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区转型与重建2012032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82838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村社区转型与重建2012032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中国农村社区转型与重建2012032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中国农村社区转型与重建2012032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中国农村社区转型与重建2012032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中国农村社区转型与重建2012032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社区转型与重建2012032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社区转型与重建20120322.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村社区的转型与重建,项继权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2012年3月22日,主要内容,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 社区与社区建设的中国特点 为什么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治理的变革,一、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我国“社区建设”这一概念是民政部于 1991年5月提出。 最初是进行城市社区建设,新世纪以后才提出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可分三个时期:,1、地方自发试点时期 (20012006年),江西“一会五站”村落社区模式(2001): “一会五站”模式,即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以德高望重、影响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五老”(指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人员为主

2、体的志愿者协会 协会下设社会救助站、卫生环境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 协会按照便民、助民、利民、安民、富民的目标,在村“两委”的指导下,依托“五站”组织村民参与村落社区事务。,湖北杨林桥撤组建社的社区模式(2004): 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撤组建社 每个社区一般由30个左右的农户组成,社区群众“直选”产生社区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24人。理事会成员由所在社区农户“直选”产生,理事长由理事推选产生,任期一年。,2、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时期 (20062008年),2006年7月,民政部党组第一次向民政系统提出了“开展农村社区

3、建设试点”的要求。此后不久,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民函2006288号),决定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探索和试点工作。,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十七大报告都强调,“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民政部制订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各地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第一批确

4、定了251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 2008年底共有304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占全国2862个县级单位的10.55%。共有20400个村作为农村社区试验村,占全国60多万个村的3.4%。除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之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参与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实验工作。,3、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推进时期 (2009年开始),为巩固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扩大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2009年3月6日,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的通知(民发200927号 ),五项具体要求 领导协调机制的全覆盖 社区建设规划的

5、全覆盖 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全覆盖 社区各项服务的全覆盖 社区各项管理的全覆盖,2009年第一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 全覆盖示范单位,2012年3月止通过验收的达到106个,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把全国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到2020年,所有农村社区全面实现上述要求。”关于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讨论稿) “2015年初步构建起城乡统一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组织、服务网络、服务队伍和运行机制。”“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讨论稿),20

6、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由试点实验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1200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5万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350平方米,使农村社区工作者在其中能为群众提供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司法调解、公共安全及证照办理等服务。 山东省2010年提出结合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力争5年左右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二、社区与社区建设的中国特点,社区概念的源流,1887年 德国的社会学家F.滕尼斯在社区和社会 提出Gemeinschaft,1933年 费

7、孝通等将“Community”译成“社区”,美国查尔斯.罗密斯 将Gemeinschaft 译成“Community”,社区是一种共同体:F.滕尼斯的理解,1887,德国学者F滕尼斯出版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又译为社区与社会)提出了“共同体”即“社区”的概念。 在他看来,社区是人们之间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默认一致、服从权威,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的联合体或共同体。,“社区”与“社会”,社会 “通过选择意志而形成并根本上被其决定的联合体为社会(Gesellschaft)” 人们之间的关系基于个人的独立性、理性、契约和法律 社会是具有独立性的人们理性选择结果,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8、和开放性 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 新兴的商业化城市是社会的代表,社区(共同体) “由自然意志占支配地位的联合体称为共同体(Gemeinschaft)” 人们之间则是基于共同的历史、传统、信仰、风俗及信任而形成的人际关系 社区或共同体视为一种个人缺乏独立性和理性选择而靠传统形成的封闭的群体; 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分离,仍然保持着结合; 传统的农村村庄是共同体的代表,对滕尼斯社区概念的解读,1、农村社区是一种有较强认同的共同体 2、社区是指农村社区,而非存在于城市 3、社区与社会有别,组织机理不同 4、农村社区是自然形成的,而非建构的 5、农村社区认同是历史传统习俗形成的

9、6、农村社区具有封闭性和相对稳定性,社区的现代解释,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定的人口 一定的地域(范围边界) 共同的纽带(组织、文化、服务与公共空间) 较强的认同,1955年美国学者GA希莱里(George A. Hillery)就发现人们对于社区至少有94种解释,不过,其中69个有关定义表述都包括地域、共同的纽带以及社会交往三方面的含义。,社区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韦伯斯特大词典:社区是“由一些共享政府行政管理的、拥有共同文化历史传统背景、共同利益的人居住的特定区域。” 社区包含“社”和“区”的双重含义,它是

10、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共同体:认同与归属感,英国现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 共同体的核心是人们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或者说是社区意识。这是人们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或社区有一种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思想及心理感觉。,并非所有的共同体是现代意义上的社区,一般来说,“社区”与“共同体”都是人的集合体,也都有一定的认同及共同的纽带,但是,“共同体”更多地强调人群集合体的“共同性”或归属感,而“社区”在强调人们的认同意识的同时也突出人群集

11、合体的“地域性”。“共同体”的外延边界远远大于“社区”。 正因如此,基于人群自我认同及归属边界,人们将提出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以及政治共同体等等不同类型的共同体。有的称“家族、社区、公司、国家等是共同体的不同表现”(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9月)。,现代的理解,社区是社会生活中最基层的社会单元或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不仅存在于农村,也存在于城市,多种类型 社区不是基于单纯的传统习俗,也有契约与法律 社区不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规划和构建的结果 社区不再是静止、封闭的,也是流动与开放的 社区不再与社会是对立的,而是社会的一部分,社区与

12、社区建设:域外的实践,一个有认同感的群体(社区是指有共同文化的居住于同一区域的人群。维基百科) 一种非赢利机构或组织(加拿大、台湾) 基层政府和管理单位(瑞典、挪威的市、英国的“教区”与“社区”) 一种社会自治组织体系。(新加坡社区组织以选区为基础 ,社区组织的活动范围以选区为基本单位。设在选区层次上的社区组织是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联络所管理委员会,最基层的社区组织是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人民协会(以下简称人协)是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域外社区(建设)发展,18-19世纪,教会和慈善组织发起以社区福利和社区救助为目标的“社区睦邻组织运动” 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出版了社区发展

13、:将小城镇建成更适合生活和经营的地方 1955年联合国也发表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Social Progress Through Community)的专题报告,指出社区发展的目的是动员和教育社区内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和国家建设,充分发挥创造性,与政府一起大力改变贫穷落后状况,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英国社会学界多数人将社区发展视为“第三世界的发展工作及发展中国家的自助计划”; 美国社会学家往往将社区发展理解为“社区组织的工作模式之一”; 香港许多学者则将社区发展“等同于社区工作”。 台湾:1955年“社区发展”,民生建设;1993年“社区营造”,文化建设,我国农村社区及社区建设

14、的特点,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在农村,社区一般是指村民委员会的辖区。民政部,詹成付等,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报告都强调,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社区及建设目标,社区是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是一种居民自治组织 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管理单位 社区是一种“建设的”或“规划的”

15、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服务体制,参与,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民,享受,社区 认同,文明祥和,开展文化活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途径与特点,第一:农村社区是一种规划型社区。农村社区建设也是一种规划性制度变迁 第二:农村社区兼具社会生活共同体与行政管理单元的功能,具有双重目标。 第三: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主导与推动下进行的,具有强烈的行政化与国家化色彩 第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种“支助型”的制度变迁过程,为地方创新提供了空间,一场“支助型”的社会变革,自主性:地方自发行为及自我选择空间 渐进性:由点到面、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多样性:没有统一的模式,鼓励探索 非均衡性:各地

16、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 政府主导:政府推动并逐步规范。 一场支助型(Sponsored Change)的社会变革?,三、为什么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人们的分歧,整合:整合资源,新农村建设的平台和“抓手” 服务:构建服务平台,将公共服务引入农村 管理:构建管理平台,加强社会的管理 小区:兴建集中居住的生活小区和农村新区。 村改居:城镇化过程中村委会改居委会,我的判断,农村社区建设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传统乡村封闭的集体单位制趋于解体,农民从“社员”向“公民”转变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流动背景下乡村组织、管理与服务区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我国乡村社区和社会的重建。,

17、我国农村社区共同体的变迁,肯定派:清水盛光、平野义太郎,亚洲村落以农村共同体为基础。 以家族邻保的连带互助形式实施的水稻农业要求以乡土为生活基础 以生命的协同、整体的亲和作为乡土生活的原理 农耕、治安防卫、祭祀信仰、娱乐、婚葬等方面形成相互依存关系,并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和共同体认同,否定派:戒能孝通和福武直,中国近代农村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 村落没有明确的地理边界,没有形成固定和稳定的村落地域集团; 村落是由松散的个人联合而成的集团,由纯粹的实力关系支配,没有村落共同体意识,也不存在村落共同体。 不存对村民具有巨大制约作用的规范,村落本身不是共同体,而仅仅是一种结社性质,村内只是在“看青”等

18、安全防卫等基础层次上的需求组织起来。,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基本类型,(1)血缘共同体: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划定社区,如一些人将农村家族和宗族作为共同体; (2)地域共同体:以自然村落为边界,将自然村落视为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基础; (3)行政共同体:以基层行政区域为边界,将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与管理单位为农村社区。由此将历史上的乡里保甲等等作为村社区; (4)经济共同体:以农民经济活动范围为边界,以农民最基本的经济活动空间作为农村社区和共同体的边界。,人民公社体制的特点,人民公社体制,经济性 集体化 封闭性 同质性 政治性 二元化,改革前农村社区及其基本特征,1、经济性。人民公社及其生产队组织是一种“政

19、经不分”、“政社不分”的组织。生产队是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和核算单位,农民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重合,农村基层社区或社会生活共同体首先是一种生产共同体或经济共同体。,2、集体化。人民公社及生产队是建立在集体经济、集体所有、集中经营的基础上,并以集体劳动、集体分配和集体生活为典型特征,一度还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由此,农村社区也是一种。集体化、集中化的生活共同体,农民本身也被集体化,集体人身依附。,3、封闭性。在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及农村社区是以集体产权为边界,共同体的地域边界、产权边界、经济活动边界以及人员构成边界基本上是同一的,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只有拥有生产队集体产权

20、的人们才可能享有相应的权利。人们也从属于集体并依附于集体,4、同质性。虽然人民公社时期农民有职业、阶级和阶层的不同,但非人们独立自主和自由选择背景下的社会分工与分层。作为个体,农民不过是公社的“社员”及国家的“农民”,而不是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也难以选择和改变自身的工作、职业和身份,具有高度的同质性。,5、政治性。政社不分,基层社区是经济单元、社会单元及政治与行政管理单元。 “党、政、经”不分的高度集中的组织和管理体制 6、二元化。城乡分离。城乡之间不能自由流动,城乡组织、管理和服务形成二元化的体制和结构。,村委会体制的特点与局限,村民自治体制,“村社一体” “组织封闭” “自我服务” “城乡分

21、离”,改革以来农村社区的演化与危机,1、非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从根本上动摇了人民公社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社区经济基础多元化 2、去行政化:实行村民自治,非定直接的行政控制,社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 3、社区分化:经济的多元化、职业多元化及观念多元化,社区急剧分化和异质化 4、开放流动:市场化及城市开放,打破了农村社区的封闭性,居民流动性大增,但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村社不分、组织封闭等基本特征依然延续,并由此导致诸多矛盾: 1、控制力的弱化:家庭联产承包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资源、自由和独立性,村社区的组织、控制和管理能力弱化。 2、凝聚力的消退:伴随着社区资源的控制力和服务能力也迅

22、速弱化,市场及开放给人们更多的机会,人们的村社认同感和归属感弱化。,3、封闭性的困境:集体的土地及产权边界也是村民、村庄及村组织的边界。与人口和土地流动、杂居不适应, 不利于有效管理、全面服务及民主发展与社会流动不适应。 4、市场化的矛盾:“村社一体”和“经社不分”与产权和经营的多样化、多元化、市场化不适应,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及维护集体权益。 5、公民权的冲突:农民的非独立性、非平等性、非自由性与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公民冲突。,6、一体化的障碍: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村社区形成社区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与农村社会及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和社会整合不适应。 随着改革开放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

23、社会关系、利益格局发生重大的和根本性的变化,农民逐渐解放出来,传统封闭集体组织及以此为基础的乡村共同体也日趋瓦解,其地域边界、经济边界、人员边界、组织边界及权力边界线已经被打破。,如何构建与农村开放、流动、分化和平权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方式,妥善处理社区不同居民之间的权利关系,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和归属感,促进社区的整合与融合,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四、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治理的变革,1、从村组制向社区制: 基层治理单元和组织的调整和重建,当前农村社区建置的类型 “一村一社区” “一村多社区” “多村一社区” “集中

24、建社区” “社区设小区”,(1)“一村一社区”,“一村一社区”是以现行的村委会的基础上,一村只设立一个社区。 “一村一社区”是当前农村社区建置最普遍的模式。在全国304个实验县(市、区)中,有226个县市区实行了“一村一社区”的建置,占实验县市区总数的76.09%。 如重庆市规定,“农村社区原则上一般以现有建制村为基本单元,一个建制村设置为一个农村社区”。,(2)“一村多社区”,“一村多社区”即在一个村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区。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社区。 在304个实验县中有21个实验县市区实行“一村多社区”,总实验单位总数的7.07%。主要分布江西、广西、湖北等省区

25、 湖北省远安在洋坪镇双路村实行“撤组建社”,按照“一村多社区”的模式,把原来的7个村民小组撤消,重新按照以前的15个自然村落为单位设立15个社区。,(3)“多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即在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中选择中心村或较大的村为单位设立社区。 在全国304个实验县中有45个县市区实行“多村一社区”,占实验单位总数的15.15%。主要分布是山东省。 如山东诸城市根据当地村民居住分散、村庄规模小的特点,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紧邻的几个村庄合并规划为一个社区,实行“多村一社区”,打造“两公里服务圈”。诸城确定全市设立208个农村社区,涵盖全市1257个村庄70多万农民。由此,平均一

26、个社区覆盖6个村、3365人。,(4)“集中建社区”,“集中建社区”是在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居民区设立“社区”。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迁村腾地”新建居民区设社区。如江苏、成都、天津等地都提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规划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支持和鼓励农民“迁村腾地”、“集中居住”。随着规划小区的聚居人口的增多,为了加强管理、提供服务,单独设立社区。,另一种是以甘肃阿克塞县为代表的在居民自然流动和聚居的地区设立社区。阿克塞县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自治县,全县辖2乡1镇10个村。全县人口9100人,牧民所占比例较大,基于牧民农忙时分散放牧而农闲时在县城集中居住的实际,

27、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过程中,将全县3个乡镇10个村整合成1个民族新村牧农村中心社区,建立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下设3个牧农村社区服务站,(5)“社区设小区”,在实行“多村一社区”或“一村一社区”的地方,大都在社区之下设“小区”。 “一村一社区”的地方大都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设立“小区”;而在“多村一社区”的地方大都以村为单位设立“小区”。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而小区则设立“社区服务站(点)”。 陕西省规定,原则上一行政村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经济条件较好或规模较大、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在每个自然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吉林、黑龙江等省农村社区定位在村一级,在离村中心较远的自然屯设立服务网点

28、,建立服务站点或农家大院。,2、从管理到服务: 基层自治组织功能扩张与转变,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 农村社区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了组织平台和服务平台,有利于承接和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引入和覆盖农村。同时,通过社区的科学规划和布局,可以促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在农村空间合理集聚,提高公共服务及资金投入的效力和效益。,当前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与服务方式,“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服务”(有的称之为“一门式服务”)是设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将各类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中心,面向社区公众提供集中式服务。 北京市强调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标准化,实现

29、“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服务标识、统一窗口受理、统一服务规范”。 “多层次服务”:构建地方、基层及社区多级服务体系。,湖北赤壁市农村三级服务体系,公示公开各种办事程序和便民措施,提供一站式代理服务,组织群众开展志愿互助服务,乡镇,建制村,自然村,乡镇,社区,小区,设民政救助、计划生育、综治调解、劳动保障、便民家政等服务窗口,北京市农村三级服务体系,区县社区服务中心,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站,“三级联创”,北京市密云县、怀柔区、通州区等地,上海市农村三级服务体系,区社区建设指导中心,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村级事务代理室,“三级网络体系”,社区服务的方式,(1)“社区自办服务”是农村社区设立

30、专门的社区服务组织或服务平台,由本社区选配人员提供服务。 (2)“上级派驻服务”是由上级政府机关或服务部门直接选派人员进驻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或设立服务站,向社区居民提供相关服务。如吉林、山东等地都从乡镇(街道)有关单位选派人员进社区提供服务,将“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3)“代理代办服务”是社区服务中心(站)代理代办上级部门相关服务。 在上级部门部门没有派驻人员直接进入农村社区提供服务的地方,通常由社区代理办理服务。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予相应的工作经费或补贴。 2008年起,上海市嘉定区按照市民政局的统一部署,在村级层面上建立社区事务代理室,为村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200

31、9年已建成60个代理室。,(4)“社会参与服务”:由市场和社会其他组织和人员参与提供的服务。两大类型: 一是由经济组织采取有偿和低偿的方式提供的便民服务。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便民超市”或“爱心超市”等式。 2009年8月底,全国累计建设改造36万家连锁化农家店和1186个配送中心,覆盖全国84%的县、71%的乡镇和44%的行政村。构建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二是由各种中介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提供的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志愿者服务。,通过服务构建社区认同并实现社会融合,“服务”将是人们与社区及国家联系的纽带,也是人们对于国家和社区认同的基础。 完善的公共服务和

32、社区服务,不仅将农民与社区联系起来,赢得人们对社区积极的、发自内心的支持、信任、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增强人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并促进整个社会的融合。,3、社区与村委会的组织关系的 调整与转换,“村社分离”制 “村社分离”是新建农村社区组织并与现存的村委会组织分设。 从全国实验县市区统计来看,有17个实验县市区实行村党支部、村委会与社区管理组织分设,占实验县市区的5.72%。,“一村多社区”下的分离:如江西、湖北等一些地方在村委会下的自然村落或村民小组基础上设立社区,社区与村委会分离; “多村一社区”下的分离:山东诸城社区组织下村委会组织仍保持独立,社区主要是提供公共服

33、务,村委会原有经济社会组织与管理的功能不变。 在“一村一社区”的地方,有的在村委会之外新成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村委会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在组织上各自独立。不过,这些地方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委会在人事上大都是交叉任职。,“村社一体”,“村社一体”是农村社区与现存的村委会组织合一。 吉林、重庆、河南等省市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普遍将村委会改为“社区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改为“社区党支部”,从而实现了农村社区与村民委员会、农村社区与村级党组织之间的组织融合和一体化。 如重庆市、河南省规定,农村社区原则上一般以现有建制村为基本单元,一个建制村设置为一个农村社区,将“*村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村民委员会”,其村

34、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是农村社区与村级组织之间的人员交叉任职,这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做法。 据统计,在现有的农村社区实验村中,200个实验县市区实行了农村社区与村支部和村委会的交叉任职,占实验县市区的67.34%。 不少地方由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社区服务中心的主任。,4、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创新与重建,从“单位制党建”到“社区化党建” 新建:农村社区设立新的党组织。如山东农村社区建党总支。 覆盖:现有的党组织扩大并覆盖农村社区,村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一体化,社区是党组织的一部分。 领导:各地强调党支部的领导作用。,5、村社

35、分开、政经分开:社区组织与村集体组织关系的调整,“一体化”:村集体与社区的人员、产权、组织与管理边界同一。 “分离制”: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区组织分开。 一是“村社外部分离”:山东诸城在每个农村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它不能干涉村级内部事务;它也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营性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独立地位不变,二是“村社内部分离”。通过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或集体经济资产的分管和剥离,实现村集体与社区组织分离。 上海市浦东新区要求按照“村资分离、分类改革、综合配套、惠及农民”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支部两

36、委”(村党支部或联合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村级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本集体与社区分离。,6、合作共治:社区与乡镇关系的变化,1、指导、协调与监督社区事务。委托社区协助完成的行政事务或临时性工作,由政府有关部门与社区协商,并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予相应的工作经费或补贴。 2、参与和协助办理社区事务。如江苏浙江等地 3、主持并直接办理社区事务。如山东诸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由乡镇(街道)统一领导协调,负责日常管理,统筹经费使用和人员配备。具体承接政府行政部门依法延伸在农村社区的基本政务服务及有关公共服务。,7、社区融合:从村民自治到居民自治,打破城乡的“双向封闭”:城

37、乡户籍制度、教育、卫生以及社保等制度改革,为农民进入城乡创造条件;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社区重建及村社分离,为外来人员进入农村社区创造条件。 温州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村集体产权的“三分三改”改革。通过股改、地改和户改,实现“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实践走向与发展趋势,1、从“群众组织”到“社区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2、从“村社一体”到“村社分离”:农村基层社区组织功能与性质的转变,从生产共同体走向生活共同体。 3、从“村民自治”到“社区自治”:基层民主和自治水平的提升,从封闭走向开放,4、从“自我服务”到“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8、 5、从“乡村分治”到“乡村共治”:乡镇与社区协作共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6、从“城乡分离”到“城乡一体”:城乡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一体化,社区、社会和国家的重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农村社区建设更深刻的意义: 1、农民解放(从集体依附中解放出来,“新公民”) 2、治理转型(基层治理体系重建和转型) 3、社区重建(重建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新社区”) 4、乡村重建(乡村基层组织再造,“新农村”) 5、社会重建(城乡一体化与社会融合,“新社会”) 6、国家重建(重建农民对国家的信任与认同,“新国家”),农村社区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进行的一项重大的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工程,也是新时期农村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制的重大变革。是农民的解放和农村及整个社会的重建。它表明我国农村正在探索和构建与市场经济和开放流动相适应的现代公民社会,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解放,以及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变革,以及社区和社会的认同的重建。,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