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83718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ppt课件.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肿瘤遗传学,2,肿瘤(Tumor):指一群生长失去正常调控的细胞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细胞是一个累积了不同基因突变的体 细胞,故肿瘤属于体细胞遗传病。,种系突变 产生遗传性肿瘤 散发突变 产生散发性肿瘤,3,目前已发现的肿瘤几乎涉及了 所有类型的细胞、组织及器官系统,4,肿瘤基因组计划,2008年6月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成立。 由加拿大、美国、英国、中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德国、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合作,希望在2020年以前找出所有困扰人类的致癌基因元凶。 2009年12月,桑格研究所在自然杂志上刊文宣布,他们率先在世界上破译了肺癌、皮肤癌和乳腺癌的全部基因密码,并绘制出相应的肿

2、瘤基因图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研究所对结直肠癌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数据。,5,数目异常 结构异常,第一节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染色体异常是癌细胞遗传学的基本特征 细胞内染色体的不稳定是产生肿瘤的根本原因 Boveri 1914,6,第一节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一、肿瘤细胞的克隆演进与染色体变异,单克隆起源,主导克隆 干系(stem line) 众数 非主导克隆 旁系(side line),单克隆起源多克隆性,7,第一节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一、肿瘤细胞的克隆演进与染色体变异,8,第一节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一、肿瘤细胞的克隆演进与染色体变异,肿瘤细胞大多为非整倍体,有超二倍体、亚二倍体、

3、亚三倍体、亚四倍体等 特点: 实体瘤:三倍体左右 癌性积水:数目变化较大,常超过四倍体,9,肿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一、肿瘤细胞的克隆演进与染色体变异,10,肿瘤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异常,一、肿瘤细胞的克隆演进与染色体变异,11,标记染色体(marker chromosome ):染色体断裂、重排形成的结构异常的染色体经常出现于某一种肿瘤细胞中。,特异性标记染色体:在某种肿瘤或某类肿瘤中恒定出现,具有特定形态的结构异常染色体,对该肿瘤具有代表性。,一、肿瘤细胞的克隆演进与染色体变异,12,marker chromosome,1960年 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发现一个很小的近端着丝粒染

4、色体,小于G组染色体,被称为Ph染色体。,二、标记性染色体的发现及意义,13,意 义: 鉴别诊断依据 早期诊断依据 预后判断依据,Ph染色体,t(9;22)(9pter9q34:22q1122qter;22pter22q11:9q349qter),14,14q染色体,t(8;14)(q24;q32),见于90的Burkitt淋巴瘤(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15,其他标记染色体,16,一、癌基因的发现与识别,1910年Rous 发现鸡肉瘤病毒(RSV-RNA反转录病毒) 1969年,Huebner&Hodaro提出癌基因假说。 1970年,Temin 等发现致癌的RNA病毒中存在反转录酶 1970

5、年,Martin发现RSV基因组中的V-Src 。 1976年Bishop证明正常细胞中存在与v-src同源序列细胞癌基因或原癌基因。 80年代初 Weinberg 等几个实验室通过转染实验证明人体细胞中的癌基因H-ras。 现已发现100多种的oncs。,第二节 癌基因,1966年,1975年,1989年,17,通过转染实验证明人体细胞中的癌基因H-ras。,一、癌基因的发现与识别,18,病毒癌基因是存在于肿瘤病毒基因组中、使靶细胞发生恶性 转化的基因。 正常细胞内存在与病毒癌基因同源的基因, 称为细胞癌基因。,序列上高度同源,有内含子,不致癌, 但突变后可致癌,无内含子,致癌,二、癌基因、

6、原癌基因及其功能,19,癌基因(oncogene) 使细胞发生癌变、引起细胞无限增殖和恶性转化的基因。,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正常细胞内 存在的、 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并具有使细胞癌变潜能的基因。,在肿瘤细胞中原癌基因往往被激活,处于活跃表达的状态,20,依其编码产物的功能及生化特性的不同分类,二、癌基因、原癌基因及其功能,1、生长因子,2、生长因子受体,Pdgfb、fgf3,21,3、信号转导因子,4、转录因子,5、细胞凋亡调节因子,src,MDM2,22,23,原癌基因蛋白产物在细胞内的分布,24,三、细胞癌基因的激活机制,25,1、基因突变, 癌基因在细胞水平呈显性,一个

7、等位基因的突变足以使正常细胞发生恶变。,26,2、基因扩增,癌基因在结构上没有改变,但其拷贝数不断扩增而增多,导致其产物增加。,均质染色区(HSRs):扩增过程在某一染色体区域产生一系列重复DNA片段,即特殊复制的染色体区带模式。 双微体(DMs):染色体区域重复复制形成许多DNA片段释放到胞浆中,在DNA染色后,这些多余的染色体DNA成分形成连在一起的双点样形状。,如在40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 N-myc原癌基因被扩增了200倍以上。,27,均质染色区(HSR)和双微体(DM),28,3、染色体重排,染色体断裂与重排导致细胞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发生改变,易位到启动子或增强子附近而被激活,

8、或与其他高表达基因形成融合基因.,29,基因激活 Burkitt淋巴瘤 t(8;14)(q24;q32) 8q24上的C-myc基因受14q32的免疫球蛋白重链的调控因子控制, 使C-myc基因激活,细胞异常增殖,30,基因融合 慢粒白血病(CML)t(9;22)(q34;q11),BCR/ABL融合蛋白可使骨髓肿瘤细胞克隆增多。,31,细胞癌基因的激活机制,突变 基因扩增 染色体重排: a. 基因激活 b.基因融合,32,第三节 肿瘤抑制基因,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 能够抑制肿瘤发生的基因称为肿瘤抑制基因。是一类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与原癌基因共同调

9、控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anti-oncogene)和隐性癌基因(recessive oncogene)。,33,一、 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1、细胞融合实验,Harris(1969),四倍体杂种细胞无恶性表型 传代过程中,随正常染色体的逐 渐丢失,杂种细胞的恶性表型逐 步恢复 推测正常细胞中可能存在另一种 抑制肿瘤发生的基因肿瘤抑制基因,34,正常细胞中存在的一类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的基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与原癌基因区别: 原癌基因是显性基因,一个等位基因突变(激活)即可显示致癌效应; 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则是隐性的。一个肿瘤抑制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失活),不会发生致

10、癌效应。即只有当其一对基因突变形成隐性纯合才丧失功能,失去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故亦称隐性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35,36,第一个被克隆的肿瘤抑制基因(TSG)-RB,1983年 Cavanee用13q12-q14片段为探针,经杂交实验 确证在此区域存在一个4.7kb的基因。 1986年 Friend 首先分离一 cDNA克隆; Lee WH进行了RB基因测序。 1988年 Su Huang HJ用反转录酶为载体将RB导入RB细胞 系,基因表达并抑制肿瘤特征,证实RB是一个 TSG。,37,1、TP53(tumor protein p53 )基因,基因定位于17p13.1,长20kb,11个外

11、显子,编码393个氨基酸、53kD蛋白 。 与目前已知的任何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和癌基因相比,TP53基因在50%左右的人类恶性肿瘤中存在变异,占第一位。 P53蛋白作为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38,P53与细胞周期调控,39,P53失活机制,1、p53基因自身突变,使p53丧失与DNA结合; 2、MDM2癌基因的负调节; 3、p53蛋白与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40,二、部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2、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定位于人13q14.1,200kb长 含有27个外显子、2个较大的内含子 mRNA全长4.7kb,编码1

12、05kD蛋白,928个氨基酸, 是一与DNA结合的磷酸化蛋白质 脱磷酸化或低磷酸化的Rb蛋白对于细胞从G1期进 入S期有抑制作用,41,RB与细胞周期,G1,S,G2,M,RB,E2F,Cyclin/cdk,E2F,磷酸化,P16、P21、P27等,b及其产物在 细胞周期的G1期 发挥调控,40%的癌症发生Rb的突变或缺失,RB蛋白质是细胞周期G1/S期的因子,起DNA复制阻断的作用,它能与失活的转录因子E2F结合,防止DNA复制。Rb的突变使其蛋白质失活,E2F被释放,诱导DNA不断复制,使细胞无休止地分裂。,42,3、其他肿瘤抑制基因,WT1 11p13 Wilms瘤 MST1 (p16)

13、 9p21 恶性黑色素瘤,肺癌、胰腺癌、 (CDKN2A) 膀胱癌、头颈部肿瘤、白血病 MST2 (p15) 9p21 儿童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CDKN2B) 非小细胞性肺癌 NF1 17q11.2 神经纤维瘤 CDKN1A(P21) 6p21.1 多种肿瘤 CDKN1B(P27) 12p13 多种肿瘤 BRCA1基因 17q21 乳腺癌 DCC基因 18q21.2 结直肠癌 APC 5q21 结直肠癌 Nm23基因 17q21.3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43,1、视网膜母细胞瘤(AD MIM 180200),第四节 遗传型恶性肿瘤,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恶性肿瘤综合征,起源:儿童期(多在

14、4岁以前)发病的一种眼内的恶性肿 瘤,发生率约1/210001/10000 临床表现: 早期为眼底灰白色肿块,多无自觉症状,以后肿瘤长入 玻璃体,使瞳孔呈黄色光反射时,才容易被发现,称为 “猫眼”。此后穿破角膜、巩膜向眼外生长。,44,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生长期,肿瘤长入玻璃体猫眼,肿瘤随后穿破角膜、巩膜向眼外生长。,45,视网膜母细胞瘤 (RB),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AD遗传 散发 家族史 无 双侧 单侧(约90%) 早发 晚发 40% 60%,46,2、肾母细胞瘤(Wilms瘤,WT)(MIM 194090),起源:起源肾内残留的后肾胚芽组织,婴幼儿恶性胚胎肿瘤,发病率为1/1000

15、0,3/4的肿瘤发生在4岁以前,90%在20岁前发生。可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临床表现: 患者腹部有无症状的肿块,巨大的肿块下缘可进入盆腔,出现血尿、腹痛或肠梗阻。,47,48,Wilms瘤如伴有无虹膜,泌尿生殖道畸形,智力低下,则称为WAGR综合征。该综合征患者有11号染色体短臂的中间缺失,del(11)(p13),因此认为11p13位点载有肿瘤抑制基因。,2、肾母细胞瘤(Wilms瘤,WT)(MIM 194090),49,Wilms瘤基因(WT)是一种抑癌基因,基因产物为一种有锌指结构的蛋白质,与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GR-1)的DNA相结合而抑制其转录激活作用。 病因:WT纯合缺失,50

16、,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 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严重者从 口腔一直到直肠肛管均可发生息肉, 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予治疗,则 出现癌变,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 肠癌。 主要症状为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肠 梗阻、血性腹泻。,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综合征(MIM175100),APC基因(5q22.2)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基因,51,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的恶性肿瘤综合征,1、Bloom综合征(BS MIM 210900),AR,东欧犹太人的后裔中多见。,临床特征 身材矮小,发育迟缓 慢性感染、免疫功能缺陷 日光敏感性面部红斑 轻度颜面畸形 30岁前多发肿瘤和白血

17、病,52,分子遗传学基础:致病基因BLM 定位于15q26.1,1、Bloom综合征(BS MIM 210900),细胞遗传学改变:微核率增加;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增高;染色体易断裂和结构畸形,四射体存在。,53,微核,SCE(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增高,54,四射体存在,55,AR, 发病率1/350000,儿童骨髓疾病。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又称先天性全血细胞减少症。,2、Fanconi贫血(FA MIM227650),临床特征:典型先天性再障,常伴先天畸形,特别是骨骼系统,如拇指短小或缺如、多指、桡骨缩短、体格矮小、小头、眼裂小,少数有心、肾畸形等,皮肤色素沉着及咖啡牛奶样色斑。儿童期发

18、生肿瘤的风险增高,特别是白血病。,病因:缺少核酸外切酶。,56,2、Fanconi贫血(FA MIM227650),57,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联,2、Fanconi贫血(FA MIM227650),58,AR,常在儿童期发病。患者1岁起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3、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 MIM 208900),临床特征:小脑共济失调,肺部反复感染,对射线异常敏感,眼、面部、颈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易发白血病和免疫缺陷,常死于感染性疾病。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59,致病基因(AT):11q22.3 多数突变造成AT基因的截短或大片段的缺失,AT是一种多系统综合征,累及多种组织和细 胞,如小脑

19、普肯野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淋巴 细胞等都表现出对射线的异常敏感。,3、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 MIM208900),60,4、着色性干皮病(XP MIM 278700),AR,1/250000,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日光照射后可发生色素沉着,红斑等病变,可恶变为基底细胞癌或鳞状上皮癌,常在儿童期发生恶性肿瘤,并死于癌转移。,有些患者还伴有生长迟缓、性发育不良、智力障碍、小头和神经性耳聋等神经方面的表现。,61,4、着色性干皮病(XP MIM 278700),62,着色性干皮病,病因:XP基因突变,缺少核酸内切酶,DNA的切除修复系统有缺陷,不能切除紫外线诱发的嘧啶二聚体,

20、因而导致突变率增高。,63,第五节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理论,单克隆起源假说,1,癌基因理论,2,多步骤损伤学说,3,4,二次突变学说,5,肿瘤发生的染色体理论,64,一、单克隆起源假说,肿瘤是由单个突变细胞增殖而成的,即为突变细胞的单克隆增殖细胞群。,证据: G6PD活性的检测 特异性标记染色体,65,二、癌基因理论,66,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体细胞中累积的各种遗传学改变相关。这些遗传变异涉及染色体重排和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的一些基因,是细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旦这些基因在表达时间、表达部位、表达数量及表达产物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异常,就可以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并出现恶性转化。,二、癌

21、基因理论,67,三、肿瘤发生的二次突变学说,20世纪70年代,Knudson视网膜母细胞瘤(RB),AD遗传、家族史、双侧、早发,散发、无家族史、单侧、晚发,68,1971年,Knudson提出二次突变学说: 连续两次基因突变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生殖细胞突变+ 体细胞突变 遗传性肿瘤 正常体细胞两次突变 散发性肿瘤,二、肿瘤发生的二次突变学说,69,三、肿瘤发生的二次突变学说,70,1914年,Boveri肿瘤染色体理论。,四、肿瘤发生的染色体理论,肿瘤细胞来源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是具有染色体异常的缺陷细胞 染色体畸变是引起正常细胞向恶性转化的主要原因,71,五、多步骤损伤学说,72,五

22、、多步骤损伤学说,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涉及多个基因的联合作用,每个基因的改变只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73,细胞增殖异常 干细胞化,正常细胞,细胞克隆性扩增 良性肿瘤形成,致癌因素,启动期,促进期,促癌因素,恶性肿瘤侵袭 与转移,恶性肿瘤形成,进展期,转移期,五、多步骤损伤学说,74,五、多步骤损伤学说,细胞癌变往往需要多个肿瘤相关基因的协调作用,经过多个阶段的演变,不同阶段涉及不同肿瘤相关基因的激活与失活。,基因的失活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在空间位置上也有一定的配合,这些基因共同作用最终形成肿瘤的表型。,75,第六节 肿瘤与环境,一、化学因素:,启动阶段:致癌剂与DNA共价结合引起体细胞突变 促进

23、阶段:促癌剂促进细胞增殖生长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以形成癌前病灶。 进展阶段:癌前细胞继续暴露于致癌物会加速细胞生长和 扩展,从局域性损伤到具有转移侵袭性肿块。,致癌剂 具高度亲电子性,76,第六节 肿瘤与环境,一、化学因素:,二、生物因素:,肝炎病毒与肝癌 HBV、HCV 人乳头瘤病毒(HPV)与肿瘤 Epstein-Barr病毒(EBV)与肿瘤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77,第六节 肿瘤与环境,一、化学因素:致癌剂具高度亲电子性,二、生物因素:,三、物理因素: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能量,如紫外线或电离辐射,在体外使细胞转化,在体内诱发肿瘤。辐射起致突变作用,通过造成DNA损伤、染色体断裂而引起

24、细胞的恶性转化。,78,第六节 肿瘤与环境,79,为保护工作人员免受射线的伤害,国家制定的放射防护条例规定最大允许量为5Rem(测量放射人员受量单位)。,此外,放射工作人员应接受剂量监督,定期做保健检查。,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减少受照剂量:照射量与源的放射性强度成正比。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操作人员的受量,使其在国家制定的允许标准之内。 缩短受照时间:照射量随接触时间而增加。在保证医疗质量条件下,工作宜迅速,减少在其周围的停留时间。 增加辐射距离:照射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可利用长柄工具或机械手远距离操作,减少放射量,从而起到保护工作人员的作用。 增加防护屏蔽:利用防护屏障可有效地减低照射量。,80,肿瘤的发生既有环境因素的作用,也有遗传因素的作用。 无论是原癌基因还是抑癌基因,都是调控细胞正常生长、增殖与分化的基因。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累计渐进的过程。,总结,81,本章节重点,原癌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特异性标记 染色体、Ph染色体的概念 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TP53基因、RB基因 肿瘤发生的遗传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