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教育学院戴加平西宁zjsp57163com.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0230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PPT 页数:150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嘉兴教育学院戴加平西宁zjsp57163com.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浙江嘉兴教育学院戴加平西宁zjsp57163com.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浙江嘉兴教育学院戴加平西宁zjsp57163com.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浙江嘉兴教育学院戴加平西宁zjsp57163com.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浙江嘉兴教育学院戴加平西宁zjsp57163com.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嘉兴教育学院戴加平西宁zjsp57163com.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嘉兴教育学院戴加平西宁zjsp57163com.ppt(1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浙江 嘉兴教育学院 戴加平 2012.9 西宁 ,以专业眼光解读 课程标准及其条目,课程标准的地位,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历史课程标准的地位,历史课程目标是选择历史课程内容、展开历史课程实践以及评价历史课程的依据。内容标准并不是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或者规定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而是指明这些知识点所包含、反映、支持的历史课程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 工作组组长钟启泉,1课程标准及其条目没有明确说明的 2课程标准条目准确地说明了的 3有明确的条目,但内涵不明确的 4有明确的条目,但学术界争议较大

2、 5有明确的条目,是政治决定的结果 6条目自身具有本源性缺陷,六年新课程实验遭遇的现行历史 课程标准及其条目的若干情况,案例1: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课标: 没有明确要求分析古代中国社会性质, 也没有明确指出古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一、课程标准及其条目没有明确说明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案例1

3、: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中国古代社会经历过哪些主要的社会形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新课标没有给出明确结论。,课标:没有明确要求分析古代中国社会性质,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四种版本因其主编者的学术观点不同,对新课标的解读结论不同,进而导致编写指导思想的不同,各版教科书对古代中国社会形态及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这一重大问题的描述呈现明显差异。,如何认识古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人教版的处理方式,仍按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观点解释古代中国社会性质,认为中国古代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因此认为“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在第2课的导论中明确提出,“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

4、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岳麓版的处理方式,以中华政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为主线,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单元主题,放弃了五种社会形态说,把中国古代社会大体分为“封邦建国”和“中央集权”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加以叙述,没有出现 “奴隶制” “封建制度” 等概念。,人民版的处理方式,依据文明史范式并汲取当代中国史学界的学术成果,完全回避了 “五种社会形态说”,不再将 “奴隶社会” 与 “封建社会”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加以叙述,因此在古代史的叙述中没有出现 “奴隶制” “封建制度” 等概念。,高校教材动态,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决定组织编写两

5、部新的中国通史教材,其中由北大张岂之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历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复旦姜义华主编的五卷本中国通史教程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部供高校选用的教材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问题上,均没有沿用 “五种社会形态说” ,而是根据中国文明演进所特有的历程作出了新的划分。,樊树志在20世纪九十年代写成并出版的国史概要,在阐述中国古代史时不再以三种社会形态的演变为基本线索,而是以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为主线。,张传玺、严文明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同样是以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为主线,将从先秦到辛亥革命的中华近五千年历史分为四期,并从物质、政治、精神三个领

6、域加以考察与叙述。,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 樊树志:国史概要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张荫麟:中国史纲 钱 穆:秦汉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柏 杨:中国人史纲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康拉德 希诺考尔:中国文明史 ,学术界观点:封建社会问题,一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二中国 “封建社会” 的起源及概念错位,三中国古代社会有过 “封建社会” 吗?,四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及历史 分期,名作推荐:冯天瑜“封建”论考,本书在确认“封建”本义与西义的基础上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化轨迹,从概念的历时性演绎及中外对接过程中揭示“封建”泛化的社会文化因缘,并提出一种改良设想的现代泛化封建观。这对于正确认识和构筑

7、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而作者对学术术语创制和概念清理方面的研究亦多有创意。,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第一,非血缘的、非强有力的国家权力支配的社会。,第二,庄园制,是封建制的基础。,第三,尚武的武士等级是统治阶级。,第四,领主附庸关系中的原始契约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 及概念错位,中国先秦即出现 “封建” 字眼,实为 “封邦建国” 的简称。分封之意,是让王族亲戚子弟率领族人到各地建立武装据点,解决幅员辽阔的国土安全问题,分封的原则是血缘关系,所谓 “亲亲建国”。,严复在译著社会通诠中第一次将feudalism译为 “封建制”,从而将西欧的feudalism与中国的传统社会完全对

8、应起来,不仅包括先秦时代,也包括秦代至清代。,中国古代社会有过“封建社会”吗,西欧 Feudalism 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只属于欧洲;中国的先秦是封建制,唯其符合中文 “封建” 之本义;秦代至清代是皇权 ZHUAN 制制度。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谁也不能涵盖谁,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应简单地混为一谈。,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 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史学界的主导观点已不再把自原始人群出现到明清这几百万年间的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三大历史阶段,而是将其划分为史前时代(其时间段大体与过去的原始社会相当)、文明的起源(其时间段大体相当于夏、商两代)

9、和农耕文明时代(其时间段起自西周,结束于鸦片战争前)三个历史阶段。,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 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对农耕时代的中国历史进程,学者们不再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基本线索构建学科体系,即不再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视为奴隶社会,不再将从战国开始的中国社会发展史视为封建社会,而是将从西周到明清这长达三千年的历史时期一并放在“农耕文明”这一文明进程中进行考察。不少学者以秦的统一为标志,将这一历史时期划为两个阶段:西周到战国为“邦(王)国时代”,秦至清则为“帝国时代”。,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态及历史分期,史前时代: 相当于原始社会,文明的起源:相当于夏、商两代,农耕文明时代,邦国时代:西周到战国,帝国时代

10、:秦至清,工业文明时代,明、清开始,认识古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价值 ?,人类历史发展是多途径的,中国有自己的道路过去、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可能是这样。 只有生产力发展水平才是人类无法跨越的必经过程:采集和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是全人类必须经历的,谁也无法跨越。,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课标:没有明确要求分析古代中国社会性质,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选择:按文明史等范式解释中国古代 社会的文明发展状况。,案例2:多元史观问题,课标: 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没有明确提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概念。,一、课程标准及其条目没有明确说明的,运用多元史学范式

11、解释历史,革命史范式 现代化范式 全球史范式(整体史范式) 社会史范式 文明史范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19世纪晚期:史界革命,20世纪上半期:第二次史学革命,20世纪末至今:第三次史学革命,新视角,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史学界悄然发生了一场新“史学革命”,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学者们开始用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史学范式来解释历史现象,革命史观不再定于一尊。目前,新“史学革命”的成果已开始转化为国家意志。,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时代,中国社会之转型,中国共产党之转型,中国教育之转型,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

1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历史学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历史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人们日益重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研究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人类文明史中,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这一趋势在高等教育中已经蔚然成风。2004年历史试题凸现了这一特点。,2004年高考评价报告 04年12月22日中国教育报,从文明演进角度研究历史 已转化为国家意志, 初、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高考考纲, 高考试卷,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 发展的总纲。,刘宗绪: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为什么要用文明演进史 取代五种社会形态更替说,五种社会形态说是斯大林的观点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五种社会形态更替说只具有特

13、殊性,不具有普遍意义;,五种社会形态说不适合中国社会实际进程;,文明史能更准确地反映人类历史的进程与概貌。,马克思从未把“五种社会形态更替”视为普遍规律;,二、课程标准条目准确地说明了的,案例3:美国1787年宪法,课程标准,说出(识记)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应用)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应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1787年宪法,一、新生美国的窘境(背景),1、经济: 2、财政: 3、安全:,处于内忧外患中,对外贸易被动,无力偿还巨额债务,为什么,“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在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低

14、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于1787,一、新生美国的窘境(背景),1、经济: 2、财政: 3、安全:,处于内忧外患中,对外贸易被动,无力偿还巨额债务,为什么,松散的“邦联“体制,二、1787年宪法,1、制定时间、地点: 2、内容: 3、特点: 4、评价:,(1)确立联邦制,1787年费城,(1)权力的平衡与制约,(2)体现民主因素,(2)政府的权力构建,三、1787年宪法的实施及影响,1、实施,2、影响,有人认为联邦宪法堪称资本主义法律的典范,也有人认为这部宪法不过如此。那么你的看法呢?,思考:,先进性 : (1)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

15、2)“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 (3)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总统,国王,选民选举,世袭,任期制,终身制,有,无,总统,首相,总统任命,议会产生,总统,(议会)内阁,不同点,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权力分配采用三权分立原则,两党轮流执政,议会(国会)实行两院制。,相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说课,教材取舍,教材四目:年轻美国的窘境(课内阅读)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从“邦联”到“联邦” 两党制的雏形(课外阅读),处理:年轻美国的窘境是1787年宪法出 台的背景

16、,由学生课内阅读概括出年轻美国的遇到了哪些问题。,感受1787年宪法中“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教学重点,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教学突出:为什么要制约权力? 怎么来制约权力?,教学难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学突破:北美可以说是英国的“儿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学流程,1、导入:自由女神像自由,2、学生活动:为年轻美国看病、开方,4、阅读从“邦联”到“联邦”概括1787年宪法的联邦制的实际效果。,3、师生共同学习:美国开国者们的方案.引用史料、教师站在各方的立场上提出问题,请学生根据书本来回答并理解。引导学生

17、列表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教学流程说明,学生活动:为年轻美国看病、开药方。 具体设计:美利坚合众国宣布独立后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阅读课本概括出实行邦联的年轻美国遇到了哪些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意图:先有所思考再看1787年宪法,更深地理解“制约权力,平衡利益”;更好地感受“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松散邦联的弊端,松散的邦联无法维系国家的稳定秩序,保障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削弱了竞争力。,邦联的弊端要求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 强有力政府容易发展为专制政府,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探讨: 如何解读课程标准?,一

18、是整体把握,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二是抓住灵魂,围绕灵魂整合教材,设计教学。,三是紧扣标准,严格控制教学的 广度与深度。,本课内容在人类历史坐标中的位置,纵向,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之一, 体现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前行方向。,横向,人类文明发展多元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凸现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观与常识。,基本脉络,灵魂,什么是历史课的灵魂?,它应当是能够统帅一节课的主 要教学目标,应当能体现出为什么 而教,应当能在较高层次上体现出 一节历史课的价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

19、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灵魂,历史学科不是高考的敲门砖。 历史教师进行每一个教学设计时,都应当思考为什么而教这一问题,都必须明确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换言之,每节课都应当有自己的灵魂,使学生的心灵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动,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一节历史课如果失去了灵魂,内容再生动、丰富都是摆设。 赵亚夫,学科教学需要灵魂,历史教学尤其需要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历史课堂,不管形式多么热闹,都是死寂的没有人文价值的。 戴加平,历史教师要有“观乎天文,以察事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胸襟,志存高远,耐得寂寞,做一个有人文志向的教育工作

20、者,用历史智慧去唤醒学生的人文良知,用教育的光辉去照亮学生的心路旅程。 -特级教师、杭师大附中朱世光,要让历史课堂有灵魂,历史教师自身必须有教育之灵魂。,灵魂,确定“教学灵魂”的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想实际,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或热点,本课灵魂,方案一:探寻 “走出问题丛生的灌木林” 之路。,方案二:感受1787年宪法中“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方案三:宪法至上的法政建设事关重大。,方案四:,三、有明确的条目,但内涵不明确的,辛亥革命、 解放战争(国共内战)、 “一边倒”外交、 巴黎和会 ,三、有明确的条目,但内涵不明确的,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

21、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主要史实 ?,如何解读?,案例4:对国共内战的认识,各版本“国共内战”的篇幅,差异原因:对课标的理解有所不同;个性化的追求;教材主编者的学术观点不同,支撑其学术观点的史学范式不尽相同。,史学界“对国共内战的认识”,1945年8月,中国和日本的战争结束后,国共再次合作崩溃。两党多次谈判,也有毛泽东的访问重庆和美国马歇尔将军的调停,但最终决裂,内战爆发。结果,只有劣势兵力和贫弱装备的中国共产党军队战胜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大军,将其扫荡出了大陆。”今后需要冷静透彻地研究这段非常接近我们身边的现代历史,包括这支共产党军的胜利原因,以及后来开展的

22、政治。(陈舜臣 ),关于战争的性质,大陆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由自卫战争转变为人民解放战争之说,或干脆称之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年8月-1949年10月),近些年来也有大陆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的性质。,台湾学者和外国学者,早就普遍地用“内战”一词来阐述这一段历史。,关于国共内战的起因,自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开始,就是百家不一。 金冲及:蒋介石要发动全面内战来消灭共产党的决心,其实早已定了。 魏宏运:是蒋介石坚持武力统一,以军事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 王桧林:坚持独裁内战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基本方针。,许纪霖:战后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尝试失败,形成“大开打”“这一历史性的错

23、误中,蒋介石负有不可推卸的最大责任” 。,许倬云:“蒋介石本来有机会建立一个现代中国,却受自己集权专制的私心所害,遂将1930年代的建国基础付之东流”,“于是在政治、经济及军事诸项决策中十有九错,终于走上败亡的命运。”,徐中约:内战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和共产党都相互不信任对方,因为各自是追求不同目的的政党”。,斯塔夫里阿诺斯:无论那一方都不能克服自己对另一方的恐惧和怀疑,马歇尔的调解失败了。,康拉德希诺考尔: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两党之间历史上的旧仇宿怨、双方观点认识上的分歧以及各自对自己的视野的自信”。,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直接起因:历史教学杂志在讨论,根本原因:价值观教育取向事关重大

24、,案例4:对国共内战的认识,历史教师对历史教育中的价值观取向需要重要认识,要注意重视从文明史观等视角来重新认识历史现象,并形成新的价值观教育之取向。,剪头上辫易, 除心中辫难。,价值取向 PK,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内战是同胞之间的厮杀,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弗朗索瓦费奈隆,是对这场战争进行道德判断吗?,在今天的课堂中,历史老师想坚持这样的价值取向,也是可以的。,这样的价值取向,还有多少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宣传这场战争的伟大与辉煌吗?,这样的宣传在今天还有建国初期那样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吗?,是否可以将这场内战为什么未能避免作为探讨的重点?,就现在而言,国共两党并未结束战争

25、状态,台海两岸仍潜伏着种种可能导致危机甚至引发战争的因素。如何避免台海两岸矛盾的激化,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就未来而言,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行程上,如何避免兄弟阋于墙悲剧的重演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巩固 自己的执政之基?,是否可以将国民党为什么迅速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力量为什么迅速胜利作为探讨的重点?,国民党政权是如此将自己毁灭的 ?,是否可以将新中国建立后,台海两岸为何未能迅速地实现和解作为探讨的重点?,为什么有着深厚“和”文化基因的中华民族在台海两岸的和解问题上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哪些因素在阻碍和解的实现?我们能消除这些因素吗?,是否可以国共内战为例,对“内战没有赢

26、家”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跳出两党的视角,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审视这场战争,当下的我们真的能很自信地说中国共产党是这场战争的赢家吗?,结论一,国共内战这一内容的最重要价值取向应当是有利于台海两岸中国人走向统一,应当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结论二,在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取向问题上,应容许历史教师囿守革命史观,但更应倡导从文明史观等视角来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现象。,案例5: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

27、命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见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说法会引发什么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胡锦涛在纪念 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28、,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民族 革命,内: 摆脱满洲民族压迫,外: 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民主 革命,除旧: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布新: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中华民族复兴,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吗?,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吗?,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华民

29、族历史?,文明史范式,近代化范式,民族复兴史观,从民族复兴看辛亥革命与历史教学执行主编柳文全的谈话 历史教学2012年4月上半月刊,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与历史教学执行主编柳文全的谈话 历史教学2012年8月上半月刊,四、有明确的条目,但学术界争议较大,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四、有明确的条目,但学术界争议较大,“文革”: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0、三个代表”: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案例6:义和团运动,课标:概述(近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材处理: 人教版: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一段) 人民版:义和团反帝斗争(一目) 岳麓版:义和团运动(一页),万千来自下层社会的人们汇聚在神道观念之下,手执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勇敢地对抗帝国主义的火炮快枪,在这个过程里,愚昧会升华为悲壮。,历史学家陈旭麓,酿成庚子之乱,义和团抵御外侮的初衷,最终却招致了更深的国难和更大的屈辱。这无

31、疑是个悲剧。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义和团的反抗,其本身也不乏非理性的、鲁莽的成分。归根到底,一个没落的帝国,靠匹夫之勇是拯救不了的。,赵健莉:庚子之变图志,酿成庚子之乱,独特之处之一:,战争的直接起因: 清政府错误决策 清政府主动宣战,独特之处之二,列强并没有“蓄谋已久”,八国出兵的直接目的: 镇压中华民族的反抗,思维方式,这是一场因清廷的狂热、非理性而导致的巨大的民族灾难。,判读形势,错误的,决策程序,错误的决策,错误的战争,清王朝已到了末日,亡在旦夕,老太婆那拉兰儿再对它砍下决定性致命的最后一刀。这一刀就是她利用的义和团。五月二十五日,那拉兰儿下诏向世界所有跟中国有邦交的国家宣战。这真是人类有

32、史以来最荒唐的政治行动。至少有三千万以上无辜的中国人,家破人亡,痛哭无告,代替愚蠢的清政府承受惩罚。 -柏杨中国人史纲,案例6:义和团运动,课标:概述(近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材处理:视为重要史实,教学建议:淡化处理。太平天国运动等都可以如此处理。,知识点考频示例,2010年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 诉讼法和其他各

33、种必要的法律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加强法制建设。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 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2011年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

34、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 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2009年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5、五四运动、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五、有明确的条目,是政治决定的结果,案例7: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课标:了解 “重农抑商” “海禁” 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人教版:以专设一课(第一单元第4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方式进行叙述,肯定中国明清时期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抑制而发展缓慢。,人民版: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2005年10月第2版,在专题一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中以 “史学争鸣” 的方式介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一是出现的时间问题是明清?元代?宋代?是唐代?是战国秦汉? 二是有无问题:有人认为已经孕

36、育,也有人认为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性质,不具备自行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条件”。,2007年7月第3版,在专题一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增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目,但具体处理有两点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一是将原第3课中的 “史学争鸣” 移到第四课; 二是在本目小结中作了如下表述,“明清时期出现的被称作 资本主义萌芽 的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与欧洲国家有所不同,具有中国的历史特点”。,2009年7月第4版,在 “史学争鸣” 内容中增加一句重要叙述: “我国学术界通常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的出现作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课标:了解 “重农抑商” “海禁

37、” 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学术界: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是伪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2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要哪些“历史前提”?,3中国古代社会有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必需的“历史前提”吗?,4资本主义是世界各民族发展道路上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吗?,学术界主流观点,1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应涵盖的基本内容: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雇佣劳动关系的普遍存在、资本支配生产、手工工场生产方式的出现,以及农业领域中出现的商业性农业、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等现象。,2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要哪些 “历史前提”?,马克思认

38、为,“资本主义”是西欧16世纪以来所发展的一套经营和生产方式,它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它需要私有制、创业机会、技术革新、契约的神圣不可侵犯、以货币支付劳动报酬以及信贷等要素作为支撑。,3中国古代社会有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必需的“历史前提”吗?,明清时期的中国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缺乏民主; 自然经济束缚了国内市场与自由劳动力; “海禁” 抑制了海外市场; “重本抑末” 的思想与政策使资金流向土地; 自然经济与文化专制,抑制了科技创新。,4资本主义是世界各民族发展道路上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吗?,马克思本人并未将资本主义社会定义为人类历史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历史是非线性发展与线性发展的统

39、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术界观点:资本主义是可以逾越的,市场经济却不能逾越,越过了,还得补课。 中国实际上就没有一个资本主义时代,我们把它越过去了。,案例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课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学术界:主流观点,教学建议:,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2010年全国

40、文综新课标卷第40(3)题,评分参考,SOLO分类计分法,吉林省制定的“评分标准”,(1)家庭手工工场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工厂出现;新兴行业出现;机械化生产(含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大机器生产。,(2)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阶级的出现;重商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海外贸易、海外市场的建立;国家政策扶植。,吉林省制定的“评分标准”,(3)雇佣关系;雇佣劳动;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劳动力不被束缚于土地之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4)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伦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自由平等观念;启蒙思想;打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促进科技进步;理性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

41、力。,周巩固教授之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至少还应该包括:1西方文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文明的影响。2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和中古西欧城市对资本主义的孕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肯定还有很多方面的前提因素。要想列一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明细表,肯定会有疏漏。,黑龙江省制定的赋分思路:,观点明确、精当,能够指出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需要一定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条件做保障的,并能够充分运用题目中材料一、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这四个方面中的至少两个方面,对中国和英国的史实进行对比性论证,湖南省确定的赋分思路:,资本主义生产方

42、式”的发展需要四个方面的前提条件 (1)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与发展。 (2)经济方面:原始积累与自由劳动力的具备。 (3)思想文化方面:促进思想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4)外交方面:海外市场体系的形成。,教学建议,课标不明确的重大问题历史教师要关心;课标明确的重大问题,历史教师同样要关心。这都是基于历史课程的宗旨,基于历史学科自身的价值与使命。 历史教师必须主动地顺应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这一潮流,不但要按文明史范式解释人类历史的文明发展状况,还要及时汲取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成果,用于历史教学。,六、条目自身具有本源性缺陷,课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

43、场发展的影响。,例1:39(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2009年浙江文综卷,材料略),例2: 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2010年广东卷第39题第(1)小问),例3:23(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材料略/ 2011年江苏卷),2012年安徽卷第20题: 例4: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

44、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本内容的学习价值,可以说,工业革命比法国革命和任何其他的革命更为重要。纵观世界历史,似乎可以认为,过去一万年,人类经历的两次最大变革,一是农业革命,二是工业革命。前者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而后者则开创了过去两个世纪现代全球文明。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欧洲领先于世界的并不是它的基督教信仰,也不是它的政治制度,而是它那辉煌灿烂的工业文明。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本内容的学习价值,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45、,这是个影响到人类命运的总体过程,最终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钱乘旦 许洁明著英国通史,本内容的学习价值,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创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恩格斯),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概括为“两个前提和四个条件”: 两个前提: A、社会环境是否稳定;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适应;(如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垄断组织的形成等) “四个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要素: 技术、市场(国内和国际)、 资本、自由劳动力,农奴制瓦解较早,为工业准备了“自由”的劳动力;圈地运动迫使农民到工业生产中去寻找出

46、路;海外殖民掠夺提供了原始资金;有利的地理位置,便于外贸和海外市场之开拓。,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存在的,但根本的一个因素却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钱乘旦 许洁明著英国通史,产业革命最早爆发于英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政局长时间内相对稳定,为经济建设和技术革新提供了环境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厂制度的创建奠定了资本和自由劳动力的基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既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但其生产日益不能满足国内外广阔市场的需求又提出了技术革新的迫切要求;地理大发现后日益扩展的殖民地,成为英国稳定而又永不

47、饱和的海外市场;政府官员为工业品打开市场方面的作为同样剌激着国内生产的增长;英国拥有的煤、铁等自然资源也有利于产业革命的开展。,但更主要的是,在当时英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价值标准已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地步。“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 许序雅主编世界文明简史,英国工业革命本身中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的结果。首先是农业革命。其次是商业革命。第三,人口增长。第四,手工业的发展。,当然,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除了这些条件外,还有其他种种条件,诸如丰富的煤铁资源、稳定的国际环

48、境和政局、流动的社会结构、尊重市场价值的政府决策、健全的财政金融体制、便利的交通运输、浓厚的科学技术传统、科学的簿记制度、进取上进的新教精神、健全的专利制度等。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发生,是由于英国社会具有某些政治特点,由于英国依靠早期商业和航海上的成就进入了世界市场,也由于英国式的生活鼓励个人冒险和革新精神等原因。 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煤炭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有着地理上的优势,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 杰里本特里著新全球

49、史,课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例1:39(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2009年浙江文综卷,材料略),例2: 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2010年广东卷第39题第(1)小问),例3:23(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材料略/ 2011年江苏卷),2012年安徽卷第20题: 例4: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