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剂概述》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9193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7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里剂概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温里剂概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温里剂概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温里剂概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温里剂概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里剂概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里剂概述》PPT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温热药、温里、里寒证 1、组成: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3、适应证:里虚寒证。,脾胃虚寒,阴盛阳衰,经脉寒凝,4、立法依据:,二、分类: 1、温中祛寒剂 主治中焦虚寒证 常用药物:干姜、吴茱萸、饴糖。 配伍:温中散寒药与益气健脾药同用 代表方:理中丸、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2、回阳救逆剂 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人参。 配伍:温肾祛寒药与益气固脱药同施。 代表方:四逆汤 3、温经散寒剂 主治寒凝经脉之痹痛。 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熟地。 配伍:辛温发散药与温补阴血药同用。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阳和汤。,三、注意事项: 1、

2、 辨清寒证所在脏腑,加以施治。 2、辨清寒热真假。 3、阴寒太盛当少佐寒凉药或热药冷服。 4、 热药用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施。 5、 多配伍补气药。,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一、主治:中焦虚寒证 1、脾胃虚寒吐利证:自利呕吐,腹痛不渴, 喜温欲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便血崩漏,出血色淡,四肢不 温,脉沉迟细。 3、小儿慢惊风:手足抽搐,目晴上视。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胸满,心下痞。,二、治法 虚 补 寒 温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恶湿 燥 三、方解: 干姜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温 人参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补 甘草 补中气,调诸药 白术

3、燥湿土,健脾胃 燥,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苦温以燥中焦之湿 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应用: 1、辨证要点: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 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使用要点。 2、加减:阳虚失血干姜易为炮姜。湿盛白术易为 苍术。 3、服药时饮热稀粥。 4、现代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扩张,胃下垂。,小建中汤 伤寒论,一、组成:桂枝汤变方重用饴糖白芍 二、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和证。 1、病机:中焦虚寒,土虚木乘,阴阳失调。 2、主症:腹中挛痛时作,喜温按,舌淡 苔白,脉弦虚。 3、兼症:心悸、咽干、面色无华、手足心热。,三、方解: 1、作用:温中补虚

4、 缓急止痛 舒肝 平调阴阳 2、配伍:,桂枝:辛甘温、助饴温中散寒,饴糖:甘温、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辛甘化阳,白芍:酸寒、养血柔肝缓急,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合饴糖),酸甘化阴,大枣,生姜,调和助补,平 调 阴 阳,说明 1 、为什么不以干姜为主治疗虚劳证? 2 、甘温除热?,四、应用: 1、 辨证要点:腹痛喜温喜按,心悸,发热,面色无华,舌淡红,脉沉弱或虚弦。 2、本方属“甘温除热”之剂,对病后、产后发 热、久病虚热见四肢倦怠,面色苍白,心慌 气短属气血阴阳失调者,均可使用。 3、现代用于胃十二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再 障贫血,肝炎。 4、注意:阴虚火旺、呕家、吐蛔、中满均不可 使用。,五、

5、比较:,桂枝汤,小建中汤,以桂枝、白芍为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饴糖为主,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气,倍芍药益阴缓急,是辛甘与酸甘相配,纯为中焦虚寒而设。,调和营卫 散寒补虚,主治: 1、胃中虚寒证:症见食谷欲吐,吞酸呕吐,胸膈满闷,胃脘疼痛,喜温喜按。 2、厥阴头痛:巅顶头痛,夜半转剧,天明渐 减,四肢欠温,并有头眩,痛时欲呕,干 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吴茱萸汤 伤寒论,治法: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解: 吴茱萸 温胃止呕,温肝暖肾 温 祛寒 生姜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降 止呕 人参 补中益气 补 扶正 大枣 益气补脾,吴茱萸汤为何重用生姜?,比较:

6、理中丸 祛寒燥湿力强,治中焦虚 温中补虚 寒泄泻。 吴茱萸汤 温里降逆力强,治浊阴上 脾胃虚寒 逆呕吐。 小建中汤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一、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症见:四肢厥逆,畏寒蜷卧,神疲欲寐,面 色苍白,下利清谷,呕吐不渴,苔白滑, 脉沉微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肾中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亡阳欲脱,四逆汤 伤寒论,二、治法:回阳救逆 讨论:为什么不强调补阳? 三、方解: 附子 温元阳,散阴寒,回阳气 干姜 温中阳,祛阴寒 炙甘草 益中气,缓和姜、附之辛热伤阴, 使药效持久。 讨论:为什么治疗阴盛阳衰之证,附子与 干姜相配呢?,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

7、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制附 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煎,只用汤剂,不 入散剂,用量在1012克之间。,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肿加 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可用 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3、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加猪 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 五、加减方:,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一、组成: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用量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二、主治:血虚寒厥证(肝血不足,寒邪客于经 脉) 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 欲绝。 兼治: 1、四肢疼痛,足、腰、股疼痛。 2、痛经,

8、闭经,经行量少,有血块。 3、冻疮,不论初期未溃或已溃。 4、寒疝腹痛。,三、治法: 肝血不足 补益肝血 通 寒凝经脉 温经散寒 脉 四、方解: 养血 当归、白芍 养血补肝 温经 桂枝、细辛 温经散寒 通脉 通草 通血脉利关节 防桂、辛温燥伤阴血 大枣、甘草 益气和中,助气血生化之源,配伍特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使补血而不 滞血,散寒不伤阴。 五、应用: 1、辨证要点:手足厥冷,舌淡,脉细欲绝。 2、加减: 腰腿疼痛加川断、牛膝、鸡血腾、木瓜; 兼有水饮呕逆加吴茱萸、生姜;妇女血虚寒 凝痛经加乌药、小茴香、香附、高良姜。 3、现代医学用于血栓性脉管炎,雷诺氏病, 小儿下肢麻痹。,六、比较:

9、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四逆散,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一、方名: 二、主治:阴疽 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 鹤膝风 病机:本虚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 标实 寒凝痰滞痹阻于筋骨、血 脉、肌肉、关节、肌表。 症状:局部不红不热,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手足不温,口不渴畏寒,舌淡,脉沉细。,三、方解: 1治法: 2配伍: 熟地 大补阴血,益精填髓 温补肝肾 祛筋骨之 鹿胶 温肾壮阳,补血益精 强壮筋骨 寒邪痰滞 肉桂 温经 入脾经,温煦肌肉 炮姜 散寒 祛血脉、肌肉之寒邪痰滞 白芥子 善走皮里膜外,祛关节寒邪痰滞 麻黄 祛肌表之寒邪痰滞 生甘草 解毒,调和诸药,说明 1为什么此方能治疗一切阴疽?

10、 2熟地和麻黄配伍意义?,四、应用: 1、辨证要点:色白漫肿,酸楚少痛,舌淡, 脉沉弱。 2、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阴寒重加附子。 3、现代医学用于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 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 关节炎、血栓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五、使用注意: 1、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者、或阴疽已 溃破者,禁用。 2、注意用量:熟地用量大于其它药之总量, 熟地量1520倍于麻黄。,复习思考题 比较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三方组成、功用、主治之异同。,病案三 范某, 女,21岁,护士 患过敏性结肠炎半年。反复腹痛腹泻,每腹痛则欲泻,泻则痛减,腹胀满,怕冷,腹部一遇凉,或食生冷则泄泻,伴有纳少腹胀、胸胁苦满。检查:舌质淡,但边有瘀斑,舌苔白薄,脉弦缓。(经方的临床应用),辨证: 治法: 选方:,辨证:脾胃虚寒,肝木乘脾 治法:温中去寒,补土抑木 用方:理中丸合痛泻要方加味 用药:党参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附子10克,陈皮10克,防风15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水煎服。 复诊:服止方三剂后,腹痛腹泻明显减轻,进食后欲泻的程度亦明显好转,因此,进食量倍增。又连服七剂后,诸症消失,追踪二年多未复发。,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