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概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91699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3.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络病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络病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络病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络病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络病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络病学》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络病学》概论》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络病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期刊编辑部 于春泉 联系方式:13821624788;ycq-,2,第一讲 络病学概论,3,中医学发展的第四次高潮?,秦汉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二十一世纪?,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金元四大家为代表 (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流派出现),现代科技发展为中医学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整体、系统、恒动、辩证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正逐渐被全世界认同,温病学的出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与完善,4,中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学术发展为主线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缺乏学术创新成为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现行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理论与临床脱节的现象 医学与药学不可分 片面强

2、调中药现代化,科技立项与新药审批忽略中医理论 开放兼收促进发展 不能与时俱进吸收当代科技促进中医自身发展 按照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研究验证中医 基于还原论基础上的否定中医,5,王永炎院士指出,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时代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 一是学习运用系统复杂性科学,从线性的还原分析走向非线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二是由模式生物动物实验走向重视人体试验与临床研究; 三是由“纯粹”科学走向人文科学相融合,从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中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6,公元前400300年左右: 内经奠定络病理论基础,公元前500年左右: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初步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路线 未形成特定

3、的脏腑络属关系 尚未见有关络脉的论述,7,首次建立经络学说 明确提出“经络”概念,首次提出十二经脉 首次提出络脉概念 论述经络“行气血,营阴阳”、“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8,“脉”向运行血液的“脉管”概念转移 十一脉灸经中的“脉”“经”的概念 内经“脉”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经络学说中运行血液的脉络组成部分 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独立实体脏器 奇恒之府:“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内经脉的概念来源于古代解剖学:“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经水),9,首次论述络脉与络

4、病,为络病学说奠定基础 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 将水利学“经落”概念引入中医学领域,把由经脉分支 而出发挥沟通联络的网状系统称为络脉。 初步论述络脉生理功能。 渗濡灌注 沟通表里经脉 贯通营卫 津血互渗等,10,记载络脉病理变化 络脉瘀阻: 疼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 ) 痹证: “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素问痹论) 积聚:“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入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素问举痛论) 痈疽:“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素问

5、痹论) 络脉绌急: “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 络邪传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 (灵枢百病始生) 络脉损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缪刺论)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 (灵枢百病始生),11,提出诊络方法和络病治法 诊络方法: 络色诊法(望络法): 灵枢经脉提出依据络脉色泽变化诊断疾病的方法 。 形态诊法(扪络法): 记载血络、盛络、结络、横络、虚络等病理性络脉。 络病治法:刺络放血、缪刺。,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空 间,时 间,

6、六经辨证,络病证治,临床表现,脏腑辨证,?,伤寒杂病论奠定络病证治基础,潘澄濂教授认为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大有概论或绪言风格,应列为两书(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之冠,应是两书的总论”,13,高度评价伤寒杂病论络病证治: “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使络病 成为内伤疑难杂病病机概念,清代: 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14,将络病学说用于温热病,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 “夫热邪,湿邪,皆气也

7、,由募原分布三焦,营卫不主循环,升降清浊失司, 邪属无形,先着气分但无形之邪久延必致有形,由气入血,一定理也。”,15,记载络病表现 记载络病常见病证:痹证、中风、痛证等; 记述络病表现:动络、入络、伤络等。 发展络病治法用药 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 创立辛味通络、络虚通补等络病治法用药,16,“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 “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创新发展络病理论是中医 学术发展的历史职责,17,中医学吸取现代科技促进自身 发展的探索,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世界科学发展的新趋

8、势 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自身发展,18,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重经轻络,以经赅络 (六经辨证,针灸学科) 庞大繁杂,难以把握 历史环境,条件限制,19,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自身发展,中医研究,利用现代科技研究、验证、阐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治疗和方药的科学内涵,研究中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促进中医学术按其自身规律创新发展,20,中医药科技成果进入教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基金项目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总结专著 络病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 专著改编教材 络病学,21,创新发展络病理论,指导临床 难治性疾

9、病治疗,促进创新药物研发,传承 创新,以学术创新为主导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 以创新药物为依托,络病学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22,络脉与络病,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 络病是各种致病因素损伤络脉引起的病理变化,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 络病理论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 络病学是研究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23,络病的内涵与外延,24,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核心,脏腑,经络,气血,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10、,调虚实, 不可不通。”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 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络病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占有 重要学术地位,25,络病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占有 重要学术地位,气 血,经 脉 行,脏腑,络,络,“脏、腑、经、络、气、血”共 同形成中医学术理论核心。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而在络脉中 实现其生理功能。 阴络循行脏腑形成该脏腑结构 与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26,络病学研究要围绕提高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络病学研究,提高临床疗效,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杂病与外感重症的病理状态,发病特点,病机特点,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辨证方法,治疗原则,治疗方药,作用机制,探讨临床各科疾

11、病发生络病这一病理阶段的证候学特点及治疗特殊性 (建立指导难治性疾病治疗的辨证论治体系,而非还原分析寻找经络实质),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27,创新发展络病理论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途径,28,现代科技为发展络病理论提供历史机遇,重经轻络,以经赅络(六经辨证,针灸学科)。 庞大繁杂,难以把握。 历史环境,条件限制。 现代科学技术,为络病理论发展提供历史机遇。,29,络病学研究的方法,古代解剖学,临床实践总结,功能结构概念,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经络学说,整体,辩证,恒动,系统,现代科技 微观研究,络病学研究,复杂性科学 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还原分析方法,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

12、络病证治”,30,空间(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时间(时速与常度),功能(运行气血),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中医杂志,2003,6,提出中医络病理论框架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恩格斯,31,网络层次,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151801803.4万160亿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经 脉,别络,系络,孙络,缠络,32,阳络 体表粘膜 外 先犯肺络 卫 经脉 肌肉之间 中(顺传阳明) 气 阴络 体内脏腑 内 逆传心包络” 营血 (心络、肺络、肾络、肝络等),(外邪),叶天士:“温邪上受

13、,温邪,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络),或著络脉。”,络脉的空间位置,33,时速:气血运行时间与速度 常度:气血正常循环状态和节律 针灸大成 :“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营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丈(0.52m/s,现代医学尺神经传导速度50m/s),脉行八百一十丈(0.03m/s,微循环血流速度0.03cm/s)(气行/血行16.7),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34,络脉时空的特异性,空间特点: 支横别出,逐层细分 络体细窄,网状分布

14、络分阴阳,循行表里,时速特点: 气血行缓,面性弥散 末端连通,津血互换 双向流动,功能调节,从络脉与经脉时空的差异性 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辨证治疗特殊性,切入点,35,络脉的生理功能,经 络,“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经,脉,经气环流系统,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气络,脉络,温煦充养、防御卫护 信息传导、调节控制,渗灌濡养、供血供气 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络脉,气络NEI网络,脉络血管系统,36,络病发病,外邪袭络 六淫外袭:风 、寒 、湿 、燥暑火; 温、疫之气:外感温邪 、疫疠之气; 内伤七情 痰瘀阻络:痰湿阻络 、血瘀阻络; 饮食起居跌仆金刃伤络,37,发病特点,“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久

15、病入络 “经几年宿病,痛必在络”, 久痛入络 血瘀日久,络脉瘀阻, 久瘀入络,久暂是相对概念,某些情况下新病亦可入络。,38,络病病机特点,络体细小迂曲,气血环流缓慢,病则 易滞易瘀 阴络为脏腑之络,病久入深,病则 易入难出 经主气络主血,气病及血,伤及形质,病则 易积成形,39,络病八大病理机制,络气郁(虚)滞 络脉瘀阻 络脉绌急 络脉瘀塞 热毒滞络 络息成积 络虚不荣 络脉损伤,40,络病临床表现,疼痛 痹证 麻木 痿废 瘫痪 癥积 青筋 出血 水肿 斑疹,41,络病辨证八要,辨发病因素、辨病程久暂 辨气病血病、辨阴阳表里 辨寒热虚实、辨络形络色 辨脏腑病机、辨理化检查,42,确立络病治疗

16、原则,治疗原则络以通为用,发病特点,病机特点,病理实质,中医治疗总则,络脉功能,络病治疗原则,(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行气血),(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不通) (郁滞、瘀阻、绌急、瘀塞、成积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络以通为用),直接通络,祛除病因,修复继发病理改变,时空特点 (络体细窄,气血行缓),43,络以通 为 用,内涵:络脉结构与功 能损伤的自身病变,直接通络,外延:导致络病的 致病因素,外延:络病引起的继发性 脏腑组织病变,祛除络病致病因素,修复脏腑组织继发病变,治疗原则络以通为用,44,传统通络药物,45,通络药物按功能分

17、类,流气畅络 化瘀通络 散结通络 祛痰通络 祛风通络 解毒通络 荣养络脉,46,提出络病证候及脏腑络病辨证论治,络病证候辨证论治:(证候、治法、方药) 络气郁滞证 络脉瘀阻证 络脉绌急证 络脉瘀塞证 络息成积证 热毒滞络证 络脉损伤证 络虚不荣证 脏腑络病辨证论治:(证候、治法、方药) 心络病辨证论治 肝络病辨证论治 脾(胃)络病辨证论治 肺络病辨证论治 肾络病辨证论治 脑络病辨证论治,47,指导临床辨证组方用药,继承创新建立“络病证治”,提出络病证候类型,络气郁(虚)滞证 络脉绌急证 络脉瘀阻证 络脉瘀塞证 络虚不荣证 热毒滞络证 络息成积证 络脉损伤证,提出通络药物功能分类,益气通络 祛风

18、通络 化瘀通络 流气畅络 荣养络脉 解毒通络 散结通络 祛痰通络,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络病,建立“络病证治”,胸痹心痛、中风、癥积 痹证等,春秋、汉代、清代医家等积累了治疗 经验和药物,但未形成系统理论,养正消积,连花清瘟,48,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为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主编“络病学”高校教材 创立国内首家省级络病重点实验室 形成稳定的络病指导血管病变研究方向 创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络病学”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学科建设规划目录,49,河北省络病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心脑血管病)重点研究室,络病学专著与教材,主编络病学高校

19、教材,建立学科研究平台,络病学专著 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络病学教材在全国20余所高校开课,50,连续举办六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创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 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吉林、山东、天津等20余省市专业委员会,在校教育、继续教育 加入络病学会组织的专家医生过千人,主持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合作 通心络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与美国Jackson实验室合作 中药肌萎灵冻干粉质量及作用机制研究,近五年同比络病相关研究论文增长150,国内生物医学期刊19992003年发表相关论文10557篇,20042008年论文达25732篇。,建立学

20、科研究队伍,开展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络病证治”研究成为中医学术研究热点,51,51,通心络胶囊(心脑血管病) Z19980015 ZL01131203.3 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 Z20030058 ZL02146572.X 芪苈强心胶囊(慢性心衰) Z20040126 ZL02146573.8 连花清瘟胶囊(治流感、抗SARS) Z20040063 ZL03143211.5 养正消积胶囊(肿瘤辅助药物) Z20040087 ZL02146571.1 津力达颗粒(II型糖尿病) Z20050845 ZL02146570.3 八子补肾胶囊(补肾填精) B20020585 ZL02146569.X 前列舒胶囊(前列腺增生) 申报生产 周络通胶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三期临床 芪黄明目胶囊(糖尿病眼底病变) 三期临床,新药证书号,专利号,络病理论指导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