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生物的分级与演化.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8370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文:生物的分级与演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网文:生物的分级与演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网文:生物的分级与演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网文:生物的分级与演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网文:生物的分级与演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文:生物的分级与演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文:生物的分级与演化.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网文:生物的分级与演化作者:冬虫转贴:ws古生代:第一步:单细胞生物在原始的环境中,有一些组合成简单的群落,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分化,只是简单的聚合在一起。这样出现了一些优势,例如可以透过细胞膜相互交换营养物质,以及体积较大不容易被其他单细胞生物吞吃等。此阶段尚不能被称为多细胞生物,它只是众多细胞简单的聚合体,现代可参考的生物如一些细菌团,例如“鼻涕体”。约21亿年前:细胞出现简单的功能分化,例如一些细胞负责支撑群体,一些细胞负责进食,另一些负责传递营养物质,但没有任何器官和结构可言。出现细胞功能分化后,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现代可参考的生物如海绵动物。图为海绵动物约6亿年前:

2、一些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功能分化进一步细化,身体结构仍然极为简单,但细胞分工已出现明显规律,如内层细胞负责消化吸收食物,外层细胞负责保护身体,此时的动物身体结构仍无确定形状、无明确的器官。但这些原始的多细胞生物,为接下来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做好了准备。现存的可参考的动物:腔肠动物。图为腔肠动物基本结构约5.6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开始,原始的多细胞生物演化为各种形态,现在已知的各大类动物的分化就出现在此时;出现基本的系统、器官,一些细胞通过收缩和扩张使动物运动,组成运动系统,一些细胞在体内组成管状消化道,现代可参考的动物:棘皮动物图为棘皮动物基本结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中:出现神经系统,一套传

3、递信息及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系统出现,现存的可参考的动物:扁形动物。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的是眼睛的出现,同样参考扁形动物,一开始只是两团具备感光能力的细胞(现代的一些扁形动物有极为原始的眼睛,看起来不过是皮肤上的两个黑点,但实际上拥有微弱的感光功能),之后逐渐演化为形态各异的感光器官。眼睛的出现使生物感知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生存竞争在此后变得很激烈,这促成了生物的进化速度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图为扁形动物身体基本结构约5.3亿年前,正是在生命大爆发的大环境下,现在已知的几乎所有动物大类的祖先都在此时分化,出现了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形态,例如有些动物具备节支和甲壳、有些长出贝壳、有些拥有肌肉形成的腕足我们

4、的祖先在生命大爆发中朝另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灵活性,成为一类身体柔韧、能够在水中自由游动的动物,游动需要身体的协调,而贯穿身体的一条主神经解决了这问题。这一阶段可能没有现存动物可供参考。可参考在中国发现的海口虫。图为海口虫基本结构约4.9亿年前:脊索的出现,起初它只是贯通身体的主神经的硬化外壁,用于保护主神经,成型后同时可增加身体的柔韧度,成为支撑身体的主干。现代可参考的生物:文昌鱼。图为文昌鱼及其基本结构约4.5亿年前:脊椎形成、骨骼的出现。脊索硬化并产生关节,形成脊椎,骨骼起初只是脊椎的延伸产物,之后发展出关节。包裹在骨骼中的神经系统具备条件出现集中的神经团,用于处理信息,最初主要是视觉信

5、息,因此神经团出现在两眼之间,之后功能逐渐复杂化,形成脑。最初的鱼类就此出现。现代可参考的生物为原始鱼类,如七鳃鳗。图为七鳃鳗及其身体结构约4.3亿年前:肢体、颌的出现。骨骼的延伸和关节化使鱼类的身体结构更加复杂,出现了鳍、颌等结构,形成我们现在概念中的鱼。鱼类的身体结构大家都很熟悉了。从4亿年前开始的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盾皮鱼、棘皮鱼、硬骨鱼和软骨鱼分别发展壮大,占领了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其中盾皮鱼和棘皮鱼现已灭绝,现代鱼类多为硬骨鱼,鲨鱼为软骨鱼)。一些在浅水沼泽中生存的硬骨鱼类,为适应环境,演化出可在根须和杂草丛生的水下行进的体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扁平、鱼鳍肌肉发达,鳍肢很长并有骨骼和关

6、节控制,可用于拨开障碍物,在水中复杂的环境里穿行。可参考提塔利克鱼(被归类为肉鳍鱼亚纲/四足形类),一般认为这种鱼类可在小面积的沼泽之间进行短距离的迁徙,它的瞟具备呼吸功能,被视为肺的雏形。图为提塔利克鱼约3.6亿年前,出现最原始的四足动物。这些动物是否归类为两栖类目前仍有争议。它们有与两栖类相似的四肢,但从身体结构来看无法在陆地上行走,一般认为四肢是用于在沼泽中穿行。这些动物虽有四足,但依然保留鱼类的基本特征,如沿尾部边缘有一个小背鳍,尾部有一连串骨质鳍条(见于鱼类的典型尾部骨质物),包括较短的口鼻部,颊部具前鳃盖骨(依然有鳃存在)。这一阶段没有现存动物可供参考,可参考鱼石螈、棘螈、埃尔金螈

7、等。图为鱼石螈图为棘螈约3.2亿年前的石炭纪中期出现最早的两栖类动物,这些动物可以短暂的离开水,并且四肢可在陆地上行走(但无法支撑身体使腹部离开地面,也无法奔跑)。现存可参考的动物为各种蝾螈。约2.9亿年前,二叠纪初,两栖动物中的一支逐渐脱离水生环境,卵壳的硬化使它们能够在陆地上繁殖;这一支动物成为早期的爬行动物,称“杯龙目”。图为林蜥,杯龙目代表物种。约2.7亿年前,二叠纪中期,杯龙目中的一支演化为“似哺乳类爬行动物”,或称下孔类,并于二叠纪中后期成为陆地优势种群,几乎统治了当时所有的陆地环境。这些动物出现了一些哺乳动物特征,例如牙齿的功能分化,有门齿、犬齿之分,皮脂腺出现等。下孔类分为早期

8、的盘龙类(如基龙和异齿龙),和后期的兽孔类(如二齿兽和水龙兽)。图为盘龙类的基龙图为兽孔类的水龙兽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二叠纪,杯龙目中的另一支初龙类演化支,也脱颖而出。后来的恐龙等动物出自这一支。约2.5亿年前,在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初期,发生了生物大灭绝事件,一般认为是由于大陆合并,阻断了洋流,导致全球气候聚变,而导致大灭绝的直接因素是大范围的干旱,另外还有大量的火山活动造成的含氧量下降等。一度占据陆地的“似哺乳爬行动物”迅速衰亡,仅有少量种类存活。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中生代2.5亿年前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地球生命史上最辉煌的年代,但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却是最暗无天

9、日的漫长年代,在这个年代里,另一类动物非常成功的占据了整个地球,我们甚至以它的名字来命名那个时代:恐龙时代。2.5亿年前,三叠纪初期,陆地环境大范围干旱,似哺乳爬行动物原来的一些优势转化为劣势,例如皮肤透水性,这使得似哺乳爬行动物大规模灭绝,而残存下来的少数种类,多为穴居动物。图为三叠纪早期的似哺乳爬行动物,犬颌兽。而此时,源自初龙类动物的一支主龙类动物却繁盛起来,它们拥有细密的鳞片,皮肤不易散失水分,因此能够耐旱。恐龙是其中的代表性种群。约2.3亿年前,地球从大灭绝中恢复着元气,恐龙正式登场,并利用自身优势迅速占据了大灭绝留下的众多生态空缺。位于身躯下方的脚使它们比任何其他爬行动物更具灵活性

10、,体内的气囊极大的提高了呼吸的效率。可参考物种:南十字龙、始盗龙等。这里纠正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即哺乳动物是在恐龙时代之后出现的,而事实上哺乳动物与恐龙出现的时间很接近。约2.2亿年前,似哺乳爬行动物中的一支演化为原兽亚目,它们是一类小型的穴居食虫动物,已经具备哺乳行为、毛发等哺乳动物基本特征,但仍保留卵生的生殖方式。现存可参考的动物:针鼹。图为现存的卵生哺乳动物针鼹约2亿年前,胎生哺乳动物出现,可参考物种为中国发现的吴氏巨颅兽。约1.6亿年前,哺乳动物扩散至世界各地,但一直徘徊在生物链底层,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之下,生存方式和形态没有太大的改变,多为小型穴居动物。约8000万年前,哺乳动物的一支

11、古食虫目出现,它的生活方式和形态与当时的大多数哺乳动物差别不大(小型、穴居),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如健全而灵活的五指、排列紧密的牙齿等。可参考的现存动物为鼩鼱。图为鼩鼱6500万年前,白垩纪大灭绝事件,现在普遍观点为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绝大多数地球生物在这次大灭绝中死亡,包括所有的非鸟类恐龙。任何体重超过25KG的动物,都没有机会活过这次大灭绝,到此,中生代结束。新生代:恐龙的灭绝使地球留下了大量的生态空缺,残存的哺乳动物迅速繁衍壮大并填补了这些空缺,占领了所有的陆地环境,发展出各种形态。约5800万年前,古食虫目动物中的一支演化为适合森林生活的树栖体态,成为原始的的灵长目动物,称“近猴类

12、”现存的可参考动物:眼镜猴。图为眼镜猴接下来的两千万年里,灵长类在全球的森林环境中繁衍壮大,分化为各种猴类,可参考的现存猴类很多。约3000万年前,灵长目动物中的一支出现分化,朝体型大、群体社会化的方向演化,这一支及它们的后代被称为“人猿总科”,包括所有的已灭绝的猿类、古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大猩猩)以及现代人类。图为参考物种黑猩猩约1500万年前,人猿总科中的一支分化,向适应平原生活环境的方向演化,这一支及它们的后代被称为“人科”,包括所有已灭绝的腊马古猿属、 更新世的南猿属、更新世至现代的人属。我们(智人)是人科动物中现代仅存的一种约1000万年前,腊玛古猿,腊玛古猿主要

13、生活在森林地带,森林的边缘、林间的空地是它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这是一种正向着适于开阔地带生活变化的古猿。野果、嫩草等植物是它们的重要食物。同时,它们也吃一些容易获得的动物,并且已经能够把石头做为工具,用它来砸开兽骨,吸食骨髓。图为腊玛古猿约400万年前,南方古猿,这是最早的被称为“人类”的动物,他们的前肢不再参与行走,能够使用甚至制造多种工具,工具亦有明显的分化,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边器,此外, 还在古猿遗址中发现兽骨与角器等。他们身高约1.45米,体重在40公斤以上。图为南方古猿约200万年前,能人。智力进一步提高,脑容量比南方古猿更大,制造的工具也更为先进,在其生活遗址中出土了明显打磨过的石

14、片刃、带柄的石锤等工具。图为能人约200万年前-20万年前。直立人。脑容量上升为8001200毫升(智人约为13001500毫升),身高约160CM,具备有声语言能力,后部牙齿减小,应使相应的牙床和支持面部及下颌骨的骨结构减小,这显然与直立人更多地和更经常地以肉食代替若干植物性食物有关,这表明直立人阶段的人类食物来源已经转以狩猎为主了。直立人能够制造长矛等武器。我们所熟知的北京人,即属于直立人。图为直立人约120万年前,直立人在非洲的一支演化为古智人。约45万年前,古智人产生两个分支,分别为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和东非的智人(另有一个分支在约38万年前迁徙至亚洲,但后来灭绝,一般认为他们是智人的一个亚种,而非另一物种,但存在争议)。上图为智人(左)与尼安德特人(右)头骨对比图为尼安德特人此后,智人与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科物种,在相互隔离的情况下共存了约40万年。约6万年前,智人人口增加,开始向非洲之外扩散,约2.9万年前占领欧洲,并于之后4000年内消灭了尼安德特人,约2.4万年前到达东亚(最后的直立人灭绝于1.8万年前,有学者认为直立人同样是在与智人的竞争中被消灭,但存在争议),约1.4万年前通过冰封的白令海峡到达美洲。至此,现代人类的格局基本成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