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全图及注解.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5901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169 大小:1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悲咒全图及注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大悲咒全图及注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大悲咒全图及注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大悲咒全图及注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大悲咒全图及注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悲咒全图及注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悲咒全图及注解.doc(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悲咒精美图册及注解大悲咒,根本就没有法子讲的,因为它是秘密的密语。若想知道这大悲咒的意思,我先讲出来一首偈颂,这首偈颂,就是说这大悲咒:大悲大咒通地天 一百一千十王欢大悲大慈能祛病 孽镜一照匾高悬你念大悲咒,天上的天也震动了,地下的地也震动了,通天彻地。1、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n m h l d n 、du l y y(观世音菩萨现手持念珠相)译:南无:为皈依敬从,喝啰怛那:为宝,哆啰夜:为三,耶:为礼。全句连贯起来为:皈命礼敬十方无金三宝的意思。解说:此句乃是菩萨希望众生能真正的皈依大道,而得到明心见性,成就正等正觉的真言。所谓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三宝。皈依佛要无思、无虑

2、、凝聚精神,一切信赖两足尊;皈依法,则一切以经典为准绳,不怨天、不尤人,以体得缘起缘减之理;皈依僧,就是常保清净之心,把持如如不动的本性;这样的虔诚修行,必能达到心体本然的妙境,获得清净安乐,圆满无碍的佛果。注:两足尊:两足动物之最高者。此处喻佛陀之崇高。2、南无、阿利耶n m 、 l y(观世音菩萨现手持法轮相)译:南无:为皈依敬从,阿利:为圣者,解为:远离恶法。耶:为礼 意为:敬礼皈依远离恶法的圣者! 解说:此句是菩萨指点世人,修道应以修心为本,因为天地万法都是由心而起,因为一切魔障亦均由心而生;所以修道的人必须在明心见性上多下功夫,若能一念不生,朗然澄澈,则此心将不为物欲所蔽,即可洞察大

3、千世界的一切物象,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的价值,皆在求得自己心境的光明洁净,不为物累,不为情愁,悠游涵泳于人生的大海之中,才能有机会到达极乐的彼岸。佛说“相由心生,相随心减”。心若不生,相从何来?相从何减?所以相生、相减、只在一念。众生要持此一念,不入魔障,一切因果,均是佛果。只是众生痴迷,所以菩萨才说此真言,要众生远离恶法,皈依圣者。3、婆卢羯帝、烁钵啰、耶p l ji d shu b l y。(观世音菩萨现持钵相)婆卢羯帝:为观、光、观察。烁钵啰:为自在、世音。耶:为礼。意为敬礼自在观世音。 解说:此句是菩萨悲悯人生的苦难,特发大悲心,以拯救一切众生同修佛果的真言。观自在菩萨是不著眼、耳、鼻

4、、舌、身、意的六根清净菩萨,所以修到人总要先使自己心地光明,性情纯洁,然后才可修习大道。而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名利恩爱,无不转眼皆空,所有的色、声、香、味等,亦是似梦似幻,像镜花水月的不会久留。所以修道者应了悟这些道理,紧闭六门,依定而行,方为不能外界所惑,才能深入无上的妙谛得窥佛门堂奥。4、菩提、萨埵婆耶p t s du p y(观世音菩萨现持不空绢索相)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婆耶为礼。意为礼敬觉有情。解说:此句是菩萨劝化大地一切众生,及早醒悟,修持大道的真言,其要诀在于内省返照,观察自己,视周遭一切虚幻无实,连此身也只是随缘而有。只是世人尘缘太深,不肯觉悟,徒在外面徘徊,无法深入正法,于

5、是妄念业生,了无出期,菩萨为使世人得到真正的解脱,乃发誓愿渡化众生,要众生立定恒久不懈的意志,努力修行,并确实觉悟人生所求的真谛,原在恢复与生俱来的善念,使之不被物欲蒙蔽,如此善念不泯,善业必生,久而久之,就能返璞归真,悟入涅槃了。5、摩诃萨埵婆耶m h s du p y(观世音菩萨自诵咒之本身相)“摩诃”为大、多、胜;“ 萨埵”为勇猛者,有情;“ 婆耶”为礼。意为敬礼大勇猛者即得解脱。解说:此句是菩萨要众生不可“徒执色身为真身”,而能返本修行的真言。“摩诃”是指道法的无穷与不可思议。修道的人必须要了解,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虽都是由于缘和合而成的假象,但是假象也有因果,众生如不能彻底认清这假象的

6、偶然因果,以为物欲的享受是出于自然,那就永远不能体悟这弥漫六合的摩诃之理而误入歧途了,所以修行的人一定要悟澈这返本修行的道理,把持与生俱来的唯一善念,终生奉行,至死不渝,如此方能辨明是非,走上正途,脱却轮回之苦。6、摩诃、迦卢尼迦耶m h ji l n ji y(观世音菩萨现马鸣菩萨相) “摩诃”为大、多、胜;“迦卢”为悲;“尼迦”为心;“耶”为礼。意为敬礼大悲,自觉自渡,觉人渡人。 解说:此句是菩萨劝人修道,首先要将身心放下,远离一切幻境,无人相,无我相地浑然自在的真言。所以行者必须对景忘情,作到身非我身,心非我心,到此境界,既无色相可言,自也可以复见本来的真性,脱离痛苦了。要知佛法广大无边

7、,任人修持,只要众生有恒心修持,即能探索到大道的本源永享极乐。假如道心不坚,半途而废,或经不起磨练,那就不能超越人天,脱离苦海。7、唵ng(观世音菩萨现诸鬼神王合掌诵咒相)“唵”译为“皈命”。为真言之母,意为观智、行愿、教理、因果等。乃诵经之始。 解说:此句是菩萨大发慈悲,以无极真空的妙理,唤醒人们原来的本性,令其深入不二法门的真言。若世人能修此妙道,不但诸鬼神均能合掌卫护,且能避免诸劫,早证道果。但是修道的人,不只内要行持端正,道德无亏,而且外要功德圆满,弘法利生,如此相辅相成始能生效,而诵念此字时,必须屏除杂念,澄心净意,真纯无我,始终一贯,方能体悟其神妙。修道人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8.萨

8、皤啰罚曳s p l f y(观世音菩萨现四大天王相)萨皤啰:为自在,罚曳:为圣尊,意为:自在圣尊解说:此句是菩萨教人修道先要正心修身,改过迁善的真言。也是入道的门径。若能修身,则一切无益的事情皆不敢为,若能正心,则一切非礼的意念皆不敢发,所以修持的行者,必须先将身心的欲念扫除净尽,然后方能明心见性回复自然,菩萨说:“修持妙道的人,在在处处,十方诸佛都在护持,若能持诵真言不辍,则一切闻其声音,悉皆远离。”如此,外邪不侵,身心自得清净,久之自然能修成道果了。9数怛那怛写sh d n d xi(观世音菩萨现四大天王部落相)数怛那:为正教胜妙,或作高上胜生,妙处胜身。怛写:为欢言笑语,教诏咒召,意为:

9、聪明圣贤加护。解说:此句是菩萨劝人真心诚意向道,要力除恶习的真言。所谓改变性情,变化气质,作人作事,都必须要谨慎检点,圆满无碍,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僭、不贼、不欲,方能契合于道,行之既久,则必有所得,一朝功成则自成正果。而诚的第一步,即是真实不欺,不欺无妄,无妄则真,真则归于诚,诚则明,明则通,通则变,变则化。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所以至诚之道不可言喻,有志学道者,非从诚意上用功夫不可。10、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n m x j l duy mng l y(观世音菩萨现龙树菩萨相)悉吉栗埵:为礼拜,伊蒙:为我乃无我,阿唎耶:为圣者。意为:皈依真我圣者。解说:此句是菩萨劝人修道,先要

10、具有超尘脱俗的意志,次则恒存济物利人的心念,果能这样,则不求天佑而自获天护。所以修道者,一方面要恒心耐久,一心一德,不可性燥心急,一方面要虚心参悟经典,以求良师开示明经,依法勤修,这样,自会有金刚菩萨护法卫道,动静无碍,出入咸宜,自然凡有所求,均可如意了。所以三祖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所以修道人必须要百折不挠,始终如一,千魔不改,才能成就佛道。11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p l j dsh f l lng tu p(观世音菩萨现圆满报身、卢舍那佛相)婆卢吉帝:为观,室佛啰:为世音,楞驮婆:为海岛。意为:观自在菩萨行悲善业处。解说:此句是菩萨告人修道,应以凝神专一,勇往迈进的真言。参禅静坐本是

11、锻炼身心一体的功夫,所以用功时,须要头正身直,心定气平,不得有丝毫的造作,只要心直,不假外求自能心与道生,得大圆满光明。由于心无愧,意无欺,乃得广大宽平,身得舒泰,邪魔不敢侵犯,一切都可以随意自在。所以菩萨说此真言,其意乃为众生获得安乐,弃绝病苦,进而灭绝一切恶业,满足一切希求。如此功德,方算圆满。而欲达此境界,修道人必须要能无尤无我,自在身心,观诸物我如一,方能奉教修行,得见光明世界。12南无、那啰谨墀n mn l jn ch(观世音菩萨现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相)那啰:为贤,谨墀:为爱,意为皈依贤爱慈悲心、恭敬心、无上菩提心。解说:此句是菩萨慈悲,告诉世人皈依三宝应先履行人道的真言。修道人应

12、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次以接引后学为当然责任,有人以为修道,只求自己了脱便算了,殊不知只求渡己而不求渡人,只是小乘教的作法,离大道尚远,修道人应学习大乘菩萨的道行,以济世渡人为己任,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弘愿,以度脱一切众生。如此世界才可能化为清净的世界。否则,深山苦修又有何用?我人学佛修道,必须要发大慈悲心与菩提心去救世渡人,爱心行善,广为接引,庶几不负菩萨说此真言的苦心。13醯利 摩诃、皤哆沙咩x l m h p du sh mi(观世音菩萨现羊头神王相)醯利:为心,指心无染著,摩诃、皤哆沙咩:为大光明、长照明、空观心。解说:此句是菩萨鉴于世人把名利,富贵看得太重,自寻苦恼,所以说此真言

13、。修道人首先要看淡一切,一心一意在悟道上下功夫,因为俗心淡则道心浓,人心空则道心坚,如能修到空心,空身,则必然生机勃勃,弃苦得乐,但是空心,空身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艰难,因为众生在世,各有因果,如何能灭却世俗的烦恼,应先从清净自心上苦修,只要我心清净,则智慧必明,智慧一明则外魔不侵,外魔不侵则自然舍却尘缘,蹑足虚空,到达无我无相的境界。14萨婆阿他、豆输朋s p tudu sh png。(观世音菩萨现甘露王菩萨相)萨:是看见,婆:平等,阿:是一切饭清净,他、豆输朋:是道法无边,意为利益六道四生,同沾甘露。解说:此句是菩萨大慈大悲期望众生能坚心修持的真言。一切众生均可修道同证佛果,并无富贵贫贱之

14、别,只要众生能定性修行,坚持不二,必可得金刚正果。而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更是诸法平等的精神。所以举凡一切六道四生,只要能立志潜修,奉行佛法,念念皆善,刻刻不忘,历劫不渝,往生不变,最后必能达到天人尊重,修罗调伏,地狱消灭,饿鬼饱满,畜生超生的极乐世界。使众生都能免除轮回之苦。15阿逝孕 sh yn(观世音菩萨现飞胜夜叉天王相)阿逝孕:为无比法,无比教。即是卑陋心、无杂心。意为善者奖励,恶者应即忏悔。解说:此句是菩萨悲悯众生不知修善,甘愿堕落苦海的真言。为怕众生懈怠,菩萨不时遣派飞天,夜叉王等昼夜不停巡察四方,时而显现威灵,警诫众生,期使众生极早改过迁善认真修行。凡是诚心为善之人,自有神佛保佑,

15、而常行恶业之人,若能即时真正悔改,菩萨亦会不究既往加以引渡,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是菩萨的慈悲。但是放下屠刀,不只是手中无刀,更重要的是心中无刀,否则徒为形式,终究与佛无缘。所以众生必得要了悟,改过向善,重在心性,力行济世,要有终始的道理,菩萨虽然慈悲,但不会赐福人伪善之人。16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s p s dun m p s dun m p qi(观世音菩萨现婆迦婆帝神王相)萨婆萨哆:是说佛法无边,那摩婆萨哆:是说佛法平等,那摩婆伽:是说佛渡有缘。解说:此句是菩萨大发慈悲,说明不分圣贤,智慧,鸟兽之别,皆使得脱魔难的真言。大千世界的切众生,如能真心修道,菩萨即会大发慈悲随

16、缘渡化,为此誓愿,菩萨特现千手千眼帮助众生消除魔难,有时以千手各执法器降伏群魔,使真心修行之人得以安心修道,有时以千眼神通洞察众生,给予真心修行之人慈悲善果,至于信心不坚,修道不诚的人,菩萨亦会施予层层魔劫,使其罪业消灭,得证正果。17摩罚特豆m f t du(观世音菩萨现军 唎菩萨相)摩罚特豆:为天亲、世友,自“萨婆萨哆摩罚特豆”,均是希求活菩萨使我天亲、世友皆悉成就。 解说:此句是续就上句佛法广大平等,对于真心修道之人,给予慈悲宽恕的真言。凡诚心修道者,亦要仰体天亲世友,诸佛菩萨之仁慈,精进修持,不虚不妄,诚心正意的去离贪嗔痴,平心静气地止恶为善,使心镜一如,悠然自在,务期心不染物,意不着

17、相,存诚去伪,本诸正道而行,则菩萨自来庇佑。而诸魔不侵,修道者的身心都安然无恙,进而悟澈生死大关,远离物欲烦恼,渡己渡人,当能跻身佛国,成为无忧无虑的菩萨了。18怛侄他d zh tu(观世音菩萨现阿罗汉身相)怛侄他:指咒中的菩萨圣号,悲心种子、手印、智眼等诸种法门的真言解说:此句是观世音菩萨显阿罗汉身相,指出至诚不息,心与道合的修持真言。修行本无困难,其要在诚,(这是接上文存诚的意思),修道人果能专心致志,无丝毫的虚伪,则言行必能一致,身心必会平衡,如此,道即可与心通,身即可与道合。在修道的过程中,最可怕的是杂念浮起,如果杂念一起,外魔必侵,外魔入身,则身心即不得清净,如何还能修行?所以修道之

18、人必须要澄心净虑,做好定静工夫,才能以身体道,以道体心,进而心道一元,万念俱灭,久则万缘洒脱,现出阿罗汉身,成为威德稀有之相。19唵,阿婆卢醯Ong . p l x(观世音菩萨显无量慈悲相)唵:为生出,阿婆卢醯:为观音解说:此句是说修道之要不外清净的的真言。此意看来简单,事实上含意深远。因为清是念虑的澄清,净是心不杂染。众生修道,贵乎心志坚决,不受诸魔骚动。若能清心净念,戒慎自持,把一切尘缘,抛弃净尽, 即可回复圆明的本性。如动静皆能清净,道则不期自成了,唯世人每每不知诸佛菩萨的得大解脱,是在五浊恶世中修成的,总以为离开了社会,脱离人群,独自一人避到深山古寺中修行,方是清净,方能成佛成道,其实

19、这是舍本逐末,不了解道的出处,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修道又何能离开方寸之间呢?20卢迦帝l ji d(观世音菩萨现大梵天王相)卢迦帝:为世尊、世自在。意为良心不昧,通体光明,即可与天地同体。解说:此句是观世音菩萨劝告众生,修道应恪守良知,时时护持,处处留神使心境常保光明的真言。人之本来,原与天地同根,万物同体,如能保持固有的本性,即能成佛,所以人不可有丝毫的妄念,妄念一起,必少一份正气,妄想一入则添一种邪气,这哪里还有成佛的可能呢?所以修道,要在于保持本性,不受物欲的牵累,至诚如一,心境清明,方能秉持大道,勤修不辍,也才能以心为镜,观照万物,了然人生的真谛。21、迦罗帝ji

20、lu d(观世音菩萨现帝神相)迦罗帝:意为悲者、就苦难者、与道义者,意为道心坚固,才能得大智慧。 解说:此句是菩萨本慈悲心意,指引有心向道者修行要诀的真言。作为一个修道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端正自己的心志,保持宁静的胸怀,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也为为本身修行的结果忧虑,因为道的存在,原就是虚灵不昧,重在无形意境的体念,所以修道人必须要主敬存诚,时时警惕自己,不可因一时之成就,而得意忘形,也不可为了久无进步,而灰心丧志,要知修道之要,在于渐进,渐进必靠耐心,所以修道人必得要道心坚固,才能历劫魔难,而得大成。22、夷醯唎y x l(观世音菩萨现十三天魔 首罗天神相)夷醯唎:为顺教、无心。意为顺道而行

21、,即可得道。解说:此句是观世音菩萨以无量慈悲,利人济物,普化一切众生的真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自有其因果,而生老病死哀乐忧喜,又是有情与无情众生,所必须经历的生之旅程,何如使这些众生能觉悟生命的真义,迈向慈悲的大道,就是要靠有情的众生去传播我佛的教化,是对于这些许心向善的众生,不管其处境如何,生相如何?菩萨都将随其善念,给予度化,即使一次度化不成,菩萨也将顺其修行业力,不断给予度化,导向光明世界。所以修道人只要真能潜心向善,立志修行,菩萨都会一视同仁,助其完成修道的心愿。23、摩诃菩提萨埵m h p t s du(观世音菩萨现清净无我慈悲相)摩诃:是说佛法广大,人人皆可修行。菩提:是说看破

22、世界皆空。萨埵:是说修无上道,万法皆空。解说:此句是指修道人先要看空一切荣华富贵,把一切当作泡影,然后清净身心,使无丝毫杂念的真言。尤其是初学道的人,更要有坚实的真心,努力于烦恼的解脱,不着色相忘却物我。众生若能如此立心向道,菩萨当会运行定慧两足,随缘度化,嘉惠众生,所以立场献身修道的人,其道业之成与不成,端在自己,不在菩萨。心志不定,德业有亏的人,又如何能冀求菩萨的慈悲呢?清净无我,慈悲为怀,是修道的不二法门。24、萨婆萨婆s p s p(观世音菩萨现香积菩萨相)萨婆:是说佛法平等,利乐众生,一切有缘皆可得到利乐。解说:此句是菩萨召鬼兵为侍从,以无碍的辩才,利乐一切有缘众生的真言。菩萨慈悲常

23、思渡尽众生,但众生愚昧,却不知使自己成为有缘之人,这是菩萨真正辛苦之处,幸而佛法广大,菩萨有情,方能使芸芸众生渐渐步向行善之途。所以修行之人,应该好好珍惜难得的机缘,一入道途,即应死心塌地,不计艰难,一心向前,方能获得菩萨的接引,如果贪慕色相,挂念生死,或是有始无终,心意不专,对修持的目标疑信参半,那就不只不能道行圆满,而且会堕落尘沙,永远了脱之期。25、摩啰摩啰m l m l(观世音菩萨现白衣观世音菩萨相)摩啰摩啰:为增长,如意,随意。即是指如意珠手眼解说:此句是菩萨指示修道者,欲得如意宝珠,必须先持如意果的真言。意是由心而起的,我人平常所谓的念头即为“意”,修道之要,首在扫除一切杂念,涤虑

24、寻真,内则要清净自如,外则要破除色相,体悟真诠。尤不能抱着尝试的意念,去妄求道的显现,要知“道”在心中,如果向外妄求,必然是缘木求鱼,永远不了解道的所在,所以修道人第一要修心,心通则理通,理通则事顺,事顺则无挂碍,进而一切都能无障无碍,洞察生死大关了。26、摩醯摩醯、唎驮孕m x m x l tu yn(观世音菩萨现阿弥陀佛相)摩醯摩醯:“摩醯”与摩诃相同,为即时大自在,摩醯是说修道人是无时不自在的。唎驮孕:为莲花,意为修成金刚法身,得莲花宝座。解说:此句是菩萨点悟众生,要不生迟疑,以自在的心情修持道行的真言。修道贵在能体悟出道的意义,修道人所修的道,不是长生不老的道,不是升官发财的道,也不是

25、享受荣华富贵的道,而是要修做人心安,做事理得的道,能够心安理得,就是尽了人道,能尽人道就能体悟天道,能体悟天道就能了悟生死,过到修道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境界,不能坐待其成,必得要修道人心志坚定,不生动摇,并且能及早修行。27、俱卢俱卢、羯蒙j l j lji mng(观世音菩萨现空身菩萨相)俱卢俱卢:是说发心修道,可感动天神佑护。羯蒙:是说修道人应当植诸功德,以作证果的根基。 解说:此句是菩萨劝人修道,只要众生一发善念,则吉神相随,使其所作皆成的真言。众生果能积功累德,坚志修持,始终不二,即成无量功德的法身。而所有一切的诸魔,冤鬼,也自然都能慑伏远离,不生困扰。可见修道的利益,是神妙无

26、穷,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只可惜,世人但知天道难成,而不反省自己未能认真修行,结果大好时机白白错过,实是可惜。所以修道,必须要先立大志,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渐修渐进,方期有所大成。28、度卢度卢、罚阇耶帝d l d lf sh y d(观世音菩萨现严峻菩萨相)度卢:是说修道人要稳定脚跟,一心修持,不为外道所惑。度卢度卢是说 明而能决,定而能静。罚阇耶帝:是说 广博严峻,能超脱生死苦恼!解说:此句是菩萨教化修道人,务必认清门径,寻得清净纯正的大道,一心一意的向前迈进,始终不懈的真言。由于世间一般修道之人,往往不辨正邪,这究真伪,匆促学习,甚而另辟蹊径,不访明师,附会时尚,于是今日学此,明日学彼,

27、终无所成。如此以满腹私欲,妄求成佛之道的行为,又怎能有所成就呢?其实道在眼前,佛在本心,一贯初衷,循序渐进,自能达于自在的境界。29、摩诃罚阇耶帝m h f sh y d(观世音菩萨现大力天将相)摩诃罚阇耶帝:是说道法无边广大,能解脱生死苦恼,不受诸毒所害。解说:此句是菩萨不惮重复,晓喻世人,修道会有不可思议功德的真言。由于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道本不难修,佛亦不难求,要在是否能摒除一切妄想,扫除一切私欲,放下万缘而已。心净,则一切魔障不敢惊忧,并且可以除得生死之苦,消除诸种毒害,修道人,当知一念初起,即为天人交关之际,不可不慎之于始。至于贪嗔痴爱等邪念,则更要确实排除,切莫随境生情自找

28、苦恼。如此长久用功,则成佛成祖,当亦指日可待。30、陀啰陀啰tu l tu l(观世音菩萨现丈夫身苦修行相)陀啰:是说修道人若一尘不起,即可升与诸天,陀啰陀啰是说心若太虚,清净自然,即可往生诸梵天。解说:此句是道法的精髓,首重一尘不起。“尘”可以障蔽人的灵明本性,尘,也就是普通所说的杂念,心中若有一念渣滓,即无法见道,魔障即跟随而至,是故修道之要首在去此杂念。如修道人念头不正,则一切妄想皆乘隙而入,不但扰乱本性,而身心亦无法调伏了。本性不现,那里还有圆明可求?况且一念即是轮回,所以杂念之害甚大,学道人往往患了此病,而不知拔除,以致老无所成,枉费功夫。31、地唎尼d l n(观世音菩萨现狮子王身

29、相)地:是世界,唎:是一切众生,悉皆度化。尼:是修道的童贞女,大道不分男女的,意为凡是女子亦可成佛。解说:此句是专为度化女众,早修佛果的真言。佛说“女子如肯发心修道,比男子还要便捷快速,因为女子性多柔顺,平静,较易修行,且女子多具慈悲心肠,亦为修道者的基本条件,所以女子果能发心修道,则一切神佛无不卫护,并有善神龙王常在左右,邪魔不敢侵扰,如此便能使修道女众安心学习,早登彼岸,因此,妇女应该明白菩萨的苦心,及早修持,方不负渡化的慈悲32、室佛啰耶sh f l y(观世音菩萨现霹雳菩萨相)室佛啰耶:意为自在圆融,大放光明。解说:此句是说一个人若能看破红尘,不惹是非,则心必清净,当能成就虚空光明佛体

30、的真言。并且可以随时地现身说法,济世渡人,神光一放,则八万四千毛窍皆现光明,因此一切魔怨及其眷属均回避不敢侵犯。修道人应把握这一要诀穷究研讨,将一切贪嗔痴爱等妄念扫除净尽,使其身心清净,尘念不起,这样酒色财气等诸魔,自然远离了,反之,心嗜于酒,酒魔即至,心注于色,色魔即至,而且非色不足遂其欲。如此魔障丛生,还谈什么修行呢?所以灭却魔障,正本清源,才是修道的本份。33、遮啰遮啰zh l zh l(观世音菩萨现催碎菩萨相)遮啰:是现忿怒色,遮啰遮啰:是现大忿怒相,意为法雷一声吼,诸行遍空。解说:此句是菩萨看一切众生,被外魔牵不能解脱,特现忿怒法相以救度众生的真言。菩萨此举旨在警策行者认真修行,随时

31、警惕,不可为外魔所惑。依佛经说,魔障不外是人的私欲,故必须早闻正法以破邪妄,所以决心献身修道的人,在平常无事中,必须勤加省察,遇有人欲念,随时制止,千万不可存有姑息等待心理,如此,妄念不生,则道心必长,这种观心的功夫是要时时提高警觉,处处防范外魔的侵扰,方能免除魔劫,早证佛果。34、摩么罚摩啰m mf m l(观世音菩萨现大降魔金刚相)摩:是诸法离我,摩么:是为善可破除恶障灾难,罚摩啰:是道境难测,而其利则无可与比。解说:此句乃是菩萨以救世的苦心,现慈悲心相,护持修道者获得大吉祥,并可生生世世常生于诸佛宫中,不致堕落轮回,再受诸般苦恼的真言。只是世人打不破名利关头,走不出名利圈子,终日痴求妄想

32、,饱受酒色的毒害,甚而硬将正心蒙昧不辨人我,这种居心只在轮回路上,试想又怎能逃出红尘劫外?幸而菩萨慈悲,不惮烦劳,一再降世,显化神通。使众生能离却魔障,转世修行,进入梵天极乐之境。35、穆帝隶m d l(观世音菩萨现诸佛菩萨相)穆帝隶:闭目澄心默持,意为净心修持。 解说:此句是菩萨劝人修道,首要将尘缘看破,立志纯一,朝夕省惕,去除一切私欲的真言。为着众生得道,菩萨常发大慈悲心,却除诸般烦恼,使众生得大解脱,菩萨亦恐人信心不坚,所以特以闭目,澄心方式,指引修道众生纯净思虑,体悟真诠。所谓闭目,并非只闭眼即可,乃是要斩断色光,不使游目四顾而垂簾内省。以无欲观照其妙。而澄心乃至念虑澄清,心明若镜,以

33、持之有定,这两者应相互为用,互生影响,使内修圆融,达到外魔不侵的崇高境界。36、伊醯伊醯y x y x(观世音菩萨现魔醯首罗天王相)伊醯:是说修道人要安分守己。伊醯伊醯:是说一切均要听其自然。解说:此句乃是菩萨教修道的人乐天知命,万事随缘,不可加以勉强的真言。众生若能妄念不生,顺诸自然,则本体清明一切安乐。久而久之即可得大解脱身登法界。这不但能超度七祖,庇荫子孙,更能利及有情眷属,普济大地众生,甚至诸天神鬼亦得利乐。假若修道之人借道为面具,不务清修,置身于名利财色之中,妄图成佛作祖,那就是痴心妄想,自欺欺人,永无成道之期。中庸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所以修道人应真正把握修道的契机,不可

34、存心侥幸。37、室那室那sh n sh n(观世音菩萨现迦那魔将天王相)室那:道心坚定,生大智慧。室那室那:是说修道者可得大智慧。解说:此句与上文“迦罗帝”句意义略同,是菩萨阐明由定生慧的宗旨的真言。佛说“修道人本有光明智慧,如以心为体,以道为用,自然气质清明,义理照著,如志向不坚,摇摆不定,扫不尽私欲,则无法现出本来的智慧光明,譬如一轮明月,被重重乌云遮盖,云仍是云,月仍是月,必须待至云散月现。我人果能把心中不清洁之念头扫除净尽,用下恒久坚定的功夫,遍识真知圆明的实性,则成佛之日可期,而照彻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大智慧光也会与我们同在。38、阿啰参、佛啰舍利 l shnf l sh l(观世音菩

35、萨现执持牌弩弓箭相)阿啰参:是说超出法外而为法王,与法自在。佛啰舍利:是说修成清净法身得佛珠。解说:此句是菩萨示人修持,不能拘泥于法,亦不能离于法的真言。比方守窍的方法,其要在不守而守,才算是善守法者,如果操持太过,就落于执着而不得其法,华严经云“汝应观法王,法王法如是,色相无有边,普现于世间。”这就是所谓超出法外而为法王的意思。至于用功的时候,必须做到静而无静,忘其静,谓之妙静,动而无动,忘其动,即谓之妙动,如此仍为善得法者,于法自在,才能证得佛果。如要为法求法,反而作茧自缚得不偿失。39、罚沙罚参f sh f shn(观世音菩萨现金盔地将相)罚沙:是说修道要忍耐,罚参:是指成道有真乐。意为

36、要得真正快乐,必须要忍耐修持。解说:此句是菩萨点化修道人要忍耐修持而得快乐的真言。因为修道本是极为艰苦的事情,不但要忍得住身体的劳累,还要耐得住心灵的寂寞。很多人以为修道是为着图个清静生活,那是不了解修道的真正意义。事实上,修道原本就是牺牲,要牺牲个人的一切所有,去渡己渡人。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是不能轻言修道的。但是一旦能忍得过修持的劳苦,最后所得到的快乐,也是人生真正的快乐。40、佛啰舍耶f l sh y(观世音菩萨现阿弥陀佛相)佛啰舍耶:是说修道人,如舍去贪著,醒悟本来面目,即能常与十方诸佛见面。解说:此句是菩萨劝大地众生早发菩提心,修持妙道,以一切色相为空,以道为心,则自然可与十方诸

37、佛往来见面的真言,无奈世人多半执迷不悟,甘堕落苦海,并以假为真,认虚为实,徒贪眼前娇妻,美妾,金银财宝,殊不知这是身外之物,享受也不过数十年而已,一俟无常到来,万般皆空,昔日英雄于今安在?荣华富贵,一如春梦,所以秉赋灵性厚者,应趁早醒悟,看破一切,预先修持以期还回本来面目,得登光明净土。41、呼嚧呼嚧摩啰h l h l m l(观世音菩萨现八部神王相)呼嚧:是现神鬼相。呼嚧呼嚧:是因现神鬼相而降伏鬼众。摩啰:是现欢喜如意相。解说:此句是菩萨教人修成道果之后,则可神通广大,变化莫测,或现神鬼相,降伏鬼众,或现欢喜相利济众生,无不随意自在的真言。所以证到道查的人,可获悠久福报,不受拘束,这比尘世宝

38、贵,要高超如意得多,因为尘世中的富贵,享受只是一时,所谓财大祸多,官高险重费尽心机,得到的不过是过眼烟云,何如我佛菩萨心比日月,光明自在。所以有情众生应彻底了悟此一生命无常的道理,进而能勇往精进,同登彼岸。42、呼卢呼卢醯利 h l h l x l(观世音菩萨现 相) “呼卢呼卢醯利”为用法无念,作法自在。意为一切自在。解说:此句是说修大道的人,要能无念自在,毫无阻滞的真言。众生置身大千世界,常被物欲迷惑,以致本性多受朦混,失去原来的清净,而遭诸般痛苦,不能自拔。产品为救众生脱此苦海,随缘显化,指点众生认识大道,恢复自性,先求修身养性,去除恶念,再行布施济众,为善积德,务使诸恶不生,诸善大行,

39、众生都能弃绝尘缘,礼敬佛法,这是菩萨的宏愿,我辈众生应仰悟菩萨此一慈悲,及早奋勉力行,自在修持,使心无贪念,事无执着,终能得窥大道,到达清净佛土。43、娑啰娑啰su l su l(观世音菩萨普陀山显应)娑啰:意为坚固。娑啰娑啰:意为不但要坚固,更要能永久持续始终不二。解说:此句是说修道人欲得以上的效验,则必须要把色身看成幻景,由此发愿勤修,更以坚忍不拔的心,一心向道,坚定不移,庶可在此五浊恶世,不为尘色所动,超脱生死苦恼,得证清净果位。如立志不坚,持心不久,认理不真,信道不笃,忽进忽退,忽行忽止,欲向前而又退缩,悬虚不实,恍惚不定,那就不可能达到修道的目的了。所以修道人要有恒久不懈的毅力,方能

40、证诸坚固之道,因此坚固二字,修道者是不可忽略的。44、44.悉唎悉唎x l x l(观世音菩萨执杨柳枝净瓶现慈悲相)悉唎:是利益众生。悉唎悉唎:意为爱护众生而不舍弃。解说:此句是菩萨慈悲渡化一切众生不忍舍弃的真言。娑婆世界,芸芸众生,飞潜动植,虽各得其所,但适者生存,常因环境影响,而相互残害,菩萨为救众生脱此劫难,显化慈悲法相,以杨枝甘露,遍洒十方净土,期使众生均能感化。所以众生应感谢菩萨不忍舍弃之慈悲,尽速潜心向道,尤不可自分优劣,而妄生侥幸逃避之念。要知大道自在,信之则弥,离之则远,菩萨在顶,更会洞观善恶,明辨真伪而随时加以指引,众生千万要把握时机,抛却尘缘,发心向善,久必功德圆满,得之大

41、成。45、苏嚧苏嚧s l s l(观世音菩萨现诸佛树页落声相)苏嚧:意为甘露。苏嚧苏嚧:意为遍施甘露而能普利众生。 解说:此句是菩萨为指示修道者,在用功时,必须澄心净虑,一如心中注满八功德水的真言。八功德水又名甘露水,要使之能随缘升降,必须要立志修道的人诚心诚意,始终不懈,才能得到澄心净目,涤尽尘俗的功用。所以众生在修道过程中,遇有魔劫缠身,要能定心励志,忍辱负重,菩萨亦会以杨枝洒水,点澈迷津,因为甘露之为甘露,原是众生道心的源泉,菩萨慈悲,用以渡世,旨在降福众生,努力修持,同证菩提。46、菩提夜、菩提夜p t yp t y(观世音菩萨随携幼童现大慈大悲相)菩提夜:意为勇猛精进,日夜修行。菩提

42、夜菩提夜:意为自始至终,永不退避。解说:此句是菩萨叮咛修道人,在发菩提心外,还要发精进心,不着色相,不畏风霜,不避艰难,勇猛精进,百折不挠,必须时时刻刻以道为心。事事刻己为怀,如能做到不生妄想,专心一志,忍辱负重,刻苦耐劳,则道心日长,功效日增,所以菩提一再叮咛学道人,要具永远不退的心志,用恒久不易的工夫,始终如一,必有一天能大彻大悟,超升极乐世界。47、菩驮夜、菩驮夜p tu yp tu y(观世音菩萨阿难尊者相)菩驮夜:意为人我一体,无分别心。菩驮夜菩驮夜:意为无人相、无我相,一切恶道众生悉皆平等。解说:此句是菩萨的广大慈悲,不分善恶,众生一律使其同归极乐的真言。若有众生不不幸而沦为恶道,

43、菩萨则大开方便之门一律救渡,如修行人具人我见,彼此相,则满腔恶念随至,因而去道亦远,所以“修道人处处要以慈悲为本,事事要以仁义为怀,一举一动皆不离道,如此方能与佛结缘,否则佛门虽大亦难渡无缘之人,千万不要以为菩萨深具大慈大悲,众生就可以任性作恶,那是错解了菩萨的意思。48、弥帝唎夜m d l y(观世音菩萨现弥勒菩萨相)弥帝唎夜:为大量、大慈悲心。解说:此句是菩萨点悟众生睦邻关系要有在慈悲心,大容忍心的真言。一切众生,本皆可以成道,只因不能常持善念和忍耐修道过程中的痛苦,以致影响道业的成就,所以菩萨劝告众生,在修道之初,要探求正确方法,以免误入歧途,沦入魔道。由于世人多误以修道乃为成神成佛的唯

44、一的手段,往往忽视修道的真正目的,是在渡己渡人。结果只讲手段,不重目的,反而离道更远。要避免这种情形,修道要心中慈悲,广结善缘,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如此方能步入道途,成就佛果。49、那啰谨墀n l jn ch(观世音菩萨现地藏菩萨相)那啰谨墀:为大慈大悲、善护善顶。解说:此句是菩萨指示修道人,要修道必先立善念的真言。凡是贤孝慈善的人,均应相亲相爱,相谋求道。众生原自平等,无论对人对物,只要存心向善,就可相互勉励,同求佛果,既不分职业贵贱,复不分出身的高低,更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只要能真正存心向道,菩萨就会随时随教,渡化众生脱离苦海,只是众生常因认识不深,误认修道乃是某一种人才能做的特定工作,其

45、实在家,出家,是愚、是贤,只要能诚心诚意行善助人,就是最具修道条件的人了。何必心存阶梯,怕东怕西呢?50、地利瑟尼那d l s n n(观世音菩萨现宝幢菩萨相)地利瑟尼那:为坚利、剑。解说:此句是菩萨劝人赶紧修道,不可失去大好机会的真言。若人能真正发心修持,菩萨会以最坚、最利的宝剑前来护佑,使修道人免除一切魔鬼魑魉的侵扰,如果有人用功未深,杂念时起,则慧剑高悬,群魔自必匿迹,但是宝剑虽具无边法力,如果修道人不能把握时间即早求道,那么再坚,再利的宝剑也无用武之地,所以立志修道向善的众生,应该要有金刚般的坚强意志和宝剑般坚利的行动,定心行善,大胆除魔,使内心保持无限的光明,则诸魔不侵,道心日坚,自

46、可修成金刚不坏之身了。51、婆夜摩那p y m n(观世音菩萨现金光幢菩萨相)婆夜摩那:是欢喜的名称,意为成就。解说:此句是菩萨欲于众生中择其善者,使其早闻无上妙道的真言。菩萨之所以不惮其烦劳,时常显化,一则了普渡大愿,再则免除众生身受生死的苦恼,所以常示欢喜法相,希望善男信女及早修持,渡向彼岸。然而世俗的繁华,往往使众生入迷,声名利禄,美色佳肴,在在都能惑人心志,戕害道心,所以修道人要以坚定的意志,乐观的态度,透视人生的一切情景,不过如朝露的短暂,如闪电的迅捷,转眼就会成空,只有安心向道,才能超越苦海,寻得人生无上妙境。52、娑婆诃su p h(观世音菩萨现三头善圣相)娑婆诃:意为成就、吉祥、圆寂、息灾、增益、无住等,为真言结语。解说:此句是菩萨弘示妙法,教众生体悟修道要常归寂光的真言。所谓“寂光”就是指真理的寂静和真智的光照。意思是修道人要能真正体悟到佛的境界原本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