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史》文化讲座原创.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6735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PPT 页数:539 大小:13.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陶瓷史》文化讲座原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9页
《中国古代陶瓷史》文化讲座原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9页
《中国古代陶瓷史》文化讲座原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9页
《中国古代陶瓷史》文化讲座原创.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9页
《中国古代陶瓷史》文化讲座原创.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陶瓷史》文化讲座原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陶瓷史》文化讲座原创.ppt(5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福鼎二中第三届科技文化节 中国古代陶瓷史文化讲座 主讲人:林秋华 主办单位:福鼎二中史地组 2004年10月,中国古代陶瓷史第一讲,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工艺,陶猪,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长6.7厘米 从事稻作生产的河姆渡氏族,其家畜饲养业也有一定规模,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和水牛,猪的数量最多,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在遗址中到处可见。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一件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陶罐,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食器 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 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 这件陶罐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型

2、陶器之一。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此可以认定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起源于1万年以前,大致与西亚的新石器时代的起源年代相当。这种陶罐出土于仙人洞的下层,当时人们还居住在洞穴之内,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的各种骨角器和打制、磨制的石器,反映出当时的生产经济以渔猎和采集为主。仙人洞下层出土的一些陶片,全为夹粗砂红陶,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系用手捏制成器,制陶技术相当原始。,黑陶釜,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炊具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高25.5厘米 釜是与灶配套使用的炊具,用于煮食。这件黑陶釜的底部已部分脱落,从脱落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件黑陶釜是用泥片贴筑法制成的

3、。泥片贴筑法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普遍使用的一种制陶方法,先把陶泥弄成片状,再把陶片层层相贴,直至贴筑成器形。,小口尖底陶瓶,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6000年 仰韶文化 汲水工具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46.2厘米 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葬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

4、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布纹陶钵底部印痕,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口径14.7厘米 这件陶钵的底部有布纹印痕,是制陶时把未干陶坯放在麻布上衬垫所致。布纹纹理粗细不均,粗线直径约0.4厘米,细线直径约0.05厘米,反映出当时纺线、织布的水平低下。半坡遗址出土有许多纺线工具陶纺轮,用陶纺轮纺好一定量的线以后即可织布。当时人们织布使用的工具是水平式踞织机,又称“原始腰机”。,新石器时代.白陶双层口鬶,大汶口文化

5、,这是个鸟形的鬶,最特别的是它的双层口沿,口沿四周还饰有三角形镂孔,双层的口很少见,既可阻挡灰尘杂物,又是很强的装饰效果。,白陶双层口鬶,新石器时代.鳖形墨陶壶,仿鳖形造,壶腹即鳖身,短尾,周围有4个小爪,每爪有两孔,以作系绳之用。,鳖形墨陶壶,波折纹长颈壶,马厂类型,褐黄陶,高24.8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9.7厘米,1975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出土,青海省文物考古队藏。,波折纹长颈壶,彩陶钵,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家窑类型,1975年甘肃临夏水地陈家出土,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彩陶钵,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高15

6、.6厘米,长24.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陶船形壶,白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高29.3厘米 1974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白彩陶豆,彩陶花瓣纹盆,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高12.2厘米,口径20.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陶花瓣纹盆,彩陶鲵鱼纹瓶,汲水器,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甘肃甘谷西坪出土,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彩陶鲵鱼纹瓶,彩陶人形浮雕壶,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厂类型,青海乐都柳湾出土,高34.4厘米,口径9.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陶人形浮雕壶,新石器时代.彩

7、陶双体罐,卡若遗址出土,夹砂黄陶,绘黑彩,双体纹饰各个相同,其一为折线纹,其一为菱形纹,器形独特。,彩陶双体罐,彩陶筒形瓶,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四川巫山大溪出土,高19.2厘米,口径6.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陶筒形瓶,彩陶蛙纹瓮,新石器时代,容器,马厂类型,青海柳湾出土,高52厘米,口径19厘米,青海省彩陶中心藏。,彩陶蛙纹瓮,彩陶舞蹈纹盆,盛水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高14厘米,口径2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陶舞蹈纹盆,黑陶蛋壳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山东日照出土,高26.5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黑陶蛋壳杯,黑陶高足杯,新石器时代,盛酒器,屈家岭

8、文化,河南浙川黄楝树出土,高19.5厘米,口径7.5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黑陶高足杯,黑陶贯耳壶,盛水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江苏吴江梅堰出土,高15厘米,口径7.2厘米,南京博物馆藏。,黑陶贯耳壶,黑陶壶,盛水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1983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高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黑陶壶,新石器时代 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此鸟形器结合了雕塑与刻划的表现手法,鸟身的一侧刻着细线翅翼纹,另一侧刻细线幼鸟纹,还印有小圆圈纹。,红陶鸟形器,红陶绳纹碗,大地湾文化,容器,甘肃秦安大地湾1期遗址出土,高7厘米,口径17.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红陶绳纹碗,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盛水器

9、,齐家文化,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高12.6厘米,口径10.7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红陶双耳罐,红陶双耳三足壶,裴李岗文化,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高13.9厘米,口径6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红陶双耳三足壶,红陶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汲水器,陕西临潼姜寨出土,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红陶小口尖底瓶,中国陶瓷史第二讲 夏商周时期的陶瓷工艺,刻划符号陶片,夏朝时期 河南省临汝县煤山出土 此陶片为夹砂灰陶,从其厚度看,当为瓮一类大型器物的残片。器表所遗留的符号,系刻划而成,陶排水管,商朝时期 1975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长42厘米、直径2

10、1.3厘米 这些陶排水管是建筑物周围的泄水设施,为圆筒形插口式,一端较粗,大口,平沿。另一端为小口,可套入另一节的大口内。,鬲范,商朝时期商前期(约公元前16-14世纪) 铸铜陶范 1954年河南省郑州市南关外出土 长23厘米、宽24厘米 郑州南关外有一处铸铜遗址,面积为105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有坩埚残片、红烧土、炼渣、木炭,上千块陶范及铜器。从陶范看,有鼎、斝鬲、斝爵、钁刀、锥、镞等铜器的内范和外范,其中以镞范、钁范数量最多,包括单合范、双合范和复合范。在郑州商城之北还有一处紫荆山铸铜遗址,也出土了大量陶范,是以铸造铜刀、镞为主,说明商代的铸铜手工业也有了分工。,原始瓷尊,商朝时期商前期

11、(约公元前16前14世纪) 酒器 1953年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高11.5厘米、口径18.3厘米 中国目前可以确定最早的原始瓷器为商代早期的,其成份是高岭土,釉色施在器表和部分口沿内,呈玻璃质面,以青绿色釉为主,少数呈褐色和黄绿色。胎骨细腻,以灰白色居多,烧成温度约在1200左右,质地硬,没有显著的吸水性,已具有瓷器的特征了。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山东等地都有商代原始瓷器出土,而以南方为多。此尊的形态和纹饰,颇具南方原始瓷器的特点。,白陶簋盖,商朝时期商后期 公元前14-前11世纪 食器 口径18厘米,高6.5厘米 白陶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墓葬和遗址中就已出现,商代王室使用的刻

12、纹白陶,则无论在质地、造型、纹饰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其表面经过加工修理,制造方法是比较普遍的是采用泥条盘筑法,也用轮制法制成的。白陶上的花纹,实现勾出细而浅的图案轮廓线,待陶坯晒干后再刻上去,有 纹、 纹、龙纹、兽面人体纹、蝉纹、云纹、雷纹、圆涡纹、弦纹、绳纹、附加堆纹、几何纹等。器类有豆、簋、盂、盘、瓿、 、卣、斝 、大口尊、瓮、罐、器盖等。,印纹硬陶罐,商朝时期 马桥文化 盛食器 1960年上海市马桥出土 高29.5厘米、口径24厘米 今上海马桥地区是上古吴越族聚居区,印纹硬陶是当地主要的生活实用器。这件典型器物的出土,代表了当时的文化面貌。陶罐口沿刻有象形符号,烧成温度较高,质地桔红色,坚

13、硬细腻。此类陶器的器表用拍印方法装饰出席纹、雷纹、回字纹等几何图案为主的纹样,故这类器物被称作“印纹硬陶”。它最早出现于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盛行长江沿岸地区,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印纹硬陶杯,商朝时期西周 酒器 1975年福建省闽侯县出土 这件陶杯的造型比较粗糙,制作不太规整。器表呈灰色,杯的把柄上饰扉棱。福建上古时代属于越族的一支闽人的聚居区,印纹硬陶是其具有代表性的遗物。除印纹硬陶外,还有一些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铜器出土,如铜锛、铜矛等,表明了闽越已受到了商文化的一定影响。,四系青瓷尊,西周时期西周 盛酒器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高18.2厘米 这是以瓷土作胎,经高温烧成的原始资器。它

14、的胎质呈灰白色,无吸水性,青灰色釉,敲击时能发出铿锵的声音,是中国古代瓷器的早期形态。,原始瓷豆,西周时期西周 盛食器 陕西省长安县出土 高7厘米 西周晚期的原始瓷器多为豆、尊、罐、壶等生活用具。在北京市琉璃河,河南省洛阳市、襄县,陕西省长安县、扶风县、宝鸡市,江苏省丹徒县、句容县、金坛县、溧水县,浙江义乌县、德清县、衢州市,安徽省屯溪市等地,都曾发现为数众多的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双耳陶罐,春秋时期西南夷 食器 云南省德纳县出土 高12.9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6.2厘米 云南地区古代为西南夷的活动区。这件陶罐为灰褐色夹砂陶质,敛口,双耳,鼓腹,素面,用泥条盘筑法制成,是西南夷的遗存之一

15、。,白陶瓿,商代,高20厘米,口径18.5厘米。陶质洁白细腻,造型及花纹模仿青铜器,工艺极为精细。河南安阳市出土,北京博物院藏。,白陶瓿,高33.2公分,安阳小屯出土白陶罍,商朝晚期,纪元前12世纪,华盛顿佛利而博物馆。,白陶罍,夏.嵌贝彩绘陶鬲,高29.5厘米,口径22厘米,1974年出土于敖汉旗大甸子墓地。泥制褐陶,口沿上镶嵌4个贝壳,贝壳间还粘贴有4个圆形蚌泡,器壁用红白两色绘制成沟云形图案。,嵌贝彩绘陶鬲,西周,青釉大口尊,高12.3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12.5厘米,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收藏。,青釉大口尊,西周,青釉锯齿纹四系罐,高27厘米,直斜短颈,丰肩,腰部至脚处渐斜收,圈

16、足,全身施青釉,厚薄不匀明显。,青釉锯齿纹四系罐,夏,陶鼎,由褐色夹砂陶制成,腹部饰有方格纹,三足外侧有戳印的附加堆纹,方格纹是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纹饰之一。,陶鼎,中国陶瓷史第三讲 秦汉时期的陶瓷工艺,圉人陶俑,秦朝时期 明器 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区出土 高68厘米 近年在秦始皇陵区发现了两处真马陪葬坑,出土有陶俑、陶罐、陶盆等器物。陶罐和陶盆上刻有“宫厩“、“中厩“、“大厩“、“左厩“、“三厩“等5个厩苑名。从其名称看,这些马厩坑象征着秦王朝的厩苑,马是宫廷的苑马,陶俑象征苑内的养马人一“圉人“。,陶量,秦朝时期 量器 1963年山东省邹县出土 高9.4厘米、口径20.4厘米、容积2000毫升

17、 秦代量器的质体有铜质、陶质和木质3种。此陶量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这种陶量出土甚多,都是当时的标准器具。,陶仓,两汉时期西汉 明器 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出土 高34.5厘米、腰径20厘米 西汉前期当权者为改变秦朝的急暴统治,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粮仓里堆满粮食,以致腐烂不能食用。这件陶仓模型出土时内盛鲜黄稻穗4束,既是当地把稻米当作重要主食的反映,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一种象征。,彩绘兵马俑,两汉时期西汉 明器 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长陵陪葬墓出土 步兵俑高4850厘米,骑兵俑高5468厘米 该陪葬墓共出

18、土彩绘兵马陶俑2500余件,包括步兵俑1800多件、骑兵俑580多件和战车模型。它模拟当时军阵的真实情况,反映出当时军队正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主力的转化。,大豆万石陶仓、大麦万石陶仓,两汉时期西汉,明器 1953年河南省洛阳市金谷园出土,高43厘米、44厘米 西汉时期,农作物品种逐渐增多,麻、黍、稷、麦、豆、稻等已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中麦的种植逐渐普遍,品种有大麦和小麦、“旋麦”(春麦)和“宿麦”(冬麦)的区分,是当时食用最普遍的谷物。豆类有大豆、小豆、胡豆等不同品种,不仅作为主食,也兼作副食和调味品。金谷园出土的粮仓模型,外壁有粉书隶体题记,涉及粟、黍、大豆、大麦等农作物,显示了西汉农业的

19、空前繁荣。,陶院落,两汉时期东汉 明器 1956年广东省广州市东郊麻鹰岗出土 长41.2厘米、宽40厘米、高29.6厘米 这件陶院落平面呈方形,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执兵器的武士,有凭几端坐的主人和跪伏朝拜的吏役,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武装力量的一种真实反映,说明东汉豪强大族已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况。,执锸农夫陶俑,两汉时期东汉 明器 1978年陕西省勉县老道寺出土 高20.5厘米 锸是汉代的起土工具,是由原始的耒耜演变而来的,用于深耕。在浚河、建土台、筑墙等土方工程中也需要锸。汉书中描述聚集大批劳动力开挖沟渠时就写到“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汉书中又

20、有“负笼荷臿 “之句,意思是用锸挖掘起来的泥土,装在笼里运走。木柄铁口锸是汉代代锸的主要式样。,青瓷四系罐,两汉时期东汉,储容器 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 高16.5厘米、腹径18.5厘米 这件四系罐口直沿,腹部成球形,平底;腹上部四侧有四个半环形耳,可以穿系;淡青色,釉层薄而均匀,有开片;肩腹之间有一道弦纹,腹部有模印斜方格纹。以高岭土为原料,火候很高,胎质坚实。从器物形态看,应当是长江中下游的制品。这是东汉后期青瓷的典型器物。,绿釉陶水亭,两汉时期东汉 明器 陕西省西安市新筑镇三里西村出土 高54.5厘米 陶水亭位于陶圆形水池之中,环绕池周塑有人物、马、鹅等。陶亭高两层,下层置梯,

21、以登顶层;上层平座栏杆之内,四角各塑有张弩控弦的武士。亭中塑有扬袖起舞、抚琴、拍手伴唱的人物。东汉末年,豪强大族纷纷建起坞壁,组织部曲家兵,陶水亭上的武士像正是当时普遍存在部曲家兵的一种写照。,陶船,两汉时期东汉,明器,1954年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出土 高16厘米、长54厘米 这件陶船船首有碇,用于船只的停泊。船后有舵,舵杆通过舵室固定在尾部。它不同于近代的舵,还保留着由梢演变而来的迹象;但比梢短,比一般河船的舵则长些。舵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上的重要发明,这是现知最早之例。陶船上塑有6个人物,分立各处作操作状。如按陶塑人物身高比例推算,真船可长达14l5米,载量约有“五百斛以上“。此外甲板上还布

22、置有6组矛和盾,说明这是一艘有武装保护的内河航船的模型。,朱书陶罐,两汉时期 明器 1957年陕西省长安县三里村出土 高23厘米 道教源于巫术、神仙方术,萌芽于西汉晚期,东汉后期已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信奉。它奉老子为教祖,行符咒巫术之道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这件陶罐器身书写朱红色隶体文字,是道教为死者解除不祥的遗物,反映了东汉末年道教流行广泛,影响深远。,两汉时期东汉 明器 四川省成都市东山灌溉区出土 高67厘米 鹤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仙人的骑乘,也是长寿的象征。这件陶鹤双足直立,曲项昂首,似乎在向天鸣映,又仿佛欲振翅高飞,形象简练,不失为汉代雕塑中的一件佳作。,陶鹤,彩绘

23、陶舞俑,两汉时期西汉 明器 1954年陕西省西安市白家口出土 高50厘米 西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长期稳定的生活,贵族、官吏的好尚,使乐舞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长袖舞就是当时所盛行的舞蹈之一。其特点是舞者扬举长袖,在空中飘扬,忽如烟起,忽如虹飞,给人以飘洒的美感和游龙登云的神韵,是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的反映。这件影绘陶舞俑抓住了舞女舞动长袖的一刹那,把轻盈、舒展而柔美的长袖舞刻画得生动传神,是汉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作。,汉.龟蛙斗拱座,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出土。,龟蛙斗拱座,汉.壶,河南省济源市桐花沟汉墓出土。,壶,汉.虎熊龙凤座,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出土。,虎熊龙凤座,东汉绘彩绿

24、釉陶楼,高132.1*85.1*68.6厘米,美国肯萨斯市纳尔逊.雅坚斯艺术博物馆基金购藏。,绘彩绿釉陶楼,东汉立马,此马作站立状,张口露齿,翘鼻,巨目微凸,竖耳直立,腰圆体壮,四肢矫健,造型雄健威武,口、鼻、眼表现手法夸张,生动地表现了马的嘶鸣之状和充沛的生命力。,立马,东汉.绿釉九连陶灯台,灯具,1961年北京平谷西柏店出土,高65厘米,宽39厘米,翠绿色厚釉,灯台中心柱顶有一个托盘,中央有一只鼓翼的瑞鸟雕饰;柱身往下渐粗,底呈喇叭口型。首都博物馆收藏。,绿釉九连陶灯台,汉.绿釉陶熊灯,灯具,高46.5厘米,上海博物馆收藏。,绿釉陶熊灯,东汉青瓷双系钟,高36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

25、6.5厘米,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收藏。,青瓷双系钟,西汉青釉蒜头壶,高31.8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15.5厘米,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收藏。,青釉蒜头壶,秦.兽头陶母范,山西侯马出土,侯马,曾是古代晋国的都城出土有大量精美的铸铜陶范,证明这里曾大批铸造过青铜器。,兽头陶母范,汉陶都树,陶树上布满人物、花卉,动物等,既是精美的装饰品,又是实用的灯盏,河南济源县出土。,陶都树,汉.甗,河南省济源市桐花沟汉墓出土。,甗,中国陶瓷史第四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的陶瓷工艺,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渐收敛,假圈足,平底。口

26、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刻下垂莲瓣纹。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又在八个方向上各施一道绿彩,下部露胎。 此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李云墓。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为李云夫妇合葬墓,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断定该罐的下限年代。该墓出土的另一件黄釉绿彩罐,现存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与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与之有别。 黄釉绿彩罐胎质洁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更富装饰性,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忍冬纹与莲瓣纹组合,一般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此罐有确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纹饰对研究北齐时期的宗教观念及艺术等

27、均有重要意义。,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青釉印纹豆,高9.3cm,口径16.8cm,足径11.9cm。 豆敛口,扁圆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足内无釉。器外壁模印网格纹,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一周,腹部两侧相对贴塑兽首衔环。 此器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釉色匀净,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青釉印纹豆,容器,西晋,1974年江苏南京果木场出土,高7.6厘米,腹径10.3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彩陶鸛鸟石斧瓮,西晋青瓷兽衔环盆,口径15.9厘米。潘天寿纪念馆藏。西晋青瓷多用压印装饰技法来美化器面。所谓压印技法,乃是用一个刻有纹饰的模印工具,在半干的坯胎上,压印出纹饰,再施釉罩

28、盖,入窑烧成,其装饰风格,是在器物的口沿压印一条二方连续纹饰带,多为细密的几何图案,它们隐约地映现出釉下,给人以工整、精细而含蓄的美感。西晋青瓷还风行印贴装饰,最常见的是兽面衔环,此盆为其代表作,晋太康八年青瓷谷仓,高49.5厘米。魏晋青瓷多用堆塑装饰,特别是殉葬用具大多堆塑楼阁、鸟、兽、犬、鱼、龟、奏乐人和守卫人等。 此器刻有太康八年买地券铭文,是研究当时社会风俗的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陶瓷断代标准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东晋黑釉罐,高24厘米。黑釉与青釉一样,均以铁为着色剂,不过黑釉的制作,乃是选用铁含量很高的瓷土为原料烧制而成。 我国烧造黑釉瓷器的历史,比青釉器稍晚。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

29、黑釉瓷标本,是镇江东汉元光十三年墓出土的黑釉罐。,南朝博山炉,高18厘米。瓷制博山炉,仿汉代熏香用的铜制博山炉烧制而成。 博山炉的设计,乃据秦汉传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炉盖高而尖,上面镂雕峰峦、云气,象征“三山”仙境。炉下托盘象征海水。,青釉盆,西晋太康三年 (公元282年)1982年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西 晋墓出土,口径13.2 厘米,江苏省苏州市 博物馆藏。,青瓷香熏,1953年江苏省宜兴市出土。高19.5厘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贵族喜欢使用香料去除污浊气味。后赵执政大臣石虎便在居室帷帐四角放置金香炉;南朝齐国皇帝萧宝卷以麝香涂地,取悦爱妃;南朝高贵的青年文官普遍用香熏衣,贵夫

30、人出行则有专人捧香炉跟随。当时的香料品种很多,有些名贵香料来自外国。居室使用香料时,放在香熏中点燃,香气即从香熏孔隙释出。,青瓷羊尊,1958年江苏省南京市出土长30.5厘米,高25厘米。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丰富的瓷土,在东汉中晚期时,这里的瓷器烧制工艺已基本成熟,至三国时代更有提高,并大量生产。这件青瓷羊尊,形态温顺,而且釉色晶莹匀称,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烧瓷水平。,青瓷双柄鸡首壶,酒器 1965年江苏省镇江市出土 高22.3厘米 这件鸡首壶造型、装饰简练。两晋南北朝的名士嗜酒成风,故随葬品中常出酒器,青瓷托盏,茶具 福建省福州市出土 托直径约16厘米,盏直径约12厘米 这件器物由上部的碗盏和下

31、部的托盘组成。汉代至南朝时期,人们喜好饮粥茶,即将茶叶放入炊具中煮,有时还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茶煮好后盛入盏中,荼盏放在托盘上,不致烫手。,青瓷羊圈,晋 明器 直径9.8厘米 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模型明器。三国两晋南北朝墓葬中,猪圈、羊圈、鸡鸭笼等模型明器并不少见,皆汉代以来在葬俗中表现庄园经济的一种风气。,黑釉鸡首瓷壶,酒器 江苏省镇江市出土 高15.6厘米 黑色釉和深褐色轴器物可同归于黑瓷类。东汉晚期开始出现深褐色釉的瓷器。这件资壶则表现出烧造黑瓷的技术开始成熟。黑瓷与青瓷一样,都以釉料中的铁元素作主要呈色成分。黑瓷釉料中铁元素占48%,青瓷器最多占3%,故烧成后釉色不同

32、。,青瓷羊形烛台,插置蜡烛器具 江苏省镇江市出土 长17厘米、高14.7厘米 这件烛台在灰绿色釉上有几处深褐色斑点,工艺上称为“釉下彩“。制瓷时,在灰绿釉料上加一些可呈深褐色的釉料,高温烧制后,即成此类有斑点的二色瓷器。,青瓷莲花尊,盛水或盛酒器 河南省上蔡县出土 高49.5厘米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许多建筑、日用器物都用佛教图像加以装饰。这件莲花尊颈部有2个天人、4个交脚而坐的佛像。“天”是佛教对神的称呼,佛经中有20种“天”和其他小神,许多神住在天上,叫做天人,表现他们时多作飞腾状,故今日又习称“飞天”。飞天能奏乐、散花,又能护法,是佛的弟子和侍卫。莲花在佛教信仰中象征洁净。尊腹

33、部作出浮雕式莲花4层,上3层下覆,下1层上仰,把器物形体配合得很华贵。,青瓷印花唾壶,吐痰用具 1954年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高12厘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人们一般坐在矮床上,唾壶放置近旁,便于咳唾。这件青瓷唾壶制作精良,釉色黄绿温润,是南朝瓷器中的精品。,瓷女俑和瓷男俑,明器 1964年江苏省南京市出土 女俑高23.5厘米,男俑高20.5厘米 这件女俑上身袒露,疑为模仿奴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奴隶并不少见,罪犯家属可因处罚成为奴隶,为官府劳动。私家奴隶的数量远远超过官府,有的家庭甚至拥有奴隶几千名。一些战俘和被征服的人经常赏给有功官员为奴,有的人因破产或动乱而自卖为奴。私家奴隶从事农耕、手工业制

34、造、经商和家务等多种劳动。所示男俑作儿童形象,却穿“吏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吏“承担各级官府的公务、劳务,有的还要参加战斗或农业劳动,并向官府缴纳高额收获物。这种吏的征选年龄是l360岁,有时甚至扩大到880岁。总的说来,“吏“的社会地位低于普通平民。,持刀陶俑,西晋持刀陶俑,西晋明器。西晋时期继续保持着汉末以来的社会特点,门阀大族拥有大量部曲,为了表现墓主人的身份,门阀大族们往往在墓中随葬中有这种士兵形象的部曲陶俑。,东晋灰陶彩绘女俑,1955年南京砂石山石子风出土,高34.6公分,纪元4世纪,南京博物馆藏。,灰陶彩绘女俑,东晋瓯窑牛形灯盏,造型别致,底盘正中有一件形油管,顶上和末端后壁均

35、有方孔,可插入灯芯,后面有一弯曲把手,象征牛尾,牛四肢上下排列,嘴及双眼略施褐彩,更为传神。,瓯窑牛形灯盏,西晋青瓷骑马人物,高23.5公分,公元302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青瓷骑马人物,青瓷兽形尊,盛酒器,西晋,1976年江苏宜兴周墓墩出土,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青瓷兽形尊,西晋青瓷提梁薰,薰炉作敛口折沿钵式,口沿上置丁字形提梁,器身外施光润的青釉,腹体镂雕3层薰孔,共90孔。,青瓷提梁薰,东晋.青瓷熏,球形腹,承柱有凸棱。青釉不及底,炉口径6.8厘米,底径9.8厘米,高19厘米,南京象山东晋9号墓出土。,青瓷熏,青釉罐,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1982

36、年江苏省常熟市石梅西晋墓出土,高20厘米,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青釉罐,青绿釉六系覆莲罐,容器,晋,四川成都出土,高21.5厘米。口径10.5厘米,现藏四川省博物馆。,青绿釉六系覆莲罐,青釉六系划花罐,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1958年河南省濮阳县这河寨出土,高28.5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青釉六系划花罐,容器,西晋,1974年江苏南京果木场出土,高7.6厘米,腹径10.3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青釉四系带盖双鸟盂,青釉堆塑谷仓,高46.4cm,腹径29.1cm,底径16cm。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

37、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立体雕饰展现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

38、,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青釉塑贴谷仓罐,北齐 青釉仰覆莲纹尊,52.1*25.4厘米,美国肯萨斯市纳尔逊.雅坚斯美术博物馆基金购藏。,青釉仰覆莲纹尊,晋.青釉卧羊,通高10.5厘米,长12.5厘米,羊呈跪卧状,昂首注目,口微张,后尾下有一小气孔。胸背部满刻阴线以示长毛,腿部塑造也用阴线协助表示肌体结构。通身施青釉,不均匀。广东省博物馆收藏。,青釉卧羊,三国青釉羊形灯,高25厘米,长36.8厘米,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收藏。,青釉羊形灯,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9cm,口径8.4cm。 壶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底

39、部无釉,有支烧痕迹。肩部刻划弦纹2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外口凸起弦纹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绮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青釉褐斑四系壶,青釉龟形砚滴,高5.8cm,口径2.4cm,腹径4.9-4.7cm。 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青釉龟形砚滴,青釉褐斑羊头壶,高23.8cm,口

40、径10.8cm,底径10.8cm。 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通体施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肩部暗划弦纹2道。 此壶的精彩之处在于羊头形壶流,羊口微张,颌下一绺胡须,双目外凸,双角向后弯曲,双睛涂点褐彩,颇具神韵。六朝时期的青瓷壶常以动物的头部作流,除羊头外,还有鸡头、虎头、鹰头等。 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这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青釉褐

41、斑羊头壶,青釉人骑兽器,高17.7cm。 人骑于兽背,双手握兽角,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卧,龇牙瞋目。人、兽之身都戳印圆形纹,兽面篦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青黄色釉。 此器是西晋瓷塑制品的典范,形象生动,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青釉人骑兽器,中国陶瓷史第五讲 隋唐陶瓷艺术,隋唐的陶瓷工艺,隋代虽然时间较短,然而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上升,使陶瓷工艺在六朝的基础上有着较大的发展。 隋代的陶瓷,在北方的安阳隋张盛墓、卜仁墓,西安李静训墓,南方的长沙、武汉、江西靖江等地隋墓都有出土,武汉周家大湾隋墓出土的陶瓷多达六十余件。在河北贾壁村,河南巩县、安阳等地,还发现

42、了隋代窑址。 隋代的陶瓷,除了传统的的青瓷在南北各地继续射干年产外,白瓷也已经烧制成功。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陶瓷生产实践重,通过对瓷土进行精炼,使原料中铁分减少,以及烧制火度的掌握,而烧成的白度较高的瓷器。 隋代陶瓷的品种,比六朝更为增加,它逐渐代替金属、漆器等,制成各种生活日用品,有饮食器、盛储器、生活用器、文具、娱乐器、家具等等。龙柄双身壶更为隋代出现的新品种,到了唐代才变为单身。隋代陶瓷的 装饰,有几何纹、旋纹、绳纹、双圈纹、连珠纹等。植物纹有莲瓣、忍冬、葵瓣、团花、宝相花、梅花、树叶等。动物纹有龙纹、凤纹、象首等。此外还有人物纹。一般说来,隋代装饰较少,而有实

43、用的的四系、六系、八系不等的耳。其中以桥形耳最多也最有特色。 隋代的陶瓷在制作技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可以使胎体洁白,同时显得薄而细腻,不象六朝那样的厚重,并且使用了护胎釉,这样不仅可以掩盖胎体的细孔和斑点,而且也提高了洁白度。,唐代的陶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这时各地制瓷中心都有了窑名,这反映了烧瓷的兴盛和不同的艺术特色。一些文人雅士也加以评赏和注意,大量反映在唐代的诗文中。就它的特点说,可以分为青瓷、白瓷、花瓷和唐三彩几类。 唐代陶瓷的造型发展和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流行凤头壶、天鸡壶、龙柄壶、高足钵、四耳罐等,且多大型平底或圆饼底。中期大型器物减少,多碗、盘

44、、杯、盒、罐、盂等,出现圈足。晚期则多成套的壶盏杯、托等,并有较高的圈足。 唐代陶瓷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方法多样,主要有:印花、划花、洒花、堆贴、釉下彩、绞釉和绞胎。 从装饰手法的演变过程来看,大体上唐代早期多采用堆贴,中期则以刻花、划花最为流行,晚期出现了绞釉和洒花等方法,这也反映了色釉的制作种类在不断增加。 接下来请欣赏隋唐的陶瓷精品,青瓷武士俑,隋朝时期 明器 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出土 高63.3厘米、59厘 这两件戴盔披甲的武士俑仅露脸部,整个盔上布满鱼鳞甲片。他们身穿明光铠,项部有盆领,铠甲垂至膝下,其上亦满布鱼鳞甲片。其中一武士的胸、背部国护用襻带通过两肩系结。俑均两手拱至腹部

45、按一长方形盾牌,盾周沿有金钉圆泡,中间排列着小朵花,似外加皮革的木盾,用金属圆泡钉固定。从文献记载看,明光铠创始于三国,当时非常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左、右两片椭圆形的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出“明光“,故名之。从出土的文物看,明光铠到北朝末期日趋盛行,隋朝除明光铠还有两当铠,唐朝时明光铠已取代两当铠而成为最主要的铠甲。,陶 文 官 俑,隋朝时期 明器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隋墓出土,高65厘米 此俑头戴方帻,上穿宽袖衣,下着曳地裳,腰束宽带,脚穿舄。北朝西魏时已开始“罢门资之制”,注意才干。隋文帝废去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制度,命诸州

46、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此时已在走向科举制度。至隋炀帝时开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奠定。,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隋朝时期 盛水器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 高2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7厘米 此尊为鼓腹、长颈、平底,肩部有四系,双螭把手,螭嘴探入尊口作饮水状,颈部有突出竹节纹,腹部为弦纹,壶嘴为鸡首形,青色釉。隋代青瓷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尤以壶和瓶变化较大。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的两种带流的有青瓷鸡头壶、青资凤头龙柄壶八棱形短嘴壶等;无流的壶,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为高盘口,有颈,系贴

47、附在肩上;瓶的主要变化是出现了盘口瓶。,隋朝时期 盛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4厘米 此罐罐身瘦长,口直而大,瘦颈,肩部贴附八系,属于隋朝瓷罐中的南方系统。罐表里均施青灰色釉,有开片纹,底下露胎,胎呈灰黄色。此罐出土时内盛有核桃。,青瓷八系刻花罐,青瓷鼠、牛、猴俑,隋朝时期 明器 195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 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猴俑高16.5厘米 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均为人身、兽首、着衣、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十二肖,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

48、载。而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白瓷双把龙柄鸡首壶,隋朝时期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厘米 鸡首壶由两晋一直沿用到唐初。隋朝鸡首壶,其造型的演变趋势为鸡首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壶口更高,颈变细,肩部贴附的系由条状系到桥形系。此壶鸡首趋向写实,柄仍保留着南朝时期的双龙形柄,足部微向外撇。,白瓷双腹龙柄传瓶,隋朝时期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颈部有凹弦纹三周。釉施及于腹部弦纹以下,有冰裂纹细开片,近底部分及底部露胎。高岭

49、土(瓷土)含铁量较高,经过1300高温只能烧成青瓷器,经过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即能烧制成白瓷。中国在北齐时已开始烧制白瓷,但当时烧成的白瓷普遍泛青,说明含铁量偏高,烧制温度偏低,烧制工艺还不够成熟。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见白中泛青现象。,女子骑马陶俑,隋朝时期 明器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 通高37.5厘米 此女俑头梳双髻(丫髻),身穿圆领窄袖长衫,下着裤,腰束带,脚穿尖头履。左手牵缰绳,右手作握鞭状,骑于马上,神态似在驯马。马上鞍勒辔饰俱全,胸前鞅上股后均络以皮带,胸前饰以8个铜铃,股后两侧各有杏叶形饰8枚。此俑形态生动逼真,不失为艺术珍品。,彩绘釉陶文吏俑,唐朝时期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高69厘米 此俑头戴平巾帻,容貌清秀,有髭须。身穿宽袖外衣,领、袖与下襟均饰织锦花边,外套桶裆衫,下着白色裳,宽腿裤,脚穿高头履。衣冠全部影绘贴金,再现了唐时期班上文官的风貌。墓主郑仁泰参加过李洲的晋阳起兵和唐太宗发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