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3193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作者:_单位: _邮码: _) 【摘要】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持,加上一些实际情况,从而使城市化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素质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城市化 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 作用 城市化过程,是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相对减少。 在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同时,也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有关资料分析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2、移的规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1978年至1996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从3298万人增至15853万人。这其中,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从1978年的148万人增至1996年的2681万人,增加了17倍,平均每年增加13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6.47%,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占转移总数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4.5%提高到1996年的16.9%,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72个百分点。可见,城市化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途径与全国大致相似并同步进行,但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持,再加上一些实际情况,使

3、得城市化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客观阻碍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追求普遍就业,在城市形成了“刚性”就业制度。这种就业制度掩盖了城市劳动力过剩的真相,把城市劳动力的公开失业转化为企业内部的隐性失业。 随着企业生产技术的升级,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高,呈现出了资本替代和排挤劳动的趋势。这表现在产出增长的就业弹性的不断下降。据胡鞍钢研究发现,在80年代,就业弹性为0.32;到了90年代中期,就业弹性降至0.14,而1999年,就业弹性只有0.05。随着就业制度的逐步市场化,城市企业内部劳动力的隐性失业必然会日益显现,将会有相当

4、多的“在职失业者”被推向社会,城镇失业率必将进一步升高,这使得城镇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由1998年的571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733万人,相应地,城镇登记失业率也由3.1%上升到3.8%。可预测,“十五”期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有22002300万人,而按当前的实际情况,每年只能新增就业岗位700800万个,因此这就会形成22002300万人竞争700800万个工作岗位的激烈局面,就业缺口在14001500万个左右,就业压力在此可见一斑。 我国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较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下岗人员将逐年增加,城镇失业率将呈上升趋

5、势。这种情况在云南省尤为严重。 从表1可以看出,1998年云南省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较高,为69. 28%。它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81%),还高于西部平均水平(63.75%)。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云南省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低于西藏(79.43%)、新疆(75.31%)和宁夏(69.60%),排第四位。同样,云南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也较高,为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高出西部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在西部12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云南省城镇失业率与内蒙古一样为3.8%,仅低于宁夏(4.7%)。由此可见,云南省属于城镇失业率较高的省份之一。

6、众多城镇失业人员的存在,缩小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空间和减少了寻找工作的机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相比,城镇失业人员在找工作方面具有地利和人和等优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城镇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客观阻碍因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素质低农民进城的主观制约因素 云南省是我国文化教育最为落后的省份之一。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省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与社会经济发达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与全国平均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云南省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6.23年,比全国8.43年的平均水平低了2.11年,仅为全国

7、平均水平的75%;每10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4566人,比全国84408人的平均拥有量少了9842人,低了11.66%。其中,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13人,比全国3611人的平均拥有量少了1598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7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562人,比全国11145人的平均拥有量少了4583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8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231人,比全国33959人的平均拥有量少了12728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52%;但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4764人,比全国35697人的平均拥有量多了9067人,竟高了25.40%;

8、而全省文盲率约为16.06%,比全国平均文盲率高了4.67个百分点,高出幅度达41.00%。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每10万人拥有的大学、高中、初中程度的人口,云南省均列第29位,文盲率却高居第6位。 云南省文化教育落后,人民文化水平低这一状况,在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中表现得相当明显,这已成为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根据200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可知,云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状况不容乐观。 (*为不含西藏数据,资料来源:200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状况呈现出梯度性差异。其中,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云南省农村劳

9、动力的文化状况在与全国及各地区的比较中,只有两项指标高于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水平,即文盲或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所占的比重,其余四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水平。文盲或半文盲的人口占到了农村总劳动力数的17.63%,高于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平均水平,在此指标中,天津市最低,云南在全国排倒数第6位,仅低于西藏(63.53%)、青海(32.46%)、贵州(21.41%)、甘肃(20.87%)和宁夏(19.49%)。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为45.28%,高于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水平。在此指标中,只有新疆高于云南,为46.19%。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为31.42%,在此指标中,山西最高,为60.20%,高出云南 28.78个百分点,仅有西藏(2.82%)和青海(26.99%)低于云南。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为4.59%,在此指标中,北京最高,为18.08%,是云南的3.94倍,仅有贵州(3.28%)和西藏(0.16%)低于云南。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为0.95%,在此指标中,上海最高,为7.38%,是云南的7.77倍,仅有青海(0.72%)低于云南。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的比例更低,为0.12%,在此指标中,北京最高,为2.45%,是云南的20.42倍,同样仅有青海(0.10%)低于云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