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民间传说.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46849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3.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的民间传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美丽的民间传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美丽的民间传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美丽的民间传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美丽的民间传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丽的民间传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的民间传说.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信宜西江温泉的传说时间:2010-12-3 12:15:56 点击:268在信宜市郊北界西边,有一处能健身理疗治病的温泉,就是西江温泉,当地的老人称它为“美人泉”,说起这名称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西江一带风调雨顺,人们的收成好,日子过得称心如意。在江边有个年方二十的青年仔叫渔郎,他一脸帅气、熟识水性,靠捕鱼为生。有一年,渔郎救了一个在江边洗衣不慎落水的少女菁菁,感激的菁菁对他一见钟情,并约定第二年正月成亲。十七岁的菁菁出落得婀娜动人:皮肤像剥了壳的蛋白一样白嫩,腰肢如柳条一样柔软,五官长得细致动人,人们都说她是山里最美的那朵山稔花。不仅如此,她还是女红高手,纺织浆洗、

2、描龙绣凤无不出类拔萃。自从爱上渔郎后,菁菁最喜欢的便是和女伴们一块到江边洗衣,满怀喜悦地等待心上人渔郎唱着小调划着小船从江上过。她每天和村民们一同劳作,晚上还点着松脂灯织布、裁衣、绣花,日子过得忙碌但幸福。 就在那年腊月,菁菁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皮肤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红斑、丘疹、水疱,不但奇痒无比,还不时发冷发热。菁菁看着镜中变得丑陋无比的自己,伤心得整日以泪洗面,为了避免别人大惊小怪的眼光和流言蜚语,只好闭门不出。渔郎接连几日从江上过都不见菁菁美丽的倩影,既担心又想念,便决定去探望菁菁,没想到吃了闭门羹。渔郎听着屋内菁菁无助的抽噎声,心痛地发誓一定要想办法治好她的病。 渔郎变卖了家中的财物,带

3、上银两外出为菁菁寻医问药。渔郎把方圆百里的大夫都请遍了,祖传秘方也不知吃了多少,银两花光人也熬病了,菁菁却丝毫不见好转。菁菁看着为了自己而四处奔波的渔郎变得又黑又瘦,心疼不已。她流着泪对渔郎说:“渔郎,眼看我这病是好不了的了,你另找一个好姑娘成家吧!”渔郎坚毅地回答她:“无论你的病能不能治好,我娶你的心就像外面奔流的西江般永不改变!”话音刚落,菁菁便打开紧闭了数月的房门直扑向渔郎的怀由,两人相拥抱头痛哭。 第二天公鸡刚啼头一回,有病在身的渔郎不顾菁菁份挽留再一次出门找药,没想到刚走出没多远便晕倒在江边。西江上的巡水夜叉发现渔郎,便将此事禀告在西江上专保一方生灵平安的赤膊菩萨。赤膊菩萨见渔郎对菁

4、菁不离不弃真心相守的爱情感人肺腑,便施法术在渔郎的手背赐下十字真言:“舟停觅竹烟,人美凭泉浴。”当渔郎悠悠忽忽地醒来时发现手上的金字,连忙跑回家告诉菁菁。聪颖的菁菁一看这十字真言便晓得这是神谕,于是他俩二话不说便撑着船向西而行。突然,他们发现岸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林上有烟雾弥漫、水汽升腾,便将船靠岸沿着烟雾飘来的方向找去。没走多远便发现在一块巨大的岩石旁散布着几个泉眼,正源源不断地涌着泉水,在遍布砂石的地面上积起了一个大水坑,泉水清澈、气味芳香,那烟雾就是从这大坑里升腾起来的。菁菁和衣浸入滚烫的池水中,约摸过了两个时辰,她皮肤上的五疹、水疱便结了痂,再过一会,菁菁脸上的痂便脱落了,红肿也消

5、失了,她奇迹般地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渔郎见此情景便忍不住高兴地拉着菁菁的手在泉边又哭又笑、载歌载舞。 当人们得知菁菁浸泡过江边那滚烫的山泉后不但怪病痊愈还比患病以前更美后,就知道这山泉有治病健体美容的功效。从那时起,远近的人们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去那里用热山泉治病,既省钱又见效。为了纪念发现这药用温泉的渔郎和菁菁,人们不约而同地叫这热山泉为“美人泉”,从此,美人泉的动人传说便在民间广为流传。信宜公婆石的民间传说时间:2011-5-10 21:45:58 点击:327公婆石信宜市榕垌村有座大山,山顶上矗立着两块高达数十米的巨石,这就是当地有名的“公婆石”。提起“公婆石”,它还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哩!相

6、传很久以前,现今的云开大山原称云雾大山,有一年,一对携带儿女的夫妇从北方逃难到达此地。因见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林密枝繁,风景秀丽,便决定在此栖身度日。他们一家靠捕猎、采果为生,并把随身带来的一点谷种播下。夫妇俩勤勤恳恳,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这一年,风调雨顺,收成较好。但好景不长。远道而来的北方夫妻在深山定居的事,被当地县官知道了,即派差役传令他们:“按当地规定,每年向县上交纳山野味三百斤,野皮二百张。”这对北方夫妇一向是以耕种为活的,狩猎经验很少,一听每年要交贡这么多东西,丈夫不禁叹道:“老家要吃不要皮,这里要皮不要吃。”他的话正好被差役听到,抓住他就是两个耳光:“什么皮呀、吃呀!看你这儿

7、穷样,还会有什么好吃的?”他强忍着痛道:“老爷开恩,他们实在无法交贡这么多的山野味、野皮,不过家中还有点小米。”“快给我们试试!”差役们吃着煮煎的小米饭,觉得确实软口清香,便呈上给县太爷。县太爷吃后,也大加赞赏,并传令这里所有的百姓务必种植谷子,并要如期交纳。从此,云雾山区一带就广泛种起谷子来了。这就是现在云开山区一带称为“狗尾粟”和“黄粟”的作物。光阴似箭,又过了数载。这一年,云雾大山区连续数月出现雨雾遮天、日昏夜暗的罕见天气。播下的种子不萌芽,花草树木不知春。人们纷纷烧香拜神,求上天保佑旱日云开雾散。此时,北方夫妻俩便更是坐卧不安,每天一早就跑到峰顶观察气象,夜晚也难以安眠。一晚,丈夫躺着

8、床上,知道三更时分也未能入睡,朦胧中突然看见一位老态龙钟的长者,拄着手杖向他走来,神情严肃地说:“你想让这里的乡亲平安地度过这场灾难吗?”他说:“我日夜都想,但苦无良策,求长者指教。”长者摸了一下那垂至胸前的白胡子,语气坚定地说:“我现教你解除灾难一法,自明天起,你夫妻俩到这座山峰顶上,面朝东方,口中念:云开二字,连续用木柴烧七天大火,云雾就会自然散去,但是,那时你们二人也将会变成两块石人。”说完便升腾而去。丈夫醒来,告妻。两人苦思良久,决定为解救儿女后代及众人亲舍除灾。翌日清晨,他俩毅然辞别亲人及乡邻,来到山上按长者吩咐烧起火来,并不停地念起“云开”、“云开”烧呀烧呀,念呀念呀,一天、两天至

9、第七天,奇迹出现了:只见那浓雾滚滚的云雾山顿时云开雾散,阳关普照,霞光万道。然而,这对恩爱夫妻也随之化为两个石人,永久兀立在山顶上。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盛饭的木盆也变成了石头,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饭石”了。乡亲们深为这对舍己救人的夫妻的高尚品德所感动。为了世代不忘他俩给大家带来的恩德,便以他俩的夙愿“云开”为名,把云雾大山改为云开大山。信宜镇隆飘色在民间的精彩奇趣 信宜镇隆飘色称为粤西第一奇 信宜市镇隆飘色,可说是信宜市镇隆镇明珠飘色团文化遗产,信宜镇隆镇明珠飘色,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镇明珠飘色团去年一鸣惊人夺得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大赛金奖。是由刘天一团长和几位热心老人组成的民间团体,镇隆

10、飘色是粤西文化奇葩。 镇隆飘色粤西文化一一奇葩 十八人凌空“飞”起镇隆飘色奇奇在18个“小仙子”以大鹏展翅状散开在空中,有的挥动仙扇,有的挥舞鲜花,有的面含娇羞,有的面露微笑在6米的高空中,一头雄狮踏着彩球,犹如腾云驾雾般翩翩起舞,与“小仙子”们浑然一体,百色生辉,气势磅礴!这等奇景令路人目瞪口呆,纷纷驻足观看。难道是仙子下凡?当然不是,这是信宜镇隆明珠飘色团飘色大师“刘天一”的杰作,荣获全国艺术最高奖“山花奖”之一的欢乐神州。镇隆飘色每逢喜庆的日子巡游时,是乡间节庆上最精彩的民间奇趣,巧如天宫的节目。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张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

11、犹如腾云驾雾般,令人叹为观止。在镇隆镇,逢元宵等喜庆节日,一些四岁到十四岁的孩子,扮演成各式各样的人物造型,在高可逾人的空中飘然欲飞,下面则由成年人推着色台,辅以乐曲在街上巡游。特别奇妙的是,空中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在一根缨枪或剑尾上,或是根本没有立足点。有的角色还踏着活生生的动物在行进间手舞足蹈,给人们一种神秘感。每逢飘色巡游,街道两旁人头攒动,脚跟“打架”,争先一睹飘色的神秘色彩。如今,镇隆飘色已能制作大型18飘的高难度飘色,高度可达6米,宽至7米,堪称我国民间艺术一绝。 “屏”和“飘”需精挑细选飘色扮演“屏”和“飘”的小孩,必须长相俊美、体态轻盈方可入选。他们的服饰以所饰人物身份,所处朝代

12、为依据,用绫罗绸缎缝制而成,且讲求色彩艳丽。一次出色,一般要历时两个多小时,“屏”和“飘”被绑扎在色架上,晴天顶着烈日,雨天冒着雨淋,不但要耐劳、耐渴、耐冷,而且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成了高空表演动作。记者曾有这样的疑虑:“这些小孩在上面无遮无拦,掉下来怎么办?”刘天一告诉记者,其实,飘色巧妙的构造,在于它的平衡功夫,在巡游之前大人们都试坐过,承受数百斤重量都没问题,更何况是小孩。这么多年来,这个团从未出过事故。飘色扮演的儿童,虽然扮演“屏”和“飘”长时间的巡游都会很辛苦,但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入选。镇隆镇的村民都认为:“如我的孩子能被团中选中,说明我的孩子长得非常俊俏,有胆略有智慧,自

13、家脸上也占光。而且,在当地古时也有这样的传说,小孩扮过屏或飘的有助於胆量勇敢,聪明和伶俐,可健康成长,增强智力和通明力,还能祛病挡灾。” 飘在空中的传说及奥秘飘色究竟源于何时?据镇隆飘色大师刘天一介绍,飘色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但源于何时并不确切。据说,粤西一带,大概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时,当时由于禁演粤剧,粤剧艺人就想出了将粤剧某个片段制成造型,在元宵节时由人抬着巡游欢庆,并渐渐地流传下来。飘色的单位为“板”,每一板由色台、色心、色脚及色梗等部分组成。色台是一个长2米,宽1米,高0.8米的流动小舞台,承载着全色的所有重量,要三四人推。台上坐或立的人物造型叫“屏”,又称“色脚”;上面凌空而起的人

14、物造型叫“飘”,又称“色心”,由四至十四岁的儿童扮相。“屏”与“飘”由一条经过伪装的色梗连为一体,这些色梗隐藏在人物的手足之中或动物、刀枪剑戟的某个部位,绝不露出半点痕迹。每板飘色的“飘”立于剑鞘、竹尖、花卉、扇面与“屏”相配衬,组成一个造型精巧奇特,仪态优美,色彩艳丽而又天衣无缝的画面,令观者为之惊叹,一时难解其中之奥秘。飘色原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古典传统戏剧,如唐僧取经、桃源结义等,后来逐渐渗入舞蹈、杂技造型及效果渲染,并包容了思想性和教育性,如镇隆飘色中的荷花仙子、三味真火等都配以喷雾、喷火及喷水,造型逼真,装置奇妙;还有表达了人民美好愿望的吉星高照、花好月圆等,令观众扑朔迷离的同时又大鼓其

15、志。在信宜镇隆镇,每逢元宵便会举行飘色巡游,全村镇为之沸腾,在外乡亲都纷纷回乡庆祝,邻乡亲朋亦赶来凑热闹。飘色是一种活跃在民间的艺术,她丰富了乡间的娱乐文化,带来了民间故事的神奇与遐想,送来了祥和与欢乐。信宜市镇隆飘色十八人腾云驾雾翩翩起舞信宜镇隆飘色粤西第一奇 信宜市镇隆飘色,已能制作大型18儿童飘的高难度飘色,高度可达6米,宽至7米,堪称我国民间艺术一绝。 刘天一大师首创的18飘2006年10月5日,刘天一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艺术展演中,他带领着镇隆明珠飘色团,以两板色欢乐神州和龙马精神走上了广州番禺广场。刚上场,广场就成了一片喝彩的海洋:欢乐神州以

16、滚滚波浪中鲤鱼喷出水珠为起点,凌空飘起十八个神态各异的人物造型,飘体庞大,气势磅礴,表现了神州大地喜庆祥和的景致;龙马精神展现了栩栩如生的飘色造型:奔腾的马,腾飞的龙,展翅的凤凰,载着人凌空而飞,一派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景象在场的权威专家、评判一致认为,该节目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那次展演,他们获得了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这是继2005年在广东省首届飘色大赛夺金后又一次大奖!刘天一首创的18飘,震惊了中华民间艺术界,同时也更稳固了“镇隆飘色,粤西一绝”的地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刘天一从事飘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初,19岁的刘天一在老

17、艺人陈维才、冯英生及其父亲刘世民的指导下,开始参与飘色制作,并显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1985年,刘天一已独力担纲策划设计,并苦心巧制,为飘色进行了艺术包装,使元宵十几板飘色焕然一新。他还组织了一班热衷于民间艺术的飘色艺人,成立了镇隆明珠飘色团,至今已精心创作出200多板飘色,深受群众喜爱和好评。刘天一说,他对飘色的艺术灵感来自于“飘”,他认为“飘”就要像会飞似的凌空而飘,因此他的每一板飘色都要求有腾云驾雾的效果,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飘色飘在空中的彩色与传说镇隆飘色,作为一朵地方文化奇葩,与吴川飘色虽有同源,镇隆飘色在近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形成了自有的特色:色版艳丽,色心娇俏;造型独特,装置奇妙

18、;内容通俗,玲珑飘逸。其独特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造型,深为本土乡民喜爱。飘色的单位叫“版”,每一版由色柜、色心、色脚、色梗、色杠等部分组成。“色柜”是一个长153厘米,宽77厘米,高64厘米的流动小舞台,承载着全色的所有重量,要4至8人扛抬。台上坐或立的人物造型叫做“屏”,又叫色脚;上面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叫做“飘”,又叫色心,由三、四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扮相。扮演者要经过严格挑选,首先要长相俊美和体重适中,以便能凌空飘逸起来。“屏”与“飘”由一条经过伪装的“色梗”连为一体,“色梗”,即连接色脚支撑色心的工艺品,这些色梗隐藏在人物的手足之中或动物、刀枪剑戟的某个部位中,绝不露半点痕迹。每版飘色的“

19、飘”立于剑鞘、竹尖、花卉、扇面与“屏”相配衬,组成一个造型精巧奇特,仪态优美,艳丽而又天衣无缝的画面,令观者扑朔迷离,一时难解其中之奥秘。飘色巡游时,色仔被绑扎在色架上,不但要耐劳、耐渴,更不能随意活动。最辛苦和吃力的要数负责抬飘色的大汉,他们四、五个人一组抬或推重达二、三百斤的色架,巡游要走二小时的路程,还须步调协调,抬得有节奏,使“飘”与“屏”感到舒适,还有在飘色左右护驾开路的“保护神”,手持长杆、手疾眼快的将村巷的电线、树枝等拨开,让飘色顺利通过。飘色的内容,大多出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文学经典,如“嫦蛾奔月”,“穆桂英挂帅”、“木兰从军”、“智取宝扇”等,还有表达人民美好愿望的“吉星高

20、照”、“花好月圆”、“好年景”等。包容了艺术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让人看了受其益,鼓其志。每当节日飘色巡游,全村镇沸腾,在外乡亲纷纷回乡庆祝,邻乡亲朋亦赶来凑热闹。飘色是一支活跃的流动民间艺术团,带来了乡间的娱乐文化,带来了民间故事的神奇与遐想,带来了祥和与快乐 信宜飘色艺人刘天一民间艺人刘天一是信宜市镇隆镇新大街尾居民,少时读书不多,但蛮有艺术细胞。父亲刘世民是演木偶戏和巧制飘色的一代知名艺人,自小对天一言传身教。在父亲的影响下,刘天一对飘色艺术情有独钟。上世纪80年代初,19岁的刘天一开始参与装扮飘色活动,在老艺人的指导下,自1985年开始,对飘色艺术逐渐纯熟的刘天一已独力担纲策划设计,他苦

21、心巧制,使每年年宵的十大台飘色焕然一新,博得众人赞叹不绝。近年,他不惜花数万元购置戏服、色料、钢条、焊接和电器工具等大批材料,拥有了雄厚的家档,还成立了“镇隆明珠飘色团”。刘天一善于博采精华,他不断到外地观摩学习并加以独创,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所策划设计出来的立体景物,运用现代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手法,造型栩栩如生,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每版飘色的色心和色脚的扮相、服装都要依色版故事而设计,所以,每版飘色都体现了精湛的民间艺术。刘天一说:“飘色做出来是给人看的,给人评论的,要做得逼真,才不能让人见笑。”对每一件造型,他都花费无数心血,每件都自己手工打造,有时,一件造型要花上几个月时间。而各种服装的

22、缝制,也全是他的妻子的针线活,力求整个造型天衣无缝。飘色的色梗设计锻造十分重要,既影响到飘色整体的美观,又要十分重视其安全性,对此刘天一花了不少心机,他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的力学原理,巧妙设计。他做的飘色景物空间范围可高达48米,宽至5米开外,最多一台飘色可容13个人,气势宏大,令人叹为观止。刘天一独特的飘色艺术引来不少地方慕名诚邀,高州分界、谢鸡、南塘、大井以至广西的北流等地元宵或节庆都有过镇隆飘色的巡演,所到之处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刘天一说: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把镇隆飘色艺术发扬出去,让全省、全国、全世界知道信宜有这种艺术,镇隆飘色可以名扬四海。”信宜镇隆飘色粤西第一奇 信宜镇隆飘色粤西第

23、一奇3民间故事:信宜子母涧时间:2011-5-11 12:21:15 点击:195在信宜市朱砂白土与双砥两地交界处,有个风水优美的地方叫子母涧。过去当人们步至涧头时,会突然闻到一股蒜头的芳香,故又名香蒜涧。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叫叶氏,儿子取名阿牛,相依为命过活。家境虽穷,叶氏却很疼爱儿子。每当阿牛要上山砍柴或下田干活,叶氏总爱追出门去叮嘱儿子早去早回。当儿子一踏进门槛,叶氏便把事先热好的粥水、山芋端出来,生怕饿坏了自己的儿子。阿牛也很孝敬母亲,每次外出卖完山货,总要给母亲买回点吃的用的。一天叶氏突然病了,阿牛急得四出寻医采药,只要有人说哪种中草药能治好他母亲

24、的病,阿牛总会想方设法把它弄到手。他一有空闲,便守候在母亲的身边,问寒问暖,一会儿喂粥,一会儿喂药,极尽孝心,一天晚上,他突然在母亲的床边打起了瞌睡,梦见一位须发银白的老人,拿着一株百合(本地人叫石蒜)徐徐来到他跟前,叫他把这药煲给母亲吃,病便会很快痊愈。阿牛一觉醒来,便把梦高高兴兴告诉给母亲听。叶氏听了儿子的话,身体顿时也感到舒服了许多。第二天一早,阿牛果然发现在对面的石壁上有一朵晶莹洁白的百合花。也许是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涤吧,那花朵开得璀璨夺目,足有大碗口那么大。阿牛见状喜出望外,立刻转入屋内,告知母亲一声,带上工具,越过溪涧,攀到石壁上去了。当他刚把百合挖起,却发现山洪越来越大,想起病卧在

25、床的母亲,便急急下崖,不料踩着苔藓一滑,跌下了深涧,被洪水冲走了。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营救,有的沿涧跟寻,有的在下游拦洪打捞。但无情的山洪早已夺去了阿牛的性命。病重的叶氏得知这个噩耗,痛切心肝,一下子断了气。乡亲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把叶氏埋葬好,把门锁上。久而久之,这间破茅屋也崩烂了,一些破破烂烂的缸缸瓮瓮也随之滚下石涧去了。至今那石上还留下石升、石斗、水缸窝。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叶氏,便把她门前那个深湾,取名阿婆湾。过去在阿婆湾里有一块露出水面的石头,俨若一头水牛卧在水里。传说,当年的阿牛就是被山洪冲下这深湾的。在阿婆湾底下,过去有个石闸,河水多年来一直从闸底下通过。这块“牛石”,据

26、说就是阿牛的化身。凉粉草名词的来由(民间传说)广东信宜鲜凉粉也被当地人直称叫作凉粉草,大概是我们祖宗对自然的崇拜吧,或更多的是出于对发现凉粉这种食物的先人敬意吧!凉粉草的发现,是古代饥荒所迫, 传说明末时兵荒马乱,有一户梁姓人家避乱逃到信宜水口双狮墟,所带口粮早已食尽绝,梁家从附近人家讨得大米半升,但一家十多口人,杯水车薪,主家的小婶无计可施,拖着饥饿劳累的身子,在路边小山坡的一草丛旁坐下流泪,不想饥饿难忍,随手拔了一把野草就往嘴里塞,嚼着嚼着发现野草汁液淡甘,带有胶性,一时饥渴尽消,精神了起来,梁婶知道这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草,便有了主意, 她采摘了一大捆野草回来,把讨来的半升大米泡软,到附近一

27、人家借用磨石,把采来的野草与大米一齐磨成了浆,准备煮成糊糊分给家人食用.等煮熟后,梁婶怕家人问这是什么糊糊,自己不好答,便把煮好的糊糊藏到小溪的石隙中,自己又回到采草的地方,拔了几根去借用磨石家问.不想别人也不知这草叫什么名字,只说了一声:梁婶!摇摇头走了.梁婶是外地人,初到贵境也不便深问下去,以为梁婶就是这种草名字,便记了下来. 当梁婶回到小溪的石隙中取出糊糊时,奇迹发生了,那盆糊糊受溪水浸泡,竟然凝结成碧绿的冻状糕样,梁婶用勺挑出一块尝尝,发现该糕清香可囗,便拿去给家人食用,家人问这糕名字时,梁婶用她那外地口音说:这是凉粉!于时粉这名字就传开了,因为凉粉这种冻糕是用草做的,就干脆把凉粉糕称

28、作凉粉草,以示对梁婶的区别,后来梁家因发明了凉粉这种食物,得以谋生手艺,就在水囗双狮墟定居下来. 据查,信宜是凉粉草的主要野生原产地,凉粉草生于坡地、沟谷的小杂草丛中。明末清初,当地人引种田头菜地,农闲时制作凉粉食用,他们用新鲜的凉粉草加以番薯叶和少量的大米,磨成稀浆,再把这种混合物煮成糊状,冷却成糕.充作食粮. 信宜凉粉草以暑天可防暑解渴,又能充饥而深受当地农民所喜爱,大暑小暑家家户户必备.凉粉草成为当地的一种风味特色食品, 随着人囗的迁移或流动,信宜凉粉草随之被引种散布阳春容县陆川梧州各地,40年代时由信宜引入台山冲蒌白岗,后又在广东广西各地广为种殖.返回列表 查看: 692|回复: 4

29、转贴信宜大仁山八仙岭的来由大仁山又名“仙人岭”,这个动听名字的来由缘于民间关于八仙仙人曹国舅的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八仙中的曹国舅误食了荤,不能成正果。其他七仙都是曹国舅的好友,为帮曹国舅修成正果,便同到南方修行,走遍万水千山。一天,他们来到大仁山,见该山清静幽雅,山青水秀,奇峰异洞,是修行的好去处,七仙留下陪曹国舅修行。 曹国舅腹内有秽物,成仙心切,因而剖腹去秽。把小肠丢在山下的右边变成蛇,把大肠丢在左边变成龟,使大仁山脚下有龟蛇两山,而胃丢在中间变成贵窑坡(形似胃)。当地庶民叫它宝坡。这里山地肥沃,种瓜成瓜,种豆得豆,不愧为一块宝地。 曹国舅来南方,因未成正果,不能腾云驾雾,只能骑马南下,

30、吕洞宾骑狮,何仙姑骑鹰相随。修道期间,曹国舅无心骑马,马偷偷跑下山到周埇食禾,当地庶民上山告状,曹国舅道:“蘖畜何以伤害庶民利益?”把马一指,变为座山,不能再动。即现在的马鞍山,马头在周埇,屁股在丰埇,所以有“食周埇屙埇丰埇,周埇穷丰埇富”之说。 吕洞宾的狮子也管的不周,去西边捕捉动物。这样下去,造成山上动物有灭绝的可能,土地公告知吕洞宾,因他对动物历有侧隐之心,他把狮子一指,变为现在的六背岭,形似狮子,使动物有更多栖身之地。为此,大仁山形成了左马右狮,脚踏龟蛇的景象,甚为壮观。 铁拐李从泰山带来一对金鸡在山上饲养,金鸡是食谷屙金,食米屙银的宝物。何仙姑坐骑雁鹰,在山顶对金鸡俯视眈眈,铁拐李不

31、放心,因而,施法把鹰定在山顶。后来再无法飞起。现在无论远观还是近望,都像个大鹰蹲在山顶向山下俯视,栩栩如生,异常壮观,这就是“雁鹰鼻”胜景。(各景点详细说明请看“大仁山*风光介绍”) 八仙闲坐无事,铁拐李对吕洞宾道:“此山石多泥少,馔方,丙午方空虚,有贵无富,仙兄能否补上?”吕洞宾道:“这有何难”!即从百宝袋中取出一捧黑土向山上撒去,上轻下重,所以有现在的二座岭,上山有一层黑土。双手又从百宝袋中取出两捧黄土,左手向馔方一拍,起了个黄盘岭,右手向丙午方一拍,起了个高山顶。又名进宝岭。细心品位两岭,五指尤为清晰。 铁拐李问何仙姑:“山下盘地,土地肥沃,为何人烟稀少?”何仙姑道:“因为原始山林沼气太

32、大,庶民水土不服,多为半路夭折”。铁拐李道:“请仙姑想法补救。”仙姑道:“懂尊仙兄意旨”。即化成仙姑,到山下大村,托木盘到井边洗面,把面盘底去掉,把盘放下井底。从此,该井水清如镜,庶民健康,邻近数村都到该井挑水饮用。从此,山下人畜兴旺,这口古井至今尚保存完好。后来有人把井水抽干,拿起木盘,结果井水黑色,臭不能闻,再把木盘放回井中,又恢复为水清如镜。 所以,大仁山被仙人们又增又补,古迹累累,甚为神奇。在这山上,当地庶民常见仙人出没。有感仙人恩德,便把此山命名为“仙人岭”。在山上建八仙庙,敬奉八仙,千百年来香火不断。) s& N% R0 y4 F2 Z0 R印石的传说古时候,有个放羊老阿公,人们叫

33、他做羊公,他天天放羊上山。当时平塘山坑垌下到处都是石头,耕种十分不便,老百姓怨声载道,羊公听多了,心里十分难过,决心搬掉这些石头。可是,这么多石头,凭自己一双手怎能搬掉呢?一天,羊公放牧上山,他躺在一株乌榄树下歇息,朦胧间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位大仙,羊公便将情况一禀报,并道出自己的决心,几经恳求,感动了大仙。大仙叫他到三叉须去找一位骑白马的大仙,助一臂之力。后来羊公把羊卖掉,得来盘缠,便上山去寻白马大仙,找呀找,涉过六六三十六条河,爬过七七四十九座山,找了八八六十四天。走得他精疲力竭,终于去到大湾村的三叉顶,找到白马大仙。 白马大仙见羊公有助民之心,便把一条马鞭交给他,并进行一番授意。羊公接过马

34、鞭,刚要叩头道谢,白马大仙骑着一匹白马一闪使钻入一座山峰。后来,人们把这座山起名叫白马岭,流传至今。 羊公回来之后,就按白马仙人的教授进行作法三天三夜。然后挥起马鞭便满山遍野去赶石头,把所有石头赶着走了,准备赶到东海去,路过官府门前,羊公愤然而起,连抽三个响鞭,竞把官府的官印和门前石狮、石象一齐赶走。 羊公一路顺风,来到林垌河口忽然从山上飘来一团薄雾,羊公感到一阵眼花瞭乱,他擦了擦眼,才看清迎面走来一位妇女,羊公看不清河上石头,便问道:“大嫂,你见找赶的那群羊没有?”由于这位妇女怀孕,邪气上冲,法术没有掩住她眼。在她看来河上走的是石头而不是羊。她照直说:“那有羊,只见一河石头往下走。” 就这一

35、句话,揭穿了羊公的“天机”。顿时天雷大响,石头聚在河里不走了。石印立在河中,石狮、石象便浮成两座山头。成为今日石印径的奇景。 祭公潭传说很久以前,石印径一带风景宜人,五谷丰登,老百姓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只山妖精,盘踞石印山之后,常常兴风作怪,时风时雨,不仅使五谷连年歉收,还给百姓带来不少病痛,搞得上村下寨很不安宁。 村里有个懂点武艺,叫做祭公的人,不忍目睹这般惨景。横下一条心,誓要斩除山妖精,为百姓消灾除害。祭公怕敌不过山妖精,便到罗定、阳江一带拜师学艺,经过数月肯心苦练,己把功夫磨得炉火纯青了,祭公便磨利长矛,来到石印山寻妖决战。山妖精从来未遇过对手,这次也没把祭公放在

36、眼里,他挥动三叉刀,杀将过来,祭公迎战,左右开弓,杀得尘土飞扬,拼了七七四十九个回合,也不分胜负。山妖精喝了一口神仙水,顿觉力量大增,又冲祭公杀过来,两人厮杀在一起,祭公不慎,失手被山妖精砍伤肩肿,鲜血直流。祭公毫不畏惧,把从师傅那里学来的“钻天矛”拿出来,一矛刺中山妖精的心脏。山妖精垂死挣扎,也拿出绝活“五雷盖地”,重重一拳把祭公头胪打碎,打沉到一个深潭里。山妖精受了重伤,不敢再在石印山盘踞了,只好带伤回南山。 再说祭公用尽力气挣扎起来,当他浮出水而时,看见山妖精逃走,这才想起口袋里有个暗器,便取来朝山妖精掷去。正中山妖精的头部,山妖精跌倒下地再也爬不起来了。顷刻间化为一座石山。那就是厚洞村

37、梅洞村自然村的石人山。而祭公再次沉下潭便也起不来了。后来人们为纪多这位驱妖功臣,便将深潭起名为“祭公潭”。 再说山妖精身死而心不死,在石人山上长出一个人头石(挂在峭壁,酷似人头,十分逼真),这个石人头经常咒骂祭公,还继续兴妖作怪,见了路人乱喊乱叫,尤其是见有新娘过路更加疯狂,并喷出妖气,使新娘在轿里坐不住,要下来步行而过。祭公死后上了西天,他知道后非常气愤,便找玉皇大帝告状。玉皇大帝便叫南天门把守五雷下凡来查处。五雷下凡时,正遇上漫天大雾,看不清楚,把雷斧劈偏了。只劈中对面村庄的一尊石山,后来人们就叫那里为“雷打石”。五雷再挥起第二斧,才劈中石人头,把它的下唇打崩,牙齿一飞,飞到北南村大坪岭山

38、上,后来人们管叫那里为“石牙头”。石人头从此再也不叫喊了。如今石人头、雷打石仍在。 鸡血麻传说过去石印峡谷林木参天,山泉叮咚。狮山有一条鸡血麻藤凌空伸到象山顶,成为两山之间空中通道,人们可以攀住这条数丈宽的鸡血麻来回于两山,打柴、狞猎都十分方便。 有个财主听信风水先生胡言,说这条鸡血麻牵住狮象,村里人无法发达。他便派人上山去把它砍掉。长工上山足足砍了一天,才把鸡血麻断一半。当第二天上山再砍时,鸡血麻却生了回来。一连数天,长工都没法把鸡血麻砍断,财主便多派数十人上山,日夜轮流砍,可是怎么也砍不断。砍到第十天,山神便偷偷发笑:这班笨猪,用斧怎样砍断鸡血麻,怕就怕两头拉。”恰巧这话被长工听清楚,他便

39、回来学给财主听,财主想来想去,突然楞然大悟、这两头拉不就是锯么? 第三天,财主叫长工打一把大铁锯,派去两人一拉,结果把鸡血麻锯断了,鸡血麻跌下石印河,断口流出红色液汁,泡得河水泛红了三天三夜,一直流到肇庆河水还是红色。湘妃竹的传说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饭吃不好,觉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害解难,惩治恶龙。 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身为帝妃,但她们深受尧舜的影响和教诲,并不贪图享乐,而

40、总是在关心着百姓的疾苦。她们对舜的这次远离家门,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为了给湘江的百姓解除灾难和痛苦,她们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离愁别绪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恶龙、凯旋的喜讯,日夜为他祈祷,早日胜利归来。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燕子来去了几回,花开花落了几度,舜帝依然杳无音信,她们担心了。娥皇说:“莫非他被恶龙所伤,还是病倒他乡?”女英说:“莫非他途中遇险,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她们二人思前想后,与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讯,见不到归人,还不如前去寻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们终于来到了九

41、嶷山。她们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这便是舜帝的坟墓,他老人家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斩除了九条恶龙,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鞠躬尽瘁,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为他修了这座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它们朝朝夕夕地到南

42、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难过极了,二人抱头痛哭起来。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们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泪来,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寒食节的传说明寒食节传说:介子推割肉奉君 亡命绵山(图) 介之推是春秋时晋国的臣子,出生

43、于今山西省夏县裴介村。他性情耿直,仗义好强,文武兼备,胆识过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孝子。由于他焚身于介休绵山,因此,在晋中一带,均留下不少使人们常加赞颂的故事。 割肉献君 古时候,山西称为晋国,晋国的皇上有个小老婆,想让她生的儿子接位,便定计要害死正宫娘娘的儿子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后,在介之推等忠臣的保护下,连夜偷偷地离开京城,避难去了。 他们走了很多国家,有的国家因怕晋国报复,不敢收留。在这种情况下,跟随他的人中有一个动摇了。一天除上,这个人把他们的金银财宝统统偷上逃跑了。 第二天,他们要买吃的没有钱,去讨吃吧,又放不下 架子 ,只好饿着肚子走路。快到黄昏的时候,他们走到一座前不接村、后不接店

44、的山下,实在饿得连一步也不能走了,大家只好采摘一些野菜填饱肚皮。可是重耳平时吃得都是山珍海味,这野菜怎么能咽得下去? 看到这种情况,介之推心想:我们在外头受苦受罪,为的就是保重耳将来回晋国当皇上,他要是饿死了,晋国也就完蛋了!于是他悄悄躲开众人,用刀子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大块,给重耳熬成肉汤。当重耳美美地喝完肉汤后,才听其他人说是介之推割上自己的肉献给他吃的,重耳非常感动,一再向介之推说将来忘不了他,要重重谢他。 子母柏 重耳在外面跑了十九年,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打回了晋国,当了皇上,当时就叫晋文公。晋文公把跟随他在外边跑了多年、受了很多罪的人都按功劳大小封了官,行了赏,唯独把个介之推忘得一千

45、二净。 介之推再不愿意见到这种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忘恩负义的人,便和他的老母亲一同进入绵山,他在山上修了草房子,一面砍柴,一面开荒种地,生活过得平平稳稳。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众人评,人们对晋文公忘记了介之推的事很生气,这个也说,那个也道,越传越远,越说越多,后来便慢慢地传到晋文公重耳的耳朵里。重耳为了堵大家的嘴、遮大家的眼,便下了一道圣旨,要亲自上绵山去请介之推下山。 晋文公带领随从人员来到绵山,只见山高林多,便派人在山上呼唤,很久都不见介之推出来。有人对重耳说:“介之推是个大孝子,您不如放火烧山,火势一厉害,他必定会背上他妈出山避火。”晋文公一听很有道理,便下令烧山。

46、当时正是春季,风刮得很大,火越烧越旺,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不见介之推出山。原来介之推一心不愿再见重耳,起初他背着老母避火,但跑了多少地方也躲不过,最后他便和老母相互抱住,在一棵大树下被火烧死了。 至今在介之推祠前还留有相互抱在一起的两棵古柏树,传说这就是介之推娘俩被烧死的地方,两棵互抱的古柏树就是他们的化身,人们恭敬地称它为“子母柏”。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

47、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 面粉 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足下”的出处 晋文公重耳本来是想堵住人们的闲话,迷惑众人的眼睛,结果一放火烧山,却把介之推母子活活地烧死,反而做了一场公公背儿媳妇过河-出力不讨好的事。后来他想,无论如何得想一个好办法补补这个亏空,于是,他便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烧过的木头拾了几块,回去把它做成木屐(鞋),穿上以后一走就有声音,表示他不忘介之推。 从此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