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干预.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16726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17.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干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干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干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干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干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干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干预.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杨国愉 023-68752268,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灾难一直没有停息过,唐山大地震7.8级(1976.7.28,3:42),唐山大地震 (1976.7.28),唐山大地震 (1976.7.28),长江流域洪水 (1998),台湾“921”地震7.3级 (1999.9.21,1:47),台湾“921”地震 (1999.9.21,1:47),“911”美国世贸大厦被撞击,SARS(2003),SARS(2003),2004年9月1日至3日,俄罗斯联邦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人质事件,汶川大地震8.0级 (2008.5.12),意大利地震5

2、.8级 (2009.4.6),强度极大,损失惨重; 范围广(全国十几个省市均有震感); 发生地域特殊,次生灾害频发; 发生时间特殊(星期一、下午14:28); 伤亡人员以老年、青少年儿童为多。,“5.12”汶川大地震的特点,伤残多(截肢); 孤老、孤儿多; 心理影响深渊(青少年、儿童); 心理康复时间长。,“5.12”汶川大地震的致伤特点,永远的痛,永远的痛,永远的痛,永远的痛,永远的痛,永远的痛,永远的痛,灾害对人的心理产生深渊影响,救援人员同样承受很大的身心压力,需要心理干预,救援人员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 救援人员常见的心理障碍(ASD、PTSD) 救援人员心理创伤的影响因素 救援人员心理干

3、预(模式、原则和方法),培训纲要,(一)认知反应 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健忘,反复回忆见过的惨烈场面 思维固着于灾难中,无法转移; 非真实感; 时空障碍; 闪回现象(脑中反复出现惨烈场面)。,一、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二)情感反应 担心、紧张、害怕,无法放松和控制自己,产生明显的无助感; 心烦,过度悲伤; 情感困惑,过分自责,强烈的内疚感和无用感; 情感迟钝,对一些场面激不起应有的情感反应,似乎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无所谓。,(三)行为反应 言语上表现得沉默少语、或言语本身带有特定意义令人费解; 明显回避行为,执意回避救灾中的人和事; 做事情拿不定主意,办事效率下降; 易激惹、易怒,因为

4、救灾不顺而感到难过、精疲力竭; 暴饮、暴食、或药物与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来缓解内心的悲伤。,(四)个性改变 平时性格开朗、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出现危机时则相反,如果平时性格内向,可能会加重。或许性格变得暴躁,易怒、抱怨、怨恨一切事情,甚至认为社会对他不公平等。,(五)生理反应 入睡困难、易惊醒、噩梦、早醒等睡眠问题; 惊跳反应,夜间睡眠常常会突然惊醒; 不安全感和警觉反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非常警觉,肌肉紧张 肠胃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疲乏无力、 呼吸困难,喉咙梗塞感等。,二、救援人员心理损伤的发病因素,生活事件(life events)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个性因素(pe

5、rsonality) 应付方式(coping style),(一)生活事件(life events) 剧烈的心理创伤或生活事件(life event),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程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限,即可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心理症状。,(二)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缓冲创伤事件造成的心理应激反应强度; 改变个体对创伤事件的认知评价,提高对再次应激的预测力和耐受力多方的情感性支持将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应对; 减少应激事件对个体自尊和自控感的损害,重建自信心,从而减少或减轻PTSD症状。,(三)个性因素(persona

6、lity) 易患因素 情绪不稳定,易受环境支配,容易激动,不能面对现实; 高忧虑、高紧张性; 在团体中缺乏与人接近的勇气,生活战战兢兢而不能控制自己。,(四)应付方式(coping style) 主要有策略控制型、随机处理型、回避型、依赖寻求型四种。一般认为,回避型、依赖型的应对方式在面对应激情境时,表现出敌意反应、逃避现实的想法、自责、服镇静剂、隐退、忍受和优柔寡断的特点,容易诱发心理创伤。,三、救援人员常见的心理障碍,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一)急性应激障

7、碍(ASD) 由剧烈的、寻乎异常的心理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心理创伤,一般在事后一个月内发病,而且病程很少超过4周。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症状表现、病程和预后与心理刺激直接关联。发生率大约为1333。,1、临床表现,ASD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可在23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1)反应性朦胧状态(twilight state),意识范围的缩小或狭窄,同时又伴有意识清晰度水平的降低,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 自言自语,内容零乱,常反映与病因有关

8、的内心体验。 突然产生,突然中止,发作持续半小时至1-2小时,对发作中经历仅能部份回忆或完全不能回忆。,(2)反应性木僵(stupor state),突然起病,感觉减退,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缄默。 木僵状态:蜡样屈曲、空气枕头。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当环境改变或外因消除后,木僵的症状就可消失,病人对此常不能完全回忆。,(3)反应性兴奋状态(stupor state),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 行为缺乏目的和意义,单调而杂乱; 躁动不安、攻击或危害周围人、冲动毁物; 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2、ASD的诊断,ASD的诊断应满足以下条件: 发病必

9、须有一个异乎导常而严惩的应激事件为诱因; 心理症状的发生与应激源在时间上有紧密的联系; 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还可伴有强烈的情绪变化及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 症状持续时间不长,从数小时到一周。,CCMD-3的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 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 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 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CCMD-3的诊断标准,(3)病程标准 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 (4)排除标准 排除癔症

10、、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指突发性、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创伤性事件的反复性再体验、回避行为/麻木情感、持续性警觉性增高,以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等症状,是一种典型的应激相关精神障碍。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3个月后出现,1、临床表现,三大主症 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活动 持续性警觉性增高,(1)反复重现创伤性的体验,反复闯入记忆的痛苦事件(不自觉、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不需要刺激或者相关引发物)。 “闪回”(flashback):持续地

11、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反复发生错觉、幻觉、幻想形成的创伤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 在人睡眠状态以梦魇(nightmare)的形式发生。,(2)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活动,对与创伤事件有关的线索竭力回避,回避相关的话题、场所与人物,不能回忆创伤经历中的重要情节; 明显减少参加重要活动的次数,与他人的关系疏远,与亲人的感情变得淡漠,对未来失去憧憬。,(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高警觉、高易感性 注意力集中困难 失眠或易惊醒 烦躁不安,易激惹或易怒 心悸、出汗、面色苍白 社交、家庭和职业功能重大失衡,2、PTSD的诊断,诊断要点: 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

12、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持续的回避; 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对未来失去信心。,CCMD-3的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 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反复发生错觉、幻觉;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CCMD-3的诊断标准,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易激惹;集中注意困

13、难;过分地担惊受怕;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CCMD-3的诊断标准,(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四、救援人员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咨询、支持和助人的一种方法,它浓

14、缩了一系列心理治疗技术和策略。,(一)救援人员心理干预模式,1、传统心理干预模式 (1)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 危机中的个体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2)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 危机植根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 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部分,人们可以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3)心理社会模式(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

15、el) 危机的产生与内部的(心理的)和外部的困难有关,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的方法,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非危机的)自主控制。,2、整合心理干预模式,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三军医大学很快组建派出了一支由11名队员组成的“心理救援队”奔赴地震灾区进行心理救援工作。整个心理救援行动历时25天,先后到德阳、绵竹汉旺镇、都江堰、汶川映秀镇、理县和汶川县城等地震灾区,行程达3500公里。我们通过走访、座谈、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驻扎在各地震灾区的空15军,

16、13、14 、54集团军、武警成都支队、武警8651部队、阿坝军分区、理县人民武装部等20余个抗灾部队3000余名救援官兵进行了心理创伤情况调查。,2、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在了解、评估救援救援人员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基础上,采用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和团体辅导、现场干预和发放手册等多种方式,对救援官人员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初步探索了救援人员“一个目标、二个结合、三个时机、四项原则、五种反应、六种方法”的整合心理干预模式。,(1)达成一个目标,所谓“一”就是救援部队的心理干预要达到一个目标:减轻救援人员的急性应激反应,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保障救援人员的心身健康。,(2)注重两个

17、结合,心理救援要注重两个结合: 团体干预和个别干预相结合 心理干预与生理干预相结合。,(3)抓住三个时机,心理干预要抓住三个时机: 进入灾区抗灾前 灾区执行任务中 返回驻地后,(4)把握四项原则,立足发展 共情适度 方法综合 保护隐私,(5)认识五种反应,恐惧感 悲伤感 无助感 内疚感 耗竭感,(6)掌握六种方法,积极接纳 无言倾听 易位思考 合理宣泄 放松练习 团队支持,震中夜幕下的救援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映秀),救灾现场为救援人员开展团体干预(映秀),救灾现场为救援人员开展团体干预(理县),救灾现场为救援人员开展个别干预(映秀),救灾现场为救援人员开展个别干预(映秀),3、心理干预的原则,1

18、、正常化原则 2、协同化原则 3、个性化原则,4、心理干预的方法,认知干预 情绪干预 行为干预 社会干预 药物干预,(1)认知干预,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份,通过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与求助者共同寻找科学依据,纠正其不合理思维,有助于提高其应对生理、心理的应激的能力。,伤员的救助者,角色双重,压力较大,学会自助,学会助人,自身也是灾难受害者,(1)认知干预,让创伤者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隐藏自己的感觉,试着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并且让亲人、朋友一起分担自己的悲痛。 不要因为

19、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避开和别人谈论这次经历,让别人有机会了解关心自己。 不要勉强自己去忘掉它,伤痛的感觉会跟着自己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现象。,(1)认知干预,一定要好好休息,并且和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聚在一起。 如果自己有任何需要,请向亲人、朋友或相关单位说出自己的需要。 在伤害与伤痛过去后,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作息尽量恢复正常。,(2)情绪干预,情绪干预常用的技术创伤稳定技术(psychological trauma tranquilization technique)。帮助患者建立内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灾难还会再次袭来的担心,让创伤者学习把创伤的经历包裹起来,把创伤事件管理起来,让创伤事件

20、不会在生活中反复出现,以减少创伤者的不安和焦虑。,危机事件应激报告 (critical incidence stress debriefing , CISD),介绍阶段:制定规则和讨论基调; 事实阶段:描述所见、所闻、所为; 感受阶段:浮现想法,表露情绪; 反应阶段:表现关心,增进安全; 症状阶段:描述症状,分担痛苦; 教育阶段:认知正常化、合理应对; 再登入阶段:回答问题,总结评价。,(3) 行为干预,认知-暴露技术(cognitive-exposure technique) 应激接种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SIT),认知-暴露技术,关于对创伤一般反应的训练,如呼吸训练; 延长的重复创伤记忆暴露; 自我重复,鼓励患者通过重复地告诉治疗者他的经历来对抗创伤记忆,鼓励患者在其生活中对抗那些因为害怕而回避的事物; 布置“作业”以鼓励患者在生活中运用对抗记忆策略; 识别并纠正患者的非理性的信念。,(4) 社会干预,社会支持,分享快乐 分担痛苦 相互支持,(5) 药物干预,对急性期有明显紧张、焦虑、恐惧、抑郁反应,和失眠、心悸、出汗等生理症状的患者,使用适当的药物可以时患者症状较快地获得缓解,便于心理干预的开展和奏效。但药物使用要谨慎,而且不能长时间使用。,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