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证书教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8323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6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证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绿色证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绿色证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绿色证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绿色证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证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证书教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养鸡(一) 教学要求: 1、 了解科学养鸡生长快、产蛋多的经济意义,并掌握良种鸡的品种和雏鸡的挑选方法。2、 学习建造简易鸡舌应遵循的原则,为科学养鸡准备条件。 教学重点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讲述有关知识 1、选用优良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不断出现一些好的品种,要及时更换,确定鸡种以后,挑选雏鸡很重要。雏鸡挑选的好,可以减少死亡,提高成活率。雏鸡应选肚子不大,脐带不带血,肛门周围没有白屎,腿、爪没有毛病,有精神的。 2、建造好鸡舍 鸡舍应建造在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的地方,以利于光照、通风、保温、排水。鸡舍面

2、积,应根据养鸡多少确定,栖宿可以按照每平方米810只安排,蛋舍另外建造。鸡舍要有良好的通风和保温条件,粪便要经常清扫,保持鸡舍卫生。夏季要注意遮荫,避免强光暴晒。冬季要保持鸡舍内的温度,最好用塑料薄膜把四周和顶部封严,以免寒气侵袭,影响产蛋。 三、巩固所学内容 :说一说怎样选雏鸡,建造鸡舍应该注意那些注意事项。 四、课外延伸 :到农村去看一看,转一转,实践一下。养鸡(二) 教学要求 :、学习雏鸡、的饲养管理方法。 、利用已有的养鸡知识指导家庭养鸡。 、养成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品质。 教学重点 :养鸡的饲养管理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板书题目,齐读 准

3、备好长杆、钩子、保险带、数包、布袋等工具。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安排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 二、新授 、科学的饲养管理 鸡的饲喂最好用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是按照鸡的营养需要配合而成,适合于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 一只产蛋鸡,每天平均需要配合饲料90150克。喂鸡伴入青饲料,每天喂34次.鸡舍内还要经常洒些沙子,供鸡着实,帮助消化。 冬季天冷时,要饮温水,傍晚要增加一些颗粒饲料。一遍增加热两,提高鸡的御寒能力。 、注意防疫 ()养鸡还要注意防止疫病发生。一旦发生疫病,就会导致大批鸡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预防鸡病首先要搞好鸡舍的卫生,注意鸡舍消毒。另外,还应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有计划低在饲养和饮水中

4、加入抗病药物。 三、作业。养猪学教案目 录第一章国内外养猪业概况第二章 猪的品种第三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及行为习性第四章 猪的育种第五章种猪的饲养管理第六章仔猪的培育第七章肥育猪的生产第八章工厂化养猪生产与经营养猪学学时分配表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国内外养猪业概况3第二章猪的品种3第三章猪的生物学特性及行为习性3第四章猪的育种5第五章种猪的饲养管理8第六章仔猪的培育5第七章肥育猪的生产5第八章工厂化养猪生产与经营4第一章国内外猪业概况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养猪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具体分三节:一、国外养猪业概况二、国内养猪业概况三、国内养猪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目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初

5、步了解世界养猪生产发展简史,国内外养猪业的生产发展的基本状况,掌握我国养猪业的生产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学习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在总体上把握线索和明确学习目的。学时与教法:本章理论讲授了3学时。思考题:1、国外养猪业发达国家与我国养猪生产水平相比有何优点?2、我国养猪业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第一章国内外猪业概况第一节 世界养猪业发展简史畜牧业是农业的组成成分之一,养猪业又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养猪的历史久远(我国约有7000年之久),猪作为一种肉畜,养猪业一向在畜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猪肉是人类生存,延续不可缺少的动物性营养食品,是世界消费最广注的红肉。表1-1 世界肉类构成(占总肉量%)年

6、代猪肉牛肉禽肉羊肉等中国(猪肉)71年前38.239.415.27.281年前38.433.119.45.585.8991年39.628.822.95.477.9997年39.7625.7727.595.0466.6498年38.926.428.05.165.799年39.226.128.05.165.82000年3924.528.54.8564.52001(中国)64.111.822.25.164.1由表1-1可见,近三十年来世界肉类构成的变化,猪肉作为人类主要肉食来源,并来因猪肉是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品而改变其主导地位(尽管其消费量有所减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猪肉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营

7、养食品,猪肉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动物性蛋白,也是人类的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猪由于适应性广,饲养地区范围大,多胎高产、饲养期短、产肉多,杂食性、饲料转化率高等优越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特性,给生产者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深受生产者的欢迎,养猪业为人类提供了肉食、肥料、轻工业原料,还可作为实验动物和出口创汇等用途,所以,养猪生产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始终占居重要位置。世界养猪生产的发展是随人类的文化、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提高的。现代家猪都是从人类狩猎所余的野猪驯化而来,野猪驯养不是开始于一个中心,而是由居住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程度进行着。

8、我国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前就已驯养猪,埃及于三千五百年前才开始养猪,欧洲于罗马时代后猪才成为主要家畜,美洲大陆本来没有猪,是十六世纪欧洲移民带入的。人类驯养野猪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小型的产肉和产仔较多的动物,更因为它具有杂食性,驯养后的猪,在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生活需要的不断变化中,家猪一直朝着肉用家畜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变化成现代肉多脂少,耗料省和繁殖力强的瘦肉型猪种。(2000多年中国两汉)中国古代优良猪种欧洲罗马猪 (18世纪英国)巴克夏、约克夏猪 (欧美等)杜洛克、波中猪 (20世纪60年代丹麦)瘦肉型长白猪(见养猪学P5)现代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始于西方,二次大战后的40年代国外

9、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商品猪生产,至70年代开始了趋向于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称为康法门特饲养方式),养猪生产才有了很大发展和技术进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型养猪工厂,并随动物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养猪生产从种猪繁育到肥育,从屠宰到产品加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养猪生产体系。所以,养猪界认为,1971-1981年是养猪存档数大发展期,增加了49.11%猪肉产量增加34.31%,而1981-1992年为养猪生产效益提高期,存栏数增加21.3%,猪肉产量却增加了99.84%,几乎翻了一翻。这以后至今,养猪业继续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不断的提高。第二节 国外养猪业的概况一、国外养

10、猪数量及地区分布特点1、养猪数量 从70年代开始,至今近三十年来,世界养猪生产的发展无论是猪的存栏量和产肉量,还是猪的饲养管理技术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汇编的粮农组织生产年鉴上可看出世界各国养猪数量及猪肉产量(见表1-2)2、地区分布特点亚洲:中国、日本欧洲:丹麦、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北美和中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巴西 大洋洲:澳大利亚非洲:养猪业欠发达项目国家存栏头数(万头)猪肉产量(万吨)19811991199920011981199119992001全世界778788570991270.81172345200.17085.28858.591

11、19中国293703639742910.24.57亿1655.02567.74001.14.49亿日本10271133.5987.9143.0149.0128.2美国615.5442.76220.6722.0717.0844.6加拿大992.21051.61240.387.0118.8185.1墨西哥15901385.55496.6巴西335035002742.594.9115.9175.1欧洲1733818101.620651.01922.62189.22570.8法国1170.91223.91619.0164.5184.5236.0英国818.9737.9728.496.11027105.

12、0德国330.53081.92629.4411.3415.7374.4丹麦928.9948.91199.189.8125.7177.8荷兰60591378.81341.8118.4199.6195.6匈牙利800547.9105.260.3澳大利亚253.0268.032.335.6新西兰40.041.34.35.0前苏联7358.875601730.0522.3617120.3(俄)发达国家总计33486337413445.83841发展中国家总计44392.5519681754.43311表1-2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养猪的存栏数及猪肉产量二、国外养猪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和特点1、生产水平:养猪

13、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出栏率和平均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后者又是最关键的指标。出栏率是衡量母猪年生产力,肉猪生长速度和设备利用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为:出栏率当年出售、屠宰头数年加(上年来)存栏数100%从表1-3、1-4看,出栏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主要有:英国、丹麦、法国、日本、美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平均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都是这些国家;世界猪肉和猪肉制品的生产和贸易主要就依赖于这些国家。其中出栏率最高的是英国、丹麦,多年以来,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第二,而平均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较高是法国、德国、美国。中国在这两项指标中均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表13世界主要国家猪的出栏率

14、年度表(%)国别199019921994199619971998199920002001世界105109116122124114124124.美国1581631651542157164156.6日本1771751771632167166167.2法国177177185170166173172.2英国192190188180205197205.丹麦174178187178184174183.5加拿大140147137131129133128.7中国899510412212597118129.6110从世界养猪生产的发展趋势看,今后的猪肉主要产地仍是西欧、北美和中美洲、亚洲主要是中国、日本、台湾等

15、,但大多数发达国家猪的生产力已相当高,猪肉生产趋于稳定,而发展中国家猪肉生产和消费正在快速增加,这是因猪肉的产量和消费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养猪生产力的水平提高。2、发达国家养猪生产的发展特点随着养猪业持续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发展,世界养猪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结养猪发达国家生产经验,在养猪业的发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1)养猪业趋向工业化发达国家养猪业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养猪生产水平的差距产生起源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康法门特饲养法(即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的产生,促使这些国家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如美国从80年到86年间猪场总数

16、从67.04万个减少到34.7万个(减少48%)每场平均猪数从96头增加到147头,现在由家庭经营的养猪场因猪圈存多在200头,年出栏肉猪4000头,养猪合作场多以圈存2000头母猪的猪场,在美国最大的养猪公司(在科罗拉多州),圈存母猪28万头,年出栏肉猪达500多万头;日本平均每户生猪饲养量1985年129头,1989年236.4头,1996年618.8头,1999年上升到790头,且饲养千头以上的肥育猪场数量逐年上升。在这种为追求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养猪的现代化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而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养猪生产。(2)猪品种和类型的消长转变快由于市场和人们食肉品结构的变

17、化,世界上猪的品种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脂肪型猪种趋向消亡,而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扩大,在养猪发达国家这一点表现极为明显,如世界上第一个瘦肉型猪种丹麦长白猪的育成和推广是在1961年,至今世界上已广泛饲养的瘦肉型猪种有67个品种,但发达国家饲养和出栏的生猪85-95%以上都为瘦肉型品种,如德国长白猪占90%左右;法国约克夏占63%、长白占14%以上;丹麦、荷兰等长白猪占85%以上;日本纯种公母猪中,四个主要瘦肉型猪种占97%。而原来脂肪型猪种因饲养逐渐减少而消亡,这也是国外养猪生产水平高的表现,在世界上努力把以前脂肪型猪改良培育成瘦肉型猪成绩显著的国家有:丹麦、荷兰、英国、德国、美国、加

18、拿大、比利时等。(3)饲料工业发达发达的饲料工业是现代化养猪生产的根本保证和物质条件。为适应和促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各国都在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来调制和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目前世界饲料工业最先进的国家美国的饲料工业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成为美国十大工业产业之一,年产值220亿美元以上,无论在动物营养、饲料添加剂的开发运用、全价配合饲料的生产等方面都超过世界各国的水平,其饲料工业特点:a.饲料业现代化程度高、规模大、生产效益高b.饲料工业

19、专业化和一体化相结合c.生产饲料的品种和类型多样性,本文设计科学化d.饲料的质量和监控等法规健全,企业管理科学合理(4)高效益的饲养管理新技术不断开发并迅速运用由于现代化养猪导致的猪群对外界环境和营养条件需求很高,因此,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猪饲养管理技术的改进及提高,建立完善合理的饲养方案和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实现高效率生产的目的,而且这类方案和技术一旦形成,就会很快地运用于生产实际并迅速推广,种猪的繁育体系、杂交优势的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新的技术理论都被迅速推广运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60-70年代以来,猪的人工授精在国外被广泛采用

20、,使母猪受胎率由自然交配的40-70%提高到80-90%,尤其是“颗粒冷冻精汇”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良种公猪的利用效率和减少了种公猪的饲养量。通过杂交肥育提高肉猪的瘦肉率和生产水平在所有发达国家都极为普及,甚至连生产肥育猪的公母猪都采用杂种(采用四元和五元配套系生产)。第三节 国内养猪业概况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养猪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约7-8千年之久),养猪一向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猪为“六畜之首”,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但长期以来,养猪只是为了解决人民生活肉食需要,农民养猪是为了解决农田的有机肥源和猪肥育出售后挣点零用钱,养猪虽然扎根于千家万户,但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是的

21、小农经济,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才真正走出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正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发展。一、养猪数量和猪肉产量增长迅速自80年以来,我国猪的年来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表1-5),猪肉全国人民肉类食品的消费中仍占主导地位(表1-6),1979年中国猪肉产量仅为1001.4万吨,1995年达到4037万吨,2001年为4240万吨。猪肉产量约占世界一半(2001占46.1%):由1000万吨2000万吨3000万吨4000万吨 (1979)- 9年-(1988)- 5年-(1993)- 2年-(1

22、996)虽然,随人们食品结构的改良,猪肉在肉类总消费量中比例下降,但仍就是人们的重要肉食品,养猪数量一直有增无减地发展,1991-2001年生猪存栏数和产肉量增长率均保持在3-4%。不仅如此,我国养猪数量,猪肉产量及生猪出栏数,到目前为止,一直位居世界首位(见表1-1)表15各年度猪存栏数、出栏数、产肉量(亿头、万吨)年度1980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1存栏数3.0543.6244.4174.5224.6814.8574.2914.57出栏数1.9863.2204.8055.1855.6674.7225.0945.49产肉量1134.12372.53648.44

23、0574327.53746.15935.74240表16我国人均年猪肉消费量(kg)年度19801985199019951997199920002001总肉量12.318.4424.9944.451.446.5250.6猪肉11.613.9919.4029.234.831.5833.833.25猪肉所占肉类比例94.185.080.169.467.667.8866.864.1据估计:2000年时,人们肉食结构比例:猪肉41%、食肉28%、牛肉27%,余为其它肉类国际养猪1993(6)二、我国猪品种资源和种质1、品种资源丰富: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加工养猪历史悠久和长期交通不便利而形成

24、的封闭生产,群众在长期养猪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种猪选育的方法,并培育出适应各地地理、气候和饲养条件等不同农业区域的优良猪种,据建国初统计,我国地方猪种达一百余个,占世界猪种总数的31,现编入中国猪品种志的有48个,而且近20年来培育了近20多个新品种,起步丰富了我国猪种资源。2、我国猪种繁殖力强,高繁殖力猪种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也是我国猪种与外国猪种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我国地方猪种大多数都具有产仔数多,平均1216头窝(而圈外猪只有10头左右、少近2040%),尤以太湖流域的太湖猪繁殖力最高(有记录的是33头),堪称“世界之最”。另外,中国猪繁殖力强还表现在具有性成熟早、发情征状明显,易配准胎,母性

25、好,利用年限长等优点。3、我国猪种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地理条件和长期的散放式饲养所形成的特点,能适应各种气候和以育粗饲料为主的日粮结构,而正常健康生长引进和培育品种却难以适应。4、我国猪种肉质好,在我国猪种中至今尚未发现因应激敏感而导致的应激综合症(PSS症);并且肉的风味好,肌纤维细,肌肉间脂肪含量高,肉嫩味香,而养猪发达国家因极度追求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导致PSS症发生率较高。我国地方猪种的这许多优良性状,是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猪种望尘莫及,故养猪发达国家至今也不断引进我国优良猪种来改变本国猪种的不足。三、我国养猪业的生产水平近二十年来,我国养猪生产发展速度较快,无论品

26、种改良,猪的饲养管理,营养的调控(FS加工),疾病防治和猪肉加工疏通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推动养猪生产走向规模化、集中化的饲养模式,生产力水平也在稳步的提高。a.出栏率提高幅度大:70年代前我国生猪出栏率一直在50%左右,但近二十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见表17)但目前不到110%,而发达国家在140-150%以上。表17年度199019911992-9319941996199719982001出栏率89.0593.395.3104.7122.1125.397中国110105.5108.8110115.7121.9124.1113世界胴体重747576787

27、8767877767680787778存栏猪65.8969677年均产肉量81.195958897b.胴体重和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增加明显,胴体重的大小与产肉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它本着与屠宰猪的体重大小和屠宰率的高低有关。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则不仅包含有胴体重的内容,还与出栏率等指标有关,能更准确反映生猪的生产力,我国的肉猪胴体重和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近年来已逐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但发达国家如美国与欧盟144Kg,日本129 Kg韩国140 Kg,此外瘦肉率我国平均50%,而世界先进国家达60%以上。第三节 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趋势一、养猪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见教材P9)1、存栏

28、数多而出栏率低:生长慢、增重低、FS利用低。2、出栏肉猪平均胴体重低。3、胴体脂肪率高而瘦肉本低:沉淀脂肪耗能量沉积相同重量的蛋白质耗能的3.5倍左右。4、养猪业上猪粮比价不合理:猪价3.24FS价1.365、养猪业上发展的不平衡性。、时间上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养猪数量和经济效益上呈波浪式的变化,这是因市场放开,养猪业也受价值规律的自由变化而形式。同时,也反映了国仙的养猪业集约化、现代化的程度较低,政府不能从宏观上控制或指导生产、造成完全受经济或价值规律的控制,使生产出现巨大的波动现象。、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我国的肉猪饲养因各省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也出现了不均衡的发展,肉猪饲养量主要集中在近十个

29、省份,在各省中,城市和农村养猪水平也存在明显的二、我国养猪业发展方向针对我国养猪存在的问题,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养猪业整体经济效益,保持我国养猪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今后,养猪业应: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增加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供、销的运行机制,推动养猪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1、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正常情况下,提高生产力,成本就会降低,在养猪生产中应着重提高三个方面的生产力:、提高母猪生产力:母猪的主要生产任务是繁殖仔猪,提供猪源,每头母猪年提供育成仔猪数是其生产力高低的直接表现。目前

30、,国内母猪虽产仔数多,但育成本低,且年产窝数少,提能提高母猪生产力,可在减少母猪存栏数与不降低出栏率的条件下,达到年出栏肉猪数的现有水平,甚至增加。以全国饲养能繁母猪2500万头计,每头母猪年育成仔猪数若能增加1头(每头母猪提供15头年仔猪),则可减少母猪饲养量170万头(2500万头15),这不仅可节省大量饲料,而且也减少了公猪圈舍、设备和劳力的支出。、提高肥育猪的生产力:肥育猪生产力水平高低,主要表现在出栏率和头均年产肉量(或胴体重);我国大多数育肥猪饲养期偏长,增重速度慢,饲料消耗大(其中FS用于过长的维持需要),圈舍周围慢、利用效率低、占有劳力时间长。若肥育猪增重速度增高,出栏率增大,

31、饲养期缩短10天,以每天节约0.5kg维持饲料计算,4.8全国亿头肉猪将节省240万斤饲料,若饲料利用率提高,以每千克增重少耗料0.3kg计算,则100kg肉猪可节省30kg饲料,全国4.8亿头肉猪又可节省1440万吨饲料,仅此即可节约1680万斤饲料费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力:养猪生产中通常用每生产一吨猪肉,所用的工时来衡量劳动力水平,一些先进国家,所用工时平均不足10个而我国则是其几倍,甚至有十几倍,如果劳动生产力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倍,则可节省50%的劳力及其费用。衽猪群专业化管理有助于劳动效率的提高。2、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我国的生猪饲养绝大多数分散粗放的模

32、式,由养猪场提供生猪份额很少,据最近的国内统计,全国约有上规模的养猪场2000个,其中京、津、沪三大市1700个,广东、福建、河南等省150个差别导致全国既有现代化的养猪场,也有散养零喂的家庭副业或手工操作的小型个体户生产,这种不平衡善既表明我国肉猪生产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体现了难度。四川省养猪生产居全国之首,但份额有所下降占全国14-15%,1983年前十名产肉量占全国68.34%至1995年为68.79%,安徽省从83年第十名到91年为第12名(3.53%),95年第12名(3.75%),其它省变化主要表现为东北、中南和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人均粮食占有量较高,气候适宜的地区呈上开趋势、

33、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经济发达或经济不发达,但人均粮食占有量低的地区普遍下降。最近2000年以来华北、华东增长速度加快。科技落后、饲养管理水平低。其它主产省份约150个,这些猪场年出栏生猪约1000万头,另全国年出栏25头以上养猪专业户约42万户,年出栏生猪1500万头不到两项加起来不是全国出栏生猪的十分之一,如四川省2000万农户几乎家家都养猪3-5头,占全省出栏生猪90%以上,这种农村副业产品经济的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更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况且多数家庭仍保持传统的饲喂方法与经营方式的生产,不能长期、稳定和均衡地保证供给、产品和劳动生产率也不高,克服这种状况,必须大力提倡走规模化、集约化

34、的经营模式,才能快速提高生产水平,就目前而言,应在提高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生产水平基础上,发展专业户养殖规模经营,引导发展集约化经营,逐步实现由分散粗话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过渡发展。3、全面推广和运用科学新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而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促使我国养猪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目前要做好科研与实际生产相联系的同时,积极推广现有的科研成果的运用。如: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技术及杂种优势的利用,瘦肉型猪的高产模式饲养技术等,针对我国不宜过多地发展大规模、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过高的猪场,积极推广适合中国养猪生产水平提高的新技术尤为重要。4、大力发展外向型养猪业。出口贸易可为国家创收外汇,为企业增加收

35、入,1988年我国出口猪鬃、肠衣、猪皮共创汇2亿多美元,活猪及猪肉制品3.6亿美元,1989年养猪行业共创汇7.6亿美元。我国2000年有肉类加工企业3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244家;班宰猪1000头以上的加工厂300多家,万吨以上的冷库60多座,有出口权的肉食加工企业210家。2001年出口猪肉23.5万吨,其中活猪197万头,折合猪肉占出口量的56%,2002年出口活猪250万头。我国出口的猪及肉制品,主要是出口香港、澳门、前苏联(32.8%)及东欧国家(占出口量比例8.2%)出口活猪及猪肉须重视问题:1、体重不可过大:大猪90-100kg 中猪35-40kg 小猪6-12kg2、瘦肉率

36、及胴体质量(规格大小)3、药残:欧盟99年1月1日起至6月逐步停止使用杆菌肽锌、螺旋霉素、维亚尼亚霉素、泰乐菌素,97年7月和98年9月派兽医代表来华考察指出中国应禁止使用已烯雌酚。第二章猪的品种内容:主要介绍猪的品种分类方法及各类猪的代表品种,国内外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杂交利用等知识。目的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及图片等观看、熟悉猪的分类方法,了解掌握国内外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和生产特点,以及各主要品种的杂交利用的性能等。重 难 点:国内所饲养的主要品种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国内外优良品种的杂交组合。学时与教法:本章总计为5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学时,实验为2学时,观看品种的图片和幻灯片。思

37、 考 题:1、猪的品种分类有哪些方法,其各类代表品种有哪些?2、简述引进的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3、怎样选择商品肉猪生产的杂交模式?我国肉猪生产主要有哪些杂交模式, 第二章 猪的品种第一节 猪的品种及其分类一、品种概念:猪的品种概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是通过人工选育产生的具有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的家畜类群。2、具有相对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巩固地遗传下去的各种特性。3、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同一品种的猪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来源、外形、性能和生物学特征。4、具有完整的品种结构,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品种的内部结构是指:品种内具有的品系、品族、亲缘群等,不同的类群。5、拥有足够的数量:根据全国猪

38、种协作组规定,作为一个品种需要有纯种母猪1000头以上,符合育种指标要求的应在70%以上的繁殖母猪,种公猪具有50头以上。猪种是养猪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品种好坏可直接影响养猪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它对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并随着社会历史和经济的变化而消长存亡。据统计全世界家猪品种约300多个、这些现代家猪品种都是由野猪(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经世界各国人民长期饲养驯化而来,并形成适应世界各地的生长条件的不同品种,猪的品种分类就是根据来源相近、性状和生物特性相同等进行分类。二、猪的品种分类(一)按自然农业区域分类:这种分类法主要用于我国地方猪种的分类,该方法于1960年在中国养猪学上由作者

39、提出,1979年中国猪种编写组肯定了这个分类方法并在8385年出版的中国猪品种中,采用该法(并把作者提出的过渡型改为江海型)把我国现有的地方猪种分归六大类型。具体为:1、华北型(5个) 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内蒙、甘肃、新疆、宁夏、以及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四省的北部地区和山东、四川、青海小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内一般气候较寒冷、干燥饲养粗放,因而使猪的体质健壮、体躯高大、四肢粗壮、背腰狭窄、额间多皱纹,为适应严寒的自然条件,皮厚多皱、毛粗密、鬃毛发达、毛色多为金黑,繁殖力强(12头窝以上)生长增量较慢(12个月达100kg左右)。主要包括的猪种有东北民猪(东北)、黄淮海

40、黑猪(河北等)、汉江黑猪(陕西)、沂蒙黑猪(山东)、八眉猪(甘肃)等。2、华南型(9个) 主要分布在南岭与珠江流域以南,包括云南的西南和南部边缘,广西、广东偏南的大部分地区及福建的东南和台湾省。这一区域位于亚热带,雨水充足,饲料丰富且多以表绿多汁饲料和富含糖分的精料喂猪,从而形成这类猪体躯较短、矮、宽园、皮薄毛稀、鬃毛较少,毛色多为黑色或黑白花、体质疏松腹下重、背腰宽阔而多下凹、繁殖力(612头窝),性成熟和体成熟较早。主要包括的猪种有香猪(云贵高原)、陆川猪(广西)、桃园猪(台湾)、五指山猪(海南)、广东小耳黑背猪(广东)等。3、江海型(7个) 主要分布在淮河与长江之间,包括汉水、长江中下游

41、和沿海平原地区,以及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这一区域、因交通发达,农业丰产,饲料品种丰富且饲喂方法多为舍饲,所以形成了这一地区猪猪复杂,从体型外貌,生产性能上处于华北、华中过渡型而差异较大,毛色为黑色或有少量白斑,以繁殖力高而著称,经产母猪产仔数在13头以上,育肥猪12个月可达100kg体重。主要包括的猪种有太湖猪(上海等)、姜曲海猪(江苏)、虹桥猪(浙江)、阳新猪(湖北)、圩猪(安徽)等。4、华中型(19个) 主要分布在长江和珠江之间,这一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自然条件较好,以水稻种植为主,其它精料和多汁饲料与华南地区相比较少,但也很丰富,精料中富含蛋白质的饲料较多,更有利于

42、猪的生长发育。这一地区猪与华南型猪在体型和生产性能上较相似,体质疏松,背较宽且多下凹、四肢短、腹大下重、体躯较华南型大,毛稀且多为黑白花,一般产仔1013头窝,生长较快、肉质较好。主要包括的猪种有金华猪(浙江)、大花白猪(广东)、宁乡猪(湖南)、皖南花猪(安徽)等。5、西南型(7个) 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一区域属气候温和、农业生产发达,是水稻、麦、玉米、豆类的主要产区,猪外形特点是头大、腿较组短、毛以金黑和“六白”较多,少数有黑白花或红毛猪,产仔数一般810头窝。主要包括的猪种有内江猪、荣昌猪、鸟金猪(我国唯一的红毛猪)等。 6、高原型(1个) 分布在青芷高原、高寒气候、饲料缺乏、

43、终年放牧饲养、体形较小、体质紧凑、四肢发达、嘴尖长而直、皮厚毛长,鬃长发达且生有绒毛,产仔数多为56头窝,生长慢10个月可达25kgw。主要包括的猪种有藏猪。以上的分类方法能结合生态环境和农作制度,便于说明我国地方猪种形成原因,对我国地方猪种的分类比较确切为我国猪种规划与改良提供了一完的基础。(二)按经济用途分类:根据胴体中肉脂的比例及膘厚来划分类型。1、脂肪型:这一类型体和接近相等或长25cm左右,从外形上看,体躯呈方箱形、宽大、深而不长、肉多、肉质细嫩、肥育早期易沉积脂肪。2、瘦肉型:体长论胸围长1520cm,从外形上看,体躯呈梯形,前躯轻后躯重,中躯较长,背腹线平直,头轻而小,后躯肌肉发

44、达,四肢高长而结实。3、肉用型:体型特征介于二者之间,体长大于胸围615cm之间。脂肪型肉用型瘦肉型眼肌面积(cm2)19以下19-27.928以上瘦 肉 率(%)45以下45-55.956以上膘 厚(cm)5-73-5.02.5-3.0体长胸围(cm)5以下5-14.915以上这种分类方法在实践中有不足之处,因同一品种的猪在外形体上会有一定差异。同时,肥育时,营养水平,饲养方式都可造成胴体脂肪含量的不同,况且在肉用型与瘦肉型之间亦难区分,随时代发展,脂肪型猪日趋消去,这种分类法也终将不在会使用。(三)按猪种的来源及培育方式分类1、地方猪种: 我国地方品种繁多(117个),但比较混杂,85年出版的中国猪品种上介绍有48个品种,但曾被国家认证推广的只有15个优良品种,其中太湖猪、金华猪、内江猪、荣昌猪、陆川猪等曾影响较大、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