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查》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9050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细胞检查》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白细胞检查》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白细胞检查》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白细胞检查》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白细胞检查》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细胞检查》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细胞检查》PPT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白细胞检查,一、 白细胞计数 (一)、白细胞概述 白细胞为球形,直径7-25ul,分类有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是肌体的抵御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 1. 粒细胞 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a. 中性粒细胞: 防御功能 b. 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过敏反应,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 c. 嗜碱性粒细胞:形态与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 参与超敏反应。,单核细胞: 来自粒-单祖细胞,进入组织后变为巨噬 细胞,寿命2-3月。,3. 淋巴细胞:起源造血干细胞,分T和B淋巴细胞。,(二)、显微镜计数法,原理: 用稀乙酸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 滴入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

2、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器材和试剂 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 2.0ml 10g/L亚甲蓝 数滴 蒸馏水 加至100ml 器材同红细胞计数。,操作 a. 加白细胞 稀释液0.38ml于一小试管中 b. 用微量吸管吸取20ul末梢血。 c. 擦去微量吸管外余血,将其插入稀释液底部,轻轻 将血放出,并吸取上清液洗涤微量吸管3次(注意每次不 能冲浑稀释液),混匀。 d. 用微量吸管或玻璃棒取混匀的细胞悬液1滴,充入 计数池与盖片的缝隙中,静置2-3min,使白细胞下沉。 e. 低倍镜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计算 X/410 20 106/L=白细胞/L 式中:在法定计量单位制中用. 10

3、9/L表示 X:为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4:为每大方格(即0.1ul)内白细胞平均数。 10:1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ul,换算成1ul。 20:血液的稀释倍数。 106:将ul换算成L,正常参考值 成人 :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月-2岁:(11-12)109/L 6. 注意事项 采血时不能挤压过度,因此针刺深度必须适当。 在大方格内压线细胞应按计数原则计数。 稀释液要过滤,小试管、计数板须清洁,以免 杂质、微粒等被误认为细胞。 充池前的摇匀要注意,气泡不能太多。 加盖玻片方式:“推式”,不要“盖式”。,考核评价 a. 常规考核标准 (RCS) R

4、CS= 100% 评价: 白细胞 4109/L者, RCS30% 白细胞在(4.1-14.9)109/L者 RCS20% 白细胞15 109/L者 RCS15% 超过上述标准者为不合格 b. 其他方法,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最大值最小值,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数平均值,白细胞分类计数,(一)、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1. 中性粒细胞 胞体圆形,直径10-15um,为红细胞的两倍。胞质丰富,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细胞核染色质粗糙不匀,排列紧密,为深紫红色。 根据核形状分类: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标准: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为分叶核 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为杆状核,嗜酸性粒

5、细胞 细胞圆形,直径13-15u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 胞浆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排列紧密、有立体 感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偶见少许淡蓝或无色胞浆 。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圆形,直径10-12um,略小于中性粒细胞。 胞浆少,常呈淡红或淡紫红色,含少量粗大、不均 匀、排列不规则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常盖于核上, 及细胞边缘。,单核细胞 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形,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 直径15-25um,胞浆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呈毛玻 璃样半透明,含有大量细小、灰尘样嗜天青颗粒,可 见空泡。细胞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马蹄形或 不规则分叶,有时折叠扭曲。染

6、色质细致、疏松如网 状。,淋巴细胞 大淋巴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0-15um,胞浆丰富 ,呈 透明蓝色,常有少量粗大、大小不均的紫 红色嗜天青颗粒。细胞核染色质疏松。 小淋巴细胞:细胞圆形,直径6-10um,胞浆很少,有的 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蓝色胞浆,甚至完 全没有。细胞核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 粗糙致密,可有块状。,(二)、外周血中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病程长的化脓性炎症 毒性颗粒: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 空泡变性:败血症 杜勒体:是核和胞质发育不平衡表现 核变性:核固缩、核溶解、核破裂,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左移 核右移,3. 淋巴细胞异常:

7、异型淋巴细胞:分三型 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受电离辐射,除淋巴细胞减 少,还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3. 其它异常细胞,(三)、白细胞分类计数法 血涂片的光学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形态学 检查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占有 极重要的地位。 1. 原理: 将标本制成血涂片,经Wright染色 后,在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学特点逐个分类计 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相对比值(或百分率),并注 意观察其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器材和试剂 采血用具和酒精、载玻片和推片、染色缸和架、 显微镜、铅笔、拭镜纸。 Wright染色液、二甲苯 操作 a. 血涂片的制作 b. 染色 c. 选择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

8、的部位,在 油镜下,计数100-200个白细胞。,正常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5. 注意事项: a. 血膜要干透后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易脱落 b. 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及细胞多少有关, 一般染液淡、染色时间长些效果好。 c. 染液不能过少,以防蒸发沉淀。 d. 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冲,防染料 沉着。冲洗时间也不能长。 e. 染色过淡,可复染。 f. 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或浸泡,还可用甲醇脱色 g. 注意红细胞、血

9、小板形态的改变及有无血液寄 生虫。 h. 如发现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应分类报告,三、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计数的临床意义,(一)、生理变化 1. 年龄 2 . 日间变化 安静松弛-低 活动和进餐后-高 午后高于清晨:一日之内最高和最低可相差一倍 3. 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 4. 妊娠和分娩 结论:白细胞计数波动在30%以下,在临床诊断上无 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二)、病理变化 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常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白血病、 急性中毒、急性溶血也可见。 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核以2-3分叶 为主,若5分叶核以

10、上超过3%时叫核右移。常伴白细胞 总数减少,为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主要见于营养性巨 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 伤、白血病或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 能亢进。 淋巴细胞增多 某些病毒、细菌感染、某些慢性感染、淋巴细胞 白血病 淋巴细胞减少 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一)、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 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并使嗜酸性粒细胞着 色,滴入计数池,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换 算成每升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二)、试剂

11、伊红、95%苯酚、40%甲醛、蒸馏水,(三)、操作 1. 在小试管中加稀释液0.38ml 2. 将20ul血标本加入管内,溶解红细胞,然后滴入 计数池。 3. 静置3-5min,低倍镜计数两个计数室中10个大方 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四)、计算 嗜酸性粒细胞/L=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20 106,(五)、注意事项 1. 本试验应在半小时内计数完毕。 2. 在血液稀释混匀中,不要用力振荡。 3. 住院病人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固定时间, 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影响。 4.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区别。,(六)、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化 劳动、寒冷、精神刺激等使嗜酸性粒细胞降低, 白天低,夜晚高,

12、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2. 病理变化 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 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血液病 减少: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传染 病早期。 还可用于观察急性传染病、大手术和烧伤病人 预后,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脑垂体前叶功能。,红斑性狼疮细胞检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是自身 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诊断, LE细胞检查成为一种重要辅助诊断。 (一)、LE细胞形成 3个条件 1. 患者血清存在LE因子(IgG型抗核蛋白抗体) 2. 受累或退变的细胞核 3.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二)、LE细胞的形态特征 1. 前期 白细胞在LE因子作用下肿胀,溶解成前期LE 细胞,胞质崩解,核成云雾状游离均匀体。 2. 花簇期 有吞噬功能的中性粒细胞围绕于均匀体,形 成花形细胞簇。 3. 吞噬期 中性粒细胞完全吞噬均匀体。,(三)、LE细胞的检查方法 1. 去纤维蛋白法 2. 血块法 (四)、注意事项 1. 采血后立即检查 2. 孵育时间要适当 3. 镜检时注意事项 (五)、临床意义 发现LE细胞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及抗核抗体的检查, 才能确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