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1623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一、流行病学资料 脑卒中(stroke)是目前我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为20% ,农村为19%。2574 岁年龄组人群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70/10 万,女性为1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89/10 万,女性为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病死率男性为33%,女性为38%1。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比例为4:1。其中颅外颈动脉狭窄

2、与脑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以高达26%二、病理与病理生理发病原因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形式是颈动脉形成硬化斑块造成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的分叉处,特别是颈动脉球。按病变的不同发展阶

3、段,斑块可分为纤维性板块和复合性斑块两类。(1)纤维性斑块,早期的动脉硬化斑块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其中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同时斑块周围的炎症反应又伴发血管壁纤维增生,覆盖于斑块表面。(2)复合性斑块,纤维性斑块经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复合性斑块。引起临床症状的颈动脉复合性斑块通常具有溃疡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块内出血等特点。斑块进展造成血管内膜层破裂,粥样物质碎屑释放入血管腔内。随着粥样碎屑的不断脱落,在病变的中心可出现溃疡腔。该病灶可使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成为致栓物质不断脱落的出口。钙盐沉积参与斑块的形成过程,造成病变处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进展,斑块逐渐增大,有效血管腔不

4、断缩小。粥样斑块内出血可导致斑块突然增大,引起血管腔急性闭塞。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一个非动脉硬化性的病变过程,主要影响中等大小的动脉。病变可以累及到颈动脉。30%的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65%的患者发生双侧病变;25%的患者同时伴有动脉硬化改变。3.颈动脉迂曲:颈动脉迂曲多为胚胎发育所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在胚胎过程的早期阶段,随着心脏及大血管从纵隔下降时,迂曲的颈动脉被拉直。如果这种发育过程没有完成,部分患者在儿童阶段即可发生颈动脉迂曲,大约50%为双侧病变。在成人,颅外段颈动脉迂曲多伴有动脉硬化。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迂曲的检出率为5%16%。

5、动脉迂曲由于血流减慢或斑块形成伴远端栓塞而产生症状,当两个动脉段之间角度小于90度时可认定为动脉迂曲。 致病机理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两种机制:1.斑块或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造成颅内动脉栓塞: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2. 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既往认为颅外颈动脉直径减少50%时可以使压力降低,流向同侧半球的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缺血症状。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缺血、低灌注导致脑卒中的发生率极低,绝大多数

6、脑缺血病变为斑块成份脱落引起脑栓塞所致。许多患者伴有颅外颈动脉严重狭窄甚至闭塞时临床上并不出现症状。某些病变特别是严重狭窄的病例(直径减少)80%)易于血栓形成,导致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此时大脑血供突然减少,侧支循环无法于短时间内有效建立,可导致缺血症状,特别是当Willis环不足以维持大脑半球血供的情况下。 三、诊断 临床表现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是脑血管某一供应部位或视网膜血管的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症状,例如短暂的偏瘫,短暂性单眼失明或单眼黑朦、失语、头晕、肢体无力和意识丧失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在24小时以内,通常小于1小时,无

7、脑梗死迹象,能完全消退。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deficit,RIND):指神经功能缺损持续在24小时以上,但于1周内完全消退的脑缺血发作。 3、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脑缺血性神经障碍恢复时间超过1周或有卒中后遗症,并具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 体格检查 部分患者颈动脉区可闻及血管杂音。神经系统检查可有中风的体征,偶可发现精神和智力异常。眼底检查可在眼底动脉分叉处见到微栓,多为胆固醇结晶。同时伴有锁骨下动脉或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者可有相应体征。 辅助检查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

8、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目前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黄金标准”。造影部位包括:主动脉弓、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的颅外段和颅内段。在颈总动脉狭窄部位至少取正、侧两个方向进行摄片。DSA检查有助观察主动脉弓的类型、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性质(如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斑块有无溃疡)、对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willis环的完整性等。但DSA检查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医源性血管损伤、造影剂过敏和肾毒性反应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不罕见。 2彩色双功能超声(Duplex)作为无创检测手段,通过多普勒血流测定和B超实时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的狭窄程度和形态学特征,具有安全、简便和费用低等特点,

9、多应用于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筛选和随访。 3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和MR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借助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对目标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和成像,提供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解剖学和形态学信息,亦可通过颅内脑动脉系统显像了解颅内血管和脑实质病变,在临床上可部分替代DSA检查。上述两种方法避免了DSA检查中血管穿刺操作,但仍需要借助注射含碘或含磁性物质的造影剂以提高成像质量,而且成像的准确性与仪器的硬件、软件以及操作者等因素密切相关。诊断要点 临床上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体格系

10、统检查和影像学证据。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目前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法(ECST)和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法(NASCET)两种(图1)。两者采用相同的狭窄分度方法,根据血管造影图像将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4级。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 30%;中度狭窄30% 69% ;重度狭窄 70% 99%;完全闭塞;闭塞前状态(Preocclusive stenosis):NASCET测量狭窄度 90%。图1:颈动脉狭窄度测量方法四、治疗 非手术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 抗血小板聚集是非手术治疗的核心内容,对没有禁忌证的患者,无论手术与否都应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目前常

11、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都可以作为初始治疗。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虽能更有效地抗血小板聚集,但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态、耐受能力等情况酌情选择。推荐用法用量:阿司匹林50-325mg/天,使用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缓释剂型拜阿司匹林100 mg/天口服增加患者依从性;氯吡格雷75 mg/天,急诊手术时可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 2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能起到降低血脂水平、恢复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对无禁忌症患者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无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亦能获得益处,应常规给予。 常用药物:阿托法他汀(立

12、普妥):初始剂量10-20mg/日 剂量范围: 10-80mg/日普伐他汀(普拉固): 初始剂量 40mg/日 剂量范围:10-80mg/日辛伐他汀(舒降之): 初始剂量 10-40mg/日 剂量范围:5-80mg/日 3危险因素的控制 高血压 推荐对伴有血压升高患者进行降压治疗,血压降低10/5 mm Hg即能获得益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目标降压值和选择降压药物。 糖尿病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以降低微血管并发症,治疗期间糖化血红蛋白HA1c应7%。 高脂血症通过以下三方面控制血脂:生活方式改变;食物构成改变;药物治疗。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血脂目标水平是LDL-C 100 mg/dL,对于

13、高危患者应控制LDL-C 99%) ;颈动脉瘤附近的病变。 CAS术后需口服氯吡格雷至少1月,没有特殊情况终身服用阿司匹林。 行CAS术时,推荐使用脑保护装置(embolization protected device,EPD). 3.颈动脉狭窄术后并发症和防治 CEA术后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I.中风,与斑块脱落和阻断时缺血相关,有适应证患者可应用转流管;II.颅神经损伤:包括舌下神经、喉上神经和迷走神经损伤等,术中应仔细操作,注意保护神经。 术后并发症:I.中风,术后根据具体情况可给予选择性抗凝治疗,同时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II.高灌注综合症,术后注意控制血压,应用脱水药物减轻脑水肿;II

14、I.颈部血肿,发生后应防止窒息;IV.喉头水肿,术后注意血氧饱和度;V.血栓形成和再狭窄,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 CAS术后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I.心率、血压下降,明显者给予升压药和阿托平治疗;II.急性脑缺血:与球囊扩张相关,严重颈动脉狭窄者,支架植入前可球囊预扩张;III.血管痉挛,术中遇到血管痉挛时给予罂粟碱等解痉药物;IV.斑块脱落,应用EPD;V.血栓形成,术中全身肝素化,一旦形成给予溶栓治疗。 术后并发症:I.低血压和心率降低:术后可给予多巴胺等药物升高血压、阿托品等药物维持心率;II.中风,术后可选者性抗凝,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III.高灌注综合症,术后注意控制血压,应用脱水药物减轻脑水肿;IV.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可行溶栓治疗;V.支架移位、成角和断裂,术前选择合适患者和支架;VI.支架内再狭窄,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VII.动脉穿刺并发症,防治方法同其他介入操作。 颈动脉狭窄术后的随访对所有颈动脉狭窄手术患者应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可定在术后1月、3月、半年和以后每半年间隔随访一次。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有无再次发作缺血性事件、彩超测量颈动脉管径和评估再狭窄程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