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6035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18.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潍坊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二一四年四月87目 录前 言3一、产业发展基础4(一)发展现状4(二)主要优势6(三)存在问题11(四)面临形势14二、产业发展定位17(一)指导思想17(二)基本原则17(三)战略定位18(四)发展目标20三、总体布局27(一)构建“一带”29(二)强化“双核”29(三)打造“四大功能区”30(四)建设十大特色产业园区32(五)打造十大特色商业街区38(六)未来发展空间39四、产业发展重点41(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41(二)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54(三)都市农业发展重点64五、产业支撑体系67(一)大力实施五大工程67(二)重点建设五大平台

2、70(三)推进配套设施建设73六、政策保障措施75(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76(二)优化投资融资机制77(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78(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80(五)创新对外交流合作方式82前 言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环渤海经济圈南岸,是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和“蓝黄”两区重点建设区域,具有深厚的产业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基础,素有“中国动力城”、“中国电子城”、“全球厨房”、“世界风筝都”、“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之称。潍坊中心城区位于潍坊市中部,呈南北狭长带状展布,是潍坊市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区内设有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长期以来

3、,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以动力机械、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生物医药以及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在潍坊市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中心城区人均GDP 59938元,城镇化率达到65%,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和中级城市型社会。为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加速统筹规划和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强区的战略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结合中心城区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在总结分析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是指导中心城区产业科学发展的

4、纲领性文件。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辖区全境,包括奎文区、潍城区、坊子区、寒亭区4个行政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4个市辖开发区,面积2629.3平方公里,2013年末总人口208.2万人,分别占潍坊市的16.4%和22.6%。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分为近期(2014-2015年)和中远期(2016-2020年)。一、产业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2013年,中心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47.9亿元,占全市的28.23,经济密度为4716万元/平方公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6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6.8亿

5、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10.1、29.1、31.8,三次产业比为3.553.543.0。1.服务业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商务、高端商贸,打造产业高度集聚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金融产业集聚作用持续增强,商贸流通业逐步向高端转型。将楼宇总部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特色楼宇,为产业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提供了强力的载体支撑。文化创意、特色旅游业产业发展较快,呼叫服务、软件信息、动漫设计、生物实验等外包服务发展迅速,新兴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奎文、高新、潍城为中心,辐射寒亭、坊子、滨海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奎文、高新、潍城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

6、比重合计达70%以上。2.工业主导产业优势逐渐形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随着工业提升计划深入实施,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潍柴、海化、歌尔等一批骨干企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以潍柴动力为龙头的中国最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以山东海化为龙头的中国最大合成碱和三聚氰胺生产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相继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较快发展,集中培育扶持了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支柱作用明显的骨干企业,光电子、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工业发展基本形成以滨海区为主战场,高新区为龙头,寒亭、潍城、坊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滨海、高新两区工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比重合计在5

7、5%以上。3.积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都市农业雏形显现 围绕发展品牌农业进行转调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1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8家;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建成了仙峡湖、坊安、黄旗堡、玉泉洼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有机农业园区25个;中国食品谷建设进程加快,中凯冷链物流园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区内现代都市农业基本形成了以寒亭为中心,峡山、潍城、坊子联动,带动滨海的发展格局,寒亭、峡山、潍城、坊子第一产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比重合计在85%以上。(二)主要优势中心城区地处潍坊市中心地带,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

8、发展阶段,既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又有较完善的金融支撑和特色文化底蕴,更有“蓝黄”两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政策叠加的战略机遇,具有加快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1.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中心城区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是联系山东省东西经济的中间站、沟通半岛与内陆的连接带。胶济、大莱龙和青羊铁路在周边布局,青银、潍莱、荣乌高速和拟建的潍日高速、东环城高速穿境而过,国道206、国道309、省道323、省道223连接省内外,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潍坊森达美港直通海外。良好的交通条件使中心城区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为中心城区产业培育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心城区还是环渤海和环黄海经济带陆上联系

9、的“旱码头”,北连环渤海经济圈,南与“长三角”遥相呼应,是沟通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城市节点。这将有利于中心城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及资金、技术转移,推进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也为中心城区优势产业规模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腹地,为其借力外部资源、开拓产业发展空间、深化区域产业合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区位条件。2.工业基础实力雄厚潍坊市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城市,山东半岛制造业核心城市,山东省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之一。中心城区是潍坊市先进制造业的重点布局区域,培育了潍柴动力、歌尔声学、山东海化、恒联、圆友等一批骨干企业,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造纸包装、食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导,形成了门类

10、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雄厚。2013年,工业增加值达到531亿元,占全市的27.21%;潍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山东海化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歌尔声学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盛瑞传动、华辰生物、山东海龙、圆友重工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亿元;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快速提升,为产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打下坚实基础。坚持创新引领,丰富创新载体,建成IBM智慧软件、生物医药、光电检测等8个公共技术平台,已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拥有4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歌尔、潍柴、盛瑞等企业设立海外研究机构20多处,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11、。3.主导产业优势突出走“抓质量、抓品种、抓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做大做强“高精尖”产品,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氯化聚乙烯、纯碱、色素等产品销量居世界首位;动力发动机、收获机械、大中型拖拉机、原盐、驻极体传声器、粉体加工设备、LED路灯、电炉用氧枪、氧枪喷头等一批产品全国销量领先;电容基膜、激光基膜、粘胶纤维、内燃机铸件、再生纤维素膜、特种涂布纸等近50种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外前列。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积极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20余项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40余项产品处于国际先进地位,50余项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潍柴自主研发的10升、12升大功率蓝擎发动机

12、被誉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华特磁电科技公司与中科院高能所联合研制的低温超导除铁器填补了国内空白。行业核心技术掌控力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走在国内外同行业前列,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明显。4.产业工人储备充足中心城区是山东省传统制造业基地,漫长的产业发展历程锤炼了数量众多、门类齐全、技能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开办了一批工种齐全的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涵盖机械加工、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动漫设计、物流等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每年输送技术人才近1万人;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大学生见习基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提高职校毕业生快

13、速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力。2013年,各类企业技术人员已经突破2万人;其中,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技术人员约5000人,纺织服装技术人员约3000人,食品加工技术人员约2000人,精细化工技术人员约2000人。大批具有较高技能的熟练技术工人扎根于此,为产业升级和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保障。5.企业融资环境优良将金融业作为服务业支柱产业进行培植,以潍坊市金融中心为依托,逐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和衍生业态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截至2013年,中心城区已聚集各类市级金融保险机构72家,占全市总数的80%以上;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00亿元,企业融资环境日益优化。不断加大金融机

14、构引进力度,光大银行、东营银行、建信人寿保险分支机构、成都农商行的分支机构陆续开业;浙商银行已获批筹备。众多外地金融机构纷纷进驻,将为中心城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资金来源。地方金融组织不断完善,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9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7家、典当行10家、融资租赁公司1家,累计发放贷款1509.9亿元,提供担保余额42亿元,多样化的地方金融组织快速壮大,对小微企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金融体系趋于健全,金融市场运行稳定,金融生态环境良好,金融改革深入推进,中心城区逐步成为立足潍坊、辐射周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功能不断增强。6.政策叠加效应显著中心城区集山东

15、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级重点战略于一身,“三区”战略实施必将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为中心城区实现率先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到位,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国家和山东省政策叠加效应日益显现,将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形成巨大吸引力,推动中心城区成为胶东半岛乃至环渤海经济圈高端产业聚集区域。7.本土文化底蕴浓厚中心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和繁衍生息,境内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杞文化历史悠久,有古杞城墙、皇城顶、杞隐公陵、九女冢等历史

16、遗迹,颇具远古文化特色。九龙涧风光秀丽,孕育着许多龙的传说和典故,龙文化源远流长。德日式建筑群设施完备,风格鲜明,集历史、科学、教育、艺术价值于一体。作为潍坊风筝的发源地和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杨家埠风筝和年画享誉世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独具特色。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为中心城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和有力的支撑。(三)存在问题瓶颈与优势相伴,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产业成长升级和竞争力提升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准确把握这些问题和不足并予以妥善解决,将有助于清除中心城区产业发展阻力,尽早实现产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1.经

17、济首位度相对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仍显薄弱2012年,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26.3%,中心城区与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之比分别为1:2.8和1:2.2,与青岛(1.2:1和1.7:1)、临沂(1:1.3和1:1)、烟台(1:1.6和1:1.8)等地市的中心城区经济首位度差距明显,中心城区经济首位度相对较低。中心城区功能尚不完善,基础设施运转水平不高,城市综合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对周边县市辐射带动力仍然不强。2.工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工业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纺织服装、化工造纸、食品加工等高耗能高排放传统工业仍然占有较大比重,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18、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17.67%,除高新区外,各区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均较小,工业发展急需转型升级。服务业整体规模小层次低。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不足县(市)一半,且仍以粗放扩张为主,商贸、仓储、运输、集市等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服务和支撑作用不强,服务业发展水平层次依然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心城区服务、辐射、引领功能的发挥。3.产业链条尚不完善,集群化发展水平尚需提高缺乏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引导,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成熟产业集群中产业链条相对较短较窄问题依然存在,重点企业技术、品牌溢出效应不够

19、突出,集群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尚不明显。新建产业园区内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链,成长中的产业集群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装备、产品研发、人才储备相对较弱,缺少自主品牌;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加宽的空间还需进一步拓展。市场、信息、物流、检测、研发等社会服务能力相对滞后,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机制仍不健全,产业集群发展所需市场体系、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4.中小型加工企业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比较差除高新区外,其余各区仍以传统加工型中小企业为主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且多为配套产品和初级产品,终端产品和成套产品

20、相对较少,企业生产效益一定程度上受控于上游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5.产业布局比较散乱,功能定位亟待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体系不明确,各区各自为政,产业定位与发展布局缺乏统筹规划,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各区均有布局,产业同构化严重。各区之间分工和关联不强,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相关产业集而不群,不仅损失整体利益,而且摊薄了集聚效益。一体化发展统筹还不到位,有待进一步集聚与整合。6.高端人才仍然缺乏,企业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科技素养较高、协调能力强的领军人才以及懂经营、善管理、会决策的企业家人才相对较少,制约了动力机械、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再提升。熟练掌握专

21、业知识、操作技能精湛、充当研发先锋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依然缺乏,已成为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一些重点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的约束“瓶颈”。具备国际视野、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富有开拓精神的教育、金融、商贸、法律、财会等高端服务人才缺口较大,极大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壮大。7.环境压力逐渐加大,产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受限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急剧扩大,曾经退出中心城区的部分企业,出现二次“工业围城”现象,相当一部分二三类工业企业已经对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与品质提升造成严重制约,而且对中心城区环境影响日趋严重。现有工业园区土地指标十分紧缺,后续发展空

22、间受土地约束明显,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因用地问题无法落户,产业持续发展与空间日益紧张的矛盾愈发突出。(四)面临形势目前,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进入了统筹推进、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心城区发挥优势、加快产业崛起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中心城区产业加快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需要应对诸多矛盾和挑战,必须防微虑远,趋利避害,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1.重大机遇就国际范围而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逐步加快;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产业分工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23、的强劲动力。这都为中心城区借助优越的区位条件,加快要素集聚,深化区域合作,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机遇。就国内范围而言,我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稳步实施,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劲,为中心城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同时,我国也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方式、调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线,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方向,十八大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和“五位一体”总布局,为中心城区加快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推动产城一体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形成了环境、政策和动力上的机遇。在区域

24、层面上,环渤海地区日趋融合,国家环渤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加速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即将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国家赋予黄河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功能定位,中心城区则有望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节点型城市和重大战略的实施载体,将对促进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黄蓝”战略开始全速推进,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配套政策逐步到位,形成体制政策新优势,将为中心城区产业快速崛起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从中心城区自身来看,中心城区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势头良好,滨海区发展空间广阔,开发建设突飞猛进,为未来

25、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这些都为中心城区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打下坚实的基础。2.面临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尚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一些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仍有较大变数,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和摩擦也将日趋激烈,新兴经济体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诸多不确定性。二是,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国内经济发展仍面临一定风险和挑战。三是,周边地区都以国家规划批复为契机,相继出台了力度较大的配套政策,集聚要素、加快发展的势头强劲,对资源、人才、资金、市场

26、等方面的争夺不断加剧;加之地区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大都以港口物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为主导产业,区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四是,中心城区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将会更大,落实节能减排任务目标更加艰巨;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也对中心城区实现产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运用市场手段搞活经济的能力有待提升,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的任务仍然艰巨。二、产业发展定位(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环渤海经济圈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以“蓝

27、黄”国家发展战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战略为契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跃进发展服务业、聚力发展工业、提升发展农业,构建智慧化、创新化、特色化城市产业体系,实现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对全市产业发展发挥更大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二)基本原则坚持整体谋划。全局考虑资源要素的综合利用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整体谋划中心城区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各区产业协调发展。深入分析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择定发展前景好、经济贡献大的产业,重点开发支撑功能强、生态环境影响弱的区域,提升中心城区产业整体发展效率。坚持高端引领。坚持高端引

28、领,主攻高端技术,发展高端产品,突破高端环节。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引进一批核心技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特色基地,争创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中心城区产业提档升级。坚持双轮驱动。把握产业发展契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进程,集中力量把制造业做高做强,把服务业做大做优,形成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实现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跨越提升和产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坚持集群发展。紧紧围绕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培育和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产业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

29、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特色优势产业群。(三)战略定位按照“蓝黄”两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对潍坊市产业发展的定位和要求,结合中心城区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一都一城、两区、三中心、四基地”,塑造产城融合、高端高效、活力创智的城市产业发展典范。“一都一城”:世界动力之都、中国声学之城。以潍柴、盛瑞传动、福田汽车为“动力之都”龙头,以歌尔声学为“声学之城”领军者,创新研发平台,打造行业顶尖的研发队伍,进一步强化对外延伸合作,确保产品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对接,领先行业需求,牢牢掌握领先优势,积极探索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潍坊模式”。“两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家新

30、型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区。以蓝色、生态、集约为核心理念,以海洋化工、海洋医药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价值链高端节点产品,产生强大扩链效应,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安身、立命、强体”为核心理念,以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医疗产业和养生健康产业,构筑横跨型产业价值链,产生强大产业波及和动力效应,打造全国最具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特区。“三中心”:山东半岛有影响力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总部中心。以智慧交通、恰当原则(7R原则)为核心理念,打造具有高端服务品牌和一体化服务平台、产生强大产业集成和辐射效应的山东半岛最具影响力的物流中心。以聚集、务实、高效为核心理念,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31、打造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具有较强的市场协同效应的山东半岛特色化金融中心。以知识化、集约化、系统化、组织化为核心理念,通过不断壮大总部集群,产生巨大产业乘数效应,打造山东半岛有影响力的总部中心。“四基地”: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知名的地理信息基地和文化创意基地、全国最具特色的鸢都旅游休闲基地。优化提升基础产业,着力实现制造产业信息化,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城市产业名片,构筑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山东地理信息测绘产业园、潍坊广告创意产业园等为辐射源,以地缘化、基地化、信息化为核心理念,构筑完整的信息、智慧产业价值链,建设全国最具成长性的知名的地理信息和文化创业基地。以生态、特色、集约为核

32、心理念,突出鸢都传统文化特色,形成旅游、商贸、都市农业高度合一价值链,放大“注意力经济效应”,积极构建全国新型旅游休闲基地。(四)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产业振兴战略,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带动中心城区产业体系的全面更新升级,形成现代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总量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建成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资源集约化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2.阶段目标近期(2014-2015年):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向高技高值方向发展;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产业,产业链拉长补

33、短,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凸显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引领辐射功能,实现产业跃进发展的战略目标。中远期(2016-2020年):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量级和质级,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速度得到明显加快,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显著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完成优化优质结构下的增量提质,实现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3.具体目标总量增长目标。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中心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成为潍坊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引擎。到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产业布局得到明显优化

34、,产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完善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体系和创新驱动新格局。中心城区的生产总值近17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6%,生产总值在潍坊市占比超过25%。到2020年,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突破34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率超过15%,潍坊市在全省的排名进一步提升,与“蓝黄”两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城市经济融合度大幅提高,成为山东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强实力的核心增长极。结构升级目标。新型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力显著增加,服务业地位大大加强

35、。到2015年,中心城区三次产业比例为3.0:51.3:45.7,工业增加值突破86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4%,服务业增加值突破770亿元,年均增长率20%,农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7%。到2020年,中心城区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47:51,工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3%,服务业增加值近1800亿元,年均增长率18%,农业增加值近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创新能力目标。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方面取得显著技术突破,拥有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培养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出一批创新产品,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服务支

36、撑体系日益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所占比重不低于45%。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所占比重不低于50%。资源节约目标。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业耗能、耗水明显节约,单位土地产出效率明显提高。2015年,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下降到0.28吨标准煤/万元以下,远低于2015年全省平均水平;单位工业总产值水耗下降到17立方米/万元以下;产业经济密度达到6430万元/平方公里。2020年,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下降到0.20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单位工业总产值水耗下降为11立方米/万元以下;产业经济密度超万元

37、,达到13201万元/平方公里。环境保护目标。工业污染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现代化中心城区。到2015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十二五”初期削减18%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3%。到2020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5年削减16%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5%。表2-1 潍坊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名称单位实际值目标值备注2013年2015年2020年常住人口数量万人208.2230268预期性目标增速%5.13.1预期性目标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亿元1247.91690.63471

38、.0预期性目标增速%16.415.5预期性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规模元/人5993873504129515预期性目标增速%10.712.0预期性目标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亿元43.650.168.6预期性目标增速%7.26.5预期性目标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亿元667.5867.51634.0预期性目标增速%14.013.5预期性目标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亿元536.8773.01768.4预期性目标增速%20.018.0预期性目标三次产业比例3.5:53.5:43.03.0:51.3:45.72.0:47.1:50.9预期性目标产业经济密度万元/平方公里4746643013201预期性目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

39、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84550预期性目标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320.280.20约束性目标单位工业总产值水耗立方米/万元21171816约束性目标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816约束性目标工业固废综合使用率%9395预期性目标(五)发展思路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两个抓手、主攻三大任务、实施“五+五行动”,在“一带双核四区”的总体空间布局下,坚持“加快发展智慧型服务业、大力打造创新型制造业、积极发展特色都市农业”的产业发展导向,探索高速发展中高度融合、高度融合中高速发展的产业发展道路。1. 坚持一条主线以“创新创智”为发展理念,坚持“三产跃进、二产聚力、一产提升”的产业强区战略主线

40、。加快提升服务业特别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巩固提升传统服务型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和绿色健康产业,加快形成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的服务业体系。大力强化产业聚集,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与城镇化相互动,促进工业化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坚持产业入园、升级升位、做大做强,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加快形成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壮大农业产业龙头队伍,大力培育名优特品牌,紧抓特色,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化水平,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2. 突出两个抓手 一是紧抓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植入。围绕中心城

41、区产业发展战略,通过空间重置、结构重整、价值链条重组的产业发展方式,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重构和升级。建立与产业发展环境特征、产业发展需求、城市功能相协调的产业新体系。积极引进新产业,完善产业链配套,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专业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二是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膨化。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山东省、潍坊市产业发展中的环境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重点突破的产业发展原则,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

42、核心,以深入推进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主动作为,有取有舍,深度统筹和对接各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按照中心城区产业发展方向,高标准选择国际国内产业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企业融入中心城区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3.主攻三大任务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发展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中心城区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动力机械、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重大项目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以及有效利用高端服务业产业地位显著、附加价值大的产业优势,引导更多关联企业进行产业配套和产业协作,加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明

43、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实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二是加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产业集群化、规划协调化和区域统筹化为空间布局原则,按照“布局科学、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科研支撑、配套完善、生态友好”的建设要求,在中心城区产业功能定位框架下,依托相应要素禀赋,根据不同区块历史文化、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形成定位清晰、开发重点突出、产业布局合理、集聚效应明显的“一带双核四区”空间格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和协同化发展。三是加快创新产业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蓝黄两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开展同周

44、边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协作;挖掘城区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凝练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强制度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使中心城区成为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高地。4.实施“五五行动”为将产业发展主线、产业发展理念和产业发展任务落到实处,应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即:产业人才建设工程、产业绿色发展工程、特色园区建设工程、人文城市打造工程、低碳城市建设工程;同时重点建设五大平台,即:智慧城市信息共享平台、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品牌潍坊推进平台、招商引资服务平台。三、总体布局依托中心城区特有的历史文化、生态水脉、资

45、源禀赋、环境容量、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按照功能分工明确、产业相对集聚、操作适度弹性和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突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及产业集聚区、各特色园区和产业主导功能区的功能优势、整体特色,着力构建 “一带双核四区十园”(图3-1)的总体布局框架,推动形成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绿色环保、集约高效的新型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图3-1 总体布局(一)构建“一带”“一带”,即白浪河休闲观光带,是中心城区的一条绿色景观带。以白浪河为轴,两岸发展以自然、生态、景观为特征的城市文化、休闲绿地,兼有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的“生态宜居、城景交融、和谐发展”的城市中心滨水生态发展

46、带。加快白浪河两岸景观绿化、美化进程,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突出当地特色的公园、雕塑及其它风景标志物。积极推进沿白浪河高尔夫球场项目,建设具有河海特色的高尔夫球场场地。大力开展各种主题的水上游乐项目,定期举办白浪河入海观光游、全国高职大学生划船赛、环形自行车赛等水上和岸上活动,打造白浪河沿线成为集休闲、观光、娱乐、运动于一体的综合型休闲观光带。同时,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促进自然循环,在河岸近城市一带设置景观湿地净水系统,通过地形处理和竖向变化组织地表雨水排入湿地园区,净化后再渗入河流,从而有效阻隔水源污染,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双核”“双核”:主核

47、是以现有主城区为核心的高端服务核心,范围包括奎文区大部、潍城区东部和高新区西部,位置在济青高速以南、宝通街以北、向阳路以东、潍县中路以西。该核心主要承担着潍坊中心城区乃至潍坊市的生产性商务服务功能和高端商业功能。依托区内良好的水系和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布局总部经济、高端商务、金融、高端商业等高端服务业,形成与周边县市主导产业的良好互动和联动发展,着力构建国家一流、高效快捷、生态绿色的高端服务业核心区。次核是以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高端服务核心,包括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的中部和西部。该核心依托滨海新区新中心地位,发挥中央商务区所具有的综合服务、业态创新、要素集聚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重点发展金融服务、高端商贸商务等产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三)打造“四大功能区”基于中心城区交通区位、生态环境、自然和文化资源以及既有产业基础,划定龙头区、衔接区、主体区、和生态涵养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完善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1)龙头区范围即滨海经济开发区,是中心城区发展的突破口和龙头区域。区内大部分为工业用地,集中连片分布,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重点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以装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