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相关身心健康课程.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37436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职业相关身心健康课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会计职业相关身心健康课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会计职业相关身心健康课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会计职业相关身心健康课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会计职业相关身心健康课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职业相关身心健康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职业相关身心健康课程.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会计职业相关身心健康压力及压力源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心身疾病如何预防心身疾病压力与压力源压力,又称应激、紧张;压力学之父塞利:压力是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他所提出的非特异性反应是指一种无选择地影响全身各系统或大部分系统的反应。压力学理论家拉扎勒斯:压力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出现的一种结果,认为压力是来自环境或内部的压力源的需求超过个人、社会等的适应资源时所产生的结果。 压力源凡是能够对身体施加影响而促发机体产生压力的因素均称为压力源。生活中常见的压力源有以下几类:1.生理性压力源如饥饿、疲劳、疼痛、生病等;2.心理性压力源如焦虑、恐惧、生气、挫折、不祥的预感等;3.社会性压力源

2、如孤独、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不理想、工作表现欠佳等;4.物理性压力源如温度过冷过热、光线过暗过亮、噪音过大等;5.化学性压力源如空气、水污染,药物毒副作用等;6.文化性压力源如人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而出现的紧张、焦虑等不适应反应。压力的反应压力的生理反应包括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和局部适应综合征(LAS)。GAS是指机体面临长期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如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疲乏、倦怠、疼痛、失眠、肠胃功能紊乱等。这些症状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产生的。LAS是机体应对局部压力源而产生的局部反应,如身体局部炎症而出现的红肿热痛与功能障碍。压力反应的过程塞利认

3、为GAS和LAS的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警告期、抵抗期和衰竭期。1.警告期 机体在压力源的刺激下,出现一系列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改变,如血糖、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度增加。这种复杂的生理反应的目的就是动用机体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压力。2.抵抗期 若压力源持续存在,机体进入抵抗期。此期,所有警告期反应的特征已消失,但机体的抵抗力处于高于正常水平的状态,使机体与压力源形成对峙。对峙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机体成功抵御了压力,内环境重建稳定;二是压力持续存在,进入衰竭期。3.衰竭期 由于压力源过强或过长时间侵袭机体,使机体的适应性资源被耗尽,故个体已没有能量来抵御压力源,这样,不良的生理反应就会出现,

4、最终导致个体抵抗力下降、衰竭、死亡。本次讲座的目的1.明确压力与疾病的关系:压力可能成为众多疾病的原因或诱因,而疾病又会对机体构成新的压力源。2.帮助我们认识自身压力,并减轻工作中的压力。心理因素与健康心理因素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特征有关的因素;心理活动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方面;能力主要是指人的智力和技能;与健康关系比较密切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情绪、个性情绪与健康情绪有三个特征:情绪是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不是固有的;情绪是主观体验,包括情感,情感是与高级的、社会的及行为的社会评价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例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情绪的

5、个人基础需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个性与健康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能力主要是指人的智力和技能;气质即指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指对现实环境和完成活动的态度上的特征;气质与健康 气质即通常所说的脾气,是个人在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人的情感体验特点的综合;一般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4种类型: 胆汁质型的气质特征是:智慧敏捷,刚强,热情,但急躁冲动,易粗暴,缺乏准确性; 多血质型的气质特征是:灵活,有朝气,善于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情绪体验不深; 黏液质型的气质特征是:稳重沉着、

6、忍耐力强,但不灵活,缺乏生气; 抑郁质的特征是:易感、内向、稳重、持久,但懦弱;沉默而孤独; 研究表明人的气质与神经衰弱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胆汁质、抑郁质的人易患神经衰弱。 性格与健康 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特征的核心,包括对人、对事的态度特征和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及控制的意志特征。 不良性格能成为许多病患的诱发因素; 性格内向、忧郁、消沉、多虑的人容易患溃疡病、神经官能症、内脏下垂、哮喘病、癌症等; 喜怒无常、性格脆弱和多重性格者在精神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压力、压力源、压力的反应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身疾病 如

7、何预防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M.E.P)和他的同事1967年用狗做过如下的实验:塞利格曼把狗分为两组,先把其中一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足以引起狗的痛苦体验。在实验中发现,这些狗最初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发现经过再三努力仍无法逃脱后,它们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随后,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的结果显示:当经过前面实验的狗被放进这个笼子并受到电击时,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面对

8、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相比之下,实验者把另一组没有经过前面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它们全部都能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当狗处于无法避开的、有害的或不愉快的情境时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以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它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塞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察觉”到环境刺激构成威胁或挑战、必须作出适应或应对时作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应对是指个体面对应激源的威胁时,采取的各种行为和策略以适应环境的要求以缓解情绪的紧张。应激的反应当个体觉察应激源的威胁后,就通过心理和生理中介

9、机制的整合作用产生心理、生理反应,这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可活化机体的各种功能,有利于机体应对应激源,但较强或较为持久的应激对人体是有害的。应激的心理反应1.认识反应轻度的应激状态有助于个体增强感知能力,活跃思维。但强烈的应激对认知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如感觉过敏或歪曲、思维或语言迟钝或混乱、自治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等现象。在急性应激状态或某些神经症病人身上可以看到上述症状。2.情绪反应应激可导致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而焦虑是心理应激时最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可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以适当的方式应对应激源,有利于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过度的焦虑能破坏个体的认知能

10、力,使人难以作出符合理性的判断和决定。3.行为反应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行为表现为或“战”或“逃”两种类型。“战”在人表现为接近应激源,分析现实,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逃”则是远离应激源的防御行为。此外,还有一种既不“战”也不“逃”的行为,称为退缩性反应,表现为顺从、依附和讨好,与保存实力和安全需要有关,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4.自我防御反应指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个体面对环境的挑战,对自己的应对效果作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源作用于人体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增加心

11、、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同时,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导致激素水平升高,广泛影响体内各系统的功能。严重而持续的应激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失衡,以至于引发病理性改变。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一)积极意义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早年的心理应激经历,可以丰富个体应对资源,提高在后来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更好地耐受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和致病因素的影响。小时候受过“过分保护”的孩子,进入社会后,往往会发生适应问题,甚至因长期、剧烈的心理应激而中断学业或患病。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离不开刺激,适当的刺激和心理应激,有助于维持人的生理、心理和

12、社会功能。缺乏适当的环境刺激会损害人的心身功能,心理应激可以消除厌烦情绪,激励人们投入行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二)消极作用长期的或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引起心身疾病和心理障碍。心理应激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特别是较强烈的消极反应,可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应激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发生的,塞利用一般适应综合征描述生理反应过程,生理反应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应激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情绪、行为和认知反应,基本变化与塞利一般适应综合征三个阶段相匹配。心理应激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生理机制进行人体的适应性调节的,心理的认知评价、社会支持的利用、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等在应激的

13、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生活事件对人有不同的意义和刺激强度,其刺激强度以生活事件单位(LCU)为标志。当一个人所遇到的生活事件刺激过强、持续时间过久时,可引起疾病。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1.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2.提高自身应对能力。3.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4.取得社会支持和安慰,利用各种有效的应对资源。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DSM-)关于心身疾病的分类和日本池见酋次郎参考美国分类提出的日本心身疾病分类,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以下分类意见。内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状动脉硬

14、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症、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艾迪生病(Addison disease)、副甲状腺功能亢进、副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糖尿病。外科心身疾病:全身性肌肉痛、书写痉挛、外伤性神经症、阳痿、类风湿关节炎。妇科心身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眼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口腔科心身疾病:复发性慢性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特

15、发性舌痛症等。耳鼻喉科心身疾病:梅尼埃综合征、咽喉部异物感、耳鸣、晕车、口吃。皮肤科心身疾病:神经性皮肤炎、皮肤瘙痒症、圆形脱发、多汗症、慢性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白化病。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癌症、肥胖症等。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1.确定躯体症状;2.寻找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3.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4.关注疾病症状与心理应激反应的相似性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的研究,已表明消极的情绪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病程和转归都起着不良作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指出,心理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糖

16、尿病、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心理上的丧失感,对于健康的危害最大。这种丧失感可以是具体的事或物,例如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丧失感,例如工作的失败等。其中尤以亲人(如配偶)死亡的影响更大。有些研究工作者指出,丧失或亲人死亡能引起个体一种绝望和无援的情绪反应,此时个体难以从心理和生物方面应付环境的需求。 在这一方面,已有许多调查研究。如有人对新近居丧的903名男性作了6年的追踪观察,并与年龄、性别相仿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居丧的第一年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2倍,而第二、三年的影响已不甚显著。另有研究发现,中年丧偶者与同年龄组相比,对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一项

17、调查还发现,不仅是配偶死亡,子女或其他近亲的死亡对健康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一年内的死亡率为对照组的5倍。当然,这些生活变故对于不同个体的影响不会是等同的。例如,同样是配偶死亡,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个体的影响不同。在家寿终正寝者,或者慢性病、卧床多年、久治无效者,对配偶的打击较小,其致病作用较弱;而急性、意外的死亡,或家中主要作用角色的死亡,就会对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打击,其致病作用较强。此外,感情不好的配偶的死亡与感情极好的配偶的死亡的影响显然也有很大的不同。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大量证据表明,什么人得病,什么时候得病,与人格因素有关。如重大的心理紧张刺激对某人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另一个人却可以泰然处之

18、。1959年美国心脏病学家Friedman和Rosenman在对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A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的人,认为这种行为类型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冠心病易患模式”。1976年美国一些学者,把182名被试者按行为类型分为A、B、C三类,随访观察16年,研究了人格特征与患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具有C类行为模式者患病率较高,而且患癌症者较多。A型行为:争强好胜,雄心勃勃,积极工作,而又急躁易怒,即具有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对倾向等特征。B型行为:悠然自得,容易满足,随遇而安,无时间紧迫感,不争强好胜。C型行为:过度的性格压

19、抑、过分合作、谨慎,社会化程度高、情绪表达障碍。 Thomas长期追踪观察了1337个医学生,发现48个癌症患者有共同的人格特点,这些人在幼年时均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都特别敏感,并且内向、抑郁,他们在表面上似乎显得很高兴,实际上却隐藏着愤怒和失望。社会环境因素与心身疾病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仅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协调有关,而且受到社会的制约,特别是与社会变故,与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有关。Cassel总结了20个研究结果,发现生活在简单、安定的原始社会中的人们血压偏低,且不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但同一种族的人迁居到种族不同的工业化城市中,他们的血

20、压会升高,而且还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紧张的社会事件如战争、空袭、社会动乱可引起人们罹患各种心身疾病。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争发生的地方,德国士兵曾有整个连队突然患应激性胃肠溃疡的情况。又如当社会大动乱时,妇女月经失调的人数增多。另外的调查还表明,在同一社会中不同时期的患病率也不同。例如50年前,溃疡病和高血压病患病率的男女之比都约为4:1。但近年来男女患病之比例逐渐接近,溃疡病约为3:2,而高血压病已无明显差异。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和社会活动,导致社会心理刺激增加的结果。工作情境诸如各种持久的强烈的物理化学刺激,重复、单调、刻板、毫无兴

21、趣、枯燥无聊的工作,过长的劳动时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情绪。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一、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以慢性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导致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竭等并发症。在未服降压药物状态下3次或3次以上非同日多次测量血压所得平均值高于正常,即可诊断高血压。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轻度”)亚组:临界高血压2级高血压(“中度”)3级高血压(“重度”)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20130130139140159140149160179180140808585899099909410010911090

22、高血压导致的主动脉夹层心理社会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社会环境因素Cobb和Rose( 1973)报告精神紧张的应激职业,长期警觉、高标准、严要求的从业人员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这些都说明环境因素所致心理压力与高血压病有关。实验证明,隔离状态、恐怖状态使老鼠血压上升。情绪因素各类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地位和职业改变、家庭矛盾、经济收人和居住困难等,这些生活事件导致的应激及强烈的焦虑、恐惧、愤怒和敌意情绪均可引起血压升高,一般使血压升高2080mmHg。不良行为因素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与高钠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酗酒、鼾症、生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人格特征焦虑情绪反应和心理矛盾压抑的抑制性敌意是

23、高血压病患者发病主要心理因素。高血压病人中,A型行为占63.6%,对照组占36.4%,有显著差异。王景和(1961) 对高血压患者调查发现,急躁、易怒占58.7%;Bunber认为焦虑求全、强迫性、反对权威、求全责备是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人格特征。冠心病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血栓形成加重管腔阻塞,引起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或发生梗死的一种心脏病。WHO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包括急性暂时性和慢性的情

24、况。冠心病分为5种类型: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情绪因素情绪与冠心病的发生、预后有关,急剧情绪变化或痛苦的反应可引起猝死,国内外文献报告在猝死死因中,多为心肌梗死。Medalie等研究,高度焦虑者心绞痛发生为低焦虑组的两倍,在情绪变化时可引起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个性心理特征20世纪50年代,Friedman等提出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有关。1978年世界血液研究协会确认,A型行为是冠心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最近研究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冠心病起着重要作用,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从流行病学资料研究表

25、明,冠心病发病率西方国家高于东方国家,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国内外学者回顾性调查研究,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前的6个月内,其生活事件明显增多,高于对照组。总之,研究结果证明社会因素与冠心病发生有密切关系,如果说躯体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遗传等)的组合或累积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生,而社会、心理因素则会进一步加剧冠心病的危险系数。行为因素行为因素除了A型行为是冠心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外,还包括吸烟、缺乏运动、过食和肥胖及对社会适应不良等。这些行为因素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行为因素又进一步通过机体的生理病理作用,促进冠心病的形成。糖尿病

26、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症。持续高血糖是其生化特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1997年全世界患者已达1.3亿,预期到2025年将达3亿;我国1997年19省市20余万人普查结果表明,患病率为2.51%,糖耐量低减患病率为3.2%,预计今后将以每年100万的数量增加。目前我国是糖尿病的第二高发国。糖尿病的症状随着血糖值升高,出现症状的可能性增加,但有个体差异。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其余非典型症状:如视物模糊;皮肤干燥、搔痒,伤口不易愈合;还有牙龈发炎、泌尿系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和小便发粘等症状。

27、 糖尿病的特点起病缓慢多在40岁以后发病症状不明显,三多一少,视物模糊,易疲倦皮肤搔痒等。可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的预防多懂一点;少吃一点;勤快一点;放松一点;预防的对象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年龄大于40岁者;妊娠血糖增高、有巨大儿生育史;生活无规律者;饮酒过多者;如何预防心身疾病积极心理学的建议 第18条远离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 第9条按时体检并关注体检结果 第10条积极心理学的建议一、心存感激:每周记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开了),也可以是更具意义的事(小孩开始学走路了)。保持鲜活,内容愈常更换愈好。二、时时行善:可以是随机的(排队时

28、,让赶时间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统的(每周日固定送晚餐给老年邻居)。对朋友或陌生人行善,会让自己感觉很慷慨、很有能力,也会赢得别人的笑脸、赞许及仁慈回馈。这些都会让人感觉快乐。三、品尝乐趣: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阳光的和煦。心理学家建议,不妨将快乐时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脑海中”,在痛苦时回味。四、感戴良师: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赶快致谢。越详尽越好,最好是亲自答谢。五、学习宽恕:对伤害与误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气与怨恨写封信给对方表示宽恕。无法宽恕他人会让自己停在积怨与心怀报复上,宽恕则能让你继续前行。六、爱家爱友:对生活满意与否,其实与钱财、头衔、甚至健康关系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坚固的人际关系。多花点时间与精力在朋友与亲人身上。七、照顾身体:睡眠充足、运动、伸展四肢、笑口常开都可暂时改善心情。经常如此会让你对生活感到满意。八、逆境自持:人生不免有难。宗教信仰可助你度过。不过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条也行。例如“事情总会过去”、“任何击不倒我的事,会让我变得更强壮。”关键在于,你必须相信它们。九、远离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十、按时体检并关注体检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