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学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85402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学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学案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单元综述1、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框架。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是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4、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发展。【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使之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能养成明辨是非的品格,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建

3、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能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2、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3、教学目标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基础知识梳理】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时、地:1949年、北平代表:社会各阶层1949年9

4、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2)内容: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3)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1)职能改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

5、、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1、背景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1)大

6、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3、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重难突破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议会制经济基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

7、制基础上的,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阶级本质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组织原则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按分权制衡的原则行使权力主体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是以金钱为后盾的。议员对选民不负责任,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一)

8、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三)概念: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四)实施:(五)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文革”出现的原因 党内“左”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 (根本原因) 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面临被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林彪、江青、康生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文革”对民

9、主法制的践踏(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2)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3)1967年1月,以王洪文为首的 “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4)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重难突破、“文革”的教训(1)坚持

10、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二民主与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一)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革”的教训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措施: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成果:经过二

11、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更加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3、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

12、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A、香港问题由来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第二步: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区;第三步:1898年强租新界B、澳门问题由来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C、台湾问题由来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三次分离与回归?一、荷兰殖民者占领,郑成功收复;二、马关条约被日本占领,抗战胜利收回;第三次分离是

13、国共内战造成。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A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1)告台湾同胞书: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在政策中建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一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B、有“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

14、变。“一国”是“两种制度”的前提。三“一国两制”构想的运用:香港、澳门的回归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2、香港回归:(1)过程: 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 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中国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澳门回归 (1)有利条件:香港问题的解决 (2)过程:1999、12、20,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两岸停火: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

15、火。2、隔绝状态被打破: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3、海基会、海协会两个民间团体的成立与对话。4、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5、两岸关系新发展: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祖国大陆,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首次握手。重难突破 1、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2、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

16、獗【高考回顾】(09年上海卷)1“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试卷总体评价】考查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属于知识目标考查,难度较低。【答案】D【解析】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结束了英国的殖民占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考点定位】港澳回归w.w.w.k.s.5.u.c.o.m(09年天津卷)21954年

17、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答案】C(09年广东卷B)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答案】B【

18、解析】A选项中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所以C错。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D错。【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09年广东卷B)4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答案】A【解析】本题可用逆向推理得出结论,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还

19、没有建立,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立,所以选择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09年广东文基卷)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B6.(2007山东,14)右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民族团结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B.C.D.答案

20、 Dw.w.【】w.k.s.5.u.c.o.m【巩固练习】1.(哈尔滨市九中)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答案 D2(南京调研)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 “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

21、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答案 C、3(创新题)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重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C.和平统一台湾 D.停止对金门等的炮击答案 A4(创新题)2008年3月在西藏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意图是挑拨藏族同胞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分裂祖国。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待西藏一直给予特殊照顾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指 ( )A.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人大制度 D.一国两制政策 答案 A5(创新题)1

22、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它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直接选举制度答案 C6.(徐州高考打靶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

23、共关系七十年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材料四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

24、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答案 (1)材料一蒋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材料二中周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因为蒋代表反动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周代表人民政府。(2)蒋介石打算反攻大陆而蒋经国竭力保台。 (3)平等会谈。后又提出“一国两制”。(4)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只要双方都捐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总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的改善,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一定能够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