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总结.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38973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医学微生物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医学微生物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医学微生物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医学微生物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总结.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绪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Conditioned Pathogen):在机体健康或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致病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众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机能、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第一章细菌按其形态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细胞质:核糖体、胞质颗粒、 质粒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

2、或合成被抑制,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亦称为细菌L型。(在适宜的条件下L型菌可恢复为正常细菌,可与支原体鉴别)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可独立复制的物质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棒状杆菌。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嗜碱性强,用特殊染色法染色。荚膜:某些细菌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具有抗吞噬和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是细菌的毒力因素之一脂多糖(细菌内毒素):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为细菌内毒素由脂类A、核心多糖、寡糖重复单位组成。G- 菌的二维结构聚糖骨架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G+菌的三维立体结构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细菌特殊结构: 1、荚膜: 鞭毛 功能:为运

3、动器官,使细菌做趋向性运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亦可作为细菌鉴定的依据。化学组成为蛋白质,具有抗原性,称为H抗原,可作为细菌鉴定分型的依据。3.菌毛4、芽胞: 对热力、干燥等理化因素具有强大的抵抗力,故杀灭芽胞与否是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染色:格兰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抗酸染色、特殊染色意义: 鉴别细菌G+ 和G(再次染色)(紫阳红阴)2、选择抗菌药物3、研究细菌致病性第三章 消毒灭菌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一名词解释 1.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的一切方法。 2.

4、消毒(disinfection) 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disinfectant)。 3.巴氏消毒法 :加热61.162.8C30min或者72C15s,可杀死乳制品的结核分枝杆菌,链球菌,沙门菌,布鲁菌等病原菌,但仍保持其中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用于乳制品消毒。二问答题1、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湿热灭菌法比干热法好?答.湿热条件下,菌体吸收水分,使菌体蛋白质易于凝固变性。湿热蒸气的穿透力比干热空气强、故能较快提高灭菌物品内部的温度。热蒸气与被灭菌的物品表面接触时气态变为液态,放出大量潜热,能迅速提高灭菌物品的

5、温度。2.紫外线杀菌的原理答:日光中杀菌的成分主要是紫外线。紫外线的波长在200300nm时,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杀菌力最强,易被DNA吸收。细菌DNA吸收紫外线后,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 导致细菌死亡。滤过除菌法答:液体除菌滤菌器仅可除去细菌,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主要用于不耐高温的血清、抗生素、药液等物质。现代医院的手术室、烧伤病房以及无菌制剂室,已逐步采用高效滤菌器。4.物理灭菌的方法:答:热力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第四章 噬菌体一名词解释1.噬菌体(Phage):是一类具有严格寄生性和高度特异性的寄生于细菌、真菌、

6、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中的病毒。2.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为毒性噬菌体3.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值,增值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四个阶段4.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某些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将其基因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称为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或溶原性噬菌体(lysoge

7、nic phage)5.溶原性细菌(lisogenic bacterium):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一名词解释1. 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包括接合性质粒和非接合性质粒2转导(transduction)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3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是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4.转座因子:能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片段。5.溶原性转换 : 在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期,因

8、前噬菌体与细菌染色体整合而导致细菌基因型发生改变而获得新的性状。二问答题1.简述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名词解释耐药性(drug resistence)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的相对抵抗性。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表示.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亦称天然耐药性细菌.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指在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4.抗菌药物的作

9、用机制答: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影响蛋白质合 抑制核酸合成成5.钝化酶(modified enzyme)指一类由耐药菌株产生,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某种酶。6.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药政管理研发新抗菌药物破坏耐药基因7章细菌感染与免疫第一节 正常菌落与机会致病菌1、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的,某些还对人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问答)生物拮抗,其作用机制为:受体竞争;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营养竞争;合成细菌素。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降

10、解致癌物质;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2、机会致病菌(致病条件)-填空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疾病。常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问答)1、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半数致死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半数感染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组织培养细胞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2、细菌的致病作用取决于: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一、细菌的

11、毒力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1、黏附素2、荚膜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4、细菌生物被膜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简述) 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和部分G-菌G-菌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160,24小时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全身反应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产生类

12、毒素特点1、大多数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2、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3、绝大多数不耐热4、抗原性强5、可用人工化学方法脱去毒性(A亚基活性),保留其抗原性(B亚基结构)1、产生于G-菌细胞壁2、化学性质是LPS3、对理化因素稳定4、毒素作用相对较弱5、不能用甲醛液脱毒而成为类毒素分类1、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2、细胞毒素:能直接损失宿主细胞(成孔毒素、磷脂酶类)3、肠毒素:霍乱弧菌 主要生物学作用 1、 发热反应2、 白细胞反应3、 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第3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屏障结构*皮肤与黏膜屏障 :机械阻挡、纤毛运动;分泌杀菌物质;菌群拮抗作用*血脑屏障:软脑膜+

13、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质细胞*胎盘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绒毛膜(二)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分为:大吞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小吞噬细胞:血液中中性粒细胞1、吞噬杀伤过程:趋化接触吞入杀灭与消化残渣排除2、杀伤机制:依氧杀菌机制呼吸爆发(需分子氧参加)髓过氧化物酶(MPO):存在于溶酶体中,与H2O2及氯化物的共同参与,对细菌、真菌等具有强大杀伤活性。非依氧杀菌机制酸性作用:糖分解产酸而导致pH下降,抑制细菌生长而杀菌。溶酶体酶及杀菌蛋白:溶酶体、乳铁蛋白、蛋白水解酶、核酸酶、酯酶等,对细菌有杀伤、消化、分解作用。3、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被杀灭、消化

14、、排除残渣的过程。(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破坏)不完全吞噬: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组织损伤: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酶(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三)体液因素补体:调理,溶菌。溶菌酶: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乳汁,主要作用于G+菌。防御素:多肽,破坏胞外菌细胞膜。二、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抗体的作用1、抑制病原体黏附2、调理吞噬作用3、中和细菌外毒素4、溶菌作用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二)细胞免疫细胞毒T细胞(CTL)直接杀伤靶细胞效应T细胞(Th1)产生细胞因子发挥作用三)黏膜免疫(mucosal immune system,MI

15、S)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外菌:指寄生在宿主细胞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胞。如葡萄球菌。靠非特异免疫;但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吞噬作用(非特异)抗体和补体的作用:阻止细菌定植(黏附);调理吞噬;激活补体溶菌;中和细菌外毒素。细胞免疫(Th2):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产生细胞因子,促进吞噬。(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分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兼性胞内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李斯特菌)。特点:胞内寄生、毒性低、呈慢性感染、免疫病理损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吞噬作用:起一定作用细胞免

16、疫(CTL):主要作用局部黏膜免疫:细菌未进细胞前由sIgA阻止其黏附,使其不能侵入细胞内。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内源性感染:来自宿主自身的细菌感染,主要指曾经感染过而潜伏下来的微生物重新感染。比如结核分支杆菌。也常见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外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细菌来源于宿主体外,主要有病人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 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传染源病人、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致病菌主要来自体内正常菌群,少数是以潜伏状态存在于体内的致病菌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经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 二.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

17、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二)显性感染: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按病情缓急不同分:1、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情突然,一般为数日至数周。病愈后,致病菌消失。2、慢性感染:病程缓慢,一般为数月至数年。胞内菌往往引起慢性感染。按感染部位不同分:1、局部感染2、全身感染:毒血症:致病菌侵入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白喉)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G-菌死亡释放内

18、毒素入血。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伤寒早期)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脓毒血症:化脓性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三)带菌状态: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段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10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第1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1. 病原菌检测(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原则 1.早期采集 2.无菌采集 3.正确采集标本 4.

19、尽快送检 5.标本做好标记(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细菌培养:按不同目的把标本接种在普通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或选择培养基,以获得细菌的纯培养。 形态学检查: 不染色的标本观察细菌大致的外表轮廓以及有无动力 染色的标本细菌形态学的观察 单染法只显示细菌的形态与排列 复染法可观察细菌的形态及其染色特性例如:革兰染色(Gram stain)最常用 最重要的分类鉴别法;抗酸染色(Acid-fast stain) 特殊染色法荚膜染色、芽胞染色、鞭毛染色、异染颗粒、负染法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用已知的特异性抗原检查未知的纯培养细菌,以确定细菌的种、型。 动物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三)病原菌的抗原检测(1

20、)酶免疫技术(EIA):淋病奈瑟菌、肠道菌检测。酶免疫吸附试验:直接:已知道抗体+患者血清中的抗原+水冲+酶+有颜色的酶作用的底物。间接:已知抗原+患者血清抗体+水冲+抗抗体(兔抗人抗体)酶+有颜色的酶作用的底物。(2) 协同凝集:用SPA测脑膜炎奈瑟菌、志贺菌、沙门菌菌可溶性抗原作早期诊断。(3)免疫荧光技术(IF):痢疾志贺菌荧光Ab培养基+粪便标本 荧光球。(4)对流免疫电泳(CIE):测脑膜炎奈瑟菌(5)免疫印迹技术(四)病原菌核酸的检测二、血清学诊断(双份血清)原理: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性抗体和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标本:双份血

21、清标本,恢复期血清中抗体效价比急性期血清中抗体效价升高4倍者方有意义种类:直接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乳胶凝集试验、 ELISA第2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一、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机体主动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特异性预防。(一)疫苗 (1)死疫苗(killed vaccine) 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抗原性的生物制剂。如伤寒、流脑、钩端螺旋体等。 需多次注射、反应明显,只激发体液免疫应答,不能刺激特异性CTL细胞产

22、生。 (2)活疫苗(living vaccine) 通过毒力变异或人工选择法而获得的减毒或无毒株,或从自然界直接选择出来的弱毒株或无毒株经培养后制成的疫苗。如BCG、鼠疫、炭疽、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疫苗等。只接种1次,副作用轻,免疫效果好,可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多由减毒病原菌制成;偶可发生回复突变,毒力回升,接种后发病。(3)亚单位疫苗: 除去病原体的核酸,提取其表面抗原制备的疫苗。如脑膜炎球菌和流感杆菌表面的特异性多糖+ 吸附剂制成疫苗(不含类脂、无毒) 、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这种疫苗防止减毒活疫苗回复突变和肿瘤病毒潜在的致癌作用。(4) 基因工程疫苗:目的基因 原核或真核细胞 基因产物

23、(如乙肝疫苗) (5) 重组载体疫苗: 转入蛋白质抗原基因 减毒的病毒或细菌 培养 表达基因整合 基因产物 疫苗(6)核酸疫苗: 即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第三代疫苗),这种核酸既是载体又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抗原,诱导产生细胞毒杀伤功能的T细胞,有效预防病毒、胞内寄生菌及寄生虫引起的传染。优点:1、免疫效果好 2、同时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免疫应答持久 4、制备简便 5、联合免疫(2) 类毒素:细菌外毒素+0.3%0.4%甲醛处理后毒性消失,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剂,如白百破疫苗.2、 人工被动免疫指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

24、过程。 1.抗毒素(antitoxin):将类毒素或外毒素给马进行多次免疫后,待马匹产生高效价抗毒素后采血,分离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成抗毒素制剂。2.血清丙种球蛋白3.抗菌血清(antisera)4.其他免疫制剂(IFN-、IFN-、IL、CSF、LAK细胞)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活疫苗与死疫苗的主要区别第九章 球菌G+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G-球菌:奈瑟菌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一.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生物性状1、颜色和染色:无芽胞,无鞭毛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培养营养要求不高。属内不同菌种可产生金黄色、白色、柠檬色等脂溶性色素并使菌落着色。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

25、,于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后在菌落周围还可见完全透明溶血环(溶血)。3、生化反应:多数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致病性菌株能分解甘露醇,产酸。触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可与链球菌相区分。4、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SPA):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等生物学活性。荚膜多糖:有利于黏附和抗吞噬。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5、分类:按DNA相关性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按有无凝固酶(血浆凝固酶)分:凝固酶阳性菌、凝固酶阴性菌。6、抵抗力:葡萄球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对碱性染料(龙胆紫)较敏感。对青霉素、金霉素、

26、红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磺胺、氯霉素敏感性较差。易产生耐药性,尤其对青霉素。(二)致病性葡萄球菌中毒性最强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致病物质(填空)酶血浆凝固酶: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包括游离凝血酶和结合凝血酶。其致病机理: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细胞内消化作用。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引起周围纤维蛋白沉积和凝固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耐热核酸酶:由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耐热,能较强的降解DNA和RNA。耐热核酸酶是测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纤维蛋白溶酶(葡激酶):激活纤维蛋白酶原使之成为纤维蛋白酶,导致血浆纤维蛋白的溶解,有利于病菌的扩散。透明

27、质酸(扩散因子):降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脂酶:分解脂肪。触酶:分解过氧化氢。毒素葡萄球菌溶素:破坏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为a溶素。杀白细胞素(PV):分快(F)慢(S)两种组分,两者必须协同才能有作用。攻击中性粒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强侵袭力。肠毒素:一组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抵抗胃液中的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属于超抗原,即不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能非特异性刺激T细胞增值并释放过量细胞因子致病。表皮剥脱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有两个血清型,A型耐热,B型不耐热。引起表皮脱落性皮炎。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1

28、: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紊乱,超抗原作用。细胞表面结构蛋白:荚膜、肽聚糖、磷酸壁、蛋白A2、所致疾病侵袭性疾病:以脓肿形式为主的化脓性炎症。皮肤化脓性炎症:浓汁金黄而粘稠,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毒素性疾病:由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毒性休克综合症(TSS)。(三)免疫性 :人类对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四)微生物检查法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能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实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能分解甘露醇产酸。第二节 链球菌分类方法有三种根据溶血现象分类1,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2,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 丙型溶血性链球菌根据多糖抗原分类( 对人

29、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属于A群)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A族链球菌形态与染色 直径约1m,链状排列,无鞭毛,不形成芽孢。A族有M蛋白,可形成透明质酸荚膜。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血液或组织液,多种生长因子)生化特性 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抗原构造1 核蛋白抗原(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相同2 多糖抗原(C抗原)3蛋白质抗原(表面抗原)细胞壁蛋白。A族有M、T、R和S四种抗原,与致病性有关的事M抗原。致病物质 细胞壁成分(磷脂壁酸LTA M蛋白 肽聚糖 细胞壁受体)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 链球菌溶素)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SK 链道酶SD 胶原酶)所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变态反

30、应性疾病肺炎链球菌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双球菌,直径1m。矛头状,多成双排列,宽端相对。无鞭毛与芽孢。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高,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脐状”菌落,a溶血环生化反应 可发酵菊糖,可鉴别肺炎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物质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血素、紫癜形成因子。所致疾病 人类大叶性肺炎免疫性 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同型再次感染少见。其他链球菌B族链球菌、C族链球菌、D族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龋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第10章肠杆菌科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点: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2、培养: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3

31、、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4、抗原结构: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5、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6、变异:最常见耐药性变异。第一节 埃希菌属埃希菌属供6种,临床上最常见、最重要的是大肠埃希菌。其主要表现在: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并能为宿主提供一些具有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物。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即可成为机会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正常菌群:肠道外感染)有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肠胃

32、炎。(特殊菌群:肠道内感染)大肠埃希菌在环境、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指标。一、生物学性状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产气。IMViC试验(吲哚生成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利用试验)结果:+-。能产生大肠菌素。二、致病性和免疫性1、致病物质黏附素:使细菌紧贴泌尿道和肠道细菌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蠕动作用而被排除。外毒素2、所致疾病肠道外感染大多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败血症:大肠埃希菌是从败血症病人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的G-菌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是小于1岁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因子泌尿道感染:病原菌来自病人肠道(上行性),占泌尿道感染首位、女性多

33、见(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肠胃炎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婴幼儿、旅游者腹泻,与霍乱功能相似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成人腹泻,与菌痢相似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婴儿腹泻(水样腹泻)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HEC,O157):出血性结肠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 (EAEC):婴儿腹泻(持续性)第二节 志贺菌属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人类是其主要宿主,灵长类动物也是其天然宿主。一、生物学性状G-的短小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营养要求不高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迟缓发酵乳糖(一般34天)外,

34、均不发酵乳糖。在S.S等选择培养基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动力阴性,引起肠道疾病的无动力细菌。志贺菌有O和K两种抗原,O抗原是分类依据,借以将4群和40余血清型(包括亚型)。A群痢疾志贺菌(10)B群福氏志贺菌(13)我国最常见C群鲍氏志贺菌(18)D群宋内志贺菌(1)二、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物质: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尚能产生外毒素。所致疾病: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我国常见的主要是福氏志贺菌(B群)和宋内志贺菌(D群)。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志贺菌传染几乎只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志贺菌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经过13天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常有发热、腹

35、痛、水样腹泻,约一天左右,腹泻次数增多,并有水样腹泻转变为脓血黏液便,伴有里急后重,下腹疼痛等。急性中毒性痢疾常见于小儿,常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而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急性细菌性痢疾与10%20%的病人可转变为慢性。免疫性:抗感染免疫主要是消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性IgA,病后免疫期短暂。四、微生物检测初步将志贺菌从肠道杆菌中鉴别出来的生化反应方法是: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接种试验第三节 沙门杆菌根据DNA同源性,分为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沙门菌中少数血清型是人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宿主范围广泛,部分沙门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动物感染大多无症状或为自限性胃肠炎。一、生物学性状1

36、、G-菌,有鞭毛,除个别外周身都有鞭毛,一般无荚膜,均无芽胞。2、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SS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不发酵乳糖或蔗糖,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发酵,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均产酸产气。3、抗原主要有O和H两种,少数有表面抗原。功能上与大肠埃希菌K抗原类同,一般认为它与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伤寒杆菌Vi抗体的检查可用于调查带菌者。)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差。二、致病性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型尚能产生肠毒素。1、侵袭力:能侵袭小肠粘膜2、内毒素:3、肠毒素:所致疾病:传染源为人和带菌者,后者在沙门菌感染中的作用更

37、为重要。1、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严重者有出血或肠穿孔等病发症。2、肠胃炎(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3、败血症:经口感染,经肠道入血,败血症症状明显而肠道症状不明显4、无症状带菌者: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在症状消失后1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转变为无症状(健康)带菌者。三、免疫性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机制。特异性体液抗体有辅助杀菌作用,胃肠炎的恢复与肠道局部生成的sIgA有关。肠热症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四、微生物检测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

38、原和鞭毛H抗原测定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1、标本采取:肠热症:1W取血,2W取粪便,3W取尿液,1-3W取骨髓液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败血症:血带菌者:粪便2、分离鉴定: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鉴定3、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Widal)(问答:试述肥大反应原理及其判断)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

39、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当TO1:80,TH1:160,PA、PB均1:80才有意义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临床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O抗体(IgM), H抗体(IgG)* O 、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O 、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只有H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只有O升高而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分析结果时应

40、注意:正常人抗体水平。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五、防治原则目前新一代疫苗为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肠热症目前使用的有效药物为环丙沙星。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名词解释:病毒、病毒体、吞饮

41、、融合、顿挫感染、缺陷病毒、干扰现象、灭活熟悉病毒的特性以及病毒核酸、衣壳、结构蛋白等的功能简答题:紫外线的杀菌机理 病毒复制各期的特点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名词解释:杀细胞效应、细胞病变效应、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包涵体、干扰素熟悉病毒的致病机制、致病作用,体液免疫中病毒中和抗体部分简答题: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的机制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预防原则名词解释:红细胞吸附、细胞病变、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熟悉病毒快速诊断法以及采集标本时的注意事项简答题:检测病毒抗原与抗体的临床意义及方法27章肠道病毒通过污染的饮食物,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形态:小

42、球形,无包膜,直径2430nm 结构:核心为+ssRNA,核酸有感染性,衣壳由 60个 壳粒组成的20面体立体对称型,每个壳粒又由VP1、VP2、VP3和VP4四种不同的多肽组成。培养:仅对灵长类细胞敏感(除柯萨奇病毒A组对新生乳鼠敏感),迅速引起明显细胞病变(CPE)。抵抗力:强,耐酸、乙醚和去垢剂,对氧化剂敏感。致病:通过粪-口途径感染,多为隐性感染,一种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性状:球形,直径27nm,核 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抵抗力: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胃肠道能耐受胃酸、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在体外能耐乙醚、去垢剂等脂溶剂。 脊髓灰质炎死活苗的比较项目 活疫苗 (OPV、Sabin ) 死疫苗 (IPV、Salk)接种方法 口服糖丸 肌肉注射抗体产生 血清抗体、分泌抗体 血清抗体自然免疫 能通过接种者粪便 排毒免疫更多人群 稳定性 差,不易保存好, 易保存副作用 极少数引起疫苗相关 脊髓灰质炎免疫效果 更好 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