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6908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9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诸 葛 亮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巧借东风 火烧赤壁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空城退敌,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陆游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陆游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陆游,请看以下诗句:,出师表,诸葛亮,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言重点词语。,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 为一体的写法。,3.感受诸葛亮的人品、气节,并了解其 政治主张。,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军北

2、进,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承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尽心国事,光复汉室,统一天下。,“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表文的内容一般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正音: 疲弊(b) 陛下(b) 恢弘(hng) 驽钝(n dn) 裨补阙(b qu) 行阵和睦(hng) 夙夜忧叹(s) 崩殂(c) 妄自菲薄(fi) 陟罚臧否(zh p) 以彰其咎(ji

3、),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语调 4.语速适中 5.感情充沛,朗读技巧:,把握句中停顿,应注意:,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2.不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不能连读(读断),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1.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不能拆开读(连读),诵 读 全 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

4、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自学: 疏通文句, 翻译全文, 了解大意。,第一部分()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分清责任,表明决心,课文脉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 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 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 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死亡,疲惫困乏,确实是,时刻,虽然这样但是,懈怠,宫廷内,奋不顾身,句首语气词,特别优厚的待遇,恩情,向,应该,扩大,发扬光大,发扬,过分看轻自己,

5、说话不恰当,以致,进言规劝,译第一段,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陛下)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内不懈,外忘身,欲报殊遇,诚宜 不宜,(正反),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1)

6、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2)指出其有利条件。 (3)提出具体建议。 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 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 内外异法也。,朝廷,提拔惩罚表扬批评,有差别,做坏事触犯法律,忠诚善良的事,惩罚或奖励,表明,公正严明,照顾私情,评定,宫廷和朝廷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

7、心,造成宫廷和朝廷有不同的法制。,译第二段,第二段分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严明赏罚,返回,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正,“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1)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2)指出要法纪严明。,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宜付有司 不宜偏私,以昭平明 之理,刑赏严明,第二条建议,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 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 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善良忠实的人,志向心思,因此,选拔,Wi留给,自称,拿来询问,补益,通“缺”,的效果,补救增益,侍中、侍郎郭攸之

8、、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心思都忠贞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以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译第三段,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 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 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善良公正,军队,才能高才能低的将士

9、,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对军事精通熟练,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可以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部队团结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当。,译第四段,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 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 计日而待也。,亲近,疏远,的原因,倾覆

10、衰败,常常,痛心遗憾,都,指日可待,注意以下字词,1、亲贤臣,远小人,亲近,远离,(形容词 用作 动词),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语气词,揭示原因,不译。,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为节而死,死,为动用法;节,义节,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译第五段,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11、(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荐贤臣,先汉兴隆,亲贤臣,后汉倾颓,亲小人,引教训,第三条建议,1、诸葛亮在文中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 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了三条建议,2、 从全文看,这三条建议中,诸葛亮反复强调是哪一条?,讨论下列问题:,1

12、、广开言路: 诚宜开张圣听,2、严明赏罚: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臣,远小人,注意以下字词,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先帝不以臣卑鄙,4、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估且,闻名显达,因为,地位低微,目光短浅,3、猥自枉屈,辱,降低身份,屈尊,以,来。 驱驰,奔走效劳。 值,碰上,遇上。,词 语 解 释,古今异义 未尝不叹息痛恨 2、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痛恨,深感遗憾。,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驱驰,奔走效劳。,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

13、次到茅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动而奋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译第六段,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这样的表白入情入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 其次,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注意以下字词,1、恐托付不效,以伤

14、先帝之明,2、深入不毛,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以致,使受到损伤,名作动,长草,激励、率领,名作状,往北,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的原因,表并列,的,词 语 解 释,1、夙夜忧叹 2、庶竭驽钝,夙夜,早晚。,庶,希望。,译第七段,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家的基业,回到旧日

15、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词 语 解 释,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两个效的意思相同吗?) 重

16、任; 尽力取得成效 2、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古:感动奋发 今:由衷感谢 3、遗诏(见课文注解),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朝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就应当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认识、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的追念先帝的遗命。(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这篇表章,我泪流满面,不知说了些什么。,译第八、九段,第八段分析,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返回,第8段: 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1

17、)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分析课文:,形势分析,

18、提出建议,以身许国 创业艰难,夙夜忧叹 请命北伐,分述职责 诹善纳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寓情于议,寓情于叙,抒发感情,以“出师” 为中心 一、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二、然后,陈述出师理由, 表达感激之情效忠 心愿; 三、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总结,一、实词(一词多义): 1)道: “中道崩殂”:道路 “咨诹善道”:办法 2)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3)为: “俱为一体”: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行 “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 4)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 “每与臣论此事”:议

19、论,5)无: “若无兴德之言”:没有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6)行: “然后施行”:实行 “性行淑均”:行为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 7)益: “有所广益”:益处 “至于斟酌损益”:增加,二、古今异义词:,1、诚宜开张圣听: 2、不宜妄自菲薄: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扩大; 今:铺面开业,古:轻视,看不起自己; 今:微薄.,古义:时刻,时候 今义:秋天,秋季,4、晓畅军事,古:精通; 今:流畅,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的原因今:表示结果,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痛心遗憾 今:非常憎恨,7、先帝不以臣卑鄙:,古:出身低微、目光短小今:行为卑劣,8、咨臣以当世之事,

20、由是感激:,古:感动奋发今:由衷感谢,9、先帝知臣谨慎:,古:认真谨慎今:做事小心,10、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古:眼泪 今:鼻涕,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实在 今:诚实,古今异义词: (12)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 今义:是指用布做的衣服, 古义:是指平民百姓。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 先、崩、弊、义、否(p)、遗(wi)、愚、雅 应当注意加以分辨。,三、通假字,二十有一年矣 裨补阙漏 先帝简拔,有,通“又”。,阙,通“缺”。,简,通“拣”。,1)而: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却 表转折关系 “可计日而待也”: 表承接关系 2)于: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

21、:及于,给 “还于旧都”:到,四、虚词,四、虚词,3)以: “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拿 “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来, 表目的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表结果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5、判断下例各句中“以”字的用法。 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愚以为宫中之事 遂许先帝以驱驰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恐拖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因为 拿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认为 来 以致于 把,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 (1)光:发扬光大 例句:以光先帝遗德 (2)毛:

22、长庄稼 例句:深入不毛 二、形容词作动词 (1)恢弘:发扬 例句:恢弘志士之气 (2)亲:和亲近 例句:亲贤臣 (3)远:和疏远 例句:远小人 三、形容词作名词 (1)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例句:此皆良实 (2)奸凶:奸邪、凶顽的敌人 例句:攘除奸凶,六、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例句1 :此皆良实 这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例句2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例句3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例句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

23、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六、特殊句式,二、倒装句(状语后置) 例句1:苟全性命于乱世 正常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译文:在乱世中保存性命。 例句2:临崩寄臣以大事 正常语序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译文: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六、特殊句式,三、省略句(省略主语)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 译文:(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又如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臣”。 译文:后来遇到严重挫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7、解释与课文相关的成语。 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 亲贤远佞 三顾茅庐 咨诹善道 不知所云

24、,1、给下例字注音,并解释。 遗德 以遗陛下 2、解释句中红体字。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愿陛下拖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两个效的意思相同吗?),1、 y、 遗留 wi、给予 2 、 偏义复词,偏向于“异”,差别 重任; 尽力,反馈小测,提升、表扬、批评,3、解释下列各句中黄颜色词的古义和今义。 诚宜开张圣听 ( ) 后值倾覆( ) 臣本布衣 (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 4、解释下列各组虚词。 忘身于外者 (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于,扩大,兵败,平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奔走效劳,在,到,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