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2届高考语文模块复习课件7.ppt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806214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5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12届高考语文模块复习课件7.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92012届高考语文模块复习课件7.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92012届高考语文模块复习课件7.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92012届高考语文模块复习课件7.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92012届高考语文模块复习课件7.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12届高考语文模块复习课件7.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12届高考语文模块复习课件7.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5/20,第7讲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019/5/20,第7讲 真题体验,12009湖南卷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 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2019/5/20,【解析】 A 本题具体考查选用句式和对联知识及其运 用。解答本题,主要依据对联相关知识,如平仄相对、 词性相当、语意相调等来判断解答。A项无论从意境、 词语、平仄等哪个角度来看,都为最适合的答案。B项中 “深”“花”均为平声字,“阔”“日”均为仄声字,与上联相 应位置词语的平仄相同而非相对,

2、明显不合对联格律。C 项“鲲鹏展翼”对“秋月芙蕖”,语法结构不同,意境亦难 协调,不如“春风杨柳”;“飞”为动词,而“碧”为形容 词,词性不同。D项中“雪”“竹”“岳”与上联相应位置上的 字声调均同,不能相对。,第7讲 真题体验,2019/5/20,22007浙江卷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 是(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解析】 B B项“古稀”指“70岁”,“诲人无倦”扣住“老 师”;A项“花甲”是“60岁”;C项是挽联;D项是指“从事 教育工作

3、近70年”。,第7讲 真题体验,2019/5/20,第7讲 真题体验,32010广东六校下列对联中,最适合张贴在学校 门前的一联是( ) A白衣红心称妙手,高术精艺治难疾 B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 C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 D藏三代甲骨魂宝,萃千秋金石精华 【解析】 B A、C、D项分别是用于医院、书店 和文物店的对联。,2019/5/20,一、解题技法 (一)语言运用类修辞题解题方法 1辨识题。这种题要善于抓住各种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如:运用比喻时要注意喻体与本体二者之间有相似点,运用借代时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运

4、用夸张要注意合理。例如:,第7讲 技法点拨,2019/5/20,第7讲 技法点拨,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2019/5/20,第7讲 技法点拨,【解析】 B 此题考查的是比喻运用得是否恰切。这四句话中都有“踩在棉花上”的比方,那么就应该根据语境来判断。A、D项是用来比喻腿脚发软,走不动的情景

5、,符合语境;C项把“云朵”比喻为“棉花”是取其形态上的相似性,也是正确的;B项中的“猛冲”是快,而“踩在棉花上”是软,二者毫无相似性,不能构成比喻。,2019/5/20,2理解题。这种题在理解语意时,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例如: 以下面句子为本体,写出一句句式相同并构成比喻关系的话。 所有的努力并非都能成功,但不努力绝不可能成功。,第7讲 技法点拨,2019/5/20,第7讲 技法点拨,【解析】 作答时,要注意所写句子和例句必须是比喻关系,且是喻体,就是要选择一个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地表

6、述例句内容。格式上分为两句,前句的特征是“行为不完全肯定结果”,后句的特征是“事物的不行为完全否定结果”。,【答案】示例:蜘蛛结网可能逮不到昆虫,但蜘蛛不结网绝不可能逮到昆虫。,2019/5/20,3评价题。这种题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或效果,不能系统地套用条文,要结合具体的表达对象和语言环境加以恰当的评说。例如: 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

7、人石曼卿。,第7讲 技法点拨,2019/5/20,A诗人使用拟人的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第7讲 技法点拨,【解析】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这里对修辞方法运用的判断是正确的。错在“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因为这与整首诗的风格不和谐,也与苏轼一贯的操守迥异。正确的说法应是:表达自己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而要自成一片春光,保持高洁、孤傲的品格,保持自己的节操。

8、,2019/5/20,【答案】 示例:一场雨可以激动一片田野,一棵芽可以振 奋一滩荒原。,第7讲 技法点拨,【解析】 例句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唤醒”用了拟人手法。要求仿写的两个句子,同样要体现丰富的想象力,还要运用拟人手法。,2019/5/20,5综合运用题。这种题要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可能是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例如: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源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第7讲 技法点拨,【答案】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

9、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2019/5/20,【解析】 这是一道句式变换题,把所给的句子改写为排比句,就要考虑排比这种修辞起码应具备的条件:分句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且分句之间具有连续性,分句的结构应具有相同性、相似性的特点。对所给的句子进行分析,“音乐家”“文学家”“画家”“一般人”可作为分句的主语,然后再把相关的语句进行整合。,第7讲 技法点拨,2019/5/20,第7讲 技法点拨,(二)诗歌、现代文阅读、作文中的修辞运用 1在诗歌鉴赏中,试题往往会涉及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辨析及其作用的理解。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抒情

10、方式,其中试题对修辞方法的考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古诗鉴赏中的修辞复习备考要紧紧扣住常考的八种修辞方法,掌握其特点及构成要素,并将它们分类:描绘类有比喻、夸张、借代、比拟(生动形象),结构类有对偶、排比(突出强调),表达类有反问、设问(增强语气)。,2019/5/20,第7讲 技法点拨,2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方式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这种题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说明比喻的作用时,可用“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等词语;说明夸张的作用时,可用“突

11、出特征,感情强烈”等词语;说明拟人的作用时,可用“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活泼”等词语。说明对偶的作用时,可用“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等;说明排比的作用时,可用 “文思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等;说明反复的作用时,可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感染力强”等;说明反问的作用时,可用“加重语气,加强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等;说明设问的作用时,可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等。,2019/5/20,3作文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文章文采飞扬。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和运用。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也是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

12、环境中对常用辞格的判断、评价和运用的能力,所以,做题时必须把握整个句子、整个文段的内容,挖掘出里面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二、答题注意事项 1注意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及作用。 了解考纲规定掌握的八种修辞格的概念和种类,着重掌握近年常考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的异同,能领会不同的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第7讲 技法点拨,2019/5/20,2注意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修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修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13、。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修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连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修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他的修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第7讲 技法点拨,2019/5/20,3注意把握试题要求。 (1)注意形式要求。如写一个比喻句,语句整体上要构成排比

14、句、对偶句等。 (2)注意内容要求。所写内容要与已经提供的语句相关,或直接根据试题要求的话题内容进行做题。,第7讲 技法点拨,2019/5/20,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必须掌握的修辞格如下: 1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3)构成必需条件。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

15、词,但不是比喻:A.比较。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B.猜测。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C.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D.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种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

16、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博喻一般要求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 (5)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等。总之,比喻可以达到生动形象地描绘某种事物,说明某种道理,抒写某种感情的目的。 2比拟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2)种类。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

17、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对事物的强烈感情,能引起共鸣。 (4)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

18、“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3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它并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种类。 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19、” 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3)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运用注意点。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5)借喻与借代的异同点。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

20、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4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方式。,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2)种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

21、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4)运用注意点。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例如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同志们,你们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5对偶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

22、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反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

23、可以,不很严格,如。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齐。徒有形式的对偶,内容空洞,则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3)结构。 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5

24、)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6排比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种类。 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

25、霖。” 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草脚下踩。”,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

26、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而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7设问 (1)概念。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方式。 (2)种类。自问自答。例如:“

27、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问而不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作用。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文中,承上启下。 8反问 (1)概念。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2)种类。 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例如:,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2)种类。 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例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追认才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

28、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3)作用。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和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反问句句末用问号,但感情特别强烈时有的用感叹号。,第7讲 知识清单,2019/5/20,(4)设问与反问的区别。内容结构不同。设问多是自问自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后面。反问多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以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来。表现形式不同。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一般是紧接着问句摆出答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不是用肯定句表示否定内容,就是用否定句表示肯定内容。修辞作用不同。设问主要是提请注意,引人思考,有其针对性和启发性;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7讲 知识清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