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46520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QQ2867322339需要资料可淘宝搜索店铺名:一招先只要光临,不论是否购买,一律赠送礼品:)http:/ 专题一周王城、考工记、营国制度考工记所述王城规划制度考工记所述王城规划制度原文:(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 应门二辙叁个。”(3)“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4)“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推,城隅之制九雉。 (5)“经纬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周王城规划要点v 王城方九里,四面筑城垣,v 城系采取传统的

2、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来规划的。v 宫城置于城之中部,四面筑有宫垣, v 宫居中,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 v 官署区设于外朝之南,各官署分列在城之南北中轴线两侧,以为宫廷区的前导。v 按三朝三门之制, v 城内道路采用经纬涂制,按一道三涂之制, v 朝及市的规模为各居一“夫”之地,即占地一百亩王城规划结构当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故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

3、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划位置和祖配关系。宫城与由外朝、祖、社所构成 宫前区,结合而为王城的宫廷区。此区是全城的中心区,也是全盘规划的主体。(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6)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路门外为朝,内为寝。关于考工记 v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专著,原未注明作者及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经齐人之手完成的。今见考工记一书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出现的。v 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后者早

4、佚。据说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喜欢收集先秦经典,为购求此篇,曾费千金而不得,不得已乃以考工记补之。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v 考工记中备载百工所作所为,都城的建设为一代大典,也在撰述之中。匠人营国就是为此而作。所说的国就是都城。 营国制度一概述:1营国”的含义实质上便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除建城外,尚须规划其所属的郊野地域。2邦有大小之分,城亦有不同规模之别,以保持国野应有的比例关系3城邦系以城为组织核心,故城当是城邦的控制中心。 上述三项都是营国的重要宏观规划体制。二、规划概念及规划理论(一)规划概念 “筑城以卫君”(二)规划理论 “且

5、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 不勤。”国语楚语。三、营国制度基本内容 第一,营国宏观规划体制 国野规划、都邑建设以及统治据点网络三项体制所组成。 第二,城(“国”)的规划制度 西周营国制度三级城邑的规划制度,系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厘订的。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v 时代背景及特征v 城市建设夏朝:对城市的发掘还没发现 商朝:郑州商城、安阳殷

6、墟 郑州商城v 遗址v 夯土城墙v 宫殿v 市政设施v 功能分区安阳殷墟v 遗址v 宫殿、宗庙v 王陵区v 其它周都城建设西周:丰京、镐京东周:洛邑丰京、镐京v 概况:v 建筑v 道路:在丰京遗址群区域探出一条10米宽的大路,已探明的长约200米。v 设施:陶质水管铺设的排水设施。v 作坊、窑藏和墓葬等v 总体格局“一城两区” 文献和考古材料表明,整个西周时期,丰镐并用,同为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际上可看作是一座都城的两个区域。西周末年,由于戎人入侵,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丰镐二京遂被放弃。洛邑v 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在洛阳,营建东都洛邑,以图东进。v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的几篇周书中

7、,洛邑最早称为新邑,其后称为成周,康王和昭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有称洛邑为王城的。v 春秋战国 v 各国都城v 东周都城雒邑v 秦国都城雍(陕西风翔县)、栎阳(陕西临潼武屯乡关庄和王宝屯一带)v 晋国都城绛城(山西洪洞县东南故绛城)、新绛(山西侯马市)v 赵国都城邯郸v 魏国都城魏邑(山西芮城县北)、霍邑(山西霍县)、安邑(山西夏县西北)、新里(河南开封西南)、大梁(河南开封西北)v 韩国都城新郑v 郑国都城新郑v 齐国都城临淄v 宋国都城商丘v 鲁国都城曲阜v 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纪南城)v 燕国都城武阳(燕下都,河北易县南)v 城廓之制: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产物。v 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有城

8、廓之分,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v 内城外廓型(曲阜鲁城、淹城)2)城附于廓一角(相重)(齐临淄)3)城廓并列(燕下都、赵邯郸)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城市的建设东汉洛阳 城市概况 宫殿、园林、街道、市场第一节秦汉时代的城市建设背景与特点 背景 秦灭六国: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以咸阳为中心,大修驰道;统一税率、文字、货币等;派重兵戍守北方,修筑万里长城。 汉朝:部分封王,沿用郡县制;经济上, “与民休息”,重视农业,提倡手工业、商业发展。秦汉都城 秦咸阳 汉长安秦咸阳 城市的布局特点(图) 以宫廷为建构核心 以水系为骨

9、架(渭水) 象天思想,以天体观念来建 京畿一体的“大咸阳” 排水系统完善 市肆 居住区(什伍之制,闾里布置规整) 园林(皇帝专用的禁苑离宫) 规划特点 在总体规划结构上,基本上仍保持了早期咸阳城的传统,继续以渭北咸阳宫权充全盘规划结构的重心,此宫之南北中轴线,仍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 统一后的咸阳城市,实系由两部分所组成。 由于城市横跨渭河南北两岸,且以地势高亢之渭北区为主体,呈俯瞰全城之势。这种地理条件,确有利于运用天体规划观念,以展新姿,而示帝都之尊。 以广阔京畿为规划基础,又与运用天体规划观念巧妙相结合。 正是出于这种结合的要求,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险阻为

10、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咸阳规划重视发挥地形优势的传统,把城市规划结构更加合理的与地形紧密相结合。除以渭河作为规划结构中联系两大综合区的纽带外,并于高原地带建置宫廷区;地势较低的地带,分别划作手工业、商业及居住区。藉地势之高低错落,以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汉 长 安“览秦制,跨周法” 城市的布局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街道与居住区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般百姓“闾

11、里”)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陵邑 园林布局特点: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区域规划特点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特点: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总体规划的特点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

12、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的尊严特性。 5尽管长安城形制不规整,可是分区规划用地的划分,却仍有条不紊。整个分区规划系以安门大道为主轴线来安排的。 6长安城市总体规划,有进一步革新营国制度体系传统的尝试 第二节 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建设 三 国 至 南 北 朝 三国鼎立 魏:220266、曹丕、洛阳 蜀:221263、刘备、成都 吴:222280、孙权、建业 西晋的短暂统一 266316、司马炎、洛阳 东晋和十六国 东晋:317420、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少数民族割据政权 南朝和北朝 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建康、刘裕、陈后主 北朝:439581、北魏、东西魏、北齐周 背景 政治上的长期

13、分裂之至隋唐统一 经济上逐步走上鼎盛时期,尤其长江流域得到了发展 对外贸易有了新的多方位的拓展 城市发展和分布重心明显南移城市建设的特点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城市建设 曹魏邺城 北魏洛阳 唐长安 曹 魏 邺 城开创了中国城市的秩序性,在城建史上

14、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曹魏邺城城之形制与规模 (图下页) 建城背景 城市规模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道路系统 水系及园林 二、城市规划概况1邺城继承了前期封建社会综合运用城廓分工规划概念的传统,以建春门至金明门东西大道为基准线,大道北为政治活动区,南为经济活动区,在规划概念上,道北为城,南为廓,形成市南宫北的总体规划格局。 2城的总体布局,系采取营国制度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并遵循礼制规划秩序而设计的。 3以一组轴基准来筹划的。(文昌殿之中轴线主轴线、建春门金明门辅轴线) 4为适应当时群雄角逐的形势需求,邺城布局多着眼军事。 5曹邺宫廷区的布局确是别具一格,既考虑了汉代政府机构

15、体制的现实要求,又为发展营国制度传统作了新的尝试。 6城市道路采用传统的经纬涂制。 7.按各功能分区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了城市用地的分配 。减少宫廷用地,适当增加其他分区用地。三、规划特征1从权应变,富于创新,2讲求实效,不事夸张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四、意义1秩序性的建立,是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史上第一座初具礼制风格的中期城市。 2和汉代城市各类功能要素相互混杂的局面相比,邺城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实现了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3参考了营国制度,也考虑了实际需要。 邺城创造了尊卑有别的礼制风格和防卫严密的军事堡垒的有机结合,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转承作用。 北 魏 洛 阳营国制

16、度从北魏开始实行,直接影响唐长安一、城市建设特点:多重城墙 轴线 “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 采用封闭的里坊制集中市制; 道路成方格形二、规划分析 1秉承儒家礼制经典,规划洛都的改造重建,使洛都规划成为发扬华夏城市规划体系传统的表率,从而显示以洛都为象征的北魏王朝,是继承华夏统治正统的政权。2突出洛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职能。凭借洛都优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结合城市宏伟形象,藉以显示四方向往的京师气质,提高北魏对全国的号召力。3充分发挥洛阳经济地理优势,把洛都建成北魏最大的商业都会,承担国内与国际贸易枢纽任务,以推动北魏全境经济的发展。 三、规划方法 北魏洛都是继承营国制度并井田方格系统的传统

17、方法,进行规划的。 首先,规划运用这套方格网系统,布置经纬涂制之城市道路网,以方格网之主、辅轴线,即铜驼街和东阳门至西阳门大街,作为城市道路网的主、辅轴线。 其次,因方格网系统采取以“井”(即方一里)为基本网格,这就为规划各种分区用地,以及协调相关各区用地指标的比例,创造了条件, 利用方格网方法,协调城市各主要部分的比例关系,以保持城市轮廓的完美性。 四、洛都规划的成就及其影响 礼制布局轴线和严整里坊体系已结合的较为成熟。 标志着传统城市空间结构中礼制风格的基本成熟 六朝都城建康(建业) 隋 唐 长 安一、规划探讨1选址(图)2形制与规模 1)隋唐长安城外部轮廓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稍短。

18、2)长安城规模宏阔。3城市布局: 唐长安分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 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

19、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外廓 皇城 宫城 园林 街道、里坊、人口 市4、毁灭二、城市建设特点:1)方正的城市轮廓;2)多重城墙;3)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对称,宫城居中,对称布置,突出中轴线;4)左祖右社5)采用棋盘式路网,且道路很宽;6)采用封闭的里坊制度和集中市制;7)城市有良好的绿化环境第三章3节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 东京 临安 平江府 大都城市发展背景 本期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以至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农业 耕地面积扩大。 水利事业大发展。 推广优良稻种和扩大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 2)手工业 主要表现在采矿、冶炼、制瓷、纺织

20、、造纸和印刷、造船业等方面,并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3)商业 在商品流通上,开始产生了纸币(交子); 在政府财政收入上,开始在大小城市和大小城镇征收商税; 南北农村中,出现了许多定期的集市; 在城市中商业既突破了以前市的限制,商业可以随街布置;也突破时间限制,店主可以昼夜营业; 在商业和手工业中,行会组织增加。城市发展特点 1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犹在延续 2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 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 5核心城市(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

21、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城市建设特点1)都城建设方面,主体部分继续保持南北朝以来以宫城为中心的传统礼制和“前朝后寝”格局,但在城市坊市制和城厢制上已发生了重大变革。2)城市中出现了文化娱乐演出场所,称为瓦子、勾栏。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望火楼等消防报警系统。3)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大多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逐渐改变了隋唐时期城市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北宋东京 城市形态:三套方城,皇城居中。 皇城和外城都是不规则形状。宫城处于整个城区的几何中心,很规整。 中国古代城市的革命性进步市坊解体与街市的形成 城市布局特点三套方城,平面形状并不

22、规则方正;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其它一般道路和巷道也多呈方格形,也有部分丁字相交,在里城外,罗城内有几条斜街;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严格管理的里坊和集中的市肆;城内居住区仍分坊,但无坊门和坊墙,是开放式的,多在沿街店铺和贵族府邸后面建院落式住宅;有完善的下水系统和良好的绿化环境。 意义: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一次变革,北宋以前都是集中设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中市制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出现了沿街布置的市场,这对以前封闭沿街居民区的格局是一种打破,是由封闭的里坊制向街巷的转变时期。南宋临安城市形制 1)城市形状建成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的宽带形,状若腰鼓,俗称“

23、腰鼓城”2)城内只建有宫城和大城,而无皇城和内城3)宫城布局位置也不同,是偏于城市南端,外形也不规整。临安规划(一)改造概况(双重改造,即政治、经济,重在经济,) 政治上将地方建制市改为国都城,经济上商业都会建成全国商业中心。 (二)规划探讨 甲、总体布局 图 乙、分区及规划结构图 1为适应建都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奠都后对原杭州城市分区,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2由于地理特征,自隋代建置杭州城,即确立了此城南北长、东西狭的形制。城市主干道与主要河道平行,由南而北贯串全城,成为杭城规划的主轴线。 丙、城市商业网规划1商业网中功能分区,即“面”的配置问题。图 中心综合商业区(皇城北门和宁门杈子

24、外直到观桥) 官府商业区 (御街南段东侧,通江桥东西地段) 各种专业性商业区(按行业积聚而成行业街市,一是限于同行商贾交易的批发性的,另一为向一般消费者供销商品的零售性的。) 仓库区(集中设置自成一区或散设在各区内。) 临安规划2. 临安商业网中,“点”的配置问题。 所谓“点”,即各行业的基层供销点零售铺店,也就是商业网的基层网点。 采取特殊与一般,大型与小型区别对待的布点方式 : 大量特殊商品及大型、高档的服务行业“点”,主要都结集在中心综合性商业区。一般日常生活所需之普通商品以及中、小型服务行业的网点,则分布在居民坊巷,以保证市民生活基本要求。 交通要道处还建置瓦子,以供市民娱乐。城市空间

25、结构也有较大的发展: 一方面街市的分工进一步深化,出现了大量同行业店铺、货摊相对集中于一条街巷的专业化街市(称为“行”或“团”), 另一方面,礼制色彩突出的御街与商业性大街也开始较好的结合起来,并沿御街形成城南、城中、城北三个主要商业闹市区,反映了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进一步深入(图213)。临安规划丁、坊巷制居住区规划 开敞型的按街巷、分地段之聚居方式,替代了以往的按封闭型坊制聚居的方式 (内有商业点、学校) 戊、手工业区规划 官营手工作坊较集中,私营手工业作坊较分散。 巳、城市交通网规划 1临安城的形制为南北长、东西狭,加之地形起伏,河道纵横,所以城市道路布局不得不适应上述这些条件的

26、要求。总的看,临安城市道路网结构,基本上是按传统的经纬涂制而规划的。 2临安是水乡城市,故城市交通除上述道路网外,尚有水上交通网 。 临安规划庚、从临安城市规划特征,看城市规划制度的变革 1废除集中市制,建立包括各种商业行业及新型服务行业如酒楼、茶坊、瓦子与浴室所构成之覆盖全城商业网络体系,以改进城市商业布局。 2改革旧的封闭型坊制,以开敞型的按街巷、分地段组织聚居的坊巷制来规划城市居住区。 3临安已彻底打破了旧的市坊区分规划体制,吸取东京改革经验,按照城市发展新形势要求,进一步健全了市坊有机结合的新体制,以取代旧体制。 4改变旧的城市分区并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结构。 5为适应城市经济不断繁荣的形

27、势要求,临安规划采取发挥水乡城市航运优势,积极发展郊区卫星市镇,以合理解决城市扩展问题。 6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城市规划结构仍保持了“前朝后市”,或宫南市北的传统格局。 宋代平江府(苏州)平江城的布局平江图的重要价值元大都城的规划与建设 大都城城址的选择 有利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即现在的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古代东南一带有沼泽。西南接近太行山,地势较高,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东北及西北可通过南口及古北口的峡谷,通往蒙古高原及松辽大平原。地形雄伟险要,成为军事要地。 移动的主要原因:1)金朝的中都城在蒙古骑兵南下时被破坏了,而位于中都城东北郊金代所兴建的一座规模十分可观的离宫大宁宫,在元人入侵

28、时,由于位于郊外,幸得保全2)与东北郊有丰沛的水源有关 总体规划采取了如下一些主要措施: 1将宫城置于城南中央太液池之左,从礼制观念上,以最尊的方位来显示帝居之尊严。 2按“左祖右社”之制,于宫城之左,齐化门内建太庙;宫城之右,平则门内置社稷。 3宫前设中书省,宫左置御史台,枢密院,将象征国家行政、监察、军事三权的主要机构聚结于宫之外围,以示君主集权政体的特色。 4斜街是沿漕运终点积水潭而开辟的东西向交通要道。漕运航线既是南粮北调的水运要道,也是商品运输要道。 5宫城以北之城北地带,除布署主体综合商业区外,尚置有文教、地方行政、北中书省以及仓库等功能分区,余地则划为居民坊巷。 6大都采取市坊有

29、机结合规划体制及新的城市商业网与坊巷制,来规划城市商业区及居民区,并在总结两宋以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 分区规划 1.分区规划概况 分为宫廷区、宗庙区、社稷区、官署区、文教区,宗教活动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仓库区等。(图)2宫廷区规划 大都城宫廷区系由宫城、兴圣宫及隆福宫三部分所组成。宫城系帝居,即习称之“大内”。 3商业网规划 采取“点”、“面”,结合方式来布局的。 “点”,即散布各街道之各行业大小铺店,以及茶楼、酒馆等,它们形成商业网布局上一系列的基层网点,也是商业网行业纵向组织的基点。 “面”,系指综合性商业区、专业性行业街市及仓库区。 4坊巷规划 (图) (1 )力

30、求既能与市有机结合,便利居民生活;又要避免市肆喧闹,确保居住环境的安宁。 ( 2 )大都划全城为五十坊,这些坊是在城市主干道网划分的地域内,结合纵横交错的次干道,按地段而划分的。 ( 3 )坊均不建坊墙,而以干道为坊界。道上立坊门,悬挂坊额,以示一坊所辖之地段。这种坊门实即“坊表”,与旧制坊门判然有别。 (4 )按经纬涂制,于坊之地段内,沿南北向干道,开辟若干东西向的平行巷道,以为营建住宅之坊巷(胡同),致街与坊巷的配置。 ( 5 )住宅沿坊巷取南北向建置,而坊界街道两则,则广为建置各行业的基层铺店,以供街内坊巷住户日常生活之需,巷道内不再设商店,以保持宁静,且有利安全。 这样改进,既具有改革

31、后新型坊巷制的特色,又吸取了营国制度传统里制不为市干扰及形制规划的优点,使新型坊巷制居住区的规划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步,元大都规划的这一成就,对发展市坊有机结合新规划体制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大都城规划的特点1)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景物,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把北京的气候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地结合起来。2)继续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3)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4)宋代开始崩溃的坊、市制度进一步完善。第四节 明 清 时 期 城 市 建 设城市建设的特点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

32、所发展(北京)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明 南 京v 概况: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祖籍句容(属金陵地区),在元末农民起义的群雄逐鹿中,成为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力量。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下元大都,统一了中国,下昭“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朱元璋用21年时间修建了南京城, 1378年,朱元璋宣布废去北京,改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朱明王朝则是第一个立都江

33、南而完成统一大业的王朝。v 城市布局: 明代南京包括宫城、皇城、应天府城和外郭城。皇城环绕在宫城之外,京城按山川、江湖地理形势因地制宜而建,外郭利用丘陵岗阜的有利地势建造,墙体以构筑土墙为主。 宫城 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节朝觐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边一重,有御河环绕。 皇城:位于南京城的东部,是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以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王朝核心区域(只有“三法司”在太平门外),也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京城:京城按山川、江湖地理形势因地制宜而建,设有13坐城门,总共长33.7公里

34、,为世界之最。都设瓮城,其中聚宝、三山、通济三座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设防之坚,为历代仅见。 外廓:外郭全长号称180里,实际周长60公里,外郭利用丘陵岗阜的有利地势建造,墙体以构筑土墙为主,所以有“土城头”之俗称。外郭的建造,主要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明初设郭门16座,后又有所增减而成18座, 明南京城市建设特点:1、利用自然(江河、山川、丘陵)作为天然屏障,整个城市顺应自然自由布局,呈不规则形状。2、皇城、宫城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又加以发展,皇城、宫城布局方正3、宫城居皇城中,依从左祖右社,前朝后寝。明南京和明北京的关系中轴线: 外五龙桥 内五龙桥 1明南京:正阳门洪武门承天门

35、端门午门奉天门前朝三殿乾清门后寝三殿玄武门北安门 2 明北京: 外金水桥 内金水桥 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前三殿乾清门后寝三殿坤宁门玄武门地安门 宫城作为轴线,左祖右社 宫城区:午门-坤宁门皇城区:天安门地安门前朝三殿明北京: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南京: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寝三殿明北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明南京:乾清殿省躬殿坤宁宫虽然明南京和明北京所在地不同,但二者的宫城区和皇城区的空间点位关系以及布局手法却是一致的。明 北 京一、基本概况 1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并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因元人撤退,大都城北部人烟稀少。为巩固城防,特缩小城的规模,

36、放弃城北部分城区,在大都城北垣以南五里处另筑新垣,以为城之北垣。 2明成祖朱棣为抗击蒙古势力南侵,并进一步控制东北,决意将都城北迁。永乐元年,升北平为北京。 3明世宗嘉靖年间,为加强城防,又加建外廓。原拟环内城修筑,嗣因财力不济,仅筑南面,包内城之南,转抱东西两角楼,计长二十八里。计设七门,南三门,中为永定,左为左安,右为右安;东二门,南为广渠,北为东便;西二门,南为广宁,北为西便。从此北京城外轮廓为凸字形制。 4明改造元大都,除调整城址外,改造重点在宫廷区 5明初由于调整城址,北京城市亦渐向南发展。 6明北京除因调整城市发展方向,而致调整元大都城市商业网规划格局外,坊巷之布署,以及市坊有机结

37、合之方式,基本上均承元旧,并无甚大的变革。 二、城市布局1、中轴线: 外金水桥 内金水桥 永定门正阳门中华(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前三殿乾清门后寝三殿坤宁门景山、后花园玄武门地安门钟鼓楼午门坤宁门:紫禁城、宫城天安门地安门:皇城城郊设祭祀的坛庙,通过对称环绕的手法突出宫城的位置。2、布局分为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个以宫城为中心,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玄武门外建内市。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制宫城按前朝后寝布置:以乾清门(路门)为界,外为朝,内为寝,乾清宫为正寝。符合“前朝后寝”三、规划特点整个以宫城为中心宫城按前朝后寝布置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从外

38、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8公里的轴线,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闕直达三殿,延伸至景山和钟鼓楼)祖庙社稷郊坛里坊基本沿轴线对称布置。整个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 v 四、规划分析v 甲、总体规划 (图)v 1总的说,不仅保持了元大都规划所秉承之以宫为中心分区规划结构传统型式,而且由于调整城址,使宫之规划位置,更符合“择中立宫”之制要求。 v 2以宫之南北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之主轴线。 v 3整个城市实系由两大综合区所构成,本传统的城廓分工概念,以城充作政治活动综合区,除郊坛外,凡政治属性之各种功能分区,基本上均环宫聚集于此。以廓作为经济活动综合区。 v 4政治活动综合区之各种政治属性

39、的功能分区,以及环城各种郊坛,均视其礼制等级,结合方位尊卑,来厘订其规划位置。经济活动综合区按经济活动规律进行安排。 v 5就整个城市布局而言,由于宫居城在北,主体市居廓在南,恰恰与元大都布局相反,而致形成市南宫北的规划格局。 v 乙、分区规划v 继承传统的,以功能分区为基础,聚集若干同类属性功能分区而为综合区之两级分区制而规划的。 v I政治活动综合区v 此区以宫廷区为主体,凡具有政治属性之功能分区,如官署、官府府库、官府手工作坊、京卫卫所、权贵府邸以及文教等区,统纳入此区之内。 v 经济活动综合区 (图6-17) v 分析外廓内涵,除天坛及山川坛(地坛)及一些卫所营房所在之正南坊,可视为政

40、治活动综合区之延续外,其余各坊,基本上都属经济活动属性之功能分区,此中有手工作坊区、商业区和工商业者居住区,不过手工作坊多与商肆交错并存,只能据其主要内涵而定,很难截然划分。 丙、宫廷区规划(图6-18)第一,本营国制度择中立宫之制,展拓南城,以调整宫城的规划位置,使之得以处于全城最尊之中央方位,以突出宫城的核心地位。 第二,据营国制度“左祖右社”之制及宫廷区构成模式,调整宗庙和社稷的规划位置,与宫城前之外朝联成一体,构成宫前小区,以为宫城小区之前导,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宫廷区。 第三,改革旧皇城以太液池为规划核心的布局,将宫集中于宫城,以为皇城之核心。 第四,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宫

41、城的朝寝。前三殿为朝,后三殿作寝,再北则为后苑。 第五,由于南城拓展,仿明中都及明南京之制,将主要文武官署布置在皇城广场左右两侧,形成中央主要官署区,与宫联成一体,以显示君主专制政体之特色。 第六,将宫城中轴线向南北延伸。在南廓置天坛及山川坛,对称布列于轴线之东西两侧,而北则延及钟鼓楼。 第七,为强化中心区的地位,规划对中轴线上之城市空间组织,也作了精心安排。自南至北,利用城楼殿宇山楼等的高低错落。形成有节奏的起伏,丰富了中心轴的空间构图韵律,也突出了中心区在城市空间组织中的主导作用。v 丁、商业网规划 v 明北京城市商业网的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过程。 v 建都之初,为适应调整城址和城南

42、日益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调整商业网规模,压缩城北,扩展城南;另一方面则改革网的布局。v 专业性分区“行业街市”类型增多,综合性商业区规模日大,基层商业网点行业增多,网点分布密度也有所提高。促使北京商业网中“点”、“面”结合的组织愈加严密。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专题二 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1) 城市作为“人居环境”要求良好的外部自然条件 2)自然环境优越的古三河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 a. 夏代都城游移于伊、洛、河、济地区 b. 自然环境是商代都城频繁迁徙的重要考虑因素 3) 富庶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地区4 ) 春秋战国城市选址的环境意识 5 ) “

43、山水相连,封闭内向”是中国古代城市理想的外部环境模式 6) 自然环境陶冶影响深远 专 题三 风水与中国城市建设一、风水概述 :风水(又称堪舆),卜宅、相宅、图宅、阴阳、地理、风水、青囊、青乌等 它主张城市(建筑)布局方位要与命理相结合,并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对确定城市选址及至城市空间总体布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简介形势法和理气法形势法:五大要素:龙、砂、水、穴、向龙: 即山脉。 作用: 一、以山作为城市的依靠及“气脉”象征,能给居住者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凭藉; 二、在空间景观上以秀峰层集的山脉衬托城市,使城市天际远景有悦目的收束,进而在视觉上成为城市外部空间的统率者。砂: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城市后倚的“宋龙”呈隶从关系。 水:风水认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一、是水为血脉,能造就城市钟灵毓秀,生气发越 二、水可分界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和谐的环境围合; 三、水体形象如流动、弯环、动静皆可予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