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料:中国玉米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37439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议资料:中国玉米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会议资料:中国玉米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会议资料:中国玉米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会议资料:中国玉米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会议资料:中国玉米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议资料:中国玉米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议资料:中国玉米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玉米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大连亿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 首席分析师 冯利臣所谓玉米产业经济就是以玉米生物产品为基础,以流通、加工、转化为手段,按产业递进原则向外延伸,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玉米产业经济具有四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即基础性、多元性、地域性、高效性。基础性,在玉米产业经济这个链条上,玉米的生物产品是整个链条发展延长的基础。多元性,玉米产业经济是一个多元的经济概念,它横跨一、二、三产业,是现代整个产业在一个链条上的集成,也是现代各项技术在一个产业链条上的集成。地域性,由于玉米产业经济是根据玉米这种特有的资源形成的产业经济,因此,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高效性,从玉米产业

2、开发看,所有的玉米加工项目投资的回报率一般都比较高,企业具有很高的增长性。一、中国玉米产业化现状(一)中国玉米的生产状况1.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在我国是播种面积第三、产量第二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我国主要饲料粮和部分地区的主要口粮,目前已发展成为粮、饲兼用的作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06年度我国玉米总产量在1.39亿吨左右,占世界玉米生产总量的20以上(见图1),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图1:2005/06世界玉米产量2.中国历年玉米产量情况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品种之一,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从图2中可以看出,19

3、90年后,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显著增加,加上90年代后杂交技术的广泛采用,我国玉米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98年全国玉米总产量达到了1.33亿吨,比1980年的6172万吨增加1.15倍,2005年全国玉米总产量又达1.39亿吨,2000年由于玉米播种面积的调减和天气干旱造成全国玉米减产,产量骤然下降到1.06亿吨,降幅达17。总体看来,自1996后,除2000年外,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基本在2500万公顷上下波动,增减幅度较小,而从玉米单产数量来看,90年代后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玉米单产量出现了很大飞跃,但从图3中也可以看出,近年来由于农业科技投入有限及其他多方因素影响,我国各地区玉米单产情况均

4、已没有明显增加。在未来几年内,玉米产量变化应主要受播种面积变化以及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图2: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情况图3: 吉林、山东、湖南地区的玉米单产变化情况3.中国玉米种植区划玉米在我国种植范围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无论平原、山地还是丘陵都种植玉米。但是,玉米在我国各地区的种植分布却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结合各产区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以及玉米在谷类作物中所占的地位、比重和发展前景, 把我国玉米划分为6个产区(见图4)。图4:中国玉米

5、种植区划北方春播玉米区 本区自北纬40的渤海岸起,经山海关,沿长城顺太行山南下,经太岳山和吕梁山,直至陕西的秦岭北麓的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分, 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我国主要玉米产区之一。常年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的30左右。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 本区南起北纬33的江苏东台, 沿淮河经安徽至河南,入陕西沿秦岭直至甘肃省,包括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全部,河北大部,晋中南、关中和徐淮地区,是我国玉米最大的集中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占全国40以上。西南山地玉米区 本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全部, 陕西南部和广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地区以及甘肃

6、的一小部分, 为我国主要玉米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20。南方丘陵玉米区 本区北界与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相连, 西接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东部和南部毗邻东海和南海。包括广东、福建、 浙江、江西、台湾等省全部,江苏、安徽的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东部,是我国主要水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较小,约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5。西北灌溉玉米区 本区包括新疆全部和甘肃的河西走廊, 属大陆性干燥气候,降雨稀少。随着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大,逐渐增加,常年播种面积占全国3。青藏高原玉米区 本区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甘肃的甘南自治州。(二)中国玉米的加工及转化情况玉米的过腹转化和深加工是我国玉

7、米产业的主要转化途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玉米也成为我国新兴的玉米转化途径之一。首先看一下我国玉米的过腹转化情况:1.玉米的过腹转化情况所谓过腹转化,是以玉米为饲料的主体,通过发展食粮型畜牧业,把玉米转化为肉、蛋、奶,是玉米转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玉米过腹转化的主要途径是畜牧业饲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工业加工的饲料产业;二是农民自留玉米混拌饲料。从我国的玉米消费结构来看,饲料消费是主体。目前玉米的饲料需求大约占总需求的70-75左右,而饲料原料中玉米的比例也达到60以上。饲料工业是整个玉米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我国的饲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从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饲料工

8、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产业。1980年,我国工业饲料的消费量只有200万吨,到1996年总产达到了5610万吨。2005年总消费量达到了9000万吨以上。我国的饲料总产量已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目前全国现有饲料厂近万家,饲料行业生产技术也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图5是1985年以来我国饲料消费玉米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8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着饲料行业的高速发展,饲料消耗玉米量随之快速增加。进入2000年后,由于畜牧养殖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工业饲料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进行着调整,猪肉需求上涨乏力导致猪饲料的比重逐步下降,禽流感疫情的不定期爆发使鸡肉等禽类消

9、费受到影响,而水产饲料和反刍动物饲料比重却在逐年增大,饲料消耗玉米量开始逐年走稳。虽然饲料消耗玉米量增速趋缓,但由于饲料消费是玉米消费的最主要部分,占玉米消费比重很大,其变动对国内玉米产业的影响依旧不可小觑。图5:我国饲料消费玉米量图6:2001-2006年饲料消费玉米量2.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现状我国的玉米深加工行业起步较晚,虽然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但发展十分迅速。深加工消费玉米量逐年递增。如图7,2000年,我国用于深加工的玉米总量为1380万吨,2005年已经接近2500万吨,根据中国玉米网深加工产业报告,2006年1-6月份,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量已经达到1560万吨。目前,深

10、加工消费情况对玉米价格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过饲料行业变化给玉米价格带来的影响。图7:深加工用玉米量淀粉和酒精是我国玉米深加工的最主要行业。 淀粉玉米淀粉是玉米工业加工的主要产品,也是玉米深加工的中间产品。用淀粉可以生产各种淀粉糖甜味剂;还可以生产味精,肌苷酸,鸟苷酸等鲜味剂;可以生产柠檬酸,乳酸等饮料调酸剂;在医药方面淀粉制品可以用作药片的赋形剂,药物的缓释剂,大量用于输液的注射葡萄糖、口服葡萄糖、VC、CB、VE等营养补充剂,以及降低脑压、眼压用的甘露醇;在饲养业,可以用于生产赖氨酸等添加剂;在化工方面可以生产高吸水性树脂,等等(见图8)。图8:玉米淀粉加工产品.我国玉米淀粉产量我国淀粉加工行业

11、得到快速发展是在进入80年代以后,1978年我国淀粉产量仅有28万吨,到2005年已经达到1100万吨左右。图9是1978年后我国的淀粉产量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淀粉加工行业发展速度之快,1998年到2005年,淀粉总产量增加了2.6倍。而在淀粉总产量中,玉米淀粉通常占到85以上。预计2006年度我国玉米淀粉产量将突破1500万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图9:我国淀粉总产量.我国玉米淀粉产能的空间分布近年来,我国玉米淀粉生产企业的空间布局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吉林、山东、河北、河南逐步转变为吉林、山东、河北、辽宁2005年这四省的玉米淀粉产量占全国淀粉总产量的比例高达78,其他地区产量总和仅

12、占22 ,玉米淀粉产能的空间分布比较集中(见图10)。图10 :我国各省玉米淀粉生产能力.淀粉糖产量增长迅速淀粉糖是我国近年发展最快的淀粉深加工产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和人们日常消费食糖的有益补充。由于以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吃甜食少,人均消费食糖不到7公斤,而全世界平均是20公斤,现在随着低聚糖、木糖醇等健康糖品的不断开发,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向淀粉糖靠拢。进入2000年以来,淀粉糖发展形势看好,攀升很快。1999年蔗糖产量880万吨,而淀粉糖仅60多万吨。市场放开后,蔗糖连年亏损局面越来越重,1999年度,我国糖厂限产并将14个糖精生产厂关掉10个,使糖精等化学甜味剂从我国大

13、约300万吨食糖市场大部分退了出来。国家制定一些措施,促使淀粉糖大幅度增长,我国淀粉糖产量2000年度约67万吨,到2005年,已经超过450万吨,据中国玉米网最新统计预计,2006年我国的淀粉糖产量将达到520万吨,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图11:我国淀粉糖产量酒精酒精工业是基础原料工业,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在食品工业中,酒精是培植各类白酒、果酒、葡萄酒、露酒、药酒和生产食用醋酸及食用香精的主要原料;它也是许多化工产品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料和溶剂,利用酒精可以制造合成橡胶、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乙二醇、冰醋酸、苯胺、乙醚、脂类、环氧乙烷和乙基苯等大量化工产品;它是生产油漆和化妆品不可缺少的溶剂

14、;在医药工业和医疗事业中,酒精用来配置、提取医药制剂和作为消毒剂;染料生产和国防工业及其他部门也需要大量酒精。酒精生产也是农业原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我国工业化生产酒精,始于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和宁安建的酒精厂,至1949年全国酒精生产尚不足1万吨,1950年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专业酒精厂的年生产规模很长时间也只处在千吨级。但近20年来我国酒精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年产5万吨、20万吨、30万吨、50万吨大型酒精企业相继投产,形成了完整的酒精生产工业体系。目前全国酒精生产厂家近千个。有规模在万吨以上的酒精厂近100家,5万吨以上的有10多家家(最大的已达40万吨级)。据国家统

15、计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发酵酒精生产企业为457家,生产能力为517.74万千升(418.06万吨),2004年产量为287.73万千升(232.34万吨),能力利用率为55.57; 目前我国玉米酒精产量已经达到国内酒精总产量的50以上(见图12)。在玉米酒精中,食用酒精在数量和质量上已能满足蒸馏酒、医用及化工等方面的需求,但将来需求量最大的燃料乙醇,其生产才刚刚起步。图12:我国酒精的种类及比例.我国酒精产量情况中国的酒精工业始于190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00-1949年全国酒精总产量还不到1万吨。1949-2004年,中国的酒精产量迅速增长到

16、3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新中国成立后,历经5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企业生产、工程设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设备制造、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检验检测、成品运输、产品销售等一个完整的酒精工业体系。中国现有发酵法酒精生产能力已达500万吨,其中年产5万吨以上的企业17家、3万吨级的企业32家、万吨级的企业70家。中国酒精产业虽然有专业厂200家,设有酒精车间的企业700家,总体上看,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的小型酒精企业的数量还很多。我国酒精产量总体趋势是逐年增加的,2000年我国酒精总产量230万吨,到2004年时,已经超过了300万吨。从图13可以看出,玉米酒精产量占酒精总产量的比例

17、呈逐年放大趋势,随着燃料乙醇的进一步推广,我国玉米酒精产量必然随之大幅增长。图13:我国酒精及玉米酒精产量对比.玉米酒精生产企业的空间分布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酒精厂家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各地,隶属于十多个部门,规模大小参差不齐,行业管理较为混乱。特别是酶制剂工业和酵母工业的发展,促进中小酒精厂的兴起。随着行业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小酒精企业已无力竞争市场份额,终究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最终结果。.燃料乙醇 我国现阶段燃料乙醇迅速发展,主要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关,我国的燃料乙醇开发在2000年之后,2001年21亿元组建吉林燃料乙醇公司;2002年,河南省郑州、洛阳、南阳三市中心城区开始试

18、点使用车用乙醇汽油,2003年11月18日,吉林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乙醇汽油。2005年9月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明确:逐步扩大和推广使用燃料乙醇是一项无悔的政策,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规定,2005年年底之前,除已在全境封闭使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五省外,江苏、山东、河北和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市都开始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另一方面为了扶持燃料乙醇生产,国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免征5的消费税,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享受陈化粮的政策补贴。不仅如此,国家还为4家定点生产企业提供专项补贴,2006年开始,四家生产厂家的补贴全部统一为1373元/吨,截至到2008年底。据中国玉米网统计,目前

19、我国燃料乙醇的设计加工能力为144万吨/年,全部使用玉米,大约消耗玉米量450万吨左右。2005年,燃料乙醇实际产量不足90万吨。预计2006年产量在130万吨左右,由于个别企业在原料使用上用小麦做替代,所以实际消耗玉米大约在300万吨左右。 图14:我国燃料乙醇的加工能力3.中国鲜食玉米产业现状鲜食玉米是我国继饲料和深加工之后的新兴玉米产业。早在17世纪70年代,印第安人就开始种植甜玉米,并逐渐引入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各类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300万公顷,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最大,约占10。我国开始培育鲜食玉米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但真正重视和发展是在近20年,它被列为国家“六五”、“七五”和“

20、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育种、栽培、加工和市场方面的长足进展。甜玉米、糯玉米和笋玉米是我国鲜食玉米的主要品种,目前全国鲜食玉米育种单位有近60家,栽种面积5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广东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鲜食玉米被视为一种蔬菜作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所有蔬菜作物中,鲜食玉米的总产值排在鲜售市场蔬菜产品的第四位,加工产品的第二位,是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目前,美国食用玉米人年均消费量在10kg以上,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甜玉米也已普及。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用营养丰富的鲜食玉米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食食品,而成为增加营养,调剂

21、口味的一种健康时尚。而同时兴起的以糯玉米为原料的酒类、膨化食品,以甜玉米为原料的罐头、果脯饮料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市场正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对糯、甜玉米的需求缺口正在日益显现,前景十分广阔。(三)中国玉米的贸易(流通)情况1.国内玉米的流通情况我国玉米生产很不平衡。玉米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西北。北方的辽、吉、黑、内蒙、晋、冀、鲁、豫8省区生产了全国70以上的玉米,尤其是东北地区(含内蒙),常年玉米播种面积800万公顷,据中国玉米网统计,2005年东北三省玉米播种面积840万公顷。正常年份东北三省玉米产量4900万吨左右,产量占全国的三成多,东北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玉米产地。华北地区的

22、晋鲁冀豫四省常年玉米播种面积900余万公顷,正常年份玉米产量4200多万吨,产量约占全国的30。长江以南(含长江流域)的15省市区常年玉米播种面积600万公顷左右,正常年份玉米产量28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玉米总产的21。近二十年来,西北五省区的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提高了1倍,达到了215万公顷,正由销区变为产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北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调出区,华北地区玉米调出量逐步减少,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则成为最大的玉米调入区。在我国玉米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中,主要的玉米集散中心有五个:即产区的长春四平铁岭一带铁路沿线、大连鲅鱼圈锦州港口沿海一线、华北黄淮地区、销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江浙沪

23、地区。图15:中国玉米流向图长春四平铁岭一带铁路沿线该地区处于东北玉米产区的心脏地带,商品量大,辐射范围广,不仅覆盖东北、华北玉米主产区,而且还直接辐射到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中国绝大多数省区。这一集散中心销往其他省区的内贸商品玉米可达2000万吨以上,其中吉林约900-1000万吨,黑龙江约500-600万吨左右,辽宁和内蒙各400万吨左右。大连鲅鱼圈锦州港口沿海一线该地区从粮源以及流向来看,是长春四平铁岭集散中心的一个分枝或延伸。正常年景下,每年内贸运输量可达650-700万吨,约占东北玉米内贸数量的1/4-1/3左右。此外,

24、我国的外贸出口玉米几乎全部通过该地转运,自1999年以后随着玉米外贸出口量的不断增加,近几年平均出口数量在1000万吨左右。华北黄淮地区该地区是我国中原地区的玉米集散地,也是阶段性的供应地。在每年的10月至来年的3、4月间,由于该区域的粮源充足,其集散功能较强,不断向南方及周边省区供给玉米,4月以后,随着该区域粮源的减少逐渐转为玉米销区,集散功能渐弱。近年来,该地区的玉米消费增长较快,尤其是山东已经逐步成为玉米销区,因此该区域能向外提供的商品玉米数量越来越有限。与东北集散地比较,该区域辐射范围较小。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地区玉米年需求量在700万吨左右。广东地区玉米流通的主要港口是深圳赤湾码头、广

25、州港(黄埔港)和妈湾港。其中赤湾码头是广东地区最大的粮食吞吐码头,广东地区各港口玉米绝大多数来自东北,赤湾码头船舶的装载能力多在5万吨以上,广州港无法停靠5万吨以上的货轮,大多是2-3万吨级别的船型。珠江三角洲的短途玉米运输一般根据珠江水汛变化选择不同装载量的船舶,转运出港的玉米90是通过50-1000吨不等的小驳船运出,其余则通过汽车运输。东北船舶运输多数是港口和船东联合垄断经营。赤湾港散装粮食储存能力在100万吨左右,玉米占其中的60。到港玉米在货船到期的情况下会进入堆场短期存放。江浙沪地区华东江浙沪地区从东北采购玉米的运输方式主要是铁路,这是由于铁路的运费较低,而且铁路运费是国家统一规定

26、的,变化不大,成本比较容易控制。而海运不仅运费较高、价格波动大,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还面临较大的玉米损耗。从山东、河南地区采购的玉米也可以采用汽运,但由于去年开始国家对汽车超载督查严厉,汽运成本增加,汽运方式已很少采用。2.玉米的进出口情况出口:我国玉米出口对象是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占整个出口量90以上,玉米出口粮源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等省区。02、03两年玉米出口都处于较高水平,导致供需形势发生变化,国内玉米供求趋向平衡,为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在2004年改变大量出口玉米的政策,减少了玉米出口量,2004年玉米仅出口了232万吨。2005年玉米出

27、口有所恢复,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玉米出口总量为861.0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71.50。全年出口玉米总量达861万吨。其中,吉林省玉米出口总量490.53、黑龙江出口113.88万吨、内蒙古出口92.57万吨、辽宁131.03万吨,东北四省区共出口玉米828.01万吨,占全国玉米出口总量的96.16。北京市出口22.05万吨,河北省出口11.17万吨。另外广东佛山和海南海口两地也有少量玉米出口。出口的主要目的国包括韩国、伊朗、日本、马来西亚和朝鲜。图16:中国玉米出口量变化进口: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玉米进口规模比较大,呈现净进口格局。主要还是受当年的玉米产量与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

28、,近几年由于我国玉米产量基本上呈供大于求的局面,玉米进口基本趋于停止,2005年进口量不足0.4万吨。从进口的情况来看,玉米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阿根廷等少数几个国家,美国平均占有90以上的份额。随着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玉米需求量正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据国内部分专家预计,中国在将来可能会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图17:中国玉米进口量变化(四)玉米期货上市完善了我国玉米产业经济2004年9月我国玉米期货的恢复上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玉米产业经济,为完善玉米的市场流通体系,指导农民及企业规避价格风险提供了有效工具。现货价格波动的风险由期货市场承担和分散,为玉米的市场化进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9、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仅能稳定玉米生产,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玉米订单农业的发展,实现玉米规模经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实践中,实行订单农业可以部分解决玉米生产过于分散的问题。但订单农业这一崭新的农业生产形式也需要一种有效的市场形式为其提供风险出口。在订单农业的实施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订单农业的组织者,承担着巨大的价格风险,利用期货市场可以解决其风险“出口”问题。对于粮食收储企业而言,也可以在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基础上,严格按照套期保值的操作理念从事玉米期货的交易,规避现货市场价格风险。对国家粮食储备库而言,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来锁定玉米出库、入库的价格,以避免

30、或减少国储粮轮换过程中的风险损失,并保证国储粮的质量。利用期货市场对储备粮进行吞吐和轮换,可以达到保质、保值和调控粮价的目的,有助于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强化政府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对整个玉米市场而言,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或超出销售限价时,政府可以在对现货市场进行调节的同时,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吞吐,从而更加有效、快捷地调节市场供求,促使市场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 玉米期货的恢复交易,有利于我国玉米产业朝向多元化发展,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国内的玉米产业,同时也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争夺玉米定价权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玉米期货交易的进一步发展,其对整个产业的作用也必将逐步显现。二、中国玉米产业化发展趋势(一)

31、在玉米生产方面,特用玉米将进一步得到发展特用玉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加工价值,具有较高的遗传附加值,故也叫“增值”玉米,增加的价值通过加工或饲料试验从终端产品表现出来。世界上对特用玉米的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美国处于领先水平,年创产值数十亿美元。近年我国特用玉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在某些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传统的特用玉米有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等。新近发展起来的还有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青饲玉米和极早熟青食玉米。2001年以来,我国共审定普通玉米新品种190个,占全部审定品种的5737;特用玉米新品种81个,占全部审定品种的4263,其中

32、糯玉米35个,占1842;甜玉米30个,占全部审定品种的1579;爆裂玉米5个,占263;青贮玉米7个,占368;高油玉米2个,占1.05;高淀粉玉米1个,占053;高蛋白玉米1个,占053,可见我国特用玉米的速度发展飞快。随着玉米产业多元化利用的不断深入,新型的特用玉米还将不断涌现。如药用玉米、观赏玉米等。在玉米产业发展中,适当增加特用玉米产业规模,根据不同深加工行业对玉米的不同要求,逐步开发适合用于食品、造纸、塑料、发酵等不同工业的特用玉米对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在饲料消费玉米方面,消费结构和地区分布都在逐步发生变化2005年,我国饲料的产量首次突破了1亿吨大关稳居世界第二

33、位,整个饲料行业稳步发展,据测算全年饲料工业总产值达到2639亿元,同比增长8。饲料产量达到了1.03亿吨,同比增长6.6。其中配合饲料达到7371万吨,增长4.9;浓缩饲料2446万吨增长10;渔混料增长17.9。从2005年饲料的消费结构看,我国的饲料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以前结构单一的局面,形成了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目前配合饲料中,禽、猪、水产、反刍料为51:33:11:5,改变了过去猪饲料占一半左右的局面,猪料占了33,水产料上升为11,其他占5。水产料增长过快,海水养殖、淡水养殖都是增长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2005年的猪链球病等疫情影响了部分猪肉消费,另一方面则是

34、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饮食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并非偶然现象。从饲料玉米消费的地区分布发展看,呈现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方面饲用玉米消费逐步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是从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地区(即传统的玉米销区)向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即传统的玉米产区)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是伴随着我国畜产品生产向玉米产区实行战略转移而进行的。(三)在玉米深加工方面,生产能力不断扩张,燃料乙醇成关注焦点。我国玉米深加工能力正在高速发展已毋庸置疑。2001年,我国工业用玉米量1380万吨,2004年已经达到2040万吨,据中国玉米网预测,2006年国内工业用玉米计划用量将增加至3700-3800

35、万吨,到2010年我国玉米深加工设计产能将达到6000万吨左右。一方面,目前国内大中型深加工企业都有扩建项目,另一方面,新建项目不断上马,如2006年3月30日,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40万吨/年燃料乙醇改扩建项目建成投产;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酒精项目预计07年可投产;安徽丰原集团将投资200亿元新增年1200万吨玉米淀粉质农作物深加工能力,期末形成年1500万吨玉米等淀粉质农作物深加工能力;天冠集团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的投产和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上马等,都导致了我国玉米深加工能力迅速扩张。1.淀粉1978年玉米产量559.5万吨,淀粉产量只有28万吨,到1998年玉米产量达1.32

36、亿吨,淀粉产量达358万吨。2000年玉米产量受自然灾害而减产,年产量降为1.06亿吨,但淀粉产量仍然提升到502万吨,可以看出,除粮食增产外,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的需要促进了淀粉工业的持续发展。从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中,我国淀粉产量从28万吨发展到超过千万吨,平均年递增近15 。根据中国玉米网的统计,2006年度我国玉米淀粉产量将突破1500万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我国淀粉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淀粉深加工产品总产量提高迅速。淀粉深加工产品出口不断增加。淀粉糖发展势头良好。变性淀粉的应用领域逐渐放大。2.酒精我国酒精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其中白酒和化工行

37、业是传统需求市场,其需求量趋向饱和。白酒产量从2001年开始萎缩,这几年趋于稳定。而酒精在化工行业主要用作医药化工方面的溶剂和化工产品(主要是醋酸和醋酸乙酯)的原料,增长速度缓慢。按需求市场的发展态势,2006年之后白酒和化工需求不会有大的变化,国内酒精行业发展的增长点主要体现在燃料酒精方面。燃料乙醇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从图可以看出,燃料乙醇占全球酒精消费总量的66左右。2004年全球燃料乙醇产量2563万吨,2005年超过3000万吨,在汽油中添加适量燃料乙醇形成的新型混合燃料“车用乙醇汽油”,不仅可以节省石油这种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还可减少排放废气20以上。今

38、后几年我国乙醇汽油的发展目标是:按10比例掺烧,燃料乙醇的总产量控制在500万吨到700万吨。如果原料中有1/3使用玉米,相当于550-775万吨的玉米工业消费需求。目前中国每年消费汽油5000万吨、柴油7200万吨,若有20的柴油是含有15乙醇的柴油,每年将消费216万吨乙醇,可转化粮食约700万吨。如全部柴油均含15乙醇,则每年消费乙醇将达到1100万吨,需要玉米3500万吨,同时还有约1000万吨DDGS饲料的产出量。可见发展燃料乙醇产业对农业、酒精酿造业、酒精设备装置业、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解决国家环保能源具有深远的意义。图18是目前我国和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量对比,相比之下,美

39、国的燃料乙醇产量及发展速度都远远高于我国。目前我国政府对燃料乙醇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我国燃料乙醇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图18:中、美燃料乙醇消耗玉米量对比不过乙醇汽油仅仅是乙醇运用的第一层次,其行业发展必将是跳跃式的。在车用燃料领域,随着国家“乙醇汽油政策”的推出,在未来10年内,其需求量每年将近千万吨,这仅是乙醇的近期市场。乙醇的中期市场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乙醇可以分解出氢,可间接或直接用作燃料电池燃料,在低温燃料电池,诸如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等可移动电源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乙醇的远期市场是石化工业。在未来20年内,乙醇将顺理成章地进入石化基础原料领域。目前,用乙醇生产乙烯的技术已经成熟,是优良的日用化工基本原料。因此,乙醇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循环资源,不仅是一种新兴能源,还可以生产乙烯,支撑“后石油时代”的石化工业,从而成为本世纪新兴的基础产业。s- 2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