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85595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单元解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讲了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共四课时。这一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是近代化,这一单元开始了近代化的起步,有失败,有成功,有探索,有思考,留下了一长串历史的足迹。我们在学习中,要分阶段、分阶级、分阶层、分人物、分事件逐一审视,将各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重大实践、影响意义、局限性等一一讲清,并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正确的历史结论与启示。历史与现实在本单元中有很好的结合点,所以在学习时我们要关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及其伟大成就,体现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二

2、、近代化含义(1)所谓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它包括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其中,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同时还包括思想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等。(2)主要领域及内容: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3)本单元主要内容:经济的工业化:洋务运动 政治的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

3、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三、近代化的探索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用历

4、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加强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四、单元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等。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为什么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

5、,又是失败的等。五、学法指导:1、讲解法:针对教材疑问部分,教师应着重讲解并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做到论从史出。2、联系对比法:前后对比、历史与现实对比等。3、合作讨论法 :小组合作探究、辩论等六、各阶级派别的代表人物、主张、活动及作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1898年1911年1915年代表人物奕訢、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口号或主张自强求富(师夷长技)变法维新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

6、思想大解放运动意义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2、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3、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七、教学中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四次运动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近代化探索的特点第一阶段: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第二阶段: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

7、阶段: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从器物(或科学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学习过程或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3、近代化探索精神 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4、启示和反思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们要深切地认识到: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我们应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第6课洋务运动【教材内容分析】洋务运

8、动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自救运动,同时又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这些人都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师夷长技”,富国强兵,以维护封建统治。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一、创办军事工业;二、创办民用工业;三、筹划海防;四、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不愿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课标要求】列举洋务派为“

9、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

10、与价值观1、通过对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地主阶级为使中国摆脱困境所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也是清政府试图自救的运动,但局限于中体西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2、我们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1、列表法:对洋务运动的内容采用列表法,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全面掌握。2、讲解法:针对教材疑问部分教师应着重讲解并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做到论从史出。3、合作讨论法。【学法】以阅读教材,思考回答相关

11、思考题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做到论从史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一:情境式展示关于洋务运动的影音资料,始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工厂,北洋舰队等。看后问:今天我们看到这些机器厂房、大型远洋战舰已不觉稀奇,你可知道,在鸦片战争前,这是国人想也不敢想的“天方夜谭”。那么,什么时候中国才出现这些时髦的东西呢?师指出: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导言二:复习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的结果,介绍此次战役中全军覆没的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三支近代海军中的一支,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提出问题: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如何

12、发展起来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如何?我们应如何去评价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六课洋务运动。导言三: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第一次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醒来,看到了中西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严峻的形势使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他们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在洋务派的推动下,中国的近代工业艰难起步了。【探究新课】分三阶段进行,一是自主探究,把握要点;二是迁移深化,拓展提高;三是总结反思,升华主题 一、自主探究

13、,把握要点【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依据同步探究。由学生自己自主完成,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 明确洋务的含义:是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外洋事务。二、迁移深化,拓展提高 小组交流探究达成共识并形成文字,推选一位代表准备发言。当学生合作学习时,老师分别到各组进行指导,并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扫除障碍。通过这一活动,让老师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铭记基础知识,加深和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然后:学生代表发言,展示该组的学习成果。探究一:洋务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启动的?

14、师总结:内忧外患:清政府遭受了列强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探究二:分析洋务派的主张和根本目的。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大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人。” 李鸿章 今日议和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左宗棠洋务派在材料中提出了什么主张?其目的又是什么? 师总结: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师夷长技);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剿发捻,勤远略”,即镇压农民起义,抵

15、抗外侮,核心是维护清朝统治探究三:洋务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出示内容: 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旗号:自强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旗号:求富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筹划海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选送留学生师补充:(1)从洋务运动首先举办军事工业看,说明了什么?(侧重军事领域,认为“天朝上国”的没落主要是由于军事力量不强大,认识不到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局限于引进西方科技,没有改变制度,故受到封建势力阻挠,也受到洋人的制约)(2)还有哪些涉及军

16、事的表现?(后期创办民用工业的首要目的是为军事工业辅助、服务;建立近代海军,培养军事人才)探究四:洋务运动兴办了大量近代工业,为什么却仍不能挽救中国的危局?那么它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你又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呢师指导分析历史事件原因。可以内外因分析,可从直接原因(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上分析,对洋务运动应抓住根本原因,即单纯引进技术,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30材料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请你分析李鸿章的心情如何?生: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被迫承认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失败了的无奈心理。师总结失败原因:(

17、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2)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3)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4)立新而不破旧,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评价:组织学生分成正、反方讨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正方观点: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反方观点: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讨论后,教师展示小结。讨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其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打破了重农抑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封建理论,为西学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其消极方面:由清

18、政府兴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富强,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充满封建观念,甲午战争的失败也证明了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得出结论:洋务运动必然失败,但洋务运动在中国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跨出了第一步,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的。总结归纳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要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要用辨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评价。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三、总结反思,升华主题 (一)生进行知识梳理: 时间: 代表:主张洋务运动 目的:内容:结果:性质:评价:(二)歌

19、谣小结:内忧外患陷困境,地主阶级忙自救,19世纪60至90,师夷长技办洋务,自强求富为口号,奕曾李又左张,军事民用和学堂,富国强兵未达到,资本主义得发展,启动中国近代化。学以致用(1)材料一: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材料二:引进外国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派别的主张?在这一主张的指导下,发动了什么运动?根据材料二这种认识,我党作出了什么决策?同样是“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材料一并没有使清朝富强。而材料二却使中国富强起来,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改革开放也引进不少西方技术,结果我们国家更加昌盛这是因为我们拥有生命力旺盛的社会制度

20、,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启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洋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引进西方最先进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防止官员贪污腐化;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政治经济改革协调进行。第7课戊戌变法【教材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维新派进行变法的过程,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他们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目标

21、】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剧表演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2)通过记者采访、共同讨论,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

22、价值观。【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教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并尝试研究性学习。【学法】1、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2、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言一:图片展示马关条约的签订,思考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教师导语: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起了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段历史。导言二:情境导入:以走向共

23、和主题曲为背景音乐,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让学生回到“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 的严重时刻。然后教师总结: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中国的命运有没有得以改变?”以此导入。二、探究新课(本课设计旨在于诱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知识体系构建从“再现维新”、“审视维新”、“反思维新”三块进行)(一)再现维新(体验探究,把握要点。)学生依据同步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二)审视维新1、对“公车上书”,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提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举

24、人都挣着联名上书光绪帝。假如你也是当时的应试举人,你会在上面署名吗? 为什么? 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延伸,理解变法由思想宣传变成了爱国救亡运动。2、角色扮演,体验历史:课本剧“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或播放走向共和视频片段,观看“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内容。思考:“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倡导了维新变法,但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饶,双方展开了怎样激烈的较量?为推动变法,维新派在思想上舆论上组织上做了哪些努力?做为最高统治者的光绪皇帝又为何支持变法?” 论战的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思想、舆论、组织上的准备: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创办报刊、学

25、会学堂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生答,师总结:光绪皇帝支持变法的目的:不甘做亡国之君;争夺最高统治权;受维新思想的影响。3、京师现场采访报道学生模拟中外纪闻的记者,在天安门城楼现场报道:旧历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皇帝登上天安门城楼颁发诏书,标志变法开始。那么,变法涉及哪些内容呢?我们来到变法记者招待会,采访光绪皇帝,学生扮演光绪皇帝向大家介绍了变法的有关内容: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和百日维新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

26、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思考:“变法内容体现了哪个阶级的利益与要求?又触犯了哪部分势力的利益?”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从内容中提炼: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巨大进步.4、讨论探究图片 “谭嗣同就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思考: (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

27、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2)谭嗣同的死值得吗?学生辩论观点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观点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一类学生可能会认为谭嗣同很傻。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 只要维新派保存了实力,将来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另一类学生可能认为他不傻。原因是他以牺牲小“我”换取了大“我”即他以个人的流血牺牲,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世人。5、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

28、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对于失败原因师可出示材料加强理解展示材料:改革派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是非常有益的。19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提问:当时社会中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壮大维新派势力呢?(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师指出戊戌变法没有发动人民的反清力量,维新派力量弱小(三)反思维新1

29、、变法最终变成了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而牺牲,变法最终失败。那么变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你怎么看这次变法?(从时代背景、内容、运动的过程等角度给学生提示。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发言,之后教师加以完善,最后课件投影结果)(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学会进一步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二)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

30、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三)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所以说,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其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2、情感体验戊戌变法运动永载史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蕴涵了一种永恒的精神,你认为“戊戌精神”应包含哪些内容?(同学们讨论后自由上台发表意见,老师小结)总结出戊戌变法精神主要包含四点:1、知识分子天下为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31、、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2、教条突破与制度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3、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潮流,顺应中国近代化历程,顺势而为的时代精神;三、课堂小结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结果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教师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

32、国家富强继续奋斗。第8课辛亥革命【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主要内容有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

33、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的过

34、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辛亥革命 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点拨、小组合作【学法】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言一:出示孙中山的画像或播放电影片断辛亥风云。设问:同学们知道孙中山的哪些事

35、迹?孙中山为何被称为“国父”?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来了解历史的真知。导言二:戊戌变法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生: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师:革命人士认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二)探究新课:主要分三块进行铭记辛亥革命、探究辛亥革命、反思辛亥革命一、铭记辛亥革命整体感知,把握要点 生结合同步探究,自主学习,然后组内相互交流。二、探究辛亥革命质疑解惑,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探究达成共识并形成文字,推选一位代表准备发言。当学生合作学习时,老师分别到各组进行指导,并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的学

36、习扫除障碍。通过这一活动,让老师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铭记基础知识,加深和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然后:学生代表发言,展示该组的学习成果。探究一: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在当时他就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 推翻封建地主土

37、地所有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族 民权(核心) 民生思考: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最大分歧是什么?请从手段、目的等方面说说革命与改良的不同?探究二:学生扮记者报道武汉情况、中华民国成立情况指导学生明确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结果、影响。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地点、临时大总统师补充:出示武昌起义形势图或者播放视频材料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宣布独立的省份有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山西、上海。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表格。出示武昌起义后全国独立的省份图表独立省份湖南省陕西省江西省云南省上海浙江省江苏省贵州省安徽省广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山西省注:湖南省副都督

38、为陈作新 孙毓筠之任后由柏文蔚任安徽都督都督焦达峰张凤刿李烈钧蔡锷陈其美汤寿潜程德全杨荩诚孙毓筠陆荣廷孙道仁胡汉民阎锡山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和席卷全国的群众的自发斗争,两者汇合在一起,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巨大洪流。在这个洪流中,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

39、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师总结:武昌起义夺取政权中华民国成立建立政权 民主进程的丰碑临时约法的颁布-巩固政权师引导思考: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吗?为什么?明确广义和狭义的辛亥革命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探究三: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师指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

40、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革命的最终结果看,这两个基本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失败的表现: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成功的表现: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探究四: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师总结: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三、反思辛亥革命课堂延伸:1、出示: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江泽民的讲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

41、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联系: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的决定:一、把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系列工程,由中共中央负责,吸纳相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各界代表及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成立“辛亥革

42、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统一筹划、组织各种纪念活动。二、在北京和辛亥革命重要发生地,分别举办纪念大会、拜谒参观、论坛、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文物展和书画展等纪念活动。活动主要体现中华民族紧密团结面向未来和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宣传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与发展,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请同学们设计一个面对中学生的纪念网页,分别以“山雨欲来风满楼-背景、准备篇;惊天动地普新章-过程篇; 敢教日月换新天-成果评价篇”三大模块进行设计,同学们会怎么设计?可以分成三组,每组负责一块,

43、看哪组设计最精彩。2、感悟历史: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代伟人孙中山,你认为他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或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远大抱负,人格魅力等)四、课堂小结:(一)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兴起: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发展: 同盟会的建立(1905、东京、 16字纲领、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1911.10.10)高潮:中华民国建立(1912.1 .1南京,孙中山)结局: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性质意义:(二)师出示歌谣总结孙中山建同盟,三民主义作指导,兴民族争民权,改开土地为民生。武昌起义震华夏,辛亥革命创民国;推翻清朝帝制结,民主共和人民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