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解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99275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5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制度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政治制度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政治制度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政治制度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政治制度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制度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制度解读.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政治制度解读4,一、政治制度界说,政治制度的界说,最早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个政治制度原来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美国Gabriel A Almond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政治制度是负责维持社会秩序或改变这种秩序的合法制度。”,在当代中国,有五种界说: 其一,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形式。 国体和政体,其二,政治制度是指统治者(集团)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体系 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具体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人事制度、选举制度等,其三,政治制度是政治权

2、力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力量活动方式及其关系和所作的规定,其四,政治制度是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核心层(国体) 中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政党、公民等的基本行为准则) 外层(可供政治实体直接操作的各类具体的规则、程序、方式等),其五,政治制度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套规则。 为了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就要制定一套取得权力、分享权力、运用权力,以及限制权力的规则,这些规则加起来,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政治实体在政治活动中遵循的行为准则 政治实体,包括政府、政党、政治社团、群众自治组织、公民等。,政治制度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关于国家本质的规定。 国体,就

3、是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宪法: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形式”、“国家统治形式”、“国家政治形式”、“国家管理形式”、“国家的政府体制”: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即政体。 没有按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标志。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西方:三权分立 行政权力日益扩张,有超过立法权的趋势,3.国家结构 中央政

4、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 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联邦制)国家。 我国?,4.各类具体的政治制度。 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政治生活有序进行的一些具体规则。政党制度、行政制度、公务员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军事制度 是统治者管理国家和社会政治事务的重要方法和政治资源,5.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非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性质,三种观点: 第一种,中立的政治游戏规则 在这种规则支配下,参与竞争的各方都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至于输赢的结局则不是政治制度设计者考虑的对象。,第二,政治统治的工具。 传统社会

5、的政治结构容易使人强调政治制度的阶级性。,第三,维护公共利益。 Samuel P Huntington说: “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制度,社会就会无力界定和实现其共同利益。因此,创造政治制度的能力,也就是创造公共利益的能力”。 “任何可用于强化政府制度的东西,都可被称为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就是公共制度的利益。”,二、 政治制度的系统结构,政治理念系统 政治主体系统 政治规则系统 政治组织和政权机构系统 政治设备系统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政治制度的整体结构,政治理念系统,也称政治观念、意识形态,表现为由一系列的政治概念构成的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哲学 政治理念系统是由若干价值观念围绕一个核心价值

6、观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构成了该国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政治文化。,西方政治理念: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宪政、个人主义等观念围绕自由主义这一核心价值观而形成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政治理念系统的价值原则反映政治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往往带有阶级性(阶层性、集团性) 存在人类共同的政治价值原则(普世原则或普适原则): 和平主义、环保主义、自由原则、平等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宪政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政治理念系统在制度结构中的主要作用是: 阐明某种政治制度建立的终极价值、运行宗旨; 阐明某种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公正性,及其建立和存在的意义; 规定主要的政治互动各方的基本权

7、利和义务; 规定政治实体的组织结构和运行的基本原则。,政治主体系统,政治主体指政治的元主体,即产生国家政治权力并体现政治制度性质和特点的政治主体(可以是阶级、阶层、政治集团),它是理念系统的载体,是政治制度的建立者和执行者。,政治主体的性质指国家政权是哪个阶级、阶层或哪些阶级、阶层在统治,或者是哪个阶级为领导的几个阶级的联合统治。 政治主体是一个阶级的,称为单一主体;是两个以上阶级的,称为多主体,政治主体的结构影响政治制度的组织形式 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主体往往在政治上占据统治者地位。政治主体的结构表明了社会的利益结构,表明了政治力量的对比和相互关系。 社会的利益结构和政治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及相互

8、关系必然会表现在国家政权的结构上,影响政权的组织形式。,权力分立制度根源于当时英国的阶级结构。17世纪40-70年代是英国爆发革命到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在这期间,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贵族阶级的政治力量此消彼长,谁也不能完全战胜谁。思想家提出权力分立学说的初衷是反对封建贵族阶级的代表国王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并为资产阶级占据支配地位的国会争得统治权。 世界上各种典型的政治制度(除了美国以外)的形成大多是政治主体的力量对比的结果。,政治规则系统,政治规则是政治学说及其基本原则的细化和具体化。以具体的一般性原则、法律、准则、标准、程序表现出来。 政治规则是社会运行的规律和序列的反映。一

9、般来说,长期运行的社会规则是客观世界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序列的本质反映,是意志化和规范化的社会规律。这是规则的客观性,政治规则是对社会利益的分配。 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本质的关系。政治规则就是在利益冲突中形成的。人们为了避免在利益冲突中遭受重大损失,通过政治和国家这样的社会权威来制定社会规则,以协调利益关系。 怎样最大限度地创造物质财富是经济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财富生产出来后如何进行分配,则是政治制度的事,政治规则的任务就是合理确定和分配利益,使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达到某种均衡。 一方面要保证个体以及群体合理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约束个体和群体的利益最大化行

10、为,使其以不损害其他个体、群体的利益为前提。,政治规则是对政治关系的规范。 政治生活中主要的关系有:公民权利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公民与国家的统治和管理的关系,公民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公民与官员之间的关系,不同性质的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利益集团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利益集团与政党之间的关系,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政治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内核。 政治规则以国家的意志、公众的意志把上述政治关系具体化为人们地位角色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权力与责任关系,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模式。,政治规则的特征

11、,强制性和认同性 政治规则一般都以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法令的形式加以规定,每个人都必须遵守。 政治规则是在长期的政治生活、政治斗争中形成的或者是在博弈中形成的,或者是流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形成过程中经过人们无数次行为的模拟、重复,已经被模式化和价值化,成为制度化的价值观。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认同性,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阶级性(集团性)和公共性 政治规则首先反映的是统治者的意志,维护的是统治集团的利益。 公共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是人们包括各个阶级、阶层、政治集团在长期的斗争中、博弈中形成的。,政治规则在结构中的作用,合作和团结作用 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

12、系是冲突与合作。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合作才有稳定、秩序,才有发展。在长期的博弈中、合作中形成的的规则是长期合作的基础。 政治规则的主要作用把冲突限制在政治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控制作用 规定政治主体和各种政治组织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责任,其活动的方向和方式和程序、范围和界限,政治组织和政权机构系统,政治制度的实体部分,包括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产生方式,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机构的职能范围、权责体系、机构设置、公务员体制等。 由于政治主体所信奉的政治价值观不同,所依据政治原则不同,政权机构的结构、相互关系和类型也不相同。,结构完

13、善、功能健全的政权机构,应包括参谋咨询机构、元首机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监督检察机构、政治参与机构,政权机构的特点,权威性。政权机构是代表和执行国家公共权力,不允许任何权威与之抗衡 主体性。在民主国家,政权机构一产生,就表明公民等政治元主体对政权机构的授权已完成。相应的政权机构就拥有了代表和执行国家主权的权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主体。政权机构主体是由元主体即公民、阶级、阶层、民族衍生出来的工具性主体。,政权机构在政治制度中的作用: 政治制度运行的领导者和推动者。,政治设备系统,政治设备系统是政治思想观念的物质外壳和载体,是政治制度运行的物质手段和保障条件。 包括实用性设备和象征性

14、设备,实用性设备 一是直接执行政治制度功能的军队、法庭、监狱等。 二是为政治制度的运行提供工作和活动的场所及其标志性的建筑物。例如,北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 三是为政治制度的运行提供的其他物质保障条件。 实用性设备也在一定意义上规定了人的行为方式,规范着人的政治行为。,象征性设备 用简单而生动的形象、图案表现和概括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本质,是政治理念系统的物质化表现。 图腾,国旗。,政治设备系统的特征,1.自然质与社会质的统一。 在设备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自然物变成了人类活动和进步的器官,变成了社会政治制度的物质手段。,2.特殊的组织与特殊的物质装备的统一。 军队、法庭、监狱是政治组织的一部分,执行

15、着特殊的功能。军队保卫国家安全;法庭执行和适用法律;监狱关押和惩罚罪犯。 要执行这些政治功能,就必须配备特殊的物质设施,军队必须配备武器;法庭必须配备审判庭;监狱必须配备刑具、高墙、电网。这些特殊的物质装备突现了它们的物质特性。,习惯上把军队、法庭、监狱放到物质设备系统,但实际上,军队、法庭、监狱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组织与特殊的物质装备的统一。 既不是一般的组织,也不是一般的物质设备。,3.人的思想观念、政治关系与物质外壳的统一。 国旗、国徽均是绘有某种图案标志的物质外壳,物质外壳上的特殊图案、颜色表明的是政治主体的思想观念和该国的政治关系,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政治设备系统在政治制

16、度结构中的作用,1,联结作用。 政治制度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纵向和横向的结构之间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联结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讯传播设备。,2,保护作用 面临政治制度的反对者、破坏者的严峻挑战时,须借助于是军队、法庭、监狱。保护政治制度的安全和持续有效运行。,3,物质保障作用。 政治制度的启动和运行需要相应的物质手段作保障。这里的物质手段是标志性的构成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的那些物质手段。 例如,会议、行使权力的场所,如总统府、国会大厦。,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角度),1,中国政治制度的初始选择 制度结构的原初性创制过程中,不同行动者之间博弈结果

17、决定了制度的性质,并深刻影响着后来的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差别和制度变迁。 新中国政治制度创制过程中,各方行动者政治资源、行动能力与利益不平等,存在一个明显的强势行动者。 由于其他行动者之间无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不能有效制约强势行动者,制度是这个强势行动者“精心设计的产物”,并被强加于其他行动者之上的。,1949年以后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暴力革命,建立了共产党为唯一执政党的高度集权型政治制度和全能主义政治社会关系模式,这是当代中国最为重要核心的制度,它界定了最重要的政治资源国家权力在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原初性分配。,更为要害的是,这种原初性分配有制序化的结构性,即一旦进入这种原初性分配结构,就成为受益

18、者,就有在制度转型与政治资源的重新分配过程中成为潜在的强势者,个体行动者就会不但在身份上成为精英,而且在行动和思想上成为这种精英机制的辩护者,而被这种能够以利益换忠诚的制度所同化。在这里,制度显示出强大的自我实施性。 问题:该制度自我实施的机制是什么?,基于原初选择的制度结构,中共有各种政治的和实际的优势,使它面对种种危机存积下来,并继续保持它在中国的执政党地位。对对抗性政治组织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能动员足够的政治资源来消灭这种组织,如法轮功。 对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变迁的分析都不可能绕过的这一最为关键的原初选择的制度结构。,公共选择理论的结论,政治行动者主要是最大限度追求自己利益的“经济人

19、”,而不是具有追求公共利益的“道德人” 。 1978年以来,以党政官僚为主体的政治精英依然掌握着最重要、最关键的政治资源,并且不受有效的监督, 无论是作为政治制度核心的党和国家的组织,还是作为其具体成员的官僚,都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第一目标。,最高层组织在“维护和加强党的领导”和基本政治制度稳定的同时, 也不断强调政治制度需要更大地发挥公共职能。 结果是,1978年以来的政治制度变迁呈现出在党和国家体制的内部要素和边缘进行调整(从政治官僚到技术官僚的转型;党内领导继承的制度化) 达到最大化利益的目标,使整体政治制度具有强烈的追求报酬递增的特征与实际效果。,2,政治制度自我强化与调适 改革主

20、要是把原本应该属于社会的权力和资源部分地还给了社会。 党和国家依然掌握着核心的权力和事关政治战略以及党生存的资源,呈现出强大的制度刚性 同时,党和国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组织更新与建设能力、处理具体危机的能力,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制度灵活性。,政治制度内部,在以党治国的核心制度中,党控制着整个政治制度的关键性机构与资源。通过组织化利益控制为基础的同化机制(党管干部)不断制造着与重塑着个体官僚对党政组织机构的依附。 在政治制度内部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与政治制度基本要求不同的行动(这种行动需要极高的实际成本,即便出现,也是以极少个体行动存在,难以形成反向集体行动)。体制内的政治行动者被“锁入”(lock-

21、in)既有结构中,在其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权力腐败日渐以集团和群体的形式扩散,可以看作是对政治制度的反向集体行动,但本身就是制度结构本身的一种负功能。,在政治制度保持较强的结构性路径依赖的同时,也作出相当的制度变革,如党高层权力继承的制度化,吸收经济和文化精英、技术官僚入党执政等等。 这些变革“建立于既有制度的前提之上,因而呈现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化形态(内卷虽然也是一种革新的形式,只不过这种革新的目的在于保持现存的结构,透过修补来解决新问题。) 内卷化特征,所显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在发展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就国家与社会

22、关系而言,1978年以后的30年中,由于政治制度的外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促使政治系统作出反应。 党、国家与社会关系实现了从全能主义到权威主义的过渡,放开了大部分社会经济领域,利益日渐多元化,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各种行动者的政治要求量迅速增加,并引发了一系列关键性事件和广泛的集体性抗争行动。前者如1989年的激进政治反抗运动,后者如不断见诸各种媒体的农民、工人维权行动,1989年成为改变制度路径依赖的“关键节点”,体现出了制度刚性,强化了党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学习能力和自身建设能力,路径依赖性进一步得到增强。 对实力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的要求,也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新经济精英(资本家与中产阶级

23、),以及作为文化精英主体的中高级知识分子,采取吸纳策略。从制度上保障私有产权,承认私有制的合法性,吸收资本家入党、参政,使其利益得到表达与保障,政治要求可以较为迅速实现。,与此相对应,在正统政治理论看来,本应成为民主成长过程中主要推动力的资本家和中产阶级, 大多出于对党和国家为核心的威权体制的畏惧、无奈或认同,采取服从威权体制的合作策略。在既有制度结构内,通过合法制度化的或非法、非制度化的与党政官僚的私人联盟来谋求最大利益,更有甚者,通过捕获具体官僚和地方政府渐渐地绑架了国家,如房地产业。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决定经济,政治权力结构决定各行动者的理性选择的逻辑。,文化精英则已在政治价

24、值与人文道德上整体崩溃,归于现实,或回到书斋,或臣服于政治权力的利诱和经济精英的收买。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三大群体实现了同步化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政治精英群体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了不受有效约束的权力、资本、话语霸权之间的互相交换,形成共同垄断为基本特征的精英联盟。这有利于政治制度基础的扩大和合法性的提高(?)。,这种联盟以排斥,甚至是剥夺社会政治弱势者的基本权利和生存为成本的,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化和壁垒化倾向,结果是形成了一种“没有民主的资本主义”,或者是“官僚资本主义” 。,3,意识形态的依赖、变迁与内在冲突 政治体制的转型必须伴随着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系

25、统的转型。,在政治全能主义体制下,政治意识形态以党领导一切,个人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国家至上、集体主义、“阶级斗争”、高调共产主义理想为基本内容。 1978年以,经过不同势力之间的一系列思想交锋,政治精英逐步改变了严重偏离现实的大部分高调意识形态话语表述,提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一个与后毛泽东时代威权体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表述。,随着“阶级话语”退缩到关于国家主权性质的判断上,在空出来的社会领域,初步形成以公民为核心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原来被排斥的“民主”、“权利”、“法治”等具有普遍价值意涵的话语开始进入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甚至是执政党内价值符号之中)。

26、,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被概括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在这一表述中,体现了在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没有根本变革的情况下,执政者试图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谐、民本)、共产党自己的部分意识形态遗产和世界流行的政治文化要素糅合在一起, 应对政治社会转型过程中对其的合法性提出的挑战,意识形态变迁过程中,核心表述“坚持党的领导”没有变,从意识形态话语上划定了政治制度变迁的底线,为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发挥路径依赖作用提供了资源。 坚党的领导是政治制度的底线没有协商的余地,使中国“一直处于民主承诺与权威巩固的紧张状态当中”。,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控制带来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

27、大会制度,其宪法地位上具有明确无误的最高性;一个是体现“依法治国”的司法制度,其宪法地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两个要素相对于党的领导,前者在权力的运行上引出了党高还是国高的问题,后者在权力的保障上引出了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成为不得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从自称工农阶级的政党,到“三个代表”所表称的全民化倾向,再到“科学发展观”的非政治化(社会化)表述这些政治话语体系的适应性调整,努力把自己定位于公共利益代表的角色,试图打通前述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之间、意识形态与政治规定之间的阻碍,解决其内在紧张。,党自身全民化和社会化调适也存在内在张力,如“三个代

28、表”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之间。 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是高级技术人员和民营企业家,而人民数量主体是弱势群体,如何协调这些利益冲突着的群体的利益? 把自已定位于“全民党”,在强化党的中立性的同时,也可能会因不能很好地处理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而危机党自身的合法性。如果这些合法性话语得不到有效的制度支持,而停留在话语表象层面,只能成为一种政治宣传,反而可能不利于执政党的合法性提高。,总之, 核心制度结构依赖到新的政治权力与资本、话语霸权联手形成的以原有结构依赖为中心的扩充了的新的结构性依赖。 新的结构性路径依赖中,获益者没有动力去根本改变它,而利益受损者没有能力去改变它,在短期内不会促成旧

29、结构的根本转型。因此, 这种新的结构性依赖还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得以持续,并左右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速度、方向和策略选择。,4 路径依赖对中国政治变迁与治理的若干影响 路径依赖是导致中国政治制度变迁选择渐近模式的关键原因。 模式主要特征:第一,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主要是由政治精英自上而下地启动和推进的,主要源于原有高度集权政治制度及政治全能主义功能耗尽以及接踵来而产生的各种内在要求;而外部动力因素,如国际压力等相对较弱,只可能对具体政策或个别事件起作用,第二,核心政治制度基本不变,只作巩固既有核心制度的策略性调整 第三, 政治制度的变革没有可操作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特别是1989年以后,政治制度变革基本是

30、迫于经济社会变化而进行的相关调整,速度缓慢,“爬行的”。而我们看到的变迁结果,不过是这种爬行变迁的积累。,中国政治变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多与路径依赖下的渐进模式直接或间接地相关。1978年以来的中国政治中的变与不变都可以从这一路径依赖中找到全部或部分原因。,比如,治理手段上强调依法行政,但实际上“克服体制内权力关系内在分散性,唯一办法就是动用党的组织体系和政治力量”,运动式治理和“最高批示”自然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常用的具体手段,这虽表现了某种效率,但其揭示出来的更深层问题是当前中国政治制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本质性困境,1978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变迁尽管存在着较高的路径依赖,也的确发生了许多变

31、化。研究显示,诸多利益集团形成,并对政治过程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影响,政策的议程置更多样化,也更多地代表了公共利益, 有的学者认为改变了中国政治的威权主义的本质(?),在检视任何政府制度时,主要问题在于查清那些真正掌握权力的人和基本的权力结构,仅仅依据权威性的宪法指南或边缘的暂时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30年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权力结构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发生变迁的是只是边缘性的制度,或是制度内部的自我调适。 当前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并它所体现的至多是一种政治制度边缘或社会治理层面的民主,发生变化的公共政策议程多是关于社会政策(而不是对政治权力结构的约束性行为)执行与反馈阶段的参与, 是民生而不是民权政治,最多只能改变国家对于社会的关系,而不可能改变政治权力的内部结构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授权关系。,这种政策议程设置可能较大程度地代表民意,但并没有制度化,且随意性大,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力操控于国家政府之手。 “西方那种认为中国进行的是没有政治改革的经济改革的看法是不确切的,然而,这些变化并没有产生体系的转型,其内核仍然是一个苏联式列宁主义国家”。,精品课件资料分享,SL出品,精品课件资料分享,SL出品,精品课件资料分享,SL出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