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动物疫病常识.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79187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治动物疫病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防治动物疫病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防治动物疫病常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防治动物疫病常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防治动物疫病常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治动物疫病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治动物疫病常识.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禽流感是由 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 H5 和 H7 (以 H5N1 和 H7N7 为代表)亚型毒株所引起的禽流感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症状: 禽类被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后,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沉郁,鸡冠出血或发绀,头部水肿,脚磷有出血点,肌肉和其他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并伴随急性大批死亡。危害性: 家禽感染病毒后发病急剧、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死亡率甚至高达 100% ,危害巨大,并可向人类传播。流行特点: 禽流感的潜伏

2、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 21 天。家禽、野禽和鸟类均可感染禽流感病毒,尤其是鸡、火鸡、鸭、鹅、鹌鹑、鸽较为敏感,更易感染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春气温较低的季节多发。病禽从呼吸道、结膜和消化道排出病毒。感染方式包括与发病的禽类直接接触或与受到污染的各种物品(如饲养管理中的设备、受精工具、衣物、运输车辆及饲料、饮水等)直接接触。人员流动与消毒不严也是传播病毒的的重要途径。禽流感病毒不耐高温,在 20 的温度下只能存活 7 天,在 60 用 10 分钟就能灭活, 70 2 分钟以上就可灭活。在 4 情况下保持 30-35 天,在水源中或在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病毒对紫外线较为敏感,

3、直射阳光下 40-48 小时即可灭活该病毒。禽肉、蛋煮熟透后,病毒可被完全杀死,目前未发现因食用熟禽肉禽蛋的人受到感染的病例。但如果病禽未经煮熟煮透食用,病毒可进入人体。防控措施: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要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要对各类家禽实行强制免疫,免疫密度达到 100% ,做到“不漏户、不漏禽、不漏针”,这是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农业部批准了国内 9 家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生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并向各省、区、市统一调拨疫苗,自治区防控重大疫病指挥部要求各地要严格执行主渠道逐级供应禽流感疫

4、苗原则,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假劣禽流感疫苗的违法行为 , 确保高致病性禽感的疫苗质量和防控效果。二要强化疫情监测和免疫监测,特别是要加强对城市及其郊区、边境地区、候鸟栖息地、发生过疫情地区、大型养殖场和育种繁种基地等重点地区的疫情及免疫监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提高预警能力;三是严格实施家禽的产地、屠宰、交易的检疫和检测监督工作,规范禽类流通和交易秩序。四是积极引导、探索并创造条件逐步转变现存的散、小、粗的家禽饲养管理方式,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方式,从而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从根本上改善防疫条件,提高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能力,降低禽流感发生风险。五是完善饲养场的防疫

5、、消毒等管理制度,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养禽场、养禽户的鸡舍,内部人员出入场区和鸡舍应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对鸡舍、笼具、饮水器等饲养用具进行消毒,并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做到消毒不留死角。五要加强对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舆论引导,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正面宣传有关禽流感的预防科普知识,让各族人民群众都能正确认识禽流感、提高防范意识。六是完善各级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健全突发疫情应急机制,落实各项应急保障措施。一旦发生疫情,务必做到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置,坚决把疫情控制在疫点、疫区,严防疫情扩散蔓延。七是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人感染禽流感应急预案和有关防治方案,加强医学监测和预防工作,防止疫病向

6、人群传播。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口蹄疫病毒分为 O 、 A 、 C 、亚洲 I ( AsiaI )、南非 I ( SATI )、南非( SAT )和南非( SAT ) 7 个不同的血清型,亚洲主要流行、 A 、 C 和亚洲 I 型。症状: 口蹄疫主要感染牛、猪、羊、骆驼、鹿等家畜及其他野生偶蹄类动物。病畜在口腔黏膜、舌面、鼻镜、唇部、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经 12-36 小时破溃,局部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伴有体温升高现象,可高达 40 -42 。肥育猪和母猪常卧地不起,不能站立,跪地爬行。哺乳母猪或

7、奶牛乳头、乳房处有明显水泡,仔猪或犊牛瘫软在地不能吮乳,且多呈急性死亡。牛、鹿、骆驼等反刍动物口流泡沫状口涎,因口腔溃烂而无法采食,牛特别明显,羊一般不见流口涎。危害性: 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病,被感染的成年牲畜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幼畜可大批死亡。牲畜发病后严重掉膘,产奶量下降,耕畜不能使役。肉食供应及皮、毛、奶等畜产品、食品加工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和国际贸易。流行特点: 口蹄疫潜伏期通常为 2-3 天,有的可达 7 天甚至 14-21 天,个别动物仅为 12-14 小时。秋、冬、春气温较低季节发病率偏高,但有的地区在夏季也会发生。口蹄疫流行的最大

8、特点是快速传播,某一地区一旦少数动物突然发病,在数天之内可引起该地区猪、牛、羊、牦牛、骆驼、鹿等家畜发病,且该病毒在适宜的条件下存活时间较长,因此短期内很难切底消灭,很容易造成复发。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别敏感,在低温下病毒十分稳定,而对热敏感,在 4 -7 可存活数月 , -20 以下,特别是-50 -70 可存活数年。 但 85 1 分钟即可杀灭病毒。牛奶经巴氏消毒( 72 15 分钟)能使其中的病毒失去自然感染力。防控措施: 对牲畜口蹄疫的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五强制、两强化”(强制免疫、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强制封锁、强制扑杀、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和动物疫情监测及报告)的综合

9、防制措施。一是切实抓好免疫工作,制定好年度免疫计划和免疫实施方案,对易感牲畜进行 2 3 次免疫注射,要求免疫工作必须做到应免易感牲畜 O 型亚洲 I 型口蹄疫双价灭活苗的免疫密度和免疫耳标佩戴率必须达到 100% ;为防范境外动物疫情的传入,边境县(市)应做好沿边境线 50 公里 范围内的易感牲畜的免疫工作,建立有效的边境免疫隔离带。二是加强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加强流通环节的执法监管力度,尤其是对屠宰场和活畜交易市场的监管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收购、加工病死畜、死因不明牲畜的行为。禁止无证或证物不符的活畜及畜产品上市交易。四是加强产地免疫检疫工作,要求易感牲

10、畜出栏前必须在产地免疫过口蹄疫疫苗并佩带免疫标识;准备转场的牲畜必须在当地接种过口蹄疫疫苗后方可转场,未经免疫的牲畜坚决不允许转场和出栏销售。五是完善饲养场防疫、消毒等各项管理制度,不要从疫区购买牲畜;建立定期消毒制度;病畜粪便、残余饲料、垫草等应做烧毁或运至指定地点堆积发酵处理。六要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协调配合,积极防控口蹄疫,要完善本地防控口蹄疫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按照法定程序,及时启动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行动、严处置,采取一切措施将疫情扑灭在疫点上。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呈多样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猪传染病。症状: 该病的临床症状较复杂,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

11、,高烧不退、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粘膜发绀,有出血点,可在 1 至数天内死亡;急性型高烧不退、怕冷发抖、常卧一处或钻入垫草内昏睡,眼结膜炎,发病后期鼻端、唇、耳、四肢、腹下皮肤出血点明显,呈紫黑色。发病初期排粪困难,不久出现腹泻并混有血丝,一般 1-3 周死亡;慢性病猪体温升高不明显,病程长,可超过 1 个月,贫血、消瘦、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耳尖、尾尖及皮肤经常发生坏死。怀孕母猪感染可能不发病,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死胎、弱胎、产出弱小仔猪、仔猪断奶后出现腹泻。危害性: 该病在新疫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在 90% 以上,老疫区免疫效果不确实的猪群,感染猪瘟病毒症状相对轻微或无

12、临床症状,但会不断排出病毒,使猪场内猪瘟不断出现,造成猪的发病和死亡。流行特点: 该病自然感染潜伏期为 2-21 天,四季散发。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健康猪因接触散布大量病毒的病猪尿、粪和各种分泌物及血、肉、内脏而发病。各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防控措施: 我国采取预防注射猪瘟疫苗的措施,使猪瘟得到有效控制。使用的疫苗要合格,疫苗从出厂到使用的全程要冷藏贮运。已经稀释的疫苗小时后不能再用。在一个猪场内,猪瘟的免疫注射应达到头头不漏,每注射头猪应换个经煮沸消毒的针头。一般地区在猪的日龄及日龄左右各免疫次;繁殖母猪在配种前天或在仔猪断奶时注射疫苗;配种或怀孕期不能注射猪瘟疫苗;种公猪每年注射次猪瘟疫苗

13、。猪瘟发生较重地区,可采用仔猪乳前免疫,即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猪瘟疫苗,过小时让仔猪吃乳。除此而外,还应加强饲养环节的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猪圈空出后用苛性钠或热石灰乳消毒。粪尿要定点堆积发酵,病死猪要做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羊痘 绵羊痘、山羊痘分别是由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山羊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症状: 其临床表现是在皮肤和黏膜上出现特征性的痘疹。危害性: 该病死亡率高,妊娠母羊易引起流产,在产羔前发生羊痘可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山羊都有易感性,羔羊比成年羊易感。本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发病和

14、加重病情。传染源主要是病羊和潜伏期的病羊,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受损伤黏膜侵入机体而传染。也可通过病羊污染的饲草、料、用具等媒介而传染。防控措施: 对羊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羊传染病的重要措施。目前,主要采取注射绵、山羊痘弱毒冻干苗预防绵羊、山羊痘,注射后天可产生强免疫力,免疫期年。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严格遵守饲养场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喂发霉变质饲料,不饮污水和冰冻水,使羊膘肥体壮,提高个体的抗病能力。圈养羊应保持圈舍、场地和用具的卫生,经常清扫圈舍,对粪便、尿等污物集中堆积发酵天左右。鸡新城疫鸡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 其临床表现是发病急、来势

15、猛、传播快、死亡率高,最急性的病鸡常无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急性型的病鸡先出现呼吸困难、高热、精神萎顿和昏睡等症状,病鸡冠和肉髯呈紫黑色,口内有大量粘液,常作吞咽和摇头动作,发出“咕噜”声响,排出黄色、绿色或灰白色恶臭稀粪,有的混有血丝,雏鸡发病后很快发生死亡,其它鸡发病 3-5 天后死亡。危害性: 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疾病之一,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流行特点: 四季散发,个别鸡场局域暴发。近年来,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暴发性为特征的典型新城疫已较少见,但低发病率、低死亡率、高淘汰率、散发的非典型新城疫却呈现上升趋势。防控措施: 加强免疫工作是防控鸡新城疫的重要措施。

16、鸡新城疫疫苗已被广泛应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把好疫苗质量关,采用正确方法使用疫苗,确保免疫效果。二是要坚持定期免疫监测 : 通过新城疫血清学监测手段掌握抗体水平,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四是要加强卫生管理,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包括带鸡消毒,定期对鸡舍内、外环境、饲养用具消毒;饲养人员进入鸡舍前要洗澡、更衣、换鞋;勤换垫料,及时清除粪便,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五是要加强饲养管理 : 供给鸡群全价饲料,满足其营养需要;注意控制鸡舍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保持空气新鲜。六,鸡群一旦发病,应对发病鸡群进行隔离,控制人员流动;对其它圈舍的鸡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疫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17、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症状: 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危害性:该病为人畜共患病。在流行过程中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结膜和受损皮肤等传染到人,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人感染布病后病情复杂,出现发热、关节痛、孕妇流产等症状,病原检测慢,临床难于鉴别,易误诊,复发率达 50% ,需要长时间联合用药治疗。发病畜流产或空胎;奶牛感染布病后,可引起流产,奶产量显著下降。患病畜因影响品种改良,不能作种畜用,经济损失很大。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区 2-4 月产羔时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第二个发病高峰在 7

18、-11 月,这与泌乳、剪毛、鉴定、整群及配种有关。牛、羊、猪幼畜感染率低,随着畜龄增加,感染率逐渐上升。家畜布病主要通过消化道、生殖道、皮肤黏膜等感染。防控措施我国对牛、羊、猪布病采取常年预防免疫注射、检疫、隔离、扑杀淘汰阳性畜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疫苗预防免疫是控制布病的有效措施,但目前使用的活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防疫过程中应注意自身防护。二要坚持定期检疫,对种畜和奶牛每年进行两次检疫,要隔离、扑杀淘汰检疫的阳性畜,培育健康畜群;对犊、羔羊作隔离饲养,定期检疫,扑杀淘汰阳性畜。三要加强饲养环节的管理,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种畜,需要引进时要对引进畜进行严格检疫。四要完善消毒制度,被病

19、畜污染的畜舍、运动场和用具等要严格消毒。五要加大防病知识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防病知识,既要防止布氏杆菌在畜间传播,又要防止病畜传染人。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又分牛型、人型、禽型。我区易感动物主要是牛,也偶见有猪、绵羊、山羊、骆驼、鹿、猴的病例。禽结核也较多见。症状: 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结节,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危害性: 该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必须强制报告的疫病。随着人们对奶食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奶牛结核病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流行特点: 本病可侵害人和多种动

20、物。潜伏期短的 10 天,长的可达数年;病人和患病畜禽是主要传染源,其痰液、粪尿、乳计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带菌,污染饲料、食物、饮水、空气和环境而散播传染。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该病在我区分布较广,发病与流行不受气候、地形、地貌限制,以散发为主。防控措施: 该病应采用监测、检疫、隔离、扑杀、消毒和培育健康牛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是培育健康牛群,在牛结核病净化群中(包括犊牛群)检出阳性牛时,应及时扑杀阳性牛。初生犊牛,应于 20 日龄时进行第一次监测;所有的种牛、奶牛每年春秋进行两次监测;异地引进的种牛、奶牛必须来自于非疫区。二是加强防疫监督,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对辖区内奶牛场、种牛场

21、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病料采集、实验室诊断等工作,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三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饲养场及牛舍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内置有效消毒剂,如 3 5% 来苏尔溶液或 20 石灰乳等。消毒药要定期更换,以保证一定的药效。牛舍内的一切用具应定期消毒,工作人员的工作服、用具要保持清洁,不得带出牛场。对病畜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粪便可采取深埋发酵或焚烧等方式处理。四要完善隔离措施:对疑似结核病牛须隔离复检,隔离牛舍处在下风口,并与健康牛舍相隔 50 米 以上。五要坚持对牛场工作人员定期健康检查,发现患有结核病的,应及

22、时调离岗位,隔离治疗。六要加强饲养环节的管理。牛饲养场生产区应与生活区严格分开;奶牛场内不应饲养猫、狗、猪、鸡、鸭等动物,并应禁止其它动物出入;消灭鼠、蝇等传播媒介。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以持续感染、反复发作以及贫血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症状: 在我区多见马传贫慢性和隐性型病例,慢性与隐性病马发作时,可见一过性微热,轻度贫血,四肢下端或胸腹部呈无疼性浮肿以及心脏机能紊乱等,临床反复发作。危害性: 病马因反复发病,造成心脏机能紊乱、严重贫血后死亡。流行特点: 只有马属动物对马传贫病毒有易感性。发病马和带毒马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发热期的马,其血液和脏器中含

23、有病毒,随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并散播传染。本病有明显季节性,在吸血昆虫滋生活跃的季节 7-9 月发生较多 .防控措施: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用于马传贫的治疗。为预防和扑灭马传贫,必须认真做好综合性防制措施。一是无本病的地区要坚持自繁自养,对马匹进行精心饲养和管理,增强马匹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二是对新引进的马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马属动物,每年春、秋进行两次检疫,对检出的病马或可疑病马要做好隔离工作,防止疫情扩散,对确诊的传贫病马,报有关部门批准进行扑杀,是消灭传染源的有效措施。三是做好消毒工作,被传贫病马和可疑病马污染的马厩、饲管用具、诊疗场所及诊疗器械等应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对扑杀的传贫病马必

24、须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炭疽 是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人、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 其发病症状是脾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组织呈出血性浆液侵润。危害性: 发病的人及动物血压下降,最终引起水肿、休克进而死亡。流行特点: 局部地区呈零星散发。易感动物主要有羊(绵羊、山羊)、牛、马(驴、骡)、猪、骆驼、犬、鹿等。防控措施: 对畜群进行无毒炭疽芽孢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炭疽病的重要措施。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遵守饲养场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喂发霉变质饲料,不饮污水和冰冻水,使羊膘肥体壮,提高个体的抗病能力。圈养羊应保持圈舍、场地和用具的卫生。经常清扫圈舍,对粪便、尿等污物集中堆积

25、发酵天左右。棘球蚴病 又称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慢性寄生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属的幼虫寄生于动物和人所引起的疾病。症状: 通常呈慢性经过,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冬春季节因饲养管理条件恶劣,家畜体质瘦弱时可造成老弱病畜和孕畜死亡。危害性: 包虫病主要是通过消耗畜禽体内营养物质、给畜禽造成机械损伤、使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下降,从而导致畜禽生长缓慢,饲料报酬降低,或因缺乏营养而死亡。另外,该病还可引起畜禽生产性能降低、畜禽产品的品质降低、给畜禽带来其它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等问题。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为人发病呈缓慢过程,常常得不到重视和及时治疗,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包虫病复发率高达 31% ,患

26、者因反复手术治疗而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成为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家畜发病后生产性能下降,畜产品的产量、质量降低,因而畜牧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流行特点: 家畜中绵羊最易感,其次为牛、猪、山羊、骆驼等,野生草食兽也可感染;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该寄生虫有长期生存的条件和能力,在犬 - 绵羊 - 人体内循环感染。营养正常的成年家畜不易感染该病。防控措施: 防控本病要采取定期驱虫、环境卫生消毒、粪便发酵处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一是定期监测、根据需要实施驱虫、驱虫后及时检测与评估。二是控制传染源,降低发病和减轻危害,以逐步控制和阻断包虫病的传播。三是不断提高养殖

27、场(户)的饲养管理水平,特别是边远牧区、草原牧业等寄生虫病的危害严重的地方,四是开展全社会卫生宣教,有病及时查治,饭前便后洗手,不用有病牛、羊内脏喂狗,有棘球蚴囊包的牛、羊内脏一律深埋或焚烧处理,禁止将病害内脏做饲料。牛焦虫病 焦虫病是由焦虫目原虫引起的一类血液原虫病的总称。症状: 主要症状为高热,体表淋巴结肿大,贫血,可视粘膜苍白或有出血点,病程多呈急性经过,具有症状明显,病程短、致死率高等特点,病理剖检时,病牛真胃和十二指肠有出血点和大小不等的溃疡灶,肾脏表面有点状出血等病理变化。危害性: 发病牛死亡率可达 50% 以上。流行特点: 其传播媒介为蜱,可感染牛、马、羊。我区主要流行的是牛焦虫

28、病。本病季节性强,从 5 月低开始发病, 8 月低基本停止,其中 6 月中旬到 7 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呈地方流行性特点 .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灭蜱,对牛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或药浴患病牛,对在不安全牧场(有蜱)放牧的牛群,于发病季节前,定期药物预防,以防发病。对患病牛要及早治疗,目前,贝尼尔、黄色素、阿卡普林、咪唑苯脲等药品是治疗牛焦虫病较为有效的药品。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根据国家兽医公报 2005 年 10 月 20 日 的报道,近几年来周遍国家或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如下:口蹄疫疫情: 阿富汗、巴基斯坦、老挝、印度、越南、香港、澳门、泰国、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韩国高致

29、病性禽流感疫情: 巴基斯坦、老挝、越南、朝鲜、泰国、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蒙古、韩国牛瘟疫情: 越南小反刍兽疫疫情: 约旦、印度、巴基斯坦疯牛病疫情: 日本疯牛病 病原为与痒病病毒相类似的一种朊病毒。症状: 病程一般为 14-180 天。感染牛主要表现行为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形成神经元空泡为特征。病牛对声音和触摸过分敏感,常由于恐惧、狂躁而表现出攻击性,乱踢乱蹬而摔倒,后期出现强直性痉挛。病牛食欲正常,粪便坚硬,体温偏高,呼吸频率增加,最后常极度消瘦而死亡。危害性: 疯牛病病毒可自然感染牛,可传染猫和多种野生动物,还发现了一些怀疑由于吃食了病牛肉、奶产品而被感

30、染的人类海绵状脑病(新型克 - 雅氏病)患者,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而引发了世人恐慌。发病牛国家的畜产品贸易受到制约。流行特点: 疯牛病感染宿主范围很广。患病牛及带毒牛是本病的传染源。动物主要是由于摄入混有病畜尸体加工成的骨肉粉而经消化道感染的。疯牛病平均潜伏期约为 3-10 年,发病牛年龄为 3-11 岁,但多集中于 4-6 岁青壮牛, 2 岁以下和 10 岁以上的牛很少发生。防控措施: 为防止疯牛病传入,保护我国畜牧业安全和人体健康,要根据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禁止直接或间接从发生疯牛病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牛、牛胚胎、牛精液、牛肉类产品(包括牛内脏)及其制品、反刍动物源

31、性饲料(包括牛、羊等的肉骨粉、骨粉、肉粉、血粉、血浆粉、干血浆及其他血液制品、脱水蛋白、蹄粉、角粉、油渣、磷酸氢钙、明胶,以及用上述原料加工制作的各类饲料)。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反刍动物的组织制成添加剂。按国际兽疫局( OIE )和世界粮农组织( FAO )的建议,建立疯牛病监察网,加强对兽医人员、检疫人员的技术培训,掌握有关知识,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有关科学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和执行防制措施的自觉性。小反刍兽疫 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疾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症状: 该病常呈急性发作,并以眼和鼻大量排出分泌物为特征,持续高烧 41 以上 3-5 天后,口鼻腔分泌

32、物逐步变成脓性粘液,口腔糜烂而不能吃食,大量流涎,腹泻和肺炎,动物精神沉郁。在大肠可见斑马样横纹,肺部的病理变化是支气管肺炎。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死病变。危害性: 本病发病率可达 100% ,严重暴发期死亡率为 100% 。流行特点: 本病的潜伏期是 3-10 天。自然发病主要见于绵羊和山羊,但山羊比较严重。目前尚未有人感染该病毒的报道。防控措施: 首先要提高对小反刍兽疫危害性的认识,及早准备,加强防范。一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网络体系的作用,加大我区边境县动物疫情监测站的监测工作力度,加强对境外疫情动态的收集汇总报告,密切关注疫情动态,特别是有些边境县存在过境过牧现象,更要高度重视,做到早准备、早预防,早报告。二是要强化检疫监督,严把饲养、运输、市场、加工等环节的监管。有关部门应做好边贸、过境放牧等环节的检疫监督,严防疫病传入,如发现可疑疫情,应按规定及时上报和处理。发现疑似病畜必须及时采集血清学样品送农业部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进行确诊。三是建立紧急疫情处理机制,制定小反刍兽疫的应急处理预案,一旦发现疫情,必须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严格的封锁、扑杀、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以及疫源的追踪调查和处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及时、有效、彻底地控制和扑灭疫情。 (最早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23日 , 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佚名 )防治动物疫病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