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建筑发展趋势.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8316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震后建筑发展趋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震后建筑发展趋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震后建筑发展趋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震后建筑发展趋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震后建筑发展趋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震后建筑发展趋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震后建筑发展趋势.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震后建筑发展趋势,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此次汶川8级大地震,更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悲痛。痛定思痛,我们建筑人应义不容辞地及时总结震害经验,提高抗震设计水平,思考震后建筑发展趋势。,人的认识的发展趋势,对幸福生活本质认识的回归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成就使人的欲望空前的膨胀,在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的条件下,人们把幸福生活定义为“索取和占有更多的财富”。例如,人们对于居住空间面积的需求永不知足,而对最基本的安全、健康、舒适等需求却越来越模糊。当灾难降临,人们再次对幸福生活本质进行理性反思,人们将再次回归到对最基本的安全、健康、舒适等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普遍认同之上。,人的认识的发展趋势,慢节奏的

2、生活 人们在经历了灾难,饱尝了工业社会快节奏的忙碌生活带来的身心疲惫、健康质量下降的恶果之后,开始善待生命,寻求慢节奏的充满诗意的生活。一旦这样一种需求成为普遍的共识,人们将为了身心的健康放慢生活的节奏。空间环境的设计将把慢节奏、高质量的生活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为这样的生活创造更多充满诗意的空间。,您的孩子,环保成为自觉行动 当前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环境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开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保的理念应运而生。但是,现在环境保护大多时候还需要政府部门以法律手段强制执行,环保的意识还没有发展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随着人们对环保理念理性认识的深入,未来社会环境保护将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自

3、觉行为,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注重绿色的、无污染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真正实现绿色材料的应用,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节水、节材。当然,技术的发展将为环保的实施提供支持。,人的认识的发展趋势,理智务实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开始呈现一定的生命力,这种科学的健康的趋势让我们看到了信心和希望。20世纪末西方出现了一个新兴生活型态族群,名为洛哈思主义(LOHAS,即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即“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洛哈思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健康积极的生活,他们以乐观、包容的态度看待生活,支持“非大量制造”、“多样性”和“环保”,

4、主张通过消费、透过生活,支持环保、做好事,获得很好的自我感觉,获得身心健康。洛哈思必将成为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人的认识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空间形式,生长于自然的建筑。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将从“人造物”向“自然物”的理解上转变。既然人是自然的一份子,那么作为人赖以生活的建筑空间也应当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未来的建筑将不是以炫耀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为目标,而是让建筑成为自然环境“天然生成”的一部分。,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一,竹屋,隈研吾(日本)设计,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建筑成为大自然“天然生成”的一部分,“平面化”的建筑空间和规划 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人口过度

5、集中,建筑只能向高层发展,城市的规划表现出集中式高密度的分布方式,在这样的空间中生活,人失去了与大自然交融的机会,身心健康受到不良的影响。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将朝着“打破集中、趋于分散”的方向发展,即城市规划从高度集中的模式向郊区、乡村发展,建筑向底层、平面化发展,人造建筑的天际线让位于自然环境的天际线,建筑空间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未来的空间形式,台北101大厦,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疗养院,不留痕迹的建筑。传统的建筑在使用期终结之后留给我们的“残骸”(钢筋、混凝土)难以处理,我们在一边“催生”建筑,一边处理“遗体”,虽然有一些建筑是可以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但大多数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

6、最终是要处理掉的,处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资源浪费的过程。未来的建筑将会改变这一状况,尽可能让建筑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不留痕迹,不要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处理建筑垃圾,更不要占有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要实现不留痕迹的建筑,需要在材料和建筑技术上有突破,例如,研究新的无污染可降解的轻型建筑材料,开发更便捷的能减少工程量的建筑技术。,2010年上海世博会瑞士馆中标方案,Element GmbH展览设计公司和Buchner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展馆的顶是由鲜花和草地铺成的“大自然”,参观者可以坐缆车像蜜蜂一样近距离感受自然。作为临时性展馆,围合整合建筑的帷幕是用可降解的大豆纤维制成,建筑使用结束后,将不留痕

7、迹地回收。,未来的空间形式,没有风格的建筑。人们习惯于用风格来划定建筑的类型,风格常常束缚人们对建筑和环境最根本内容的认识。人对个性化的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将会使建筑从风格的桎梏中解脱,人们对幸福生活和生存空间的本质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之后,将不会再崇尚权威,不再盲目追逐所谓的时尚和潮流,回归到对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的基本需求上。未来社会将不存在权威,没有谁能主宰建筑的大趋势,不会再有某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筑走向真正的多样性。,未来的空间形式,通过建筑立面和窗户造型和色彩的变化,彰显居住者的个性,无风格的建筑呈现出多样化性,震后过度建筑,未来的空间形式,在建筑设计上,和坂茂的其它众多作

8、品一样,此“坂房”有着相当的探索性。它利用可回收的纸管、木结点和钢缆做主体结构,利用半透明波纹板、泡沫板和木夹板 三层叠加做屋面,利用塑钢门窗做围合。尽管所有材料都是工业化定型产品,但因为整个建筑体系是独创的,所以在很多材料的组合、交接处都需要摸索出特定的做法。,抗震建筑,未来的空间形式,震不倒的钢筋混凝土学校 框架抗震墙结构 整体现浇 隔震垫,震不倒的钢结构学校,泥条盘成的抗震屋,地震,带给人伤痛也带给人提醒。人的思想认识将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理性,未来的人们将在生存环境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上形成共识,未来的生活方式将是理智的、务实的、多样化的生活,未来的建筑空间将表现出自然化、平面化、无痕迹、无风格、抗震的特征。,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