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84110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7.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一、中和:以儒养德以成圣 二、自然:以道养生以成仙 三、清静:以释养心以成佛,秦汉以前孔孟思想几乎代表一切,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以儒、墨、道为主。 秦汉以后尤其到了唐代儒、释、道。 “释”就是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中国哲学或者说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中国历史上最善长引用的是道家思想,每逢变乱之时,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唐宋以后的中国哲学主要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这三家哲学好比三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百货杂陈,样样俱全,社会需要。 道家(包括了兵家、纵横家思

2、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则像药店,生了病(变乱时期)非去不可。 儒家是粮食店,天天要吃。(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伙计曾子、子思、荀子等等)。,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周游列国”满6年,平均6天增一所,新一轮传统文化热:儒家文化独享盛名,孔子学院主要分布:东南亚、欧洲,北美,2004年11月21日,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汉城挂牌,身着传统服装的韩国儿童学习孔孟之道,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目标2012年达到1000所。,全球现有500多所孔

3、子学院仍供不应求,这么多洋人学习和仰慕中华传统文明,可谓四海臣服,威仪远播,孔老夫子 “道行于天下”的未竟理想的实现似乎指日可待了。,以儒养德(中和) 以道养生(自然) 以释养心(清净),具有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中国哲学,其价值的实践显现是全方位的(治国,做人),于人生,有益于身心修养,所谓:,于政治,有益于形成统治阶级所需的法、术、势。于统治阶级而言,儒、释、道都是意识形态工具,只是用法用处各异而已,诚如南怀瑾先生所谓“内用黄老1 ,外示儒术”之论。,1 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 黄老思想指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其特点是“无为而治”,即对待事物应顺其自然,让事物按自身必然性自由发展,

4、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南怀瑾(1918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生于浙江。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人生修养与社会政治相辅相成,伦理追求与政治治理有机结合。,儒释道之价值的实践显现,是整体的显现,儒家 “三纲八条目”的核心是“修身”,落脚点是“治国平天下”,“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儒家强调

5、以人为本,从人的修身养性做起,直至顿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儒家智慧,使中国人懂得人生的庄严义务和伦理责任,将小我熔铸在家、国、天下、王道中。,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教会中国人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珍惜生命,主张与万物相通,无为而为,顺应自然,知足常乐。,佛教则讲究一种禅悟,一种人性的自然的顺应,教导人们要具备有容乃大的心胸。佛教哲学教会了中国人超乎寻常的理解和宽容,它具有批判现实、弃恶扬善的劝世功能。,第一节 中和以儒养德以成圣 一、先秦儒家中和思想,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可算是最高的了。“中”与“和”是中庸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辅相成,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6、(论语雍也) 作为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概念包括中、和两方面,即执中以致和 。,“中”:意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如适中、折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时间在“中”的概念里也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往往把“时”与“中”联系起来,即“时中”,即要懂得适当其时又恰如其分地行事。,(一)中和思想的内涵,先秦诗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一位美人:“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中和思想是先秦时期的主流思想,1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较

7、早将“中”、“和”合用的是子思,他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 “中”与“和”连用,但内涵稍有不同,“中”为未发,“和”是有节制的已发。,孔子嫡孙,BC483年BC402年。 春秋战国著名思想家。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和”:意指协调分歧,达成和睦一致。在承认不同的基础上,把不同联合起来成为中和一致。,朱熹:“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中庸章句集注,天地位、万物育,“戒惧”,敬畏,指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戒备警惕心态

8、, “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中和”在理学家看来,是一种由道德修养论延伸而出的内圣外王的价值系统,戒惧慎独,朱熹(1130.9.151200.3.9)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二)中和思想的价值,孟子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佛教:放下,不执著,舍得。,人生哲学的大智慧,孟子称颂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在事业上,入世也入得,达则兼济天下;出世也出得,穷则独善其身。孔子主张在其位则谋其政,做就做好,

9、既不自命清高,也不蝇营狗苟;不做就不做,不必拖泥带水,也不牢骚满腹。 在爱情上,爱也爱得,放也放得。,笑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个人的行为或情感都应有一个中点,使人的欲能知乎所止。当个人的感情表现得合乎分寸时,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这是精神健康所必需的。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掌控适度,社会也就会和谐安定、秩序井然。,中点,中国古代先贤曾把“中和”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的内心、人与世界等关系的理想范式四位一体的大中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中和; “人和”:人与人的中和; “吾养吾浩然之气”:人内心德性的中和; “万邦协和”:国与

10、国之间,人与世界间的中和,古代先贤把中和理解为一种大中和:,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中和,儒家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人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以助天地之变化,则可以与天地中和并立。,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人与人的中和,儒家提倡宽和处世

11、,追求以中和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论语子张:“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重视身心中和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中和统一的基本途径。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并不笼统排斥富贵,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人与自身内心的中和正确处理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世界的中和,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儒家主张无争无讼,平等待人,和谐共处,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周礼天官冢宰:“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论语季氏:

1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即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子夏,姓卜名商,卫国温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七擒孟获,礼记“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的 “天下观”,说的就是先秦儒家圣贤政治的理想。,以和为本,以诚信为德,以礼法为手段的“和为贵”的外交文化,正是中国哲学有关中和的文化精髓,天下一家、天下大同。,你如何看待中国对日本9.0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的态度?,在当今复杂国际关系中如何实现“世界的中和”?,(三)以儒养德以成圣如何实现中和思想?,实现中和理想境界的路径,儒家认为首先要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中和,进而推广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

13、的中和,即首先要求个体积善德以成圣推己及人民胞物与保合太和而“与天地参(通叁san)”。,“太和”指至高、永恒的和谐;“保合”指阴阳双方保持在一个统一体中,结合而不分离。这种阴阳交感有利于万物生存发展,故曰:“保合太和,乃利贞”。人事与天地相参,即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说“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德”之端。而这正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即是道德的基础。,“仁、义、礼、智、信” “四德” “五常”

14、道德范畴,“四德” 仁、义、礼、智,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没有诚信,无法正常生活。,“五常” “仁、义、礼、智、信”,信,可见,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确是道德的重要基础。,以儒养德以至成圣,儒家极为重视个体的自觉性。孔子“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仁不让于师”“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经典阐述,就是倡导通过自律自修的内圣功夫达到德性的提升。,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儒家心性传统塑造的内在自由精神,本质上必然导向对专制主义的反对;这种精神与儒家对社会群体利益的强调相结合,必然导向对社会、政治的自由追求。 21世纪的儒家,在关注

15、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更应关注公共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追求内在的道德自由的同时,更应该追求外在的政治自由,致力于建立保障外在的自由人权的制度框架。,二、以儒做人,爱满天下,北宋大儒程颐:“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颐(10331107),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陆九渊(1139-1193),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南宋大儒陆九渊:“不识一个字,也要还我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范畴,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也是以儒做

16、人的根本原则,因此儒学又被称为“孔门仁学”。,做人要有仁爱之心,什么是“仁”?,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即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样。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志于学”是学习和思考做人的道理。,论语里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爱”是孔子对“仁”的最高概括。做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一颗爱心。,“仁”内涵丰富,第一层:“亲亲”,对亲人的爱; 第二层:“仁民”,对大众的爱; 第三层:“爱物”,对万物的爱。,孟子对孔子说的爱的精辟的概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三层含义:,追求爱满天下,但却发端于血缘亲情,孔子:“立爱自亲始”。爱亲人的核心,就是“孝”。做人应

17、该有爱心,爱心首先是孝心。,1爱亲人:立爱自亲始,“孝顺”是以儒做人的头一个要求,孝养与孝敬?,子游问老师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谓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民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儒家讲的爱,是来自于内在的、自然的血缘亲情,甚至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这种动物本能的升华。如很多动物都有“孝”的表现,这种生物本能进一步升华,就成为人的“孝”,因此我们经常说“人不孝顺,畜生不如”。,2爱大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脚

18、;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孔子提出两条原则:,两条原则从相反的方向指示着同一个“仁”的道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共同发展,大家都赢。人和人的一切冲突,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两条原则;而和谐相处,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遵循着这两条原则。,这两条看似平常的原则实际上具有崇高深厚的道德内涵、社会价值,和任何宗教的金律相比,都毫不逊色。在一次世界性的讨论宗教伦理的大会上,全世界不同信仰的宗教界人士和学术界人士都一致同意,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信条和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于人”的宗教戒律并列为人类生活应该遵循的普遍法则。,孔子提出的对大众的爱的两条原则的意义,孔子首先对政治家提出了要求,突

19、出体现于四个字:“富之教之”。,孔子认为实现“仁”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大众的幸福,什么是大众的幸福?怎样落实大众的幸福?,论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这则故事讲孔子到卫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其弟子冉有问,这个地方人口众多,该如何治理?孔子答:“富之”;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如何?孔子答道:“教之”。这则故事反映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孔子重视民众,主张富民,而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之受教育以提高素质。 孔子富之教之的观点是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吗?,请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在民众处于贫困时,是先富之还是先教之。还是呢?,孔子认为为大众造福,是最高的政治道德。,儒家智慧在任何情况下都维护人的尊严,成为中国智

20、慧的优秀传统。如易经把天、地、人列为“三才”。“天地之性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响亮的口号。 道家如老子也十分重视人的尊严,因此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康德:“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对大众的爱,直接地培育了对人的尊重,3爱万物:仁,天心也,儒家对天地万物的爱,是对生命的爱,对生生不息的宇宙的爱。这样一种爱培育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主张。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 这种统一在宇宙体现为“生”,如易经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在人体现为“仁”,就是所谓“仁也者,人也”,而“生”就是“仁”,宇宙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就这样通过对生

21、命的珍爱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宋代大儒周敦颐:“绿满窗前草不除” 春草的生长和人的生命一样,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象,体现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本质。,周敦颐(1017.5.51073) 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程颢,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你看那天地万物,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青山屹立,大河奔流,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地活泼自在。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致、季节的讴歌和人的生命的旋律无时不在和谐地共鸣。这样的家园,怎么不值得珍爱?,对自然的过分掠夺,对万物的

22、无情摧残,已经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地球不断升温,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江河不断干涸,森林日益消失,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世界,儒家强调对天地万物的爱,尤其具有严峻的现实意义。,要么就是一个世界,要么就是没有世界,45,“西南之渴”拷问水乡为何遭遇重旱,46,“中国之渴”背后的故事,珠江污染问题严重,2008年12月初广州市长张广宁(现为广州市市委书记)曾发过狠话,他说如果各区不把广州的河涌治好,就让各个区的区长下去游泳,47,江苏盐城自来水受化学污染全城断水,盐城城西自来水厂取水口,取水口上游紧靠河边的多家化工厂,市民抢购纯净水等饮料,48,垃圾围城,什么才是我们最大的危机,

23、49,電子垃圾貿易的駭人真相在廣東貴嶼,一個孩子坐在成堆的廢電線和電子垃圾中間,比垃圾围城更可怕的是什么?,50,意大利“垃圾危机”引发冲突 垃圾车被点燃,垃圾遍地,臭味薰天,示威者戴着口罩抗议,意大利那不勒斯街头堆满垃圾,荒漠化,死去的胡杨林,儒学对环绕着人类的大自然始终抱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感、归宿感,也就是家的感觉。中国古人眼里的宇宙,是一个亲切的、充满了人情味的宇宙,是一个动静统一、虚实相生的宇宙,是一个美的宇宙。,“仁,天心也”,仁,就是宇宙之心。宇宙之爱大爱无边,从爱亲人到爱大众,从爱大众到爱万物,直到爱满天下。人世间的可靠、温暖、希望和幸福,都需要我们树立爱的伟大信念。爱是生

24、存的需要,爱更应该成为一种境界。我们应切记那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所开创,并在庄子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以老子和庄子关于“道” 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第二节 自然以道养生以成仙,“道家”与“道教”,道教于汉朝末年兴起,全面地继承了道家思想。,儒家与道家的显隐之别,刚健有为、入世进取 柔顺无为、退守潜隐,人们常说秦汉之后无“纯儒”,秦汉之后也无“纯道”。二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儒道本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儒家,春秋战国时代,部分奴隶主贵

25、族逐渐失去原有地位,成为贫民或奴隶,一部分人结草为庐,避世隐居,成为“逸民”或“隐者”。不满弱肉强食的现实,痛斥“天下无道”!,儒家与道家的显隐之别,儒家直面现实,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为改变“无道”的世界,尽管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也主张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困厄还是显达,都不应绝人逃世;主张“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则是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之路。老子就是“隐君子”,庄子也是隐居不仕,终老天年。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也不愿赴楚相之位。他们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淡漠功名

26、、不屑利禄,无不体现着道家逍遥放达之境界。,庄子家非常贫穷,常常断炊。有一次,为解断炊之急,向管理黄河的官员(当时称监河侯的人)借粮。监河侯说:“好吧。等我收了封邑的赋税就借给您三百金,你看好不好?”,庄子听后说:“我昨天来的路上听到有呼救声,环顾四周,发现在车辙之下有条小鱼。我问它:小鱼啊,你喊我干什么呀? 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水官,你有没有斗升水救我活命啊?我说:好。等我到多水的南方去游说吴国和越国国君,让他们引西江水来救您,好不好啊? 小鱼很气忿,说:我只要有斗升水就可以活命,你这样说,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铺子里去找我呢!”,庄子借米,道家的生命哲学不是简单的积极或消极,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

27、的方式固守着精神的尊严,把人生从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庄的退隐不单是为了规避罪恶的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儒家在社会尺度上要求人担当社会职责 道家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生命境界,一、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是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无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即掌握事物规律,顺其自然。看似没做什么,实则已经控制住了。无为是种智慧,宇宙的智慧,无言的智慧。不用控制什么,大家都是自由的。老子:“道法自然”,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

28、而不宰”。,1.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自然界的法则),2.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一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人应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能凭主观意愿胡乱行动,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人道自然无为” 包含两层意思:,道家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正在为越来越多环保之士所认同。 但对于道家的人道自然思想,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有人批评他们不注重人的能动作用,在自然界面前消极被动。无可否认,在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

29、)人道自然无为思想中确有导致人们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屈从环境等消极方面,但这绝不是说道家人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就一无可取了。,评价:,道家人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和重视:,第一,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性和法则。无为会让一切自行实现;当在某方面有为,可能就会以其他方面作为代价。道家的无为明确指出是排除了“私志”、“嗜欲”的“循理而举事,而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 第二,注重事物的变化,强调随感而应、与时变化,把握时机。这方面儒家也有响应,如荀子:“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斩伐适时),则草木殖。,道家的自然无为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力量低弱时的一种反映。今天,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力量,可以说强大

30、到了 “随人意志”的地步。但这种“随人意志”却遭到了自然界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转基因大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自由言论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一天的生活,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自由意志”究竟有多大?,二、以道

31、养生以成仙,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寓言,意思是说,南海之帝儵(倏 sh)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混沌,混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告别之时,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混沌。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眼、耳、鼻、口),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可独独混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混沌打开一窍。七天后,七窍是开了,而混沌却因此而死去了。,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呢?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改造自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但往往适得其反。所以道家竭力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反对随意干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力求人性的“反朴归真”,老子:,在道家年看来

32、,与大自然的特点相比,人类社会被越来越多抢劫了淳朴天真的品性,增加了腐化奢侈、急功近利的消极倾向。所以,人们应学习大自然的淳朴和谐,让事物都按其本来的面目存在,希望人们能保持淳朴的天性,返朴归真,修身养性,达到修道成仙之境界。,老子想尔注:“生,道之别体也。”认为“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修道的诀要在于性命双修,成仙,就是得了“道”。得“道”的核心在“积德”。神仙是有德于人而又通过“道术”修炼、具有神通变化长生不死的人。,贵生重生,以成仙得道为目的,道家把对神仙的向往和道的信仰融为一体,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与神仙一样逍遥久视,生道合一。,道教最崇拜的“神仙”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得广成

33、子传授,最后功成道备乘龙登仙飞升。其由民族英雄领袖到骑龙飞升的神仙,是道教先贤们演化成的。,道教继道家之学而立教,故先秦道家先贤也都是道教的祖师。道教不但宣扬黄帝、老子,认为伏羲(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也是神仙,是天上人间永远活着的民族大圣人。,道教的神仙信仰,道教注重“尊道贵德”,这不仅有人格美,还有达到成仙的实用。,道教的神仙信仰,除对民族祖先崇拜外,还有坚信通过“道术”修炼而能飞升 “成仙”的信念。成仙的基础在于积功累德。,以道为体,以德为用,道德具备,则仙道可成。,东晋葛洪(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德之不立,虽服金丹大药亦不得长生”,

34、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二百善”,可见修道者多么重视德行的修持。,道教修道成仙之基础 “尊道贵德”,全真教自王重阳创教时就大力倡导内功外行修持法则,也就是道、德并重的修持法则。所谓“内功”,即内修心性金丹大道;所谓“外行”,即苦己利人积功累德。,修善成德,积德成仙,遵循自然规律 消除浮躁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状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不应呈现为一种紧张关系,人类创造不应无视自然之理,应尊重自然,消除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和无间的和谐状态,即像庄子所说:“不以人灭天。”,中欧可持续发展交流基金会主席任亚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采访时说,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

35、展应该“利用中国、亚洲的哲学,而不是欧洲哲学。在中国和东方哲学中,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人们从自然所得和所予之间的一种平衡,是尊重自然与消耗、污染和损害自然之间的一种平衡。在中印越等国文化和哲学中,都有这些历史非常悠久并有益的传统,但这些观念还有待于变成实践。”,修善成德,积德成仙,遵循自然规律 消除浮躁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状态,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印度,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伽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的圣人。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意思是“觉悟了真理的智者”。,一、佛教之缘起说,第三节 清静以佛养心以成佛,释伽牟尼确有

36、其人,释伽牟尼曾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他对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生老病死苦苦思索,又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找不到解脱人间苦难的答案。于是在19岁时(一说29九岁),舍弃王位,离开妻儿,剃发出家。父亲劝他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人随他一起出道。,他们到深山苦行修练六年,尝够了艰苦辛酸,但毫无收获。6年后的一天,他在河里沐浴,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乳粥,恢复了气力。随后独自来到波罗奈城Benares的一棵菩提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打坐,发誓:如不得到无止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打坐沉思,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悟到了解

37、脱烦恼的真理,大彻大悟尽除烦恼,终成佛果,立地成佛了。,释迦牟尼悟到的真理是:,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人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必刻意追求。如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没有烦恼了。,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后开始收徒传法,公元前485年他病倒了,随后在河边洗了个澡。在一处四面都有菩提树的中间安置绳床,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后来所有的卧佛像都是这种姿势。佛逝世后,遗体火化,八国信徒将佛的骨灰分成八份各在本国建塔安葬。现存有释迦牟尼的两颗牙齿,一颗在香港。,佛教核心理论是“缘起说”,世间万事万物均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指产生事物的直接原因,“缘”指产生事物的间接原因。 缘起说认为:万事万

38、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其典型的表述为:“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法,才得以成佛。 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性”的说法,即“若见缘起即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诸佛。”,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佛教以十二缘起为理论,观察和解释人生,认为人生死轮回的因果链条包括十二环,即由“无明”缘“行”,由“行”缘“识”,由“识”缘“名色”,由“名色”缘“六入”,由“六入”缘“触”,由“触”缘“受”,由“受”缘“爱”,由“爱”缘“取”,由“取”缘“有”,由“有”缘“生”,由“生”缘“老死”。,十二因缘是说明人生苦难的原因以及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途径。其因

39、缘轮回说明了“前世因果”关系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六道轮回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牲;或为饿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地转着,所以叫六道轮回。,无明、行、识、名色、六入、 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养生在心,养心在静,佛家把禅定作为心理锻炼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以念止念”、“以心治心”来增强控制和调节能力。 何谓禅定?中国禅宗第六祖慧能曾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1,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外禅内定,故名禅定”,1 外即外在

40、世界,相指外在世界的表相, 如能将外在世界与你所能看见的这个在佛教上认为的虚假的外部世界相分离,就是禅的境界,而内指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不为外物或其他因素而扰乱,就是定的境界。,二、佛教的实践价值,修炼者要炼跏趺坐(jiafu),气沉下腹部,静数呼吸,专心致志,排除一切杂念,不妄作想,久而久之,身心内明 ,求得欢愉宁静平和的心境,进入“禅定”的境界,即“入定”。,在修禅的过程中,节制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干扰,达到超凡脱俗,趋于涅寂静。通过禅定内心才能清净,只有清净,精神才能不涣散;精神不涣散,身心才能健康。 佛家的禅定与中医的心理保健道理相似。,为什么禅定的方法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41、“涅”的意义是圆寂,达到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家强调轮回转世,也就是要在一世一世的轮回中“觉悟有情1”,最终涅盘2成佛。惟有历遍红尘,方能洗净铅华。 金刚经就直接指出:心本清静,执者沉迷。红尘万丈,五蕴3皆迷。正所谓:“那存在的,都是幻影;那永恒的,终将毁灭;世间万物,缤纷色彩,一切不过是被蒙蔽的人心罢了。”,以佛养心,养的是一颗“平常心”,1 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 2 不生不灭。 3 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要内心不被蒙蔽,就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

42、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说的都是在万丈红尘中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井中月”般的心境,才能准确清晰把握外界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不会举止不当。,1 应无所住:应该要无所执着而生其心,应该要无念,无念就是无所住。,佛教宣扬淡泊名利,放弃欲望,倡导奉献精神,萨波达王本性:一天,有只老鹰追逐一只鸽子,鸽子生命危机,飞到萨波达王的腋下请求保护。老鹰抓不到鸽子,就对萨波达王说:“这个鸽子是我的美食,请国王把鸽子交给我吧。” 萨波达王说:“我曾许愿,拯救一切生灵,怎能见死不救?”老鹰冷笑说:“大王既爱惜一切生灵,如我吃不到东西就会饿死,难道我就不该得救吗?” 萨波达王说:“我可

43、拿其它食物给你吃”老鹰答到:“我只吃新鲜血肉。”,割肉贸鸽,国王暗想,我不能救一命害一命,看来只有用我的肉来换取鸽子才能同时救下两条生命。于是,他下令手下取来利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喂鹰,但老鹰又说道:“国王既然要以自身的肉来代替鸽子,那么我也不敢多要,只要和鸽子一样重量的肉。” 萨波达王传令取来一秆秤,一头放鸽子,一头放割下的肉。奇怪的是他全身的肉几乎割尽,还是不及鸽子的重量,他忍着剧痛,继续割。这时,天地动摇,老鹰和鸽忽然不见,原来是帝释天和大臣化成老鹰和鸽子来试萨波达王的诚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二)以德养性,见性成佛,佛家认为道德通过情绪影响生命活动,因此加强道德修养可以制约情绪,进而

44、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佛家养生强调道德修养,认为“自渡渡人”乃至“普渡众生”,乐行善施,并且行善不求回报,不贪名利。做到真诚行善,由此便能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和满足。,佛家重视道德修养:,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径也1。”,1 如果我们养成了习惯,变成了自己的习性,如果这都是些好的习性,那么身体气血就平和,百病自然不生,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啊。,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救助一切生灵是大仁大爱的表现。施仁者有这样的慈悲情怀,不但可以胸怀开朗,与他人共享仁爱与欢乐,同时也可节制一己私欲,远离尘世烦恼,不作妄想,而不致扰乱

45、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因为平衡了心境,内心保持宁静,就会返回人的本性,见到佛性,进而达到神清气爽之妙境,有益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可见,佛家的“以德养性”最终是为养心、养神服务的。,佛家主张“长养慈心,勿伤物命”,白居易护生画集: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行住坐卧,运水担柴,无往非道”,强调不必刻意地去修行、养德,应顺其自然,自觉地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每日寻常中修持,将禅宗之道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即所谓“恰恰无心用,恰恰用心功也”。,禅宗倡导佛法即在世间,佛即自身,修身养德应“随缘任运”,佛不须离世寻找,也不须离心外觅,自明末以来,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学说逐渐有融合的趋势。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出世修行、入世随心,因时而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怀着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有节制的欲望淡定入世,进退得宜,攻守兼备,无往不利。 从孔子的“和为贵”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都体现了人们对平等、文明、和谐的美好追求。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要素的儒、释、道三家哲学的传统智慧,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但三家哲学,难免有其历史的和宗教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运用批判和扬弃的精神,将其人生智慧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应用于现代建设,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