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平.ppt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783312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19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19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19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19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平.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课改实践中,我区为了减少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想学、学不会、不会学”和教师“教不会、不会教、不愿教”的心理和行为负担,提出了“以生为本,减负提质”课堂教学改革的“135”推进思路。,“1”是指一个核心,课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着力点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阅读、思考、实践、交流和创新能力等形式的综合能力),而前提条件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力的提升(学习研究、设计与操作、激励和评价、资源开发、教学创新能力等形式的综合力)。 “3”是指“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学校推动”三位一体的实施策略,我们与广大教师一起开展了“课堂文化、教学方式、课堂模式、课堂评价”等方面内容的研究。 “5”是课堂

2、行为五项常规:即管理、教学、学习、评价、资源运用。,1.化学学科学习的现状:三重一轻,三重: (1)心理负担重(缺乏自信心) (2)记忆负担重(初、高中都要求记忆) (3)机械重复的作业重(天天都做成套的练习题) 一轻: 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训练的负担太轻。,(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2.回顾课程与

3、教学改革的目标,(3)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方向,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回顾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

4、学生的适应性。,2.回顾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3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活动应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1)教学改革就是继承与发展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和突出了接收和掌握,冷落、贬低了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的学习活动纯粹地成了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挖掘教材的学科思想、方法点拨、指导,让学生豁然开朗,对问题解决探究方法的引领还是必要的,对问题解决、科学探究方法的引领还是必要的。转

5、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过程突显出来,使学习活动成为提升学生阅读、思考、实践、交流、创新等能力。,4什么是品质课堂,(2)认识生命、社会、生活 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不灭。 学习是人生的手段,也是目的。 社会需要分工,不是每个人都从事脑力劳动,更不是都从事化学有关的专业。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者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 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的意义。,4什么是品质课堂,(3)“诗”与“思”的结合 诗,就是学生活动要有朦胧的、新鲜的、整体的感受情景,让学生自觉地,感性地进入教学情景。 思,就是学习活动要有科学探究氛围和过程,在教师

6、指导下按照学科思想、方法去设计,实践、分析和解决真实、复杂问题。 如果,当“诗”否定“思”,并以一种粗俗的方式出现时,我们关注不到那种深邃、清澈的生命迹象。同样,当“思”否定“诗”时,极端地发展为体系哲学,以及科学主义的时候,我们已看不见生命的面目,把体系当成了真理,把对自然的研究当成了全部意义,课堂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深入浅出”是教师的功底。,4什么是品质课堂,(4)品质课堂 激情与智慧、浪漫与精确,“诗”与“思”交替循环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科学观念,并形成科学素养。,4什么是品质课堂,(1)教学活动是预设与生产,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因为有程

7、序,则表现出相对封闭; 过分强调则变得机械、程序化;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对好奇心的刺激。,5.辩证地看待教学设计,(2)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课标才是教学的依据; 广泛提取教学资源; 重新组合成符合你的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 关注学生原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5.辩证地看待教学设计,(3)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设计问题; 组织活动; 捕捉生产问题; 引导学习思考,自主得出结论; 检测学习目标。,5.辩证地看待教学设计,(4)克服随意性与盲目性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启迪思想; 训练方法; 揭示本质。,5.辩证地看待教学设计,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从课标的提出,到学

8、生学习成果的生成,主要存在三个落差: 第一,从课标到教材的落差; 第二,从教材到实施教学的落差; 第三,从教学活动到学生学习成果(素质变化)的落差。,5.辩证地看待教学设计,一、研究课标与教材,控制二者的“落差”,首先:我们要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不同。 教学目标:是执教者要达成的目标。 内容标准:是学生建构知识内容的标准。 教学建议:是教师教学讲的拓展度。 活动与探究建议:是学生学习活动拓展度。 其次:是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1.,2.,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 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 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必修1 教材有四章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

9、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可见:主题2第一章 主题3涵盖二、三、四章,如:必修1 课程标准有三个主题:,(1)氧化还原知识体系的建构; (2)离子反应知识体系的建构; (3)化学实验知识体系的建构; (4)物质结构知识体系的建构; (5)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建构; (6)化学学习中“量”的概念的建立。,如:必修模块中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一)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关系,如下图所示:,(1)按章节

10、顺序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的达成目标)。 (2)针对不同生源层次,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基本要求 (全体学生在章节学习时掌握)。 (3)有条件的学生(名校班、实验班、重点班)可在本 节增补弹性要求。 (4)有条件的学生在必修2结束前掌握发展性要求。 (5)确定不宜拓展内容(留待选修时学习)。,(一)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如:离子反应知识的建构 课标:主题3、第4点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材:第二章 第一节 离子反应(人教版) 其他资源:另外教材比较、考纲要求、考试题,(一)全

11、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会写: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子方程式,知道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形式形式存在。 会看:看到离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类反应,并能举例,如看到H+OH-=H2O知道代表的是强酸、强碱之间形成可溶性盐的反应。 会判断: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会检验:掌握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1.基本要求:,2.弹性的要求: 涉及强酸、强碱、盐(包括难溶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限于初中学过的方程式)。 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3.发展性要求: 涉及醋酸、氨水等弱电解质以及碳酸氢根

12、离子等酸式盐的较为复杂的离子方程式。 4.不宜拓展: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 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如过量、不足量等。,又如:化学学习中“量”的概念的建立 课标:主题1、第3点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材:第一章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其他资源: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考纲、考题,1.基本要求: 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

13、算。 溶液稀释时有关的计算。 初步学会使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只要求配制没有明显热效应的溶液)。,教学要求:,2.弹性的要求: 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掌握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发展性要求: 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有关计算。 4.不宜拓展: 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这样做的好处是: 1.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起到定向作用。 2.有利于因材施教,保护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 3.有效地控制教学深广度,为学生减轻负担。 4.节省课堂时间,为学生活动与探究实

14、施创造空间。 5.遵循学生思维发展循序渐进规律。,(二)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1.新教材知识呈现主线 例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程要求,隐去了周期和主族这条主线过去最熟悉的线索,将整个金属作为研究对象,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横向分类、横向比较,了解通性、突出特征。这样的集中介绍,有其明显的特点,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又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基础,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大量实验归纳知识,若教师指导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向“背化学”的死胡同,形成学生“一听就会,一用就乱”的现象。,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

15、教材内容:(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4)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在学生探究了钠、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整体知识,然后再拓展到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反应; (2)“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金属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从而体会比较、归纳这两种学科思维方法。,2.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案例1 用什么实验来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 (1)人教版

16、P31实验2-1 向盛有2mlNa2SO4溶液中的试管里加入2mlKCl溶液 向盛有2mlNa2SO4溶液中的试管里加入2mlBaCl2溶液 (2)山东版P41“稀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研究” 实验中,灯泡由亮变暗,生产白色沉淀。 实验中,滴加酚酞的Ba(OH)2溶液颜色由红逐渐变为无色。 优点:现象快而明显,学生极易观察。 学生思考,交流能迅速确立变化的本质原因。,3.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案例2 应该探究什么? “乙醇”听课记录: (1)教师让学生写出乙醇的可能结构式。 (2)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乙醇结构。 (3)学生讨论:实验装置,其中有用试管装乙醇好,还是锥形

17、瓶好。 (4)分组实验:金属钠投入乙醇中。 (5)乙醇和钠反应的产物检验,放映实验录像。 (6)让学生提问、讨论。 (7)得出结论:生成乙醇钠与氢气(前面34分钟)。 (8)乙醇的氧化反应(6分钟,未分析完)。,4.如何选择探究性学习内容,1.重视“两实一过程” 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开发实验的各种功能。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思考。 启迪科学智慧,形成科学素养。 训练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科学价值观。,(一)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研究教法、方法、控制从文本到实施课程的“落

18、差”,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学生的疑惑,捕捉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增加的教学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一)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案例3: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氯教学设计,2新课程的理念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 与发展的关系。 3“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将成为化学教学的主流, 我们应研究形成一些教学的操作原则。 (1)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实验研究方法,能设计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

19、2)实验即是手段,又是学习内容。 (3)可以让学生体验认识自然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初步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案例4: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原电池构成条件” 提供物品:稀硫酸、蔗糖、尺寸相同的锌片、铜片、铜片,碳棒各两个,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一只,小烧杯两只。 交代活动目的:找出构成原电池条件 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可能有:6种连接方式。 然后教师参与、引导、评议,完成本节课教学。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1.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的内容进行探究。探究的目的是落实基础知识,探究的落脚点在学科的核心思想,一般科学方法。,(二)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与落实

20、知识的关系,案例5化学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 探究点的选择: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异同; 学习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显然:按教材实验步骤就能达到要求,但是如果下次要探究“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学生是否能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层次才是此次探究的重点,是“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层次是一个载体,可见:探究的重点如果选择不当,既费时费力,还可能影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2.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究,只有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探究才具有实际意义,学生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所有教师要在探究活动中,善于发掘学生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有

21、目的调用原有知识。,案例6:“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探究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初三对“氮、磷、钾肥的初步鉴别”。学习了初步区分物质的方法。观察外观;观察水溶液;根据物质的组成推断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设计活动:(1)复习已有科学方法。 (2)设计实验方案。 (3)讨论得出合理方案。 (4)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5)补充完善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观察外观;观察水溶性,检验水溶液酸碱性; 热稳定性;根据物质的组成判断所属类别,推测其性质,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以后还可进一步完善为:根据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氧化还原性,推测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探究要

22、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跳跃性强,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困难,把握不好会让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注意三个问题:,(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案例7 “铁粉与水蒸汽的反应”中设计反应装置的探究 如果一开始,就把设计整套装置的任务交给学生,大多数学生容易忽略细节问题,如试管口朝上,导气管插入深度等,可将问题分解为: 设计发生装置。 设计反应装置。 检验产生气体的装置。 设计以上装置的连接。 从操作简便性和节约性及环保思考装置的简化。 (2)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 (3)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让不同观点

23、学生发表意见,形成讨论氛围,最好有辩论,结论可以不唯一,但必须有结论。,案例8:“烷烃的通式”是如何推到出来的? 课本上在列出一系列烷烃分子式后给出了通式,因此,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要求学生记住通式,也不能让学生对课本上的通式视而不见。 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你认为烷烃通式是如何推到出来的? 学生1:从P55页表中可以看出,所有烷烃都可以看成是H(CH2)nH,因此,通式可表示为CnH2n+2。 学生2:甲烷分子式是CH4,乙烷-C2H6,丙烷-C3H8,可见,烷烃分子式是甲烷未首项,公差为CH2的一个等差数列,即:C1+aH4+2a,令n=1+a,则有:CnH2n+2 学生3:每个碳原子必须形成4

24、个共价键,如果几个碳原子都是与氢原子结合形成碳氢键,则几个碳原子之间还要形成碳碳共价键,且每形成一个碳碳键,氢原子数就要减少2个。从表中看出,n个碳原子的烷烃中有n-1个碳碳键。因此,烷烃的通式为CnH4n-2(n-1),即CnH2n+2,(三)如何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堂情况: 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第一种方法,课本表中烷烃的结构式的写法,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比较。 部分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的学生根据同系物概念,联想数学科刚学到的等差数列,形成了第二种推导方法。 少数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巧妙地利用刚学过的碳原子成键情况进行引导。,案例9:金属钠能否与氧气反应 1展示装有金属钠、镁、铝、铁、铜

25、几种金属的试剂瓶 2提问:钠为什么要放在一种液体中?这种液体是什么物质?(促进学生观察仔细)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能不能保存在其他液体中?(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内容) 4提出假设:钠与氧气反应. 5实施探究活动.,(四)如何使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三、研究教学模式、控制实施课程到学生学习效果的“落差”,1.教材的编排方式不利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建议:在化学2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知识时,帮助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系统归纳。 2.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影响基础知识的落实 主要是:课标和教材明显降低了难度的地方成为教学重点,课标和教材着重强化的地方却被忽略了。 原因:(1

26、)教学行为的惯性; (2)教师本身对新课程体系的理解; (3)教辅资料与新课程不配套; (4)对新课程高考缺乏了解和信任; (5)“一步到位”的思想,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 3.未能根本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案例10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1.课前自主学习提纲 (1)查阅当天重庆市主城区空气质量报告; (2)空气污染指数是如何界定的? (3)空气中SO2和NO2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危害? (4)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试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SO2的氧化性及还原性?,(一)“元素化合物”引导探究式自主学习,2.课堂自主实验探究 (1)如何用实验证明SO2易溶于水?其水溶液酸性如何

27、? (2)设计实验探究SO2的漂白作用; (3)设计实验探究SO2的还原性。 3.交流展示小组设计方案 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关于SO2的还原性方面): (1)用氯水氧化SO2,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用酸性KMnO4氧化SO2,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用HNO3氧化SO2,然后用BaCl2检验SO42-; (4)用H2O2氧化SO2,然后用BaCl2和稀盐酸检验SO42-,4.点评采用氯水、酸性KMnO4氧化SO2,根据氧化剂溶液褪色可判断SO2被氧化而具有还原性。实验操作简便,而方案(3)和(4)则是通过检验SO2被氧化后的SO42-,从而间接说明SO2的还原性。但从环保、绿色化学考虑,方

28、案(1)、(2)、(3)均有污染性气体或造成水污染的离子产生,而方案(4)则是最佳选择。 5.实施实验 (1)操作;(2)观察记录;(3)观察分析。,案例11 化学1第二章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自主学习提纲 (1)以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标出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前后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归纳氧化剂、还原剂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关系。 (2)以钠在氯气中燃烧为例,分析钠元素、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与得失电子有何关系。 (3)元素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写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方程式(每类写2个),试分析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归纳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画出交叉

29、分类示意图。,(二)“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 直观抽象式自主学习,分析 通过典型、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尝试标出元素化合价,通过分析元素化合价反应前后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表观特征。接着以钠在氯气中燃烧来分析HCl的形成,学生就能构建起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电子转移”的全面认识。,案例12 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的计算 1.自主学习提纲 尝试填空,(三)“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螺旋递进式自主学习,2.自主练习与归纳 (1)5molCO2分子数是 ; 1.2041024个H2O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归纳:物质的量(n)、

30、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A 。 (2)0.5mol O2的质量是多少克? 64g O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8g SO3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含有多少个SO3分子? 归纳:物质的量(n)、质量(m)与摩尔质量的相互关系: n=m/M 。,3. 比较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归纳:物质的量、物质质量及物质所含粒子数之间的关系。,首先,练习题必须符合本课题的教学目标,符合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其次,练习题必须精典;最后,练习题的呈现顺序要经过合理的安排,尽量与学生的认知程序产生“共振”。,案例13 烃及其衍生物的转化关系图,(四)“复习课”网络构建式

31、自主学习,如: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 (1)设置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分子、原子、气体体积、 质量、物质的浓度的计算情景,让学生解决。 (2)设问:以上化学量涉及哪些化学量?哪个化学量 是计算的关键? (3)分析:怎样进行换算的,对应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4)让学生得出结论:物质的量是连接宏观(质量)和 微观(粒子数)的桥梁,也是不同的化学量(质量、 体积、粒子数、物质的量浓度)相互换算的桥梁。 (5)让学生写出各种量相互转换关系。,结束语:以问题为纽带教学 1.强化问题意识(何为学习?) 案例14 “去问题教育”与“有问题教育” 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学习。 2.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任何知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它的产生、发展、更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本质并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相反,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它的不断推陈出新。,业精于勤,荒于嬉; 形成于思,毁于随。 -作为我们职业共勉!,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