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古城36景介绍.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5010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200 大小:17.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古城36景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芜湖古城36景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芜湖古城36景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0页
芜湖古城36景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0页
芜湖古城36景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芜湖古城36景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古城36景介绍.doc(2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芜湖古城系列之一】萧家巷萧家巷是芜湖古城内最著名、也是最复杂的街巷,其主巷道为南北走向,南从丁字街,北至东内街,全长290米,宽2米多。主巷东侧有两条平行的支巷,长约100米,东西走向,连接官沟沿。西侧还有一条支巷,与花街相接。清乾隆年间铺为弹石路面,20世纪80年代后改为水泥路面。明末初期,萧家巷内曾有一处宅第,其主人寄情梅花。以“顶风傲雪晚节香”自勉。此人就是清初最著名的画家萧云从,因此这条小巷也改用萧家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萧云从以78岁的高龄在此辞世,这一年,也是现存最早的芜湖县志问世之时,在这部芜湖县志-街市中的“县东大街”内已有“萧家巷”的记载。萧家巷内还曾住过一个名叫

2、汤鹏的铁匠,技艺高超。据记载,汤鹏与萧云从相邻而居,汤鹏一有空闲就跑去看萧云从作画,萧起初有点嫌弃他,最后萧发现了汤鹏的好学之意,俩人便成了忘年之交,后来经过萧云从的指点,汤将铁转变制成了画,成为了如今的最著名的民间非物质遗产-铁画。萧家巷的建筑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曾毁于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炮火中,化为一片废墟。如今的萧家巷内现存的建筑房屋大都是在清末民初建造的,多处房屋都是深宅大院的中式建筑,显得威严而气派。200含有美好喻意精美的门钉装饰古铜钱形状的通风口萧云从(尺木)与汤鹏(天池)芜湖铁画【芜湖古城系列之二】南门湾南门湾是芜湖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形成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

3、史。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为加强防卫,再次修筑城垣,历时五年,于万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对城南门-长虹门,由南门进城,沿街缓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弯而行,故此街被称为“南门湾”。南门湾街原来呈“T”字形,长约130余米,宽约3米多。民国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为“南门大街”。东与儒林街相接,西头转过一处小弯折向北与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门湾建成后,历代都曾进行过多次整修,始终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风韵。南门湾街道两旁多为两层小楼,砖木结构。一般都是前店后宅,鱼鳞瓦顶,既可遮阳,又可挡雨。自古以来,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顾客盈门,人流如潮。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南门湾街道两边商店依然是一

4、家挨着一家,一家连着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酱作、王义记肉业、张祥兴烟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烟庄、万记裕大祥调味品、民生机面店、新光照相馆、泰昌五洋、瑞昌杂货、明记百货、鸿发棉纱、人人理发店等。南门湾还留传着著名学者胡适、报人张恨水的故事,民国初期,张恨水在芜湖皖江日报任副刊主编,一天,他和好友张友鸾在南门湾游览时,遇到三位卖菜、卖花、卖桃子的村姑。他们发现村姑门长相可人,有意思想逗逗她们。便要喝村姑门对对子。谁知,三村姑先后出了:“空心菜菜心空心空菜菜不丝”,和“菊傲霜梅傲雪谁言菊后无花赏”两幅上联,都难倒了张恨水和张友鸾两人。最后,三村姑又以芜湖地名为题出一幅上联:“集益里集思广益;冰冻街火药

5、房移冰就火;芜湖虽小有十九道门”。请张恨水他们对下联。张恨水和张友鸾面面相觑,苦思了很久,始终对不上下联,趁着街上人多,悄悄地走开来,留下了一段轶事。【芜湖古城系列之三】钟家庆故居太平大路12号钟家庆故居钟家庆(1937-1987),著名数学家,芜湖人。1956年,芜湖市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1962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为华罗庚教授的研究生。1968-1978年,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1978年,调回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致力于多变函数与微分几何的研究,对于紧黎曼流行、拉普拉斯算子第一特征值,获得最佳估计;还与美国数学家莫毅明教授合作,证明了非负全纯双

6、截曲率的紧凯勒-爱因斯坦流行必等度于紧的厄尔密对称空间,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国数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鉴于其杰出的学术成果,提升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员,并任函数论研究室主任,为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屈指可数的优秀数学家,与杨乐、张广厚等同为数学界之中年精英。钟家庆长期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和其他大学讲课,指导研究生,三次应邀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与交流。1987年2月,以最高评分荣获首届“陈省身数学奖”。同年4月12日,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突发心脏病,猝然去世,年仅50岁。芜湖市第一中学内的钟家庆纪念铜像钟家庆

7、(后排左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家福从芜湖走出的数学大师1、 良好的家风钟家庆老家在安庆,十岁时,因父来芜工作,全家迁至芜湖。他生活在一个人口较多的家庭,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弟弟妹妹。由于家境困难,最小的妹妹,出生不久,便让别人抱养。其父钟万森,从事财务工作,有聪慧的数学头脑,且富于文化修养,尤喜爱古典文学,常吟诗作文,与人唱和,办事认真,为人耿直。其母卢文英,操持家务,勤劳俭朴,热情待人,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妈妈。来芜时,钟家庆入长春小学读三年级。升入四年级时,转入励德小学。小学毕业,入市二中,读初中。初中毕业,考入芜湖一中高中。每当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煤油灯下,妈妈纳着鞋底,孩子们做着作业,全家洋

8、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氛。2、 强烈的求知欲望人靠不断求知充实自己,只有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方可不断进取,积累丰厚学识,成为一名卓尔不群的大家。钟家庆天资聪慧,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上课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经常向老师提出“为什么”。除了课内学习外,对书本有一种异乎寻常的阅读兴趣。因家境贫寒,不可能让他购买许多课外书。放学过后,他总是在附近的书摊上,贪婪地阅读各种图书。有一次,他在书摊上被一本童话书深深地吸引,读着,读着,夜幕降临了,他才匆匆赶回家。家里的妈妈正焦急地等他吃晚饭,还以为他出了什么意外。这种热衷读书的劲头,一直到他进入北大,丝毫未有减退。课余假日,常常清晨背着书包,带着干粮,离开宿舍

9、,一头钻进图书馆。直到晚上十点钟,图书馆关门,他才结束一天的读书生活,返回宿舍。钟家庆大学的同窗好友,十分佩服他那种勤于阅读的好习惯,给他取了一个“书虫子”的雅号。3、 锐敏的解题能力数学家都具有锐敏的解题能力,钟家庆在这方面显得十分突出。钟家庆中学的同学回忆说,遇到代数、几何上的难题,不少同学都束手无策,钟家庆却思路敏捷,很快就找到了解题方法,数分钟内就能破解难题。有一次举行数学统考,时间为120分钟。过了半个小时,钟家庆请假上厕所,却没有返回考场。监考老师到他座位边一看,原来所有题目均已完成,且答案全对。他是为了不招人注意,以请假如厕为名,离开了考场。4、 全面发展的人才钟家庆虽有敏捷的解

10、题能力,却不偏科,是一位文理俱佳的双优生。1956年春,全市举行高三数学、语文竞赛,钟家庆均荣获第一。他的语文水平在一中是出类拔萃的。钟家庆喜爱古典文学,唐诗宋词许多名篇都能背诵。他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选为范文,评讲时推荐给全班同学。由于他语数成绩都十分优秀,高考填志愿时,语文老师竭力主张他填报文科,数学老师则动员他填报数理专业。他自己权衡再三,还是报了北大数学力学系。进入北大,仍然没有割舍对中文的喜爱,在攻读数学力学之余,报名参加了北大的文学社,课余经常参加文学社的一些活动。钟家庆不仅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谈吐幽默,生活达观。他对家乡曲调优美、充满生活气息的黄梅戏,十分喜爱,打猪草夫妻观灯

11、天仙配中的一些唱段,都能哼上几句,每当班级联欢,同学们总欢迎他唱上一段。五、仁者爱人钟家庆才学出众,却没有半点傲气,与人相处,十分低调,处处显露豁达、大度、真诚。在同学眼里,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兄长。钟家庆的妻子吴美娟在清华大学任教。文革期间,钟家庆和妻子随清华的教员一道下放江西南昌附近的“鲤鱼洲”农场。由于钟家庆在劳动中十分踏实肯干,被军宣队分配去看管“黑五类”队员。钟家庆却和这些队员过从甚密,不让他们从事过重过累的劳动,累活、苦活总是自己抢先去干。军宣队找吴美娟谈话,要她转告钟家庆,必须“划清阶级界线”。吴美娟十分不安,将军宣队的批评告诉丈夫。钟家庆听后淡淡一笑,坦然回答说:“我心中自然会有

12、数的。”他坚持按自己的做人原则,去对待这些“阶级敌人”。钟家庆逝世后,力学系当年曾与钟家庆一道劳动过的老教授,含着热泪说:“逆境中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品格。当年在江西农场,家庆帮我扛最沉的麻包,帮我挑最重的担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六、爱国情深宿鸟恋故枝。钟家庆对养育他的家乡,充满了诚挚的爱。他的两个子女钟文、钟宁,数学禀赋好,继承父业,先后考入北大数学系,后又赴海外深造。钟家庆在给子女的信中,总是叮嘱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学好本领,报效祖国。钟家庆把攻克数学难关,与振兴中华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说:我们祖国有数千年历史,我们的先人在数学上有伟大的创造。今天,我们的条件更为优越了,应当作出更

13、大的奉献。他年过不惑,还买来英、俄、德、法、日文字典,奋力学习外文,争取更多地吸取国外的数学研究成果,力求有新的突破。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作时,与美方的一位数学家合作,研究紧黎曼流形上拉普拉斯算子的第一值入的估计问题,改进了前人的成果,获得新进展,被权威的国际数学杂志发表,引起数学界的关注。此外,他在多复分析、群表示论、代数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认为:钟家庆的数学研究“非常深刻”,赞扬钟家庆是“中国中年一代数学家中的最杰出者”。著名数学家张荣庆指出:钟家庆的数学研究“很杰出,已经成为数学文献中的重要成果”。7、 浩气长存天不假人以寿。长期艰苦的数学研究,使钟家庆的健康状况日趋

14、下降。1987年4月13日,钟家庆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因突发心脏病而与世长辞。钟家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频繁地奔波于欧美和祖国各地。一方面,为了吸取海外数学最新研究成果,他经常前往海外;一方面,为了培育数学尖端的新苗,在北大、清华、武大、厦大、数研所,经常会看到他讲学的身影。钟家庆的同窗好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杨乐,在八宝山公墓礼堂隆重举行的钟家庆遗体告别仪式上,泪流满面地致悼词,他说:“钟家庆是我国卓越的数学家”,“他在数学上的光辉成就是以自己的血汗以至生命为代价的”,“他的逝世是我国数学界的重大损失”,“钟家庆同志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一个年轻有为的数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虽然他仅

15、度过四十九个春秋,然而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1987年5月8日,钟家庆在美国的同行和弟子,在哥伦比亚大学,为他举行了纪念会。同时,中外数学家共同发起创立“钟家庆纪念基金会”,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钟家庆数学奖”,从1988年开始,每年一度,奖励国内优秀的数学硕士生、博士生。(本文摘自芜湖作家朱典淼的作品数学之星-钟家庆)【芜湖古城系列之四】华牧师楼当基督教在芜湖传播时,起始于19世纪中叶,中华基督会是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也是比较重要的教派。据1993年芜湖县志记载,先后负责芜湖中华基督会工作的有周孝成、李卓吾等,另外,美籍传教士华思科夫妇、涂美英小姐、陆清兵、史密斯夫妇等。也都先后在芜

16、湖进行过传教活动。芜湖基督教的教会活动甚为活跃,教徒总人数至上个世纪初达到二三百人之众,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聚会地点显然不能满足教会展开各种活动的需要,故当时的中华基督教会先后在后家巷、天平大路等地购置了一批土地,建成教堂和住房,供教会使用太平大路17号的华牧师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建造起来的,西边有一圆门与中华基督教会创办的励德学校相通。由于建成后,美籍传教士华思科夫妇是第一个入住的,所以至今,当地的居民仍将此楼称为“华牧师楼”。这对异国夫妇历尽坚辛万苦来到中国,来到芜湖这座江南水乡之城宣教办学,太平大路上可以经常看见这对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身影。华牧师楼为中西合式建

17、筑,坐北朝南,青砖砌筑,面阔13.5米,进深18.7米,占地面积253平方米,建筑面积684平方米,共四层,每层有正房五间,一、二、三层楼为当年教会牧师居住的宿舍,四楼的高层明显矮于其它的三层,用作储藏室,兼作隔热层。楼内全部为木地板。除一楼外,其余每层正南面都有一个三十大阳台。华牧师楼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历经八十多年风风雨雨之后,成为芜湖古城唯一的外国宗教建筑。【芜湖古城系列之五】井巷井巷是一条很古老的街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编修的芜湖县志是现存芜湖最早的县志,其中在卷二街市中就有“井巷”的记载,并标明在叁府“衙右”,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次县志的街巷中都有“井巷”的

18、记录。在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地理志-街巷中,“井巷”与“梧桐巷”是并存的,1945年前后,“梧桐巷”与“井巷”被连贯起来,统称为“井巷”。井巷主要为南北走向,南从东内街起,然后转西至罗家闸止,全长493米,宽2米,原味弹石路面,20世纪80年代初改建为水泥路面。因“巷口状似水井”,巷道中部也有一口著名的“涌泉井”,而得名“井巷”。清乾隆十八年芜湖县志记载:涌泉井在安义街(即如今的东内街)井巷内。”“这口数百年的古井,到民国时尚存,为巷内百姓带来了许多方便。井巷6号曾是私立安澜初中,该校是为了纪念戴安澜将军而创立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广西全州建校,原名安澜纪念学校,1947年迁至芜湖,

19、改名为安澜高级职业学校(校址在环城北路南侧),附设安澜初中。安澜初中于1950年春改为市立中学第二分部,1952年改名为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井巷与东内街交界处的西侧曾今还建有一座龙王庙,这是芜湖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座龙王庙,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据史料记载,这座龙王庙的香火历来都十分的兴旺,每逢节日,善男信女们成群结队前来龙王庙烧香拜佛,祈求龙王保佑芜湖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太平军攻入芜湖,龙王庙在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炮火中夷为平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芜湖县令改建龙王庙为龙王行宫,供奉四海龙王,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后又被毁。

20、光绪年间(1875-1908年),芜湖富商又集资重新建造龙王庙,后来又荒废。如今的井巷历经沧桑巨变,至今仍保留着狭长幽深的风貌,巷道两旁的深宅大院里面树木参天,显得十分的清雅幽静。井巷内的泾县会馆界石【芜湖古城系列之六】胡友成故居儒林街53号,是芜湖著名商人胡友成的故居(积雅堂),位于儒林街与打铜巷的交叉口,建于民国初年,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140平方,建筑面积220平方。大门开在北檐墙的中部,花岗石门高大坚挺,石岩上的墙体重嵌有石刻太极八卦图“泰山石敢当”。胡友成(1902-1968),在芜湖工商界,特别是皮毛行业中,胡友成是一位执牛耳背的大人物,据1942年9月编订的芜湖

21、总商会各同业会一览表记载,当时胡友成被同行们公推为芜湖十三种同业公业会(俗称为“十三商帮”)之一的杂货皮毛公会负责人,所辖会员达到43户(人)之多。芜湖的皮毛生意完全处于其掌控之下,同行之间发生争议、纠纷,也都会请胡友成出面主持公道,进行调解,年仅40岁的胡友成,可谓是春风得意,事业有成。据胡友成孙子胡菊生先生回忆,他们的家原先在石头路,1939或1940年搬到儒林街53号的,这为彭姓之人的祖父做过清末道台,所以现在很多人将这座大宅称为“道台府”,当年,儒林街53号比现在要大的多,前进共七进,青石砌成的大门朝北开在儒林街,后门靠着城墙根,即现在的环城南路。胡友成买下之后,将房子改名为“积善堂”

22、,并在墙角处重新嵌刻新的界碑,以示其广积善德之意,至今在“积善堂”外还能看见清晰保存完好的“泰山石敢当”界碑。胡友成故居(积雅堂)胡友成故居外的“泰山石敢当太极”界石泰山石敢当:上古之时有很多禁忌和崇拜,石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崇拜,而将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芜湖古城系列之七】小天朝“小天朝”位于儒林街48号,粉墙黛瓦,主体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前后都有大花园,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气势非凡的徽派古建筑群,粗大的通天柱与梁架组成一个完整牢固的建筑框架。它采用规格较高的卷棚轩,第二进

23、明间梁架造型极为优美,拱轩梁雕刻以大象为主题,“象”的谐音是宰相的“相”,一看便知这是官宦人家。梁头、驼风、轩梁、月梁等都有精美的雕饰,代表了芜湖地区晚清时期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准,蔚为大观,它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送给侄女儿的陪嫁房,以至于一百多年以后,人们都忘记了它主人的名字。“小天朝”建于清光绪年间,约在1890年前后,当时李家兄弟已从肥东故里迁到芜湖,正在芜湖轰轰烈烈的创业,六弟李昭庆英年早逝,在李鸿章的安排下,他的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住在芜湖。李鸿章对李昭庆的子女视同已出,将李昭庆的长子李经方过继过来,做了自己的长子,李昭庆女儿出嫁时,李鸿章极尽奢华也就不足为奇了。李昭庆共有四个女儿,所嫁郎

24、君都是声名显赫之辈,大女儿嫁给了江苏淮扬道吴学谦,二女儿嫁给了清廷驻英国留学生总监、著名目录学家、合肥人剻光典;三女儿嫁给了台湾第二巡抚邵友濂的大公子邵颐,四女儿嫁给了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大儿子、江苏候补道刘体乾。这处尊贵豪华的陪嫁房到底是李鸿章送给哪个侄女的,现在已无人记得。经过一番周折后,这处豪宅于刘体乾所得,后改为“小天朝”。小天朝后来转到了合肥老乡刘和鼎的手中。1958年12月,刘和鼎后人将房产交给国家,小天朝先后成为芜湖卫校、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工农兵幼儿园、环城南路幼儿园。2005年芜湖市政府把小天朝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升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重点文物保

25、护单位-小天朝小天朝内景(庭院)刻有神兽图案的柱础精美梁头装饰古老的建筑仍就保存着原来的风貌【芜湖古城系列之八】打铜巷打铜巷由来已久,与儒林街、南门湾建街时间相当,约有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芜湖县志(清康熙)上已有记载。昔日,达官贵人在建筑官邸时,常本着“让人三尺有何妨”的姿态,留下了这条无名小巷,宽度只有1.5米,长度只有110米,南从儒林街起,北至丁字街止,原为弹石路面,1990年前北改为水泥路面。这条无名的小巷后来因为聚集了众多的铜匠和银匠,才得名为“打铜巷”,清末民(国)初还曾一度易名为 “打银巷”、“银巷”,但是,民间也有传说,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驻军芜湖时,曾在此巷内修理军械兵器,

26、故名。打铜巷是芜湖当年作为商贸重镇百业兴旺的见证,它西与花街平行,紧邻南门湾、儒林街,是城内繁华的地块之一,故许多铜匠和银匠就近制作一些铜、银器具和首饰,临街而售。芜湖的行业有银匠三百多人,月耗银达4.3万两。抗日战争时期,银楼增至20家,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后,银楼又增加至24家,他们除生产制作项圈、手镯、耳环、戒指、锁片等外,还生产银盾、银餐具以及在银具上刻花、钻花,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古城里的一只年迈的老狗,始终依然守护着它主人的旧宅【芜湖古城系列之九】花街花街位于芜湖古城中心区,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门湾,与薪市街垂直相

27、交,北至十字街,全长180米,宽4米左右,过去是一条以经营竹器为主的商业街道,两侧聚集了众多专营蔑器、扎花灯的商家,故名为花街,又名为竹市街。宋初,芜湖开始修筑明城,城区街市逐渐形成,花街初具规模,清乾隆年间直到民国初期的一百多年里,一直被称为“安丰里”,后来又恢复名称为花街。花街两旁的房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徽派楼房,店铺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后宅,是芜湖竹器业蔑匠铺最为集中的生产、营销之地,家家户户擅长扎花灯。平时他们专做一些竹木器具出卖,年底及春节期间,他们将精心编扎的各种花灯悬挂在店堂里、大门前,招揽顾客。有各种鸟兽虫鱼灯,形态逼真;有大型的龙灯,如滚龙灯、板龙灯和竹篓灯,形状各异;有观音、

28、地藏、八戒、悟空和三国、红楼梦人物灯,栩栩如生;还有其它的宫灯、走马灯、花球灯、花鼓灯、花篮灯等,异彩纷呈。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亮门前的花灯,把花街照耀的如同白昼。老芜湖人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花街半里路,尽是蔑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夜晚点亮灯,疑是天仙处。”在花街中段,有一所小学校-芜湖市花街小学(现为罗家闸小学分校)。学校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曾几度易名迁址,解放之初,曾是全县16所公立小学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1971年更名为花街小学。在芜湖地方革命斗争史上,花街也曾留下过绚丽的一笔,1927年夏,芜湖早期著名共产党人俞昌准(

29、南陵县人,曾任中共芜湖特别支部书记)从南陵来到芜湖后,就住在花街一家小店里,创办;饿沙漠周刊,发表了不少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鼓舞人民斗志的文章,还经常深入到裕中纱厂,到工人中间去宣传革命道理,组织领导工人罢工。1928年3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芜湖恢复成立后,曾在花街一懂小楼内设立过秘密联络处,在芜湖乃至全省的革命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当年10月初,这处秘密联络点被敌人破坏。缪家大屋(晚清)宫保第(晚清)正大旅社(民国)一颗野草从古城的废墟中拔地而起【芜湖古城系列之十】季嚼梅故居季嚼梅故居位于萧家巷3号,坐西朝东,后门通向花街,当初房主孙泽余造这座房子时,巧妙地利用了西高东低的地势,

30、将临萧家巷的正门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因此,门楼看上去非常的高大。青石条垒成的石库门框,再配上两扇黑漆木门,透着一股森然不可侵犯的气势,非常符合季嚼梅将军的身份。季嚼梅(1888-1961),字勉斋,安徽无为县人,1916年8月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3期,同期毕业的还有同乡好友,著名国民党将军徐庭瑶(1892-1974)。季嚼梅将军与徐庭瑶同在一个部队,相互提携,情同手足。1926年6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季嚼梅在国民党革命军总部任中校参谋,后任总部军械处上校科长,还兼任黄埔军校步兵科教官。1929年起先后任第四路军总部参谋处上校副处长、第四师参谋处上校处长、少将参谋长等职。1933年3月,蒋

31、介石委派徐庭瑶为新组建的国民党政府第17军军长,任季嚼梅为第17路少将参谋长,参加了对日寇的长城古北口、喜峰口会战。1934年,军长徐庭瑶奉蒋介石之命远赴欧美等国,考察各国机械化部队的建设情况,季嚼梅将军受命代理徐庭瑶所任的第17军军长和保定行营主任,历时十多月,1935年冬。季嚼梅被国民党政府委任为中央军事参议院参议,领陆军中将军衔。1939年调38路远征集团军总部,参与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滇西战役。季嚼梅将军还与合肥人、孙中山先生的卫士、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私交密切。1943年11月,闲置在成都的卫立煌将军被将介石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接替陈城指挥在缅甸的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卫立

32、煌当即将季嚼梅召至麾下,请他出任远征军司令部高级中将参谋。抗战胜利后,季嚼梅不愿同室操戈,放弃了再南京的高官厚禄,卸任回到芜湖,住在萧家巷3号。正在东北担任“剿匪”总司令、东北行辕代主任的卫立煌三番五次为邀季嚼梅将军远赴东北,许诺让他当总参谋长,参加对共产党解放军作战,都被季嚼梅为身体不适等理由推掉。1949年,中国解放,国民党开始退出南京时,卫立煌还亲自来到芜湖邀请季嚼梅一同赴台湾享福去,然而,季嚼梅将军始终还是决定留在芜湖,一直到病逝。季嚼梅故居平面格局分为两大部分,东西分布,东楼坐西朝东偏南,面阔四间,进深两间。主体建筑是一处二进徽式平房,青砖砌筑,屋脊高挑,两进房屋连成一个巨大的“回”

33、字形,中间有一个“四水归堂”式的天井。天井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扇两米多高的屏风,木框外面包着铁皮,再用铁钉在铁皮上面钉出各种图案。【芜湖古城系列之十一】东寺街东寺街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以前称为“东寺庙”,南北走向,南从东内街起,北至能仁寺(原胜利电影院旧址)止,全长约155米,宽4米左右。东寺街北端曾是著名的东能仁寺,东寺街因位于寺之东边而得此名。东能仁寺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为东承天院,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赐名东能仁寺,极为显耀,成为芜湖四大名寺之一(另三座是:铁佛寺、广济寺、吉祥寺),可惜在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

34、于战火。光绪元年(1875年),在能仁寺废墟上建起一座关帝庙,供奉关羽神像,后又增供岳飞神像,称为关岳庙,解放后被拆,只留下了“东寺街”这条路名了。清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投资在关岳庙旧址兴建芜湖戏园,成为芜湖古城内最早的戏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名为东寺庙小戏园,成为庙会的演出场所,演出倒七戏、髦儿戏等地方戏曲。1953年6月,芜湖市文化部门在此建成了胜利电演院,后因芜湖古城改造,被拆。古老的东寺街即将在古城改造中消失【芜湖古城系列之十二】南正街南正街原为南门湾的一段,因位于城之正南,街口正对城的南门-长虹门,故在民国八年(1919年)之前,南门湾这一段被取名为南门

35、大街,后一度又易名为南门正街。南正街呈“一”字形,南北走向,南起环城南路,紧邻弋江桥,北至南门湾,和儒林街相连,长80米,宽3米多,路面用花岗岩条石铺设,条石下面是排水沟,路肩原用鹅卵石垒成。清乾隆年间,小巷则用碎石铺成弹石路面。南正街时古城内保存最好额一条商业大街,至今保持着浓郁的古风古韵。昔日,走过南正街,穿过长虹门,便是青弋江(昔日称为长河)上的老浮桥,过了老浮桥便是河南南市,因此,那时的南正街商贸十分繁荣,街道两旁多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门楣上方的徽派木雕栩栩如生,马头墙壁,曲线三转,即有稳定之感,又有飞耸之姿。一般都是前店后宅,中开天井,鱼鳞瓦顶,叠壁飞檐。路边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有茶

36、楼、酒店、米店、布店、中药店、古玩店、豆腐店、书坊、铁匠铺、剪刀铺、中医店、徽墨店、糕点铺、酱坊等。还有众多的地摊小贩,商品琳琅满目,货物齐全,应有尽有。使得南正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好不热闹。1856年,在太平天国的内扛中,被诛杀的北王韦昌辉父子的头颅也是从南正街送达到石达开大营的。另外,南正街还曾今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至今还被后人津津乐道。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当年客居芜湖期间,曾踏访过南正街,一次雨夜路径老友朱卉(朱草衣)故居时,填词燕山厅-芜湖雨夜过朱草衣旧宅,并以朱卉为原型,塑造“牛布衣”这个人物,写进儒林外史第二十回:牛布衣客死芜湖关。历史悠久的商业古街-南正街古风古韵的晚清建

37、筑啧啧称奇的民国建筑古界石【芜湖古城之十三】罗家闸罗家闸原名罗家巷,最早见于乾隆芜湖县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南起萧家巷,北至环城北路,全长330米,宽3米,据芜湖市地名录一书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因罗姓人家在附近建起一处水闸,故得名罗家闸。此前,还一度更名为“芜采营”。社稷坛遗址(已拆)社稷坛遗址位于罗家巷内(现已拆除),是祭祀土地神(社神)和谷物神(稷神)的场所。根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惯例,建城必建社稷坛,不仅首都建有社稷总坛,各州、府、县等也均修建了规模不等的社稷坛。汉代以后,对社稷的祭礼已经逐渐演变成对国家命运的祝福,今天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就是明清两代国家级的祭祀场所。芜

38、湖也有一座社稷坛,它位于今天的罗家闸39号附近。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社稷坛在县东北一里,春秋仲月上戊日祭。”由此可知,芜湖的社稷坛在每年的农历“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即所谓的“春社”、“秋社”之际进行祭拜土地神和谷物神。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每年的“春社”和“秋社”都是一年中极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人们已经把社稷坛的祭祀等同于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正因如此,在建造社稷坛时,往往是不计工本,不惜代价。芜湖的这座社稷坛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世居罗家闸的老人回忆,直到民国初年,社稷坛依旧保存完好,四周是青砖砌成的围墙,围墙内侧还建有庑屋七、八间,供人休憩之用。社稷坛的正中间是一平台

39、,四周是汉白玉石砌成的栏杆,坛高约两尺左右,有半个足球场,当时祭祀主要就是在这上面进行的,社稷坛毁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兵燹之中。泾县会馆旧址(部分)泾县会馆界碑罗家闸西边紧邻城隍庙和县衙署,东西南端曾是地方审判检察所(法院)。在街道中部西侧,曾有一处房屋十分显赫,前后三进,头进有门厅和厢房,继为大院,再为二进,中间为大厅,两旁是厢房,后接天井,三进为带楼的厅房,房屋高大,颇为壮观。这就是有名的“泾县会馆”。泾县会馆创办于清道光年间,原在薪市街,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泾县会馆迁到罗家闸,芜湖县志记载:“泾县会馆在城内罗家闸,道光间泾邑商人多就北门外卉木庵为会议地。嗣以兵燹庵废。光绪初由泾

40、邑旅芜士商捐赀建筑,馆内经费有田房各租并置有义地,以为芜力返葬之家扦葬棺柩。光绪三十三年以耕余别业房租就城内薪市街开办泾县公学一所。”泾县会馆的建筑虽不如广肇会所、潮州会馆等气派,但在占地规模上要比这两个会馆大得多。它东到井巷、梧桐巷;西至罗家闸,南到芜采营,北至井巷。民国十四年(1925)旅芜泾县私立小学迁入泾县会馆,有学生近百人。它的前身是由泾县旅芜同乡会始创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泾县公学,最初校址设于薪市街,后更名为泾县旅芜高等小学附设国民学校。1957年2月人民政府接办后,改名罗家闸小学。泾县会馆的馆舍大部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以后陆续被拆除,只有一段长约二十米的走廊因被民居所占用而

41、侥幸地保存下来。此外,还有一块泾县会馆的界碑也被保存了下来,如今它已成了罗家闸小学围墙的一块界石。这块有着百年历史的界碑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但依旧可以辨认出“泾县会馆堂界”字样来。【芜湖古城系列之十四】小说大家张恨水的芜湖情结张恨水旧居(已拆)原张恨水旧居屋外的民国时期界石字迹清晰可辩民国章回小说家张恨水小说大家张恨水的芜湖情结张恨水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出版了120多部小说及大量的诗词、散文、游记等,近4000万字,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他不仅属于多产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素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堪称著作等身。23岁之前的张

42、恨水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然而,自从1918年来到芜湖,在皖江日报上连载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后,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说起张恨水的芜湖情结,还得从九十年前的那场“五四”爱国运动说起。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强烈要求废除窃国大盗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卖国条款二十一条,归还一战时日本从德国手里夺去的山东占有权。芜湖以高语罕为首的一批进步师生,也积极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之中。农历五月初三晚上,有人在中山路上散发抵制日货传单。于此同时,长街上也有人在传递“鸡毛报”,内容主要为:“抵制日货”、“打倒商会”、“共御外辱,不卖日货”等。“鸡毛报”上角贴两根鸡毛,下书“如不传递,男盗女娼”

43、,这是当时出现在芜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传单。初四早晨,中山路的电线杆上钉了许多日本货的草帽、草席,草席上还画着人,人喊着:“如用日货,天诛地灭!”等等。这样一来路上行人越聚越多,并对着日本“丸三药房”举行示威,药房玻璃也被人击碎了两块。随之而来,出现了更多手写标语,这大多出自高语罕、卢伯荪等革命人士之手,而大量刻印的传单则来自皖江日报社。当时皖江日报社的主编张九皋和副刊编辑张恨水,一个是爱国人士,一个是热血青年,国难当头,他们除了刻印传单,还在报纸上发表小品文支持学生运动。“五月初五上午,一队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开进芜湖,在街头耀武扬威,当行进到丸三药房门前,日军高呼日本帝国万岁三声。这时张恨水吃了

44、两杯雄黄酒,爱国热情不禁沸腾起来,举着旗子和报社职工一起跃到街心,山呼中华民国万岁”张恨水的行为自然被芜湖人称为“爱国义举”。但是,他在芜湖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不仅是领头在街头示威,而是他的长篇言情小说紫玉成烟每日在皖江日报上连载后,获得广大读者喜爱,从而一举成名。二张恨水自小长得圆头胖脑,说话声音洪亮。成年后,依然是浓眉大眼,身手健捷。然而,就是这样一介武门之后,年少时竟然沉溺于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说起张恨水的文学情结与机缘,还得从癸丑年说起1913年张恨水在上海认识了郝耕仁,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苏

45、州读书时,又结识了刘半农、徐半梅、黄秋士、铁化佛等人。张恨水晚年尚说,是郝耕仁改变了他的人生。郝耕仁是安徽怀宁石牌人,比张恨水年长10岁,前清秀才,老同盟会员。郝耕仁笔名大癫,为人狂荡不羁,极爱饮酒赋诗,而且写得一手好魏碑。自从认识张恨水后,他便不遗余力提携这个小老乡。宣统二年(1910),资深报人谭明卿、张九皋在芜湖创办了皖江日报,并于当年农历11月20日正式出版。报纸为对开版面,每日发行。皖江日报以服务大众、鼓吹民主人权为宗旨,所以特别注意聘请革命人士或同情革命的仁人志士担当主笔与编辑。郝耕仁于1912年被张九皋礼聘担纲主笔。不久,他在芜湖结交了一大批进步人士,从此,报纸的文采更加丰饶,反

46、帝反封建的内容更为浓厚。1918年春,郝耕仁意欲南下革命,于是便写信给张恨水,要他到芜湖来,接替自己副刊编辑的职务,张恨水顾虑自己年轻又没有经验,不知是否能够胜任。郝耕仁则在信中鼓励道:“他们信得过我,自然也信得过我推荐的人。”于是,张恨水凑了三元川资,来到芜湖皖江日报走马上任,做了副刊编辑。这年他23岁,从此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所以,张恨水常说是郝耕仁先生指引他走上了新闻与文学创作之路。其实,早在苏州蒙藏边疆垦植学堂时,张恨水就写了两则短篇小说:旧新娘和桃花劫。寄到小说月报编辑部,几天后,接到主编恽铁樵先生亲笔回信:“稿子很好,意思尤可钦佩,容缓选载。”张恨水一时大喜。小说后来虽然没能发表,

47、但是恽先生的亲笔信还是给他打足了气。可以说,张恨水来到芜湖后,他的才华才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在皖江日报上连载的紫玉成烟是他长篇言情小说中的处女作,也是他走向成名的起点。三郝耕仁到广州不久又回到了芜湖皖江日报社,往日经常给皖江日报投稿的一批革命青年自是异常高兴。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在提倡白话文,反映社会生活与讨论婚姻自主方面均有着太多的共同话题。“五四”运动爆发后,郝耕仁将副刊版面改名为“皖江新潮”,以示支持学生运动。为支持学生反帝示威游行,总编张九皋甚至与工商界暗中联系发动全埠罢市。郝耕仁与芜湖的高语罕、钱杏邨(阿英)、蒋光慈、李克农、李宗邺等人一同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他们向大众传播

48、新思想的同时,张恨水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并为他日后创作皖江潮积累了很好的创作素材。由于张恨水的加盟,报纸影响越来越大,发行量亦逐渐增多。张恨水一人经常在报社里忙碌到深夜,乐此不疲。为此,张恨水曾撰文述及他在皖江日报和郝耕仁共事时的一则趣事:因为编报,所以常常要工作到深夜。有一次郝耕仁到编辑部去找小老乡,看到他忙得不可开交的样子,就顺手拿过纸笔,在编辑桌上填了半阕丑奴儿:“三更三点奈何天,手也挥酸,眼也睁圆,谁写糊涂账一篇?”被嘲谑的小老乡也不赖,即于纸角答了半阕:“一刀一笔一糨糊,写了粗疏,贴也糊涂,自己文章认得无?”写罢,两人相视大笑。1939年好友郝耕仁在凉州病故后,张恨水哀恸不已,于1940年3月21日在重庆新民报上发表哀郝耕仁一文,对郝耕仁的道德文章表达出无限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