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养殖相关知识.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4905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参养殖相关知识.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刺参养殖相关知识刺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被列为“八珍”之一,在海参中最为名贵,营养价值极高。刺参含蛋自质76.5%,脂肪1.1%,还含有无机盐、糖类及磷、铁、碘等多种营养成分。此外,海参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药书记载,海参具有补肾益精,对治疗肺结核咯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等都有一定疗效。刺参体内含有一种酸性粘多糖,对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受到人们青睐。刺参在我国适宜于生长在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沿海,是一种最主要的食用海参。我国60年代刺参育苗成功,70年代利用天然海域投放参苗人工增殖,80年代大水体高密度刺参人工育苗。刺参生态习性刺参体呈圆筒状,长20-40厘米。前端

2、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自然海区,海参多栖息于水深3-20米的浅海,生活在水质澄清,饵料丰富,无淡水流入,海藻茂盛的岩礁底或泥沙底,盐度28-32,pH7.8-8.4,水温不高于30,冬季不结冰的区域。海参饵料以单胞藻,底栖硅藻,有机碎屑、混在泥沙里的有机质和小型动物尸体为食,捕食时利用触手连泥沙一并吞入。刺参的个体发育刺参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征对刺参的孵化和养殖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了解各阶段的特征,才能准确判断出各阶段幼体的发育是否良好,幼体是否患病,这对病害防治和养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卵刺参的卵着色很淡,几乎

3、是透明的,长径160微米-180微米。成熟个体产卵100万粒-700万粒,在人工蓄养条件下的产卵量一般为200万粒-300万粒,最高可达1000万粒左右。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个体大者其生殖腺粗大,怀卵量也多。卵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从成熟卵巢中取出的卵形状完整,核不清楚,适合于人工受精用。 二、卵裂期卵受精约15分钟-20分钟后,即在动物极放出第1极体(水温21-23),约经40分钟-45分钟后放出第2极体。受精卵约经1小时50分分裂为2个细胞,经7小时左右形成中空的囊胚。 三、囊胚期在囊胚末期,囊胚就在膜内开始旋转。囊胚旋转2小时-3小时,破膜孵出胚体。胚体刚孵出时近于椭圆形,高约190微米

4、,宽约170微米。 四、原肠期胚体大约经24小时-28小时后进入此期。此时,胚体向长轴方向伸长,高约220微米,宽约170微米,多数幼体近于水面游泳。 五、耳状体期此后,通过一系列的内部细胞群的增生分化,器官的形成,经40小时-48小时可发育至小耳状幼体。小耳状幼体经中耳状幼体而发育至变态前的大耳状幼虫后期。此期幼体发育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变态至樽形幼体的变态率。 六、樽形幼体期刚形成的樽形幼体与耳状幼体一样,均能活跃地游动,且多集中于水的中上层。以后,随着樽形幼虫的发育,纤毛带的退化,幼体将渐渐移入底层生活。 七、5触手幼体期5触手幼体的最显著特征是体骨片的增加。此期幼体即可进行游泳又可附于基质

5、上,靠其触手爬行。 八、稚体期5触手幼体继续生长,其骨片形成也在加速,同时在体的后腹部生出第一管足,此时已进入完全靠管足与触手活动营底栖生活的稚参阶段。 刺参养殖模式目前,国内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多种多样,形成了池塘养殖、潮间带围塘养殖、浅海围网养殖、海上筏式养殖、海底沉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及参、鲍混养,虾、参混养等多种养殖模式。一、池塘养殖(一)养殖池规格养殖池一般0.33-2.67公顷,以长方形、南北走向为宜,坡比12.5,池底以岩礁石、硬泥沙或硬沙泥较好。在池内开挖1条30-50cm深的环沟,环沟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25%;坡度不宜太大,以免有泥沙淤积。南北各设进、排水闸门1

6、个,以自然纳水为宜,池水深度1.5-2m,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于刺参夏眠与越冬;水源应避免淡水注入,无工农业污染,特别注意不得有油污污染。(二)参礁的设置根据刺参的生活习性,池塘要投放一定数量的附着基(即参礁)。可以选择石头、石板、瓦片、空心砖、废旧扇贝养殖笼等作为参礁,参礁的数量需根据刺参数量、水深、换水条件而定,堆放形状多样,堆形、垄形、网形均可。附着基要相互搭叠、多缝隙,以给刺参较多的附着和隐蔽的场所。(三)清池与肥水将附着基设置后,进水淹没参礁,每亩施漂白粉10kg或生石灰50kg进行消毒,浸泡1周。2天后将水排掉,将发酵的畜禽粪便在浅水处挖坑埋入池中,粪层3-5cm,覆盖泥沙

7、10-15cm,然后用60目进水网纳水50-60cm;或施磷酸二氢氨、尿素、硝酸铵、磷酸氢氨等,每亩施2.5-5kg,3天后水深0.8-1m再施肥1次,每亩施2-2.5kg;也可从别的海区移植藻类,以便改善底质,增加刺参的天然饵料;可移植的藻类主要有松节藻、马尾藻、鼠尾藻、大叶草、海带和裙带等。严禁向池塘中施放化学消毒物质、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另外注意池水的温度、盐度,纳水时密切注意池塘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日换水量为20%-30%。(四)苗种的投放参苗的质量标准为体态伸展粗壮,肉刺尖而高,头尾活动自如,运动活跃,排便不粘而散,消化速度快。投放时间为每年的4、5月和9、10月份,水温在7-10左右

8、投放比较适宜,苗种的来源有3种:一是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4cm,在10月中、下旬开始放苗,放苗15-20头/m2,到第2年底或第3年春收获1次,这时有30%-40%的个体达到120-300g;若养殖时间满2年,即可全部收获,部分个体可达400g以上,一般成活率在10%-30%。二是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过人工越冬,个体在5-6cm左右,放苗12-15头/m2,当年秋冬即可收获20%-30%,第2年夏眠前可全部收获,成活率60%-70%左右。三是自然海区采捕苗种,从4月开始陆续投放,苗种体重为20g左右,放苗4-6头/m2,当年可收获80%以上,成活率可达90%以上。体长1

9、cm的小参苗要用网袋,网袋口半开,让参苗慢慢爬出来;4-5cm长的大参苗可直接投放入池,具体投放数量还需要看投石区饵料生物的繁殖生长情况;无论是成参还是稚参必须是潜水投放,以保证准确投放到石礁上。(五)饵料投喂饵料以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主,同时投喂鼠尾藻、海带、裙带等藻类,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10%-15%;刺参在水温10-16,即春、秋季生长速度最快,此时要加大饵投量;水温超过20时为夏眠期间,停止投喂。二、潮间带围塘养殖在有刺参自然分布的浅海区或者岩礁底质的沿海、内湾或小岛屿海域,依地势特点,利用钢筋、石块、水泥筑坝,坝内垒石养参。坝高应依历年最高潮位确定

10、,以高度不低于2m为宜,注意多雨季节淡水的注入,应提前纳高水位;坝底留有进、排水孔,可自然纳水、排水。放养密度为体长1-2cm参苗30头/m2,5cm左右参苗12头/m2。饵料可为人工配合饵料,也可为海带、底栖硅藻、鼠尾藻等。三、浅海围网养殖选择底质多为岩礁的沿海、内湾或小岛屿海域,采用围网的方式将海区划分出来进行养殖。围网分内外两层,材料是聚乙烯。外围网在水中呈直立状,上缘到水表面,下缘在海底用沙袋压住;内围网设在外围网内侧下部,围网用浮球、绠绳等固定好。网片下部的网目宜小,防止参苗逃逸;上部网目可略大些,防止阻力太大。放养时间一般在4月份,规格为体长8cm以上的大个体参苗,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11、和防止刺参逃逸,放养密度为5-15头/m2。由于刺参的食源很广,单靠自然沉积的饵料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移植和养植各种藻类与礁石结合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满足刺参对饵料的广泛需求,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石头搬移法刺参夏眠期以后将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处有自然生长海藻(如鼠尾藻、海蒿子等)的个石搬移到投石区适合海藻着生的水层。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在搬运和投放时应注意不能人为的将石头上面生长的各种藻类弄死,否则将劳而无功。(二)采孢子投石法就是将适宜的石块投入盛有清洁海水的船舱中,然后投放成熟的经阴干刺激的种藻,使其大量放散孢子附着在石块上,然后再投放到预先选好的海区中。(三)绑苗投石法即把海藻幼苗

12、连同原来附苗的棕绳一起绑到石块上,投放到海底。另外,如果苗帘绳是涂过环氧树脂而变硬无法缠绕的维尼纶绳则将其截成8-10 cm长的小段,用细聚乙烯线、细钢丝或橡皮筋绑到重100g左右的小石块上,均匀地投放到石堆和垅上即可;也可将截好的小段,每隔一定距离(约10-20cm)绑到旧海带夹苗绳上,然后两端用坠石放到投放的石垅上。(四)沉没种藻法即当海带开始大量产生孢子囊群时,选择其中孢子囊群形成面积较大的夹在夹苗绳上,绳长2m,每隔10cm夹1株,然后用坠石沉放到礁石上,也可将选好的种菜装在网兜中或绑在吊绳上用石块沉放到石礁上,时间以投放海区水温上升到21左右较为适宜,每隔10m放1绳。(五)沉设旧筏

13、架法即将使用多年而且上面附有大量的多种海藻的旧筏架,沉设在人工投放的石礁上,让其向石礁上放散孢子,附着生长各种藻类。(六)移栽和播种大叶藻即在适宜时间将大叶藻连同生长处的泥沙和根茎一起移到适合生长的海底栽种,也可在适宜时间将大叶藻种子播散在适合生长的育秧槽内进行人工育秧,待秧苗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将其插栽到适合大叶藻生长的海区。四、海上筏式养殖在潮流畅通,风浪平坦,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海区,利用现有的筏架进行筏式养殖。养成笼用网目1cm左右的无结节网片制成,塑料盘中间向下有凹面,10-13层均可。网笼用塑料拉链代替缝合线,便于日常投饵操作。扇贝笼、鲍笼、塑料桶稍加改造即可用于刺参养殖,并且大都与

14、鲍混养。参苗体长为5cm左右,密度为200-300头/m2,吊挂水层5-8m,笼间距3-4m。饵料为鼠尾藻、海带或人工配合饵料,随着个体的长大渐疏密度,并随时检查网箱的破损程度。在台风或风暴潮来临前要及时将笼下沉,以免造成损失。海上沉笼养参也可与藻类混养。5、 海底沉箱养殖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用16mm的螺纹钢做框架,可为圆形或长方形(规格为2m1.5m1m),外罩网目为1cm的聚乙烯网衣并留有网袖,以便于投饵,内放石块(3-5kg/个),占箱体的1/2-2/3,石块垒放要牢固,多制造空隙,形成梯形,石块离网四边的间距为5cm,防止磨破网,这样能抗风浪,以免翻滚。

15、放养密度为体长3-5cm苗种200-300头/m2,饵料为人工配合饵料或海带、鼠尾藻等,根据情况可3-5天投喂1次。日常注意网衣的破损情况,并根据刺参生长的快慢,及时疏密。六、工厂化养殖可利用养鲍场、养鱼场坑道或养殖大棚进行单养或鲍参混养。通过人为控制改变刺参的生活习性,在冬季提高水温,在夏季降低水温,使刺参无夏眠现象,以缩短生长周期。通过鲍参混养,可提高鲍的成活率,刺参利用鲍的粪便,又减少池子的污染,降低了生产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日常管理上可充分利用原有的设施进行人为控制,以满足刺参的最佳生长需要。饵料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早晚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1%-10%。为保持水质的清新,

16、应及时清池和倒池,每天清池1次,用虹吸法清除池内的粪便和残饵;每半月倒池1次,若水质变化造成败坏应及时倒池。七、混合养殖依据鲍鱼、刺参生活习性和特点,进行鲍鱼、刺参混养,在同一网箱内养殖以上两个种类,既可以充分利用有效水体和养殖器材,又能促进生长,而且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鲍鱼养殖。同样,虾参混养的经济效益很高,放养密度8头/m2,经过2年的精心管养,一般回捕率可达20%以上,亩产量可达120-150kg以上。刺参的池塘养殖管理一、养殖场地的选择根据刺参生存环境的需要,应选择在附近海区无麟污染、远离河口等淡水源、盐度常年保持在27%以上(短期可降至24%-26%)、风浪小的封闭内湾或中潮区吹下的

17、地方建池。以沙泥或礁池底为好,池塘的保水性能要好,进排水方便,常年水位不低于1.5m,常年水温保持在15-28之间,面积10-20亩为宜。池塘设有高低2个进排水闸门,低闸门清池排水用,其闸门基面与最低潮面持平。高闸门基部以半潮潮面为准,可利用潮差向池内自然纳潮,高低2个闸门均可人工控制、海区内有自然生长的鼠尾藻、马尾藻、石药、大叶藻水生植物。二、建附着基1.在底质不太软烂的条件下,可采用投石法、建人工参礁、投掷一些其它材料及池底爆破等方法建附着基。(1)投石法:其一是条状投石,即长度不限,宽0.3m,条石间宽1.5m左右。其二是堆石,礁堆长2.5m,顶宽0.8m,底宽1.2m,高0.8m,每个

18、礁堆用石块0.8-1.0m3,东西向放置,堆放时石块间尽可能多地留出孔隙;礁堆间距3m,行距4m。其三是满天星投石,即随意往池塘中投石,投放量视放苗数量而定,一般每亩不少于5-10m3。(2)建人工参礁:一般用水泥制作,参礁制造原则是多孔、多层次、便于刺参藏匿与栖息,大小重量以搬运方便为宜;有孔的参礁,孔径一般10cm左右,便于刺参栖息与采捕;人工礁的走向顺着进排水的方向排列,排与排的间距为30-50cm,人工礁的高度为30cm左右。(3)投掷一些其它材料:包括有树枝、树桩、筐篓、旧轮胎、砖瓦、碎石、水泥管、陶瓷碎片、碎陶管等(旧轮胎初次使用效果不好,可以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再用)。用瓦片造礁,

19、所用瓦片是盖房用的红色长方形瓦片,每3片为l组,3个瓦片长边依次对接,形成一个三角棱体,用细绳将棱体捆扎牢固;用棱体在池底堆成若干个礁堆,棱体南北方向放置,礁堆之间的距离为3-5m,一般每亩用瓦2 500片左右;礁堆由上下2层棱体组成,每层又分南北2排,下层每排包含5-9个棱体,上层每排包含4-8个棱体(交错堆摞,上层比下层少1个棱体),上边棱体上再盖上瓦片;这样,从南北方向看,整个棱堆由若干个三角空间构成。用果筐造礁,每个礁堆由3个水果筐组成,下面2个,上面1个,用细绳捆牢;筐口向北,筐内压上石块,防止果筐移动。空心砖造礁方法同瓦片棱体造礁类似。(4)池底爆破:有条件的海区,为了充分利用海底

20、的礁石资源,采用该方法以改变礁石形状,形成乱石堆状,以利于刺参栖息,并有利于海藻的繁衍生长。2.稀软底质的池塘必须人为创造悬空底质以适宜于刺参的生长。对于底质稀软,投物极易淤陷的池塘,必须采用水泥柱、石柱、木桩、竹筒等物,打立排桩,然后用铁丝和尼龙绳连接,再把筐篓、轮胎、瓷管、瓦片、树枝、石板等物吊在绳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集成片;或用接近地面的矮桩,将绳索和旧网片架起一个层面,投放上述所提及的材料即可。投放附着基的作用有两点,一是能附着大量的底栖硅藻;二是刺参的栖息场地,可保证其安全度夏和越冬。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投石过少,刺参的附着密度小,影响增殖效益;投石过多,达不到最佳增殖效果

21、,也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三、池塘的消毒在放参苗前一个月,要对参池进行消毒处理。池内进少量水,以将整个池塘及参礁全部淹没为宜,用生石灰100-200kg/亩,全池泼洒,并保持浸泡一周。有虾姑、蟹类、海一葵等敌害生物的池墉,可泼洒“虫敌”杀灭敌害。四、基础饵料生物的培养培养基础饵料生物的实质也就是参池肥水。此工作在投参苗半个月前进行,目的是培养底栖硅藻和浮游植物。待清塘药物毒性消失后,将水放干,进水30-50cm,施入“生物肥水宝”、“水宝”或“双效利生素”等生物肥料,由于北方水混偏低,底栖硅藻繁殖较慢,所以要加大施肥量和施肥次数,3-4天后加水至0.8-1m左右,再用“养水宝”或“水宝”肥水一

22、次,用量减半,数天后一可见水色逐渐变为茶色或黄绿色,放苗前将池水逐渐加满。五、参苗的投放刺参苗种来源于自然采捕和人工培育,自然采捕苗种规格大小不均,数最和规格很难满足养殖的需要。参苗的规格不能过小,苗种规格过小,其抗病害和适应环境能力较弱,成活率会大大降低。所以选择正规育苗单位保证参苗质量很重要。苗种投放前都要经过3-5天的暂养,分级筛选,剔出伤残参苗,迅速投入养殖池。人工培育苗种都经过中间培育,待刺参体长达5cm以上再投放入参池内。放苗的密度由苗种大小、参礁的数量、换水的频度、饵料供应情况等因素决定。2-5cm小规格的苗种在40头/m2以下;5-10cm中等规格苗种在30-40头/m2以下;

23、10-15cm较大规格苗种在10-30头/m2以下为好;20cm以上苗种,密度不应超过10-20头/m2。六、养成管理技术(一)饵料的投喂除了参池中己有的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可作为刺参的饵料外,还应适当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刺参在春、秋季节(3-6月、10-11月)生长最快,此时应加大饵料的投喂量。春季一周投喂1次,秋季一周投喂2次,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5%-15%。6-10月,刺参进入夏眠,此时水质也相对较肥,可不需投饵。12月至次年2月,水温降低,刺参活力减弱,也可不投喂。投饵时间一般选择在傍晚时分进行。(二)科学换水保持参池水质清新是加快刺参生长、提高养殖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放苗后前期,水只进不出

24、,2-3天进水10-15cm。当水位达到最高点时,每天换水10%-40%,水色清瘦时可选择肥料肥水一次。进入夏眠后应保持最高水位,换水时应遵循“水质好、水温低、盐度稳定”的原则。秋季后加大换水量,每日换水量在10%-60%左右。冬季可只进水不排水,保持水位在最高处即可。除此之外,有条件的还可在池塘边打海水井2口,以备高温期向池内注水降温。(三)加强水质和底质的调控除了适时加注新水,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类,恢复池水的生态平衡外,还要定期使用“养水宝”、“水宝”或“双效利生素”等活菌制剂,一般可15天使用1次。利用微生物菌有效分解池底的腐败有机物,将其转化为底栖硅藻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盐

25、,提供刺参足够的饵料生物。当塘底严重老化时,用“解毒净水宝”、“水质改良剂、“降解底净”、“颗粒底净”等来改良底质,保持刺参健康生长的池底环境。(四)巡塘及抽样检查应设专人常年巡池看护,定期观察记录刺参摄食情况和健康状况。巡池时如发现有吸附在干露石壁上的刺参要及时使其回到水中,以防千露时间过长死亡,尤其阴雨天气,刺参更不宜外露,因为雨水可致刺参死亡。及时捞出池内杂物,保持池水清洁。定期测量刺参的体长、体重,检查其生长情祝,并解剖几头刺参,检查其食物含量以调整投饵量。刺参病害防治近年沿海地区海参养殖业蓬勃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2003年前海参基本没有病害

26、发生,2004年海参病害爆发。从2004年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来看,以2-4月份最为严重,7-9月份趋于平缓,进入12月份后又有爆发迹象。近几年海参病害爆发更加频繁,对海参养殖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影响了海参养殖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海参养殖还处于发展阶段,仍面临着养殖技术和病害研究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病害问题日渐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寄生虫病和霉菌病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治疗方法,只能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经常改良水质,改善海参生存环境,提高海参免疫力达到预防的目的。一、定期消毒预防为防治病害的发生,每半月使用1次消毒药物,如“复方注氧碘溶液”、“水体消毒剂片剂”、“强力碘”等,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

27、达到很好的防病效果。在夏季高温季节,细菌及病毒繁效旺盛,应7-10天就消毒1次,可极大减少刺参发病的机率。2、 刺参烂皮病的防治随着刺参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病害也随之而来,其中以烂皮病危害最大,成为影响刺参成活率的主要因索之一。此病又叫化皮病、溃烂病,从稚参、幼参到成参均可发病,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参,主要在夏季高温季节发生,具有传染性。病因为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物污染、重金属及pH值波动较大、水质淡化(盐度降至17以下)等原因引起。症状发病的刺参体壁失去形状和弹性,皮肤溃烂,骨片散落,逐渐融化成鼻涕状的胶体,最后其躯体全部烂掉,只在附着物上留下一个白色的印痕。诊断根据外观症状结合水质检测、

28、微生物学检测排除化皮病,即可确诊。防治(1)稚参发生此病时:要马上分池,加大换水量,用“复方傲氧碘溶液”、“强力碘”全池泼洒,3小时后换水,隔天再用l次;(2)成参发生此病时:应适度加大换水量,全池用“水体消毒净片剂”、“复方兰氧碘溶液”或“强力碘”消毒。并派人潜水入参池中,将:病参收集起来,放养在小面积池中,用“复方兰氧碘溶液”浸泡半小时后换水,隔天1次,连用4次。如果是因外界水源污染引起的烂皮病,应立即停止换水,使用“养水宝”、“双效利生素”、“水宝”、“降解底净”或“颗粒底净”等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待污染解除后方可换水。三、刺参腐皮综合症(化皮病)病原以细菌感染为主,常伴有霉菌以及寄生虫

29、的继发感染。症状感染初期病参常有摇头现象,然后口部出现局部感染,表现为围口膜松弛,触手对外界刺激反映迟钝,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侧收缩、僵直,一般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丧失摄食能力;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流行情况该病多发生在每年的1-4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2-3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此病的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参。病因分析(1

30、)由海参自身粪便、残饵污染中毒所致;(2)由池内的藻类死亡所致;(3)由于海参机体虚弱所致;(4)池内溶解氧缺乏所致。防治(1)根据海参腐皮综合症的病因分析,有效地控制池底污染,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水产高效维C”、“电解维他”等维生素来提高海参自身免疫力,才是防治海参腐皮综合症的有效途径;(2)保持水质清新,定期向养殖池内投放改水系列产品改良水质。如“降解底净”“颗粒底净”“解毒净水宝”等吸附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氨氮、硫化氧等有毒物质,将养殖池内及底质危害海参生长的病原加以吸收,这对缓解水质恶化,减少池底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作用;(3)定期向养殖池投放消毒剂,如“水体消毒净片剂”、“复方兰氧碘”

31、、“强力碘”等可有效地控制有毒物质大量集中,也对水体中的病原体有灭杀作用,对海参肌体也有一定的清洗消炎作用;(4)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类抗菌素,如“三黄散+Vc”、“肝康Vc”以保证海参肌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生长。根据海参腐皮综合病多在冬、春低温不摄食条件下发生的特点,且发病参往往出现排脏反应,排脏后海参丧失了摄食能力和治愈机会,因此在入冬前及早投喂药物饲料,在混合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及中草药,可增强海参的抗菌作用,添加Vc可促进海参正常生长,不致出现疾病,并且还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使海参在冬季增强抗病能力,以达到冬病秋防的目的;(5)定期投放生物制剂及有益菌,不仅能够分解池水中的粪便、残饵及死亡藻类

32、等有机质,降低池内的氨氮含量,还使养殖水质清洁,对改善水质底质环境,增加海参免疫力及抗病能力,防止和减少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抑制有害藻类、有害病菌的繁殖生长,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如“水宝”、“养水宝”、“双效利生素”等。四、海参孢子虫病病原目前发现有6属14种,其中囊孢子虫属5种,羚丝孢子虫擒4种,钙囊孢子虫属2种,其余3属各有1种。症状在囊孢子虫的生活史中,多数阶段寄生在海参的血液中,其他阶段寄生在体胶中。囊孢子虫寄生在血管中,由于滋养体的生长逐渐阻塞了血管,使血管壁向体腔内形成1个似铃舌状的突起,它是由血管壁包裹滋养体形成的胞囊,胞囊成熟后,或者通过破囊,或者通过铃舌状突起的基

33、部断裂进入体腔。瓜参钙囊孢子虫寄生在海参的呼吸树上。性腺双抱于虫则寄生在海参的性腺上。诊断取海参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或病理切片,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五、海参涡虫病病原目前发现有16属39种,其中裸涡虫属有12种,闭性涡虫属有7种,其余14属各1-3种。症状涡虫是通过海参的口、呼吸树进入体腔,通过直肠上小孔进入消化道。涡虫寄生在海参的消化道内和体腔内,海参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病理症状,对海参的生长发育也很少有影响。涡虫不仅能争夺海参的营养,同时也摄取海参的体液等组织为食。诊断取海参组织进行显微镜检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六、海参腹足类寄生病病原寄生在海参上的腹足类有16属33种,其中内寄螺属6种,巨穴螺属5

34、种,瓷螺属4种。症状腹足类寄生在海参的体表、体腔、消化道、血管、呼吸树等组织器官。深海豆怪螺寄生在海参上,深海豆怪螺用吻吸附在海参的体表,并用吻刺入海参的体壁,穿过体壁达到体胶,用吻突从宿主组织、体液、血液摄取营养,在吻穿入体壁的部位出现肿块。内寄生的种类用吻吸附在寄主的体壁、消化道、呼吸树等组织器官上,从中摄取营养。由于腹足类的寄生,海参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消瘦,生长缓慢,性腺不能发育。诊断取海参组织进行显微镜检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七、霉菌病病因此病是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参而导致疾病发生。症状典型的外观症状为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发生水肿的个体通体

35、鼓胀,皮肤薄而透明,色素减褪,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表皮发生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然后以棘刺为中心,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成为白斑,继而感染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虽然霉菌病一般不会导致刺参的大量死亡,但其感染造成的外部创伤会引起其它病原的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的下降。流行情况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病的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病,但在育苗期未见此病发生。目前尚未发现霉菌病导致海参大批死亡的病例。诊断根据症状观察结合微生物学检测即可确诊。八、扁形动物病病因扁虫感染所致。扁虫感染一般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而且扁虫多在细菌感染后的病参体上存在,加剧海参的病情,加速海

36、参的死亡。因此,初步断定扁虫也是“刺参腐皮综合症”的致病原之一,属继发性感染。扁虫细长,呈线状,长度不等,形体具有多态性。症状发病症状,与“刺参腐皮综合症”的症状类似。病参腹部和背部多有溃烂斑块,严重的甚至整块组织烂掉,露出深层组织。大量的扁虫寄生在皮下组织内,造成组织溃烂和损伤。越冬感染的幼体附着力下降易从附着基滑落池底。经解剖后发现患病个体多数已经排脏,丧失摄食能力。流行情况此病在每年的1-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8以下)是发病高峰,越冬幼参培育期和成参养殖期均有发现,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当水温上升到14以上时,病情减轻或消失。诊断根据症状观察即可确诊。九、后口虫病病原后口虫属中的一种纤毛虫,虫体活体长约40-75微米,体宽约20-27微米。症状患病个体外观正常,严重者多有排脏反应,排脏后丧失摄食能力,参体消瘦,活力减弱,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继发性感染。经显微镜镜检和组织病理分析发现:该纤毛虫专寄生于海参呼吸树,在呼吸树囊膜内外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呼吸树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和淡烂,并导致海参排脏,丧失摄食能力。流行情况该病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发生率较高,但患病海参的死亡率通常较低。目前仅在幼参和成参期发现此病。诊断根据症状观察结合显微镜检即可确诊。 (综合办 张世亮)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