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5834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经络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的小支。“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等。1、 经 脉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三种。(1)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名十二正经。它是以手足阴阳定名,并根据在体表左右对对称的分布位置和它所络属的脏腑,计有手、足阳经各三对。在上、

2、下肢体内侧的经脉为属脏的阴经,称手三阴和足三阴,联络相为表里的腑;在上、下肢外侧的经脉为属腑的阳经,称手三阳和足三阳,联络相为表里的脏。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循行方向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或腹。在它的循行路线上,各分布着许多穴位,称为经穴。为治疗本经脉所主治的和所络属脏腑的有关疾病的治疗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循行见附表1-1、1-2、图1-1、1-2、1-3.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根据脏腑生理和病理的特性,构成了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阳与太阳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又根据十二经脉的主治性能,在治疗上

3、可按照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本经取穴,是病在某经,可取该经的有关穴位,异经取穴,可取与该经有关的经脉(如相为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表1-1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和相互关系 经别阴经(内侧)(里)阳经(外侧)(表)位置名称络属关系名称络属关系前中后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心经属肺,络大肠属心包,络三焦属心,络小肠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属大肠,络肺属三焦,络心包属小肠,络心前中(侧)后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属脾,络胃属肝,络胆属肾,络膀胱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属胃,络胃属胆,络肝属膀胱,络肾表1-2 十二经脉循行与分布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体内体表

4、体内体表体内体表属肺,络大肠,与胃联系从胸手臂内侧前缘手姆指属心包,络上、中、下三焦,通过横膈从胸手臂内侧中间手中指属心,络小肠,与眼联系从胸手臂内侧后缘手小指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体内体表体内体表体内体表属大肠,络肺从食指手臂外侧前缘肩颈头面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从无名指手臂外侧中间肩颈头侧面与耳、眼眶联系属小肠,络心,与胃联系从小指手臂外侧后缘肩头面眼耳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体内体表体内体表体内体表属胃,络脾从头面胸腹腿外侧前缘足次趾属胆,络肝从头侧胸胁腿外侧中间足第四趾属膀胱,络肾,与脑联系从目内眦头颅头后背腿后外侧足小趾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

5、肝经足少阴肾经体内体表体内体表体内体表属脾,络胃,与心、舌联系从大趾腿内侧中间大腿内侧前胸缘腹、胸属肝,络胆,与肺、胃、眼、头顶联系从大趾腿内侧腹、胸胁属肾,络膀胱,与脊柱、肝、肺、心、喉、舌根联系从小趾足心腿内侧后缘腹、胸(2)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分出的纵行支脉。它是在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分出,然后由浅入深,进入体腔内部,同各经所络属的脏腑相联系,再浅出于体表。阳经经别在浅出于体表到头、颈等部位时,仍旧入同名的经络,而阴经经别在浅出体表后,则于其相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相会合。这种关系,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表里联系,并可使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联系部位更为周密。(3) 奇经八脉奇

6、经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蹻、阴蹻、阳维、阴维等八脉,其中任、督两脉是单线分布,有纵行于四肢,也有横行分布于躯干,它即不同于十二经脉,也不同于十二经别,故称为奇经八脉。任脉行于胸腹,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有“阴脉之海”和“总任一身之阴经”之称。督脉又有调节月经、孕育胎儿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称;督脉行于脊中,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阳脉之海”和总督一身之阳经“之称;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故督脉使脑、脊髓与内生殖器官相联系,反映了脑脊髓的生理、病理状况。由于任督两脉都有自己的独立穴位,故和十二经脉全称十四经。2、 络 脉络脉分为十五络脉、络脉、孙络、浮络、血络等。(1) 十

7、五络脉十五络是由十二经脉的络脉(称十二络脉)加上任、督两脉的络脉和脾的大络所组成,为较大的别络。十二络脉是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分出,成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通道。它的分布特点是:从阳经分出的脉络都走向其相表里的阴经,从阴经分出的络脉都是走向其相表里的阳经,有些络脉还深入体内,同有关的脏腑相联系。任、督两脉的络脉和脾的大络的分布特点是:任脉的络脉从剑突下分出,散布于腹部,联络各条阴经;督脉的络脉从尾骨下分出,散布于头部,并与背部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联系,联络各条阳经;脾的大络是从腋下分出,散布于胸胁部,其分支细脉,网络全身,是十五络脉的统属,故称为大络。(2) 络脉、孙络、浮络、血络络脉、孙络

8、、浮络、血络都是从十五络脉分出的支脉,络脉是从十五络脉分出的横斜散布的脉,孙络是从络脉分出的细小支脉;浮脉是浮现于体表的脉;血络即系皮下的细小血管。3、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就是将全身的经筋分为十二个部分,十二皮部就是将全身的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它们基本上同十二经脉的分布部位一致,都分属于十二经脉。经筋分布于四肢末端、腕、踝、肘、膝、躯干和头部等处,一般结聚于四肢关节和骨髓附近,不入内脏。经筋相当于肌、腱、筋膜等组织。皮部的分布,缺乏具体的记载,一般认为可参考十二经脉的分布范围。第2节 经络的功能和应用经络系统是密切联系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是一种”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联络体系,对生理

9、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 生理功能(1)运行气血的功能: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经络有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气是指生理功能活动的力量,血是指濡润滋养的泉源,气血经过经络的传输而弥散全身,才能使每一器官和各种组织得到必要的营养供给,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活动。(2)联系作用;经络是内联脏腑,外通肢节,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内外、上下、左右、前后互相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有调节和维持人体机能相对平衡的作用。二、反映病理的变化由于经络有运行气血和联系功能,当人体某一脏器发生功能失失调时,就能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所属的经脉,当体表感受到病邪时,就能通过经络影响到内脏,当某

10、一脏器发生病变时,还能通过经络而影响其它脏器,但正常的器官对功能失误、调的器官或组织,可以通过经络起着调节的作用。3、 临床应用经络学说是体现人体内外各部门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念,它具三个方面的联系特点,即对体表各部之间有特定的联系;对一定的脏腑之间有特殊的联系,这些相互联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1) 诊断方面当人患病时,表现出各种症状,有的搂全身性的,有的为局限性的,有的表现在体表,有的表现在内脏或内部的某一组织,这些症状或症候群都可根据经络的循行作出诊断。比如头痛,如痛在额部属阳明经,痛在颞部属于少阳经,痛在枕部属太阳经;亦可从病变的远之离部位所出现的反应而推断病变的所在位置

11、。近来运用经穴测定或耳穴测来推断病变部位,这是经络学说在诊断学上的发展。(2) 治疗方面经络学说应用在祖国医学的治疗上是很广泛的,临床各科可以根据经络学说进行辩证施治。在中药学上还有药物归经的理论和引经药物的应用,而在针灸治疗上应用更为广泛,如上病下取,上病上取,中病旁取,前后同取,左右交叉限及远道取穴等方法;根据经络的表里和络属关系、经络的主治作用选取穴位;有的还可在病的所在部位进局部取穴。因此,在针灸治疗方面基本上是依据经络学说的理论进行选穴的,近年来,根据针剌某些穴位的镇痛作用,应用针剌麻醉进行手术;采用电针、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线等方法来提高疗效等,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治疗上的新发展。第3节

12、 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概况一、研究概述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它的实质是什么,古代医学家没有给予解决。毛主席教导:“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解放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医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通过临床实践和动物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经络理论研究 工作,如针感走向与经络循行路线的关系的观察,发现有不少的“经络敏感人”,少数例子出现了十二经、或十四经、或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循经传导现象;穴位形态学观察,发现经络穴位与周围神经、血管、淋巴管有关,在穴位的皮下,筋膜、肌肉等各层组织内有丰富的神经末

13、梢、神经丛和神经束,有的穴位下有血管或一至数条淋巴管,穴位与大脑皮层、与内脏的关系;穴位的皮肤电现象;穴位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等等。这些研究为今后深入探讨经络实质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 对经络实质的一些见解目前,根据研究和发现,已对经络实质问题提出了不少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通过穴位形态的观察结果以及十二经脉分布范围都和一定的神经、神经节相联接;针剌穴位时,有的剌在神经干上,有的剌在神经感受器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活动,因此认为周围神经是经络要外周的物质基础。(2) 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这一学说是比较普通,认为针剌穴位是对神经的剌激而引起反射,反制的

14、传出途径,可通过神经或神经、体液的综合活动而达到效应器官;如破坏(切断或阻滞麻醉)其 反射孤后,这种剌激作用就消失。当神经系统机能发生改变时,针剌有关穴位,可以通过某些调节途径进行调整,而使神经机能状态亢进的减弱,减弱的增强,最后使之渐趋于正常,这种调节作用是神经和体液参与的结果。(3) 经络与类传导说通过实验,发现经络系统即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而又是一个独立的类传导系统,这个类传导系统,据认为就是经络分布在体表的、严整而有规律的、有相对独立的系统,它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具有特异的生理、理化特性,可被某种物质所阻断,很可能是进化较古老的、分化较低级的传导系统。(4) 其它此外还提出了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说、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经络与生物电相关说、经络与血管和淋巴系统相关说、传入系统相互作用说、生物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所作出的关于人体内部的“正则表象”等等,都有各自的论点。综上所述,经络实质问题尚存在着许多不同见解,有待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反复的实践,深入的研究,使认识不断深化,为解决经络实质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