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市场经济体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75869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PPT 页数:173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市场经济体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市场经济体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市场经济体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市场经济体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市场经济体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市场经济体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市场经济体制.ppt(1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个概论,导入语,长期以来,东西方的传统观念都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当做区别姓“社”与姓“资”的一个标志。 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大体上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至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前,很多人还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别姓“社”与姓“资”的一个重要标志来看待。 不少资产阶级学者也持类似观点,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专利品,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独特模式。 由此可见,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立起来并作为资本主义与

2、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的传统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突破传统的经济理论的束缚,明确提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新的重要观点。这的确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1956后我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背景: 1)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2)受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公有

3、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体制) 3)受苏联模式的影响,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与特征 优点:(1)能集中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2)在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合理布局经济结构;(3)防止两极分化。 评价:这一体制建立以后,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综合国力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对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解决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问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适宜条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情况下这一体制在50年代后期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3、传统体制与实践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忽视价值规律,所有

4、制单一,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压抑企业与职工 的积极性、创造性,社会 主义经济缺乏活力,4、毛泽东等为寻找符合国情的经济体制的探索的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2)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管理体制 第一,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第二,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利益 第三,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制度,(3)毛泽东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主要有: 第一,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第二,中国商品生产很不发达,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第三,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不仅限于个人消费品 第四,应该充分利用商品生产这一有用工具为社会主义经济建

5、设服务,(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利用价值规律的认识主要有: 第一,价值规律是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背,只能利用 第二,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各部门和各生产领域内也发生作用 第三,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认识过程主要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第一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一九八二年,邓小平提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第二阶段 一九八四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

6、,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第三阶段 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十三大前夕邓小平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第四阶段 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垄断主导型,社会市场型,政府主导型,市场社会 主义型,美国 英国,德国 法国,日本 韩国,中国,当代世界几种市场经济模式,资料,1、美国和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主要是指20

7、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里根在美国上台和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上台开展“新保守主义革命”而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模式。 它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崇尚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论,认为国家干预不仅不能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且会限制市场经济的功能发挥和自我调节。 主要特征是: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自由开放程度高,就业竞争压力大。,资料:当代世界几种市场经济模式,2.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社会市场型经济模式 以二战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为主要代表,其理论基础是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它也强

8、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自由竞争,但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区别是,它反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张实行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国家干预,奉行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的结合。 欧洲大陆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于英美模式的主要之处: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或计划)的结合;强调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公平。,资料:当代世界几种市场经济模式,3、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20世纪50-60年代后,在日本以及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投资等措施,指导经济发展,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东亚模式”,也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

9、。 这种模式同欧洲大陆模式有类似的地方,但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要大,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调节引导经济,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计划以及财政、金融政策和其他经济行政措施,都有较强的经济约束力和指导作用。,资料:当代世界几种市场经济模式,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可表示为:社会所有制(公有制)+市场=公平+效率。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探索引起世界关注,这是正在成熟和完善的独特的市场经济模式。 思考:请结合教材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的有关知识点,比较前三种市场经济模式与第四种市场经济模式有何相同与相异之处?请概括出划分上述四种市场经

10、济模式的区别依据所在。,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如美、德、日等国是以私有制为基本的经济制度,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制度基础上,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也不同。 2.收入分配方式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如美、德、日等多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效率为基本准则,对公平关注的相对少一些。而中国和瑞典等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更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面积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力图兼顾公平与效率。,点评:,点评:,3.政府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在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中,虽然政府的作用

11、也很作用,但公共职能的领域比较窄,作用范围比较小。而德国、日本等国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的力度就比较大。新自由主义者威廉罗勃凯把社会市场经济,比喻为“人工培育的植物”,把自由市场经济比喻为“野生的植物”。作为一种“野生植物”的自由市场经济所坚持的是自由主义,它所要求只是一个廉价的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守夜人”,而社会市场经济这株“人工培养的植物”则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措施,来确保正常的竞争秩序,保障社会经济的顺利运行。中国是在进行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之后转入市场经济的,其政府的作用和干预的程度都很大。与德国、日本比较也有很大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2,第一,社会 主义也可以

12、搞市场经济。,(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第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第三, 计划 和市场都是 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第四,把计划和 市场结合起来更 能解放生产力。,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2,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含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13、生产要素商品化 产权关系独立化 企业行为契约化 经济关系市场化,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生产经营自主化 追求利益最大化 保障事业社会化 宏观调控间接化,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市场主体自主性 市场关系平等性 市场活动竞争性 市场发展开放性 市场行为有序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所有制基础: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 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要方式。 宏观调控: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 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2,(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市场经济有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主体 第二,市场 第三,政府,社会主义市

14、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市场主体 市场体系 国家宏观调控 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4,(二),市场体系内容,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命脉。 国有企业缺乏活力,效率低下,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国企改革的必要性,1,(一),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的企业产权为主体,以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2,(一),第一

15、、产权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 有权属于国家,企业 拥有法人财产权,是 享受民事权利、承担 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2,第二, 权责明确,所有者与经营 者有各自明确 的权利和责任。,(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2,第三,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优胜劣汰。,(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2,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经典形式,3,(一),建立现代企

16、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4,第一,把国有企业改 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 的中心环节,以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二,实行分类 指导,“抓大放 小”,对国有企业 进行战略性改组。,4,(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三,按照“三个 有利于”标准,探 索和发展公有制 的多种实现形式。,4,(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第四, 把改革、 改组、改造、加 强管理结合起来。,4,(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五,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4,(一),建立

17、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第六, 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4,(一),党的十六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大部分国有企业已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也在逐步推进,已有宝钢、神华等19家企业按照公司法转制。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取得重大进展。1998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共有23.8万户,而到2006年,国有企业户数减少至11.9万户,正好减少了一半。1997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800亿元,而到2006年,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1.2万亿元,增长14倍。可以认为,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已走出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高劳

18、动生产率和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但是,国企改革任务还相当重。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国有中小企业太多,许多企业仍然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远未完成。垄断行业改革才刚起步,今后将成为国企改革重点,阻力和难度却不小,而垄断行业只有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亟需完善,包括需尽快建立和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制定和明确对国有自然资源资产、金融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管制度等。,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

19、交换。,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1,(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市场机制:是指市场的各种要素(价格、竞争、供求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联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1,(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就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市场体系,社会主义 市场体系,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有两个,一是加快发展要素市场,二是加快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时,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培育外汇市场,发展保险市场等。要建立和健全统一

20、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均就业的制度。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商业用地一律公开拍卖。要深化价格改革。我国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转变,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受政府管制,明显偏低,资金价格低、地价低、能源价格低、水价低、矿产品价格低。要形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必须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能很好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有些资源产品价格还要反映环境损害成本,因此,需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逐步提高它们的价格。经验证明,利用价格杠杆,能最有效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提高能源价和水

21、价等的同时,要考虑对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某种补贴。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还要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规范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社会主义 市场体系的特征,2,完备、发达,“完备”:市场种类齐全、规模宏大。 “发达”:市场发育成熟、运行高效。,(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社会主义 市场体系的特征,3,统一、开放,“统一”:各类市场构成有机的市场整体,且市场管理、市场法规是统一的。 “开放”:实现国内市场间的融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社会主义 市场体系的特征,3,竞争、有序,“竞争”:倡导公平竞争,反对市场垄断

22、。 “有序”:实现市场运行的规范化、法制化。,(二),建立与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展,规范市场运行,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而对整个市场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三),建立与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是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需求。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1,(三),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建立与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 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2,(三),宏观调控的目标,建立与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优化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保持国际收支平

23、衡。,(三),2,宏观调控的目标,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政府运用经济计划、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引导和调整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三),3,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政府 运用经济法律规范 调整经济的统称。,(三),宏观调控的手段,3,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行政手段是指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三),宏观调控的手段,3,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概念 2、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3、基本经济制度 (二)我国基本经济

24、制度确立的过程 1、三个时期 (1)19491956; (2)19561978;(3)1978-现在,2、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涵义及其范围 (1)涵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主义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

25、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 (2)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国有成分,集体成分,其它,小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经营企业。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资料:1978年,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为98,1996年下降到76,2001年又下降到61。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 首先,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结果。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

26、单一公有制经济制度,实践表明它严重脱离中国实际,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了大幅度下降,但仍占主体地位,公有资产仍占社会总资产一半以上。再次,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虽然下降了,但是其绝对数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有了大幅度增长。国有企业资产1997年为12.5万亿元,2002年增加到15.46万亿元,增长23.7,2002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2636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2.3倍。最后,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得到增强。公有制经济退出市场竞争的,都是规模小、效益低、技术设备落后的企业,而技术设备先进、效益好、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

27、体制改革等不断得到发展,经营运行的质量大大提高,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量的优势,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质的提高,公有资产占优势,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权,公有制的基 本实现形式,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公有制的实现的四个层

28、次,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归属关系,决定所有制的性质,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股份制,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江泽民,公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的总体要求,第一, 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二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三 ,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一,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二,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战

29、略目标的根本前提,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三,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表明我国必须坚持这一基本的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分),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十五大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作出了新的定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第一,促进了公有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材从主体、竞争、借鉴三个方面论述) 第二,扩大了社会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30、 第三,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四,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第五,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06年,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2576万户,从业人员7500万人;私营经济已发展到497.4万户,从业人员6396万人。但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主要是有些领域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玻璃门”,看起来似乎畅通,实际进不去,或不让进去,还有就是融资困难。今后,需大力落实党和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破除各种体制障碍,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3、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 若干意见分为7个方

31、面36条政策措施: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公平政策待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并在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明确了改革方向和措施;二是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要加大各类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开发适合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要完善有关财税支持政策;,三是支持中介发展,完善社会服务。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四是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

32、法权益。完善保护合法私有财产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要求非公有制企业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及市场准入规定;规范生产经营,强化企业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六是改进政府监管。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特点,完善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七是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协调。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3、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 (1)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确立劳

34、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分配结构。 这是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决定的。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和租赁、承包等资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公有制中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收入分配方式。 这是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决定的。,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 (1)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

35、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分工和劳动差别还没有消除,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2)意义 劳动代替资本,成为人们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收入的唯一依据; 承认个人能力和利益差别是个人天然权利,提供激励和约束机制; 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与商品等价交换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以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别;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要求不同的个人和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为公有制产权的明晰化和经营行为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3、社会主义市场经

36、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特点: (1)按劳分配是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 (2)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标准 (3)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4)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5)作为按劳分配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而且包括管理和经营等特殊形式的劳动,物质要素,生产资料,非物质要素,货币资本,劳 动 力,技 术,信 息,房 地 产,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在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多种分配方式 按

37、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 资产收益。 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按资本分配的利润收入。,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 全民或集体所有制形式存在多种经营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这些关乎百姓直接利益的问题,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对分配制

38、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反映了党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关注,体现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倾斜和关心。,多种分配形式的矛盾及问题 1)矛盾:不同的要素分配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 私有制经济收入分配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 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的公有权与劳动力的私有权的矛盾转化为劳动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利益关系。 整个社会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两种收入机制并存,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存在不同的尺度,是形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2)问题 个人收入来源于劳动及要素的占有。要素收入差距可以极大。要素收入可以再转化为资本(或要素),资本又转化为收入。这种循环累计的效应是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内在机理。 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缺乏有效的

39、限制垄断、鼓励平等竞争的政策。 在再分配领域,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备。 缺乏完善的打击、遏制违法非法收入的政策。违法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严重破坏了收入分配秩序。,一是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1991年为0.282,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10年上升1.62倍。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2.2,1995年为1:2.71,2001年扩大到1:2.9。三是地区间差距扩大。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与最低的省差距超过3倍。四是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速度明显

40、加快。2002年1季度的统计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6.2,2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为7.66倍。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2003.06.16 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 主持人:白景明等) 另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是塞拉利昂0.629,巴西0.601,危地马拉0.596,南非0.593,巴拉圭0.591,哥伦比亚0.572,巴拿马0.571,津巴布韦0.568,智利0.565,几内亚比绍0.562。美国0.434。,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

41、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3)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允许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有着客观必然性: 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结果。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这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

42、规律。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收入差距扩大表现 由于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所造成的劳动力流动受阻和就业不充分而引起的分配不公; 由于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 由于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而产生的分配不公; 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平; 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等等。,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05年,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

43、”比上一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拉大462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拉大545元。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城镇居民中10最高收入组与10最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从4.6倍上升到9.2倍,扩大了一倍。最近,中国劳动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6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尽合理,部分行业及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其中行业工资差距问题尤为突出。2000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这

44、些数据所反映的,正如人们普遍所感到的那样,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2)收入差距扩大原因 当前收入差距扩大,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 收入差距扩大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也就自然产 生了。 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是导致收入差距扩

45、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但目前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不配套,特别是执行力度不够。还应注意到,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甚至随意压低、克扣、拖欠工人工资,使部分劳动者收入持续偏低。,收入差距扩大,还与发展不平衡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区域发展整体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地域优势差异、政策倾斜等原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愈加明显。但是由于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基数低,尽管从长期看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但短期内绝对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收入差距扩大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收入差距扩大,看起来是近些年的

46、事情,但实际上它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只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更加显现出来而已。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可能感觉收入差距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小,但如果城乡居民之间比较,收入差距是很大的。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经济获得蓬勃发展,但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发展起点的不平等,使得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正确看待收入差距扩大: 首先应该看到,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在绝大多数人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的基础上的扩大。任何不持偏见的人都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乡、区域发展速度和程度不

47、同,有的快、有的慢,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到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今非昔比。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收入差距的暂时扩大而否认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其次也应看到,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现实生活中,收入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资源拥有、个人素质、社会贡献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初次分配上的差距。对此,我们应该承认和肯定。因为只有让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

48、多的报酬,才能调动社会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发展。强求一律,搞平均主义,非但不会达到真正的公平,还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任由收入差距无限扩大下去,一旦其超出合理的限度,就会产生消极作用: 一方面,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由于高收入者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但无力增加实际消费支出。结果就会出现“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消费的人没钱”的局面,严重制约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使经济的激励机制失效。收入差距长期不断扩大,会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影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稳定与进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甚至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包含许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庸俗化,甚至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长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卫生等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将会越来越差,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3)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对策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