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0870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作者:_单位: _邮编: _) 摘要: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热度逐年升温,录取比例由最初的十几比一到最近的几百比一,其难度之高堪称中国第一考。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钟情于此,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上面,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试图揭开其中的缘由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热;研究 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正在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但录取的比例也越来越小。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1,9个部门职

2、位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200:1,5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0:1。 1公务员考试热原因分析 1、1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好 首先是公务员职业稳定。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予以辞退。可从目前情况来看,考核不称职的公务员有几个?即使有人第一年考核不称职,第二年他就会想办法调整状态,使自己称职。所以目前离开公务员队伍的,除个别自动离职外,就是违法乱纪被淘汰的,因考核因素被辞退的微乎其微。其次是公务员待遇高,各种保障体系健全。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

3、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1、2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最近几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都不太好,国内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需要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外向型经济模式升级成高效率、高附加值创新型经济,由此会剩余大量的劳动力;中国的高校连年扩张,每年新增大学生70万左右,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国际经济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陷入重重困境,国际市场的急剧萎缩进一步打击了我国的出口型经济,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失业下岗;据国家统计局估算,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到两千

4、万,如果按照GDP8的增长速度,只能带来120014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每一年全国就有700万劳动力找不到工作。预计到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失业率将高达1215,在当年毕业的600万大学生中将有150万遭遇就业困难。所以在如此恶劣的就业环境面前,找一份如公务员这样待遇优厚,环境稳定,发展前景光明的工作显得尤为珍贵。 1、3“官本位”思想的遗留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强烈的“官尊民卑”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五千年封建礼教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群众,知道什么叫官,现在官都改名了,叫公务员。你看那个企业的老总,拥有身价千万还不是对一个主管局的副科长点头哈腰。这一社会现象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一个共识

5、:没钱的怕有钱的,有钱的怕有权的,谁有权?自然是国家公务员。 公务员社会地位高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官本位”思想影响的结果,今天很多人同样认为,当公务员可以获得比其他工作更高的精神享受。因为一个方面公务员多身处权力部门,手持公共权力的支配权,这为他们提供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另外一个方面还体现在其他行业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公权力上,并不是说公务员利用公权力去为自己谋私利,而是强大公权力折射出的美丽光环起作用。对于广大的刚踏入社会的学子们来说,与其说他们了解公务员职业,不如说他们是羡慕公务员这个职业,实际上他们是对公务员权力和荣誉的一种向往。 1、4考生的“跟风”心态 “跟风心态”一方面表现在公务员考

6、试带有盲目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公务员的职业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占据大量资源、竞争机制不健全、缺乏淘汰机制。激烈的竞争以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十分稀少,使得大学生想尽快摆脱这种“漂泊”,追求一种很稳定且资源相对很丰富的“铁饭碗”。考生还存在“唯利是考”的价值取向,公务员的“热”也只是热在“热门”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地区或机关条件好、待遇优,地震、气象、煤矿安全监察、边远山区一直是冷门,大批气象局岗位报名人数不足开考的最低人数要求。 另外一方面还表现在报考人数和实际参考人数的巨大差别上,很多人在考试开始前“临阵脱逃”或者考试到一半就决定放弃

7、,从2001年到2008年的数据上分析,参考率只有74。还有一些考生缺乏对报考岗位最基本的了解,导致在考上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2公务员考试热产生的负面影响 2、1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公务员考试调动了大量的社会成员,同时也必将调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其中,既包括国家为此付出的大量选拔成本,也包括参考者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压力、努力等个体成本,个别职位千人竞争一岗现象更是代价巨大。对于个人而言,个别职位千人竞争一岗如同彩票中奖;对于国家而言,为了录取一名公务员却需要在数十个城市设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考室。公务员考试过热导致考试经济发达,社会资源耗费严重。此外,我国公务员考试存在中央机

8、关公务员考试、省级公务员考试、县市地方公务员考试等三大层次,每参与一个层次职位的竞争就必须参加一个层次的公务员考试,因此存在层层考、重复考的现象,也存在社会资源的浪费。 2、2造成人才消耗 在国外,博士的培养目标是进入科研领域,在国内,不少理工科博士却争做公务员,理工科硕士报考公务员更比比皆是,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严重的是,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出现政治领域人才堆积并大量剩余,其结果必然是加剧内耗。而在中国科研和教育领域,在创造财富又需要产业升级的工业界,在亟待加速的农业现代化领域,都还缺乏吸引人才的环境,商业金融领域更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别人才,如果不能给相关人才必要的社会尊重和

9、物质鼓励,如果让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感觉只有当官才能获得成功感和利益保护,势必会动摇科教和经济人才的培育基础,影响中国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2、3造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下降 国外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比率是20,而中国不到1。公务员热折射出年轻人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激情,某种程度上也吻合了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数十年的应试教育,“成绩源自考试”扎根于许多年轻人的潜意识,对考试以外的成功途径存在“先天”的畏惧和不适应。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的考试中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毕业、就业和创业。现代社会本是一个全民积极创造财富的社会,广大的毕业生毕业后应该投身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来,然而事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广大的优秀学

10、子的选择却是投身于财富管理和享受这个行业。缺乏拼搏创造精神的人,只能使社会发展的脚步放慢。 2、4造成“官本位”思想的强化 公务员职位受到公众的热烈追捧,势必进一步强化中国社会结构中业已存在的“官本位”取向。“官本位”强调以官为本,唯官独大,官位不但成为决定权力配置和利益分享的唯一标准,甚至也成了衡量一个人事业成就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官本位”的强力导向之下,众多社会成员为获得当官的资格,先是千军万马过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接下来又千方百计追求仕途上的步步高升。各种跑官要官的“潜规则”、买官卖官的腐败伎俩很可能愈演愈烈,社会风气将受到更大的毒害。 如果“官本位”取向因持续升温的公务员热而

11、不断强化,还将使公务员群体在社会上成为越来越强势的一个群体,这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并非一个好消息。公务员群体越来越强势,其主导改革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强大,这将导致包括普通人、农民及一些弱势群体在内的其他群体,参与改革的空间就会越来越狭窄,在改革中拥有的话语权和博弈能力也会越来越弱小。 3如何让公务员考试理性回归 3、1端正考生对公务员“官本位”思想 我们需要在公务员管理中加入更为致密的监督网络,严格约束国家公务员的职务行为。理想主义的退场,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获得公职的精英并不都存在道德优势,不少人是怀着权力和经济收益目的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没有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如果放松了监督,

12、公共权力就可能沦为他们谋取一己之私的工具。 3、2科学管理公务员职位 一方面我们需要合理配置公务员职位管理中的激励要素,让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具有吸引力。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同样需要优秀人才的加盟。只有提高那些艰苦岗位的物质与政治待遇,给予报考者足够的激励,才可能避免出现职位空缺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公务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提高的同时,培养公务员实现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更需要引起政府的注意。只有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才能适应新形势对公务员的要求。政府应当建立严格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与收入挂钩,健全淘汰机制,对不称职的人员及早淘汰,增补新人。使公

13、务员能够在压力下工作,彻底改善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3、3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这几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不断实施,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不小,但与我国目前人才规模偏小的现实相比,扩招政策显然存在积极作用的空间。问题在于,与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不相适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职业评价尺度却修正得很不够。择业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一方面。择业的集中度反映了社会职业的公众吸引力I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可以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偏差。引导大批青年学生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矫正,还要放在国家人才战略的大框架中,当务之急是打破使用人才上的“二元”结构,更加注重人才开发与利用的配套政策,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创业的软环境,彻底化解因“下不去”所引发的就业梗阻问题。 参考文献 1贾宇,如何看待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现象N,光明日报,2008 z张义祯,公务员热说明什么N,学习时报,2005-11-30 3吴涛,公务员考试热,烧的是虚火N,扬州日报,20071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