚长度差异。2、找出两脚是否有不对称翻转。3、检查病人两脚是否过度内八(toe-out),或外八(toe-in).4、两手掌形成杯状,置于病人两侧脚踝,将两脚跟并拢,并且将平的正确角度。第一位置(position#1)步骤一判定PD脚。所有A.H.T测试都从这个第一位置开始(译注

9、:病人俯卧、两上肢伸直、掌心向上置于治疗床上,两膝自然伸展,脚踝、脚掌均处在自然及不受外力的状态)以下步骤可以协助我们找到真正的PD脚,建立A.H.T的分析 :1、两手拇指分别置于鞋跟正下方,食指置于两侧脚踝后方,中指置于两侧脚踝前方2、轻轻地以拇指排除病人两脚内翻或外翻现象,使两脚根及脚底保持平行。3、以拇指轻轻地将两脚往上(dorsiflex)推,直到感到有阻力为止。4、让病人脚趾自然外展(或外旋转)约10到20度。5、轻轻地以拇指将病人两脚往上推,力道须经过病人双脚纵轴。6、此时即可将短脚者判定为PD脚。AHT整脊术中的有关方向名词的说明上下左右内外前后都是以患者为中心而定的。上:患者的

10、头端下:患者的尾端内:以患者中轴线为标准,朝向病人中轴线为向内。外:以患者中轴线为标准,偏离病人中轴线为向外。前:患者前面。后:患者背面。左右:患者的左右。AHT骨盆矫正技术在腰部疼痛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骨盆”。在诊断引起腰部疼痛的众多原因中,应该将腰部问题细分为骨盆、骶椎、耻骨联合、股骨头及腰椎等四个部分,在许多脊椎矫正技术中对腰部疼痛的治疗只着重于腰椎治疗,而忽略了骨盆、骶椎、耻骨联合及股骨头,这样将无法得到完整且彻底的治疗。引起腰部疼痛的原因,有可能单纯的由骨盆、骶椎、耻骨联联合、股骨头或腰椎之间个别所引起,也有可能是其中二者、三者,甚至多者一起共同引起。大部份患有下背疼痛或骨盆不适

11、的病人,通常会有骨盆半脱位的现象,因此应留意髂骨半脱位所衍生的问题。因此详细而准确的诊断腰部疼痛的原因,并施以正确的矫正手法是很重要的。AHT骨盆矫正技术步骤如下:步骤1骨盆诊断:骨盆矫正技术的第一个步骤,先诊断骨盆是否有半脱位(subluxations)。常见的骨盆半脱位:“向后、向下半脱位”(Posterior-InferiorIlium,简称PI)和“向前、向上半脱位”(Anterior-Superior Ilium,简称AS)。骨盆半脱位的诊断可由病人俯卧位时测量两脚长度的差异及骨盆X光片判断。一、观察病人两脚长度的差异:病人就俯卧位置后,医师站在治疗床下侧(病人两脚下侧),医师身体正

12、面与病人脚掌平行,以利取得良好视线。为确保精准的判定结果,应遵循下列步骤,逐一进行:1在未碰触病人之前,检视病人两脚的特定点(译注:如两脚踝或两脚根),以找出两脚长度差异。2找出两脚是否有不对称翻转。3检查病人两脚趾是否过度内八(toe-out)或外八(toe-in)。4两手掌形成杯状,置于病人两侧脚踝,将两脚根并拢,并且形成一个水平的正确角度以测量两脚长度的差异。短脚侧称为骨盆病变脚(pelvis deficient,简称为PD脚)5短脚侧的骨盆为“向后、向下半脱位,PI”,长脚侧的骨盆为“向前、向上半脱位,AS”。 image003.jpg (40.21 KB)2009-3-4 15:33

13、二、冈氏(Gonstead)骨盆X光判读:冈氏(Gonstead)x光判读法是美式脊椎矫正技术专用判读技术。以正面立姿X光片,依下列步骤实施骨盆定位(Pelvis listings)及骨盆X光判读。1点出骨盆腔10个基准点:两侧股骨顶点、两侧髂骨顶点、两侧坐骨底点、两侧骶椎最外侧点、第二骶椎脊突中心点及耻骨联合中心点。2划出两侧股骨顶点并行线(股骨并行线,基准线),以基准线分别由两侧髂骨顶点划出并行线(第一横线),再由基准线分别由两侧坐骨最底部划出并行线(第二横线),再基准线分别由两侧骶椎最外侧点划出垂直线(左、右垂直线),以基准线平行沿第二骶椎脊突中心点划出垂直线(底部垂直线)。3测量左右两

14、侧第一横线至第二横线距离,较长侧即为“向后、向下半脱位,PI”,较短侧即为“向前、向上半脱位,AS”。步骤2骨盆矫正:一、“向后、向下半脱位,PI”矫正法:A矫正器矫正技术:1PD侧坐骨脊(spine ofthe ischium,靠近坐骨结节内侧)。施力方向:向后、向上、向外。image005.jpg (44.62 KB)2009-3-4 15:402随即矫治骶椎,施力点为坐骨孔内骶椎结节韧带下方。施力方向:向后、向上、向外。image006.jpg (20.83 KB)2009-3-4 15:403髂骨凹槽侧背处(靠近骶髂关节的外侧)。施力方向:向前、向上。B美式脊椎矫正技术:1、患者姿势:

15、若矫正左侧腰椎时,则患者向右侧侧躺,左脚在上侧,右脚在下侧,左腿曲膝,右脚伸直,左脚内侧足面摆于右腿膝弯处,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右手抱住左手上臂,左手上臂与身体平行,前臂与身体垂直,身体靠近床沿,身体与床沿成一直线(右侧腰椎方法亦同)。image011.jpg (154.51 KB)2009-3-4 15:422、术者姿势:面对患者,左手握住患者右腕,压固于患者左手臂上,右手掌压于患者上侧骨盆之中点;两脚尽量外张,右脚由后外侧往内弯曲,并压住患者左膝,使患者左膝盖部位垂向床沿,以右脚下压及左手稍前推的相反方向,做成杠杆姿势。image012.jpg (22.72 KB)2009-3-4 15:4

16、23、接触点(Contact Points,CP):髂后上棘(PSIS)4、施力方向(Line Of Drive,LOD):向前。image013.jpg (132.6 KB)2009-3-4 15:42二、“向前、向上半脱位,AS”矫正法:A矫正器矫正技术:1第一骶椎结节向外半英时处的骶椎基部后方。施力方向:向前、向下。2髂后上棘(PSIS)上方约一英时处的髂骨嵴。施力方向:向下、向内。3坐骨结节(ischial tuberosity)上方。施力方向:向前、向下。B美式脊椎矫正技术1患者姿势:若矫正左侧腰椎时,则患者向右侧侧躺,左脚在上侧,右脚在下侧,左腿曲膝,右脚伸直,左脚内侧足面摆于右腿

17、膝弯处,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右手抱住左手上臂,左手上臂与身体平行,前臂与身体垂直,身体靠近床沿,身体与床沿成一直线(右侧腰椎方法亦同)。2术者姿势:面对患者,左手握住患者右手腕,压固于患者左手臂上,右手掌压于患者上侧骨盆之中点;两脚尽量外张,右脚由后外侧往内弯曲,并压住患者左膝,使患者左膝盖部位垂向床沿,以右脚下压及左手稍前推的相反方向,做成杠杆姿势。3接触点(Contact Points,CP):坐骨结节。4施力方向(Line of Drive,LOD):向前、向上.AHT骶椎矫正技术骶椎与骨盆最容易产生的病变就是骶髂关节错位综合症(S-Ijoint Syndrome)。骶髂关节错位综合症的病

18、因:1最常见于失足跌倒臀部着地。2由于弯腰或负重时突然闪腰,使骶髂骨间韧带受到损伤。3长期弯腰工作或抬举重物,会促使关节损伤。4妊娠期使韧带松弛和伸长,常因弯腰和旋转活动引起扭伤。5骶髂关节只能少量而有限的活动,如果超过生理功能外的扭转活动,则可引起关节扭伤。骶髂关节错位综合症的症状:通常都会感觉到有臀部肌肉痉挛现象,坐下时臀部痛楚增加,痛感会延伸到髋关节、小腿外侧、后侧,甚至脚部及脚趾。患者也可能会因为行走时感到髋关节痛楚,而出现跛行步态。AHT骶椎矫正技术步骤如下:步骤骶椎诊断:骶椎矫正技术的第一个步骤,先诊断骶椎是否有半脱位(subluxations)。常见的骶椎半脱位:“向上半脱位”(

19、Superior,简称S)、“向下半脱位”(Inferior,简称I)、骶椎底部向外半脱位(Exterior,简称E)。 骶椎半脱位的诊断可由病人俯卧位时测量两脚长度的差异及骨盆X光片判断。一、观察病人两脚长度的差异病人就俯卧位置后,医师站在治疗床下侧(病人两脚下侧),医师身体正 面与病人脚掌平行,以利取得良好视线。为确保精准的判定结果,应遵循下列步骤,逐一进行: 1依上述骨盆诊断要领,病人就俯卧位置后检视两脚长度差异 (第一位置,简称#1)。image016.jpg (17.14 KB)2009-3-4 15:502将患者双脚弯曲的模式抬起但不超过90度(第二位置,简称#2)。image01

20、8.jpg (20.3 KB)2009-3-4 15:503如果压力测试有响应,即按要领矫治。4此时,因为术者尚未施予其它的测试,所以被测试的椎体仍然处于分离状态。现在,将患者双脚依的模式抬起至超过90度则不超过90度)。这就是我们定义的第三位置(#3)。然后观察脚长变化。依据我们的假设及观察,这个测试动作会使骶椎及骨盆带在人体的矢状切面方向微动。 5将患者双脚放回#1,若PD脚正常,表示骶椎没有向上或向下半脱位;若PD脚变短,表示骶椎有向上或向下半脱位。image022.jpg (18.98 KB)2009-3-4 15:556将患者双脚放回#2,此时若PD脚变长,表示骶椎有向上半脱位;若P

21、D脚变短,表示荐椎有向下半脱位。image024.jpg (20.9 KB)2009-3-4 15:557即依向上或向下半脱位按要领矫治后,即可进行“骶椎底部向外半脱位”检测。image026.jpg (18.58 KB)2009-3-4 15:55image028.jpg (22.55 KB)2009-3-4 15:55image030.jpg (21.22 KB)2009-3-4 15:558指示患者先将PD脚抬离桌面(膝盖不要弯曲)。医者用手固定患者骶椎,防止髂骨前上棘离开床面。注意观察PD脚与床面的角度,然后指示患者将脚放回床面。9随即指示患者再将PD对侧脚抬离桌面(膝盖不要弯曲)。医

22、者用手固定患者骶椎,防止髂骨前上棘离开床面。10注意观察PD脚对侧与床面的角度,然后指示患者将脚放回床面。11比较两脚抬高的角度,角度较小的一侧,即骶椎基部脱位的一方向。二、冈氏(Gonstead)骶椎X光判读:1在腰部侧面X光片上,在第一骶椎椎体的前、后缘两点划一并行线。2在第一骶椎椎体的前缘与X光片的水平面划一并行线。3测量1和2两线交叉所形成的角度。4正常37度,可接受范围为3539度。大于37度为骶椎“向上半脱位”,表示L5-S1(下腰椎弧度)过度内凹。小于37度为骶椎“向下半脱位”,表示L5-S1(下腰椎弧度)过度后凸。步骤骶椎矫正:一、“向上半脱位”矫正法:A矫正器矫正技术:接触点

23、(CP):第三骶椎结节上缘。施力方向(LOD):向下。image031.jpg (18.58 KB)2009-3-4 15:59B美式脊椎矫正技术:1、患者姿势:如前所述。2、术者姿势:如前所述。3、接触点(CP):第三骶椎。4、施力方向(LOD):向前。二、“向下半脱位”矫正法:A矫正器的技术:接触点(CP):第一骶椎结节下缘。施力方向(LOD):向上。B美式脊椎矫正技术:1、患者姿势:如前所述。2、术者姿势:如前所述。3、接触点(Contact Points,CP):第一骶椎。4、施力方向(Line Of Drive,LOD):向前。三、“骶椎底部向外半脱位”矫正法:A矫正器矫正技术:接触

24、点(CP):第三骶椎结节下缘外侧。施力方向(LOD):向上、向内。B美式脊椎矫正技术:1、患者姿势:如前所述。2、术者姿势:如前所述。3、接触点(Contact Points,CP):第三骶椎结节下缘外侧。4、施力方向(Line Of Drive,LOD):向内。A.H.T.腰椎矫正技术1、患者姿势:若矫正左侧腰椎时,则患者向右侧侧躺,左脚在上侧,右脚在下侧,左腿曲膝右脚伸直,左脚内侧足面摆于右腿膝弯处,双手交叉置於胸前,右手抱住左手上臂,右手上臂与身体平行,前臂与身体垂直,身体靠近床沿,身体与床沿成一直线(右侧腰椎方法亦同)。image032.jpg (22.72 KB)2009-3-4 1

25、6:022、术者姿势:面对患者,左手握住患者右手腕,压固于患者左手臂上,右手掌压于上侧骨盆之中点,两脚尽量外张,右脚由后外侧往内弯曲,并压住患者左膝,使患者左膝盖部位垂向床沿,以右脚下压及左手稍前推的相反方向,做成杠杆姿垫。image034.jpg (22.74 KB)2009-3-4 16:02image035.jpg (22.39 KB)2009-3-4 16:02腰椎矫正技术体解(以左侧腰椎为例)1、向上手法:(1)完成杠杆姿势。(2)在杠杆姿势下,配合右手掌向术者内上侧30度方向(斜上侧)推出。2、向下手法:(1)完成杠杆姿势。(2)在杠杆姿势下,配合右手掌向术者内下侧30度方向(斜下

26、侧)推出。3、向内手法:(1)完成杠杆姿势。(2)在杠杆姿势下,配合右手掌向术者内侧直接推出。4、下压手法:(1)完成杠杆姿势。(2)在杠杆姿势下,将右手掌掌线放於腰椎侧弯的上横突处,直接向患者身体内下30并切压。A.H.T.胸椎矫正技术(一)胸椎矫正技术共有上、中、下段三种手法,及侧弯特殊手法。胸椎矫正技术的实施,如同颈椎及腰椎矫正技术般,不仅具有治疗效果,亦有保健之功效。但因胸椎矫正技术较属高难度之技术,且施力位置不对,易较易造成伤害,学者应小心勤练之。(二)胸椎矫正技术注意事项:1、此技术对老年人,尤须注意,切匆施力过大,尤其更年期后患有骨质疏松症者,更须注意。2、矫正的手法,应确定置于

27、胸椎之两侧横突上,若超过横突,将造成肋骨伤害。3、矫正时以由下往上,依序矫正为佳。4、矫正时,两脚(尤其前脚)应稳健置于地面。5、矫正时,以平稳力量下压,切勿以瞬间之粗暴力量。6、确定患者全身放松,并告之呼吸平稳,切勿闭气。7、小心患者身上之饰物(如手环)以免受其伤害。8、尊重患者,切勿因口臭影响患者。9、肌肉僵硬者,须先使用软组织处理手法。10、上段手法适用于T1-T4。中段手法适用于T5-T8。下段手法适用于T9-T12侧弯手法适用于X光显示,或明显有胸椎侧弯时。胸椎矫正技术以上段(尤其T1及T2)及下段(尤其T11及T12,甚至L1,L2)属高难度技术,学者尤须勤练。(三)胸椎矫正技术的

28、杠杆姿势:1、患者姿势:患者正卧,双手抱胸,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肘并排置于胸骨上,尽量靠近床沿。2、术者姿势:(1)站于患者右或左侧,双脚尽量张开,采前弓后箭姿势。(2)重心置于前脚,右手掌由患者之腰椎前突处(或胸椎处)伸入。(3)将患者双手肘压于术者腋下,左手托住患者后脑。此时须注意:(a)患者双手抱紧,可使其胸椎得到左右撑开的效果。(b)将患者后脑托起。可使其胸椎得到上下撑开的效果。(c)压住患者双手肘时,应以较高处为佳,以免操作时,压到患者的胃部。学者须依些杠杆姿势,实行各种手法。image037.jpg (19.17 KB)2009-3-4 16:11image039.jpg (2

29、0.8 KB)2009-3-4 16:11image041.jpg (20.2 KB)2009-3-4 16:11image043.jpg (21.18 KB)2009-3-4 16:11image045.jpg (20.77 KB)2009-3-4 16:11image047.jpg (21.5 KB)2009-3-4 16:11image051.jpg (2.8 KB)2009-3-4 16:13 image053.jpg (2.98 KB)2009-3-4 16:13 image055.jpg (3.18 KB)2009-3-4 16:13image057.jpg (3.4 KB)200

30、9-3-4 16:13 image059.jpg (2.36 KB)2009-3-4 16:13 image061.jpg (2.25 KB)2009-3-4 16:13(四)各种胸椎矫正技术讲解:1、下段手法:将患者上身抬起约60度,右手成半握拳或“C”字型置于胸椎下段(T9-T12)处,当做杠杆原理的支点,然后利用本身及患者的体重对患者做垂直的施压。愈往上则角度愈小。2、中段手法:将患者上峰抬起约30度,右手成半握拳或“C”宇置于胸椎中段(T5-T8)处,当做杠杆原理的支点,然后利用本身及患者的体重对患者做垂直的施压。愈往上则角度愈小。3、上段手法:将患者上身抬起约15度,右手成半握拳式“

31、C”宇型置于胸椎上段(T1-T4)处,当做杠杆原理的支点,然后利用本身及患者的体重对患者做垂直的施压。愈往上则角度愈小。4、侧弯手法:若X光显示椎有左侧侧弯时,则依侧弯部位,依上、中、下段矫正要领,配合偏重左侧加压法(即将患者身体向左侧施压或者调整术者手掌左侧较高)实施之。若X光显示胸椎有右侧侧弯时,则如同左侧弯手法,实施右侧加压法。若侧弯太大时,切勿用力过猛,以免造成伤害。5、变换手法:因身材及其它原因不能使用正常手法时,则可选择下列变换手示勤练施用之。(1)腹部压肘法:用于太胖的患者或手太短的术者。(2)单手环抱法:患者近侧手环抱术者腰部,用于太胖的患者或手太短的术者。(3)左侧矫正法:用

32、于左腿无力的术者,改站于患者左侧操作。(4)变患杠杆支点法:此法又分为两种手法:方法一:以右腋压住患者双手肘,右手抱住患者头部,以左手当杠杆支点之矫正手法。方法二:患者双手交叉抱于颈椎,术者右手前臂横压于患者两手肘处,以左手当杠杆支点之矫正法。(此法可在右手对调术)A.H.T.颈椎矫正技术矫正的姿势:1、 患者正躺,面朝上,双手轻松置于腹部。image064.jpg (22 KB)2009-3-4 16:202、以右颈椎矫正为例,术者蹲于患者头部右后侧,两手拇、食指张开,分置于患者两边脸夹,食指与脸平行,每、食指固定后,另三指扣住头顶,并将患者脸部往左侧转90度(正常可转115度),此时,术者

33、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即完成颈椎矫正前的准备姿势。image066.jpg (28.33 KB)2009-3-4 16:20image070.jpg (27.2 KB)2009-3-4 16:20image072.jpg (21.4 KB)2009-3-4 16:20进行左侧颈椎的矫正:image074.jpg (22.86 KB)2009-3-4 16:25image076.jpg (18.79 KB)2009-3-4 16:25image078.jpg (18.2 KB)2009-3-4 16:25image080.jpg (19.48 KB)2009-3-4 16:25颈椎手法技术讲解(以

34、左侧颈椎为例):1、上段手法:以左手拇指的第1、2关节之间扣住第1、2颈椎之横突,四指朝45度方向,右手将患者头部稍上托,下巴稍前突,并以上手推(45度方向),下手外旋方式实施矫正。2、中段手法:左手拇指的第1、2关节之间扣住第3、4、5颈椎间之横突,右手将患者头部上托30度,下巴推出30度,并以上手推,下手外旋方式实施矫正。3、下段手法:左手拇指的第1、2关节之间扣住第6、7颈椎间之横突,置于,右手将患者头部尽量上托,下巴尽量推出,并以上手推,下手外旋方式实施矫正。4、特殊(内压)手法:左手拇指置于颈椎侧弯处,并以适当力量内压,同时配合上、中、下段手法,以上手同时压推,下手外旋方式实施矫正。

35、手法有什么区别?临床应用有什么区别?总结:简单的就是八个字1转2抬3带4推-1脸转向对侧2(下手)抬3(下手)带4(上手拇指扣紧)推A.H.T.颈椎矫正术注意事项1、A.H.T.整脊技术中的颈椎矫正手法,与一般按摩、推拿、甚至理发店的扭脖子手法完全不同。前者的矫正手法是依据颈椎解剖构造为基础及X光片显示的问题点而分段矫正,而后者是全凭感觉的矫正手法,无法完全矫正。2、小孩与老人,因骨骼较脆,弱,应小心行之。3、哭闹的小孩,因害怕致使脖子僵硬,矫正时应伺机矫正,可选择其呼吸之间矫正,但是最好待其不害怕或停止哭啼时再行矫正,以策安全。4、颈椎两旁肌肉太僵硬者,须先做软组织处理,处理时须按照前述组织

36、处理要点实施。5、重车祸造成颈椎伤害者,应小心处理,最好须先X光检查,确定无脊椎断裂或脊髓压迫,才可处理,否则应转送外科处理。6、颈椎矫正著重于两手的技巧,初学者若一开始没学好,等到以后发现已养成不对的矫正手法的习惯时,将难以改正,切记。7、颈椎矫正手法中,其大致手法为:两手上下抱头姿态势,上手主为推而下手主为外旋(内带)的动作。8、上段手法适用于第1、2颈椎矫正技术。中段手法适用于第3、4、5颈椎矫正技术。下段手法适用于第6、7颈椎矫正技术。特殊(内压)手法适用于颈椎侧弯时,并须按照颈椎的不同部位,配合上段、中段或下段手法实行之。9、初学者须学习以上中下三种手法分段施治,熟练之后才可使用一次

37、矫正手法。但特殊手法须配合X光片诊断之后,才可使用。初学者须注意力道,切勿用力太猛。颈椎曲度变直,肩周炎,A.H.T. 美式整脊诊断总结1骨盆 短脚(PI) 向后向下移位 矫正方向:向前 接触点:髂后上棘长脚(AS) 向前向上移位 矫正方向:向前向上接触点:坐骨结节2骶骨1# 看是否有短脚 2#不超过90度: PD脚变长 在同侧骨盆 PD脚变短 直接跳过查L4(对侧L4) 3#超过90度后顿压放回1#位: PD脚正常 骶椎无向上向下的脱位 PD脚变短 骶椎有半脱位。 抬到2#检查: 2# PD脚变短骶椎向下半脱位矫正:S1向前 PD脚变长骶椎向上半脱位矫正:S3向前 左右偏移诊断: 1#位,手

38、掌轻轻压住髂后上棘,使髂前上棘不能抬离床面,伸直膝关节单个下肢抬离床面,比较左右腿高度,低者为骶椎偏移方向。3尾骨:夹臀部,看1#位是否出现长短脚 PD脚出现,抬至2# PD脚在2#:变长尾尖偏向对侧(注:这个是特例!) 变短尾尖偏向同侧。 4耻骨联合:夹膝关节,看在1#位是否变短,变短抬到2# 2#:PD脚变长,PD侧耻骨向上半脱位 PD脚变短,PD侧耻骨向下半脱位5腰椎L5PD侧手放腰部 L4PD对侧手放腰部 L2双手放在腰部 L3PD侧臀部轻抬离床面 L1先放对侧手在腰部,PD手放在头上部 腰椎的判断(1).作完上述动作后放回1#是否变短(有短说明此椎有问题)(2).如有短,抬到2#,短

39、变长PD侧半脱位 短变短PD对侧半脱位(3).双足抬高超过90度顿压是3#后放回1# 如PD脚正常 此椎无向上或向下脱位PD脚变短 此椎有向上或向下脱位 (4).在抬到2# 如 PD脚变长:向上半脱位 变短:向下半脱位 (5). PD脚抬高过90度,顿压, 是4#, 后放回1#PD变短,椎体有左右半脱位(6). 双足抬到2#,PD在2#变长此椎向PD侧半脱位 变短 PD对侧半脱位6.胸椎: T12 PD侧手放在头外上方 R12 PD侧手放在头外上方,深呼吸后作憋气后呼气 T8双手头上方 T6头转向PD侧不动 T4头转向PD侧不动,PD侧肩向天花板抬高后放回 T1头转向PD侧不动,双肩做一个耸肩

40、动作 R1头转向PD侧不动,双肩做一个弧形动作7.颈椎: C7 T1位转中立位 C5 头轻抬起后仰放回原位 C1C2 缩下巴 再放回 2#短变长同侧C1 短变短对侧C28. 枕骨:压一下头 短变长同侧短变短对侧AHT检测中PD脚四个位置的规律第一位置(position#1)步骤判定PD脚。第二位置(position#2)步骤判定半脱位部位。第三位置(position#3)步骤判定椎体上下半脱位方向。第四位置(position#4)步骤判定椎体左右半脱位方向。A.H.T.技术的分离、应力、压力测试及长短定律测试的种类 在进行A.H.T疗法时,会运用三种测试及一项定律,且大部份则和脚的长度分析有关

41、,前者分别为分离测试(isolation test)、应力测试(strisstest)与压力测试,以及长短定律(sltort-long rule).透过以上各种测试,我们观察PD脚的反应来判别关于半脱位,并且行半脱位程度的评估,同时决定治疗时机及治疗部位以改变骨关节的活动能力(bionechanics).分离测试(Isolation Test) 病患依医师指示而做的特定动作,每一动作均有助于让医师找出脊椎及四肢关节的半脱位而进行评估。如:夹臀,夹膝,手置于腰,头转PD侧等?应力测试(Stress Test) 医师在病患脊椎,关节或身体组织半脱位的方向轻轻施以推挤或牵引的力量而使半脱位状况更加明

42、显。如:臀部触按?压力测试(Pressure Test) 相对于应力测试,医师在病患脊椎,关节或身体组织半脱位的反方向,亦即矫治方向轻轻施以推挤或牵引的力量而使脱位状况有所改善。长短定律(Short-Long Rule)长短定律是用以决定患侧的通则,当病人处于第一位置时,我们以各种分离测试来检查相对应脊椎或关节的状况,当PD脚变短时,就表示该对应的脊椎或关节有半脱位现象。接着将病人双脚抬到第二位置。第二位置用来决定脱位患侧所在。在第二位置时,如果病人PD脚变长,表示患侧与PD脚同侧:反之,如果PD脚变短,则表示患侧在PD脚的对侧,当然,如果能再以压力测试来确定患测所在更好。美国冈氏X光判读的方

43、位名词1、一度空间:S: Superior,上方。I:Inferior,下方。L:Left,左方。R:Right,右方。A:Anterior, 前方。P:Posterior,后方。IN:Internal,内方。EX:External,外方。2、二度空间AS:Anterior Superior,前上方。AI:Anterior Inferior,前下方。PS:Posterior Superior,后上方。PI:Posterior Inferior,后下方。PL:Posterior Left,左后方。PR:Posterior Right,右后方。2、三度空间:ASIN:Anterior Superior Internal,前上内方。ASEX:Anterior Superior External,前上外方。PIIN:Posterior Inferior Internal,后下内方。PIEX:Posterior Inferior External,后下外方。PLS:Posterior Left Superior,左后上方。PLI:Posterior Left Inferior,左后下方。PRS:Posterior Right Sup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