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地区民生发展目标选择及实施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45665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4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伦贝尔地区民生发展目标选择及实施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呼伦贝尔地区民生发展目标选择及实施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呼伦贝尔地区民生发展目标选择及实施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呼伦贝尔地区民生发展目标选择及实施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呼伦贝尔地区民生发展目标选择及实施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伦贝尔地区民生发展目标选择及实施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伦贝尔地区民生发展目标选择及实施问题研究.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呼伦贝尔地区民生发展目标选择及实施问题研究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中共十七大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呼伦贝尔市委在全市第二次党代会上(2006年10月28日)提出了“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作为呼伦贝尔地区民生发展目标模式的选择并认真实施,这在呼伦贝尔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这项工程的提出,不仅开创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方式,而且切实提高了民生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有助于避免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上的唯GDP主义倾向

2、,实现经济发展成果迅速转变为群众的实惠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以人为本的方向根本转变。本课题的研究着重从呼伦贝尔地区“十一五”期间“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实施过程和结果出发,充分研究“十一五”期间呼伦贝尔地区在“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主导下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实践,以便为呼伦贝尔市“十二五”期间改善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一、确立“六个一”幸福指数的依据和意义所谓“六个一”幸福指数,是呼伦贝尔市委对地区民生发展目标选择的概括,表述为:“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较高的收入、有一套舒适的住房、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素质 原提法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后调整为“有一个良好的素质”。参

3、见:曹征海:拼搏进取 乘势而上 为实现呼伦贝尔在科学发展中崛起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呼伦贝尔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6年10月28日。、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六个一”幸福指数,涵盖工作、收入、住房、环境、素质、心情六方面的内容。这六个方面,基本囊括了呼伦贝尔地区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从民生目标选择的宏观背景来说,“六个一”幸福指数的选择是在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确定的,成为呼伦贝尔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呼伦贝尔的重要价值目标,同时,这也是呼伦贝尔市委、政府在新形势下做出的一项事关长远的重要战略部署,它和“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选择共同构成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

4、本方略和根本目标。这种目标选择的思想内涵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切实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根本目的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使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从民生目标选择的微观背景来说,主要是基于呼伦贝尔地区民生问题的实际。呼伦贝尔地区的民生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1.贫困人口基数大。据报道:2000年呼伦贝尔全市贫困总人口总数为50万,经2000年到2009年近十年的帮扶,截止2009末30万脱贫,但是仍有20万贫困人口。而且,贫困人口返贫率达8%中国广播网:扶贫开发让呼伦贝尔三十万人告别贫困。2010

5、年01月07日,http:/。,仍有大量新的贫困人口产生。2006年初,全市低保人数近19万人,农村牧区还有贫困人口31.73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罗志虎(2006年9月任呼伦贝尔市副书记、市长)在市委理论中心组2006年第四次读书会上的总结讲话。2.住房情况复杂,低劣住房(危房、茅草房、板夹泥房)存在数量多。由于种种原因的积淀,城镇棚户区老旧平房、矿区危房、林区板夹泥房、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茅草房的大量存在,直至2007年,仍有10多万户、50多万人居住各种低劣住房 北方新报呼伦贝尔六个一工程全面提升市民幸福指数,2010-01-08。,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存质量。3.居民收入不高,生

6、活水平偏低。据统计,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28元(人民币),在全区排在第6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02元 曹征海(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市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呼伦贝尔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2006年2月26日(人民币),在全区排在第8位;还有8.57万人纯收入在683元以下 同脚注3。按当年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内蒙古区情网-内蒙古年鉴2007卷-盟市旗县(市区)-呼伦贝尔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9.4%;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4%。http:/ 当年公布数为登记失业人数2.51万人,失业登记率控制在了4.23%。按此数值计算,呼伦贝尔市就业人口加失业登记人

7、口应为593380人。参看:呼伦贝尔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公布登记失业率经常保持在4.14.7%水平。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绝对数49.20万人,比重53.5%,第二产业就业绝对数13.52万人,比重14.7%,第三产业就业绝对数29.19万人,比重31.8%,也就是说,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从上述两个方面看,农村、林区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5.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呼伦贝尔市自开发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明显表现在土地沙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壤侵蚀、坡耕地水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层活化现象非常严重,急需治理的耕地面积达341

8、8万公顷。由于林地面积减少,生态屏障作用大大减弱,蓄水防洪能力降低,许多河流水量已明显减少赵越呼伦贝尔市的生态问题及解决对策呼伦贝尔学院法学院。http:/ 第3页脚注4。呼伦贝尔市低于全国地级城市600亿元平均值280亿元,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同级城市100亿元平均值64亿元;同时,低于全区9个设市地区385.47亿元平均值66.27亿元。因此,2006年所能支付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除满洲里市达到月人均补助110.5元外,全市低保补助金额平均仅70.9元;被自治区列入补助金额最低的10个旗县(市、区),呼伦贝尔市就有5个,平均补助金额不足70元(平均66.76元)。而2006年呼伦贝尔市低保人数占

9、到全自治区低保人数近三成(届时全区低保人口70万人),其中森工就有10万多人,农垦有4、5万人,成为全区低保人员最多的地区“低保”伞下是晴天-内蒙古新闻网 2006-04-04,http:/。这是呼伦贝尔地区民生问题的根本所在。7.收入差距较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城乡差距、旗市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同经济成分之间差距均较大。城乡收入差距为2.7:1,旗市间最大差距为1.5:1,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最高行业44031,收入最低行业12268,两者的收入差距为3.6:1;年收入超过三万元的行业有三个,低于二万元的行业有七个。收入最少的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为12268元,是收入最多的电力

10、、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的28%;不同经济类型间的差距也较大: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为29141元,集体单位为20095元,其他单位为19590元,国有单位是集体单位的1.45倍,是其他单位的1.49倍 呼伦贝尔市统计局:呼伦贝尔市2008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大幅度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网首页统计分析盟市信息。http:/。2009-8/28。呼伦贝尔市委确定选择“六个一”幸福指数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模式,正是为了改变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我市实施的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就是让发展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民生福祉,让发展指标有效转化为群众幸福感。” 呼伦贝尔

11、市政府魏国楠副市长在全市“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2009.1.6。二、“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的确立及实施呼伦贝尔市从上述实际出发,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广泛的征求意见,初步形成了以不断提高“六个一”幸福指数为目标的社会工程实施方案。一是编制完成了“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建设规划纲要,详细规划了“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的实施目标、步骤、重点和措施。分别提出了2010年和2012年建设的目标和各专项工作的重点,并从加强政府引导、调整完善保障政策、健全监督体系等方面明确了工程实施的保障措施。二是制定总体规划的阶段性目标,下发了全市2008年实施方案

12、,提出了提高“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的年度具体工作目标和推进措施。三是兼顾指标的科学性、代表性、灵敏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确立了实施工程的指标体系,明确规定工程的25项指标架构:“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包含: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等二级指标;“有一份较高的收入”包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农牧民低保范围和提高补助水平等二级指标;“有一套舒适的住房”包含: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农牧区人均居住面积、农牧林区砖木结构住房比重等二级指标;“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包含:境内三级以上公路里程、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单位GDP综合能

13、源消耗降低率、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二级指标;“有一个良好的素质”包含: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新农合参合率、计划免疫接种率、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健身路径(自治区、市、旗市区投入建设)等二级指标;“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包含:民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犯罪率、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涉及民生民意行政投诉案件办结率、消费者投诉申诉受理办结率等二级指标。从而,使工程的实施具备了实际内容,实现了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各旗市区也结合本地区实际,相应制定了各地的“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建设规划纲要和2008年工作实施方案从而,确保了工程扎实有序开展。”魏国楠副市长在全市“六

14、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工程建设方案和工程支撑基本框架,工程有序展开。三、实施“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的路径选择呼伦贝尔地区民生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滞后。“与国内发达地区,包括与自治区西部发展较快的盟市相比,我市生产力发展状况还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的物质要求、与满足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呼伦贝尔市市长罗志虎在市委理论中心组2006年第四次读书会上的总结讲话。2006年11月9日。”正如前述所说,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水平同全国地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和财政收入平均水平有着距大差距。甚至,从全区看,呼伦贝尔市

15、也没有达到全区9个设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全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1/3,呼伦贝尔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4,因而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加快推进工业化任重道远。就地区来说,呼伦贝尔市地区生产总值不仅远远落后于呼、包、鄂三市,比东部的赤峰市和通辽市也分别低26.44亿元和7.2亿元 同上。经济整体水平的落后,成为阻碍民生问题解决的瓶颈。(一)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根本解决民生问题首要的必然选择。“重点依托四大主体,着力发展四大领域”成为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一是以优势资源转换为重点,推进能源重化工业、生态型绿色食品工业和开放型进出口产品加工业为内容的新型工业化

16、发展,提升发展水平,做大经济总量。结合生态系统约束,确立点状布局、集约发展、规模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二是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合作经营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全面推进新型农牧林区建设。围绕建设比较完善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发展林区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加快林区经济转型。三是以推进中俄蒙合作为重点,实施海拉尔、赤塔、乔巴山“大金三角”地缘经济战略,提高开发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构筑新型边境区域合作经济。四是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带动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和物流、会展、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现代化发展,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目标,构建形成以草原风光、森林生态为背景,以民族文化为

17、内涵,以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导产品的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进而进一步明确了依托旗市区、大企业、民营企业、工业园区和基地等四大主体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物质基础。(二)全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成为解决基本民生问题的重点。2006年初,呼伦贝尔市仍有31.7万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和19万城市贫困人口,占呼伦贝尔全市人口总数的19.1。呼伦贝尔日报,2006-02-20。因此,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才能够均等化地解决全部民生问题。为此,确定了在农村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政策;在城市提高低保标准和覆盖面,有效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同时

18、,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棚户区改造政策。确立“十一五”期内解决30万人口贫困问题的目标。扶贫攻坚工程,把改善群众住房提上工作日程,特别是在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和牧民生态移民上,仅2009年一年建设总面积就达到了217.63万平方米,惠及12.5万户、50万人口。在牧区20072008年和20092010年呼伦贝尔市共实施5项移民扩镇工程。每个项目规模为100户、400人,分两年实施。在城镇建设保障性住房669万平方米,解决了12万户家庭的居住问题。实施整村推进政策,扶贫细胞工程,在创新模式、连片开发、整体推进、提高综合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实现帮扶措施直接到村,项目资金覆盖到户,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19、2007-2009年三年间共投入资金6020万元,项目覆盖118个乡镇、122个村,直接受益农牧民22万人,通过社会化扶贫事业推动了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保证贫困地区社会的稳定。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坚持各种资金捆绑使用、各类项目集中实施、各方力量集体出击,确保了整村推进,进村入户的效果。“通过大力发展有产业支撑和竞争力的种植业、养殖业、民俗旅游业以及特色养殖业,促进贫困农牧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形成稳定的增收能力,进而促进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新浪新闻中心:扶贫开发让呼伦贝尔三十万人告别贫困http:/。2010年01月07日。实施培训扶贫政策,着力实施“雨露计划”,在提高贫困劳

20、动力素质、扩大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上实现新突破。培训扶贫,为开发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07-2009年呼伦贝尔市围绕乳、肉、粮油、薯(蔬菜)、饲草饲料、特色种养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共实施产业化培训扶贫项目28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90万元,使农牧民收入得到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扶贫系统累计在8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鄂温克旗、陈旗)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亿多元,分别实施了整村推进、产业化、移民扩镇、科技扶贫、村级互助资金,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

21、等项目,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近20万人得到有效扶持。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简报-自治区党委督查组调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情况2011-08-31。http:/ 乘势而上 为实现呼伦贝尔在科学发展中崛起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呼伦贝尔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6年10月28日。幸福指数被纳入考核制度,实现了促使地方党委和政府从单纯追求GDP的政绩观向切实关心民生问题的政绩观转变。实质上也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由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增长的方式向追求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方式转型。因而,催发了呼伦贝尔市各族群众积极投身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其有效地激发了各方面的力量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

22、热情。四、“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成效评估“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从2006年提出到实施的几年来,对于呼伦贝尔地区民生问题的改善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作为全市民生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切实推进了地区民生问题的解决,并且已经成为呼伦贝尔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的专有名词,因而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十一五”期间,呼伦贝尔市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主要成果体现在市委、市政府以“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统领民生工作,改善民生问题,发展起来的经济实力向公共事务和民生保障倾斜,财政支出以向民生问题投入为重点。2007-2010年,全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就业和社会保障、

23、住房保障、城乡社区、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方面的支出累计391亿元,年均增长21,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76.2%,正因为如此,取得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显著成效。(一)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奠定了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工程目标的不断实现,具备了根本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条件。工程实施过程中,呼伦贝尔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稳定现有工作岗位为基础,以增加就业岗位为重点,采取推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扩大劳务输出、加强劳动力培训等措施,确保实现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人充分就业。2007-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84

24、万人,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25.02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现有工作岗位的稳定和新增工作岗位的增长,为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劳动收入增长机制开辟了道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拥有一份较高收入的重要保障。为了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市委、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张新增工作岗位的同时,出台了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措施,从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受益覆盖面、增加资金额度、新增补贴项目个方面,采取30项措施,切实推动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保障性收入、补贴性收入和救济性收入的不断增长。到2010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57元,比四年前增长5806元,年均增速13.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

25、到6259元,比四年前增长2651元,年均增速14.8%;企业退休人员年均养老金达到15120元/年。(二)努力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住房状况得到改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生活保障机制建设上,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努力增加弱势群体收入。至2010年末,全市参保人数分别达到基本养老38.86万人、失业30.99万人、医疗130.09万人、工伤、20.48万人、生育保险22.08万人;城镇低保补助标准达到2772元/年,农村牧区低保补助标准达到1234.7元/年,有效解了决城乡居民增收、提高城乡低保居民生活水平等民生基本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提高,生产生活条件

26、有了明显改善,收入分配差异逐步缩小。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和牧区生态移民等工程住房建设效果显著,使广大人民群众“拥有一套舒适的住房”幸福指数的实现具备了前提。至201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9平方米,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5平方米,分别比四年前增长13.3%和13.0%。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2.02万户,其中林区棚户区改造4.83万户,廉租住房投资15亿元,建设总面积90.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投资86亿元,改造总面积595万平方米。同时,我们还建设了市特殊教育中心、市孤老残幼福利家园等一大批项目,实实在在的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在生活保障和住房保障问

27、题上,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切实得到了提高。(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建设,切实提高了人民生活环境幸福指数。在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上,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自2007-2010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实施了城镇给排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市政道路、广场绿化、出口路改造等建设项目,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和出行条件。实现了旗市区全部通油路,全部乡镇苏木、90%的村嘎查通公路。至2010年末,我市境内三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102公里。完成了伊敏至伊尔施铁路建设、开工建设了扎兰屯至阿荣旗地方铁路;我市首条高速公路绥满国道阿荣旗至牙克石段以及海拉尔至阿木古郎一级公路等各

28、项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实施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累计解决了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中心城市功能和品位的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以海拉尔、满洲里为代表的各地中心城镇步入自治区前列。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在认真实施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同时,举全市之力实施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每年治理沙地100万亩的目标。同时,积极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行列,被确定为全国11个现代林业示范市之一,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长,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0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1.8万吨以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节能

29、减排任务,全市良好以上天数达到95%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呼伦贝尔草原被评为“中国最美的草原”,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良好的生态建设成为实现“拥有一个良好环境”幸福指数的基础。在社会环境建设上,强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社会管理,打造安居环境,社会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社会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工程实施以来,打造阳光政府、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提炼城市精神、创建“安全稳定呼伦贝尔”、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化解社会矛盾、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全面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社会环境和谐指数不断提升。至2

30、010年末,民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由93.9%提升到96%,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犯罪率由6.89人/万人下降到4人/万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0.46%下降到0.17%。“博大、至诚、和美、共赢”的呼伦贝尔城市精神主导下的团结、安全、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四)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好素质提供了保证。工程实施以来,呼伦贝尔市深入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战略,重点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不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成功打造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等“五

31、张文化名片”,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体育事业。自2007-2010年,全市共实施了公共公益项目41项,为民办实事工程40项,其中涉及社会事业方面的工程占51.9%,用于科教文卫体的财政支出累计122.9亿元,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重大发展,教育公平、基本公共文化、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呼伦贝尔地区民生问题解决模式的价值评估模式(pattern;design;mode)的基本解释是事物的标准样式或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发展模式是一种样式,实践模式就是一种指导人们解决问题的

32、办法。呼伦贝尔市“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就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方法。(一)“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模式的理论价值评估通过对呼伦贝尔市“十一五”期间解决民生问题实践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六个一”的民生发展目标选择及其工程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因而,应该从理论上归纳出“六个一幸福指数”的基本点:1.“六个一幸福指数”的选择,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到以本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为本,执政为民、发展为民。把执政为民、发展为民具体化到解决民生为本。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主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符合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正确理念,应该成为呼伦贝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秉承的理念。2.“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的实施方法

33、,不仅具备实践理性价值同时具备工具理性价值实践理性:麦考米克认为,实践理性是人们运用理性决定在特定情势下如何行动才算正当。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具有指导今后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论意义。也就是说,“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把六项民生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并在实践中全面推进六个方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十一五”时期解决民生问题获得了实效,使“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具备了实践理性价值,而且工程的结果也印证了工程方法的有效性,因而使其具备了工具理性价值。进一步说,如果呼伦贝尔地区民生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用“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就成为必然选择。3

34、.民生问题是一项既具有长期性、又具有紧迫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交叉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关涉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用“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统领民生问题的方法,具有整体性和逻辑性,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民生实践领域的应用。工程实施的成就证明了这种方法的真理性,在今后的实践中坚持这种具有真理性的行为模式,符合呼伦贝尔地区民生问题的实际。(二)“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的实践价值评估“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作为呼伦贝尔市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已经成为解决地区民生问题的一个成功范式,实现了社会治理创新,全市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建立在完整的工作架构基础上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准确

35、定位呼伦贝尔市民生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就业、收入、住房、环境、健康、心理状态(幸福感)。明确“六个一”幸福指数,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社会进步,更要关注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规定了现实的路径,不仅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且直切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二是构建了实现“六个一”民生发展目标的核心架构和基础架构。市委、政府以及各旗市区党委、政府关于实施“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六大民生目标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示范效应推动了各旗市区党委、政府领导对解决民生问题的积极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专项推进组的分立

36、强化了党委、政府各相关领导和部门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进而推动了全市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有效实施“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组织架构。而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工作规则等相关规章制度、各组内部运转机制、公文流转程序、调度会制度、学习调研制度、督导检查制度、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了推进“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三是切实确立实现工程目标的长效机制。工程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解决了如何应对民生问题的长期性问题;年度实施方案的制定实现了规划目标实现的阶段步骤;工程指标体系以及指标数据报送办法的确定实现了“六个一”幸福指数的具体化;督查工作方案、考评办法的出台以及将工程实施

37、情况纳入到市委对旗市区及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年度实绩考核体系,强化了工程规划纲要和工程实施方案的执行力。凡此种种,因而形成了全市推进民生发展目标实现的长效机制。六、对“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的反思巩固既得成绩,继续深入推进“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是未来呼伦贝尔市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幸福呼伦贝尔”的必然选择。因而,对工程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十二五”时期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反思之一:切实提高民生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认识。国计民生,民生为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38、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而当代“人民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民生问题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实现增长向主要由国内消费拉动实现增长,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日报: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二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郑青原,2010年10月25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 赵秋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领导责任,端正态度,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上下联动、横向互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强化推进措

39、施,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工作实效,确保工程稳步推进。反思之三:不断完善工程思路,科学界定工程项目指标是扎实推进工程实施的必然要求。“从这几年推进情况看,我们的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调整的地方” “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全力建设幸福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赵秋洁。首先,推进工程实施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严格考核,及时督察是推进工程扎实推进的重要手段,因此,从呼伦贝尔市本级到各旗市区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强化领导责任,层层建立领导分工负责、分工协作的责任体系;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程实施绩效评估制度和问责制度,以

40、行政强制力加大工程规划、计划的执行力,切实把“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摆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上;第三,科学界定工程指标,使工程指标的实现切实起到增进民生福祉的作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深挖各项工程指标的内涵,有针对性的进行充实和完善,使工程的实施切实符合人民群众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需求,使工程实施的成果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经得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检验,真正使这项工程成为一项人民满意的工程。反思之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工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结合、长期性和现实性的结合、指导性和强制性的结合、应急性和持续性的结合。从目前所确定的“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指标体系来看,总体上

41、是符合呼伦贝尔地区民生问题实际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正义性。但是,个别指标则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有些指标还需要进行适时更新。比如“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实质上是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一个过渡性指标,它仅仅涵盖了城市户籍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而在失业登记机关进行了登记的人数,与社会整体就业状况关联不大,它没有涵盖城市流动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就(失)业情况,而且往往是一个设定的指数,没有实践价值。应该用“社会调查失业率”这样的实际指标来更新。同时,既要为“六个一”指标体系确定合理的域值,明确指标的最低值和最高值,还要不断调整指标结构,使其时刻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

42、和谐社会,不断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反思之五:不断拓展工程实施的领域,是全面建设幸福呼伦贝尔的必然要求。200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将中国民生问题列举了六个方面,称为中国民生问题清单涵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经济稳定与发展、社会保障与服务、环境与灾害、政治与法律等方面;有些学者则将民生问题概括为十大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教育乱收费问题、医疗费用高、药价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征收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社会保障、就业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等问题。因此说,民生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就会产

43、生不同的民生问题,在实践中必须适时扩充内容,指数不一定限定在一个数值上,就是说,也可能是更多,如七个、八个、甚至十个幸福指数的提出如果是民生发展的需要,那都是必须确定的,拓宽民生工程实施的领域以深入解决民生问题。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在“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的指标中,有必要加入全社会调查失业率这样客观的指标,以便于更好地推动就业;还有诸如物价控制指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指标、劳动力教育水平、劳动保障指标、公民权益和劳动者权益保障指标、优秀文化的弘扬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指标、农村城镇化水平指标等众多的民生指数都有进一步纳入“六个一”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必要,以便于全面解决民生问题。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呼伦贝尔分院 执笔:石双柱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党校 课题组 2011年12月23日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