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原理2 对流性天气预报和风的预报 校内.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8708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报原理2 对流性天气预报和风的预报 校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预报原理2 对流性天气预报和风的预报 校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预报原理2 对流性天气预报和风的预报 校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预报原理2 对流性天气预报和风的预报 校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预报原理2 对流性天气预报和风的预报 校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报原理2 对流性天气预报和风的预报 校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报原理2 对流性天气预报和风的预报 校内.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预报原理2 对流性天气预报和风的预报 校内一、对流性天气预报2.2对流性天气的预报对流性天气只要指雷暴、飑、冰雹、龙卷等天气。雷暴即积雨云中所发生的雷电变作的激烈放电现象。因其一般伴有阵雨,所以常与雷雨通称。雷雨是夏季常见的降水形式。通常把只伴有降雨的雷暴称为一般雷暴。有的雷暴会伴有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一般把伴有这些严重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的雷暴叫做强雷暴。一般雷暴和强雷暴都是对流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所以常将它们通称为对流往天气或对流性风暴。对流性天气十分激烈,容易成灾。其影响范围较小,持续时间较短,所以通常是一种局部灾害性天气。但是有时也会发生大范围的强雷暴天气过程,

2、其影响范围可达数十县到数省,持续时间可达一天左右。例如,1962年6月8日,在山东、江苏、安徽等省范围内有二、三十个县下了大冰雹。又如1974年6月17日在北起山东半岛,经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南至浙北、赣北及鄂东等广大地区上,自北向南先后发生了8-12级大风或冰雹等严重天气。国外也有类似情况。如1974年4月3月晚至4日有一百多个龙卷袭击了美国的12个州及加拿大部分地区。这些大范围的强雷暴会造成大范围的严重灾害。对流性天气不仅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影响很大,而且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也很大。例如,由于积雨云中有强烈的扰动、结冰和放电现象,对飞行的安全威胁很大。因此即使是一般的雷雨天气也会对其造成危险。所

3、以做好对流性天气的预报,预防对流性天气的突然袭击,对于防灾、抗灾、保障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对流性天气一般具有范围小,发展快的特点,所以在预报工作中,除了应用天气图方法外,最好还要配合中尺度天气分析及雷达、卫星探测等方法。下面介绍对流性天气的基本知识及预报方法。一、雷暴云的结构及雷暴天气的成因产生雷暴的积雨云叫做雷暴云。一个雷暴云叫做一个雷暴单体,其水平尺度约十几公里。多个雷暴单体成群成带地聚集在一起叫做雷暴群或雷暴带。它们的水平尺度有时可达数百公里。每个雷暴单体的生命史大致可分为发展、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约持续十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在不同的阶段中雷暴云的结构有不同

4、的特征。发展阶段即积云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上升气流贯穿于整个云体。成熟阶段的特征是开始产生降水,并且由于降水的拖曳作用而产生了下沉气流。但在下沉气流的上方,上升气流仍贯穿云体。云中上升气流通度的垂直分布呈抛物线状,即为上、下层小,中层最大。消散阶段的特征是下沉气流占据了会作的主要部分。雷暴群可由好几个同时处于不同阶段的雷暴单体所组成。多单体的雷暴群的结构往往会随着每个单体的新陈代谢而发生变化。单体的生命期约为半小时至1小时。但多单体的雷暴群作为整体可存在几小时。二、一般雷暴天气的成因发生雷暴时,通常出现雷电、降雨、阵风等天气现象以及压、温、湿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这些现象主要发生在雷暴云的成熟阶段;

5、下面分别讨论它们的成因。(一)雷电雷电是由积雨云中温差起电以及其它起电作用所造成的。一般当云顶发展到-20摄氏度等温线高度以上时。就会出现闪电和雷鸣。第一次闻雷表明云顶已达-20摄氏度等温线高度附近。随着云顶增高,闪电、雷鸣便愈益频繁。一般来说,云中放电强度及频程度与雷暴云的高度、强度有关。因此,雷电现象可用以判断雷暴强度。(二)降雨在雷暴云中上升气流最强区附近,一般有水滴累积区,当累积量超过上升气流承托能力时,便开始降雨。由于累积区中的水倾盆而下,因而造成阵雨或暴雨。阵雨持续时间为几分钟到一小时不等,视雷暴云的强弱及含水量多少而定。雷暴群和雷暴带形成的降水区也呈片状或带状。由于雷暴群(带)中

6、,每个单体强弱不一,所以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而且因雷暴云常常跳跃式地传播,因此降水量也有跳跃(间隔)式分布的情况。(三)阵风在积云阶段,地面风一般很弱。低空有向云区的辐合,促使上升气流发展。到了雷暴云的成熟阶段,云中产生的下沉气流冲到地面附近时,向四周散开,因而造成阵风。一般来说,阵风发生前,风力较弱,风向不定,但多偏南风。阵风发生时,风向常呈气旋式旋转,然后又呈反气旋式旋转。移动缓慢的雷暴。云下的流出气流几乎是径向(即向四面八方铺开)的。然而多数情况下,在雷暴移向的下风方的风速要大于上风方。(四)压、温、湿的变化由于下沉气流中水滴的蒸发使下沉气流几乎保持饱和状态。所以下沉空气由上层至下层是按

7、湿绝热增温的。上层冷空气虽然在下沉过程中会变暖些,但升温率小,到地面时,仍比四周地面空气要冷。因此在雷暴云下形成一个近乎饱和的冷空气团,因其密度较大所以气压较高,这个高压叫雷暴高压。当雷暴云向前移动时,云下的雷暴高压也随之向前移动,当它移过测站时,就使该站发生气温下降、气压涌升、相对湿度上升、露点或绝对湿度下降等气象要素的显著变化。其变化幅度取决于雷暴云的强度和测站相对于雷暴云的位置,雷暴中心经过地区变化明显,边缘地区则变化较小。目前气象台站进行对流性天气预报时,主要应用当地的天气气候资料、天气图(包括区域天气图),T-LnP图,单站高空测风分析图,综合图表,单站预报图表和群众经验,雷达和卫星

8、资料等等。根据对流性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具体进行对流性天气预报时,大致上要遵照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天气气候资料,找出各种主要的对流性天气的季节、地理分布等天气气候规律(划定雷暴季节,雹季开始、结束时段和容易出现冰雹的地区等)。2.在雷雨、冰雹季节开始之前,根据经验和历史资料,做出冰雹或雷暴的长中期天气预报。3.短期预报应与中、长期预报配合。首先利用天气图分析天气形势,看何处已有(或预报可能有)雷雨、冰雹或其它强对流往天气形成。应在总结本地过过去历次冰雹或雷雨等对流性天气出现时的天气形势的基础上进行,最好能找出一些客观的预报指标,以鉴别一般降水与雷暴,以及雷暴与冰雹和其它对流性天气的分界。4.

9、分析本地区的大气稳定度和水汽条件,看它是否已达到或预报它是否可能达到形成雷雨或冰雹的程度。可以利用一些稳定度指标来确定对流性天气的强度,是否已达到雷雨、冰雹或其它天气现象的标准。这一步也应在总结本地区过去历次雷暴和冰雹的稳定度的基础上进行,并应找出客观的预报指标。5.根据天气图查算稳定度指标和其它表征气团特性的参数,找出最不稳定的地区。同时根据各种天气系统综合影响来大致划定对流性天气的出现范围。6.根据本地区预报经验、单站探空、测风和地面资料,以及单站预报工具如点聚图、曲线图、相关图表等)与天气图配合起来,进一步判断本地区发生对流性天气的可能性和天气的强度、性质。7.当对流性天气已在其它地区发

10、生时,可以利用卫星、雷达来观测、监视和估计对流性风暴的移动和变化。8.当综合以上所有方面的分析,最后作出本地区将受强对流性天气袭击的预报之后,应及针对国防和国民经济部门进行服务。二、雷暴天气预报(一)、我国雷暴的气候特点我国低纬地区一年四季均有雷暴。中纬地区雷暴多半出现在夏半年,特别是在六、七、八月最多,一般出现在午后到傍晚这一时段内。海上或海边则夜间雷暴发生得较多。雷暴分布很广,全国各地均有,一般南方多于北方,内陆多于沿海,山地多于平原。两广地区及青藏高原是我国雷暴最多的两个地区。这些气候特点都是由于形成雷暴的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夏半年、午后(海上夜间)及低纬,内陆地区雷暴较多,主要是

11、因为在这些季节、时间和地区中水汽及不稳定层结条件容易具备的缘故。而山区多雷暴则和地形造成的抬升条件有关。青藏高原除了地形抬升条件外,和高原上地面加热作用,容易造成气层不稳定以及高原上盛行的低涡、切变线等天气系统造成系统性辐合上升运动也有很大的关系.(三)系统性雷暴的预报雷暴天气是由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抬升力条件等三方面条件综合作用而造成的。这三个条件是在一定的天气形势下逐步酝酿具备起来的。有利于提供这些条件的天气形势,即有利于产生雷暴的天气形势。下面分别介绍各种形势下的系统性雷暴特点。1.锋面雷暴的预报锋面雷暴是我国夏季主要的雷暴类别之一。据上海气象台统计,6-8月有60-70%的雷暴形

12、成在锋面上,而石家庄有80%以上的雷暴是锋面雷暴。冷锋、暖锋、静止锋上都可产生雷暴。其中以冷锋雷暴出现最多,强度也较强。暖锋雷暴较少。静止锋雷暴常和切变线相联系。先介绍一些有关冷锋雷暴的预报经验。(1)在冷锋前暖湿空气活跃(例如有正变温、增湿。南风较大。暖空气不稳定等)的情况下,当冷锋过境时一般有雷暴形成。(2)冷锋雷暴与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有密切关系。(3)冷锋雷暴的发生与锋面上空的形势有关。(4)如果锋面附近,高层为冷平流,低层为暖平流,且平流较强,则锋面过境时绝大多数会产生雷暴。(5)高空锋区的强弱,与锋面上是否产生雷暴及它的强度有很大关系。与比较强的对流层锋区相对应的锋段上出现雷暴的

13、机会较多,强度较强。较强的高空锋区一般都有高空急流相配合。因此,与高空急流相对应的锋段上出现雷暴的机会较多,强度较强。(6)在850毫巴上锋面所在区域内画出等露点线或等比湿线后,如果湿舌的轴线沿地面锋线伸展。则有利于雷暴生成。冷锋雷暴出现的时间主要决定于锋面的移速。冷锋雷暴一般生成于冷锋过境前后2-3小时之内。当高空为前倾槽时,雷暴出现在冷锋过境之前,而当高空为后倾槽时,雷暴出现于冷锋过境之后。因此,冷锋雷暴出现时间的预报,主要考虑锋面的移速以及地面锋与高空槽的配置情形。而冷锋的移速则决定于引导气流速度的大小,锋后冷高压的强度,锋前暖高压或变性高压的阻挡作用和地形影响。冷锋雷暴持续的时间决定于

14、冷锋的移速、强度及700毫巴槽线配置和槽的移速。当冷锋移速较快或强度较强时,冷锋雷暴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反之则较长。在后倾槽的情况下,700毫巴槽线过境时,一般雷暴已经结束。2.高空槽、切变线雷暴的预报高空槽、切变线也是经常造成雷暴的天气系统。高空槽或切变线是否能够造成雷暴,要看槽线或切变线前后的气流分布和它们的冷暖性质。所谓槽线前后的气流分布情况,主要以槽线两侧的风向交角及风速的大小来表征。一般来说,风向交角愈接近或小于99度及槽后风速较大,槽线上的辐合上升运动也较强,这样的槽就有利于产生雷暴天气。高空槽的温度场结构的性质也和雷暴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冷性的高空槽由于槽线前后暖舌及冷槽明显,冷暖

15、平流较强,因此对形成雷暴有利。暖性的高空槽由于其槽线前后都为暖空气所占据,垂直运动得不到发展,因此对雷暴形成不利。切变线也有与上述槽线相类似的情况。3.低涡雷暴的预报夏季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常出现冷涡雷暴,其特点是变化较快(短时间内就可由晴天变为雷暴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常可持续3-6天),危害性较大(有时伴有大风、冰雹)。(1)冷涡雷暴主要出现在冷涡的南部及东南部位,而以出现在东南部位的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当冷涡发展南移时,其东南部与太平洋高压靠近的缘故。在冷涡的东南部及副高西北部有很强的气流辐合,加上副高西北部又有较强的暖湿平流,因此冷涡的东南部位经常产生大片雷暴。在冷涡的东北和西北部位也可产

16、生雷暴,但较少。(2)冷涡雷暴一般是与地面冷锋或高空小横槽相伴出现和活动的。因此,要注意高空横槽和地面冷锋的位置和动向。因为当冷涡局部暖高脊很强,且向东北方向伸展时,小横槽就带着一股股冷空气沿涡后偏北气流南下,加强了低涡的辐合上升运动,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因此冷涡后部的小横槽(旋转槽)对冷涡雷暴的产生和持续出现起着重要作用。当冷涡中心稳定少动时,这种反映冷空气不断补充的高空小横槽一次次转竖,就造成了冷涡雷暴的连续出现。(3)当冷涡稳定少动时。气层由于其稳定度的日变化而每到午后或傍晚就会变得不稳定,因而可有雷暴出现。(4)在冷涡控制区域,在低层850毫巴有较明显的暖湿平流,高层有冷平流的区域,往

17、往有强雷暴或冰雹出现。我国西南地区,经常出现西南涡。东移的西南涡往往在其东部和东南部和湿舌相交处发生雷暴。西南涡东移过程中,地面还可能出现气旋波,长江中下游因而常常产生雷暴。4.副热带高压西北部雷暴的预报在对流层低层,副高西北部空气比较暖湿,常常储存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在有外来系统侵入或没有外来系统侵入的情况下,都有发生雷暴的可能。当天气系统很弱,等压线十分稀疏时,有时可以由于地形造成的小范围风场辐合,而引起孤立分散的雷暴。当副高明显东退时,也可引起不稳定能量释放而造成雷暴。当副高西北部有锋面、低压、高空槽、切交线、低涡等系统影响时,在副高西北部会出现较广的雷暴区。在副高西北部还经常出现低空急流

18、。低空急流对雷暴、冰雹等对流性天气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2.3风的预报在做风的预报时,首先应该分析气压场的预报,即预报未来影响本论的气区系统如何移动,强度怎样变化,是否有锋面过境,从而预报本站风向的变化。预报风力则可按照气压梯度的变化,根据地转风和梯度风原则,估计出第一近似值。具体地说,气旋与锋面逼近时,风力一般都要加大;反气旋中心移近时,风力就要减弱。气压系统加强或气压梯度加大时风力就要大;而气压系统减弱或气压梯度变小时,风力就会减小。粗糙的下垫面摩擦作用使风力减小,并使风向偏离等压线指向低压一侧。在陆地上因摩擦力较大,于是风向与等压线交角可达3045度,而风速甚至只有地转风的一半。在海上因摩

19、擦力较小,实际风接近地转风,约为地转风的三分之二,交角也只有15度左右。根据经验,在同样气压梯度下,海面上风力可比陆地上大2-4级,江面和湖面上一般也比陆地大1-2级。摩擦层厚度约1500米左右。在摩擦层中,因摩擦随高度减小,所以风向作顺时针转变,而风速随高度增加。一般说高层动量较大,当空气层结稳定时,铅直交换弱,空气的动量下传较小。当空气层结不稳定时,铅直交换强,空气的动量下传较强,因而使地面风速明显加大。当上空有锋区,风的垂直切交比较大时,温度层结的日变化常常可以引起风速更为明显的日变化。例如,白天地面加热,空气层结变得不稳定,致使午后风速增大;夜间地面冷却,空气变得稳定,风亦减小。这种情

20、况在春天、夏夭较为常见。在晴天变化比较明显,阴雨天就不明显。冬季因为层结很稳定,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当冷空气刚南下而层结变得不稳定时也会产生空气动量的下传现象。变压风沿变压梯度方向吹,由高值变压区吹向低值变压区。当气压场较弱,有时会出现风几乎完全沿变压梯度吹的情况,变压梯度愈大,风速也愈大。在冷锋后最大风速常出现在正变压中心附近变压梯度最大的地区附近。在地表热力性质差别明显的地区(如沿海地区、山与谷和高原与平原秕领地带等),因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常有地方性的热力环流形成。如在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以致陆地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在海陆交界地区就形成力管场。根据绝对环流原理,陆地空气应上升,海面空气下沉,

21、上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面,低层空气则由海面吹向陆地,从而形成环流。夜间也有力管场;但情况正相反,其环流也与白天相反。总之,白天低空出现海风,夜间出现陆风。同理在盆地(或山区),在气压场微弱的晴天,白天盆地的四周高山上受热较同高度的大气受热快,吹谷风,使四周环山的盆地内四周的测站的风向形成辐散。夜间山上辐射冷却较同高度大气快,因此吹山风。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当气流遇到山脉阻挡时,将在迎风坡被迫爬升或

22、改向绕流,风向将显著地偏离等压线。二、大风的预报。一般将平均风速达到6级(10.8-13.8米/秒)以上的风,称为大风。因为大风多具灾害性,对航运、渔业生产及军事活动的影响甚大,所以大风预报是风的预报的重点。我国的大风以春季最多,夏季较少。从地区分布看,沿海多于内陆,北方多于南方。在松辽平原、内蒙草原、辽东半岛、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以及台湾海峡一带。在一定的天气形势下经常出现大风。根据天气分析预报实践的总结,我国常见的大风有冷锋后偏北大风,高压后部偏南大风,低压大风,以及台风大风和雷雨冰雹大风等。除台风大风,雷雨冰雹大风已在有关章节作了介绍外,这里主要介绍其余三种大风的特点和预报方法。(一)冷锋

23、后偏北大风冷锋后偏北大风,出现在冷锋后高压前沿气压梯度最大的地方。这种大风,春季最多,冬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冷锋后部出现大风的原因,主要是锋后有强冷空气的活动。冷性高压前部气压梯度最大,如锋后有强冷空气活动,则锋区的大气斜压性加强,环流加速度使冷空气下沉、暖空气上升。在低层水平方向上加速度的方向由冷气团指向暖气团,这就使冷锋后的偏北大风加大。冷空气下沉,动量下传也使锋后地面风速加大。另外,冷锋后上空的冷平流使锋后近地面层出现较大的正变压中心,变压风亦加强了地面风速。基于上述原因,预报冷锋后偏北大风时,主要应分析释后的冷空气活动。(二)高压后部偏南大风这种大风多在春季出现,以我国东北、华北、

24、华东等地区最为常见,出现偏南大风时的气压场多是南高北低或东高西低)的形势。华东一带春季的大陆由于回暖快而比海面上暖和,于是从大陆上移到海上的变性冷高失去热量,即高压加强,这也会使短暂的东南大风出现。这种大风一般风速较小。如果西部有低压东移,特别是低压发展东移时,也可以出现较大而持久的偏南大风。(三)低压大风低压大风即在低压发展加深时一般在低压周围气压梯度最大地区出现的大风。在我国经常出现大风的低压系统有东北低压、江淮气旋、东海气旋等。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东海和黄海海面上,经常出现低压大风。这种大风,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最多。东北低压大风主要是由贝加尔湖和蒙古一带产生的低压东移到东北

25、地区时,或在东北当地生成的低压发展加深时,在低压周围出现的大风东北低压大风的范围大,可影响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风力较强,一般可达6-8级。如果低压连续地无大变化,大风可持续三天左右。当低压发展成为深厚冷性低压时,低压后部常有副冷锋生成,而且锋后常出现偏北大风。江淮气旋和东海气旋大风,主要指长江中下游产生的气旋波迅速发展加深时所形成的大风。这种大风多在气旋入海后出现。因海上摩擦力小,故易出现6级以上的大风。在气旋的东部为较强东南风和南风,西部为偏北和西北大风。大风的范围一般没有东北低压大风的范围大,持续时间也不长,但对航运、渔业生产影响很大。(四)大风的预报内容和方法大风的预报内容主要包括起风

26、的时间、风向、风力(包括平均风力与陈性风力)和大风持续时间等。预报着眼点放在考虑在预报地区范围中今后是否会出现产生大风的气压场形势,如有无锋面过境。有天气旋发生发展,会不会出现南高北低或东高西低的气压形势,或其他可能产生大风的天气系统.若在预报区中将会有产生大风的气在场形势,并预报有大风出现的可能,则要考虑出现大风的起止时间及风力多大。一般气象台所用的方法是,在产生大风的天气系统移来的方向上游选取几个指标站,用历史资料统计出指标站的气象要素,或指标站与本站之间的要素差值(近似的梯度值)与本站出现大风的时间与风力的关系。2.4干热风及其预报干热风概况,干热风,又叫干旱风,热风或火风,是一种灾害性

27、天气过程,出现时不仅高温、低湿,同时风力也较大。干热风通常见于夏半年,其中以5-6月对农作物影响为最大。因在它出现比温度回升很快,大气干燥,风力较大,蒸发量也大,这些对盐业生产虽是有利的天气条件,但它会使土壤水分骤减,致使植株缺乏足够的水分,造成小麦青枯,麦粒皱秕,棉花落铃,因而产量大减。尤其在土壤干旱的情况下,小麦处于灌浆、乳熟期,它的危害更大。据不完全统计,华北、华东北部、西北、东北及内蒙都可能受到干热风的侵害,但以华北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淮河流域)受威胁为最大。根据于热风出现最多旬的分布情况来看,在整个华北平原及黄河、渭水河谷都以5月下旬为最多。北纬37度以北的平原地区,这一旬

28、正值冬小麦腊熟前期,故于热风对小麦的危害较大。北纬37度以南的平原地区,这时冬小麦已进入腊熟期,影响较小。在黄土高原,干热风最多的旬期一般愈往西北而愈后延。晋西北和陕西榆林以北,干热风出现最多旬已延到6月下旬。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的西面是山、东面临海,山区和沿海气温较低,故干热风平均出现次数或日数。从四周向平原中心增加。在沿海、太行山区和黄土高原每年出现一次左右,出现日数在两天以下;华北和淮北平原每年都出现两次以上,多数地方的干热风日数都在四天以上。干热风出现日数有两个集中地区:(1)山东德州附近(每年11天),(2)安徽阜阳、蚌埠一带(每年6天)。此外,黄、渭、汾等河谷,干热风出现的机会也比附

29、近高原地区为多。根据干热风的热、干和风力较大的特点,它出现时的指标在国内、外一般都取气温、相对湿度和风力三项来确定,但也有用饱和差或蒸发量两者综合组成。因各地作物品种、土壤性质、干热风出现前一段时期的降温情况及干热风出现时作物所处的发育期都各有不同,所以要求足以危害作物的温、湿、风指标也就不同,难以统一。确定干热风指标最好的方法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对具体个例进行分析,得出比较合理的指标。各地出现干热风的风向不尽相同,华北地区出现干热风时主要是西南风;西北地区主要是东风。2.干热风的预报预报干热风必须抓住干热风出现的气象条件:(l)冷空气活动与气团变性一次冷空气入侵我国后

30、,如在等压面图上东亚大槽位置少动,预报区又处在槽后西北气流中,则此后天气以晴为主,而地面冷高中有下沉气流引起增温。若下沉气流是从高原下到平原来的,则增温更为显著。这时晴天辐射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上空的空气、很快变成暖而干的(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但是仅仅是下沉压缩增温与气团变性尚不一定会形成干热风,所以还需注意高空有没有暖平流。(2)高空暖脊与强暖平流预报、只有在有暖脊的形势下并有强暖平流时,才有利于地面升温并使地面有热低压生成与发展。这时高压脊前的负涡度平流还可使南面的地面高压稳定,并使地面图上出现干热风的南高北低(或东高西低)的形势稳定起来。(3)根据温度预报及湿度预报、风力预报确定预报时段内是否有热干风出现。温度、湿度、风是连续性变化的气象要素,可参考MOS、卡尔曼滤波的计算结果。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1244131248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