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unit5.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82345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unit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国传统文化unit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国传统文化unit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国传统文化unit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国传统文化unit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unit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unit5.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佛教与 中国传统文化,主讲人:张 蓉 单位:西安交大人文学院中文,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 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 的经典、教法、仪式、制度、习惯、教团 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就是佛所说的言教。 用佛教术语来说,就叫做“佛法”。,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释迦牟尼: 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 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牟尼,梵语,明珠的 意思,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未成佛以前是古印度迦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同时代人。,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释迦牟尼 悉达多幼年的时候就爱沉思。世间很多现象都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他曾多次外出,

2、先后看到老人、病人、死人,身心受到震撼,回宫后深思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在所难免。遂萌生出家修道之念头。,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释迦牟尼 二十九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劝阻,毅然离别妻子,抛弃王位,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入深山出家到旷野参访明师,追求痛苦的解脱和人生的真理,由王子而成了一个真正的沙门。,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释迦牟尼: 六年后的一天晚上,他在毕钵罗树下东向跏趺(jia fu,佛教中修行者的坐法,即双足交盘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愿:“我令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如此数日数夜(有说四十九天,有说七日七夜)终于 “大彻大悟”,悟道成佛。 佛是“佛陀” 的简称,Bu

3、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或“智者”。,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三藏: 佛灭后三个月他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 五百罗汉集于王舌城外之七叶窟中,由多闻第 一的阿难颂出经藏;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 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当时颂出后来 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经 全体认可,即形成了佛教的经、律、论三藏。,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结集: 藏的原义是一种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把经、律、论分为三藏,同我国把经、史、子、 集分为四库差不多的意思。这次结集佛教史上 称为第一次结集,亦名五百结集。为了使教理 保持纯洁性,在佛灭后四百年中,共进行了四 次结集。,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

4、本教义,中国翻译的佛经,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总名大藏经。,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基本教义 佛陀将他所觉悟的道理说了出来,指示佛教徒怎样做人与怎样成佛的方法,这就叫做佛法。 基本内容:四圣谛与缘起论(谛:真理) 苦谛 因谛(集谛) 灭谛 道谛 缘起论,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基本教义 苦谛: 指经验世界的现实。所谓“人生皆苦”, “一切皆苦”;,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基本教义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 怨憎恨苦(由于种种 原因不得不与自己意 气不相投者一块相处 之苦恼) 爱离别苦(生离死别 之苦),求不得苦(即欲望得不到满足之痛苦) 五蕴盛苦(五蕴:色、受、想、行、识

5、;由于把五蕴和合之假身执着为真实之存在所造成的种种痛苦),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基本教义 因谛(集谛): 指产生痛苦的原因。“集”本意为“招聚”或 “集合”,这里意谓“招致”苦难的原因。原始佛 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 恼”,而“烦恼”之最大者即贪、瞋、痴“三毒”, 或叫“三大根本烦恼”。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 理,此即为“惑”,有了“烦恼惑障”遂使身、口、 意做不善之业,故有三界轮回之苦。,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基本教义 灭谛: 指痛苦的消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此岸,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或者 “入灭”。,道谛: 指灭苦的方法。“道”者,道路、途径之谓

6、,亦即方法。佛教认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进入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基本教义 缘起论: 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有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基本教义 十一义归纳为四个重要论点: 无造物主:否定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 无我:认为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 体; 无常:一切事物都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而变 动不居; 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既是生灭无常 的,又是相续不断的。,二、佛教在中国的传

7、播与发展,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原始佛教阶段之后,又依次相继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阶段,到公元12世纪末便在印度本土衰落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印度沉寂了600年后,于19世纪末掀起了“复兴运动”。1891年,斯里兰卡贵族达摩波罗居士在科伦坡创办摩诃(大)菩提会,次年总部迁至印度加尔各答,佛教从斯里兰卡北传印度。佛教遂又兴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印度佛教于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外传播,传播路线大致有北传和南传两条路线。 北传分为两条: 其一经中亚细亚地区传入中国内地,再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其二传入中国西藏地区,形成藏传佛教,再北传蒙古、苏联、南

8、传尼泊尔、锡金和印度北部地区。 南传路线: 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此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初传 史料中关于佛教初传的两个记载: (1)公元前2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一个名 叫伊存的大月氏国使者把佛经口授给博士弟子景 卢。(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 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初传 (2)汉明帝夜梦到一个金人飞过殿庭,后来 就根据太史傅毅的解释派中郎将蔡愔、秦景、 博士王遵等18人到西域去访求佛道。他们在大 月氏国遇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并得到佛 像和经卷,用白马驮回洛阳,从而建立白马寺, 翻译了四十二章经。这就是有名

9、的后汉明帝感梦求法和白马寺的传说。(牟融理惑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初传 白马寺: 原为鸿胪寺(负责外交事物的官署),汉 明帝请两位高僧暂时下榻此处。翌年,下命于 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之北修建僧院,名为 白马寺。一是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二是因为 高僧下榻于鸿胪寺,遂取其“寺”字。以后,“寺” 便成为中国僧院的泛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初传 白马寺也被后世佛门 弟子尊为“祖庭”(祖师之庭院)和“释源”(佛教的发源地)。 右图为白马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典的翻译与西行取经 中国佛教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经典的翻译工作。印度佛教之所以在中国扎下根来,以至于在

10、中国出现全新的佛教传统,通过翻译佛典来传播和扩大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四大翻译家 鸠摩罗什 真谛 玄奘 不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鸠摩罗什(344413) 祖籍天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南)。17岁时随母出家,学习佛法,广究大乘,尤其精通大乘中观学说。后在西域说法传教,声誉煊赫。后秦弘治三年(401),姚兴出兵凉州,迎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以国师之礼”,在姚兴主持和参加下,八百余高僧集于鸠摩罗什门下,在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译经活动。鸠摩罗什译出了阿弥陀佛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大智度论百论中论十二门成实论等经论,约35部,294卷

1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四大翻译家 真谛(499569) 天竺僧人。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来华。曾受到梁武帝的接见,先后在建业(今南京)、福建、豫章(今南昌)等地漂泊流亡,“随方翻译”。569年病逝于广州,终年71岁。 在华二十余年,先后翻译出了各种经论48部232卷,在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译经者中是极为罕见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晚年译成的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转识论唯识论等,正式将印度大乘唯识学说传入中国,在陈隋之世,影响很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四大翻译家 不空(705774) 唐代名僧,不空金刚的略称,与善无畏、 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唐代密宗的创始人。 原为南天竺师子国(

12、今斯里兰卡)人。幼年出 家,14岁拜金刚智为师,随来中国。不空从事 译经活动四十余年,前后翻译经卷111部143卷, 其中重要的有金刚顶理趣经以及仁 王经等。唐大历九年(774年)病逝,终年 70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四大翻译家 玄奘(600664) 俗姓陈,名讳,河南洛州(今河南偃师)人,是四大翻译家中唯一的汉族僧人。13岁出家。在多年的讲经和研究过程中,玄奘逐渐觉得各家之间的说法很不一致,很难会通,所以 就下决心去印度求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四大翻译家 在印度,玄奘四处求学,潜心研究各种大小乘经典和论书,以求融会贯通。 学成回国后,拒绝了唐太宗要他还俗从政的请求,集中精力翻

13、译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经典,邀请全国各地名僧二十余名,由朝廷供给所需,在长安弘福寺建立了大规模的译场。十九年中共译经75部1335卷。,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四大翻译家 此外还由他口述,弟子辩机记录,编纂了一部12卷的行记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述了玄奘的西行见闻,涉及地域包括今天南亚、中亚的广大地区,不仅对中印佛教史的研究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对西域及印度史的研究,对中西交通史及文化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玄奘取经行程略图,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四大翻译家 玄奘圆寂后,先葬于白鹿原上,总章二年(669年)于少陵原畔修寺建塔,因唐肃宗题塔额“兴教”二字,故名兴教寺,同年,奘遗骨迁葬于此。,佛

14、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大雁塔 原名慈恩寺塔,在唐慈恩寺内。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中记: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群鸿飞过,忽一雁落羽,摔死在地,僧人惊异,认为雁即菩萨,众议埋雁建塔纪念,故名。 唐永徽三年(652年)慈恩寺主持玄奘为保护由印度带回来的经籍,由唐高宗资助, 在寺内西院修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大雁塔 初建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长安年间,纯用青砖改修成方形楼阁式的七层,登塔攀梯也改成盘道。今塔高59、9米。基座高4、2米。,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塔南面两侧镶嵌有由唐太宗、唐高宗撰写的,禇遂良书写的名碑。 塔的门楣、门框, 以阴线雕刻唐代 建筑图 案,画面 严谨,线条遒劲, 是研

15、究我国古代 建筑的重要资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初传,佛被中国人视为和中国传统迷信的天帝、神仙一般,佛法被认为不过是九十六种道术之一,人们把佛和黄老视为同样的神,把黄老和佛并列为祠祀崇拜的对象,佛寺也被认为是祈神求福的祠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早期汉译佛典适应儒家伦理 印度佛教所反映和主张的社会人伦关系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把佛典中的伦理内容按照原文译出,就要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相抵触而遭到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界的反对,从而失去自己的立足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六方亲子、兄弟、师徒、夫妇、主从、亲属朋友 主仆

16、关系:原始佛教主张“主人要侍侯奴仆,奴仆要爱主人 ”,这反映了对身份低贱人的平等观念。翻译时改作主人“视”“教授”奴仆,奴仆“事”“供养”“侍侯”主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孝道论 中国佛教是以孝为中心来展开它的伦理道德学说的。为了调和出家修行和在家孝亲的矛盾,佛教通过有关学者翻译佛教经典,撰写文章和专论,编造佛经,以及注疏盂兰盆经,举行盂兰盆会,乃至举办“俗讲”等,大力宣扬孝道论。 东晋士族孙绰,作喻道论,宣扬佛教僧侣出家修行是更高的孝行。“父隆则子贵,子贵则父尊。故孝之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从生活习俗上看,名僧具有玄学名士风度,参

17、与名士的清谈。据说,支道林“常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 名僧慧远与刘文静、陶渊明交往,游于庐山,一时传为美谈。后人送对联一幅: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与社会政治发生了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在少 数民族统治下的北方还是在维持汉族政权的南 方,佛教的兴衰都与统治阶级的好恶紧紧地联 系在一起。道安曾把这一经验总结为“不依国 主则法事难立”。,(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前秦首都长安,处于与西域往还的交通要冲,是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 其最

18、高统治者苻坚(338385)笃信佛教,为此发兵攻陷襄阳以迎请高僧道安去长安主持佛事。 道安(312-385)一生佛教活动主要有: 其一,组织翻译、整理和阐述经典,创立以“本无”为宗旨的学派; 其二,弘化南北,建立僧团宣法传教和培养弟子。其弟子慧远为东晋佛教领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姚兴(295349)后秦国君。在位时注意农业,提倡儒学和佛教。曾出兵凉洲迎鸠摩罗什到长安,对鸠摩罗什备极恭敬,奉为国师,并请他主持佛经的翻译。,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梁武帝(464549) 萧衍,南朝梁代开国皇帝。梁书武帝纪 下:“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

19、悉称善。”在政治、军事、学术和文才方面,都较为突出。 同时他又是一个虔诚狂热的佛教信徒。他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提倡佛教,竭力抬高佛教的地位,强化信仰佛教的社会地位。具体有:,(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一)三次“舍身”。 (二)“制断酒肉”。 (三)建寺造像、举办斋会、讲经 说法。 (四)撰写佛教著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佛教的成熟期在隋唐时期,其重要标志是佛教八大教派的成熟与独立 天台宗 华严宗 净土宗 三论宗,慈恩宗 律宗 密宗 禅宗,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法门宗派 净土宗 依据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 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 所以

20、名为净土宗。 五世纪的慧远是他的创始者,六世纪的昙鸾 和七世纪的善导是它的重要弘扬者。修学此宗只 要信愿具足,始终不怠,就可往生净土。 该宗在中国广泛流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法门宗派 密宗 又称瑜伽密教。此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 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密宗。 密宗正式建立于唐代,主干是藏传密教。先后出 现迦当派、宁玛派、迦举派、萨迦派等密宗教派。 其中,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史上最有实力的宗派, 至今仍占主导地位。,三、禅宗与中国文化,禅宗释义 禅宗是中国佛教徒于隋唐时期创立的一个宗 派,最具民族特点。 禅,梵文音译“禅那”的简称,意为静虑,即 宁静安详地沉思。,禅宗与中国文

21、化,禅宗的产生、发展,南朝时候天竺僧菩提达摩来到梁都,后转入 嵩山少林寺后山山洞修习,收中国僧人惠可为徒, 传授教义。慧可传僧璨。此三人后分别被禅宗奉为初祖、二祖、三祖。唐初传道信,世称四祖。道信传弘忍,为五祖。 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双峰山之东破头山(又名冯茂山)创建道场,传法40多年。,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应是慧能与神秀,神秀(606706)俗姓李,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自幼出家,46岁到黄梅问法于弘忍。“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后离去隐居。他被尊为“两京(长安、洛阳)法主,三代(武后、中宗、睿宗)国师”,成为北方禅宗的领袖,禅宗与中国文化,慧能(636713)

22、祖籍河北,流落岭南。传说,24岁时投奔弘忍门下。弘忍以为他最能领会佛法深意,便把作为一代宗主的凭证袈裟秘密传给他,并让他逃走隐匿。弘忍死后他才继承弘忍事业,宏扬佛法,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禅宗与中国文化,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与中国文化,坛经 系统地结集了慧能一生开法传宗的言教。,“见性成佛”的佛性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深刻揭示了人类心灵主体的高度自我觉悟及其透过迷悟而显示的无量能动动作。,“顿悟成佛”的心性论。,主张无须长期修行,只要一旦领悟,即突然觉悟佛性即便可

23、成佛。成佛在一念领悟,刹那之间,而不在于长期修习。主张“搬柴运水”都是行佛道。,禅宗的产生、发展,唐末禅宗分别演变出怀让、青原行思等五大派系,合称禅宗五家。五家之中又分化出伪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黄龙、杨歧七支,故禅宗又有“五家七宗”之称。,禅宗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禅宗开发心性和即心即佛的思想是宋以后儒家理学的思想源头。许多大儒都从禅宗那里找灵感,帮助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坛经:“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王阳明:“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侧怛,便是本体”, (明儒学案卷十),禅宗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禅宗讲顿悟,讲单刀直入的思维方式,为道教所吸收。 张伯端:“先以神

24、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谴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 (紫阳真人悟真篇遗) 明代以后,在社会上盛行亦佛亦道的思想,谈禅论道已成为时尚。,禅宗与中国文化,禅宗对文学艺术思维的影响 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活参、顿悟的领悟方式,自然凝练的表达方式渗入到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中,形成了中国士大夫的文学艺术网络。 “学诗浑如学参禅”。灵感,来自体内的领悟。 “瞬间的顿悟”。“多谢喧喧雀,时来破寂寥。” “ 一日于竹亭中坐,忽有群雀飞鸣而下,顿悟前语,自尔看诗,无不通者。” 吴可(宋)藏海诗话,禅宗与中国文化,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书画艺术作品,讲究幽深意远的蕴味,

25、尤其在山水画中将禅宗所强调的那种与山水浑然一体的意境完全表现出来。 在书法中讲究运禅于中,下笔恰倒好处,怡然自适,物我两忘。 “诗中有禅,禅中有诗”一直是中国诗人作诗和评诗的标准。诗中充满禅味或禅机,寓意深邃,读起使人兴味无尽。,禅宗与中国文化,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禅宗与中国文化,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 禅宗的随缘任运、逍遥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士大夫追求的自然澹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相一致。士大夫钟情于山水,从自然草木中激发创作欲望,这与禅宗随处参禅的禅味非常接近; 练武要讲究姿势,调息运气,从而进入一种气功状态或禅境。 喝茶也可体验禅的意蕴。 一饮涤昏寐,情来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唐僧皎然 如此说来,饮茶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作禅的最高境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