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李英博.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2952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6.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李英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神经系统李英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神经系统李英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神经系统李英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神经系统李英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李英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李英博.ppt(1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十章 神经系统,2,了解 神经元活动与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规律。脑的高级功能。受体、递质的作用。中枢与外周递质的分类。内脏活动的调节。 掌握 信息在中枢传布的特征。神经元间相互作用方式,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突触传递原理与过程。受体与外周神经递质系统(Adr和Ach)躯体感觉两种投射系统。中枢神经对躯体运动的调控功能。,3,主要内容,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2、神经元间相互作用方式。经典突触概念与传递。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分类。受体学说与外周神经系统。 3、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中枢抑制。

2、4、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机能。丘脑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丘脑非特异性核群及向皮层的弥散性投射。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丘脑接替核群及感觉向皮层的投射。 5、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单位。脊髓的运动反射:牵张反射(腱反射与肌紧张)。脊髓休克的概念。 6、神经系统的内脏机能的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机能特点。植物神经系统的化学传递:外周递质和受体。,4,第一节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功能,5,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中心 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始段 轴突:离开细胞体后形成神经纤维 生理功

3、能:将起始于轴丘始段的AP传向轴突末梢,(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6,神经元,胞体,突起,树突,轴突 始段(AP) 轴索 突触小体,功能: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神经元是NS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7,形态特点:四个重要部位: 胞体/树突上的受体部位; 产生AP的起始部位; 传导impulse(神经冲动)部位; 递质释放部位。,8,1、分类: 传入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少 传出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少 中间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多,2.基本功能 接受、整合、传导、储存信息,产生一定的生理 调节和控制效应。有的NC还有内分泌功能。,9,(二)神经纤维,1、神经纤维的分类(自学) A. 根

4、据纤维直径分 B. 根据传导速度分: A类、B类、C类 C. 根据信息传送的方向分 D. 根据有无髓鞘分,10,(1) 根据电生理的特性分类 纤维分类 来 源 纤维直径 传导速度 锋电位时程 绝对不应期 初级肌梭传入纤维和支配 1322 70-120 (有髓) 梭外肌的传出纤维 皮肤的触压觉传入纤维 813 3070 0.40.5 0.41.0 支配梭内肌的传出纤维 48 1530 皮肤痛、温度觉传入纤维 14 1230 (有髓)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13 315 1.2 1.2 (无髓) sC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0.31.3 0.72.3 2.0 2.0 drC 后根中传导痛觉的传入纤维 0.4

5、1.2 0.62.0 2.0 2.0,11,(2) 根据nervous fiber直径和来源分类 纤维分类 来 源 直径 传导速度 电生理学 m m/s 分类 a 肌梭的传入纤维 1222 70120 A b 腱器官的传入纤维 12 70 A 皮肤的肌梭感受器传入纤维 (触、压、震动觉) 512 2570 A 皮肤痛、温度觉、肌肉的深部压觉传入纤维 2-5 1025 A 无髓的痛觉、温度、机械感受器传入纤维 0.11.3 1 C,12,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2.神经纤维的功能,13,神经纤维传导的传导速度,1.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 2

6、.有髓神经纤维比无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 温度影响也比较大,随温度下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下降 (冷冻麻醉),14,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 完整性: (2) 绝缘性: (3) 双向性: (4) 相对不疲劳性:,15,1、特点: 双向运输, 顺向轴浆运输:, 逆向轴浆运输,2. 意义: 进行物质交换和运输。,16,轴质运输:神经元轴突内的轴质不断流动,在胞体和轴突末梢之间往返运输物质的过程。,主动耗能过程,轴质运输减弱或停止,受神经支配的组织因物质供应的减少而出现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神经性肌萎缩,轴质运输与神经纤维的信息传递以及轴突的生长、再生有密切关系,4.神经纤维的轴质运输,17,

7、顺向运输:可分为快速顺向运输和慢速顺向运输。 快速运输主要是指含有递质的囊泡等的运输410mm/d ; 慢速运输是指细胞内新形成的微管、微丝等结构的向前延伸112mm/d 。,逆向运输:通过逆向运输转运的物质有轴突末梢摄取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其他化学物质。205mm/d 破伤风毒素、狂犬病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18,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三) 神经营养效应,2、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neurotrophin, NT),19,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20,神经胶质细胞,支持作用 修复、再生、填充 物质代谢和营养(在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起物质转运功能) 免疫应答 绝缘与

8、屏障(突起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血脑屏障),选择性的接受血液中的物质,21,第 二 节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22,一、突触(synapse)传递 (一) 突触的概念与结构,突触(synapse) 定义: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互接触并能传递信息的功能部位。,1.化学突触 2.电突触 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23,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成许多分支,其末端失去髓鞘并膨大成球状。,突触小体的轴浆内,含大量的线粒体和囊泡(突触小泡),内含高浓度的神经递质,突触小体的膜称为突触前膜,24,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含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灭活递质的酶 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25

9、,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泡,26,2、突触的分类,轴突一胞体突触 ;,轴突一树突型突触 ;,轴突一轴突型突触,轴突-树突,轴突-胞体,轴突-轴突,树突-树突,27,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指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通过传递,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过程。,28,3.突触传递,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后电位,EPSP IPSP,AP,29,1、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0,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特征:突触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Na+内流,神经元胞体去极化,突触后膜去极化(EPSP),机制: 突

10、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Ach和NA),31,EPSP的特征: A. 局部去极化 B. 没有全或无现象 C. 呈电紧张性扩布 D. 可以总和 ( 空间、时间 ),3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特征:突触后膜出现局部超极化,Cl-内流,神经元胞体超极化,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甘aa和-氨基丁酸),突触后膜超极化(IPSP),突触后膜对部分离子(使后膜对K+、Cl-的通透性增加尤其是Cl-)的通透性,33,AP传至突触前末梢,Ca+通道开放 内流,突触小泡向前膜靠拢、融合、破裂,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

11、膜对Na+、K、通透性,Na+内流K外流,,后膜膜电位(去极化)产生EPSP,总和,突触后神经元始段处转为AP(70mV52mv),神经冲动沿轴突向远处传(突触后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Cl、K、通透性 Na+、Ca+通道的关闭,后膜膜电位(超极化),产生IPSP,总和,突触后神经元抑制,34,EPSP IPSP,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递 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后 膜 变 化,离子通透性,Na+,K+,Cl-主要是Na+,Cl-,后膜状态,去极化,超极化,膜电位,降 低,增 大,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兴 奋,抑 制,突触前N元,35,5.突触传递的特

12、征(P226),1. 单向传递,2. 中枢延搁,3. 总和,4. 兴奋节律的改变,5.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6、后发放,36,5.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保证神经系统有序进行活动,突触延搁:兴奋通过突触时,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再产生突触后电位等一系列过程,耗时长,称突触延搁或中枢延搁,0.3-0.5ms,总和:空间和时间上将局部电位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神经冲动频率、自身功能状态、反射中枢内中间神经元的活动水平、联系方式,后发放:在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发放冲动往往在传入刺激停止一段时间后仍在继续,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对保护CNS

13、有一定意义,37,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两侧膜间隙小,有水通道蛋白相连,电阻 抗低,易进行电紧张性扩布。 传递呈双向,速度快。,(二) 电突触,38,(三)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39,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Neurotransmitter and receptor,(一)神经递质 (P227) 神经递质的概念,2. 递质共存 (coexistence)(P229),40,神经递质,定义: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分类:根据其存在部位不同分为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41,Ach胆

14、碱能神经纤维 NA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ATP嘌呤能纤维 肽类肽能纤维,外周神经递质,42,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Ach): 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末梢称为胆碱能神经。 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释放肽类或嘌呤类递质的纤维除外)、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即支配多数小汗腺引起温热性发汗和支配骨骼肌血管引起防御反应性舒血管效应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ACH毒蕈碱样作用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ACH烟碱样作用,43,2.去甲肾上腺素 外周神经末梢释放另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

15、上腺素能纤维。 在高等动物中,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外周神经递质,44,外周神经递质,3.嘌呤类或肽类递质 外周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外,还有以释放三磷酸腺苷或肽类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分别称为嘌呤能或肽能神经纤维。 它们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其神经元胞体位于壁内神经丛中,可接受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的支配。,45,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极为广泛,如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其轴突发出到闰绍细胞的侧支,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各个环节、纹状体、边缘系统的梨状区、杏仁核和海马等部位都有乙酰胆碱

16、递质的存在。 中枢胆碱能系统几乎参与了神经系统所有的功能,包括感觉与运动、学习与记忆、觉醒与睡眠、内脏活动以及情绪等多方面的调节活动。此外,还参与镇痛和应激反应。,46,中枢神经递质,2.单胺类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它们分别组成不同的递质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去甲肾上腺素有维持脑电和行为觉醒、维持血压、体温、情绪以及某些神经内分泌功能的重要作用。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位于延髓,参与血压、呼吸及神经内分泌, 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产生于中脑黑质,形成黑质纹状体投射,对纹状体内胆碱能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

17、核内,其功能是主要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47,中枢神经递质,3.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氨基丁酸和甘氨酸是作为神经递质在起作用 前两种为兴奋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尤以大脑皮层和脊髓背侧部等部位含量较高; 后两种为抑制性递质,主要分布于脊髓与脑干中。,48,中枢神经递质,4.肽类 某些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调节腺垂体活动的多肽类神经激素,也起着神经递质的作用。 脑内具有吗啡样活性的肽类物质称为阿片肽,在纹状体、下丘脑前区、中脑中央灰质及杏仁核等部位含量较高,可能是调控痛觉传入的递质。 脑内还有脑肠肽,如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促胃液素、胃动

18、素、促胰液素等,与摄食活动等生理过程有关。 脑内还有其他肽类,如P物质、心房钠尿肽等。其中,P物质可能参与痛觉传入,心房钠尿肽具有中枢性调节水盐代谢的作用。,49,调质的概念 在神经系统中,有一类化学物质,虽由神经元产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因此这类化学物质被称为神经调质,调质所发挥的作用则称为调节作用。,调质与递质,非突触联系方式; 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起调节功能。,50,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这一原则称为戴尔原则(Dale prin

19、ciple)。 近年来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1979年Hokfelt等发现在交感神经节内含NE和SOMT。并产生了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的概念。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并且可以共存于一个囊泡内,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以后又陆续发现在脑、脊髓和外周组织都有神经肽和经典递质共存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化学传递概念。 递质共存的方式很多(递质与递质;递质与多肽;多肽与多肽),其中比较多见的是一种经典递质与多种神经肽共存的形式。递质共存的现象很普遍,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组织中都有递质共存。,递质共存,51,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

20、某些化学物质 (如递质、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诱 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分子。 激动剂 拮抗剂,配体,(二)神经递质的受体(P230),52,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P228-232),1. 乙酰胆碱和胆碱能受体,1)胆碱能纤维分布,53,外周胆碱能受体的分布、生理效应、激动剂和拮抗剂,M Muscarinic receptor) 毒蕈碱受体,分 布,副交感节后Nf 支配的效应器 上(大部分内脏),生 理 效 应,副交感N末梢兴奋的效应 心脏的抑制;内脏平滑肌 收缩(支 气管、胃肠平滑肌, 膀胱逼尿肌, 虹膜环行肌) 消化腺分泌,括约肌舒张; 部分血管舒张(软脑膜、 外生殖器),交感胆碱能节后N

21、f支配的效应器上, 骨骼肌血管舒张 汗腺分泌,N Nicotinic receptor,激动剂/阻断剂,Ach、 毒蕈碱,阿托品,受 体,54,N Nicotinic receptor 烟碱受体,植物神经节前f支配的效应器上 (神经元型烟碱 受体 N1),突触后膜上产生 EPSP 节后神经 元兴奋 肾上腺髓质分泌 Adr,终板膜上 (肌肉型烟碱受体N2),终板电位骨骼肌收缩,Ach,烟碱 (nicotine),六烃季胺 筒箭毒 十烃季胺 筒箭毒,M1 主要存在于脑内 M2 主要存在于心肌和平滑肌 M4 主要存在于胰腺的腺泡和平滑肌 M3 M5不清,55,2. 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adrenrg

22、ic receptor在CNS的分布及其主要功能,分 布 低位脑干,特别是中脑 的网状结构、脑桥、延 髓的网状结构,功 能 特 点 兴奋、抑制因部位而定,儿茶酚胺类(Catecholamines)是指含有邻苯二酚基本结构的胺类。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oradrenaline,NE)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adrenalin,E)。,56,受 体,1,2,分 布,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生 理 效 应,交感神经兴奋效应 血管收缩,子宫平滑肌、 瞳孔开大肌收缩.,突触前膜,调节递质释

23、放量,1,2,心肌细胞膜,心缩力心率心输量,多数内脏、 血管平滑肌,血管舒张;支气管、无孕子宫、胃肠等平滑肌舒张;糖效解增强,阻 断 剂,酚妥拉明(12)、 哌唑秦( 1),育亨宾( 2 ),心得安12;阿提洛尔,美托洛尔1(主) 丁氧胺2(主), 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生理效应、激动剂和拮抗剂,57,3、5-HT及其受体 (P228) 5-HT神经元主要集中 分布在中缝核、纹状 体黑质) 兴奋抑制因部位而定 与睡眠、觉醒、情绪 反应有关 5-HT受体有7种 5-HT15-HT7,58,5. 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 P229 ), 谷氨酸 大脑皮质、脊髓 兴奋性递质,-氨基丁酸 大脑皮质

24、的浅层 抑制性递质 小脑皮质浦氏细胞,甘氨酸 脊髓抑制性神经元 抑制性递质 ,4、 多巴胺递质受体系统 ( P228 ) 分布: 黑质纹状体束(起抑制作用) 中脑边缘前脑 结节漏斗(调节垂体内分泌功能) 受体: D1 D2 D3 D4 D5,59,第三节、反射,定义:反射是指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 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适应性应答。,60,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 ;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

25、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reflex arc)来实验,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61,1. 单线式 2. 分散式 3. 会聚式 4. 环路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62,4.中枢抑制,在任何反射活动中,中枢内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某一反射进行时,某些其他反射即受抑制,例如吞咽时呼吸停止、屈肌反射进行时伸肌即受抑制。 反射活动所以能协调,就是因为中枢内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如果中枢抑制受到破坏,则反射活动就不可能协调。例如,用士的宁破坏脊髓

26、抑制活动后,任何一个微弱刺激会导致四肢出现强烈的痉挛性收缩,失去了反射活动的协调性。 根据中枢抑制产生机制的不同,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类。,63,(1)突触后抑制,特点:通过中间神经元介入,由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产生IPSP,突触后抑制都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由这一抑制性神经元发出的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能使所有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其他神经元都发生抑制,产生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按此观点,一个兴奋性神经元通过突触联系能引起其他神经元产生兴奋,但不能直接引起其他神经元产生突触后抑制;它必须首先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转而抑制其他神经元。,64,分类:,传入侧

27、支性抑制 意义:协调不同中枢的活动,B. 回返性抑制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随时终止; 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1、突触后抑制,65,感觉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在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的同时,其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神经元抑制。这种现象称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 这种抑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66,A,B,这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抑制。 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其轴突释放抑制性递质,返回作用于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抑制它们的活动。 使神经元

28、的活动随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67,(2)突触前抑制,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触,定义:通过轴突-轴突活动,导致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减少,使突触后膜上形成的EPSP减小,不容易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68,突触前抑制机制,末梢A兴奋时释放递质-氨基丁酸(GABA),与末梢B上的GABA受体结合 末梢B对Cl-的通透性增加 末梢B去极化 传到末梢B的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进入末梢B的Ca2+数量下降 末梢B释放兴奋性递质量下降 突触后神经元的EPSP下降,在感觉传入系统中多见 对调节感觉传入有重要生理意义,69,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抑制性质,去极化抑制,超极化抑制,兴奋性N元,

29、抑制性N元,产生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抑制机制,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EPSP,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IPSP,主要存在部位,感觉传入系统,CNS广泛存在(运动传出系统多见),生理意义,调节感觉传入,反射活动协调,突触前N元,突触后膜兴奋性,升高,降低,70,第 四 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刺激,感受器,神经冲动,大脑皮层,换能,感觉传导通路,脊髓、脑干、丘脑,71,感受器:感受刺激,换能 脊髓和脑干:接受感觉传入冲动的基本部位 丘脑:感觉机能较高级部位 大脑皮层:处理分析,72,浅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轻触觉)

30、先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精细触压觉) 先上行后交叉,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73,二、感受的投射,(一)丘脑核团分类,丘脑是位于大脑皮层下的卵圆形灰质块,由近四十个神经核组成。 各种感觉通路(除嗅觉外)都要在此换神经元,然后再向大脑皮层投射。 丘脑是感觉的总转换站,同时也能对感觉进行粗略的分析与综合。,74,1.感觉接替核,主要包括后腹核(躯体、头面感觉、空间分布) 内侧膝状体(听觉) 外侧膝状体(视觉),机体所有特定的感觉冲动(除嗅觉外)传向大脑皮层,诱发大脑皮层产生特定的感觉。 特点:点对点投射,75,2.联络核,接受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换元后发出纤维投

31、射到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 在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称为联络核。 其主要的神经核团有丘脑前核、外侧腹核、丘脑枕等。,76,3.髓板内核群,是靠近中线的内髓板以内的各种结构。 主要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属于丘脑的古老部分 这些核群接受来自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不能向大脑皮层直接投射,但可以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接替,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部分,起着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重要作用。,77,(二)丘脑的两个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的特异性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感觉传导通路来的神经纤维,并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特征的感觉投射关系,故称为

32、特异投射系统。,主要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78,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感觉传导的纤维上行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并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髓板内核群,然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这一投射途径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主要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上行唤醒作用,79,80,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自学) 1. NC数量大,联系复杂; 新皮层分化程度高, 分为六层 ; 3. 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 4. 感觉柱,81,1投射呈交叉性。一

33、侧体表感觉传向对侧皮层的相应区域,但头面部的感觉投射是双侧性的。 2定位精确,分布呈倒置性。下肢感觉代表区在中央后回顶部,上肢感觉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感觉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仍是正立的。 3代表区面积的大小决定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第一体表感受的投射特点:,82,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referred pain)。,83,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84,牵涉痛的形成机制,(1)会聚学说 发生牵涉痛的躯体组织与患病内脏的传入纤维在进入脊髓时位于同一水平。因而来自内脏痛和躯体痛的传入纤维会聚到同一个后角神

34、经元,由于平时躯体痛经常发生,而内脏痛很少发生,所以将来自内脏的痛觉传入冲动误认为来自体表,这可能是产生牵涉痛的原因。 (2)易化学说 来自患病内脏的传入纤维到达脊髓后角同一区域内彼此非常接近的不同神经元,由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经侧支可提高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即产生易化效应,因而较弱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这可能是内脏疾患引起躯体相应部位产生痛觉过敏的原因。,85,第 五 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Motor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86,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 大脑皮层运动区、 皮质下核团 和脑干的下行系统及脊髓 这三个水平的神经活动,以

35、骨骼肌反射性 活动为基础,调节各肌群的相互协调和密 切配合来实现的。 躯体运动最基本中枢在脊髓,最高级中枢在 大脑皮质。,87,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脊髓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1.脊髓的运动神经元,脊髓的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88,故运动神经元被认为是脊髓躯体反射的最后公路 轴突末梢在其所支配的肌肉中分成若干小支,每一小支支配一条肌纤维,末梢释放ACH。,运动神经元: 数量较多,约占前角运动神经元的2/3 它们发出的轴突支配梭外肌 接受来自外周深、浅感受器的传入信息, 接受来自各级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经过整合后,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引起梭外肌的收缩

36、活动,89,属于小运动神经元 胞体分散于运动神经元之间 支配肌梭内肌纤维(梭内肌),兴奋性高,释放ACH 调节肌梭内感受装置的敏感性,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对梭内肌和梭外肌都有支配 机制不清,90,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大小不一,一般是肌肉愈大,运动单位也愈大,大的运动单位:产生较大张力;小的运动单位:精细的肌肉运动,91,定义:刚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 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二、脊休克,92,表现: 1)断面以下肌张力消失;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停止不出汗;大小便潴留 2)一段时间后,一些以脊

37、髓为基本中枢的反 射活动可逐渐恢复(屈肌反射发汗排泄) 离断面以下脊髓的随意运动和知觉将永远丧失。,93,脊休克的产生原因是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如大脑皮层、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纤维)对它的易化作用,使脊髓的兴奋性处于极度低下的状态,以至任何反射均暂时消失。 意义:脊髓可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94,2、脊髓的躯体反射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1.屈肌反射 定义:当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的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驰缓。 意义:保护,避开伤害性刺激 2.对侧伸肌反射 定义:当皮肤受到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时,同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 意义:支持身体,防止跌倒,维持

38、姿势,95,2)牵张反射,定义:受神经支配的肌肉在被外力牵拉时所产生的对抗牵拉的反射性收缩,96,牵张反射的反射弧,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主要是肌梭 中枢:脊髓内,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属于本体感受器,梭内肌 运动神经元支配,97,肌梭与梭外肌并联, 肌梭两端收缩成分与中间的感觉装置串联,肌梭的传入神经: Ia和II类纤维,98,腱器官,存在于肌腱中,牵张感受器,属于张力感受器,腱器官是一种张力感受器,而肌梭是一种长度感受器。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一般认为,当肌肉受到牵拉时,

39、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反射,引致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则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这样可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99,牵张反射,1.类型,(1)腱反射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 它表现为受牵拉肌肉快速明显地同步性缩短,使关节屈或伸,肢体位置移动,故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 腱反射的反射时很短,约0.7ms,只够一次突触接替的时间延搁,因而是单突触反射,股四头肌肌腱,反射意义:通过检查腱反射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100,(2)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久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 它表现为受牵拉肌肉产生紧张性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张力,以阻止肌肉被拉长,不表现为明显

40、的动作,故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此种反射的中枢突触接替不止一个,故肌紧张是多突触反射。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是维持身体的姿势,是姿势反射的基础。,101,3)反射机制,反射弧: 感受器肌梭 传入纤维a 类 类 中枢神经元 神经元 传出纤维传出纤维 传出纤维 效应器 梭内肌 梭外肌,102,牵张肌肉肌梭() Ia神经传入冲动 脊髓前角-运动NC()梭外肌收缩,高位中枢 -运动神经元梭内肌收缩 ,103,环路,高位中枢,脊髓,梭内肌轻度持续收缩,感觉装置,脊髓中枢,梭外肌收缩,104,腱反射 肌紧张,相同点:,均属牵张反射,反射弧相似,感受器均为肌梭,刺激方式,快速牵拉肌腱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效应器,快

41、肌纤维 慢肌纤维,收缩方式,同步性收缩 持续交替的收缩,收缩效果,产生短暂而大的张力 产生持续而小的张力,反射特点,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生理意义,检查反射的强弱 可了 解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维持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 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不 同 点,105,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1、脑干内对肌紧张调节,抑制区 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易化区 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脑桥被盖和中脑中央 灰质及被盖,易化区活动强于抑制区,但易化区活动受脑干外抑制区的 抑制而使易化、抑制活动趋于平衡,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或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前者称为抑制区,后者称为易化区。抑制区较小,易化区较大 。,106,脑

42、干网状结构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结构区,运动神经元 环路,肌紧张,牵张反射,平衡状态,107,2、去大脑僵直 1)概念: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 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 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2)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所致 3)分类:,僵直 僵直,本质是过强的牵张反射。,108,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09,维持身体平衡:小脑绒球小结叶 调节肌紧张:小脑前叶 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半球。,两条环路:大脑-小脑-大脑环路 小脑-红核-下橄榄核-小脑,共济失调:随意运

43、动的力量、速度、方向和 范围不能控制,出现动作不协调,不能完成 精巧动作,110,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脊髓小脑(小脑蚓部、前叶)调节肌紧张 皮质小脑(后叶大部)协调随意运动,共济失调:随意运动的力量、速度、方向和 范围不能控制,出现动作不协调,不能完成 精巧动作,111,四、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1、结构 纹状体(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苍白球是纤维联系的中心,(二)功能: 稳定随意运动 控制肌紧张 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三)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112, 表现:运动 肌紧张 原因与病变部位:中脑黑质的 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被破坏, 表现:运动 肌紧张

44、病变部位与原因: 纹状 体内胆碱能神经元和 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被破坏,1、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2 舞蹈病(charea / Huntingtons disease),113,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该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在65岁的人群中,1%患有此病;在40岁的人群中则为0.4%。本病也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帕金森病的病理基础,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和多巴胺的耗竭。,邓小平,巴金,穆罕默德阿里, 哈利

45、S杜鲁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14,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发动、协调随意运动 调节肌紧张,115,运动区,1.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 (4.6区),116, 交叉性支配 (头面部多为双侧性) 机能代表区大小 与运动精细程度 呈正变关系 倒置机能定位 (头面部局部正立),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117,(二)运动传导系统,通过皮质脊髓束(前束内侧)和皮质脑干束与脊髓运动前角神经元、头面部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完成头面部及躯干四肢的肌肉运动(随意运动),另外还于精细肌肉运动和技巧性活动有关.,除此,皮层发出的不经过延髓锥体的下行传导系统(锥体外系)经下行与基底核、丘脑、脑桥、小脑、脑干网

46、状结构的多次换元后控制脊髓前角运动元的活动,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间的活动,维持正常姿态,118,运动传导通路受损: 软瘫:随意运动消失,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 硬瘫:随意运动消失,牵张反射亢进 巴宾斯基征:损伤人的皮质脊髓侧束,需要提及的是,运动传导通路通常分为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和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两个系统。前者是指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后者是指锥体系以外所有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下行通路。,119,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系统称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或内脏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也受中枢神经系

47、统的控制,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20,自主神经从中枢发出到达效应器之前,需要进入外周神经节内换元(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例外)。故自主神经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之分,由中枢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由神经节发出的纤维称节后纤维。 因为一根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与神经节内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故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比较弥散;而副交感神经的一根节前纤维与神经节内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发生联系,故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比较局限。,121,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122,无副交感N,交感N分布于几乎全身内脏器官, 而副交感N分布则较局限 皮肤、肌肉的血管 汗腺、竖毛肌 肾上腺髓质 肾,123,结构特征比较: 1、交感神经几乎支配全身所有内脏器官,副交 感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